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2024-04-14

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精选8篇)

篇1: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重庆市北碚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

工作报告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蒋世雷彭卫东

2006年10月,我校向重庆市北碚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2007年6月,经重庆市北碚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2006年度重庆市北碚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06-01-18)。现就整个课题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完善管理机制

1.全员参与,创设课题研究良好氛围

本课题是我校数学组在完成《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研究》“九五”课题和“十五”课题的基础上展开的。我校通过多年的学习策略系统实验,打造出了一只精干的实验队伍,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着课题实验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结合我校的研究基础,我们确定了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部分的教与学的策略研究作为本实验的重心。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地展开,课题立项后,我校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在教研组长彭卫东、蒋世雷的带领下,组成了课题研究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组长:蒋世雷

副组长:彭卫东吴世彬

主研人员:彭卫东吴世彬吕小红洪玫张文超

罗建华冯永权张策张静李天红

参研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全校数学教师人人参与,上下齐心合力,创设了“领导重视,骨干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研究氛围。

2.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为了强化科研意识,使课题管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保证课题研究有效发展,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和效益,我们按照《西大附小关于进一步 1

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⑴进一步明确了课题负责人、主研人员、参研人员的职责。

⑵课题组每学年都制订工作计划,根据计划的安排进行实验,每学期结束进行阶段总结,上交学校。

⑶为充分了解课题阶段性工作,课题组长组织召开课题研讨会每月至少一次。做到会前充分准备,明确目的,确立问题,认真填写《西大附小教改科研记载表》,确保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推进。

⑷强调对档案资料及各类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完备的课题档案。⑸按照《西大附小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学校在工作上提供必备的条件,在经济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落实课题实验经费,实验教师外出学习、调研以及购买软硬件等所需费用均由课题经费全力支持、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根据各年段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西师版教材,总体上采用比较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实验方法。注重调整修订“解决问题”部分的编排体系及学习素材,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部分教与学的策略。“解决问题”中问题集中之处可采取“案例分析”进行典型研讨。

实施步骤:

该课题的研究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9——2006.9)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的得失,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06.10 ——2009.6)

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3.总结提高阶段(2009.6.——2009.9)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研究论文、典型教学案例及调整修订意见。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及经验推广。

三、开展实验研究

1.加强研训学习

(1)查找问题,寻求对策

确定实验方案后,我们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的目标、实验的方法及实施的步骤。首先要求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查找所任教年级西师版教材“解决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等方式找到教与学的针对性策略:如调整编排体系,补充例题及习题,注重提炼数学模型,教授分析方法,提升解题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识能力及反思能力等措施。

(2)学习培训工作

在实验课题获正式立项后,我们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的目标、实验的方法及实施的步骤,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解决问题”部分理论及具体要求,并学习了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单墫教授的《怎样解题》、宋淑持老师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理论书籍。通过系统的培训,实验教师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分段实验,积极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本实验,旨在系统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技巧,提炼、总结在“解决问题”部分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故实验重点在于探究“解决问题”教与学的有效策略上。

在实验中,全体实验老师认真参与,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年段特点,结合自己的小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研究。低年级实验教师着重研究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评价及“解决问题“审题能力方面,重点研究简单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如何找中间问题这一难点问题。中年级实验以解决问题的结构训练为重点,以分析数量关系为核心,强化基本解题策略相关训练。在高年级实验中,除继续巩固基本的解题策略外,结合教学素材,我们还通过将通用的解题策略和针对某些特别问题所采用的特殊解题策略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学习素材的有效整合,补充教学一些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在实验的后阶段,注重多种解题策略的综合训练,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适度引导学生反思优化。同时实验教师们选取具有研究价值的“解决问题“内容,针对典型的解决问题(如相遇问题、小数乘除法

解决问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决问题、分数乘除法中的解决问题、工程问题等)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各类问题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3.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找到的问题,面对“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结合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部分的具体问题,在每学期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具体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典型问题,采用“案例分析”的实验方法,结合“行动跟进”教研开展实验,形成了如《倍的认识》《租船问题》《相遇问题》《工程问题》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结合学校推广的中青年“行动跟进”教研活动,我们在每一期开始,由课题组负责人和各学段教师认真研讨,选取“解决问题”部分有研究价值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不同教学经验的实验教师采取多种备课方式和跟进形式,经过核心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的一次次精心打磨,经过三年的反复实践,形成了系列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含教案、教具、课件、反思等)。大部分案例在各级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活动中获奖,并在部分案例及反思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得到同行的认同。

四、课题研究成果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树立成果意识。2008年10月份,本课题在全组实验教师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北碚区“十一五”课题中期评奖材料整理上交工作,全体实验共同参与,总计上交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例经验、总结等合计14份材料,全部获奖,出色地完成此项工作。通过实验,探究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形成系列“解决问题”教学的典型案例。结合实验成果,绝大部分成员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文章。20余篇论文及教学案例市区级获奖,多篇文章在《教育科研论坛》《教育科学论坛》《中小学教学研究》《新课程试验研究》等各级刊物上发表。

