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2024-04-10

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共6篇)

篇1: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项目投标书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协作单位:

推荐部门:

申报时间:年月日

##省科学技术厅制

填报说明

1、根据《##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省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招标项目投标人必须填报《##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投标书》,并按照“##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招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编写《##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招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投标书”经省直主管部门或市科技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后,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附件一式五份一并报送。

3、“项目投标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所附材料齐全,要求项目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目标明确,内容重点突出,技术路线清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科学、合理,阶段目标和进展计划明确,实施方案具体,经费预算合理。

4、“项目投标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引用的名称、数据等内容均应标明出处,外文缩写应注明全称。

5、“项目投标书”中需详细说明的内容可加附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技术文献、证明文件等材料规格统一使用a4纸,打印文字采用4号宋体字。

项目概况

项目

名称

项目

领域

1、农业

2、工业

3、社会发展

9、其他

预期主

要成果

形式

□□

1、论文论著

2、研究报告

3、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4、新设备

5、新材料

6、新工艺或方法

7、软件

9、其他

经费合计

(万元)

申请拨款

匹配

银行贷款

自筹

其他

单位概况

单位

名称

单位

性质

1、企业

2、科研院所

3、高等学校

9、其他

企业登

记注册

类型

1、国有企业

2、集体企业

3、股份合作企业

4、联营企业

5、有限公司

6、股份

有限公司

7、私营企业

8、港澳台投资企业

9、外商投资企业

联系

地址

邮政

编码

电子邮件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职工

总数

技术

人员

中高级技术人员

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历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项目研究开发的必要性和依据(说明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

项目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内容及目标(技术关键、技术路线和技术应用前景)

项目实施的条件(1、基础设施条件;

2、科研开发力量;

3、组织管理体系;

4、配套资金筹措;

5、科技合作交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的预期效益)

项目实施的分阶段目标和进展计划

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境外开展合作的主要形式(请打“√”选择)

□外方以技术(专利)形式参与合作:即外方通过技术(专利)入股参与项目

□外方以生产设备形式参与合作:即外方提供成套生产技术或关键设备形式入股参与项目

□外方以资金投入形式参与合作:即外方以资金投入方式参与项目

□外方以补偿贸易形式参与合作:即外方以提供原料、零部件等形式参与项目

□其他形式的国际合作

□尚未进行任

何形式的国际合作

□拟开展的国际合作方式

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境外开展合作的主要内容,并在附件中提供项目合作协议书或合同复印件、中外文项目简介和联系方式:

项目总经费概算

经费来源

经费支出

科目

数额(万元)

科目

数额(万元)

国家拨款

设备购置

省拨款

能源材料

地方或部门匹配

试验外协

贷款

租赁

单位自筹

资料印刷

其它

鉴定验收

差旅费

管理费

其它

合计

合计

项目经费概算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合计

国家拨款

省拨款

部门或地方匹配

贷款

单位自筹

其他

合计

添置的设备

设备名称

数量

价值

主要用途

投标人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省直主管部门或市科技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招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提纲

一、概述

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技术开发状况、现有产业规模和市场形势以及国家产业技术政策;项目产品的主要用途、性能;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项目主要研发内容和技术难点。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1、项目的技术路线、工艺的科学性、合理性,关键技术的先进性论述。

2、项目产品性能水平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

三、立项成熟程度

1、项目研发的前期工作情况及技术基矗

2、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后续开发能力。

四、市场需求情况和风险分析

1、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和产品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2、国际市场状况及该产品未来增长趋势、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产品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因素分析和对策。

五、经费概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经费概算。

2、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3、项目经费使用计划。

六、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预测

1、项目完成后的预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和敏感性分析,对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做出说明。

七、投标人综合实力和基础

1、员工构成和基本素质。

2、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力量、设备条件、产业基储资金投入、内部管理等情况。

3、相关技术获得的成就或奖励。

4、承担项目的优势和不足。

5、协作单位概况及主要协作内容。

八、实施进度计划

1、项目实施工艺路线或技术途径。

2、项目分阶段实施内容和具体目标以及进展计划。

3、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4、项目应用及产业化前期措施。

九、编制说明

1、编制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

2、编制人员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等基本情况

十、附件(有关文件、必要的证明材料、技术文献、检测报告、使用证明等)

