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2022-11-15

第一篇: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练习6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教材第40页思考

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思考提示:1.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

2.短期内,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甚至危机,但从长期看,人类必能寻求出新的石油替代品。

3.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寻找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品。

(三)教材第42页思考

思考提示: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四)教材第44页(上)思考

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五)教材第44页(下)思考

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 (六)教材第46页思考

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1.在世界两大煤带上的国家是( ) A.巴西、中国

C.美国、乌克兰 答案:C 2.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热丰富 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 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解析: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北、华南地区由于地势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北、中南地区少。

答案:C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B.俄罗斯、南非 D.加拿大、澳大利亚

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

3.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4.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第4题,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C 4.A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6.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C.冬季,春季

B.冬季、夏季 D.夏季、秋季

3 7.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小

解析:第5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第6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第7题,塔里木盆地是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地形封闭,风力较弱。

答案:5.A 6.B 7.C 8.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3.28亿吨,2015年我国对外依存度首次达到60.6%,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严重隐患,为此目前我国正在谋求多元化进口通道并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核电增长图。

我国在建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540万千瓦

材料三 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预测变化趋势。

(1)线路①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线路④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国家)。 (2)分别说明西南、东北油气进口通道施工建设中在自然因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3)西南油气通道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说明我国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条件。 (5)分析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变化的原因。 答案:(1)南美(拉美)或非洲 哈萨克斯坦

(2)西南通道:地质复杂,多滑坡、泥石流;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雨季长,雾气重;森林茂密,地面湿滑,蚊虫多等。

东北通道:暴雨、洪水,严寒且寒冷期长;冻土、沼泽面积广;森林茂密;积雪厚等。 (3)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技术成熟;经济实力提高;能源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等。

(5)技术进步,风电规模扩大,风电成本下降。 煤炭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不断增加,火电成本上升。

能力提升

下面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金三角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①技术指向型产业 ②动力指向型产业 ③市场指向型产业 ④原料指向型产业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10.当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地面塌陷 A.①③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5 解析:第9题,黄河金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动力资源和原料丰富,最适宜发展的是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第10题,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资源开发过程中易引发水土流失;该地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地下形成漏斗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该地为半湿润气候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形成的,和资源开发无关。

答案:9.C 10.D 11.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设问,充分审题,提取信息。如①,虽然不知道“可燃冰”的成分,但据提示可知,天然气中有甲烷成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答案:D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13.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12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 6 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13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

答案:12.A 13.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 314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基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多,利于酸雨形成。第(2)题,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先进。

第二篇: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班 级:采矿工程2011级2班 姓 名: 李 春 友 学 号: 1141010212 指 导 教 师: 朱 学 军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二 零 一 四 年 十一 月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2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3 五.参考文献··························4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1级 采矿工程 李春友

摘要: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关键词:土地 环境 污染 保护 18亿亩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首先,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加剧

在原有始植被的土地上,树木和荒草抵挡住了暴风骤雨的袭击,凋落的残枝败叶覆盖着整个地面,保护水土不易散失并提供给土壤微生物以丰富的食料,因而生物与土壤相辅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态学景象。但是,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的裸露地表凭日晒风吹,从而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表层沃土;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着土地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龙江及西藏北部等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3、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排放废物直接污染农田土地,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受污染的途径很多:工业粉尘的沉降、废气交换、废水流入、废渣堆放等,都可以将废物输入土壤,这种趋势仍有增无减。造成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现代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已经空前提高,这就意味着要从土壤中掠取更多的物质,对土地的冲击变得空前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维持土壤的生态平稳和维护土地资源,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环境问题。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于闭幕当日晚间发布的会议公告九次提到食品安全,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还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人民利得财富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托网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构建全要素的耕地保护体系

战略是灵魂,规划是指南,数字是台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希望尽快确立数量、质量、品质、空间、时间等全要素的耕地保护理念与准则,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占补平衡的具体实践。并建议当前正在开展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能够予以考虑。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1、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具体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有: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

2、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采掘、建材等工矿企业与农、林、牧、渔业争地的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获得更多矿产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日益遭受严重破坏。据估计,全世界约有300万公顷土地为露天采矿所破坏或荒芜。故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受破坏土地的复垦率势在必行,许多国家正继续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在中国已明确规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受采矿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数量保护

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发展生产的动力,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爱护土地,保护土地!

