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2023-01-09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8期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一期、二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二五”期间,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启动三期建设计划,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科技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建议如下:

1.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持续支持。鉴于该项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其列入国家财政专项持续支持,以便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布局,满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支撑行业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求。

2.加大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重点建设以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前沿技术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及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要健全平台运行体制与机制,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化一体的行业技术创新“一条龙”机制。

3.确保“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与效益。建议教育部、财政部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加强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统一领导和协调,通过“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确保执行情况与业绩挂钩,实行竞争和动态考核,确保建设质量。平台所在高校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钱锋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第二篇: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根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

第三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根据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探索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项目、人才和基地的集成。

第四条 省科技厅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由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处室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 分类与重点

第六条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第七条 技术研发协作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开发为目标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第八条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科技投资服务机构等。

第九条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含:各类分析测试机构)、自然科技资源库(含:各类种质资源库、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科技信息服务网(含:科学数据、图书文献、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等。

第十条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以专利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目标的产学研对接项目、成果示范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园区,营造科技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一条 省科技厅采取定向申报和公开征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项目申报。

定向申报是指省科技厅通过调研、专家研讨等方式,凝炼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目标,并组织相关单位申报。

公开征集是指省科技厅通过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支持方向和范围,确定申报时间、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

第十二条 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建设内容应符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的申报要求,项目实施时限不超过三年。

(二)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或科技服务能力,科研仪器设备具备开放使用的条件。

(三)申报单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较好的信贷资信。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提交《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申报,并对申报材料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四章 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十四条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对初审合格的申报项目,以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形式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和项目主管(推荐)部门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

(一)申报单位是否具备申报资格;

(二)申报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指南的要求;

(三)提交的相关文件是否齐备、真实、有效;

(四)申报单位的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等基础条件;

(五)是否符合必需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评审专家或咨询机构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审:

(一)申报项目必要性及对相关行业带动作用;

(二)申报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是否具备主要建设条件;

(四)申报项目建设方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经费预算合理性和可行性;

(六)其他要求。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根据建设重点和项目评审意见择优立项。列入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的项目,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主管(推荐)部门签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合同书》,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中实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在每年12月中旬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表,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九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对项目的建设内容、计划进度、完成期限、项目负责人等进行变更调整时,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合同变更申请书》,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省科技厅同意后变更合同调整计划。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合同规定的验收时间内,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提交有关验收材料,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科技厅。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验收申请表;

(二)项目工作总结(包括项目实施过程、合同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等);

(三)项目创新成果或新增科技服务情况;

(四)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清单及共享使用情况;

(五)项目经费总决算表;

(六)建设期内取得业务和管理资质证书复印件;

(七)佐证合同任务完成情况的其它附件。

第二十二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组通过审阅资料、现场考察和质询评议等方式,对项目是否完成合同目标、实施效果、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作出验收结论。验收组一般由技术、管理同行专家5--7人组成。

第二十三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省科技厅审核后批复《项目验收意见书》。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经整改完善,可在6个月内再次提出验收申请。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验收的,三年内不受理项目主要负责人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第二十四条 对于不按合同执行或无故中止合同,不按计划使用或挪用项目经费的承担单位,省科技厅将中止拨款,追回经费,三年内不受理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第二十五条 使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和建设的设施应在明显位置贴挂统一标识牌,登记造册,并纳入全省统一的数据库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应实行专人管理,并加入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第六章 实施机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对纳入省科技创新平台机构管理的实施机构,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省科技厅负责有关业务指导。

第二十七条 省科技厅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组织制定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并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定期开展业务评估。

第二十八条 业务评估程序:

(一)材料提交。申请单位将评估申请材料(一式三份)报相关主管部门。评估申请材料包括:《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评估申请表》、《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业绩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

1)等。首次申请评估还应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2)

(二)材料初审。由相关主管部门对评估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三)材料核查。省科技厅对评估申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召开核查会和实地核查等。

