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2024-04-30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精选12篇)

篇1: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五、训练与评价:

【例题】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人类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必须给它们“可再生”的机会,否则,就会变成不可再生的资源。从这一意义出发,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都要珍惜,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只有得到合理的开采,才能被人类永续利用。资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使地表营养大量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成为不毛之地。原来绿色的树林消失了,肥沃的良田荒芜了。资料二

20世纪 90年代,淮河水遭受严重污染,部分河段变为废水。位于淮河干流上的重要城市蚌埠,一直依靠淮河供水。淮河污染,使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排队买水。资料三

①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为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部都被搞得支离破碎。②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这里大雨以后,泥石流危害严重。③我国有许多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采矿时统统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1、以上资料说明当前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过量开采,后继资源不足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运输困难 C.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D.地质条件复杂,开采较为困难

2、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结合以上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3、你从报纸、电视等媒体见过类似的报道吗?请举几个实例,说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认真理会三个资料的真正内涵。资料一主要描述了乱采滥挖对环境的破坏,资料二和资料三主要侧重于对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理解,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可再生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答案]

1、C2、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

3、(略),可通过阅读与收集完成一篇探究小论文,在班级中交流和展示。[评注]

完成好此类资料阅读型的探究题,关键在于除了要善于理解所提供材料的要旨,还要注意平时对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关注与积累,善于通过思考和分析,提高对有用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且能自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篇2: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材第40页思考

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思考提示:1.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

2.短期内,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甚至危机,但从长期看,人类必能寻求出新的石油替代品。

3.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寻找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品。

(三)教材第42页思考

思考提示: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四)教材第44页(上)思考

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五)教材第44页(下)思考

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六)教材第46页思考

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1.在世界两大煤带上的国家是()A.巴西、中国

C.美国、乌克兰 答案:C 2.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热丰富 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 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解析: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北、华南地区由于地势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北、中南地区少。

答案:C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B.俄罗斯、南非 D.加拿大、澳大利亚

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

3.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4.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第4题,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C 4.A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6.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A.秋季、春季 C.冬季,春季

B.冬季、夏季 D.夏季、秋季 7.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小

解析:第5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第6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第7题,塔里木盆地是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地形封闭,风力较弱。

答案:5.A 6.B 7.C 8.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3.28亿吨,2015年我国对外依存度首次达到60.6%,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严重隐患,为此目前我国正在谋求多元化进口通道并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核电增长图。

我国在建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540万千瓦

材料三 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预测变化趋势。

(1)线路①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线路④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国家)。(2)分别说明西南、东北油气进口通道施工建设中在自然因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3)西南油气通道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态环境问题?(4)说明我国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条件。(5)分析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变化的原因。答案:(1)南美(拉美)或非洲 哈萨克斯坦

(2)西南通道:地质复杂,多滑坡、泥石流;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雨季长,雾气重;森林茂密,地面湿滑,蚊虫多等。

东北通道:暴雨、洪水,严寒且寒冷期长;冻土、沼泽面积广;森林茂密;积雪厚等。(3)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4)技术成熟;经济实力提高;能源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等。

(5)技术进步,风电规模扩大,风电成本下降。煤炭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不断增加,火电成本上升。

能力提升

下面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金三角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①技术指向型产业 ②动力指向型产业 ③市场指向型产业 ④原料指向型产业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10.当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地面塌陷 A.①③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第9题,黄河金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动力资源和原料丰富,最适宜发展的是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第10题,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资源开发过程中易引发水土流失;该地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地下形成漏斗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该地为半湿润气候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形成的,和资源开发无关。

答案:9.C 10.D 11.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设问,充分审题,提取信息。如①,虽然不知道“可燃冰”的成分,但据提示可知,天然气中有甲烷成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答案:D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美国与日本相比()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13.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12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 6 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13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

答案:12.A 13.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 314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基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多,利于酸雨形成。第(2)题,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等方面分析。

篇3:会东县草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1自然情况

1.1气候会东多年平均气温为16℃;≥10℃积温为511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8℃;年较差13.9℃,日较差最大为24.7℃,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6℃(1977),极端最低温度为-5.9℃(1982),无霜期262d。