五.参考文献

【1】刘彦随: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

【2】新华网 中国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解读】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新华网 .2013年12月25日 ;

第三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是世界的25%。在最近一张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人均水资源的排行表上,中国排在第121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

据统计,全国城市日平均缺水1600万立方米,不论是沿海名城,还是内陆重镇,许多地方都有限量供水的记录,每年因缺水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农业方面,全国70年代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了90年代,该数字已上升到4亿亩。目前,仅全国粮食的主产区灌区内缺水就达300亿立方米。水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据水利部门研究,2030年以前我国用水量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2010年与2030年用水总量将分别达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和36%,已接近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35%~40%)。希望2030年以后用水量不再增长,而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问题。水利部门的一些专家认为,到2100年我国用水量将达到国内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即受水资源条件制约的零增长状态。

2 中国的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只有19%,再加上污染与低效利用,供水不足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部分灌区仍在重复着传统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近50%的水损失于蒸发和渗漏。发达国家农田灌溉已实现了喷、滴灌溉,灌溉已不是浇水,而是浇作物,而我国喷、滴灌只占灌溉面积的2%。农业是我国用水量最大的产业,每年耗水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3%。落后的灌溉方式,粗放的管理模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已达70%~80%。

农业如此,工业也毫不乐观。许多工厂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0%~ 60%,而发达国家却为70%以上。我国城市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近200立方米,发达国家仅为20~30立方米,相差近10倍。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现状更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城市自来水管网水量损失率高达20%~30%。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水马桶漏水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仅此一项每年流失的水资源达几亿立方米。

3 节水举措 3.1 节水意识

事实告诉我们,在突飞猛进地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资源的日益匮乏正在羁绊着人类的脚步。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尤其对于水———这一生命之源,人们更没有理由忽视。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确定为“世界水日”,以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已摆在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人们认识到依法用水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唤起广大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和水资源匮乏的危机感,使全社会树立起节约水资源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破坏水资源犯罪的社会公德。

3.2 供水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供水管理模式是收费机制下的按需供水。社会用水总量依

赖于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的变化、社会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速度、城镇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措施的效能高低、季节与时间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应当指出,社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公民节水观念的树立对开发潜在的节水空间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供水事业的管理中,水价的制定主要是依据水工业生产的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综合管理成本。而且,为了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负担,常常由政府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如此制定的水价实际上难以反映当地水资源的丰匮,因此它不能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也不能表现城镇用水与生态环境及人类前途的重要关联。因此,对现有供水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与建

立一种能把社会节水要求转化为用户忧患意识,并具有强制作用的供水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国许多城市供水管理部门正在试行采用预付水费、限量供水和超限加价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举措可使行政手段、技术措施与经济杠杆有机结合,把节约用水转变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具体行动。

3.3 开源节流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源节流”是解决水资源缺乏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一方面是开源,千方百计增加供水蓄水量。我国对水利非常重视,通过分析论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了大批供水工程。另一方面是节流,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的效益。我国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努力建设节水型的农业、工业、城市和农村。通过改造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习惯,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用水效率;实行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供给,利用科技,使水多层次重复利用,以发挥其最大效能;同时加强用水、管水、保护水资源的执法力度,杜绝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质量。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这是我国为缓解水资源不足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不仅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存,其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及社会意义是重大的。

3.4 节水产品的开发

3.4.1 节水坐便器 卫生间的嬗变清晰地印记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但越来越令世人困惑,继而警醒的是:现代文明的享受常常要以资源的消耗危机为代价。据有关人士测算,以一个三口之家月用水量6吨计算,其中一半耗于冲厕。仅抽水坐便器用水量过大一项,我国每年浪费的水量就达5亿吨。据国家节水办人士讲,家庭抽水坐便器水资源浪费问题已引起节水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企业对抽水坐便器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大降低了家庭用水量。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监局和建材局联合发布的建住房[1999]295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12月1日起,在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一次冲洗水量在9L以上(不含9L)的坐便器,推广使用一次冲洗水量为6L的坐便器。另外,在2000年国家建材局组织大量专家制订并颁布发行了《6L水便器配套系统》JC/T856—2000,该标准的发行规范了节水坐便器的生产,对该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4.2预付费水表 我国民用水表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速度式水表,这种水表只能起到计量作用,而且自来水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向用户收缴水费,工作极为繁琐。此外,这种水表在目前水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很好地实现限量供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减少浪费的作用。预付费水表是为实现先收费后供水的管理模式而开发的新型水表,国家依据冷水水表规范对预付费水表进行管理。它由冷水水表、电控阀及智能控制器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通常预付费水表需配置作为购水信息载体的IC卡或者TM卡用户购水时由售水部门在卡内写入购水信息,用户