五、讨论与建议

在为期三年的实验中,我们组织全体实验教师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的研究,系统地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策略,提炼、总结出在“解决问题”部分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部分中对学

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甄别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中编排体例、学习素材等方面的优劣。课题负责人和部分主研人员参与西师版教材每一版次的修订和审定工作,及时提出调整、增删等修订意见并为出版社采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在坚持保质高效的原则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在实验中,引导全体实验老师认真参与,每一学期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小课题具体展开研究工作。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行动跟进、共同反思等方式找到教与学的针对性策略。同时,在实验中,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从而推动和深化了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从实验的整个过程来,我们的组织工作落实到位,过程性管理规范,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大部分都只是基于我校“解决问题”的教学实际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加上我校的特殊地位和研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和同行交流的机会较少,没有注意合理利用兄弟学校和同行的丰富研究资源,让人感到课题实验影响力不够,代表性不强,削弱了课题实验对整个地区教学的引领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加以改进。

篇2: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一)学生在学习数列概念时的障碍及对策

数列概念是学习数列的起始课,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如下障碍: 1.对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词“按一定次序”的理解有些模糊. 2.对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认识不清.

3.对数列的表示,特别是通项公式一个觉得不可思议.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不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策略:

感到困惑.对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不只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

数列的概念

定义: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称为数列.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次序”(1)语言描述

把位置编上号码,这些号码是所有的非零自然数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每一个有序号的位置都有一个确定的值,由所有这样的数值组成一个数列;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a1,a2,a3,„,an,„,这种有序性是对数列本质的刻画(2)映射角度

“次序”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就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即映射:

(3)函数角度

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 N *(或它的有限子集 {1,2,„,n})为定义域的函数 an= 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数列——初等函数

对于任意的函数 y = f(x)(x ≥0),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对程度差的学生,可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归纳数列的通项

教学的目的:归纳法的运用,数列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分几个层次: 可以先给一些特殊的数列:

再给和特殊数列有关的数列: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最后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1)并非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如: 0,-1,3,7,11 „;(2)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形式上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数列 1,-1,1,-1,-1,„的通项可写成

(3)当一个数列出现“ + ”、“-”相间时,应先把符号分离出来,用等来控制,然后再寻找数量间关系;

(4)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用分段的形式来表示;(5)熟悉常见数列的通项:

例如,全体正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构成数列 2,4,6,„,2 n,„,这个数列还可以用列表和图象分别表示为

总之:数列概念的要求比过去高,用图形的变化描述数列,把图形的几何结构量化。

(二)用函数的观点进行等差数列的教学

关于等差数列定义的教学

给出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让学生从项与项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归纳、概括得等差数列的定义.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归纳的过程,这是学生能理解等差数列的所必须的,不要一笔带过!

研究数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从整体上看数列,研究数列中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 引入:(2004 北京卷)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已知数列 是等和数列,且a1=2,公和为 5,那么 a18的值为

从定义的数学表达式:

得: 表明从第二项起,等差数列的任意项都可以表示为它的前一项与公

差的和 , 因此,等差数列的任意项也就应该可以用首项和公差来表示.2.等差数列通项与一次函数

得到结论: 是等差数列

这样,由于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的每一项an是关于项数 n 的一次函数式 于是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认识等差数列 例如,理解为什么.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和直线由两个点唯一确定的性质,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两项可以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由率的计算方法)

3.等差数列的性质,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适当拓展到直线斜

表面看是两项之和相等,从对应的项数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由此归纳得出:

使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意:必须是两项相加等于两项相加,否则不成立。

时要注,有

.等差中项的定义是针对三个数的,即如果 x,A,y组成等差数列,则 A叫做 x,y的等差中项.从等差数列的整体看: a1,a2,a3,„,an,„,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推广: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是到它距离相等的两项的等差中项,即与数列中的任一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该项的 2 倍.这个性质体现的是数列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是由项数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例题:

(三)把握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的教学实质 .等差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的教学实质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梯形钢管堆的计数”“梯形面积公式”等模型来体现数形结合,认为“倒序求和”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一内容蕴含的思想方法。因此,把基础定位在要让学生掌握求和公式及其变式,学会“倒序求和”的思想方法。

其实,“倒序求和”只是为避免对项数 n进行奇偶讨论而引入的一个技巧,并不是什么思想方法。

基础性表现在几个层次:

用等差数列的“基本量”;

用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不同数求和化归为相同数求和,从数量关系上看是利用了“平均数”概念;

”,将更进一步地,为了体现从概念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利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所以实质就是求 教学设计:

引入高斯故事,归纳方法本质

从“高斯的故事”引入;归纳“高斯方法”的本质,即实质是利用将不同数化为相同数求和;

探究求值方法,引出分类讨论,用这一方法求的值,引出需要分 n为奇数、偶数讨论的问题,并

求出和;过渡到利用归纳思想方法,提升解题技巧

求等差数列前 n项和公式。

聚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从中领悟“化归”的思想方法的思路。

教学中不必急于引入“倒序求和”的技巧。可以在讨论 n的奇偶性而得出求和公式后,再让学生思考“能否想个办法避免讨论”,把公式,再联系性质得到。

变形为应把等差数列前 项和这节课看成是等差数列概念、性质的应用课。这一节课的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时应明确任务(即用基本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基本性质、通项公式入手,寻找化归的方法,在不断“求简”中得到“倒序求和”。