1.2地形地貌按海拔的高低,地表形态、成因,全县大体划分四个地貌单位。(1)金沙江河谷:河谷海拔640~1300m,总面积43.80万亩。因切割、侵蚀程度不同,谷地和阶地发育差异,形成两个谷地类型;一是V型河谷地段,二是U型河谷地段;(2)河谷平坝、洪积扇:境内鲹鱼河、大桥河、双河、岔河和一些季节性河流冲积形成谷坝,为第四系紫色和杂色冲积物阶地,相对高差约300m,在季节性河流出口处多河漫滩、洪积扇;(3)中山断陷丘状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姜州、小坝等地域,面积约225.6km2,占全县总面的6.67‰。(4)深切割中山:分布在境内大桥、鲹鱼、嘎吉、野租、松坪、淌塘等区和鲁吉区文箐乡、姜州区的火石、龙树、可河、铁柳等乡,相对高差1500m,山势雄伟,沟壑纵横。

1.3土壤据土壤普查,根据地貌组合,母质及土壤组合,农业生产问题及改良利用方向区分原则,全县分为五个土壤区金沙江干热河谷燥红土区,河谷平坝紫色土区,中山深切割红壤土区,深切割中山黄棕壤土区,中山、亚高山山原棕壤区。

2草地类型

会东有一定数量的草地,分布多与林、农地交错镶嵌。林草相依,乔灌草结合。草地类型较为齐全。生物量中偏高。亩产在244~536kg之间。草地优势分布不均,具有明显季节性。分布有稀树草丛草地类、干旱河谷草地类、山地草丛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地类、山地灌丛草地类、疏林草地类、林间草地类、亚高山灌丛类、农隙草地类、人工草地类等11个草地类。会东草地重叠,利用面积数量大,既有疏林草地,又有林下草地,可放牧面积为235.85万亩,占面积的48.71‰。其中:高寒灌丛草地类10.2万亩,占草地面积4.29‰,山地灌木草地27.85万亩,占11.81‰,山地草丛29.07万亩,占12.33‰。山地草甸38.03万亩,占16.12‰。稀树草丛27.28万亩,占11.57‰。人工草地2.4万亩,占1.02‰。农隙草地44.33万亩,占18.79‰。疏林草地56.77万亩,占24.07‰。牧草种类多,适口性好,营养价值较高。

2.1稀树草丛草地类此类草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河谷地带以及紧靠这个地带海拔1500m以下的山地地带。牧草草丛稀疏,总盖度平均60%。植株高60~100cm。主要牧草有扭黄茅、香茅、双花草、白羊草、线叶酸膜、菅草、刺芒野古草、蒿属等,其中以扭黄茅占绝对优势。香茅次之。在阴坡较陡的岩壁有羊胡子分布,坡脚的陡坎有零星蔗茅呈线状分布。由于草丛稀疏,平均年产草量为419.5kg/亩,每亩可采食利用的牧草量为293.5kg。山羊单位面积为7.077亩,这类草地主要是放牧山羊,其次是黄牛。

2.2干旱河谷草地类此类草地海拔高度在1500m以下,主要牧草以扭黄茅、香茅为主,其次为菅草、鼠尾粟、硬杆子、蒿属等。草层高度60cm总盖度70%,鲜草产量为409.5kg/亩,可采食利用量286.5kg/亩。山羊单位面积为7.76亩,此类草地多与小量灌木混合组成,主要放牧山羊。

2.3山地草丛草地类此类草地分布在1500~2500m的中山地带。多与林地犬牙交错呈镶嵌分布。由于森林遭到破坏;不能恢复而形成的较稳定的次生植被。牧草以扭黄茅、香茅、菅草、白茅、鼠尾粟、白茅、西南委陵菜等为代表,兼之以地瓜藤、线叶酸膜、颠蔗茅等,代表种多呈片状分布,线叶酸膜与颠蔗呈线状分布,前者出现在阴坡脚的公路沿线,后者出现在阴坡脚坡坎处。牧草生殖枝高在25~100cm之间,平均46cm,总盖度30%~98%,平均70%,平均鲜草产量480.51kg/亩。可采食利用部分336.5kg/亩。山羊单位面积平均为6.1938亩,(范围3.39~8.685亩),草地放牧牲畜主要是山羊、黄牛、水牛、马类,海拔2300m以上放牧绵羊为主。