将此卡插入水表智能控制器的IC卡插口内,控制器读入此信息并判明无误后,即予以开阀供水。IC卡具有记忆、累计、报警、断水和防盗水等功能(TM卡智能更高些)。

3.4.3节水卫生洁具 国内新近推出一种多功能节水洁具,利用生活污水冲厕,同时还减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很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这种卫生洁具可谓小型的家庭用水回用设施。外观上,它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系统,内部是一套进水、储水、冲水的组合设计。此外,该产品还新设计安装了大小便冲水档开关,适合选择不同水量冲洗大小便。据悉,该卫生洁具已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了3项专利,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同时被国家建筑行业批准为工程建设推荐产品。根据已使用的该产品情况测算,一般家庭每月可节水3立方米左右,若以一个200万人口

的中等城市普遍推广使用来测算,年可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并同时减少2000多万立方米生活污水的排放。

此外,完善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水、管水力度,不仅对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依法治水工作,一靠立法,二靠执法,三靠普法。抓紧做好《水法》配套法规建设,加快完善水法制体系。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及时调处水事纠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

随着人们节约用水意识的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高的节水产品不断涌现。除节水坐便器以外,节水洗衣机、节水水龙头和节水淋浴喷头等正在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对水的需求是无限的。我们必须在饮用水与其它用水、生态用水与生产用水、现时用水与未来用水等各种矛盾统一体中,按其重要程度、必要性与可能性做出统筹安排与战略决策,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环境资源合理利用论文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药081班

杨铁柱 2008013036

第四篇: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如在教学“零的认识时”教材主题图是一组小猫钓鱼的连环画,猫妈妈钓了两条鱼,猫姐姐钓了一条鱼,淘气的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这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编自演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零的意义,在色彩鲜艳,富有儿童图画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学“分类”时,我将主题图故事化,有一天小明在家做作业,无意中把学具盒、铅笔盒里的东西搞乱了,铅笔、小棒等东西都叫起来“不好了,我找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能够帮助它们找到家呢?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6-7的加法”中,因为前面已有了2-5的加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图片)“摆一摆”,几加几等于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很快就学会了几加几等于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因为教材有普遍的适用性,要适应地区差异,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就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单一,又由于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如在教学“8的相关加减法”时,教材的意图是在主题图、试一试、想想做做这三个部分来完整得出8的相关加减法,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打破了教材的思路,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发现有3个小朋友在池边休息,5个小朋友在池里游泳这一组关系,得到四道算式;还发现了2个小朋友有游泳圈,6个小朋友没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没戴帽子;5个是男孩,3个是女孩等等,虽然他们说的幼稚可笑,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是那样的仔细,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1、树立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的学,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的格局,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变以前的“学生围着教师转”为“师生互动,相互学习”。

2、不断以新理念、新方法武装自己,提高课堂改革的意识。

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我们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学习,玩耍、快乐的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资源,例在学完“1—1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教室中有哪些东西,你能用数字说一说吗?学生七嘴八舌,有一个电视、二块黑板、四扇窗户、八块玻璃等,甚至连门后面的几根钉子也找出来了,学生找的多,说的也非常棒,之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美丽的校园中找一找,在找的过程中,不时学生说“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有这么多东西”,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另一方面浅移默化的掌握了1—10各数的认识,并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演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先后投资近200万元,重新修建了操场、装修了教室、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月亮船”电视台,设置了艺术长廊,装备了1000兆光纤主干校园网,申请了学校网站域名设计了学校主页,配置了校园信息平台。如今的博才小学,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多元化、现代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气息。校园内,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深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碧绿的人造草坪为洁净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教学楼内,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与名人画像交相辉映,饱含着纯真童心的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忘返;一间间装修一新的教室,明朗、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妙、清新的感受;图书馆里环境优雅、图书种类丰富,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高清电视、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4、寻找、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生动、有趣的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掌握知识,例在教学9的分与合时,教材是以能区别正反面的贝壳为例,而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学生司空见惯的扑克牌,当我把扑克牌拿出来时,学生都觉得奇怪,老师怎么把牌带来了,干什么用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热情,而后通过摆一摆,翻一翻让学生领会9的分与合,为了巩固9的分与合,我拿出了一个鞋盒子,里面放了9个乒乓球,借助这个教具来进行猜数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对9的理解。扑克牌、鞋盒子、乒乓球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用好这些物品其意义则不同凡响,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多选用多创作适合儿童喜爱的教学具。

