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2024-04-25

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通用6篇)

篇1: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浅谈如何做一个诗意语文老师

丰县李寨初级中学 221745 张会敏

内容摘要: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诗意之水是什么呢?在本文主要是指一个语文教师诗意的精神内涵,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等。关键词:诗意 语文教师 语文课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那么,如何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呢?

有诗意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诗意的精神灵魂,人格魅力,才能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人为素养。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要成为名师,不能仅仅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还要对其充满激情,只有充满了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与关爱,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会赏春花秋月,观惊涛骇浪,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一个语文老师要想具有诗意的精神灵魂,不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且还要多读中国古典文化诗词曲赋。只有在古典文化的王国里畅游,我们才能领略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淡远情致;欣赏到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飘洒俊逸,品位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受到诗的陶冶,才能把语文课变成有诗意的语文课,才能把 “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其次,一个有诗意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锤炼,使其充满激情,具有诗的感染力。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它能把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每一缕期盼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要想让学生感受这种美好的诗意、享受学习的乐趣,还需要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去点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对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才生动隽永,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无聊、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呈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不仅要使语言准确生动、流畅优美,而且还要使语言具有形象性。“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一幅幅纯美的画面中,一篇篇纯正的文字中,流淌的都是一股股浓浓的诗意。可孩子们生活经验非常有限,这许多诗意的东西他们是不可能体会出来的。叶圣陶老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孩子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中学教材,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然而语言本身却是抽象的,如何使教材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呢,让孩子融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呢?这就要看语文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因此,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必须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基于此,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激。例如,在讲“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教师要先让孩子们一边欣赏深秋晚景图、听《故乡的云》,一边用简洁、纯净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在这样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一定会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认识美,感受美,从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挖掘出内蕴的诗意。

其次,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学多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作为一位诗意的语文教师不说上知天文天知地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在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采用的策略则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就把问题留下,让他们课后自己解决。可能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之处,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适当引导解答,该告诉的也要告诉。把一切问题都推卸给学生,还要教师干什么呢?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是否根本就回答不了呢?试问: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们能喜欢吗?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喜欢吗?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如果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经常引用格言,古诗,典故,成语,那么在他的熏染下,我们不仅受益很多,也能感觉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再次,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多想几个好“点子”。艺术是技术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教学的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的

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孩子的兴趣认知与文本出发,从而让孩子们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便会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这时候艺术也不能再称为艺术了。例如,乍听到“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开场白时,会感到很有文采,可是经常听到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 ”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那么学语文就像走程序一样了,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久而久之,他们还会喜欢语文课吗?所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是一位诗意的语文老师必备的素质。

此外,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就要做他们灵魂的工程师了。孩子的精神灵魂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就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最高的教育境界。语文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没有诗意的人生是无趣的,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苍白的。语文课堂的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一个语文老师精神内涵,文化内涵,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在语文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李太白的潇洒俊逸,杜子美的沉郁顿措,岳飞的壮怀激烈,屈原的忧国忧民,无须“寻章摘句老雕虫“,亦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要能把诗人生于某年,卒于某时的一个枯燥名词,变成优美流畅的词句。总之,诗意语文才有诗意人生。

参考书目:

王军 吴连群《语文:留住教育的诗意》 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王崧舟《诗意语文》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出版

篇2: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石码头小学陈宏昀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

阅读观激发兴趣选定内容养成习惯教给方法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注:题目“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引用于赵磊老师的一个主题报告。

“课堂要效益,课外求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可见,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又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因此,认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对

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也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

纵观我校,对教师、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尤为重视:开展读一本书活动,每期要求老师最少看一本和教学有关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自备“采蜜本”摘录好词好句;每班定做图书柜,创建图书角;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为全体师生定阅报刊杂志,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但全面审视我校的课外阅读开展过程,能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有多少,能坚持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交流的又有多少?