(四)评估报告。按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

(五)审定公告。省科技厅审定并在福建科技网等媒体公告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第二十九条 优秀、合格者由省科技厅授予规格统一的匾牌。评估优秀者可优先获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的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 对于一次评估不合格者,限期6个月整改,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的,撤销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称号,不再纳入管理体系。逾期不报送评估材料者视为自动退出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科技三项费用管理

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根据本办法修订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管理细则和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科技厅负责解释,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

《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业绩报告》编写提纲

一、评估期工作概述

二、主要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

三、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典型事例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五、附件:

1、经审计的上财务报告

2、承担科技项目/开发任务名录

3、获得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名录

4、服务合同/协议名录

附件2:

《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一、概述

二、建设意义

三、国内外同行现状分析

四、主要建设内容

五、机构组建方案(包括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运行机制、组建经费概算及来源等)

六、机构运营管理制度

七、机构负责人技术与管理能力

八、依托/合作单位优势与投入

九、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扶持政策与措施

十、附件:(根据各类创新平台申报要求选择提供)

1、机构成立的批文/机构章程

2、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

3、机构负责人身份证、学历/职称证书

4、专职人员名单及其学历、岗位情况表

5、银行帐户及资信证明

6、办公及服务场所使用权证明

7、可共享的仪器设备清单(按价值大小顺序列出)

8、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扶持政策文件及投资证明

9、有关资质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

第三篇:安徽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徽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于2005年启动建设安徽科技基础平台。

一、总体情况

2005年12月,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和财政厅等四部门在调研分析论证和软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意见》,报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3月20日转发实施。

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全省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平台建设的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优化配置,突出共享、创新制度,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全省的建设原则。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文献与数据、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创业与成果转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力度,突出共享与服务,为科技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条件支撑。

为加强平台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保障平台的高效便捷运行,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明确要求建立由省科技厅为召集人、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市政府参加的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联合审定平台重大建设任务,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做好与国家及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衔接工作等。成立专业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对平台建设的方案和具体实施提供指导和咨询。并要求联席会议各有关成员单位落实机构,明确职责,共同推进平台建设。

为加强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共享能力和服务水平,安徽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意见》、《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暂行)》、《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实施管理办法》、《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认定办法》、《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工作的意见》、《安徽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安徽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

二、主要工作成效

1、初步建成一批研发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安徽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注重发挥基础优势平台先导作用,强调建设和提升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动物等专项平台的共享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共享服务机制,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在集聚人气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共享度。

2、加强省市共建创新创业服务综合平台。

在分布建设相关专项平台中,进一步整合平台资源,采取“项目+基地+省市共建”的模式,以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建成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在加强该平台载体建设的同时,对现有的信息网络、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计量基标准体系、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建设集科技文献与数据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项目资本对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科技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增量带动存量,起到能力放大和效益倍增的作用。平台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分步实施,围绕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充分发挥合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和提升合肥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现省市资源共享,错位建设,功能互补,为全省其他各地科技平台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进而带动全省平台建设。

3、强化管理与服务。

安徽省还十分注重研究实验基地、专业技术共性服务平台、孵化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定,加强监督和考核,加大了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和补贴力度,促进了基地平台的开放运行,在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任务、凝聚培育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基础平台的积极作用。

4、落实平台组织管理机构。

安徽省科技厅条件财务处作为科技平台建设管理的职能处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平台建设精神,制定全省平台建设方案,督促平台建设运行,指导地方开展科技平台建设,筹集平台建设经费。2007年9月,安徽省科技厅批准设立了平台建设的专职管理机构---安徽省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责:一是承担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文献与数据共享服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自然科技资源、科技创业与成果转化、研究试验基地、网络科技环境及工作场所等各个子系统建设中有关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二是协调和参与在建省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的综合配置、中期评估与考核监督等工作。对已建省级科技平台项目的运行和服务情况,承担相关考评、开放共享制度制定及补贴费测算等工作;三是承担科技平台门户网站系统的建与运行管理工作;四是协助联系国家、各市、相关部门及行业系统的平台建设与联动服务工作,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五是承担省级科技平台建设的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及运行服务等工作,开展科技平台建设的对外合作与宣传、培训工作。