2.公式的推导 3 .从函数的观点来认识 Sn

首项为 a1、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可以写为:

即当 时,Sn是 n 的二次函数式,于是可以运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问题 如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 Sn的增减变化、极值等情况 .通过 Sn的有关问题进一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结构特征

本题给出了等差数列前 6 项的和,应该关注最后六项的和,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前 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等差数列前 n项和概念要有深刻理解。

例 2 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d,前 n项和为 Sn,当首项 a1和 d变化时,a2+a8+a11是一个定值,则下列各数中也为定值的是(C)

本题利用整体代换求解,体现了整体代换的思想。

(四)典型例题的作用及教学

n的取值只能是 8,9.(五)数列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注 an与 Sn

(六)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定位 .数学归纳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 点

(1)初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明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3)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难 点

(1)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即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与有效性.(2)假设的利用,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 n=k+1 时结论正确.2 .数学归纳法原理形成的教学定位

由于数学归纳法原理的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限于掌握了一些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技巧,而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因此学习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之中.所以原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组织形象、生动、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作为数学归纳法原理产生的背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最终产生迁移效果.抽象出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如何通过探究顺利实现迁移抽象的目标,就成了本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些教师对数学归纳法原理形成过程的教学不够重视,表现在有的教师没有安排实验探究,急于向学生展示一种思维“模式”和“套路”,接着通过大量的例题、习题进行强化;有的教师虽然安排了实验,但也是一带而过,很快抽象出了数学归纳法原理,这只能是教师的“成果”,而不是学生的成果,仍然摆脱不了生硬灌输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子;甚至有的教师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举例说明“不完全归纳法”的缺陷上,这显然偏离了本节课的主题与核心.“多米诺骨牌实验”的教学定位

本节课所需的“引例”,形式丰富多样,教师用的最多的是“多米诺骨牌实验”,因为这几乎是所有学生小时候都玩过的一种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种无形的亲近感。同时“多米诺骨牌实验”以简便的形式蕴含了数学归纳法的深刻原理,因而成为这节课的典型素材.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定位“多米诺骨牌实验”?在实验的方式上,“多米诺骨牌实验”应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每次实验都要有不同的目的,都要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探究,让学生既要有实验成功的体验,又要有实验失败的反思;而多次的实验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将每次实验的体验和反思糅合在一起后,数学归纳法的内在原理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了。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数学归纳法存在着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上的准备不足,需要具体的实例帮助;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认知抽象的事物应尽可能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对抽象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一步到位,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反对比,方能凸显本质。

“多米诺骨牌实验”的功能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将实验转化为关于正整数的命题,即“第一块骨牌倒下”对应“当 n取第一个正整数 n0时命题成立”,“第二块骨牌倒下”对应“当 n取第一个正整数 n0+1时命题成立”,„,“所有的骨牌都倒下(即游戏成功)”对应“命题对从 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若“第一定有第 k+1块骨牌跟着倒下”对应“若

块骨牌倒下,则

时命题成立,则 n=K+1时命题也一定成立”。

二是将游戏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广到一般命题,抽象概括,得到数学归纳法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够切实掌握数学归纳法原理,本节课的难点才能够得到有效突破。

“多米诺骨牌实验”的教学设计 三次实验

实验 1 :用手推倒 1 号骨牌,然后 2 号骨牌,3 号骨牌,„,紧跟着全部倒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在这个环节,学生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可能是比较模糊的,但必要的讨论为下面显现本质奠定了基础。

实验 2 :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和实验 1 相同,用手推倒 1 号骨牌,没有推倒,然后 2 号骨牌,3 号骨牌,„,自然就没有倒下,即游戏失败。这时教师让学生对比实验 1 和实验 2,讨论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游戏成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1 号骨牌必须被推倒。

实验 3 :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出现分化,1 号骨牌与 2 号骨牌的间距拉开的足够大,其他骨牌间距不变(同实验 1),这是用手推倒了 1 号骨牌,但 2 号骨牌没有倒下,3 号骨牌,4 号骨牌„,自然就没有倒下,即游戏失败。同样让学生对比不同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原因。这是学生得到的结论往往在具体骨牌上,即 1 号骨牌倒下,没有带动 2 号骨牌倒下导致了失败,而学生对其中的任意性很难提炼出来。继续下去,再将 2 号骨牌和 3 号骨牌 ,3 号骨牌和 4 号骨牌„,的间距拉开的足够大,(每一次试验只改变一个间距),重复实验 3,如此反复几次,学生不难悟出游戏成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即第 k块骨牌倒下,则一定有第 k+1块骨牌倒下(这里暗示了无穷推理的合理性)。

至此,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时,为何两步缺一不可,便不言自明。两次迁移:

