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自我评价

2024-04-21

教与学自我评价(精选6篇)

篇1:教与学自我评价

专题四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与学的评价和教师的教学反思

一、专题讲座

第一讲 如何确定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一)学生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评价的理念:

(1)品想品德课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评价受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限制,评价的目的在于把“优秀者”选拔出来。新的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的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手段。

(2)评价依据由以往的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以往的评价是对“过去”的关注,新的评价理念是对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3)评价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往的教育评价只是单一主体评价,是线性的外部评价,如行政主管部门评学校,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新的教育评价是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性在内的多元、互动评价结构,使评价更能发挥激动,促进作用。

(4)评价焦点不再以结果为中心,而是在评价反馈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

(5)评价内容更全面。以往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只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新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6)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和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评价方法除了笔和纸测试以外,还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这样利于对被评价者教师或学生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不但可以评价结果,而后可以评价过程。

评价的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3)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评价不仅重视结果,更要注意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结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

(4)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发展。

(5)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可方法,评价结果都应该反馈给学生,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二)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

观察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第二讲 如何开展有效的学习评价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应该灵活多样,考试形式可以有封闭式、开放式、多次考试方法,可以通过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来进行考试。

纸笔测试倡导综合性、开放性,突出情境、关注生活。

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材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第三讲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作用

有利于逐步完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沟通师生心灵,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

2、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实施的反思、教学评价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反思。

3、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从写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创新之处、写教学中困惑之处、写再教设计。

往往表现为:

◆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感悟,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分析,并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来。坚持写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学后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系统总结,也可以是就教学中的某一点有感而发。不过一般来说,教学后记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教学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如巧妙的教学导入、画龙点睛式的总结、精彩的课堂教学片断、恰到好处的教学材料以及生动的言语等等。

第二,教学的缺憾之处。如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不满意的教学环节等,对这些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剖析原因,总结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三,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获取并记录教学反馈信息,对改进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到的学生表情变化、学生的练习情况等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也可以课后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从学生身上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

第四,教学的疑难问题。备课、上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的是教师自己发现的,有的是学生提出来的,对这些问题,也可以进行记录。

◆写“再教设计”

“再教设计”就是课后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再教的教学设计。再教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式。第一,提纲式再教设计。就是重新进行的教学设计以要点提纲的形式表现出来。提纲式再教设计简便易操作,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第二,对比式再教设计。就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再教设计对比着来写。对比式再教设计有利于教师回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分析教学的得与失,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落实,教法上是否有创新,引导是否到位,组织教学有何新招„„。在分析得失的基础上,吸收经验,扬

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二、教学观摩

1、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2、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

三、案例探讨

1、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尝试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2、分析一定数量的中考试卷,分析各种试题的题型特点、命题方法和答题要求。

四、问题讨论

1、优质课评选是基础教育领域经常开展的活动,但近年来,优质课在饱受争议中前行。

(1)优质课饱受哪些方面的争议?为什么优质课会饱受争议?

(2)你认为优质课应该优在哪?你认为评价一堂课质量优劣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2、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中考思想品德科目实行开卷考试。作为新课改的一种尝试,开卷考试有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一些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不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卷考试的命题方式与题型与以往闭卷考试区别不大,等等。结果导致考试不能达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和思想品德素质提升的目的。

运用相关理论,联系我国实际,分析我国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利与弊,并探讨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五、作业

1、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理念以及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尝试做一份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2、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做一个教学反思。

六、拓展学习资料

篇2:教与学自我评价

《教与学》由河北工程大学教务处主办,教学同心社编辑出版,由校党委副书记马计斌教授、副校长张永强教授担任顾问,教务处杨纪伟处长、赵林明副处长担任指导,高教研究室李素莲老师、教务处王长信老师、魏海安老师担任审编,是河北工程大学唯一一本完全自主设计编辑面向全校出版发行的校园期刊,校内准印刊号0007。创刊之初,张永强副校长亲自为刊名题词。

本着“弘扬主旋律,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教与学》共开辟了本期主题、工程之窗、师生园地、心语心愿四个版块,集文化性、现实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内容上追求唯真、唯善、唯美,在形式上追求务实、精致、创新,文章体裁活泼、多样,力求真实地反映师生心声。

