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

2022-08-05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延伸“平安建设”机制触角

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求深入的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致力于关心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上的难点问题,注重从源头上、苗头上来化解矛盾,加强社会重点部位治理。从教育、管理、建设等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强化薄弱环节,着眼于从全局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也纳入了综合治理工作范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呈现一个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趋势,这就需要有一个新的载体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平安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一、立足根本思想,把握发展方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和平安单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

二、形成机制,构筑保障,夯实平安工作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责任机制。平安建设工作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所以我们要提高认识,加

1强领导,把平安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设的责任。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切实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定期研究本地区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狠抓工作措施的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动平安建设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二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街道增加了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同时增强一定比例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辖区企业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广开形式,形成活力,加强矛盾排查与化解工作 街道每月通过发挥街道情报信息员、社区情报信息员、居民小组长和自愿组织的信息报告作用,定期排查矛盾纠纷,进行重点人员管控,吸毒人员包控,每周进行一次维稳

形势分析,根据社区报告来的矛盾纠纷,划清责任范围,实行归口调处,归口化解,妥善处置现场突发矛盾态势。每月进行一次社会稳定形势分析,把握本月出现的矛盾纠纷,有针对性的展开梳理和调解,总结经验,追源溯由,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每季度进行一次社情民意分析,分析群众日益关心的热点问题、征地拆迁问题和社会问题,形成专案报告,加大此类重大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和化解。同时推进调解组织进医院、进商场、进市场、进物管小区,延伸调解组织服务范围,增强辖区单位组织自我调处矛盾能力。加强街道调解工作培训,注重调解工作学习、调解经验交流,调解人员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要形成方法有效,机制灵活,联调联动的调解思路,有效的排查与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四、打防并举,统一战线,使社会治安环境有序良好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整理与整顿,打击社会各类案件高发态势。同时也需要加强禁毒、防毒、抵制邪教工作开展,才能使社会环境有序良好。一是坚持禁毒和防毒工作。今年我们将按照市区禁毒委员会工作的部署,以贯彻《禁毒法》、防范新型毒品危害、不断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为重点,以“青少年和合成毒品”为宣传活动主题,坚持“面向全民、突出重点、常抓不懈、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广泛动员与宣传,强化对“三品”管理,即精麻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和销售单位的检查与管理,积极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品危害侵袭的有效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对青少年的腐蚀和危害,树立青少年自我抵制毒品

意识,掀起新一轮“全民参与禁毒法制宣传”新高潮。二是坚持反邪教工作。邪教常常借助社会突发矛盾、突发事件迷惑诋毁社会价值认同,侵蚀群众的精神信仰,漠视社会正常生活法治秩序,给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利用宣传画、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网络、辖区内LED显示屏等媒体,广泛深入地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辖区内江北学校和城北学校进行反邪教知识宣传,使青少年认识邪教、抵制邪教、远离邪教,提高青少年对邪教的自觉抵御能力和与邪教斗争的积极性。加强家庭禁毒工作宣传,通过发放资料,签订承诺卡2000多份,构筑家庭社会小单元自我抵制邪教的能力,将邪教挡在门外,无处下手,努力创建“平安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五、广泛宣传,舆论引导,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一)利用各种载体搞好公民道德宣传

1、街道每年都进行综治工作宣传和平安工作宣传,加强和区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通过发放资料、群众现场咨询,介绍区有关部门的办事服务程序,使群众知晓其服务,明白办事流程,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同时增强群众人防、物防、技防的水平,提高群众群策群治的能力。

2、街道每月举行2次普法工作宣传和3次司法讲座,通过社区联系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在社区会议室召开法律指导、法律宣传会和普法宣传会,提高这些人员的普法素质,加强此类人员的管理与管控。

3、街道每年举行6〃26禁毒宣传,一是通过固定地点“三九灯饰城”设点,和深入社区、学校、家庭,构建“三级联防”的防毒禁毒体制,树立社会、家庭、学生

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二是深入企业、深入娱乐场所,利用宣传画、宣传资料向群众宣传毒品的危害,树立群众禁毒工作的认识性,掀起群众参与禁毒工作宣传的新高潮。

(二)借用活动形式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1、莲花池街道认真学习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精神,借用会议精神契机,通过辖区单位联动,表演单位自我推荐的结合形式,为辖区单位、群众奉献一场“春天的赞歌”的文化大餐,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也表明了莲花池街道将“坚持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思想,用活动形式推进莲花池街道文化工作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街道每年坚持每年拿出一部分“文化建设资金”,拿足措力举办莲花池街道“舞林大会、趣味运动会、和谐邻居节”等活动,向群众宣传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邻里和谐”等精神文明思想,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和热烈参与。

