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2024-05-09

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精选8篇)

篇1: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论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寻求有效的途径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成为德育的重点.本文借鉴国外教育的做法,围绕高校德育的目标,着重论述了高校德育实效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作 者:梁朝辉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处,广东湛江,524088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德育   高校   实效   着力点  

篇2: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老干部队伍稳定

湖北省黄冈市委老干部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类矛盾多发,诸多问题凸显,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和情绪难以避免。这些现象使离退休干部群体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同样受到关联和影响。黄冈市各级党委和组织、老干部工作部门,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总结探索,构建了初具体系、凸显特色的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确保了老干部队伍的稳定。

一、深化走访联系制度,以情感沟通为纽带,架设党和政府与老干部的连心桥。黄冈是革命老区,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中原突围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至今生活着二千多名离休干部和七万九千多名退休干部。长期以来,全市县区主要领导每年都要走访慰问老红军和离退休老干部,用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温暖老同志的心。黄梅县级领导一年70多人次走访看望离退休干部近千人次,并将每年的4月和11月确定为“走访服务月”。蕲春县首开先河,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保障、社保、机关事业保险、医保局等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领导,与70多位老干部面对面交心谈心,听取意见,释疑解惑,该县老干部无一人越级上访。罗田县实行“三个一”联系方式,每周与老干部通一次电话、每月谈一次心、每季上一次门,并建立了分片包干联系制、首问责任制、信访跟踪督办制、岗位目标考核制、双向评议制“五制合一”的长效机制,做到了联系方式多样化、联系内容人性化、联系考评绩效化。该活动被确定为县直机关党建联创项目,并在县直机关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全市普遍建立了领导干部定向联系、工作人员包片上门、易地安置定期走访的责任制。通过全方位的走访联系,畅通情感渲泻的渠道,架起了党和

政府与老同志的连心桥,全市再无一例因两个待遇而出现的群体访、恶意访和无序访。

二、完善服务承诺制度,从细微之处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心理和生理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实际,黄冈市委老干部局按照市委书记刘善桥同志关于“整合部门力量、搞好服务承诺、提升服务水平”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实行部门整体联动,共同搞好服务。并明确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等七个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服务承诺的组成部门,根据相关工作性质,履行承诺义务。市委老干部局还专门编印了《服务手册》,公开各服务单位的服务承诺内容和联系电话,发到市直所有离休干部和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市直企业离休干部管理办公室以承诺服务为手段,对36名破产企业老干部跟踪服务。市直还研究建立了离休干部困难帮扶机制,重点督办解决离休干部“两费”50多万元,并协调财政将困难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全部纳入医保机制。

三、创新支部考评制度,以支部建设为抓手,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党员老同志的“家”,建好这个“家”,对于党员老同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两年来,黄冈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结合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暂行规定》和《老干部党支部“五个基本”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把“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作为老干部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寻求新的载体,从去年开始,他们又在全市广泛开展“星级支部创建活动,并制定五个“星级”党支部的评定标准和评比办法,通过会议推动、典型示范等方式,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

四、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引导老同志紧跟形势,不落伍、不掉队。

黄冈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老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并把定期通报经济形势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基本制度。市、县两级每年都要举办经济形势报告会1至2次,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各级老干部门以老年大学为阵地,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始终贯穿思想政治建设这根主线,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老干部实际,找准思路,摸清脉搏,有的放矢,帮助老同志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保持清醒头脑,使老同志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自觉做维护社会稳定的排头兵。市老年大学开辟老年讲座和第二课堂,针对汶川大地震,举办自然灾害知识讲座;针对次贷危机,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特别是及时组织学习中央扩投资、促消费、保发展的经济举措和应对政策,了解中央意图,维护社会稳定。

五、健全评比表彰制度,激励老同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余热作用。市委老干部局建立和完善了“夕阳颂”五好老干部评比表彰、“双先”(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员老干部)评比表彰、关心下一代“双先”(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等制度,对全市离退休干部和党员老同志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老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关心下一代、社区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英山县离退休干部积极参加老促会工作,先后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兴建鄂东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罗田县老同志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乡镇、困难企业和山区小学争取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各级老干部门还以老年体协、诗词、书画协会和艺术团队为载体,组织老同志娱乐健身,愉悦身心。

