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2024-04-21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精选12篇)

篇1: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对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几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广

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努力的去体现新的理念,都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摆在首位,可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之低和学生学科基础状况之差还是常常令我们感到吃惊。以至于

我常常这样想,即使是处于同一个地区,城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学习同一种教材学生是否合适。最起码的,我认为采用一样的教学法会有许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以

为,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要求不妨低一些,在教学法上妨灵活一些。所谓的因材施教或者叫因地制宜

说的都是这一道理。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科基础差,也不便于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低,因为这能找到许多社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限于自身的能力,我们能改变多少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做出确切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诺尽力而为。这

样,在教学中,我们将迈着沉重的双脚,跋涉在数学教学的园地里。尽最大努力让新的理念在工作

中闪耀着光芒。教材的要求能否为农村孩子而低些,教学法的确定能否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而

不千人一面。这是新课改过程中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思考,更要去行动。因为传授

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任务不容推卸地压在我们的肩上。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吧,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的艰难,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他们,走进

他们的心灵深处,在实现了真正的沟通之后,我们的数学新课改或许会走出一条成功只路。

每一个数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要达成共识,为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而共同奋斗吧!

新课改 我的思索

新课改 我的思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走进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从生活情景入手,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二、转变角色-----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尝试成功”中实现自主探究,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是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如: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一些是圆柱的物品,学生举出的物体中也有错的。如:粉笔、腰鼓等。这是教师可以不急着去否定,而出示一个硬纸板制作的物体,肯定的告诉学生这是圆柱体,让学生猜想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猜出上下两个底是一个样的,教师就把两个底重合,果然一样大小。然后教师给出半径,学生很快算出一个底面积,再乘2,求出上、下底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这个问题较难一点,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马上去尝试这个问题,而可以每个学生发三张纸,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将对应的边对粘起来,看能不能拼成圆柱体的圆柱部分。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能拼出来,这时再让学生尝试如何求圆柱部分的表面积。学生可能有把圆柱剪开的,教师有意弯弯曲曲的剪。教师也提

醒学生作一垂线再剪开,这部分展开很明显形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部分表面积。如果确定出圆柱的高就能求出圆柱部分的面积,再加上上、下底的面积,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可以求得。整个过程教师都是在组织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在学生的尝试探索中完成。教师到此教学不能停止,而应拿出圆台体和圆锥体让学生猜想如何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没剪开,当然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教材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但显然学生把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图形中去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参与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关注学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巧妙地运用“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并且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方式方法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

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篇2: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今天,我们再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修改稿),除了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标》的完整性和指导性的魅力外,也更明确了我们下一步实施《课标》的方向与目标。可是面对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我们的心情还是沉甸甸的,一种无形的压力与责任比五年前刚开始实施《课标》时还要沉重,我们深深地感到:新的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过:

面对挑战,我们有足够的底气: 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开拓超前,敢为人先的教师团队。在我们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一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善教”、“勤学善思”的教风和学风。每一位老师在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打造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使各自的数学课堂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平淡中见功底,有的稳重中显素质,风姿焯约,各有千秋。但都展示出:“关注心灵,关注探究,关注合作,关注智慧,关注生命”的课堂魅力;显示出:“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新课堂结构。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让老师充满了智慧,让学生充满了激情,让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的老师,不仅对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满腔热情,对明天更是充满了希望和追求。他们把对未来的设想都转化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在科研这块“试验田”里播撒希望,耕耘未来。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发展的动力,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开拓与进取,不断发展与超越。

面对挑战,我们从关注细节做起。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而对教学细节的真正关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具体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将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自己走向成功的基本视角。关注每一个细节,提升我们的教学实效,努力实现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

面对挑战,我们拟定好了应对措施。

一、炼就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是表面上的关注,而是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起点,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在了解中抓住契机,随即引领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开阔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发创新的欲望。

二、扬起一个大师的风帆。

我们的教学,从知识发展的层面着眼,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着手,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焦点,“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与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给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养成终身受用的探究学习习惯。

三、展示一个学者的风度。

一个优秀的教师,表现出的气质应是学者般的的温文尔雅,风趣幽默,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运用素材创造新作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使用的教材还不可能把先进理念在教材中完全体现出来,进入千万个课堂,影响千万个学生。那么,就特别需要我们在运用教材过程中,更应该有学者的风度,应该尊重教材而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把教材看作是一个可供参照的蓝本,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让内容的组织更能充分体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能更充分地体现“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