篇2: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本文来源:广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粤科函高字〔2012〕314号

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财政局(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顺德区经济促进局、财税局、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共同发布《2012年广东省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建筑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重点突出、实效优先的原则导向,开展建筑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关键产品、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建筑节能事业,提升我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现将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须是广东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发基础条件和运行机制良好,资信度高,技术力量雄厚,财务制度健全,有可靠的技术基础和经济依托的单位。

(二)项目的申报采取网上申报和书面申报的形式,各申请单位必须通过省科技厅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站(http://pro.gdstc.gov.cn)提交项目申报书及可行性报告等申请资料,同时将书面申报材料报所属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三)各申报单位要按照申报指南的内容要求进行申报,不在申报指南范围内的原则上不予支持;提交申报资料时必须认真选择所申报的“专题名称”与“专题编号”。

(四)在研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超过2项的主持人,原则上不能申报新项目;同一主持人2012原则上只能申报1项新项目;严禁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申报,违者取消申报资格。

(五)申请单位应严肃认真、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投资预算,增强可行性,避免随意性。项目申请财政资金资助额度未获得足额批准时,缺口部分由申报单位承诺自行补足。《指南》要求配套经费的,项目申报材料必须提供申报单位出具的资金配套承诺函。

(六)其他要求详见《指南》。

二、申报程序

(一)注册。已注册的单位继续使用原有帐号进行申报和管理。首次申报的单位在省科技厅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注册单位信息,获得单位用户名和密码,同时获得为本单位项目申报人开设用户帐号的权限;项目主持人从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填写个人信息后可进行申报。

(二)申报。各单位和申报人注册后即可通过网络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在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打印书面申报书2份(另有规定的除外)送交所属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

各地申报单位将书面申报材料送当地县(区)科技局、财(税)政局审核汇总后统一送地级以上市科技局、财政局;省直单位送交本系统主管部门。

(三)审核推荐。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后,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作汇总推荐。各地市企事业单位申报项目,必须由市科技局、财政局联合行文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择优推荐(含推荐项目汇总表),其中顺德区由区科技、财政部门联合行文上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直主管部门直接在省科技厅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对申报项目择优推荐,并以正式文件报送推荐项目汇总表至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四)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各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进行评审,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并根据科技计划安排择优支持。

三、申报时间

本次组织申报涵盖内容,申报时间为2012年3月20日至2012年4月25日下午5时。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4日下午5时。

提交书面材料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11日下午5时。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省科技信息大楼1楼广东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

邮政编码:510033

网站地址:http://

联系人及电话:

业务受理窗口:83163930、83163931、83163932

技术咨询电话:83163338

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文晓芸 83163877

省科技厅发展规划处:袁海涛 83163837

篇3: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关于联盟成员选择的原则、动机、影响因素与评价等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并结合交叉学科的背景进行定性和定量方面的方法研究。易朝辉,夏清华提出了基于资源、学习和企业成长为动机的联盟构建动机[3];华金科,曾德明通过分析技术标准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提出了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4];C.Wu和D.Barnes提出了指标设置、资格确定、最终选择和应用反馈这四阶段的成员伙伴选择过程模型[5];徐小三和赵顺龙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知识互补性对于联盟成员选择的影响[6]。而在定量研究方面,AHP法作为广泛认可的决策方法得到了大量运用。李凌丰等人则提出在AHP框架下的模糊优选规划方法,用以评估选择准则与候选者得分的区间倾向、比较矩阵不一致的情况[7]。罗志猛等人运用基于梯形模糊数的模糊AHP法,对虚拟研究中心合作伙伴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8],还有一些学者特别注重AHP法与其他方法的混合运用,如Zeydan等人提出的混合评价方法中,就是基于模糊AHP设置的指标权重[9]。

但从现有基于AHP法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评价体系设计构架上存在一个共性的不足,就是直接按照从目标层到各级指标层、方案层的层级划分,通过两两对比来确定指标权重,并没有考虑到指标权重设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创新联盟是由具有不同组织特性的组织所构成,联盟发起者会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对具有某一组织特性的组织产生吸纳的偏好。因此,本文把对不同组织特性的需求程度视为测量指标的影响因素,针对创新联盟成员选择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架构,有效处理不同类型组织的定量化比较,规避因为方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成员选择不恰当,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有效性,为创新联盟成员的选择提供指导。