2.4山地草甸草地类分布在海拔2500~3200m之间的山地,出现于林带上线,多呈大、中片状分布,仅少量与农、林地插花。牧草常见种有:陈谋野古草、费氏羊茅、西南委陵菜、长柔毛委陵菜、珠牙蓼、鼠曲草、火绒草、夏枯草、龙胆、台草、画眉草、马塘、金催花、浦公英、马仙荷等,五叶豆、风轮草、牛旁子、灯盏花、地瓜藤、野燕麦、垂穗鹅冠草、车前草、牛蛭、川续断、党参、茅膏菜等,其中:以陈谋野古草、费氏羊茅、西南委陵菜、长柔毛委陵菜、珠牙蓼、杂类草等为型代表植物。草地植株高10~60cm之间,平均30cm,总盖度70%~100%,平均85%以上,平均亩产鲜草463kg,可采食利用部分为370.5kg/亩。山羊单位面积为5.635亩,放牧牲畜有绵羊、山羊、黄牛、马类等。

2.5山地灌丛草地类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2500m的中山地带。牧草种类有扭黄茅、香茅、菅草、尽草、鼠尾粟、大画眉草、金茅、拟金茅、四脉金茅、形草、白茅、台草、镰稃草、狗牙草、白羊草、硬杆子草、小叶三点金、地瓜藤、狗玲当、草梅等,其中以杻黄茅、香茅、菅草、尽草、杂类草为代表。草层高度32~80cm之间,平均59cm,总盖度10%~70%,平均41.76%。平均亩产鲜草356kg,可采食利用178kg。山羊面积单位11.735亩。放牧牲畜主要是山羊、黄牛。

2.6山地灌木林类分布于中山和高中山地带。牧草以香茅、扭黄茅、地瓜藤、菅草、野古草等为代表,此类草地产草低,平均亩产鲜草211kg,可采食利用量84.5kg,山羊单位面积为24.76亩。放牧牲畜主要是山羊。

2.7疏林草地类分布于中山和高中山地带,牧草与草丛草地差异不大,代表种有扭黄茅、白茅、野古草、杂类草等。草被盖度多在50%以上,仅少数靠近城镇附近之疏林盖度30%。该类草地分布面广。平均产草量341kg/亩。可采食利用量为204.5kg/亩。山羊单位面积10.215亩。草地型多。

2.8林间草地类指林地郁闭度大于0.3的草地,主要分布在中山、高中山地带,面积大,其中以扭黄茅、香茅、白茅、野古草、委陵菜、珠牙蓼、杂类草为代表,平均亩产鲜草252kg,可采食利用量为126kg/亩。此类草地属封山区。

2.9亚高山灌丛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200m地段,但下限可达2400m。常见种类有陈谋野古草、云南羊茅、糙野青茅、早熟禾、虎尾草、茅膏菜等,以陈谋野古草和云南羊茅为代表。平均亩产鲜草243kg,可采食利用量121.5kg。山羊单位面积17.17亩,放牧牲畜主要是绵羊,也有黄牛与山羊。

2.10农隙草地类此类草地破碎、零星不成块,多呈线状分布于田边、地角或地块间的小块空地以及道路旁,房前屋后、溪沟等地,牧草成分复杂多种,除中生性牧草外,尚有湿生性牧草分布,如水蓼、水芹菜、台草、莎草等。常见牧草种类多,海拔2000以下的地带有:鼠尾粟、香茅、菅草、白羊茅、虎尾草、尽草、白草、旱茅、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狗牙根、针刺、小叶三点金、野菊、草梅等,海拔2000~2500m则以狼尾草、旱茅、白茅、白草、大画眉草、牛草、尽草、金鸡儿、细草、马塘为常见种。以白茅、旱茅、狼尾草、尽草、马塘为代表。该类草地产草最高,利用率高,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类草地,草层高度30~143cm之间,平均60cm,总盖度60%~100%,平均84%,平均产鲜草882kg,可采食利用量617.5kg/亩。山羊单位面积3.38亩,可几次刈割和放牧。牧草幼嫩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牛群放牧和贮备冬草的主要场地,中山以上村社,有封育该类草地习惯贮备越冬干草,其亩产量可达1500kg以上。

