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一称教学设计

2024-04-14

称一称教学设计(共6篇)

篇1:称一称教学设计

《称一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学会合理使用“大约”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行一些简单的估算。2. 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确的质量观念。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教学难点]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估算意识,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盘秤、体重秤,水果、蔬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创境激趣

谈话:我们常见的水果和蔬菜有哪些?平时我们出去买东西,都是卖东西的叔叔、阿姨们用称来称一称,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自己动手来称一称呢?这节课,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回售货员,体验一下当售货员的感觉,看看都有些什么学问在里面。

【设计说明:买水果、买蔬菜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但虽常见,却又陌生,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很少甚至没有自己动手用秤称东西的机会。况且学生在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掌握了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所以他们对自己称东西的活动充满了期待。教师通过谈话,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二、活动,操作体验 【活动一】称水果和蔬菜

1.出示38页第一幅主体图“称水果和蔬菜”,提问:看了这幅图,你能说说我们在称东西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1)台秤应放平、放稳

(2)选择某一种水果或蔬菜,逐一往盘秤上添加,均匀摆放(3)等到指针停止不动后再读数(4)及时做好记录

(5)重新选择水果或蔬菜重复前面的操作

启发:通常情况下,称出的结果会正好是1千克吗?那应该怎么表述?(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大约”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

2.提出要求:分组活动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小组成员分工,听从组长安排

组长负责确定本组内人员的分工,明确称秤人、数数人、记录人以及监督人选以及各自的职责。

(2)活动过程中注意小声交流,切忌大声喧哗

【设计说明:之前学生已经经历过用盘秤称东西的活动,但那时所称的物品数量少,而且时间比较短,教师易于掌控。本节课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获得用秤称东西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用盘秤称东西的步骤以及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注意点,有利于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1)说说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1千克各有多少个。(2)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获得哪些经验,存在哪些不足。(3)启发:根据称得的结果,你能估计出其他的一些水果或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香蕉、柚子、青椒、土豆等等)【活动二】称体重

1.谈话:谁能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学生猜测)称体重还能用盘秤吗?应该用什么秤?(体重秤)你会使用体重秤吗?

2. 示范秤出一两位同学的体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体重秤的使用方法。

引导:如何使用体重秤呢?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

(1)两脚均匀站立于体重秤上,注意平衡(2)指针指向某一刻度固定不动时,再读数(3)及时做好记录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体重各是多少

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1)比23千克重一些(2)比24千克轻一些(3)在23千克和24千克之间

(4)大约23千克

提问:我们班谁的体重最重?谁的体重最轻呢?

5.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体重究竟是多少?谁能来帮老师称一下体重?

【设计说明:称体重活动环节,以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的问题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又以“老师的体重究竟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称量老师体重的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再一次对使用体重秤称量体重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性地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6.教学“你知道吗”?(1)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2)谁来解释一下,如何使用这个公式?(3)让学生各自利用公式算一算、比一比。

(4)全班交流算出的体重与称出的实际体重比对情况。

三、总结,评价反思

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哪些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你能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吗?

[资料链接] 范蠡——秤的发明者

范蠡,春秋人,越国大夫。相传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称一称》教学设计

王荣花 2013、10

篇2:称一称教学设计

1、让幼儿在实践活动,形成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操作,培养幼儿的协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对自身体重的关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篇3:《称一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8页内容。

教材简析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以及自己的体重。前面几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运用,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了简单的单位换算。初步了解了生活中常用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质量的一些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体验千克和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了实践活动——称一称,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活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让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并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在称水果和蔬菜之前,对同类水果或蔬菜要作适当的挑选,使单个水果或蔬菜的大小尽可能差不多。此外,由于称出的结果通常不会正好是1千克,所以要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大约”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为了提高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中注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每个组选出小组长,由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分别有称秤人、数数人、记录人以及监督人等等。第二部分,让学生分小组称一称各人的体重,并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活动中仍然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确的质量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教材最后安排的“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根据儿童年龄计算体重的一种公式,并让学生应用公式算一算、比一比,从而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学会合理使用“大约”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行一些简单的估算。

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确的质量观念。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估算意识,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盘秤、体重秤,水果、蔬菜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创境激趣

谈话:我们常见的水果和蔬菜有哪些?平时我们出去买东西,都是卖东西的叔叔、阿姨们用秤来称一称,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自己动手来称一称呢?这节课,同学们自己来当一回售货员,体验一下当售货员的感觉,看看都有些什么学问在里面。

说明:买水果、买蔬菜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但虽常见,却又陌生,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很少甚至没有自己动手用秤称东西的机会。况且学生在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掌握了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所以他们对自己称东西的活动充满了期待。教师通过谈话,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活动,操作体验