黄冈市五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满足了老同志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也体现出老干部工作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鲜明特点,涵盖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维护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作者: 李洁(黄冈市委老干部局)

联系电话:0713—8386171(办)、***

篇3: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反观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难发现,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理论课教学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极追求等方面的人文关怀价值却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往往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这样,其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较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因此,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人文关怀价值的重要地位,建构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今天我们所讲的人文关怀,简单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的言行、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

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本位”意识对人文关怀价值的遮蔽

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及价值定位的偏失

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理应实现其社会政治目标。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多地是讲无私奉献,用一元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无条件服从绝对价值,这样做是缺乏理性分析的,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创新性及个性差异。从价值定位上看,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多强调社会价值方面。不少教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名义下,只是抽象地谈论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中的意义,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这种典型的“社会本位论”,使得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带有某种排斥和逆反心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僵化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内容安排上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思想,但这不等于说在教学方法上就要采取“灌输式”或“注入式”。必须把灌输的任务和方法加以区别,而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不是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是把受教育看作接受器进行注入,这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却失去了灵性。

3、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受教育者需求的淡化

有不少调查表明,令大学生反感的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那些缺乏实效性的说教。那种由于缺乏对实际的调查与研究,在理论创新方面无所建树,因而与现实严重脱节、无理论之实、而贯以理论之名的空洞的政治说教,是大学生难以接受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无视或回避现实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关心受教育者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就会使受教育者感到有远离生活之感,因而也就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三、人文关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着力点

1、既要重视社会功能,又要体现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离开了对人的教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目标,但并非是唯一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忽视个人价值目标的定位,必然会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所以,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在关注其社会功能、致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其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关注个体需求,应注意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树立培养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机制,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2、创新教育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单线灌输走向合作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耐心倾听受教育者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解的受教育者,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师生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同时,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他们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道德训练”,促成德行及其相关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另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应同时并举,通过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来进行渗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辨性的特点融入广阔的隐性课程之中,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

3、增加科技含量,正视受教育者的需要

篇4: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意义 措施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1]。因此,要积极地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地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力和开展质量,为切实推进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和政治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保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2]。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由此可见,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促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落到实处。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直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者,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生指导的精神导师和益友良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且其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成长需求。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才能够使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与大学生接触的方方面面中,从而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证。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感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高校设立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目前,对于该学科基本内容的研究已经基本明确。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培养目的,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培养目的,才能够选择科学合理的实现途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辅导员,增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归属感,引导其积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专业内涵和发展规律,使其从大学生“管理者、保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马列理论水平高、政治信仰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3]。

(二)促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积极引导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专注学习、发展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例如,有的辅导员可以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领域的工作,有的辅导员可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工作,有的辅导员可以研究大学生的党建、团建领域的工作,从而使每位高校辅导员能够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发挥其专业优势。高校辅导员的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辅导员选拔、培训及考评机制

高素质、高质量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科学完善的选拔、培训及考核机制。合理的高校辅导员选拔机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入口专业化的保障。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准入机制,设立一定的选拔条件,从而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真实水平和发展潜力。其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在高校辅导员上岗工作之前,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促使其具备完善的专业结构以及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最后,要建立科学的高校辅导员考评机制,合理地引入应用社会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理念,在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养的基础上,帮助辅导员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岗位目标;并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纳入岗位考核中,优化各项绩效考评及激励机制,促使高校辅导员在有效完成岗位工作的基础上,从中获得专业认同感和职业满足感[4]。

三、结语

由此可见,高校只有积极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才能够促使高校辅导员高效、高质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培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洋,张宝帆,马占英,等.加强四项机制建设,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天津大学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4):2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3]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7):114-116.