也许,有些教师会说: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组织;就是老师有时间组织,学生也没时间看。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我们必须摒弃自身的功利目的,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帮助学生规划好课外阅读时间,扎实、高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成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对手”,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教师指导要注意“导、扶、放”。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雏鹰报》、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教室布置等途径,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新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阅读。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讨论、交流:①学习《少年闰土》,可拓展讨论“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和闰土见面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②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的故事?”③学习《一面》,可深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历史意义,感受鲁迅先生的勇敢无畏和博大胸襟。④学习《有的人》,可组织阅读、背诵同时期“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歌。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为纪念鲁迅办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3、树立读书榜样,激发阅读的持久性。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生的社会信息在不断地扩大,他们面对的各种信息诱惑也日益增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我认为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话说:“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威·亚历山大也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树立阅读的榜样。如我校组织的评选“读书小明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成功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期以往,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读书榜样,能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还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要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儿童文学为主。在小学低段,图画书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而与课文紧密相连的文章及 “课外书屋”中的著作名目理应作

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所以我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

第二,要根据个体特点选择。比如爱读科普读物的学生,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就和他聊聊曹文轩,谈谈《青铜葵花》、《根鸟》;爱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就推荐他读读名家名篇,甚至外国名著。

第三,要根据择优特点选择。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择优阅读还要注意推荐作品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奢望走出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大家人物,只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 成,便会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对人生起着永久性的作用。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三坚持”。

1、坚持每学期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如我们班本期的课外阅读是这样安排的:周二、周四的中午自习时统一安排阅读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周五的午自习时安排好书推荐会,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 代表珍惜时间,Y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销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第一、多种读书形式相结合。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选读、略读等。又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挈领法、谈心得体会法等。诗歌、散文宜用诵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经典短篇小说、名家名篇之类的宜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长篇小说宜用选读法和提纲挈领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小学生的应读之书是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必须慢慢“煮熟”;应阅之书是指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之类的,应该快速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畅游书海,品味书香;才能快乐阅读,创造诗意人生。

第二、读、思、记、写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倡导“快乐阅读”,但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光阅读而不去理解,不去思考,不去记忆,不转化为一种内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第三、读与善用工具书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查难认字与冷僻字、查找成语典故、查人物传记、查历史事件等,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就得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书目、文摘、索引是提供资料线索的检索工具书;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是提供某方面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些都是学生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小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是“自学的好帮手”,是一种严谨勤勉的学风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对课内阅读的一种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再则,教师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比较短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孩子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孩子读书的收获,使孩子在轻松和谐的读书情境中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我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篇3: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面对教材的这种调整,笔者心中难 免有许多 不解: 现代诗歌并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为什么却被放在初高中衔接第一步?现代诗歌的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何作用?现代诗歌的学习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又有何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凸显“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而现代诗 歌是体现语文素养的一个良好载体。通过现代诗歌板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积累语文知识,熏陶思想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应该达成的目标。如何做? 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如下一些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诗歌是诗人 情感的宣 泄与抒发,因此在教 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现代诗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潜在魅力,培养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笔者主要利用导语触动学生心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并介绍相关背景,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笔者先朗读并投影另一首现代诗歌《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 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 际却有大 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 界的诗眼/嘹亮了东 方!”这首诗以诗意语言表现了毛泽东作为战略家、军事家的成就,作为诗人的浪漫,以及作为开国领袖的伟大,在学生心中先树立毛泽东的伟岸形象。再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的事迹,尤其是1925年写作《沁园春 · 长沙》时中国的革命形势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从而为诗歌本身的学习奠定有力基础。学生在学习时能更轻易地理解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忧国忧民情思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担当;在这物欲横流的俗世,这种担当精神与爱国情怀也是学生成长的一剂强心针。

二、入情吟诵,品悟诗情内涵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新月派诗 人闻一多 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也就是说,诗歌的节奏或格律是诗人内在情绪的外化或延伸, 诗歌的音乐节奏与抒情节奏相呼应,随着抒情节奏而律动。正因如此,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充分发 挥诗歌诵读的作用,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从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