1联盟成员选择的指标体系

关于创新联盟成员选择的标准,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联盟成员选择是一个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过程,其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候选组织的绩效水平、业务能力、合作深度等层面的因素,还应充分体现模式的复杂性、非线性、模糊性及随机性等特性。 反观候选组织在选择是否参与合作创新时,基于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加入联盟对于自身发展是否有益;二是通过加入联盟所获得的最终协同收益是否大于独自创新所获得的收益。这也就要求联盟发起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对潜在合作伙伴的实际状况有比较清晰和正确的认识[10]。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本文设计创新联盟的成员选择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组织特性和评价指标两大部分,一共包括4类组织特性和4个一级评价指标,各指标再分别下设4个二级指标,对于创新联盟候选成员的能力进行有效地定性和定量评价,并全面测度潜在合作伙伴的真实能力。

1.1组织特性

在实际创新过程中,联盟发起者或核心组织会根据其不同阶段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来选择不同类型特征的联盟成员进行联合研制活动。因此,需要事先明确何种组织特性是构建创新联盟的根本驱动,是想要获得突破性的技术支持,还是需要有力的资金保障,或是通过人才或资源的引入和交换对原有基础进行适当改进等,即要充分考虑合作伙伴的性质和类型,能够为联盟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以便使合作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基于国家科技重大工程参与组织的类型,以及创新所需的资源要素特征,拟定存在以下四类创新所需的组织特性:

1)战略导向型。具有该特性的组织能够为协同创新活动提供战略性的指导与帮助,与其合作还能够提升社会地位和行业竞争力。战略导向型的优势在于为创新提供所需的信息或是政策服务、帮助搭建合作平台、建设和维护科技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等。

2)资金导向型。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为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分担联盟发起者的资金投入压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外部协助作为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股权融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金融手段,也可以依靠直接资本注入、财政拨款,以及减免税收政策。

3)资源导向型。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所需的实验平台、仪器设备、场地和材料等创新资源要素,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从组织外部获得有力的资源支持,能够提高联盟的开放服务能力,形成良好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资源的有效互补对技术创新产生推动作用。

4)学习导向型;组织对于新知识、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掌握和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信息,加速知识的积累,通过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换、 取长补短,开发出单一组织难以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1.2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潜在合作伙伴的基础,也是综合反映这些组织整体优势的依据。传统的联盟成员评价指标注重合作伙伴之间的战略整合,强调能力的互补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承诺的重要意义。 Harrigan指出,当进行技术合作时,要考虑合作的规模和范围,技术水平、管理形式和以往经验[11]; Walters等人则认为,在进行联盟成员选择时,相互信任和资金援助是必不可少的,但技术互补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12];Brouthers等人在回顾战略联盟相关文献时,总结出研究者们一再强调和重复的伙伴选择的4C标准:互补的技术(Complementary Skill)、合作的文化(Cooperative Culture)、相容的目标(Com- patible Goal)以及同等的风险(Commensurate Risks)[13]。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面向国家科技重大工程的创新联盟成员选择标准,应当从组织兼容性(Organizational Compatibility,OC)、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OS)、创新资源(Innovation Resources,IR)和技术能力(Technology Ability, TA)这四个维度考虑,具体如表1所示。但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创新的实际需求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评价指标体系保持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评价方法

联盟成员选择的评价方法应该能够较好地解决定性指标的定量化问题,真实反映候选者的水平,同时应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计算的复杂化。由于人为主观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和专家个人偏好等原因,决策评价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描述。Laarhoven和Pedrycz运用三角模糊数来表示模糊判断,对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成为分析带有模糊信息指标权重的有效方法之一,已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的多目标决策问题[14]。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运用三角模糊数和语言评价集的方法确定组织特性和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候选成员能力,通过最终的适合指数进行优劣排序。考虑到联盟成员关系的疏密程度主要是由重要的合作伙伴所决定,为方便阐述与运算,以选择最优合作伙伴为研究视角。

2.1三角模糊数的定义及运算规则

三角模糊数中l,m,u为实数,且0≤l≤m≤u,m是三角模糊数的主值,l和u分别为三角模糊数的下界和上界,并表示模糊程度,当u-l越大,即表示模糊程度越强[15]。的隶属度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x∈R。