5、突出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公共科技服务。

在科技文献方面,通过统一制定数据加工、检索、传递、交换以及数据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初步整合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标准化研究院、省科技情报所等部门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现已初步建成安徽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并于2007年9月开通试运行(网址: http://220.248.235.202/)。目前,平台收录标准11万条,专利246万条,文献信息1700万条,涵盖了全省区域内85%以上

的科技领域,已具备了外文期刊、大型数据库、发明专利、标准文献、科技报告、科技成果等多项服务功能。合肥市于2007年12月开通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在大型科学仪器方面,2007年元月开通了“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网站,并试运行。共享服务平台收集整理全省208个单位资源信息:科学仪器设备1522台套,专业分析测试单位32个,重点实验室43个,工程技术中心36个,专家成员16人,组织入网仪器设备532台套,社会化服务维修网点3处,提供网上信息有试剂标样、调剂配送服务,维修工程师网上服务,专家疑难解答,网上科学仪器会展等内容。2007年2月至9月,实现与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设备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信息标准化对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3市于2007年12月分别开通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门户网站。

三、主要经验体会

1、省市共建,错位建设

我省的优势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以合肥为中心,聚集度高,辐射力强。因此,确定了省、市共建,以省为基础,以合肥市为示范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安徽省、合肥市设立统一的服务界面、统一的门户网站,统一的数据源。既有合作,也有分工,协同工作。省中心主要面向资源,侧重于基础性、全面性方面工作,如构建门户网站、基础数据库等;合肥市主要面向用户,侧重于应用和服务层面,直接面向合肥市有关科研单位、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

其他各市参照合肥市的做法,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特色,以资源共享机制带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建,充分发挥平台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上下联动,联合互助,最终实现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线。

2、支持创新,鼓励创业

平台建设坚持“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联合全省各类孵化器,组建以促进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水平的非营利服务型行业自律组织—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协调指导建设全省专业化、综合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

二是加强技术转移。集成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开发力量,按照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开展研发和工程化工作;针对大学、科研院所的供给成果,开展技术对接;根据我省技术交易和技术转移的实际,加强技术经纪人的培育,建立起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全省各市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实际,促进产学研结合,对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实现最终的产业化。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以《安徽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为统领,结合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创新创业资源的现状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参与国家、体现特色、服务创新,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要求,科学规划,分阶段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运行一个。4 、聚集人气,探索运行机制

以省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和功能单位,明确共享任务和特色服务,聚集人气,为创新创业提供综合一站式服务。加强平台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应用,开展

平台运行机制的软课题研究,探索开放共享高效便捷的服务。

5、加强平台建设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立项补助,共争取发改委投资补助500万元;二是安排专项平台建设专项经费,共落实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专项经费100万元,科技文献信息平台专项经费350万元,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专项4500万元,2006年和2007年安排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800万元(2008年预算增加到1300万元);三是建立条件专项,从2008年安排400万元,保障平台运行;四是引导地方投入,合肥市共投入2000万元共建创新服务中心。

四、主要的共性问题

1、共享机制尚不够完善,科研资源不足与科技资源闲置现象同时共存,管理体制与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创业的要求。如何建立一个协同工作的科技平台和相应的资源共享与长效运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的架构虽然初步形成,但长效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自然科技资源保存设施落后,保护不够,共享服务差;科学数据体量小,数据整理、汇集、保存和建库等尚处在原始状态,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类管理措施。

3、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提升不快,特别是缺乏一批具有实验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实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第四篇:甘肃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甘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四个部门联合推动,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摸清了我省科技基础资源的家底,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改善了基础网络环境,建立了平台门户网站,集聚了全省科技基础资源,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创新了资源共享机制,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了平台服务体系,凝练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一、平台建设总体设计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结合甘肃科技经济发展实际,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制定了《2005-2010年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纲要》和《规划》明确了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和任务、平台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提出了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甘肃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整合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已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促进全省科技发展提供有效、高质服务和强有力支撑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体现特色、突出特点,突出共享、制度先行,综合集成、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建设原则。