活动一:称水果和蔬菜。

1.出示38页第一幅主体图“称水果和蔬菜”,提问:看了这幅图,你能说说我们在称东西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台秤应放平、放稳。

(2)选择某一种水果或蔬菜,逐一往盘秤上添加,均匀摆放。

(3)等到指针停止不动后再读数。

(4)及时做好记录。

(5)重新选择水果或蔬菜重复前面的操作。

启发:通常情况下,称出的结果会正好是1千克吗?那应该怎么表述?(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大约”等词进行表达和交流。)

2.提出要求:分组活动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小组成员分工,听从组长安排。组长负责确定本组内人员的分工,明确称秤人、数数人、记录人、监督人以及各自的职责。活动过程中注意小声交流,切忌大声喧哗。

说明:之前学生已经经历过用盘秤称东西的活动,但那时所称的物品数量少,而且时间比较短,教师易于掌控。本节课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获得用秤称东西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用盘秤称东西的步骤以及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注意点,有利于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

(1)说说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1千克各有多少个。

(2)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获得哪些经验,存在哪些不足。

(3)启发:根据称得的结果,你能估计出其他的水果或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香蕉、柚子、青椒、土豆等等。)

活动二:称体重。

1.谈话:谁能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学生猜测)称体重还能用盘秤吗?应该用什么秤?(体重秤)你会使用体重秤吗?

教师示范,秤出一两位同学的体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体重秤的使用方法。

引导:如何使用体重秤呢?应该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

(1)两脚均匀站立于体重秤上,注意平衡。

(2)指针指向某一刻度固定不动时,再读数。

(3)及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体重各是多少。

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

(1)比23千克重一些

(2)比24千克轻一些

(3)在23千克和24千克之间

(4)大约23千克

提问:我们班谁的体重最重?谁的体重最轻呢?

4.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体重究竟是多少?谁能来帮老师称一下体重?

说明:称体重活动环节,以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这一问题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又以“老师的体重究竟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称量老师体重的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再一次对使用体重秤称量体重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性地梳理,增强学生的记忆。

5.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2)谁来解释一下,如何使用这个公式?

(3)让学生各自利用公式算一算、比一比。

(4)全班交流:算出的体重与称出的实际体重的对比情况。

三、 总结,评价反思

篇4:《称一称》教案

1、通过让学生参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称量自己的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加深对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大小近似的苹果、西红柿、黄瓜等水果、蔬菜若干;托盘秤;体重秤

课前调查:

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商店调查一下,看看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克作单位的,体会一下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举例说明,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调查汇报

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商店调查,看看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克作单位,并体会一下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的情况。(重点讲解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道理)

指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二、实践操作

1、谈话导入

2、动手实践

(1)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现在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有哪些水果正在成熟吗?今天你带来了什么水果?(如果有的同学带来的是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则及时让学生区别是水果还是蔬菜。)

(2)想知道有多少个水果怎么办?(数一数)如果想知道有多少千克水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称一称。

(1)讲清活动要求:看情境图,同学们在干什么?他们称的是什么水果?你们知道他们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图上的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你们能数一数吗?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带来的水果或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你能先估一估大约1千克有多少个吗?

(2)分组活动:各小组把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让小组里的记录员记录在表格里。

(3)汇报活动结果。

(4)集体交流: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分别称出了1千克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看着这个表格,学生展示带来的水果、蔬菜。

学生适当讨论一下。

学生看图回答。

学生在小组内估一估。

指导学生按同一种类的分组,明确成员的分工。

学生动手称物,记录数据。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记录数据。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3、称体重

4、介绍小知识

你们发现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1千克的水果、蔬菜的个数不一样的?为什么同样是苹果,几个组的同学得出的结论又不一样呢?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1)先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介绍体重秤的使用方法。

老师重点讲清看数据的方法。(不是整千克数的学生用“重一些”、“轻一些”来描述)谁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分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记录员记录下来,在组内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

(4)班内交流,把各组的记录数据展示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的体重在多少千克到多少千克之间,最重的是多少千克?最轻的是多少千克?多少千克范围里的同学最多?从这些数据里你想到了什么?你的体重正常吗?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的体重可以用秤来称,还可以用一种方法算一算,你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你知道吗”,书上会告诉你一种方法。

学生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汇报。

学生在组内看一看体重秤的构造、数据的读法。

学生用“重一些”、“轻一些”讲出大约的重量。

在组里每人都说清楚自己的体重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学生看书上的小知识介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板书:

实足年龄×2+7(或8)=体重

同学们算一算你自己的体重,和刚才称的实际体重比一比,看这种方法准不准。

讲述:一般情况下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就可能有很大的差距,相差很大的同学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这样的同学平时的饮食可要注意哟!