三角模糊数的运算规则:

2.2权重设置

2.2.1组织特性

考虑到两两对比在指标评估时存在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本文采用语言的形式给出评价集,专家组以共同协商的方式进行评判打分,并将语言变量转换为三角模糊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对组织特性构造判断矩阵:

其中,表示专家组对组织特性i相对于组织特性j重要程度的评价,满足的三角模糊函数定义。

由判断矩阵的性质可知,N阶判断矩阵只需给出其上三角或下三角的N(N -1)/2评价结果,另一半的评价结果则自动对应[16]。

计算判定矩阵求得各组织特性的模糊权重:

关于模糊数排列的方法有很多并被应用到相关研究中,而且每个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根据模糊集理论的扩展原理以及三角模糊数的定义,运用均值法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均值法的计算公式为[17]:

因此,归一化后得到组织特性的权重r = [r1,r2,…,ri,…,rn]T,n=1,2,…,N。

2.2.2评价指标

求得组织特性的权重分布后,则计算测量指标在各组织特性下的相对权重分布,并采用加权法集结各组织特性下的偏好信息,求得最终的综合权重指标。 进行这一步的原因在于不同组织特性的影响下,各测量指标的权重分布具有差异性。测量方法与上一步相似,依照不同的组织特性由专家组采取共同协商方式对各测量指标进行评判打分,即对一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

表示专家组在组织特性n下,对一级指标i相对于一级指标j重要性的对比评价,i,j=1,2,…,M;n=1,2,…,N。同理,根据式(3)可得组织特性n下,~一级指标m的模糊权重wnm,m=1,2,…,M;n=1,2,…,N。

运用加权平均法,将组织特性的权重分别代入到上述三角模糊数当中,求得一级指标m的模糊综合权重

其中,m =1,2,…,M;n=1,2,…,N。

再按照式(4)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归一化后得到测量指标的综合权重w=[w1,w2,…,wi,…,wm]T。同理,参照组织特性的权重求法,求得二级指标相对其一级指标下的权重um=[um T1,um2,…,umi,…,ump]m=1,2,…,M;p=1,2,…,P。

2.3成员评价

为了便于评价的准确性和标准性,定性的测量指标须进一步细化为可测量的定量二级指标,用来评价每个候选组织的具体能力。同样,为避免专家打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判断,仍采用语言评价集进行二级指标的评价。具体分为7个等级标准,即非常低(VL): (0,0,0.1)、低(L):(0.05,0.2,0.35)、偏低(ML): (0.2,0.35,0.5)、适中(M):(0.35,0.5,0.65)、偏高(MH):(0.5,0.65,0.8)、高(H):(0.65,0.8, 0.95)、非常高(VH):(0.9,1,1)。这7个语义变量用三角模糊数来描述,如图1所示。

为保证评价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位专家的个人意见,而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本节采用“背靠背”的方式由各位专家进行单独打分。根据一级指标m下的二级指标p的要求,得到第t位专家对候选成员进行两两对比的模糊评价,并形成判断矩阵

其中,t=1,2,…,T;m = 1,2,…,M;p = 1,2,…, P。 根据矩阵的行平均数求得候选成员的模糊评价值,即专家t根据二级指标pm的定义对候选成员q的模糊评价为

其中,t=1,2,…,T;q=1,2,…,Q。

进而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得到候选成员q在二级指标pm下的模糊评价得分,

其中,q=1,2,…,Q 。按照式(4)进行模糊化处理后得到其在二级指标pm下的得分值Yqpm,并乘以指标权重,加权求得该一级指标下的得分,即

其中,m =1,2,...,M,t=1,2,…,T,q=1,2,…, Q。最后,按照式(10)的算法,求得候选成员q最终的适合指数Dq,并按照得分的高低来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应为最优合作伙伴。

3实证分析

某航天院所欲建立创新联盟,期望通过和高校、 企业合作,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广泛的优秀智力资源吸纳到科研生产之中,借助“外脑”实现某项复杂产品的技术研发创新目标。现决定在四个候选组织中选择最优合作对象,应用上述评价方法,请组织内部的5位专家对候选成员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专家组首先根据创新的需求,采取集体商议的模式对4类组织特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构建三角模糊数矩阵