骨牌游戏虽然有数学归纳法的影子,但毕竟不是数学归纳法原理本身,不能直接用来证明数学问题,这就需要将游戏迁移到数学问题中去。

迁移 1 将骨牌游戏换成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a1,公差为 d,我们在前面推导其通项公式时,得到与正整数有关的无穷多等式:

要使这无穷多个等式都成立,你能否用数学语言概括上面游戏成功的两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得到

(1)第一个等式成立(即当 n=1成立)

(2)假设第 个等式成立,一定能推出第k+1个等式也成立。这样就实现了由游戏向原理的第一次迁移。

迁移 2 教师请同学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问题具体尝试,是否能做到这两步?最后将无穷多个等式统一为

。至此,由游戏向原理的第二次迁移顺利完成。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得出已经是水到渠成。

(1)归纳奠基(2)归纳递推

从多米诺骨牌实验到数学归纳法原理,清晰地反映了生活问题 — 数学问题 — 数学形式化的发展轨迹。在对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种种体验,经历了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经历了将生活中蕴含的原理转化为数学原理的过程。由于始终坚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层层递进,避免一步到位,因而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乐于交流讨论,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顺利地建立了新旧知识及其本质之间的联系。

篇3: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成本会计》是一门计算内容较多的财经专业课程, 中职学生恰恰是在这方面的基础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尽管我们都希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和谐统一, 但在现实的课堂中, 正如我所述的那样, 两者的矛盾无处不在。大部分中职学生考不到高中才转读中职教育, 其基础普遍都较差, 而《成本会计》的计算内容本身就和理解能力有着密切联系, 每个知识点的计算都是一环扣一环, 当这个知识点连着下个知识点时, 学生很茫然, 作为教师也理解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时候就接着讲下个环节是不对的, 但在教学任务面前, 不得不为了进度而继续。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基础较好, 学习比较认真,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能跟上教学进度;越学越有兴趣, 相反有部分学生基础差, 如何专心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反而产生厌学的思想。

课堂教学的艺术, 主要是教师如何维持教与学生学的之间的适应关系, 如果片面强调学生适应教师的教, 学生最终会不适应而疲惫产生厌学失去学习的希望。如果教师迁就学生的学, 学生的兴趣也许会得到激发和维持, 但学习进度就会因此大打折扣。教学中的难度, 表现在教师教学立场的选择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着尽可能多教点知识, 尽可能使用教学技巧, 这是教师的想法, 教学的成功与否, 并不是教师做的怎样, 而是学生学得怎样。这就要求教师转换立场, 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 那我们的方法越高明、教的内容越多, 教学效果反而越差, 而且会造成师生都很辛苦。在此, 我们可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学进度, 包括教师教的量和教的速度两个内容;二是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包括学生学的量和学的速度两个内容。这两点中, 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很少关注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当教师教的太多, 而学生的学的太少时, 上课就成了一种压力和负担, 学生就会通过睡觉和玩手机、看课外书来消解这种压力。通过承认自己基础差, 跟不上来推卸这种负担。如何完成教材内容, 又能做到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 就要透彻理解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哪些知识要重点教, 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 只有这样才可能让教材适应学生, 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学生适应教材, 做到因材施教。

2 讲授内容多与学得多的矛盾

解决课堂效率问题, 关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教师教学内容多少与学生学习接受能力是统一的, 主要表现在师生的合作程度。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就会放弃;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少, 学生就会觉得无趣。例如《成本会计》逐步结转分步法每个步骤的计算, 生产一种产品需要经过几个步骤的计算, 一堂课连讲两个步骤的计算内容, 学生就无法承受, 慢慢就自动放弃。我觉得, 教学内容的多少应该由几方面来决定:一是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评价的依据。我们要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机的分解到各个学期与学周里。二是学生的情况。教学是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 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教材。新课程倡导的教材关我们不能脱离, 利用教材来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一些教材的内容繁多, 如果每个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 就难免顾此失彼。为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 从这个角度看, 一些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这样既可解决教材的问题, 又达到教学的目的。

3 如何让学生学的轻松和学的快

要让学生学的轻松和学的快, 不是在教学进度上做文章, 而是要在教学方向上和课堂气氛上作调整。不能为了教学进度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只让学生吸取知识, 而没有时间消化知识。只有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内容, 才能保证学生学得多与快。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就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不断地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我觉得学生一定要有独立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 有些学生觉得上课听懂了, 做练习题却不会做。我想, 因为学生整天都在听课, 却没有时间去消化所造成的。

有时候, 教学进度的慢, 反而是学生学得快的重要力量。例如《成本会计》约当产量法的计算, 学生刚接触, 还不太适应, 这个时候我的教学就先适应学生的学习, 因为该方法对后面的计算都需要用上, 从表面上看我的进度是慢了。后面的计算用上时, 同学们反而学得多又快。其实教学的功能就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课堂效果的好坏, 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是否对学生有帮助。教师上课口若悬河, 但不一定有效, 因为你讲的内容高深莫测, 反而让学生觉得没有办法学下去。