平台设立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包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共六个子平台。

为了确保平台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对平台建设项目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下年建设经费直接挂钩,确保建设经费落实到位,使用到位,考核到位。结合上述政策和管理办法,各个子平台承担单位也制定了各子平台相关章程和办法,使得各项任务更加具体,管理更加规范,从政策法规和制度上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及运行

成立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厅际联席会和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联席会的主要职能是:审定平台建设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审议平台建设各专题工作报告;听取专家委员会的重要意见;保障平台建设的必要条件,协调平台建设工作的预算;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在平台建设方面的有关工作,包括与其它科技专项、科技计划的衔接;解决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专家委员会的职能是:编制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制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及运行的相关规章和制度;为平台建设提供咨询;对平台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对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席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为平台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平台建设由省科技厅条件财务处具体组织管理,每个平台确定一个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具体落实建设任务,各子平台结合平台建设实际,制定各自的运行模式和共享机制,如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就制定了共享单位章程,平台建设协议书,文献共享实施细则共享单位协作服务岗位职责等。

平台建设实施2年多来,建立了财政专项预算资金,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平台建设。

三、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果

1、摸清家底,资源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普查了农作物8大类54种的种质资源31691份;普查了果树种质资源共40个树种,1781个品种;昆虫标本22目285科4540种67.06万头;查明甘肃省境内有荒漠植物基因资源189科383属1627种;还普查了甘肃200余家单位的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约2000株等。已编制完成了11个专题资源普查分析报告,完成了《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名录》、《甘肃省果树资源名录》,《甘肃农林经济昆虫名录》、《甘肃省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目录》。甘肃荒漠区种子植物资源普查共整理编写甘肃省荒漠植物基因资源名录3部,标本资源名录1部。科技文献资源共普查了全省主要14家主要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编辑出版了《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指南》。大型科研仪器共涵盖了全省共61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拥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及428名相关人才相关信息,出版了《甘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指南》(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篇)。

2、开放门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网站和子网站开通试运行。按照平台建设规划要求,我们设计开发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网站(http://jctj.gsstc.gov.cn),该网站将成为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计算环境、自然资源、成果转化和科学数据六大共享平台的总门户网站,用户可以通过总网站进入上述六个系统,同时六个平台也各自成网,可以独立运行。

3、盘活存量,各类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并数字化。目前,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已完成农作物种质信息检索数据库、昆虫资源数据库、甘肃荒漠种子植物数据库、甘肃珍稀濒危荒漠植物数据库、国内外引种数据库、民勤沙生植物园标本数据库、甘肃省木本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7家共建核心单位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全部提供检索服务,各单位自建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全部提供免费开放服务,各单位受知识产权限制的数据库资源,提供原文传递服务。截至目前,共整理上网各类数据库142个,链接导航国内外主要信息机构175个,其中国内图书文献机构105个,国外图书文献机构70个,自建特色资源库7个,定购了4个开放版的全文数据库。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协作平台已完成了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形成了《科学仪器设备相关人才资源库》、《科学仪器设备维修服务资源库》、《科学仪器设备会员单位数据库》、《科学仪器设备功能简介信息资源库》等事实性数据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甘肃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完成了“甘肃省科技成果数据库”和“西北地区地面气候资料定时值数据集” 31个数据集,编辑制作并在网上发布《甘肃省气象数据目录》。

4、边建边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取得初步成效。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放以来,注册用户1473个,用户访问达到172811人次,下载全文148602篇。甘肃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共注册各类不同级别的用户约180多个,用户类型主要以科学研究、气象业务、教学实验为主。全年通过登陆甘肃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站下载的各类气象信息资料总量超过6GB。借助丰富的气象数据开展了《甘肃省风能资源气候区划研究》等4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研究。针对科研项目开展