根据式(3)计算出组织特性的模糊权重

根据式(4)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归一化后得到组织特性权重r=[0.187 0.157 0.347 0.309]。可以看到,资源导向型是构建该联盟最为需要的组织特性,其次是学习导向型。

然后,按照上述方法,由专家组共同在各组织特性下,运用模糊尺度分别就四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计算出每个测量指标在不同组织特性需求下的相对权重,如表3所示。将组织特性的权重分别代入到各组织特性下测量指标的模糊权重中,即

运用式(4)去模糊化处理,归一化后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w=[0.180 0.210 0.338 0.272]。说明创新资源和技术能力是考察候选成员的主要方面,而组织规模和组织兼容性并不是选择候选成员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理,根据表4中的专家打分,求得各一级测量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模糊权重分别为:

表5是依据式(7)-式(9),求得专家组对于候选成员在各二级指标下的模糊打分。

对表5中的数据按式(4)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后,由式(10)可得各候选成员在一级指标下的得分,即:

最后,对各候选成员一级指标得分及其指标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求得最终的适合指数,候选成员的优先序列为2>3>1>4,候选成员2为最优选择对象,如表6所示。

4结论

篇4:测量方法创新助推重大工程

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湖南省“四化两型”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在全国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开展的十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之一。

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分三期实施,实施年限为2010-2015年。目前,正在开展的是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第一期2012年子项目的建设。湖南省第二测绘院作为直属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基础测绘骨干单位,是该工程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之一,承担了常德市鼎城区、西洞庭湖管理区、澧县、安乡县、津市市5个县(市、区)项目的测量任务和常德市鼎城区、西洞庭湖管理区、澧县、安乡县4个县(市、区)的设计工作。

测量方式新突破

本次测量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量、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加全野外高程采集两种方法。该院在常德市鼎城区、西洞庭湖管理区、澧县、安乡县项目区大量采用GPS-RTK测量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式,GPS-RTK测量方式操作更方便,速度更快,定位精度更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作业强度低,不受时间、通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只要有接收信号,就能24小时全天候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此外,在津市市项目区采用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这也是该院连续第三年采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装备、湖南本省制造的无人机航摄及相关数据后处理系统在环洞庭湖项目区成功实施低空航测,获取了项目区的地形图、高程模型和影像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更为直观、可靠的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采用两种测量方式齐头并进,经过近半个月的奋战,该院顺利完成了18.16万亩的勘测任务,测量成果正迅速投入设计应用。

设计工作科学严谨

目前,4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技术人员在开展2010年、2011年子项目设计的经验上,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熟悉本土情况的老百姓“专家”请进项目组一起踏勘,以充分了解当地的基础设施现状、群众需求、农田耕作层质量、灌溉水来源、项目区自然灾害类型以及当地工程施工工艺要求。该院要求项目设计要做到“四结合、一聚合”,即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并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尽量实现整村推进,重点解决项目区内限制性因素,合理布局大型沟渠,发挥其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二测绘院)

篇5: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通知

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经信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省国资委、省直属高等院校、省属科研院(所):

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财政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通知》(财办建[2010]25号)文件精神,请你们联合组织推荐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产业化条件,市场前景广阔并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二)属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含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航空航天,以及国家确定的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涉及领域的项目。

(三)2005年至2010年4月底,已在上述领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产业化且未获得财政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

二、项目组织与申报

(一)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推荐的项目,由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联合行文向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申报。同时,请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部门登陆四川省财政经济建设专项管理服务系统(http://10.72.1.114)查看本通知电子文档并进行网上申报。在网上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反馈省财政厅经建处。

(二)省国资委所属企业集团、省直属高等院校、省属科研院(所)推荐的项目,由有关单位直接向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申报。

(三)承担符合本通知要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中央企业集团、中央直属高等院校、中科院所所属科研机构,参照上述规定,直接向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项目。

中央直属高等院校、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以其持有的科技成果与地方单位合作而共同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按照属地原则由项目承担单位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向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申报。

三、申报材料主要内容

1.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及省属有关单位申报文件及《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计划汇总表》(附件1)。

2.《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申请表》(附件2)。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3)。