4 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内容的多和快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 一是要愿意花时间打基础。只有基础扎实的进度才会达到真实、可持续的效果。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要有百分百的期望, 但要明白讲新课达到百分之多少, 通过作业达到百分之多少, 通过复习达到百分之多少, 不要希望一堂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三要对教学内容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极为重要, 对学习精力与潜力都有限的学生来说, 只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这就要求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指出来, 才可能做到教得快与更好的效果共存。

篇4: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这不免出现一些教学中的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呢?现代的新课程教学理论认为,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各种教案,尽可能多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同时,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理解并处理好探究性教学和现行教学状况的矛盾

1.思想方面: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平台,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观,让教师形成了一套自己较熟悉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过重的负担,琐屑的平凡,麻木的安稳,导致教师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对课堂教学沿用根深蒂固的老方法习以为常。所以要从根本上让教师意识到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枯燥而单调的教学工作变得鲜活起来。

2.操作方面:课堂探究性教学活动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

就目前而言,师生并不熟悉这一活动的操作方法和原理,画虎类犬的探究是纯粹的形式主义,对改革教学方法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都是有害的,长期的应试教育,让高中数学课堂成为单一的急功近利的习题训练教学模式,同时也致使大部分教师专业化思想萎缩,专业化技能下降,他们在新事物面前固步自封。仅仅依赖新教材编撰出来的一些“探究”方案是不可能撑起真正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所以,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学会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同时,着力创造更多的能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学”,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主控教学过程为师生合作共同完善教学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为自己确立了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活动形式。它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教师应具有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追求“多元化答案”,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

三、探究教学中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1.指导“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学生的立体感会比较欠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认识和研究问题。

这里有一个线面垂直的生活实例:现有一根旗杆。在旗杆顶端系有一根比旗杆长的升旗用的绳子。已知该旗杆和该绳子的长度,你手上有一条皮尺,现要检验旗杆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既获得知识,又学会探索方法。

2.指导“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函数时,要求学生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f(a)+f(b)”的函数例子以及“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f(a)*f(b)的例子。在教学时,不少学生将学的指数函数 ( 且 )与“f(a+b)=f(a)*f(b) ”相结合,对数函数 ( 且 )与f(ab)=f(a)+f(b)结合。更有一部分同学举出f(x)=1与f(x)=0这样特殊的函数。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民主的探究教学氛围中拓展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创造性学习的信心。

3.指导“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让他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篇5: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的心得

比如在P15页“通过倾听在学习”中提到的“斯泰尔的研究”和“有效倾听的十个要点”,斯泰尔关于人的倾听效率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良好倾听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他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教学中提问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一定要简洁明了,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精炼、到位的语言有助于他们听清老师的要求。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光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孩子参与进来,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认识。

再如在P49页“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中提到的“……要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要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制定决策的技能……”,上述对于数学和科学教育的一些建议与我们的新《纲要》提倡的理念是相符的。新《纲要》在科学领域指导要点中就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孩子们的问题常常会出现在生活、游戏以及交往活动中,因为利用他们生活中他们遇到的或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说,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这里有一个教“知识”还是教“智慧”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再如在P50页“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中提到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主动学习方法包括:开放式提问、讲数学运用到真实世界中、提供观察与调查的机会、用具体物体展示他们的理解”等等。生活中的很多事件都与数学有关联,如果老师做个细心的敏感的观察者,及时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开展探索学习,那样的效果一定会优于我们现在所参考的领域中的预设内容。当然,它的系统性也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在太仓市学科带头人观摩研讨活动中展示的“跑步比赛”和“小乖乖上超市”,就是两个非常好的选材来自于幼儿生活的内容。活动简单有效,幼儿积极投入,学得轻松快乐,成为了真正的主动学习者。

又如在P83页“理解动觉智力”中提到的“……仅凭视觉和听觉通道来理解和记忆信息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些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保存有赖于触觉或运动通道,并且必须通过操作或体验,才能完成对信息的理解和保持……”这里的观点与“多通道感官参与理论”不谋而合。确实,特别是对于在幼儿园学习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那些能积极参与的活动,而不愿意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之前在“幼儿丝竹欣赏教学”的课题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案例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还如在P120页“图形表现方式”中提到的“利用图表、图片或照片给学生提供另一种感觉形式来理解和交流他们所学的知识。”虽然书中提到的流程图、视觉化提纲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在教学上不适用。但是从理念上来讲,我们也在经常性地运用这“图形表现方式”。最显著的该是音乐活动中图谱等视觉符号的运用了。如打击乐的节奏谱《狮王进行曲》、《春绿江南》;如歌唱活动中的图谱《春天里来》、《小鸟小鸟》等等,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抽象的节奏型和歌词具体化,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篇6: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一、子课题研究立项开题情况(见子课题研究申报表)

二、子课题的研究过程

几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语文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理论来支撑,理论是课题研究的航标,理论学习要贯穿在整个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要“研”起来,要先“学”后“研”,努力实现两个“零距离”:向理论学习,研究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实现本课题的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最前沿的“零距离”;向学生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课题成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不断探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使课题实验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课题研究一开始,全体课题组成员就集中进行了新课程理念、课题研究理论和小学生心理教育策略方面的学习。学习《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学习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的相关理论专著和文章,借鉴他山之石;外出学习,学习其他学校开展同类课题和不同类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有效策略;学习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学期计划,保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