了《甘肃省干旱气候研究》等3个项目研究。

四、平台建设运行中的主要经验体会和共性问题

1、思考和体会

1、立足现状是基点。立足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现状,以现有资源为主,以用促建,全面整合全省科技资源。

2、组织领导是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公共科技资源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体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共享平台建设。

3、创新机制是关键。认真研究可能影响成败的各种因素和细节,充分考虑共建单位的利益,坚持各共建单位自愿参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服务、联合共赢、规范管理的会员制度。

4、长期投入是动力。建立以政府经费为主的长效支持机制,稳定长效的投入是平台建设的不竭动力。

5、整合资源是基础。对共建单位的资源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针对不同资源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整合方式,通过自建、联建和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

6、技术开发是支撑。通过自主开发关键技术,锻炼队伍,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同时通过技术转让增加收入。

7、提升服务是根本。在平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建立服务组织体系,联合开展服务,扩大宣传培训。

2、共性问题

1、缺乏信息描述的标准规范。由于平台建设各层面没有标准的描述规范,使得信息加工、整理和建库工作有困难。目前许多资源类型缺乏国家层面的规范和标准,现在结合实际按照自己的信息描述方式进行,对将来实现全国资源的整合共享留下隐患。

2、平台建设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由于我省财力有限,平台建设经费相对发达省市有很大差距,但是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平台建设经费按照项目计划下达,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效的、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经费保障。

3、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建议首先加强市州和省内各行业的服务体系建设,然后在国内实现省——区域——国家联网,在省内实现省——市州联网。

第五篇: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努力提高商会建设水平

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

多年来,我们着眼于“两个健康”,在推动商会科学发展中,坚持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方面,着力抓好商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夯实组织建设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商会发挥优势,有所作为,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目前止,我市工商联系统共有市级商会组织19个,其中市级行业商(协)会10个,在厦异地商会7个,市场商会1个,特定对象商会1个。此外,各区商会下设乡镇街道商会有34个,区级行业商(协)会有7个。

在19个市级商会组织中,只有4个在厦异地商会未进行法人登记。34个镇街商会中只有3个进行社团登记。区级7个行业性商会中只有1个进行社团登记。

目前我市工商联商会会员总数已达到7000多名,乡镇街道已成立商会组织的为乡镇街道总数的89.2%、会员企业占非公企业总数2万多家的30%左右。行业涉及建材、房地产、橱柜门窗、纺织服装、电子、贡香、畜牧水果、食品、商业贸易业、投融资、物流、服务业等行业。

6个区商会、19个市级商会组织共有工作人员108人,其中专职63人、兼职45人。大部分是大专学历以上人员。

一、夯实基础,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工商联商会组织建设。

1、抓建章立制,使商会组织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我们一直重视做好商会组织建设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2001年就出台了《厦门总商会(工商联)关于加强对所属行业商会(协会)及直属组织管理工作的意见》,2003年又先后出台了《厦门总商会(工商联)行业商(协)会财务管理

制度》、《关于履行工商联职能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2004年后,根据工商联系统商会组织发展越来越快的实际,又陆续出台了《厦门市工商联基层组织成立程序》、《厦门市工商联基层组织换届程序》、《厦门市工商联组建所属异地商会组织须具备的原则及条件》、《厦门市工商联基层组织理事会成员届中增补(变更)程序》及一系列管理举措。这些使得工商联商会组织的组建、管理做到有规可依,商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不论是工作时间长的、经验丰富的,还是刚招聘进来的都能够依据规则很快进入角色,按程序要求做好商会组织管理工作。