四、资金补助标准

(一)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4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0万元;对获得国家技术

发明奖一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3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8000万元;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4000万元。

(二)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4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3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800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三)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产业化项目,按照总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总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对于跨年度项目,每年补助金额根据项目实施年限及投资进度审核确定。

五、项目审核与资金下达

(一)省财政厅、省经信委将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后,上报国家财政部和工信部,由财政部和工信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复核。

(二)财政部根据当年预算规模,于6月底前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指标,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预算指标的15个工作日内,按预算资金拨付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三)对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评审、复核后,列入国家项目库的跨年度项目,其第二、三年的补助金额由市(州)、扩权试点县(市)和

省属有关单位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确认和核定,并经财政部核查无误的,由财政部直接下达预算指标。

六、其他要求

(一)请按照本通知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推荐工作,并对推荐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如有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肃处理。

(二)项目推荐材料纸质文稿,A4纸张规格,双面打印,按规定顺序简装,并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报送齐全,不得中途追加或修改。超过规定时限将不予受理。

(三)项目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5月5日,项目材料暂报一式2份,其中省财政厅经建处1份,省经信委技术创新处1份。

篇6: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鲁发〔2018〕9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政发〔2018〕7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计字〔2018〕1号)等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理念,立足山东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工作思路,服务“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学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促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学校通过五年的建设,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引育高端人才等方面获得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办学格局。

——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优势学科培育,新增或重组一批新兴交叉专业,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

——服务十强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标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需求,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和招生数量。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计划。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契合度,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针对十强产业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攻关,实现一批关键技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突破,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科研质量和成果产出水平,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社科研究,服务社会进步。加强社会治理研究,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经济建设法律保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跨学科创新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服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引育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人才,建设高端智库,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青年拔尖后备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到2028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形成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体制机制,成为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强力支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到2035年,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面向能源和海洋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效显现,力争全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有一批原创标志性学术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成效显著。

三、主要举措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十强产业布局 1.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方向,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和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等5个学校一流培育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研究方向的学科优势,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新需求、新目标、新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逐步建立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考核体系,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学科、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两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品牌与特色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经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三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出台相关激励与保障措施,到2022年,所有专业通过国家质量标准认证,不少于20%的工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2.优化完善学科体系

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增长点培育工程,在新增学位授权及动态调整中,突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导向,重点培植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引导各学科拓展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研究方向,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争取到2022年,打造4-6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培育和建设3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调整目标,构建能上能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学校三校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办学历史、发展潜力等,重新布局三校区的专业(含专业方向)设置。

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交叉和优势工科强强融合,加快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海洋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云计算等新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加强对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增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或方向等方式,引导各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优化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我校“一黑一蓝”办学特色,争取到2022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20%以上,为高新产业培养储备20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1.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兼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种类别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并结合产业发展前沿,把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标准要求引入教学内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与平台。适应新工科工程实践新要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落实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专利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依托学校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训练,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氛围,选育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十强产业自主创业。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2.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保持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长,202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8500人以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保持60%左右。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培训工作,引导研究生导师主动适应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校内导师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接触了解行业实际,强化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引导校外产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新工科及涉海学科建设,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及高层次办学机构的合作力度,每年选派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赴海外访学研修,并逐渐实现研修层次和访学比例的稳步提高。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多样性,力争到2022年在校留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50人。

(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合作处)3.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面向十强产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硕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针对本硕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学分确认机制。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4.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在做好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产教融合项目的基础上,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契合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选聘一批产业教授,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与新技术研发、教育链与产业链、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协同育人的培养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500个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基地达到40个左右。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合作发展处)

(三)加强重点科技领域研究,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

(1)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研究。利用学校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引进阿里云ACF基础认证和ACP专业认证,结合山东省不同地域和行业特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挖掘和可视化等方面,积极为行业提供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加大在海洋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军民融合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2)依托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新技术研究。与腾讯集团等企业在人工智能和信息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从计算智能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的演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等研究前沿的新视角,大力推进具有创新和就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3)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和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建山东省煤炭系统大数据分析中心,构建山东省煤炭大数据体系,推动煤炭大数据运用,实现绿色开采,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加强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元信息挖掘分析技术研究。基于数据融合技术优势,实现面向煤矿动力灾害预警的多源数据的特征保留、简约传输和存储、灾变前兆信息模态的自动构建与更新,建立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精确预警方法和基于云技术的远程预警平台。——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研究。研发矿山云交互式服务平台,搭建以智能云交互数据管道为核心,以矿山物联网全息感知数据为接入端,以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执行资源为管控对象,以矿山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矿山物联网综合应用为服务目标的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服务平台。