3、加强对“坝坝舞”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文化组织建设。莲花池街道注重文化工作建设,通过群众自发组织、自发结合、自我发展,街道加强对此类文化组织支持,扩大街道精神文明宣传,增加街道文化骨干力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街道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推进“平安工作”建设,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工具,同时也要求街道各项工作效率提高,协调联动。只有各个方面优势互补,工作加强,才能推进街道“无毒社区”创建、精神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工作建设向纵深发展。

第二篇: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0-10-19

来源: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 2008 〕 17 号),结合合肥实际,特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一、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大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深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主要目标

到 2012 年,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到 2017 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后 5 年要达到以下目标:

——创新型产业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 900 亿元,年均增长 30%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8%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5 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3 个。

——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 R&D )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112 亿元,年均增长 35%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3 %。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000 家,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420 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 20 个和 16 个。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增强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使合肥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

1.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 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 TFT-LCD )为龙头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整的高端平板显示产业链;用 5 ~ 10 年的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 TFT-LCD 研发和生产基地。到 2012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新站区、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合肥京东方、芯硕半导体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围绕 TFT-LCD 及相关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三星电子、夏普、美国康宁等一批配套企业,引进更多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第六代 TFT-LCD 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和储备更高级别的 TFT-LED 核心技术,适时启动第八代 TFT-LCD 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开发亚微米级直写式光刻机、高性能 DSP 芯片等重点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

( 2 ) 新材料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塑料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为项目载体,以杰事杰、合肥乐凯、国风集团、开尔纳米、 鎟 尼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在高强度工程塑料、超宽超薄塑料薄膜等细分领域的产品技术和规模优势,重点突破耐高温尼龙工程塑料技术、光学级聚酯薄膜在线涂布技术、纳米材料分散技术、特种薄膜拉伸技术等核心制造技术。鼓励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向下游产品延伸,通过引进战略伙伴、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更多的新材料领域争得主导地位。

( 3 )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光伏和生物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环保节能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易能生物、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国祯环保、康拜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能源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在低成本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制造及封装、生物质原料、催化热解和热解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控制系统及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化项目。围绕秸秆利用技术,重点攻克建筑用节能材料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着力解决秸秆收购、运输和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实施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精细化工等重大环保节能项目。

( 4 ) 软件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中文语音和应用软件为龙头的软件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到 2012 年,全市软件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1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蜀山产业园为项目载体,以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继远电网、皖通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微软、思科、联发科技等研究机构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推进“合肥荣事达、海尔、长虹荣事达、欧力、尊贵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合肥通用所、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依托美菱、荣事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在冰洗产品嫁接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核心制造技术,保持家电主导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集成生产能力,逐步建立“大家电、大流通、大市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配套企业,加快家电压缩机制造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

3.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链规划、功能区选资、重大核心项目优先、关键配套项目跟进的高新产业导入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政府投入帮助企业收购优质资源的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力强的主机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引进关键集成部件项目;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 实施创新源泉整合行动孵化初创型企业,实施创新优势提升行动培育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产业聚集行动加速成熟型企业成为产业集聚核心。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 2012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 1000 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200 家。

2. 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实体性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市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电集团 38 所、合工大联合江汽集团申报国家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科大讯飞、中科大、合肥微软技术中心申报国家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在肥建设区域性研发机构。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00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80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3.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科研所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2012 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 420 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20 个、中国驰名商标 16 个。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显著提高创新型企业家数量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1.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才进行攻关,组建产业和技术创新团队。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优质职教资源,组建合肥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在肥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用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到 2012 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

2. 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 结合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5 年内引进 500 名左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 5 年内吸纳 1000 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肥创业服务。启动“ 121 ”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推进“ 511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消除人才引进特别是境外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

3. 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 以市场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全面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增强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能力。

1. 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服务水平。 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到高新区发展,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实施,进一步提高研发机构密集度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度,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全面完成创新示范核心区 6 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建成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技术交易网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培育形成服务外包、动漫、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到 2012 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 5% 以上。

2. 增强开发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各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支持各开发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能力,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园区。各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12 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60% ,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80% 。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建立完善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撑和服务创新活动。

1. 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者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完善孵化器功能。加强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建立特色孵化器,增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超过 1000 家。