篇5: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条生命线,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新时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路,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正确把握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一、以德为先,注重导向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党员看干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靠的是群众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靠的是村干部以德为先的力量。村干部以德为先,起好导向示范作用,就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出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作用。

一要在思想上从严。要确立为民服务的信念。村干部来自于农民、根植于农民、服务于农民是使命所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坚守好第一道防线。不为金钱所乱、不为私欲所惑,定得住心、稳得住神、沉得住气,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要求,以平常心处世。

二要在作风上从严。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农民,在工作中深入群众。要用心与农民交流,避免和克服居高临下说教的做法,在尊重人的基础上理解人,在理解人的基础上关心人,在关心人的基础上启发人,在启发人的基础上激励人。

三要在行为上从严。当今,不少地方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开会没人到,工作很难开展。而有的村,干部一呼百应,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调解不好的矛盾,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根本区别就在于村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这个法子战争年代管用,现在仍然管用。如果每一个村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能以身作则,那么,农民又有多少思想工作做不通,农村又有多少问题不能迎刃而解呢?

1二、有的放矢,体现针对性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自身规律,结合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我们必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地、因人、因时、因事而宜,不能不恰当地对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要了解农民。要通过多种途径挨家挨户进行访谈,贴近农民的思想,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思想的“脉博”。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实际好处,就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其教育的正向效果就能顺利产生。而任何“假、大、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都会因为不对农民的“胃口”,受到农民的反感和抵触,最终流于形式。要采取激励性创建措施,培育农民身边的典型,让农民直观地认识和辩别美与丑。用办好群众关心的实事、好事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以思想政治工作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二要以点带面。要以家庭建设为落脚点和突破口,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工作层面来看,家庭无疑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一基础性资源,发挥其教育管理和道德教化功能,做好每一个家庭(家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从家庭(家族)逐步上升到整个村庄及至乡镇,由点到线、最后到面,构筑起立体化、网络化的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才能充分显现。

三要选好载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依托一定的阵地,借助于必要的手段和载体。为什么有些村,有线电视通了,但农民从中获取的有用信息和受到的健康精神享受十分有限?为什么图书室建起来了,但光顾者却寥寥无几?为什么活动中心却成了农民在农闲时节打牌赌博的“好处所”?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民群众而言,能够吸引他们广泛参与,真正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并不是那些具有很强现代气息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东西,而恰恰是那些贴近农民实际的、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内容、方式和活动载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文化生活消费习惯的基础上,选好载体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关键着力点。

三、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充分结合时代的特点,做好文章。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各种新旧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只有适应新形势,把握新变化,运用新办法,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要提高工作能力。村干部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农村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只有自身的素质高了、底蕴深了,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淀、出众的领导才干和工作能力,才能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透,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还要善于思考。古人云:“谋在心悟。”悟,就是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多思、勤思、深思,从而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使自己认识问题有深度、谋划问题有广度、解决问题有力度。

二要不断更新观念。当前一些地方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些村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徒有虚名;还有的认为农民收入增加了,思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经济工作面前,思想政治工作要让路等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转变和更新这些观念,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握住时代脉搏。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向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度发展,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时俱进,既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不断向深度掘进。

三要注入现代精神。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还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努力探索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

四、联系实际,实现广泛性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政治性强,而且要求高;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战线长;不仅人员层次多,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满足广大农民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注意广度。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农村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教育农民兄弟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办什么事情,处理什么问题,解决什么矛盾,都要以法律为准绳,形成人人学法,个个守法,事事讲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的结合点。通过引导和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突出矛盾,实实在在的帮他们做些事情。还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结合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媒体等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二要加强力度。现代农村不是封闭社会,与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靠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凑效。这就需要动员党政机关各部门、基层党团组织和村干部都来参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做到面上有宏观管理,部门有块块管理,系统有条条管理,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全覆盖。

三要提高开放度。要以开放的姿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思路上体现开放性。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来谋划工作,树立“开放”的理念,自觉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全局。要向农民及时公开信息,不断提高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要以一种“开放“姿态,主动与广大农民群众加强联系和沟通,深入掌握服务对象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还要加强与城市社区及用工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让他们在城市和企业的熔炉中脱胎换骨,接受先进的城市文明和企业文化的洗礼。