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是她与蔡其矫先生争执后的产物。蔡其矫先生认为,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 辣精明的 女强人,令人望而 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希望。于是,《致橡树》就表达了 她渴望独 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诗歌开头,“我如果爱 你———/绝不像攀 援的凌霄 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这几句,鲜明地表达了她对 “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等不平等的爱情关系的决绝否定。所以,在指导朗读时,要对“绝不像”“绝不学” “也不止”“甚至”进行重音 处理,并且对形 容词 “攀援” “痴情”“单调”“清凉”及动词 “炫耀”“送来”“增加”“衬托”进行延长处理,来强调这种否定的态度。诗歌的后半部分,“你有你的 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 叹息/又像英勇 的火炬。”这是诗人以“木棉”身份对“橡树”的表白,读时就要以铿锵有力的语气读出对“你”的阳刚气概的仰慕,以温柔而自信的语气读出“我”引以为傲 的阴柔气 质。而 “沉重的叹 息”中传达的是漫长历史中女性的屈辱与委屈,要读得沉重悲伤,“英勇的火炬”应以重音与停顿传达出顽强与坚韧感。这样,在朗读方面能正确处理这首诗 的节奏, 诗歌中“我”独立、自尊的形象也凸显出来。当然,这首诗歌的学习更为学生在青春期架构起健康向上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对他们的成长不无好处。

三、咀嚼文字,揣摩诗歌深意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说过:“一个人在梦里泄露 潜意识,在诗歌里泄露隐秘的灵魂。”情感是诗的表 现核心, 是诗歌解读的重点。但是,诗人往往将情感通 过文字、 想象幻化成高度凝练、有节奏的诗行。因此,教师要引 导学生抓住意象,咀嚼文字,揣摩情感,来理解并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深意。

学生在初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很容易被“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句子打动,认为这是一首漂亮而温暖的诗。

可是,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离海子选择以卧轨山海关结束生命仅有3个月时间,也就是说,这是海子的“绝命诗”!那么,诗中是否已流露出诗人的厌世绝望情绪呢?

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重新研究 诗歌,有了这样 几个发现。首先,时间词“从明天起”,可卢梭说:“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可见,“从明天起”, 就是对当下,对今天的失望;而“今天”,在诗人眼里,是无力改变的黑暗现实。所以,这个词流露出诗人浓重的悲观情绪。学生又通过想象,读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虚无感,因为“面朝大海”的是空旷而明丽的实景, 但“春暖花开”只能是轻柔纯美的虚景而已,只在想象中存在,这里又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的现实世界的漠视。最后,诗歌的末节,诗人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 眷属/愿你在尘 世获得幸 福。”诗人把他的祝福大方地给予每条河、每座山以及每个陌生人,祝愿陌生人能获得俗世标准中的关于“事业”“爱情” 与“幸福”的一切如意。可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二字,决绝而悲 凉,正流露出 诗人背离 尘世的情绪,他主动放弃了俗世人生的圆满生活。

通过咀嚼这些文字,通过想象的架 构,学生深刻 地理解了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表达的绝望情绪,再联系海子的人生,不禁为海子的悲剧命运掬一把热泪。同时,学生又有了对于自己人生的一 番思索: 如果生活的单调让人窒息,是绝望放弃还是勇敢跨越? 学生的讨论是让人可喜的,这便是青春的自信。

四、倾听美音,品析另类解读

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听唱流行歌曲,把此作为一种爱好和享受。而一些现代诗歌也被有才华的歌手借鉴和改编,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结合生活和实际,那么,因势利导,联系并借鉴流行歌曲来促进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很具有现实意义了。

“浪子诗人”郑愁予先生的《错误》写于1954年,诗歌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因此,诗歌表达 的是很典型的“怨妇思归”主旨。当然,诗歌最动人之处是语言之美,大量传统 古典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东方”等的运用,“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这么美的诗歌,光是念一 念,赏一赏, 总觉得有些欠缺。

幸而,这首诗歌也被台湾音乐教父 罗大佑关 注,罗大佑以其独特的才能赋予这首诗以新的生命力: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 寞的城/恰似青石 的街道向晚/秋雨不下/三月的春辉不减/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还有每次你那如泣如诉的琴声……