(二)开展调查问卷 了解学情动态

我们在课题研究之初和后期分别开展了两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阅读、语感和语言积累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课题研究的计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开展课题研究后期的调查问卷,了解研究的成效,为课题结题提供数据。

(三)提出实验假设 组建实验班级

1.提出实验假设

①在朗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地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

②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逐步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③在发挥想象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小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想象色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基于此,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形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感。)

④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能力越强。语感训练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是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转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积累了语言,就增强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2.组建实验班级

①实验对象的确定。选择实验班,实验的对象为我中心小学三年级 5 个班 240 名学生和四年级2个班75名学生共315名小学生。实验采取以班为单位的方法。其他班为对照班。经过前测没有显著的差异。

②实验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学校上课、自习时间及所留作业相同,教学手段相同,在实验中,不增加任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所不同的是:实验班按新的教学形式组织学习,对比班按常规教学形式上课。

3.研究方法

以教育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组建实验班,在实践中验证实验假设,搜集数据,进行不断的总结、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对策,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结合个案研究法、教育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等,注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前人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调查表、谈话和问卷等形式接触和了解教育或研究对象,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研究。

4.实验主要内容。

①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新的课堂中开展多种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亲身感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A关于词句积累。每天要求学生背记一个好词,一句优美句子。具体操作方法:周末布置全班学生写读书笔记,周一交给老师查阅后,老师从中挑选出五个同学的最佳笔记,按天轮流带全班同学记诵。(每天大约需要五分钟。) B关于成语积累。全班按座位顺序,每周指派十名同学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为全班同学讲述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每周可以认识十个成语,并了解它们的含义及运用。 C关于优秀段落或古诗词的积累。每周指派一名学生,选一首古诗词或一段优美语段抄写在小黑板上,带领大家诵读。指导学生开始大量阅读名人名作,如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人的著作。以上三个方面的语言积累都只需要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一切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小孩子的表现欲极强,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积累的好词句,好成语,好古诗词带领大家一起读、背。另外,每个学期,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两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积累语言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将平常所学的、所积累的有实践运用的机会。自从我们的实验展开之后,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极高,热情高涨,都能积极投入到语言积累的活动中。

②立足课堂,培养方法,构建有利于培养语感和语言积累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课堂结构形式。研究学生自读自悟和广泛涉猎语文和语言形式下的语文学习。

③研究“读”的内容、形式,研究教师作用,研究“读”的指导,使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读”的层次。

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人际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自由、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展开;学生才会想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学生自学取得成功时教师应予激励,使学生拥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在学生自学有困难、有障碍时,教师要主动、耐心地辅导、点拔、帮助,为学生解忧排难。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加强总结反思,提升研究成效

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我们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课题研究制度,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模式交流、研讨,说课评课、说想法、谈体会,交流信息心得;撰写教学案例、写教学随笔,积累素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实验方法与策略,提高科研水平。认真上好课题研究汇报课,研究课注重体现课题的研究,注重案例的评析与整理工作。

期末每位教师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组长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每月定期一次集体活动,教学片每月定期一次集体活动、一次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批文入情,诵读涵咏,内化吸收,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每次课题活动能做到有中心发言,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或经验、建议,全组老师一起积极探讨,对改进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发启示和帮助。每学年组织一次论文、案例、反思评选活动,并将优秀作品进行汇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实验教师要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三、取得的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思考、讨论、感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讨论的要求不高,以放为主,首先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讨论,甚至是争论。

2.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通过研究实践,扭转了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知识延伸的状况,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学生不再单纯围饶课本转,而是把学习语文运用到实践中,并从课外吸收到了更多的“语文营养”。

3.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我们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初步构建了一套比较适用的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教学模式――“五阶段教学法”,我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课本上,学生乐学,教师易教。

4.重视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学习的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表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应该得到及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多用富有情感的评价,而不是乱抛“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术语”,不良的学习习惯能得到及时的纠正。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积极性,学生逐步领悟了培养、发展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方法。

5.促进了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研究心得和主张,《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三大策略》等论文50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级获奖或汇编。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研究,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课堂教学模式――“五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是巩固语言。督促学生积累语言每周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每节课前五分钟积累词句或积累一首古诗词或一段话。

第二阶段是整体感知。通过学生的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三阶段是探究发现。在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之后进行的。此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是揣摩词句,敏化语感。语感,学生只能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教师再好的讲解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因此,教师必须不失时机的利用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在把握词语正确含义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选词炼句加以揣摩比较,可以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义”,又力求“究其义蕴”的目的。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升华是培育和训练语感的有效策略。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只有不断地对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比较,才能在感受语言的美妙中训练正确的语感。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如朱媛斌老师在教学《猫》的时候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几对关联词和关键词去揣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美读文本,内化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美读练习,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培育语感。 选择精彩的语段让学生诵读、美读,在丰富其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能够使其获得对课文的“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因此,作为教师,把朗读和吟诵的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读好文章的“原汁原味”,返朴归真,是训练和培育语感的有效策略。如,柯洪萍老师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时,就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吟诵,朗读,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情感朗读之中领悟出来。