五、讲究方法,注意灵活性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应该随着农村社会条件的变化来选择并

合理运用适合农村实际的方法。

一要做到适度。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耐心、细致,循序渐进,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好度。当工作对象很冲动、暴跳如雷时,一定要进行“冷处理”,要静下心来,耐心的听工作对象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待其心情平静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事情的起因、问题的症结、矛盾的焦点、责任的归属,这样,他才易于接受。反之,当工作对象不愿配合你的工作,而表现出冷淡、不愿意袒露心声时,一定要进行“热处理”,要千方百计地用你的热情,真心实意去打动他、引导他,特别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他才会觉得你是在真诚地帮助他,才会配合你的工作。

二要说理引导。一些村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错位,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现在是“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硬办法用不得,软办法不顶用”。一些群众稍不满意,群访、越级访案事件就会发生,致使农村工作处处被动,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理论,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引导农民兄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促使农村各方面工作的进步。

篇6: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须选好载体,找准宣传教育的着力点,才能确保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着力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

有一句话叫做“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那么,宣传思想工作也不例外,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来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为生产经营鼓劲加油、摇旗呐喊。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需要有通过一种有效途的途径来提高员工认识、统一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就是宣传思想工作。只有通过采用各种形式把企业的决策、目标和任务及时地宣传贯彻落实到全体员工,使全体员工明白企业确立的工作任务、目标和实现目标任务的措施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任务而奋勇拼搏。

每个企业在不同时期有各自的工作重点、工作难点和关键点,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全方位、全覆盖地全面服务于生产经营工作。企业宣传思想工作除认真宣传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各种会议精神、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以外,就是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来开展。就新建矿业公司而言,公司当前的工作重心,就是突出二轮地质找矿、加速新区建设、加快重点工程掘进速度。围绕这一工作重心,新建矿业公司党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报刊、网络、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公司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适时地跟踪报道北进重点工程进度,以及广大干部职工为早日完成北进重点工程战高温、斗涌水、不畏难的典型事例。通过抓典型、树新风,让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生产势头一浪高过一浪,有力地推进了新建矿业公司的发展。

二、着力帮助职工转变观念

着力帮助职工转变观念,适应形势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灵活机动地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员工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企业,支持党和政府的决策,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2002年8月,原个旧市新建锡矿划转云锡管理,新组建了云锡集团新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当时,许多职工观念保守,有的甚至彷徨无助,不知划转云锡后会是怎样的情况。因此,有的辞职、有的退养、有的调职,当时的职工对未来一片迷茫。为帮助职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新建矿业公司按照省州市政府的要求,配合上级部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云锡“两个确保”、“三个负责”的决定:确保安全、确保稳定;对省、州、市党委政府负责,对划转的六矿两厂负责、对划转的企业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家属负责。帮助职工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使划转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公司平稳走过转变、调整、适应阶段,迅速跨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三、着力帮助职工解惑释疑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职工群众思想上会产生疑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要针对职工群众存在的困惑和疑虑,有的放矢地着力开展好专项宣传思想工作,引导和帮助职工消除思想上的疑惑和心态上的失衡。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云锡控股公司及各二级单位采取了积极应对危机的措施,为降低企业成本,对部份单位采取了暂时停产放假的措施。对此,一些员工产生了疑虑困惑。针对员工的思想实际,控股公司及各二级单位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喉舌、导向、桥梁、纽带作用。运用报纸、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深入宣传控股公司的决策、措施,大力宣传广大干部员工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事迹,提振职工士气,鼓舞职工斗志。同时开展各种形势任务教育,各级领导纷纷深入基层,走进职工家中,与职工交心谈心,为职工分析讲解当前的形势及公司战胜危机的措施办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解决实际问题,坚定了广大职工战胜危机的信心。使职工队伍得到稳定,与企业一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战胜了危机。