2.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科技评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能级,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尽快扩大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规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特点和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 2012 年,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产业投资总规模达到 400 亿元以上。

3.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以 6 平方公里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规划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启动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及展览展示中心、创新研发孵化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到 2012 年,基本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七大平台。到 2012 年,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入库科技成果 5000 项、专家 3000 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总额达到 5 亿元以上。继续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大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保持合肥信息化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领先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肥围绕自主创新举办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申办各类国家级科技论坛、区域经济论坛等,继续办好庐州讲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合肥和试验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资源的能力 , 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探索专利技术产业化新机制,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 , 促进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 ,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专利技术支撑。加强专利执法 ,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保护机制,规范知识产权交易秩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开展相关重点领域配套改革,突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障碍

在巩固和完善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消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1.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组织架构,构建精简、统

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体制,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建立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合肥实行机构设置和人事配置扩大自主权试点。

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省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管理监督机制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政审批行为效能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项目。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3. 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要求,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财税体制。推进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建立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组织体系。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发展。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1.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激励政策,解决各领域科技项目多头管理等问题。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每年集中支持一批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项目和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围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 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创新。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合肥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徽商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支持安徽村镇银行试点和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市场,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的有效机制和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

2. 加快金融资源集聚。 大力实施“金融资源集聚”工程,完善政策优惠措施,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肥开设分支机构,不断增强金融集聚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3. 建立风险投资促进机制。 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落实融资、税收、股权交易等配套政策,引进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开展创投业务 ; 鼓励企业和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以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形式,集中更多的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内外资本,转化为科技创业资本。积极争取资产证券化试点,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证券化,利用产权市场、证券市场等,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

4.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创新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式,拓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国际主要创业板交易所、有影响的投资银行战略协作关系,实施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打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合肥板块。开展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试点,支持高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高新区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5. 强化政府创新投入。 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建立合肥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本届政府任期内,市、县、区财政安排支持自主创新资金 60 亿元以上,集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6. 建立推进金融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市政府牵头,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金融创新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合肥金融改革开放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和发展规划。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管理类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制,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事业财政投入和监管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推动省部属科研院所改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化步伐。

2.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重要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补充保险和政府投保制度,探索对创新人才以薪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试点。

3.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弹性编制”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科技绿卡”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优惠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人才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格局

1. 创新土地管理模式。 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手段,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增强政府调控土地供应能力,优先保障创新型企业重点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研发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通过挂钩试点取得的用地指标允许在合肥市范围内跨县区使用。探索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和土地利益统筹分配的新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 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 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集体决策机制、项目规划优选机制、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双向约束”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及格网地价管理机制。探索开发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及滨湖新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制度及其他配套政策,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支撑新手段,建设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

3. 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 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试行“先落实社保,后实施征地”,完善征地区片地价体系,建立征地补偿安置协调仲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步骤

按照全省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总体要求,合肥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强力推进阶段( 2008 年~ 2010 年)。 今年内完成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等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和进展。

2. 全面突破阶段( 2011 年~ 2012 年)。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合肥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

3. 完善提升阶段( 2013 年~ 2017 年)。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制度比较完备、运行比较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合肥成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

五、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实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全面负责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市创新办合署办公,并从市发改委、财政局、经委、科技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2. 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在省领导下,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顺利有序推进。加强与芜湖、蚌埠等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直有关部门支持。

3. 分解细化任务。 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涉及面大的重点改革事项,要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充分论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4. 强化跟踪考核。 建立跟踪评价制度,把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地区、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每年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适时评估各项改革创新实施成效。

第三篇:关于报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报告

中共XX市XX区委

XX市XX区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

试点实施方案》的 报

市委、市政府:

按照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通知》(川政法〔2011〕18号)和中共XX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制定和报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资政法〔2011〕62号)要求,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现呈报于后。

中共XX市XX区委 XX市XX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常委会议决议,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区党委、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下放管理权限,通过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健全机制、规范流程等措施,推动街道办事处、镇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目标

围绕省委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探索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乡以及社区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提升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和

水平,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开启西部县域经济强区建设新征程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试点单位

资溪街道办事处、松涛镇

四、试点内容

(一)建立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责任单位:区委群工局、区委维稳办、区“大调解”协调中心

1.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凡辖区内的重大事项实施前,对其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评估,重点关注是否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或引发群体性问题,是否有相应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积极配合责任单位,发挥信息来源广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广泛收集重大事项实施前的涉稳信息,及时整理上报,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前。