学生用公式计算自己的体重,和自己的实际体重比较,讨论原因

三、全课总结

这节活动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把交流的情况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在第28界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奋勇拼搏,一共取得了32枚金牌,为祖国争光!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浏览、看书查找资料等方法,看看奥运会的比赛中,那些项目要用到千克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形成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到千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操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的能力。

篇5:称一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通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同学们,我们已经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让你们到商店调查那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做单位的,各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老师也带来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想知道一些什么吗?(有多少个苹果?有多少千克苹果?)

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

2、动手实践

(1)教师称苹果的重量。

你们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1千克)

我们一起数一数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

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

(3)请小组长上来汇报情况。

(4)看着这些表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各种、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

3、估一估

(1)出示教师带的梨,你们能估一估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谈话:都是1千克,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也不一样。、

4、称体重。

(1)先认识秤,然后分组称。称完后填在表格里。

(2)阅读“你知道吗?”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并结合进行健康教育。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知识技能:

a)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b)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c)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数学思考:

1、重视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

2、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

3、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1、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在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都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购物情境,引发学习口算的需要,让学生探索和学会相应的减法,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也是通过购买一套服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其次教材重视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教材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再次教材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启发学生在交流中整理思路,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获得正确合理的算法,并逐步学会比较、体会哪种算法更加合理、有效。

六、课时安排:8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8-1)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出示商店图。

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各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贝贝应付钱:44+25=    玛丽应付钱:44+38=

4、贝贝和玛丽都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会帮助他们计算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5、集体交流反馈。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哪种算法。

6、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

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二、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8-2)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情境图。谈话:欢迎小朋友再次光临玩具店。上一次我们在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让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谁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应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柑橘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 玩具汽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2、 玩具火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3、 玩具汽车比玩具火车便宜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38-25=     44-25=     44-38=

二、主动探索:

1、探索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口算38-25,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讨论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那种算法?

2、用上面的方法完成44-25。

3、比较38-25和44-25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

尝试完成44-38,完成后同桌交流,在指名说说不同的口算方法。

5、小结。

二、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两步计算的实际应用题(8-3)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都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吗?这节可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妈妈问: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你从中知道那些信息?买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那么,你们想一想,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化除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最后根据问题写上问号。

(3)谈话: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做在草稿本上。

(4)交流: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有不同的算法吗?(不要求一题多解)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把问题改成“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2)问:问题改了,线段图要改吗?怎样改?

(3)学生解答。做完后交流。

3、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篇6:称一称中国老板的“斤两”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作为领导力教练,您看到的“老板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张伟俊:每次有老板和我谈他遇到的问题,不是说市场不好做,就是说高管留不住。所以现在的EMBA、总裁班主要是做两个工作:一是帮助老板征服市场;二是帮助老板管好下属。但实际上,问题往往不是老板的管理技能不够,经营能力不足,而是他没有认识自己。最核心的是两个问题:who areyou?what do you really want?他们往往一开始就不是太清楚。一不小心成功了,就更盲目。所以,“老板问题”的核心是要重新认识自己。

CBR:对于老板这个群体,您曾经说过,您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改变自己——从观念到行为,但我觉得相当艰难。

张伟俊:中国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诚信,具体到领导力就是信任问题。具体到老板来说,诚信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诚信。他请我来当然是说要提升领导力,但他真的想要提升和改变自己吗?如果是真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沮丧、愤怒都关系不大,最怕的是到后来发现他不诚信,并不是真让我去帮助他,而是想用我去对付下面的人。

CBR:您如何调整自己?

张伟俊:一开始我是不妥协的,后来想想,你一下子叫他掏心掏肺也不现实,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月我确实帮他处理一些具体问题,希望取得他的信任。一是人品信任,他说的话我不会对其他人说,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二是能力信任,我有能力帮他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名副其实。但到一定阶段就要转移到真正的老板的教练上。在我的印象里,3至6个月之后我才开始100%地履行教练职责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也有不如意的情况,我基本上只扮演了咨询顾问、总参谋长和好朋友的角色,真正教练的作用没发挥出来。

CBR:您作了很多妥协。

张伟俊:在外企,我做教练基本上按教科书上的路数来做,不按路数就早晚会被“枪毙”,我是名副其实的“高管教练”。但在民企,我做的是“皇帝教练”,机械地按教科书来马上就会被“斩首”。

CBR:原因是什么?