根据我校师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教与学》每期制定相应主题,“本期主题”版块中,有多篇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形式、各个方面的文章与大家分享,突出本期重点,侧重思想引导,希望引导大家有所思,有所为,有所改变。

在“工程之窗”版块中,《教与学》开设了信息窗、精品课堂、科技动态、互动社团、每月资讯汇总等多个栏目,从细节处报道学校各方面信息,主要包含校园新闻及教学前沿动态。其中“信息窗”主要记录我校大型教学、实验活动,“精品课堂”介绍描述我校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科技动态”主要介绍与我校所授专业有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情况,“互动社团”介绍校内各优秀学生社团。

在“师生园地”版块中,《教与学》开设了杏坛新韵、工程之星、校园聚焦、工程论坛、众生百象、一家之言、第二课堂、名家名言等栏目。其中“杏坛新韵”“工程之星”是对河北工程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及优秀学生的采访栏目。在采访老师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对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客观记录和报道,以表现优秀青年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和优秀大学生自立自强、不断创新的精神,鼓舞在校大学生努力奋斗。同时,本版块所设“工程论坛”“校园聚焦”栏目积极关注校内出现的各种现象,刊载评论性文章,以引起大家关注,并鼓励大家对好现象要保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抵制。

在“心语心愿”版块中,《教与学》开设了“智慧书签”“读书天地”“影视经典”“青春纪念册”“征文选登”等栏目,形式活泼多样,力求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书的内涵、哲理呈现出来。同时还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展现自我语言能力的平台。本版块以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及对知识的广泛涉猎,来达到弘扬校园主旋律,追求人性真善美的目的。

篇3:教与学自我评价

一、深层次学习方式

深层次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浅层次学习方式而言的。深层次学习方式基于学习的内部动机, 强调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深刻分析, 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保持在大脑的信息系统中。这样的学习以学习任务作为驱动, 学习者要将学习任务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联系起来, 把学习任务理论化、系统化、操作化并形成假设。在过程性评价中, 应关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程度, 对学习效果的特定期望值, 这种期望值驱使学生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以思维的视角审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全面衡量学生深层次学习的程度。这样, 以深层次学习方式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着手点, 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观察和提醒, 促进学生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 反思学习方法, 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从而提升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水平。

如教学“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可设置故事情景:曹操征伐东吴, 庞统受周瑜所托, 过江给曹操献连环战船计, 面对人数占优的曹军, 孙刘两家合力抗曹。周瑜与诸葛亮帐内合议, 将破敌之计写于手内。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决定, 可做出两种假设:假设一, 所有人在手内写的都是“火”字;假设二, 有人手内写的不是“火”字。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能将故事中的人物作数学符号化处理, 体现数学的工具化功能;能利用表格等形式直观启迪思维, 通过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与辨析,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能积极质疑、尝试、推理、归纳、反思, 构建问题链, 形成知识链, 感悟命题的“庐山真面目”;能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将命题知识负载于其他知识之上, 会上钩下联地思考。

二、学习的过程性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学习成果, 统称为学习的过程性成果。这些过程性成果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容易被忽视, 从而导致评价的不完整性。过程性成果往往是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 对这些成果及时地开展评价,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朝着更多维度、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学习的过程性成果主要包括:与学科学习紧密相关的智能因素, 如口语表达能力、从实际情景抽象出学科知识的能力、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通过学科学习而达到的高层次学习目标, 如学科思想方法、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习惯、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等。这样, 以学习的过程性成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着眼点, 将教学关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动力。