2.11人工草地类此类数量少,但质量高草层生殖枝高32~57cm。盖度95%~98%。正常年景亩产鲜草1844kg。可采食利用1457.5kg/亩。山羊单位1.415亩。主要为白三叶和黑麦草,放牧与刈割兼用,主要放牧绵羊。

3草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草地利用现状会东县草地资源丰富,已全部利用,草地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放牧带有盲目性。草地利用状况近重远轻。草地基本过渡使用,轻度放牧草地数量甚微。刈割草地主要在离居民点较近的农隙地和坡度大的小块草地。其刈割的干草多用作冬春秋补饲老、弱、孕、种畜,以及大雪天等各种坏天气牲畜不能出牧之用。

3.2草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1)草地畜牧业产品少、商品率低、产值不高经济效益低,这主要是对草地畜牧业认识不足,缺乏经营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对草地利用不但带有盲目性,而且带有掠夺性。存在依赖靠天养畜。(2)毁草开荒:不顾自然生态平衡,破坏水土保持,肆意毁林、毁草开荒。林地、草地遭到破坏,加大了径流,水土流失。(3)植被逆向演替。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变疏林,疏林变灌丛,灌丛变草地,草地被开垦,由高级到低级的逆向演替迹象随处可见。(4)草地经营不合理,长期靠天养畜,盲目利用草地资源,导致草地退化,优良牧草减少,质量差的牧草在增加。草层高度在下降。是草地退化的主要标志。(5)牧草供应不平衡,由于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夏秋水草丰茂,除养畜外尚有剩余,而冬春干旱草枯,草料不足,冬春季节牲畜处于饥饿状态。

4利用建议

4.1重视草原生态保护高度重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及省级配套项目各项工作,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及省级配套项目实施。全县实施禁牧20万亩,推行草原平衡264万亩,完成减畜29万个羊单位;实施一年生人工草地建设23.8万亩,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72万亩,安排国家补奖资金1165万元。全面兑现完成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纯牧民户生产性补贴。对于有条件的地方采取灌水、三灭、施肥、人工补播等保护和建设措施,缓解草畜矛盾,改良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高草地生产力。

4.2认真落实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本县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出台了《会东县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把草原禁牧和草原平衡两项制度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并作为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工作,把制度写入村规民约当中,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草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4.3增加对草地投入,加快草地建设发展畜牧业更需要依靠政策、科技、投入。畜牧业生产特别是草地建设的投入,每年适当安排草地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专项研究经费,以提高草地生产力,大力加快草地建设。

篇4:渔业劳动力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关键词:渔业;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88-1

1 渔业劳动的特点

1.1渔业劳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渔业劳动较强的季节性形成了一年中渔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平衡。忙时劳力不足,闲时无事可干,因此,要求对劳动力的利用必须注意:要抓住有利的生产季节,组织力量集中突击,及时完成季节强的生产任务,保证不误渔时;在安排渔业生产和进行劳动分工时,不能像工业那样高度专门化、专业化,而必须把专业化和多种经营结合起来,要广开门路,保证四季有活干,人员不宜强调过专,要一专多能,以适应多元化的生产劳动;要努力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变人力劳动手工作业为主的状况,使生产更多地摆脱对人力的依赖,这样就可以大大改变对劳动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渔业劳动的季节性还表现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因此,对劳动有不同质的要求,劳动只符合劳动对象的要求,才能收到效果,才能成为有效劳动。

1.2 渔业劳动比较分散

渔业的多数劳动都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在生产车间中进行,这一点决定了渔业的劳动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劳动组织和劳动协作的规模不宜过大,否则,无法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协调,劳动组织和劳动方式一定要“因活制宜”,灵活安排,防止窝工浪费。

1.3 养殖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养殖业生产周期长且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连续或者间断劳动。各阶段、各环节、各岗位的劳动效果,只有到全年生产终结时才能体现出来。由于这个特点,使得渔业生产中,保证平时劳动质量对最终成果显得特别重要。养殖生产周期长,一年只收获一、二次,而平时劳动很难看出,也很难考查它们的实际效果和对最终成果的影响。而等到生产结束时,再发现问题,早已无法挽回或补救,所以,要很好地落实劳动责任,促进生产者随时关心自己的劳动质量。