张伟俊:老板常常是这样的思维:企业做到几十个亿了,是某个领域里的老大、老二了,那都是他的成就。发展遇到瓶颈了,就一定是别人的问题。这是人性的弱点。

中国企业才多少年?和欧美企业比一比,有几个可以说自己度过创业期了?而在创业期,一点不夸张地说,老板的水准就是企业的瓶颈。问题是大多数老板真的没有自知之明,他只想归罪于别人,只想改造别人。把流程制度搞得越来越复杂,觉得靠这个能够做好,而不是改变自己。开玩笑地说,现在老板都“没心没肺”,只想靠脑子、靠计谋,这不行。

国外企业的CEO,第一他不是创始人,第二他所在的系统里还有董事长、董事会,都是有限制的。国内的民企老板,第一是仓U始人,第二没有办法限制他。制度安排上的巨大区别导致老板往往没有自知之明。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穷得叮当响,现在财产以亿计,脑袋不发昏是很难的。不知道自己还有几斤几两,我的工作就是帮他们称一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斤两”。

勒紧“成就欲”

CBR:分享一个让您觉得沮丧的案例?

张伟俊:曾经有个企业,老板同时投资了两三个大项目,失败了,损失很大,高管走了一批,公司氛围很不好。我过去后,他有一些改变,原来随便骂人,变成有三次想骂人,只有一次骂出去了。但高管告诉我,我看到的情况不那么真实,因为我在那里,老板就会表现得好一点。

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说:“你叫我勒住,我快勒不住了,太想骂人了,很难受。”结果确实没勒住,压抑得太久,变本加厉,像火山爆发一样。他觉得就像抽烟,戒了两个月,再抽起来比以前更厉害。自然,高管对老板丧失了信心,也陆陆续续都离开了。

CBR:分享一个成功案例?

张伟俊:很难说什么叫成功,但改变比较大的老板是有的。中国的老板你说不出公司哪件事他是不管的,说不出哪个层面他是不接触的,没人能预料他什么时候会就什么问题、以什么方式发话或开骂。所谓成功案例,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在这些方面。有些老板已经能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去管什么,已经能够以一些较为合适的方式和高管沟通了。

CBR:这两个案例的教练方式是一样的?

张伟俊:一样的。决定我工作成败的关键是老板有没有“自知之明”,即有没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最关键的因素不是我的教练水平或技术,而是老板本人,是他的意识、动机和毅力,是他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弱点,而且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进的,自己的改进决定了公司的未来。

美国有个真人秀节目叫《卧底老板》。老板隐去自己的身份从最基层应聘,工作一段时间后出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老板常常不知道下面的人到底是怎么干活的,是怎么看问题的,公司越大时间越久越从管理的角度对付手下,用脑而不用心去跟员工打交道。找咨询公司设计企业制度,结果第一个破坏制度的就是他自己。在《卧底老板》中,老板恢复身份后,召开员工大会,把自己的感受和反思与员工分享,很多人都流泪了。

CBR:《卧底老板》印证了约翰·科特所认为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最有效模式不是“分析一思考一改变”,而是“目睹一感受一改变”。老板需要不断去重新感受和认识自己的公司和员工。

张伟俊:是的。刚才说到成就欲是当老板的必备素质,但也容易泛滥成灾。自己的成就欲发挥充分了,手下的成就欲往往就难以发挥。老板要转型,一种方式是勒紧成就欲,要么自制,要么转移。比如王石、茅理翔,从其他事情中寻得成就感;另一种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影响欲,影响欲的具体表现是引导人、监督人、发展人、培养人。成就欲确实成就了创业者,但很多老板也是被“它”绊倒的。要再向前迈进,就必须处理“它”。谁需要领导力教练

CBR:有没有考虑到面对不同的老板,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练?

张伟俊:基本的路数和流程是一样的,但方式方法有很大区别,因为后者基本上是艺术的。面对不同的老板,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两个人。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中国99%的老板不会成为我的服务对象,我对老板是有选择的。一是对公司发展规模有要求,最起码是几个亿,最合适的是几十个亿至几百个亿的。只有到了相当规模,公司里面起码已经有四个级别了,老板才会明白靠一个人拳打脚踢、单打独斗是不行了,要靠团队。公司要转型了,但老板不转型,公司怎么转?此时,老板成为关键。从他直接决定公司的产品、销售等到去发展、培养、激励手下的高管。二是还要有一定的觉悟,最好是读过EMBA、总裁班的。理论也都学了,为什么发展还是有障碍?因此他会反思,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意识到手下和他沟通实际上都是吞吞吐吐,说话大打折扣。他需要有人和他说真话。

上一篇:春寒,春寒吴融,春寒的意思,春寒赏析下一篇:青年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