——加强矿山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突破“监察信息实时高速处理网关、典型违章行为自动识别量化评判、高可靠高性能煤矿安全管控云平台架构”三大关键技术,制定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等标准体系,研发“互联网+”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等系统,构建面向地方与国家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融合的云平台,提升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的可信性、智能性、精准性和协同性。

(4)依托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卫星大地测量及应用、遥感技术与资源调查、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等工程领域开展研究,实现空间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地理数据处理与自动综合、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库模型与结构等技术综合运用。

(5)依托青岛市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太赫兹功能器件、时域光谱技术、光学太赫兹源、光电传感技术四个方向开展研究,推动该技术在卫星通信、公共安全、传感器等领域广泛应用,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测绘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电子学院)2.加强高端装备研究

(1)依托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机协作型工业机器人和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发基地,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机器人开发研究,服务高端装备产业。

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面向装配作业的人机协作型双臂七自由度机器人的开发,形成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工作基本规范,建立工业机器人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业机器人整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与方法,提高工业机器人高可靠性,重点突破生物技术产业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提升智能装备水平。

(2)依托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矿山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加强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研究,提升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技术水平。

——加强煤矿智能化无人化开采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开展超大功率智能电牵引采煤机、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机电液协同智能调姿技术及装备、液压支架放顶煤智能控制决策系统及装备、矿用设备健康状况智能检测及诊断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煤矿开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以装备升级推进生产方式变革。

——加强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形成矿山喷浆粉尘控制的成套技术及装备,降低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浓度,提高矿山喷浆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降低喷浆作业职业病风险。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3.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研究

(1)依托铝离子动力和储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金属离子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电催化技术、氢能技术、纳米功能器件研究,以构建创新电化学电池体系,促进高效电催化材料、氢能应用为目标,服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加强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推进高性能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制备与产业化,尽早实现取代高成本锂离子电池与高污染铅酸电池,并广泛应用在分布式储能、电网储能、电动运输工具等领域,助推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发展。

(2)依托山东省高校海洋耐磨腐蚀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开展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海洋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海水淡化膜材料研发。

加强耐磨蚀耐热涂层材料设计制备技术研究。建立粉末高温合金、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和石化炉耐热合金损伤失效行为及寿命预测的模型和方法,实现耐热合金、耐磨蚀耐热涂层的高效制备、性能优化与示范应用。设计耐磨蚀涂层体系,建立耐磨蚀涂层数据库,开发耐磨蚀涂层在海洋工程、矿山机械等领域示范应用。

(3)依托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重点实验室和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地下和海底矿产资源综合勘探,实现热干岩、可燃冰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加强地热开发技术研究。根据山东省地热分布情况,开展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勘查准确度,攻克浅层地热能供暖与制冷关键技术,大力开展孔隙热储、孔隙-裂隙热储回灌技术研究,及完善管理体制研究,促进产业化发展,全面服务于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

(4)依托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矿渣微粉、碱性激发剂、低成本胶凝材料和可膨胀充填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实现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水泥熟料、矿渣微粉、石灰、石膏、膨胀剂、早强剂等复合材料为胶结充填料,大幅度降低充填材料成本,显著提高充填效率,解决因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及建(构)筑物损坏等问题,同时对塌陷地进行注浆加固和生态修复,为煤矿绿色开采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

(5)加强重点耗能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关键开发技术研究。以矿山行业为切入点,对工程机械能量回收与利用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

(责任单位:科研处、泰安校区、矿业学院、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4.加强智慧海洋研究

(1)依托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和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发展海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海洋测绘设备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海洋空间数据管理、分析与表达技术,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基础测绘、海岛礁测绘和海洋维权提供技术服务,拓展测绘学科的服务领域。

——加强海洋测绘、海洋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为船舰精密导航、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划界、海面和海底各项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研究海底地壳动态和潮汐变化等提供各种数据,进行海洋科学研究。