2 提高渔业劳动力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通过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可以使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以创造更多的产品。在我国,目前渔业很多工作还主要依靠人工劳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挖掘劳动力的生产潜力,生产更多的水产品尤为重要。提高劳动力利用率,有助于加强和改善生产管理,有利于劳动者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技能,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面对现今劳动报酬标准的高升,这就要求每个渔业经营者必须从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上动脑筋。一般情况下,提高劳动力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首先,要做到加强计划性,组织好劳动力的分工和协作。其次,要根据不同劳动的要求和每个人的特点,做到力所能及,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多种生产、多种经营。通过广开门路,做到劳动供求平衡,使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安排;改善劳动组织,计划安排生产,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劳动衔接,以提高工时利用率。

当然,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发展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水产品的商品率,增加社会供给量,更好地解决吃鱼的问题;可以减少大量生产劳动人员,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和生产领域,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增加积累,不断扩大再生产;可以缩短劳动时间,使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全面提高劳动素质。反过来,这又将促进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从根本上讲,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物质技术状况,因此,加强技术改造,实现渔业现代化,是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渔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技术装备还较差,尤其要充分发挥有条件的作用,通过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3 提高渔业劳动力的素质

全面提高渔业劳动力的基本素质,是一件长期任务,要很好规划。既要抓好当前急需,又要兼顾长远发展;既要抓科技教育,又要抓文化普及;既要抓高层次尖端人才,又要抓好基层技术队伍建设。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全抓好。当前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3.1 提高认识,增加智力投资,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

我国渔业现代化能不能实现,实现速度是快还是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能力、技术水平和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当前,大力培养水产科技人才,用先进技术装备科研部门,迅速提高科研水平和建立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任务都很繁重和紧迫,抓科研抓技术要从教育入手,应当提高认识,把智力投资和智力开发当成一件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3.2 充分发挥各级、各地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使之有利于推广、交流和技术服务,支持科技人员搞技术承包,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活动。

3.3 开展文化教育

在边远落后渔区开办业余文化学校,扫除文盲,全面提高广大渔业劳动生产者的文化水平。

篇5:第二节 水资源

二、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1.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水循环

2.地球上的淡水

3.水资源及分布

三、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水资源的利用

2.水资源危机

3.水资源保护

教学过程

篇6: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教案

麦积区石佛中学:潘灵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内型和区域性差异。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 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多媒体播放我国几种土地资源类型幻灯片,对上节课简单复习,同时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区域差异明显。

二【新课学习】

1、耕地(耕地区域差异一)

【教师指导】同学们拿出地图册,前后排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打到地图册19页“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20页“中国气候类型”、13到14页的“中国地形图”以及课本68页的图3-13“中国耕地分布”小组分工又合作,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第几阶梯?(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那些干湿地区?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后,学生小结。

【教师引导】多媒体播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来说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己归纳“我国耕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师点拨)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

(耕地区域差异二)【教师指导】播放幻灯片,旱地和水田,以及我国的旱地和水田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旱地和水田的分布,以及主要农作物。

2、林地

【教师指导】播放我国林地分布图,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来感知我国林地分布地区。

(教师点拨)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东北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山区,西南林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山区,东南林区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和南岭山区。

(学生思考)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思考:(1)东北和西南林区属于——(2)东南林区属于—— 学生发言,学生小结。

3、草地

【教师指导】播放我国草地分布图,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来感知我国林地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内蒙古)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教师指导】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等图片

(学生思考)通过图片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导出下面的问题——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珍惜每一寸土地

【转承】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

学生根据以上图片来总结我国各种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相应对策,并由学生来概括:

(教师点拨)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课堂小结】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3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课堂检测】 出示幻灯片上的检测题。

湘 教 版 地 理 八 年 级(上册)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麦积区石佛中学

篇7: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学习目标】

1.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说出其分布特点;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能够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从衣食住行离不开土地谈起,归纳土地孕育万物,是人类的衣食来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

复习旧知:土地属于可再生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呢?

那么土地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呢?中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板书:土地资源

一、阅读P67-69“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部分内容,据图3.6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可分为哪些类型? 农业用地分哪几类?