2.建立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

完善并积极推行公开听证制度和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商机制,拓宽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群众心理、社会心态,疏导社会情绪,正确处理群众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效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3.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排查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突出关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涉稳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和专案督导,超前化解、及时稳控,做到“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防止社会矛盾堆积、激化。

4. 推动“大调解”创新发展。深化人民调解,扩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完善组、村(社区)、镇乡(街道)三级逐级调处三次的“三三调解制”。创新行政调解,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政府及其行政部门设立调解室,建立机关内部“接待人员调、责任部门调、分管领导调”的三级调解机制。提升司法调解,法院要把调解的理念贯穿审判工作始终,特别要指导派出法庭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试点地的涉法案件实行全程调解,依法确认各类调解组织对民事纠纷调解后

达成的调解协议。完善社会调解,鼓励和帮助试点地具有矛盾纠纷调解职能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区“大调解”协调中心发挥好指导作用。

(二)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检察院、团区委、区教育局、区禁毒办、区防邪办

5.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明确工作机构,构建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跨区域流动人口协同配合管理机制。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新模式,对散居在各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逐户逐人建立租赁房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流动人口,由管片民警直接落实管控措施;对雇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要求,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责任;对旅店流动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加快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旅店业信息系统建设。

6.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全面

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矫正对象动态分析、排查核查、考核奖惩和教育矫正等工作制度。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效果和矫正对象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推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严防社区服刑人员、被起诉人员脱管漏管和矫正对象再犯罪。

7.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建立并积极推行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衔接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企业)、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信息库,适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刑释解教人员情况,防止漏管脱管。拓宽安置渠道,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免费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刑释解教人员和招聘(录用)符合用工条件刑释解教人员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指导、心里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生活确实困难刑释解教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8.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和管理。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所有学校开展校园警务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着力预防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排查未入学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

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刑释解教青少年等群体,着力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问题。设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场所,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实施救助。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在试点地扎实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 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扫黄打非”工作,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9.加强重点人员教育管控。以信息化管控手段为重点,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和常态化管控机制,将违法犯罪重点人员逐一纳入视线,实行分层管理、分级预警,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不漏管失控。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精神病人,要落实治疗、管控措施。对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要做好治疗和教育改造工作。对吸毒人员,要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工作。对已彻底转化的“法轮功”人员,要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法轮功”痴迷人员,组织帮教力量进行攻坚,提高转化率、巩固率。对缠访、闹访人员,要坚持教育劝导和依法处理并重,维护好正常的信访秩序。对所谓的“维权”骨干人员及其他重点人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要注意固定证据,依法严惩。

(三)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工商局、区工商联、区经信局、区商务局

10.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按照“一建三抓三增强”的基本思路,通过多种组建方式,在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和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活跃基层,打牢基础,抓好党建带“三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深化党建“1+3”活动,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协调发展。

11.创新境内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健全社会组织协同管理机制,探索并逐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社团与业务主管部门脱钩,积极在社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反映民意、维护民权的积极作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督促社会组织在法律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范围内活动,引导其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建立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等部门内部会商机制,加强对敏感类社会组织的管理。

12.严格管理境外等非政府组织。健全境外非政府组织

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境外非政府组织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境外非政府组织项目管理,加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对背景复杂、开展敏感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坚决予以清理,对无特殊背景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加强管理,做到合理进入,开放有序。对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组织,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各种所谓的“维权”组织,依法清理;对打着“维权”幌子从事渗透破坏活动的,依法处理。

(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区综治办、区公安分局、区住建局 13.大力开展排查整治。以资溪街道办事处的“城中村”和松涛镇的“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分级挂牌督治,限期整改落实。对排查出的治安乱点,制定措施、强化整治、加强管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强化文化娱乐场所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14.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的技防投入力度,完善视频监控、区域警务协作防控网,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全方位、全天侯、立体化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把防控触角延伸到社区、单位内部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域交

界处。

15.加快重点地区治理改造步伐。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治理改造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经济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搞好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生活等问题,努力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改造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安全和谐的地区。加强引导管理,防止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形成以地域、民族、宗教、收入差别等为标志的不同人群聚居区。

(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

16.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评专门队伍能力培训,增强网络技术力量,针对发生的重大舆情信息、重大治安、刑事、群体性、突发性等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正面引导网上舆论,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程度,解疑释惑,绝不能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有效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