四、修炼一个务实的品德。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不能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使用,而且,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到他们当中去,去了解他们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再灵活调空自己的教学环节或策略。

五、体现一个智慧的头脑。

支撑新课程课堂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教学智慧。“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是新课标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能否把这个整体融入到我们教学的始终,需要的是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科学的教法,那就是紧跟时代,独辟蹊径,自成特色,体现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人生理想、信仰与价值导向以及科学知识的探索路径。还需要老师善于“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寓“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

课程理念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具体化的过程。我们深知未来的探索之路很艰辛,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教改之路上,我们会风雨兼程,一路走好。

困惑:

一、课堂如果给学生一个宽泛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怎么办? 困惑:

篇3:英语新课标的“四点启示”

凌应强在《课标修订版给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几点启示》一文中, 针对课标修订后的变化, 对小学英语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点启示。1.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课标修订后的变化:课标修订版更加明确地区分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教学设计的启示: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需要设计更多的探索性、思维性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认知。2.兴趣。课标修订后的变化:课标修订版“课程性质”一章中, 删除了实验稿中的“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的语句。对教学设计的启示: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当围绕活动的目的 (语言教学目标) 来选择、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利用良好的活动来更好地辅助语言学习活动, 以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操练效率, 最终以学生的成就感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3.语言输出能力。课标修订后的变化:就具体目标来说, 课标修订版最大的变化是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要求。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设好学生应当输出的基本句式。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同形式的操练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 直到学生能自主输出目标句式, 并依据任务表达思想。4.单列的二级英语词汇表。课标修订后的变化:在课标修订版中分列了二级词汇表和五级词汇表。另外, 词汇表不再给出汉语注释。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 (1) 如何控制自己在课堂中使用的词汇, 多使用二级词汇表中的词汇, 尽可能不使用五级以上的词汇。 (2) 在教学中, 如何在词汇表的范围内使用已有词汇来解释新学词汇。 (3) 如何活用词汇表中的词汇。 (4) 如何利用二级词汇表, 编写适合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进行思维性阅读的文本材料。

摘自《小学英语教与学》

篇4:我们是新课标的“陪葬”

初中时,曾一度痴迷于“80后”那些华丽文字,然后固执地认为高中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如今看来,那时的想法真是荒谬得可笑。

高中的快节奏日程让我很是吃不消,每天老师上课说话的速度可以和光速有得一拼。我经常是看黑板的时候顾不上听,听老师讲的时候又跟不上看黑板,常常弄得晕头转向,然后一脸茫然。每天繁琐的作业和天书般的物理课让我恨透了新课标,用我们数学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你们初中到底上没上呀!”

我想我们就是新课标的第一批陪葬者。因为初中学的那点知识在高中连点皮毛都算不上,我们根本就不具备有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只能每天拼了命地去想去算,可到头来仍是白纸一张。

上了高中的第一感受就是极度不适应这巨大的压力,每天的精神负荷早已超过了临界值。由于我们班是个重点班,同学们一个个都跟疯了似的拼命学。虽然表面上很不屑的样子,但其实每个人都在暗地里努力。激烈的社会竞争造就了我们“90后”表里不一的本质!

我讨厌一进教室就看到那些虚伪的假象,讨厌物理课,更讨厌中国该死的应式教育制度,把我们一个个都摧残得体无完肤。只是再多的厌恶,也只能是心里的呐喊,每天依旧上学放学,依旧是物理课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天书,依旧是乖乖听从制度的安排。身为“90后”,也同样逃不脱被生活所迫的悲哀。