四、着力帮助职工提高素质

宣传思想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中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新建矿业公司是由市属企业划转为云锡的一个矿山单位,由于组建时间短,人员少,职工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职工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矿山发展。为改变这一现象,着力帮助职工提高素质,以适应企业的改革发展。近几年来,通过组织广大职工参加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及云锡矿工节·文化月、职工读书、“安康杯”、“安全生产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职工情操,提升职工素质;以弘扬“团结奋进、创新实干”的精神为主题,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自信、自立、自强和艰苦创业教育,激发职工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在职工中形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创新理论的良好氛围,使干部职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系统地组织开展党团活动,使职工接受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职工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

篇7: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如何在多元思想文化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和落细,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党委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政党是维护意识形态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

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因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至关重要。

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牢牢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面前保持旗帜鲜明态度,不断增强高校党委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担当意识,善于区分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意识形态研判能力。

另一方面,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就是要实现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宣传、党管舆论阵地、党管干部等各个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和领域真正负起领导责任,拧紧“责任螺丝”,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软国家机器”,代表的是政治旗帜、道路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对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

学生来说是极端重要的。

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要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促进其在高校的全方位深入和拓展,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多元整合的方式,促进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传统与现代手段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从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巩固高校网络阵地,营造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宣传载体,又是争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途径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

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有序传播。

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加强论坛、校园网等阵地建设,积极营造晴朗、绿色文明的网络空间,从源头上阻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不良传播;利用网络新媒体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给予师生充分表达和发声的机会,引导高校师生客观、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可见,增强文化自信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和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态势的现实需要。

要坚持引导广大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滋润心灵,深化师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和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背景

下的实践方式,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能有效抵御落后、不良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基础。

5.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

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体化格局,要在全面把握师生意识形态状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和落细。

在宏观层面,在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执行,党政工团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和院系共同联动大格局,落实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明确分工、细化台账,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观层面,必须搭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的育人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

篇8:高校着力思想政治工作

一、教学理念定位准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 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首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理念的定位上要坚持三个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向准确、把握准绳、坚守准则。

始终坚持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 表面看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主要体现的是知识的准确和逻辑的完整, 但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名称已经明晰了课程的性质, 即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 其中政治性是前提, 理论性是桥梁, 思想性则是目的, 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追求的最高境界。教材知识体系因其内在的价值观的支撑和价值导向, 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资源, 要依托并发掘教材, 只有把知识与价值观念对接, 才能在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价值评价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上认定这一导向, 才能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才有传播优势和权威解释权, 才会在增强理论自信的同时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 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 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坚持理性思维, 才能看清形势, 指导教学。《纲要》、《概论》课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内容, 而是其教学内容本身, 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现代表达和中国形态, 要把它作为核心内容统领全部课堂教学。

准确把握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站在人的本质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这个高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肯定人、确证人, 生成人的现实性本质。另一方面, 人的实践活动又使人不断超越、否定现实, 从而使人的本质具有理想性特征。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是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实际水平, 使之真正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和履行的东西, 从而发挥引导、规范和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 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健康有序, 另一方面, 又是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愿景。思政课教师必须清楚, 培养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 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不仅要与国际接轨, 更要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开放的时代, 高校思政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的, 还是文化的、思想的, 更是意识形态的, 信仰危机的实质是价值危机。把握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这一教学准则, 才能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做到依托教材而不限于教材, 不回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即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规范性又彰显其超越性。

努力贯彻宏观与微观相交织的原则。教材内容是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源泉, 价值观教育需要系统深入的认知作为思想基础, 如果弱化系统的知识体系, 只强调价值导向, 学生就会觉得这不是一门科学, 如果弱化价值性, 就起不到引领作用。宏观就是指注重诸价值共有的精神实质,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融于课程体系, 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为其内在跃动的灵魂。在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框架内, 价值观才能在其中发酵, 才能逻辑连贯、脉络清晰。唯有如此, 才能确保核心价值观不会在讲述的过程中被削减弱化。微观上, 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年级的学生特征制约着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年级的同一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程度, 只有具体细致的安排, 才能重点突出, 才能寻找到教材、学生和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契合度。教学中坚守这一准绳, 才能做到宏观上总体统筹, 微观上细化运作, 核心价值观才能入脑入心, 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二、教学内容讲得明