——加强海底探测、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信息模型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应用方法研究,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军事应用、海况和天气的监测及海洋预报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加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维权执法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采用天基、空基、岛礁基、船基及浮标、浮台基的多种手段组网协同监测,为全海域的权益岛礁和海上构筑物业务化监测、重点岛礁自身变化和免受破坏的实时监测等方面提供关键技术,并建设应对侵权行为的决策模型和业务化系统,实现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的快速、准确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的科学决策分析。

(2)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优势,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科研攻坚团队,积极开展海洋能源勘探、海洋资源开采、港口航道与海岸建设、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山东省海洋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测绘学院、地科学院、土建学院、化工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5.加强高端化工研究

依托山东省煤制甲醇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从煤化工、生物炼制、重油加工、分离装备、反应装备五个方向,立足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在煤气化制氨、制甲醇、合成烯烃等方面,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煤制甲醇耐硫变换工艺及其所用催化剂,实现煤炭能源的安全清洁利用,助推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化工学院)6.加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

(1)依托地下工程研究院、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全监测监控及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城市地下工程科学规划开发利用和安全运营控制新技术,培养高层次地下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促进山东省城市地下公共安全,为山东省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在地下工程规划与施工及长期稳定性监测监控技术,地下管线探测、探伤和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地下工程施工智能装备研发,地下工程各类灾害预警防治成套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优势,针对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及稳定性、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技术、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试验技术进行研发,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为山东省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2)依托交通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为交通领域全方面和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研发。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开展ATIS、ATMS、APTS、AVCS 等方面的先进交通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智能交通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

(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加强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发挥学校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矿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基地、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统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山东省重点学科,拓展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技术研究所、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职能,重点围绕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低碳生态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服务山东省“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经济发展策略。

(责任单位:科研处、经管学院)2.加强社会治理研究

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落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研究。开展健全社会矛盾多方式处置和多主体化解机制研究,以及仲裁、行政复议、调解等方式与诉讼的协调衔接研究。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运用大数据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甄别和筛选标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对安全生产规律和安全事件的分析研究,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促进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促进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数学学院、文法学院)3.加强经济建设法律保障研究

围绕山东省“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夯实动能转换支撑”要求,紧盯社会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面向法治建设、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围绕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构筑法律保障等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知识产权学院,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加强海洋战略与法治研究,在海洋权益保护、海岸带管理、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司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海洋战略与法治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文法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4.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依托山东省科学与哲学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山东省文化资源特征、历史与现状研究,深化孔孟文化精神研究和传承,促进墨子文化创新精神、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董子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传承,挖掘始祖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忠义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内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软实力。

立足学校教育资源,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加强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建设,依托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相关海洋专业,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博览、专家讲坛等活动,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发挥外国语言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应用翻译学研究等优势,围绕语言能力提升、异域文化交流、思维方式碰撞、国际视角锻炼等领域开展国际文化普及教育。依托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依托地球科学馆、机器人中心、文体场馆等科普文体基地,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文体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宣传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动力,引领社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加快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智力支撑 1.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实施“山海英才工程”,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与管理办法,加大引进力度,精准引才。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国际性重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外籍院士、国际著名学术组织成员、全球自然指数最新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技术官。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到2022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高精尖缺”人才15人,学校省部级以上人才不少于40人。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2.培育青年“菁英”人才

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施“菁英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培养力度,加快人才成长速度,营造使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青年技术骨干成长,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构筑“菁英”人才集聚高地。对于与十强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强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改善师资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海外经历、工程背景等人员占比,建立合理的梯次结构。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综合协调工作。各校区、各学院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组,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学校新旧动能转换研究中心,凝聚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十强产业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系统,加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和行动方案。

(三)加强督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专项督导考核机制,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进行督导考核,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宣传引导,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报纸、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重视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对各部门、各单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宣传,浓厚舆论氛围,着力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附件: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罗公利

副组长:尹

王少鹏

周东华

姚庆国

曾庆良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以功

孙鹤汀

李克周 吴正龙

赵向东

侯贵生

诸葛福民

曹茂永

程卫民 樊铭渠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吴正龙兼任办公室主任。

山东科技大学办公室

上一篇:梦想与现实主持词下一篇:银行十八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