篇5: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反思

一、“方程的应用”教材的设置欠缺系统,习题难易的梯度不够科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本中的例题只有三道,设置的课时为3节,其余的为五个探索题,课时为5节,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银行利率的计算、行程问题、调配问题、和差倍分的问题等问题以及他们的应用。部分习题的难度连初三的学生也会望而却步,例如课本P33的第11题: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那么从两车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共需10秒钟;如果客车从后面追货车,那么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要1分40秒.求两车的速度.例如P35的问题1:要用20张白卡纸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做盒盖3个。如果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那么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盒底,使做成的盒身和盒盖正好配套?本来这些问题是现在考试中常考的问题,也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问题,但在教学的处理上却很容易对教师的起到误导作用,当学生在对一些数学基础的知识,例如用代数式正确表示某个量的能力还未达到的时候,就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难题,这很容易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学生学习后普遍觉得对解应用题没有信心,连一些在旧教材被认为是简单的问题也不能解决。解应用题的能力属于综合能力,需要有较为牢固的列代数式知识,且要求会熟练运用各类公式。然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列代数式的时候还没有体会到这点知识的重要,更少联系生活实际领会它们的作用,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与列代数式相关的简单应用题题组让学生感受列代数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系,会难以培养学生学习这部分的知识的信心与兴趣。我认为对这部分的教学还是需要先训练学生正确表达各量之间的和、差、倍、分的关系,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题,并且各类问题还是需要用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复习公式,例如行程问题中的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利率中本金、利息、税率、其数、税后利息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背景能较为熟悉,并能建立数学模型后才进行探索有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数学语言的表达与规范的尺度。

“让人人学习必须的数学、让人人学习所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要改变在教学中消除原来苦涩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但是在考试的指挥棒还没有根本改革的时候,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却会显得无所适从。例如原来的一些表达因果关系的符号“∵、∴”都不再出现,一些解题的步骤在不同的例题强调的程度的差异也很大,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要答成怎样的程度能行呢?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应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呢?我在本学期中段考试的时候遭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已知在△ABC中,∠B=40°,∠C=60°,AD是角平分线,求:(1)∠BAD的度数;(2)∠ADC的度数。一些学生这样解:(1)(180°-40°-60°)÷2=40°(2)40°+40°=80°结果这位学生只得了这道题6分中的2分。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呢?对一些解题的格式我们能不强调吗?当学生拿着这份试卷问我错在哪里的时候,我应该如何解释给他听呢?

三、课堂中合作学习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由于学生的差异较大,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性不高,常使一些教学环节不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或操作出现困难。例如第八章的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能按要求进行收集生活的平面图形的实例的学生比例很少,那么这节课作为教师的你在课堂上应如何处理?另外,一些问题本身很难回答,但在课堂上却出现了,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呢?例如第九章的“从部分看整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探讨与研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怎样估计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野鹿?要求写出具体方法。这样一个问题,本身与课本中的问题“一个鱼缸有多少休鱼容易数出来,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呢?”在研究上有本质的区别,教师也很难提供一种能符合生活实际的解答方案,这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内进行合作学习呢?

篇6: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只有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通过这次远程培训,结合教学环境和现实条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教材,只有了解教材,我们才能抓重点与难点,而且要运用到实际中去。作为老师的我们,分析教材,了解教材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二、学会转换角色。

角色转换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扮演引导,点拨,释疑的角色。把课堂上学习的应该运用到课堂实际中去。

三、做好每一节课的准备。

篇7:新课标的基本内容及要点

白勉峡九年制学校胡春才

1、为什么要从理念谈起:理念支配行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理念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案例分析的终点

2、关于数学课程三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根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关于数学

四种价值: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工具性);数学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础性);数学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教育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文化性)。

4、关于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呈现方式应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的;过程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5、关于数学教学活动

起点: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要点: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支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6、关于评价:过程评价—— 诊断、激励、改进的多元价值取向

终结评价—— 学习水平、情感态度的多元目标取向

7、关于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运用: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8、教学目标—— 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模块目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

章节目标:知识技能上的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上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9、数与代数:传统体系仍然存在删去的、降低要求的多,增加的、提高要求的少对待个别点上的争论,坚持“适用”原则

10、空间与图形:从空间到平面、从图形到元素、从实验到论证新的体系、新的要求

关于几何论证:原来是用演绎方法建构几何体系,从中学会证明;现在是专辟一块为学会证明而学习证明

11、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a——“了解? >感受” b——“理解? >体验” c——“运用? >探索”

12、到达操作层面上的新课程新的要有,但不是新课程的全部

旧的要留,但需要先舍去一部分新与旧的整合构成完整的新课程

13、课堂教学新的着力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探究学习方式(探究)

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活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联系)媒体的使用(媒体)