17.严肃信息网络运营环境。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

利益、网络淫秽色情、非法出版、侵犯知识产权和公民权利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互联网营业场所无照经营、接受未成年人上网和经营性网站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一步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责任,促进互联网业界加强行业自律,坚决杜绝利用互联网从事色情、反动、暴力等活动,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防止网络的不良作用畸形放大。

18.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稳定。做好网上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随时关注网络热点,监审网上信息,研判网络舆情,占领网上信息和舆论高地。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处置能力,严防形成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破坏性社会动员力量。及时组织信息网络运营企业做好发现、封堵、删除有害网络、手机信息工作;深化行业自律,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严防网上失泄密事件发生。建立健全政法维稳部门与新闻宣传部门沟通机制、政法维稳宣传舆论联席会议制度、网上舆情监测研判机制、重大案件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对司法个案、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区应急办、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区药监局

19.强化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加快构建纵贯区、镇乡(街道)两级,覆盖重点单位、行业、区域的维稳信息网络,健全信息报送、汇总、会商和研判机制,努力实现预知、预警、预防。进一步理顺公安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建立既有利于发挥各部门(单位)情报信息优势、又有利于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机制。加强有关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必需物资、技术、装备准备,强化应急协作功能。

20.健全应急处置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X市XX区委办公室、XX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区处置群体性事件暨反恐怖工作预案》的通知(资雁委办发〔2010〕44号)文件精神,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依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指挥权限、程序和现场处置原则,依法明确不同情形下武器、警械使用的条件。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细化应急预案,开展预案推演和实战演

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舆论引导能力。

21.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建设施工、交通运输、电力设施等高危行业的日常监管,注重监督监管机制建设。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具体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并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对辖区内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检查;社区要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协助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要及时报告。

22.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药品的行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的行为。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要配备必要的人员配合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隐患,防止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五、时间步骤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6月)。各级党组织层层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有关领导讲话和重要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进行安排部署,同时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二)全面试点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着重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各责任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定期和不定期到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共同抓好试点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整体提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和各相关部门认真查找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严格对照既定目标自觉查缺补漏,全面整改,使各项工作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总结拓展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试点街道办事处、镇乡和各相关部门对综合试点工作进行认

真总结,并将综合试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采取图片展、理论成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综合试点工作成果,推动综合试点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将成果在全区推广。

六、组织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是中央、省委、市委根据当前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和纪律保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由区委统一领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对试点工作的开展进行具体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姚忠志兼任,办公室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建立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整个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的分析评估,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联席会议由区委副书记或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召集,联席会议领导有:吴明化、姚忠

志、曹修光;联系会议成员单位有: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区财政局、资溪街道办事处、松涛镇。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不少于一次,特殊情况下由联席会议领导适时召集召开。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对试点工作中所涉及的方面性工作负直接责任。党政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单位)重要工作内容,由“一把手”亲自抓,并落实专人负责,周密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扎实有力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三)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考察班子、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加强宣传引导,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

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进行表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XX市XX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

长:毛绍百副组长:姜鸿飞吴明化姚忠志曹修光游敦礼李

翔成

员:王瑞彪

钟青勇张俊华 姚仕彬尹凤全张天明

组成员名单

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区委副书记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局长

区检察院检察长

区委办公室主任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区委办、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委群

工局(区政府信访局)局长

区委办纪检员、区委督查室主任、

区网管中心主任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社局局长、

区委编办主任

任爱国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 马国正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 张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 刘

罗承武

张朝辉

朱万碧

刘金兰

刘小军

李俊英

资溪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 松涛镇党委书记

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区妇联主席 团区委书记 区财政局局长 区民政局局长 区司法局局长

主题词:社会管理

综合试点△

方案

报告

中共XX市XX区委办公室

2011年7月

日印

(共印

份)

21

第四篇:xx县编办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X编办„2011‟6号

XX县编办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为认真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提高机构编制部门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XX,根据《XX县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加快“平安XX”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和谐崛起”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

2、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以县委、县政府决策为重点,积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着力解决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3、坚持依法管理、健全机制的原则。强化机构编制依法管理理念,加强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确保机构编制管理依法有序运行。

(三)工作目标

按照“改革、管理、法制化和自身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习、强化责任、强化执行,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平安XX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担负起继续深化改革的重任。

1、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公共资源更多的向社会领域倾斜;二是探索推进“大科室制”改革,完善部门内部协调机制,优化执政资源;三是着力推动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强化责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2、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促进乡镇和谐稳定。在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探索乡镇机构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农村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探索实行乡镇差别化管理。