第四阶段是讨论研究。把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研究具体的语言材料,不使讨论变为空谈,流于形式。研究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表达中心的方法,还可以是个别词句,更可以是学生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和看法。

第五阶段是评价拓展。这个阶段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反思和评判,是教师对语言材料学习的归纳总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同时把语文学习拓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著作,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实施策略的初步掌握

①在朗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地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是培养发展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为基础,突出一个读字。以读为主线。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各种形式的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A感知读。 学生预习或初学课文时的读为感知读。目的是感知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形象,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活”起来。形式多为朗读。B理解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读都可称为理解读。而这里强调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式的读以默读为主。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一步一步深化。C研究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或认知产生冲突时,再去读课文,把自己的观点拿到文中去印证,也可以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让其他同学去研究。研究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的,读完后依然可以讨论、辩论、争论。通过读深化理解,促使讨论,通过讨论的气氛使读更加有滋有味。研究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D体味读。体味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及独特的心理感受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此种形式的读多在理解了内容之后,形式多为有感情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这些读的方式不但在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循环,而且在每一课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②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逐步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③在发挥想象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小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想象色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比如,他们会说“下雨”是“天空爷爷哭了”,“太阳下山”是“太阳要休息了”等。基于此,本人以为,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形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感。

④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能力越强。语感训练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是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转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积累了语言,就增强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 丰厚了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学生积累背诵的优美词句、语段、古诗词非常丰富。主要是词句、成语、优秀段落或古诗等形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②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验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作文时,学生不在觉得是在做“无米之炊”,优美词句,成语脱口而出。学生陈逸菲等同学参加全国“海峡冰心”杯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了二、三等奖。许轮轮同学在秀屿区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积累习惯。通过老师各种语言积累形式的引导,以及语文时间活动的开展,以激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养成了语言积累的习惯。现在,这些学生已经人手一本读书笔记,而且看好书、读好书巍然成风。如有的班级人均订阅报刊2份,有效地促进阅读的开展。

④ 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由于实验中所有的语言积累的途径、过程都是由学生们自己组织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多次上台的机会。因此,实验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上台不再妞妞捏捏,而是俨然一位严肃的小老师,大大方方地组织同学背记优美词句等。

四、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讨论思考

(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均是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的。

(二)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必须统一。学生在训练语感时,通常会暴露出认识上的不清晰、理解上的不全面、领会上的不深刻、感受上的不到位、体验上的不切实、直觉上的不准确等诸多问题,而且有时会由于学生语言感悟的自由度过大,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发生。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引导策略,保证学生的语言感悟始终朝着目标的方向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从中去辩明是非,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不违背基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始终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

(三)丰富语言积累与培养语感是辩证统一的。语言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语言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的能力就越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

(四)语感的形成,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用,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五)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研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是去发现,我们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积极积累语言,获取新知识,这样对于习惯接受性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篇7:新课改下有效教与学的复习策略

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学有效性是实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1注重学情分析,精讲精练

教师讲得再多、在好,学生不能够理解和灵活运用,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特别对于英语的学习似乎就是围绕讲解语法的怪圈,老师总结又多又详细,学生把笔记记得满满的。但是效果却往往让人失望,同时如果学生长期纠结于语法的学习中,不仅仅导致学习的重心偏移、本末倒置,还容易在学习中挫败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的教学工作用能够取得实效,除了要研究考点、题型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分析学情,并因人而异或因班而异地进行分层教学精讲精练。

精讲表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概括性强,突出重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归纳总结时,要严谨准确,简明扼要;对学生作业或者口头表达中出现的不够完善和准确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强调并改正。

例如,当复习到评析试题时或者讲评试卷时,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录,非常机械,教师唱独角戏,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学生甚至教师自己都觉得非常乏味。而对于高三学生来讲,面对的多数都是试题试卷讲评课,可以想象这种状况持续时间长了复习的效果将会怎样?所以在评析试题时,不断的改变思路设置疑问,注重温习旧识和拓展新知,注重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注意学生的反应和反馈,逐步引导和开化。评在教学难点处,评教学盲点处,评在审题错误处,评答题规范处。

由此可见,要达到精讲的有效性,教师不仅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甚至要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更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知识借给,使学生把零碎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多种能力的提升。

在精讲的基础上,同时还有辅以适度的练习,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即精炼。为提高复习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不能够把现成的资料和考题交给学生就一切就OK了。而是自己应当先跳进题海里,再从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做的试题。选取的题目要结合学习的知识点,并能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发散,真正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2 注重教学反思,做到常教常新

尽管在教学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教师应以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主,尽可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从理论的高度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更应该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地回顾和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课前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在教学反思中,常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会出现哪些没有预料到的障碍?你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当所教知识比较抽象,课堂气氛如何调控?问题探讨时,师生或学生之间出现不同意见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如何产生亮点?如何让学生产生兴奋感?教师只有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建构知识网络,注重夯实基础