2、抓日常管理,使商会组织做到运转有序,服务到位。 除做好建章立制外,我们还在日常工作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在基层组织成立或换届时,认真把好大会材料关、人选关。对大会材料审查一丝不苟,确保会议材料不差错;对会长人选及秘书长人选重点把关,确保让热心商会工作、大公无私、乐于奉献、会员认同度高、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人士作为会长人选,秘书长人选优先考虑专职,并且从有一定的工作阅历,擅长活动策划、协调沟通的人士中寻找。二是经常到所属商会组织走访,了解财务开支、档案管理、会务开展情况,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三是做好所属商会组织的年检服务工作,认真审核有关材料,确保年检顺利过关;四是配合上级部门对社团的专项治理工作,如违反群众利益、“小金库”专项治理等,确保治理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3、抓平台建设,促进商会组织间沟通交流合作。 一是建立区商会会长联席会及挂钩联络员制度;二是建立全市经济类商(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建立所属行业商(协)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我们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形成了基层商会组织会务工作上的交流沟通平台。区商会会长联席会由六个

区商会会长、驻会副会长及秘书长、挂钩联络员参加,一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全市经济类商(协)会秘书长联席会由我市经济类社团秘书长在所在社团确认同意后参加,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到目前止,秘书长联席会成员已达91个。商(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各商(协)会之间的联络与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了解,促进了沟通与合作,从而为会员企业之间开展商贸合作提供服务平台。大家也通过这个平台,探索商会组织发展路子,交流商会工作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商(协)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指导,积极推动商会组织在促进“两个健康”中发挥作用

1、各商会通过编发刊物、建立网站,评比等方式,大力宣传 “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以及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商会组织优秀会员参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活动,通过评比表彰,树立一批典型,带动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砥砺敬业品格,恪守诚信美德,强化守法意识,树立贡献理念。思明商会通过《思明商会》会刊及网站上建立非公党建、非公企业文化论坛栏目等,宣传党和政府在非公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美发美容协会做好美发美容星级企业年审、评定工作,促进了我市美发美容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2、加强引导,激发非公经济人士的社会责任感。一是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女企业家协会几年来全力打造爱心慈善明片,持续开展“粉红丝带”行动,呼吁全社会关爱女性健康。每年的“六一”与厦门女民企希望小学孩子们共度节日,并为孩子们献上了六一节日的祝福和丰富的节日礼物。二是针对重大灾情,及时开展捐助行动。如青海玉树地震捐款、南平灾区对口援建等,商会会员企业纷纷伸出援手,提供帮助。三是积极参与援疆工作。多次组织食品、餐饮、石材加 3

工、橱柜、门窗、塑胶、纺织服装、水果等商会的会员企业随市援疆考察团赴新疆考察。

3、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助企业缓解资金难。我市商会组织纷纷与相关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会员企业融资做好服务工作。如塑胶商会与工商银行合作,通过联保、互保和抵押等不同形式为汇星源、九隆、凯鑫圣、普利得、灵安、银光、科志、锦厦等近30家会员企业解决贷款2亿多元。厦门市宁德商会争取到交通银行厦门分行10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支持。厦门市江西商会与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均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争取到信用贷款、互保、联保比一般单个企业贷款更方便更快捷的贷款模式,为会员企业解决了壮大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4、搭建政企合作平台,助企业破解“用工难”。一是联手开展企业用工情况摸底调查。如湖里区商会联合区人劳、社保局和各街道,深入辖区企业了解用工、缺工情况。二是在厦举办现场招聘活动。思明区商会组织50多家企业参与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中山路步行街商会举办“中山路商圈企业现场招聘会”,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应聘近千人。三是组织企业赴外地招工。湖里区商会协助政府组织企业赴四川江油市召开大型招聘会,现场签定用工协议250多份。四是积极宣传助企用好政策。同安区商会向企业大力宣传区政府出台的“以工带工”奖励措施,促进企业人员带工返厦务工。

5、加强培训,提高非公经济人士的业务素质。一是各商会组织会员积极参加各类有关的工商专业培训、专题讲座。二是各商会组织理事会以上成员参加厦门市社会主义学院民营企业骨干培训班、厦门市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等。三是各商会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如厦门市纺织服装商会不定期举办“服装服饰网络营销”、“服装ERP软件管理经验交流”、“色彩在服装服饰行业