如教学“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探究表示的平面区域, 可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由数到形, 将满足不等式的有序实数对在坐标系中描出, 提出猜想并证明;第二步:由形到数, 证明在直线左上方的平面区域内任意点的坐标都满足;第三步:由无限到有限, 举例说明简洁、快速地找出平面区域的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在观察、分析及画图的过程中, 能体会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问题的表述、转换过程中, 提高对内容简洁性、严谨性的认识, 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能有意识地与人合作,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三、学科活动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学习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有趣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序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毅力的提高, 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活动要让学生敢于思考, 善于发现, 勤于修正;数学活动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数学的本质规律;数学活动要体现层次性, 突出数学内部的逻辑结构;数学活动要以生为本, 以学论教,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其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促使学生想学习、在学习、会学习, 提升学习力。这样, 以学习力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着力点, 努力打造智慧型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与终身学习相呼应, 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垂直”, 教师可提出斜拉索问题:有一条宽为20米的小河, 在它的对岸有一根高为30米的电线杆。要在河岸边选择点安装斜拉索来固定电线杆, 这个点应选在何处才能使所用的斜拉索长最短?提供的工具有渡船、蹬高器、皮尺、量角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在活动情境中能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在数学知识内部形成动态的知识流, 增加数学知识的流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总结、应用数学结论, 体现数学能力的增量;在猜想论证、动手操作、演绎推理的活动中将知识不断地以价值的形式呈现出来, 彰显数学方法的力量。

篇4:以表现性评价优化教与学

一、聚焦问题,指向内因

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现场真实表现都做了数据记录,注重过程和结果中存在的现象或问题,并以此为思考点,探寻背后的原因,形成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指向内因”的反思逻辑。

1.问题一:能力下降了还是提升了

以语文学科的表现性评价为切入点,教师在数据统计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能力发展的动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两方面来看,学生在每一次评价中,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状态都是匀速上升的。但从“仪态”一项来看,第二次相对于第一次有所上升,而在第三次的评价中,学生在表达时的仪态却有了大幅度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引发了教师们一系列的思考:“理解和表达”能力与仪态的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是什么在左右“仪态”的发展?

其一,从测评任务本身看,表达方式影响仪态展现。基于学生发展能力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因素,三次语文评价进行了三种不同情境下的任务设计。第一次“探秘紫竹园”的表达任务是读儿歌、猜谜语,要求学生用“谁在哪里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说清楚谜底答案的小动物在做什么。第二次“笔者的第一桶金”的表达任务是看动画片《雪孩子》前段,判断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然后创编说说雪孩子会不会去救小白兔。第三次“最爱母亲节”的表达任务是学生用好连接词,向同学、老师介绍妈妈给予自己的爱,再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其二,从测评任务设计来看,测评的关注点都指向“表达”,然而在指向表达的层次上却存在明显的不同。就表达对象来看,表达包括面向自我的单向表达、面向他人的单向表达和面向他人的互动表达。面向自我的单向表达往往表现为自说自话,较少有他人在场,内容也较为随意、自由。面向他人的单向表达是指单向性地应答他人的提问。虽交往对象已经转向他人,但交流内容也较为简单,往往有一定的句式可作支撑。而最后一种表达不仅交往对象转向他人,在交流的内容上也提出了互动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随机应对他人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的仪态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得较为紧张和拘谨。

这就意味着,在小学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单向表达往往较容易提高,而面向他人的互动表达则需要较为长久的锻炼。因此,在之后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互动表达。到二年级期末表现性评价活动时,语文能力测评点依然要锁定“仪态、理解、表达”,以此观察教师在改进了教学方法后,是否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2.问题二:能力是否存在学科上的差异

表现性评价是关注过程、关注思维的评价活动,它可以测评对象在真实情景中的“高阶思维”表现。因此,“理解、表达”等核心能力是笔者的重要观测点。

经过数据比对,笔者清晰地看到,学生在完成语、数、英三个不同学科的表现性任务中,呈现出的理解能力比较均衡,这意味着理解能力不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但表达能力却出现了不同,特别是英语的表达与其他两个学科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差距。虽然笔者也知道,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表达不可能和母语一样,但基于同一个标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还是让笔者感到不太满意。

反馈数据体现出:学生无论平日里读英语课文多么熟练,而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着表达障碍,无法将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输出。也就是说,学生的语用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便是英语学科后续教学需要改进的关键点。

从表达能力人手进行调查反馈,似乎证明学生能力的不同会受制于一定学科背景的影响,但最能影响学生能力展现的要素却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任务的设计能力。

以语、数、英三科师资配备的情况来看:二年级语文学科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区级骨干、校级骨干和五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组成,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团队解读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比较强;数学组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一名青年教师组成,在经验教师带领下,对评价目标的确定和任务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把握;而英语学科的三名教师均是五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其中一位还是见习期的教师。虽然她们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但毕竟缺乏经验,在前几次的表现性任务的评价标准制定时,她们设计得比较简单。导致测评的结果是:在英语学科上的A率一直很高,致使教师们一直没有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科学评价,优化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正确引领教学呢?