教学内容是对教材的二次创造和加工, 这种创造和加工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实现教学过程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谋篇布局, 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 达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外化为自觉行动, 并切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做到两个契合, 使教学内容呈现观念明晰、事理明达、是非明鉴。

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实际相契合。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思政课的实效不理想, 问题的症结是知识没有转化成学生的价值观念, 头脑中没有价值观念的支撑, 自然就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去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的教学具有根本的目的性, 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化。青年阶段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最激烈的时期, 在表现出自主性和理智性的同时, 还存在不稳定性, 表面性、功利性和矛盾性, 面对大量信息时, 选择和甄别往往不知所措, 产生迷茫与困惑, 选择就会跟随当下的社会流行观念。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作为个体的理想生活方式和目标追求, 其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 教化人心的过程, 基本的力量来自大学生个人对基本价值的认同与信仰。首先, 从学生角度出发, 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思想特点, 重视心灵的沟通, 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 从他们所思所想中寻找正能量, 提升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 让价值观为现实生活的主要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思路。其次,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 使价值观真正作为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判断过程中的标准, 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历程的价值, 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强大逻辑力量、实践力量和物质力量。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质, 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 必然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 最突出的特征是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大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社会经济结构重构, 阶层分化, 阶级归宿感淡化, 原有的单一的价值理念与模式被打破, 必然引起价值重估, 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激荡、冲击人的思想。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社会热点问题大量出现, 其形态多样。首先, 教学中要把重大的理论问题、学生关心、疑惑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 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 特别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理论必须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才能站得住脚, 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指导, 并因之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其次, 要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既不回避西方的市场、民主、自由, 更要弘扬“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谦让”的中华传统价值观。让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教学方法实打实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组合方式。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为教学实效提供了基础, 教学中的难点在于教材内容要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是一个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完整过程。教学方法如何让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是用实两个方法, 实现课堂有实例、教学增实力、教育有实效。

实证的方法。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也就是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领悟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之更迅速地转化。思政课每门课程都是以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的, 单纯的理论具有超现实性和自足性的特点, 往往显得抽象, 实证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化, 即将抽象的理论诉诸于形象化的思维, 使学生在特定的画面、情境下思考理解理论, 证明并丰富理论, 进而迅速确认理论的价值。例如, 《马原》课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讲, 首先从列举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及做法开始, 引起学生关注后就提出问题, “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怎样的”, 接着展开理论讲述和论证, 学生掌握了弘扬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传承与创新。课堂上营造的是浓浓的传统文化魅力氛围。把抽象的凝练的价值观表述还原到日常生活中。“质量互变规律”一讲, 从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把握“分寸”引出“度”这一哲学概念, 学生收获到的是“止于至善”的人生智慧。从细节出发, 以点带面, 改变原来求大求全的模式, 让学生可感可知的同时强化可操作性, 提炼人生的智慧。实证必须经常更新, 反映当代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才能吸引学生。

话语体系转换的方法。话语体系是指思政课为完成自身的任务和实现自身的功能而建构的整套语言形式。大学生内心存有美好的憧憬, 对核心价值观并不反感, 反感的是不恰当的宣传教育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性需要进一步阐释才能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话语体系上的重新编码, 寻找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表达, 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首先, 实现政治的文本话语、权力话语、理论话语向能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常用的传播媒介话语和大学生的时代话语转化, 学会用大众文化的话语方式、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校园文化的话语方式、网络文化的话语方式开展教学,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力。其次, 实现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群体接受力的统一。做到传播方式形象化、渠道手段现代化, 将核心价值观深深地切入大学生的心灵中,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增强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光明日报, 2014-5-5.

上一篇:王国强“中医中药中国行”启动仪式讲话下一篇:贵阳教师招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