又如,为了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贴小红花的方式,我将小红花全部贴于数学书的后面,比一比,谁的红花贴的多,谁就是班级“小状元”。

5、信息收集与处理。

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选取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与社会时政相结合,如奥运会获奖牌数、党召开十六大等等,一方面给学生渗透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了解祖国的变化、发展。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正异常突起,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生生活经验。

7、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就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区域性,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在开学初,我给部分学生准备了“成长记录袋”,在封面上我让学生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一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显示出孩子们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自己收集、自己创造,展示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实现了学生进行质的、多方位的、立体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例在第一单元试卷的反面,我写下了我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三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学生情感,又体现了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希望与建议,建立成长记录袋,不仅使同学们尝到了收获的快乐,教师也体会到了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开发资源进一步推进教学发展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积极推进数学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学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有价值的、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鲜活的数学学习资源从哪里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通过实践,我觉得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以便使蕴育于静态资源之中的“冰冷的美丽”化作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与发展功能。

(一)文本资源

1、 开发例题资源

例题是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变传统的解读为创意地利用。例如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110页。(如下图)

教材复习图形与位置,是通过教师提问: “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顾学过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此教学也未尝不可,而我以此为依据,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是新建校园,占地120多亩,经常有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我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时,创设了“问路情境”。“同学们,如果你在学校的南校门遇到客人老师向你问路,六(1)班在哪里?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告诉客人老师六(1)班教室的位置吗?”随着学生的不同回答,如“从南校门向前走,到C座向右转上楼梯,到四楼的最东边就是六(1)班”, “从南校门向北走,……”,教师自然引出确定教室位置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再设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班长在教室中的位置呢?”这样的例题资源开发,变枯燥的提问为生动的解决问题,变静态资源为活动的资源,学生在熟悉的解决问题的场景中唤起对确定位置的整理与思考,寓学习于活动中,更受学生的欢迎。

2、 开发习题资源

教材提供的有些习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而设计的。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习题,拓展习题资源的空间、挖掘习题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是笔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教学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第103页的第4题(如下图)时,我是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学的。

第一个层次,完成书上提供的3道小数大小比较练习。 第二个层次练习设计如下:

(2)选择直线(数轴)上已有的小数填在下列□里。 □>0.7 □ <2.4 第三层次的练习设计如下:

(3)在直线上你还能找到哪些小数填在下列□里。 □ <1.9 □>1.9

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不但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直线上的点比较小数的大小;而且通过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数轴上,比0.7大的3个数都在它的右边,比2.4小的3个数都在它的左边。而通过第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但发现比1.9大的数都在它的右边,写出在数轴上直接看到的比1.9大的小数有2.1.2.2、2.3…… 2.9,学生还能够想象数轴上看不到的小数有3.

1、3.2 、3.3 …… 让学生初步体会比1.9大的小数有无数个。同理,让学生感受比1,9小的小数也有无限个。习题资源的有效开发,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而且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体会了极限思想,变一道普通题为开放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无限的想象,让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

(二)媒体资源

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从媒体中选择和收集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 让我们的学生共同享受现代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性的课堂生活。

1、开发报纸资源。

我们教师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报纸,那么报纸上就有我们许多可以选择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我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就把《新华日报》上介绍的张家港的经济发展编写到教材中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2页习题如下:

3、下面是从2002年10月1日《新华日报》上题为《张家港:四十年辉煌路》中摘录的一幅条形统计图。

(图略)

(1)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多少元? (1) 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1962年的几倍?

第五篇: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恰当利用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都很重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非常重视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择优筛劣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现。教科书、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教学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如果选用不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我们在筛选教学资源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这样的话,教学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三、有效利用资源,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开发,我们应该遵循“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教学资源的运用,我们则要遵循“恰当而有效”的原则,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上一篇:副科级岗位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法律援助摆摊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