篇8: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1. 注重“双基”考查, 坚持能力立意

“知能并举”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的旗帜下, 它又被增添了新的内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着重强调了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我省所采用的人教A版数学教材中新增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 (理科选考) 等知识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 都是考生应掌握的新“双基”。鉴于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因此, “双基”作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内容之一。

2. 强化数学思想, 彰显思考深度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是数学知识的神髓。因此, 重点强化数学思想, 必将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举措。反思现今我国的中等数学教育, 一个让人很揪心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厌恶数学学习, 成绩走低自然不足为奇。我认为:学生对数学有严重抵触情绪, 除了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外, 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与畅快。如果我们教师能八面玲珑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话, 学生必将敞开心扉, 用心体会数学那些缤纷要素的瑰丽!

3. 关注知识交汇, 适度彰显创新

《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在考查要求上开门见山地强调了“知识交汇”: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 《命题说明》以及《考试大纲》等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对“创新”给予了浓重的笔墨。“创新”的试题需要“创新”的土壤, “知识交汇”则为“创新”提供了平台。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 二是命题手法上的创新。而“知识交汇”则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程发展, 《课标》的内容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 相对以前增加了不少。

从2010新课标的全国卷来看, 试题的难度比老教材的要简单, 但几乎每道题都是若干个知识点的交汇。如理1 (复数与函数) 、理7 (导数和不等式结合) 、理10 (二项式与不等式结合) 、理14 (不等式与方程结合) 、理17 (概率统计与不等式结合) 、文17 (函数与导数结合) 等。

篇9:我与新课标的对话

【关键词】语文素养

1.坚持语文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基本思想

语文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是多方面要素的集合。它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坚持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3.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素养—养成”基本模式

那语文素养如何养成呢?它需要激发、培育、熏陶、感染等多种方式的综合,需要多渠道、多种力量的自我建构和生长。它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对话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过程。阅读与阅读教学都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每种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阅读的过程: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所以阅读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2.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是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感性、地位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感性体现在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等方面。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一般感性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语文存在的方式是感性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去唤醒学生心中感性的琴弦,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1.在情感中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2.在形象中感受

所谓形象感受,是通过文学作品中语言媒介的作用,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感觉经验,并加以想象和联想。借此将语言形象演绎为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朱自清笔下那一棵棵柔嫩的春草;郑振铎文中那只长相丑陋,难以为自己分辩的猫;林海音回忆中温暖而又伤感的成长,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豁达……每一个形象,都静静地述说着它的故事,它的爱好,它的追求,体现它独有的魅力与价值。教师在固有的语言信息中,摘取最能反映形象特征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便能从中享受语文特有的乐趣。

3.在语言中触摸

语言是先感后知的过程。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了解文意,在语言的阅读中充分地感受、深刻地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字语言的意蕴、感受其意境,既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更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

新课标的诞生凝结了无数专家和学者的心血,为我们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在学习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投身于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篇10:新课标的解读心得体会

也曾奔波于全国特级教师现场观摩课,醉心地欣赏完他们的课堂杰作,感叹之余,还是感叹。为什么特级教师们能够上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课?为什么他们对教材有如此深厚的见地?为什么他们能够设计出如此令人惊叹的教学方式?种.种疑问,在沈老师的讲座中让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讲座一开始,沈老师便切入正题——“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听了沈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对其中的一些方法有了新的体会。

1、放松心情,潜心会文。

就像沈老师说的那样,放松心态,应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回顾这几年,自己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日子实在不多。拿到教材也真的是像沈老师说的那样马上想怎么上,设计教学环节,做课件。文本材料有没有真正读上一读呢?没有。自己对文本不熟悉,怎么能让学生熟悉呢?

自然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把自己的教材作为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既不会让自己觉得有功利性,也让自己体会读文的愉悦。教师自己有了感受,才能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你的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你的基础上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感受。

潜心会文,应该是对语言文字的探究。许多老教师都说,上一篇课文你要抓住一个点去突破,那这个点是什么?我想,就应该是我们深入解读后所找到的那个点。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语。从小处出发,突破文本。让长长的课文因为这个句子,这个词语变的简短起来,让很深奥难理解的课文因为这个点变得简单起来。