中应用”等专题培训,在满足消费者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升终端竞争力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也为厦门纺织服装企业传授经验,交流行业动向,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6、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助企业开拓市场。如纺织服装商会组织会员企业赴台湾参加台北纺织服装、面料展(TITAS),参加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厦门市江西商会组织会员到台湾考察交流,参观了台商企业“绿色小镇”,促进了两岸商界交流。畜牧业协会组织部分理事赴漳州大北农(漳州)科技园、长泰县和泰畜牧有限公司参观考察,领略名企魅力,体验花园式猪场风采。门窗商会组织会员连续三年参观浙江永康门博会,并实地考察了浙江万嘉集团等当地知名门窗企业,了解门窗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学习先进的行业经营理念。

7、利用厦门会展业比较成熟的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各商会承办展会,为会员提供对外展示、交流的平台。几年来共举办了中国厦门国际门窗木业展览会、中国国际橱柜展、橡塑工业展会、电脑节等等。尤其是已举办了五届的厦门佛事用品展,同时举办“素食展”、“茶叶展”,呈现三展联办的景象,此展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佛事用品盛会。

8、推动政企沟通交流,积极构建企业维权和纠纷调解的工作机制。各商会组织积极在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增进沟通交流。如组织企业会员参加我市的“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座谈会”、 “政法系统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听取会员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又如厦门市温州商会每年处理的维权事件平均在10件以上,他们对会员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纠纷、问题,都及时出面进行协调,耐心做好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使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三、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对策建议

商会组织建设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商会凝聚力、影响力为目标,以健全完善

管理机制为关键,以开拓会务活动为抓手,努力开创商会组织建设新局面。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有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1、立法明确商会组织的服务职能,把适宜于商会行使的服务方面的职能转移给商会。政府在出台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前,应主动听取和征求有关行业商会的意见建议。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尤其是行业性商会)也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努力当好政府的助手。主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促政府及其部门把适宜于商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商会行使,商会要主动进入角色,努力完成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这方面,厦门市美发美容协会及纺织服装商会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美发美容协会,不但承接了市劳动保障局交给的劳动技能鉴定的任务,还承接了市技术监督局交给的制定厦门市美发美容业地方标准的任务。

2、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需要健全完善的商会组织管理机制,使商会组织工作规范化。目前商会工作在建章立制、运作程序等方面没有一套统一的、可操作的制度可循,各商会组织都是靠自身实践,摸索出各自一套工作方法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各商会组织工作成效参差不齐。

3、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要夯实基础,不断增强自身硬实力。商会作为民间性组织,很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非赢利,商会的运作经费主要靠会费及会员的支持来解决,目前很多民间商会有一个解决商会费用的误区:就是想通过商会成立投资性公司来解决商会的运作费用问题,这一是与商会组织的非赢利性相违背,二是经过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走不成功的路子。建议学习境外一些商会的做法,通过每届收取的会费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不动产,一届一届传承下去,积少成多,慢慢的通过不动产的收益来逐步解决商会的运作经费。这在很多商会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目前我市宁

德商会已开始了初步尝试,换届后一次性收取整届的会费,作为商会发展基金,进行理财,将理财的收益部分用于商会的日常开支。温州商会购置了办公场所。

4、有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建议与高校联合,设立商会组织管理专业,加强对商会专职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目前进入到商会组织工作的同志全部未经专业培训,对商会性质一点都不了解,原来也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都是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边工作、边摸索,慢慢积累出一套工作方法来开展工作的。因此,进入角色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建议今后对从事商会工作的专职秘书长、工作人员要经常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经验和做法。

5、要促成政府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商会服务的制度,对商会受政府委托开展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政府应支付相应的费用,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形成制度。这方面,我市也开了先河,如美发美容协会承接制定厦门市美发美容行业标准、果品协会承接制定厦门市现代水果产业发展规划、纺织服装商会承接交办的培训任务,政府有关部门均给予了一定的费用支持。

二O一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上一篇:科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下一篇: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