图a1还可以换用什么图片?

教师提供四幅图片,供学生选择,并要求说明理由。(2)阅读图3.7、图3.8及图3.9,回答:

三幅图主要想表达什么?

教师板书:类型齐全,学生据图3.6说说类型名称及部分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地区,阅读图3.7、图3.8和图3.9,说出三幅图表达的主要内容

湾头中学教案

三、教师: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呢?学生阅读课本P71-72

教师出示四幅漫画,学生指出漫画寓意。教师归纳。

保护土地(板书):(略讲)制定国策;珍惜、合理应用

四、总结

五、当堂练习

1.有人说:“中国是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其含义是()A.土地资源总量贫乏 B.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 C.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 D.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3.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的是()

A.在陡坡上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增加单位面积放牧牲畜数量 D.合理规划,禁止乱占耕地 4.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篇8:合理利用差异资源

在班组授课制的今天, 教育者们会发现班内学生个性差异很明显。他们有的善思考, 有的善记忆;有的开朗大方, 有的怯懦内向;有的喜欢语文, 有的喜欢英语……总之,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个性差异呢?

一、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应差异的学习环境

课堂、校园、班风……都构成了学习环境, 而教师是学习环境的操纵者。

1. 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氛围中, 能让怯懦、内向的学生除去胆怯与羞涩, 充分地动起来, 使他们无所顾虑, 大胆积极地发言, 并能让积极主动的学生的优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去感化学生。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并利用一切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 创设积极健康的班风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充满奋发向上的班风, 势必会带动全体。即使一个不关心集体的学生在这个环境中, 耳濡目染, 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创设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交流的空间

人之相交, 贵在交心。谈心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真心碰撞, 情感的最好交流。在交谈时要注意“三适”:适时、适人、适当。适时是指交谈要选好时机, 一般来说在情绪波动时谈话效果最好。适人即学生具有鲜明的差异, 其心理、生理都有各自的特点, 因而要把握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谈话富有针对性。适当即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竭力倡导的用肯定的评语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把一些本来要批评的话化为肯定的评定语气。

二、根据差异进行教学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 但同样的教并不能带来满意的效果, 所以合理设计你的教学很重要。

1. 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不应是外部强加的, 而是发自内心的, 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的发展, 是一个逐步走向自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减弱了依赖性, 强化了主体性。人的发展, 更多的看重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如果我们尊重学生, 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就会在良好的氛围中乐学、善学。

2. 教学要有一定的弹性

即考虑到学生们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乃至兴趣爱好等, 使教学语言做到因人制宜。例如我在讲解《我的外公》一文中的“沧海一粟”一词时, 首先针对程度较差的学生, 用浅显语言解释为“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然后再引申出去, 可以引申为“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 我们所知道的却很少很少”。这样, 教学由浅到深,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期望要想得到实现, 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 教师要抱有积极的期望, 同时也要有合理的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

1. 竞赛式活动

学生们的好胜心很强, 都想获得成功, 所以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组进行竞赛,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心。

2. 定期进行成功的展览

定期进行展览如作业展、小制作展、绘画展等, 让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和喜悦。实践证明, 经常得到满足感的学生, 会精神振奋、情绪乐观, 有着较强的上进心。

四、根据差异, 帮助学生长善救失

教育的成功, 不是部分人的成功, 应是所有人的成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经常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这样, 可以让学生冷静地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让前进的风帆飘扬起来。例如我班有位男生成绩不太好, 但是他劳动积极认真, 挖掘到这个闪光点以后, 我就用这个强势优点去带动他的弱势缺点, 使他全面发展。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要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每一位学生都是块宝石, 都蕴涵着稀有元素, 需要我们去开发, 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任务, 义不容辞。

五、妙用巧引差异资源, 课堂教学的致胜法宝

教师要善于挖掘资源、运用资源。首先, 注重师生互动, 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课堂的活力来自于互动,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与生, 生与生, 生与文本、教师的互动。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 要适当放开手脚, 点燃火花。学生的内心深处, 都有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烁。对于学生的提问, 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 作为一个教师要充分重视、充分尊重, 这样, 课堂才能高潮迭起,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会火花迸射, 情感交融。