2、多元解读文本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过去我们总是以作家为中心,现在我们打破作家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每一个阅读主题都可以发挥作用。不仅老课文可以读出时代意义,而且还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沈老师举的例子,让我明白了这点。《再见了亲人》,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个层面大家都会做。然而做课老师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深了一层。做课老师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成下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这样的课难免引起争议,然细细想来,做课老师却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读,他是对《再见了亲人》做一个当代解读。他的当代解读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往往过分依赖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对文本缺少个性解读。这样一来很难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主导者,相反却成了别人劳动成果的附庸品。也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3、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读文本,发现新的问题。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教师。读完文本我们有了自己的感受,那学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他能理解多少呢?小学生的想法与我们成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想在学习课文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些难的词句,如何把握好整个主题倾向,是需要我们课前好好思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怎么看的?我怎么解决。这都需要我们课前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作为教师平时我们也可以多读一些儿童文学,与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了解一下大人在他们的书中看到了些什么。

篇11:初中地理新课标的教学感言

念的转变。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老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

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和“知

识本位”下的地方志的地理课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

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

篇12:对初中生物新课标的认识

在培训中我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修订后课标的特点:保持实验稿特色:理念鲜明,目标明确,框架新颖,内容简明,结构合理,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内容更趋全面合理,更具可行性。

二、修订后课标的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性质的变化:新课标(2011版本)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内容标准的变化:

1、强调重要概念

新课标(2011版本)在“课程内容”的十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本主题的重要概念。对重要概念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进行描述,实际上是强调核心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重要概念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知识内容的提炼,以陈述句表述,以表达概念内涵的形式表述重在让学生理解概念,明确理解的程度。

2、增加动物类群

新课标(2011版本)“生物多样性”主题下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误导,(“课程设计思路”中删除了“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打基础,为学习生物的进化内容打基础。

3、调整部分条目的目标行为动词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中“说明”改为“说出”,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中“解释”改为“举例说出”,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中“形成”改为“认同”。总之,降低了要求。

4、案例集中移到最后作为附录

新课标(2011版)中将“案例”改为“教学与评价实例”,删去了“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5、其他变化

(1)在“学习目标的说明”补充了新的目标动词: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写出、估计”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进行、制作”,“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具体内容标准”改为“具体内容”。

(2)调整活动建议: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的实例” “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删去了“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将“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具体内容中“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所有”改为“许多”,“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前言第一句话“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植物”删掉。

(三)关于教学建议

新课标(2011版)增加关于概念教学的建议,强调教学活动应当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强调恰当处理概念与事实的关系,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

(四)关于评价建议

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新课标(2011版)改变了实验稿只写能力和情感两方面评价建议的做法,增加了关于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建议:“要利用发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考核核心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枝节的、零散的知识;要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从评价的方式上,明确提出“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重视表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除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保留实验稿中“档案夹”方法。

(五)教材编写建议

新课标(2011版)删掉了“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关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强调了“教材内容的表述应该重视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

三、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总体变化

1、新教材总体框架体系不变,教材编写思路、理念基本不变。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保留整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上的变化

(1)知识内容上的变化:框架体系基本不变,七年级教材做减法,八年级教材做加法。七上:整合、简化生态部分、“细胞的生活”,基因、DNA、染色体内容移至八下,病毒”移至八上,整合、简化绿色植物部分。

七下:删去三节:“计划生育” “空气质量与健康”“人粪尿的处理”

八上:增加动物的类群、病毒等内容

八下:增加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内容(从七上移来)

此外,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也给教材带来知识内容详略程度上的变化及练习题的变化。

(2)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变化:

删除了几个可性行不高或价值不高的探究活动(植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晚育的意义、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高了探究活动材料选择的开放性;突显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增加了实验与演示实验,增加了一些反映时代发展的阅读内容

3、呈现方式的主要变化

有利于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

(1)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

(2)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

(3)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

(4)部分章节的标题本身就是重要概念的陈述;

(5)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的建构;

(6)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建构概念;

(7)更加明确地表述概念并以黑体字排印;

(8)增加辨析概念的练习题;

(9)“单元小结”引导学生所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10)版式的变化:版式设计突出不同功能板块的区分(如主副栏编排,学习的主干内容放主栏,相对次要的内容以“小资料”、“试一试”“?”的形式放在副栏)

(11)每节另起面。

上一篇:清联家杜文秀题戏台对联下一篇:夜市烧烤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