一是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团队共研,科学设计。评价者能否在活动开展的实际过程中进行公正、客观的观察与评估,有赖于具体评价目标的准确性、表现任务的恰当性以及评分规则的精确性和公正性。这对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是个挑战,学校管理层必须调配好各个年级段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使每个学科团队均由区、校级骨干和年轻教师组成,只有骨干教师的引领加上年轻人的创意,评价活动的设计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二是要翔实分析评价数据,优化教学,提升效能。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估和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重要的是引领其发展。通过整理与分析相应数据,教师可以从年级、班级、自身等多角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现班级优势与发展空间,了解群体间学生学习的差异,同时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诊断与分析,自我反思与提高,变结果证明评价为过程改进评价。

例如,在二年级期末表现性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就要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理解、表达”能力上的差异,再反思到自己的教学缺失上或者整个年级学科教学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在课堂改进中优化教与学。

三、结束语

在表现性评价的道路上,评价者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更看到了教师自己的成长。同时,在“绿色指标”评价引领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正在形成,教师可采取“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步骤,借助数据挖掘,来优化自己的教与学。那么,今后如何建立起基于数据驱动的“检测一分析一改进”循环,充分发挥评价引领学与教的功能,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机制呢?这还需要大家持续思考与探索。

篇5:教与学模式研究

摘 要:鉴于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自主性的重视,本文提出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思考。本人结合教学模式理论,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教学案例的研究,总结出这教学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点,进而向大家倡导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特点;价值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先学后教的核心就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学习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了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教转化为学,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的认识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字面来看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教学的模式。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太过具体刻板、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他们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然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育越来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当然也在不断的改变,所以更详细具体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从各个教育界的教育人士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探讨与很多经验摸索中得出总结与思考的结晶。通常,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上文说到,教学模式是教育界的教育人士经过深刻理论探讨而得出的不同结论,因此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会有它的理论依据。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通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完成指向即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教学模式中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规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教与学的步骤。目前,了一些比较熟悉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即“讲—听—读—记—练”。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记熟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被动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到了 17 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开始实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和练习融入课堂教学中,把观察等直观活动融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并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开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概念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二)先学后教、自主成长

“先学后教、自主成长”是指课堂以“自主预习、精讲释疑、归类整理、互动交流”为主要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以“教是为了不教”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提示自主的去进行课前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学生预习的任务,学生完全是教师在新的一堂课导入开始接触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因此,自主预习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习惯,是了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自主性。“精讲释疑”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的情况,依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和教师备课重点进行点拨和精讲,并提醒学生在预习中更要注意什么等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与自由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整理”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帮助学生联系学生以前学的旧知识进行总结并归类整理。比如《拉萨的天空》,文中有描写颜色的词语“蓝晶晶”,那么教师在讲解这词语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词语来总结这一类词语:碧澄澄、红彤彤、黑乎乎、白茫茫等等。这样的归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联系新旧知识的意识。“互动交流”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传统的说教模式,主要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本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来实现这种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解传授而是通过互动对学生进行点拨,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

二、研究策略与方法

本文撰写与分析主要是依靠文献法和实验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总结理论知识,在七周时间的实习过程多次试验“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及时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一)“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特点

1.教学设计的特点。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分析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那里了?”即教学的评价。这段话总结意思是说教学设计主要是由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组成的。其中过程再详细的分解也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板书等的设计。2.课堂组织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课堂组织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所谓“先学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堂组织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3.课堂模式的特点。