六、根据差异, 给予评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讽刺挖苦、吹毛求疵会伤了学生的志气, 而发自内心的肯定则会让学生充满信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碍于情面, 吝惜赞美之词, 即便学生回答很完整, 也只用“对”“还不错”作为肯定。要知道, 师生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 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或精彩见解, 能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终身难忘的鼓励。

篇9: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教版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生担任“博士”,教师与其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孕育地球万物的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大,按照用途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10: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把握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明确目标,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条件来化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经验,用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人类在那些方面运用了细菌和真菌。

2、理解各细菌和真菌在各应用领域是如何起作用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直接切入课题,分析课题,明确教学任务:

2、复习细菌和真菌的获得营养的方式(异养)或生活方式(腐生生活、寄生生活、共生生活)

3、通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所起的作用:

1)馒头、包子、面包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还有甜酒、酒的制作也离不开酵母菌。

他的原理是酵母菌将面粉里的糖分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是不部分糖分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蒸馒头时酒 精跑掉!二氧化碳受热膨胀,面包等食物就松软可口了!2)醋酸菌将酒精氧化成醋;(醋)

3)乳酸菌将牛奶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等相对简单的有机物;(泡菜、酸奶)

4)曲霉菌将黄豆的蛋白质分解成分子小的氨基酸,味道就好了

4、细菌和真菌在防治疾病的作用 1)抗生素的使用(打青霉素针)抗生素的危害:抗药性、过敏作用 2)疫苗

概念:去毒的细菌和真菌用于防治疾病:

防治原理:让体内产生抗体,而达到预防的疾病目的。3)药品的生产

胰岛素的生产,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其就能产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

5、细菌与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的原因(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原因)对于生活污染中排放的大量有机物,甲烷菌及其它一些细菌能分解。其中甲烷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成甲烷气体,可用于生活,同时环境得到改善。其它一些细菌能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6、总结课堂

7、作业p7练习2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馒头、包子、面包 酒、甜酒

2、疾病的防治

抗生素 疫

苗 药品生产

3、细菌与环境保护

篇11: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过程方法:通过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导体的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难点: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综合作用。

三、教学过程

1、欧姆定律

复习“探究电阻上电流两端电压的关系”。

老师指出:历史上,欧姆经过长达十年的探索才发现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数量上的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规定: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U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数学表达式是I。

R也即是说: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

注意:

I是电流的符号,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U是电压的符号,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R是电阻的符号,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欧姆定律的应用

利用欧姆的计算公式,变形可得到和,可知只要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中的任意两个值,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未知值。

在公式变形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计算电阻或电压的练习题,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例题:P26例题

我们已经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过程(略)

3、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计算公式:R=R1+R2

(串联时可理解成大横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电阻的长度增长了,从而电阻变大)

同样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计算公式:11

1RR1R2(并联时可理解成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电阻的横载面积增大了,从而电阻变小)

四、随堂练习

1.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________成________。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4伏特,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特,则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安培。

3.某电路两端电压一定,电路两端接入10欧姆的电阻时,通过这导体的电流强度是1.2安培,若改接24欧姆电阻时,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安培。

4.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________跟_______。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的符号:________表示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

篇12: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工作扩大化

工作扩大化是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通常这种新工作同员工原先所做的工作非常相似。这种工作设计导致高效率,是因为不必要把产品从一个人手中传给另一个人而节约时间。此外,由于完成的是整个一个产品,而不是在一个大件上单单从事某一项工作,这样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安慰。该方法是通过增加某一工作的工作内容,使员工的工作内容增加,要求员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

一些研究者报告说,工作扩大化的主要好处是增加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提高了工作质量。IBM公司则报告工作扩大化导致工资支出和设备检查的增加,但因质量改进,职工满意度提高而抵消了这些费用;美国梅泰格(Maytag)公司声称通过实行工作扩大化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劳务成本,工人满意度提高,生产管理变得更有灵活性。

工作扩大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纵向工作装载”和“横向工作装载”。“装载”是指将某种任务和要求纳入工作职位的结构中。“纵向工作装载”来扩大一个工作职位,是指增加需要更多责任、更多权利、更多裁量权或更多自主权的任务或职责。“横向工作装载”是指增加属于同阶层责任的工作内容,以及增加目前包含在工作职位中的权力。