3、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从社会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入手,通过合理布局机构设置、明确界定职能职责、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创新运行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 3 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一是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继续大力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二是继续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是扎实做好公益性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好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有序发展和规范管理,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二)大力推动管理创新和法制化建设,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1、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在编制总量不再增加的情况下,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科学管理要编制、向提高效率要编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机构设置、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着力解决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同时根据霍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急所需,重点解决好确需加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机构编制事项,确保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2、加快推进实名制管理。尽快建立县乡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数据库,探索机构编制网上管理和信息数据适时更新,实现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人员数相对应的实名制管理目标。进一步畅通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机构编制 4 实名制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单位用编审核方式,改进用编审核流程,积极探索单位用编公示制度。

3、加强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等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核编标准的调研,探索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管理和差别化管理。

4、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督查制度建设,加大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和监督力度,畅通“12310”举报电话,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考核工作,坚定不移地抓好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努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努力消除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5、进一步创新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继续加强对各类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其合法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实现社会公益性目的。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服务事业单位,方便人民群众。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职尽责

紧紧围绕“内强自身打基础,开拓创新求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找准机构编制工作的方向和定位,进一步强化学习、强化责任、强化执行,切实提高服务科学发展、 5 服务重大战略、服务各项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解放思想、加强学习、注重服务的良好风气,弘扬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化解矛盾的优良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机构编制部门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和谐霍山,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组织机构

成立XX县编办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综合股,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计划三年(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2月)。成立XX县编办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对社会管理创新内容项目进行梳理,研究制订实施方案。

(二)实施推进阶段(2011年3月—2012年5月)。在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组的领导下,深入开展社会管理 6 创新工作。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梳理汇总,认真总结经验和成效,研究建立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必然选择,要充分认识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主动地做好编办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明确目标责任,分解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岗、量化到人。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创新机制,完善考核。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任务,创新措施,加强各项工作落实力度,并在本机关干部年度考核中,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及其成效作为重要内容。

2011年4月20日

主题词:综治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 方案

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4月20日印发

共印20份

第五篇:xx县安监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xx县安监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市县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加快“平安xx”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和谐崛起”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总结本局参与争创“长安杯”的成功经验,拓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思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在推进安全生产基层管理组织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危险源监控和日常检查监督制度等方面探索出新经验、新做法,有效解决影响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问题,努力形成xx特色的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xx率先和谐崛起服务。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 1

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尊重群众利益诉求,贴近社会生活,注重和强调服务。

2、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的综合治理,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力量,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3、坚持依法管理、健全机制的原则。强化依法管理理念,加强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创新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安管理行为,确保社会管理依法有序运行。

二、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促进长效机制建立 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根据我县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照国家的立法准则,加快我县安全生产有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努力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学习宣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事故调查处理法规规范,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行政相对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依法治安。

(二)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防范生产安全事故

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特种设备、冶金、电力、旅游、农机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加强交通(水上)运输安全监管,坚持开展专项治理,减少交通事故。严格执行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等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关闭破坏资源、污染 2

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三)强化职业危害监管和防治

在充分分析掌握我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开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职工安全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自律管理。积极在全县开展以粉尘和剧毒物品危害治理为主题的专项行动,特别是针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行业,把消除和减少行业场所职业危害作为重要内容,落实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要求企业按时、按要求、按内容如实上报情况;落实企业负责人为职业危害防治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推进技术进步,改善作业环境和条件,切实健全和落实行业职业病防治制度和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保证企业和谐的生产环境。

(四)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领域专业协调组织

针对企业与职工、企业与周边居民、企业之间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矛盾和问题,在总结过去协调安全隐患整改、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中的经验,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领域专业的协调组织。主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认真落实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机制,做到有效衔接、行政顺畅,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充分发挥基层监管作用。主动督促指导基层安办,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初步形成覆盖安监系统的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努力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 3

化信访工作,落实单位负责人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坚持查办工作制度,对上级领导和领导机关批示交办的信访问题,按照要求及时认真查处,并按时限上报查处结果,对群众来信来访做到认真调解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五)进一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以深化平安单位建设为重点,在本系统内扎实开展平安家庭、平安企业、平安道路等系列创建活动,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创新创建载体,提高创建实效。

三、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县安监局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领导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并由专人负责联系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宣传,并结合“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生产知识讲座、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向广大企业职工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使之深入人心,继而带动全民积极主动参与。

(三)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县安监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的召开会议,总结阶段工作经验,研究问题,并接受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组的督查指导。

上一篇:创新型企业建设内容下一篇:唱响爱我家乡新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