高中英语教和学很大的一块就是语法的学习和词汇的积累,可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一本厚厚的高中语法书和高中词汇表,似乎一本语法书一本词汇表就是高考取胜的法宝,须不知面对如此多的语法和词条从哪着手是一个常常的问号?例如一个冠词给总结把都会有两页纸。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简明和扼要,Larsen-Freeman提出一个三维语法教学模式:Form(How is it formed?)、Meaning(What does it mean?)、Pragmatics(When / why is it used?)。语法也就是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age)这三方面。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分为24项,其中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以及主从复合句等都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必须将语法要点讲解透彻,不仅让学生懂得语法规则而且要求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语法规则。同一个语法项目可能会包含很多内容。以情态动词should为例,本义是“应该”,也可表示推测,特定情况下还可以是“竟然”“万一”。又如,must作情态动词本义是“必须”,以表示肯定的推测,特定情况下表示“偏偏”;must还可作名词,表示“必备的条件”。一个语法项目讲与不讲、细讲还是略讲,都必须斟酌。不必对语法抠得太细,而是把该语法项目的要点教给学生。所以在语法教学中注重各语法的网络的建构,注重基本语法项目和常见词汇,再结合平时注重学生积累和习题中出现的一些知识注意积累和归纳。对于词汇教学要加强学习指导,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词汇表,主要包括:结构分析(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意义解析(采用翻译或者解释目标词汇的含义);情景学习(利用对话、图片、多媒体以及文章文本情景,展现目标词汇的音形之间的关系);注重词汇拓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形似词以及不同语法意义的词形);注重词汇运用环节(创造学生表达机会)。

4多元驱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语感是人们直觉地感受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凭借直觉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和敏锐把握语言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应注重:

1、充分利用教材,搞好朗读和模仿训练。朗读有助于语感的形成。现行的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语言真实地道,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准确、流利地朗读、复述甚至背诵出来。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一要注意连读与失去爆破,弱读与同化,意群与停顿,语音语调与节奏地把握,而要注意读的声音应尽量放大,速度也逐步加快,三要注意模仿录音。

篇8: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1.知识结构图的概念

知识结构图又可称为知识构图或知识导图。知识结构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知识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 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2.知识结构图的制作

知识结构图的制作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确定关键概念。从选定的知识领域中, 挑选出关键概念, 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 并把这些概念一一列出, 如关于“数列”的关键概念有通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概念的排序。关键概念一经确定, 便可以将其排列成序。即把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置于顶层, 依次向下, 概括性较小的概念位于较低的层次, 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 从而形成概念的层次结构。 (3) 进行各级连接。把每一对相关的概念用连线连接, 通过某一相关概念连接起来, 知识图就初步制作完成了。可在知识结构图上形成不同层级知识之间的超连接, 从而使知识之间形成网络结构。 (4) 反思与完善。要随时调整与充实知识结构图, 以不断完善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知识结构图成为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力工具。

知识结构图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有效策略

1.知识结构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方式

数学知识结构图能以简明扼要的形式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的主要概念和原理表示出来, 其层级结构提供了教材的多种呈现顺序。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建立宏观的整体数学知识结构图, 把要在整个课程中呈现的主要概念放进去。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中, 往往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和命题框架, 就只好死记硬背大量的数学原理与数学公式。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计数学知识结构图,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概念的“移植”, 使学生成功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学习中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图, 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

2.知识结构图是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工具

数学知识结构图的层级结构不仅可以反映学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生出新知的能力;而且教师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可获知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程度和深度,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评价。通过学生所画的数学知识结构图, 教师可及时了解和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式。而且数学知识结构图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工具, 学生自己在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图时遇到了困难, 他会自觉地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通过与同学或老师所画的知识结构图相比较, 来发现自己的知识差缺, 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去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数学知识结构图的充分使用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3.知识结构图是学生正确的认识数学概念的有效途径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无形中养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先入为主、凭直觉印象形成的前科学概念对建立科学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发认知冲突的策略, 即揭示新知识新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矛盾, 从而动摇其对前概念的确认, 进而通过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反复对比, 揭示前概念的局限性、表面性, 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为此, 就必须诊断与揭示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构图技术就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4.知识结构图是学生促进知识的整合的有效方法

画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 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1) 对某一概念的新例作出概括, 并能辨别出该概念的反例; (2) 通过意义连接, 能找到某的概念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及组合关系的概念; (3) 找出某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各种对应关系; (4) 解决与某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 创制知识结构图, 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5.知识结构图是学生改变认知方式的有效手段

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稳定的知觉组织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它是人对所输入的各种一种处理策略。由于画知识结构图来自课文、授课笔记等其他信息源, 因此, 在画知识结构图的练习中, 个体的认知方式和随后发生的有益学习行为的影响可被推断出来。

6.知识结构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合作精神的有力武器

绘制数学知识结构图有助于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数学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各自对数学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通过共建数学知识结构图, 来进行合作协商, 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0—215.

上一篇:《丝绸之路》优秀教案下一篇:镇铁路护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