工作轮换

工作轮换法是为减轻对工作的厌烦感而把员工从一个岗位换到另一个岗位。这样做有4个好处:一是能使员工比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更能对工作保持兴趣;而是为员工提供了一个个人行为适应总体工作流的前景;三是个人增加了对自己的最终成果的认识;四是使员工从原先只能做一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转变为能做许多工作的多面手。这种方法并不改变工作设计本身,而只是使员工定期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个工作。这样,使得员工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员工到一个新的工作,往往具有新鲜感,能激励员工做出更大的努力。日本的企业广泛的实行工作轮换,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工作专业化

工作专业化也叫“充实工作内容”。充实工作内容(job enrichment)是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基本的改变,旨在向工人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它是对工作责任的垂直深化。它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将工作分解为若干很小的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操作内容与操作程序,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和适当的激励,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工作专业化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效率的要求。它的特点是:

第一,由于将工作分解为许多简单的高度专业化的操作单元,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的操作效率;

第二,由于对员工的技术要求低,既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也可以节省培训费用和有利于员工在不同岗位之间的轮换;

第三,由于具有标准化的工序和操作规程,便于管理部门对员工生产数量和质量方面控制,保证生产均衡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考虑员工对这种方法的反应。因此,工作专业化所带来的高效率有可能被员工的不满和厌烦情绪所造成的旷工或辞职所抵消。

在实行工作专业化时,应遵从下列5条原则:

1.增加工作要求。应该以增加责任和提高难度的方式改变工作。

2.赋予工人更多的责任。在经理保留最终决策权的条件下,应该让员工拥有对工作更多的支配权。

3.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应该允许员工自主安排他们的工作进度。

4.反馈。将有关工作业绩的报告定期地、及时地地接反馈给员工,而不是反馈给他们的上司。

5.培训。应该创造有利环境来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以满足他们个人发展的需要。

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是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再设计(employee-centered work redesign),它是一个将公司的使命与职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联系起来的概念。它的理论基础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它鼓励员工参加对其工作的再设计,这对组织和员工都有益。工作设计中,员工可以提出对工作进行某种改变的建议,以使他们的工作更让人满意,但是他们还必须说明这些改变是如何更有利于实现整体目标的。运用这一方法,可使每个员工的贡献都得到认可,而与此同时,也强调了组织使命的有效完成。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扩大工作的范围,而前者是工作的深化,以改变工作的内容。

工作丰富化的核心是体现激励因素的作用,因此实现工作丰富化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员工责任。不仅要增加员工生产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责任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2)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所做的依靠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煤作的成败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同时工作自主权的大小也是人们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3)反馈。将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了解个工工作绩效是形成工作满足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很难得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反馈呆以来自工作本身,来自管理者、同事或顾客等。例如,销售人员可以从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及生产管理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那里得到反馈。

(4)考核。报酬与奖励要决定于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

(5)培训。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6)成就。通过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决策的自主权,来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

工作丰富化的工作设计方法与常规性、单一性的工作设计方法相比,虽然要增加一定的培训费用、更高的工资以及完善或扩充工作设施的费用,但却提高了对员工的激励和工作满意程度,进而对员工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降低员工离职率和缺勤率带来积极的影响。况且企业培训费用的支出本身就是对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投资。

若一位管理者希望通过增加工作的多样性、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以丰富工作的内容,他可采取以下5个步骤:

1. 确定自然的工作单元。这意味着尽可能让集体工作构成一个完整和有意义的整体。工作单元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产品或生产线、业务或顾客来划分。

2. 合并任务。即尽可能把独立的和不同的工作合成一个整体。

3. 建立和顾客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使生产者和她或他的产品的使用者(其他生产部门、顾客、销售团体等)相联系。这样可以让生产者知道产品被判断的标准。

4. 直接分派任务。即尽可能地给生产者计划、参与、控制自己工作的权力。这样,不需要经过其他部门专门培训,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就会获得提高。这种控制能力也意味着给生产者计划工作、控制存货、预算资金和质量控制的权责。

上一篇:托二班家长会下一篇:村幼儿园工作计划18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