“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堂模式围绕“自主预习—精讲释疑—分类整理—互动交流”这四步来展开。自主预习主要体现在每节新课之前,教师布置预习内容,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的预习内容是:(1)读通课文。(2)学习生字词。(3)了解有关非典的知识。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不能太难,如果难到学生无法自主完成,这样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效果。在互动交流的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一般每节课都会设置一到两处为小组交流环节。前面提到的,生字词的交流汇报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在课文朗读时以同桌交流为主。比如,一老师在检查朗读预习中这样安排:在课文挑一两段你觉得比较难读的段落来考考你的同桌,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并进行评价。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不仅能检查到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还能让学生在同桌交流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回老师。师生互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现在有很多课堂中都会穿插一两分钟的健脑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和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亲近感,老师带着学生做一些简短简单的运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课堂模式的宗旨是学生在一课的自主学习和与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无形的循序渐进的自身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篇6:《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六中鲍先学

[教学目标]

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

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

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

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 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1、诵读法

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2、想像法

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

3、点拨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 课件一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学生活动2] 学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

学生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í)卿。

[学生默读] 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学生笔记] 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 读“nǎ”,不读“nà”。

课堂学生活动实录

[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在我们就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课件)

我起个头:“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

[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课件)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三、简介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

[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

四、朗读,整体感知

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 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

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

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 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 吗?

学生3:是的。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感受到 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 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 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 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读 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7] 学生1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

学生3: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来。

[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 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 了呀!(师生笑)

[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

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评]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

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范读);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

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五、品味意象意境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一] 词句赏析:

1、“寒蝉”三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 [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

[学生活动8] 学生1:凄凉。

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

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 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

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

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

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

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执手”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

3、“念去去”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4、“今宵”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

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

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

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 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

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

[学生活动16] 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

[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书]: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17] 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

学生2: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 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觉得 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 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 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好。

[学生活动18] 学生4:这句话很好理解。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我对《雨霖铃》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

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 啊!(师生笑。)一个深秋的 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 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 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 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 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 酒!啊,现在我还与你手拉 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 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 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伴 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 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 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2、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1)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学生活动17](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2)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课件)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学生活动18](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3、意境描述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课件——组合)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教师示范]:大家说得挺不错,我自己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

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没 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 没有滋味!(师生鼓掌。)学生2:(略)

[学生活动20]背诵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

[学生活动21]

学生1:两首词的主题同中有异,前者表现的是恋人离别的情感,后者表现的是夫妻重逢和离别的思绪。学生2:这首中的意象有:纤 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 等。

学生3:这首词意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 的意境显得缠绵而执着。

[学生鼓掌]

[三]尝试背诵

[教师引导]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学生活动20]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六、扩展训练: [教师引导]:(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上的另一首词《鹊桥仙》:(课件)朗读《鹊桥仙》一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首词的韵脚,并尝试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2、比较《雨霖铃》一词,说说两首词的主题有何异同。

1、这首词中有哪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说说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学生活动21]思考、讨论、回答

七、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本69至71页的诗词,注意这些诗词的声韵。

2、体会《江城子》、《声声慢》等词的意境。

八、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让我们今后多去读一些

词,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美的感悟力吧!下课!

教后反思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来读,如何来讲呢?让学生反复地读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应该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读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是不同的,甚至与古代散文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也相去甚远。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学体会:一首古典诗歌,读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歌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歌出发,去爱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我上的《雨霖铃》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一领域的摸索成果。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一个”学会“许多个”,提高课外诗词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整个设计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并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本课是为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训活动设计的,在省示范高中马鞍山二中上了一次示范公开课,后又作为马鞍山六中教学开放周的公开课重上了一次。这堂课从设计上看,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有大量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较为充分地品味古典诗词的意蕴,较为深入地理解词的意象意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两次教学实践来看,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与学设计意图得到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师生互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重点中学(二中)的学生还是普通中学(六中)的学生都普遍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从这两次上课实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对课堂学习的主体有了深切的认识。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在论文、发言中也常这么说,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很切实地感受到,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潜能才能调动起来。另一个收获就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我锻炼了灵活处理课堂学习内容的应变能力。比如说,在学生通过书面描绘词的意境这一教学环节上,二中的学生大都能够把自己品味到的词的意境美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课堂进程十分流畅;而六中的学生虽然心中有许多感触,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一位学生提出要用说来替代写,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进程,给了他充分的口头表达时间,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也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上一篇:四年级小溪日记300字下一篇:保密工作自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