罗大佑在这首歌里把郑愁予的诗作为主歌部分,将这个哀伤的故事娓娓道来,又以自己独特的创造作为副歌部分,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发表他自己的评论和感慨。 郑愁予的诗歌在这样的丰富下,再加上音乐的力量,更有画面感和故事感,两相对照,是很有趣的欣赏体验。

五、及时写作,学会审美表达

在学习完诗歌后,学生接受了文字 的洗礼,感受到了诗歌的巨大魅力。然而,感觉是稍纵即逝的,要从文字中汲取养分,真正把他人之感融于内心,从而更好地沉淀情感,最好的方法是用文字的方式具体呈现。

例如,在学完《断章》这首言有尽意无穷的 短诗后, 学生纷纷表示:原来诗歌可以这么短!诗歌可以有这么多解读!于是笔者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可以试一下, 把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也许能超越卞之琳呢!”学生进行 了尝试,有了这样 一些精彩 的作品。

陈晴伟:“你踏往异 乡回首后 方/她在板桥 眉目情深/岁月赠予你斑驳的 沧桑/你流淌成 别人的泪 滴。”李毅:“你在海礁前遥望迷离远方/我在栏杆处期盼你回眸一转/海风吹散了你的 发髻/你早已化 为我的奇 迹。”黄珏:“总是在一场 惊慌失措 后/发现自己 原来也平 凡不过。”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内心的情愫变成文字汩汩流出,从而更深刻地品咂诗情并移情于自我。

总之,当现代诗歌作为初高中衔接的第一专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可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不但读懂课内的这些诗歌,更要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美,诗意地解读现代美诗;并以此为契机,拥有一双在俗世纠缠中依然能以美来审视这个世界的眼睛和一颗“诗意地栖居”于现实世界任何所在的良善之心。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现代诗歌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板块,它的存在为高中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春光明媚之窗。

摘要:现代诗歌是体现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素养的良好载体,在实践中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入情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情内涵;抓住意象,咀嚼文字,揣摩诗中蕴含的深意;与流行音乐比较,品析不同艺术形式别样的美感;通过仿写、自由创作等方式,深刻地理解诗情。

篇4:诗意语文谱写诗意人生

从此,我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享受着一路行走的美与好。我先后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讲诗意语文观摩课近千节、讲座300多场次,出版《诗意语文——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我还先后与诗意语文的同道们组织策划了3届“全国诗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3届“全国诗意语文实践策略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受众达1万余人。2009年,我依托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成立了“全国诗意语文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中心发展了87所实验学校,刊发了4期《诗意语文会刊》。在诗意语文的指导下,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荣获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荣获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荣获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以冯铁山教授等人为主编的《诗意语文学本》也于2007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朦胧的激情。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在邂逅课堂激情的高峰体验之后,欲罢不能,视激情为语文课堂的最高价值,其教学往往是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为主线、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所以彼时也有人称我为“情感派”的代表人物,但这个阶段对“情”尤其是“激情”的课程解读、生发机制、理论基础、实践原则、操作范式等等,仍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朦胧状态。

第二阶段:去激情化。这一阶段的诗意语文,一方面被外界对“激情的泛化导致语文的弱化”的批评和责难所困扰,另一方面对课堂上一再点燃和唤醒的激情体验也逐渐产生了某种审美疲劳和倦怠。于是,在那些对外依然号称“诗意语文”的课堂上开始有意无意地淡化激情、回避激情,甚至人为地压抑本该自然生发的教学激情。历史地看,去激情化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诗意语文,它使诗意语文更像语文,更具语文味,它满足了人们呼唤语文坚守自己的“独当之任”的课程诉求。

第三阶段:激情的协奏。如果说“朦胧的激情”是诗意语文在课改狂热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媚俗,那么,“去激情化”则在去狂热之癫的同时又不幸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媚俗。当媚俗成了某种定式时,恰恰是诗意语文丧失自己的本真和立场的时候。物极必反!于是,在对激情的肯定和否定之后,诗意语文再次回归了生命的激情状态。这状态,是植入了自觉反思和理性沉思之后的澄明,是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课程立场和价值取向之后的义无反顾,它与媚俗无关,与狂热绝缘。此时的诗意语文,依然深情款款、激情满满,但,这情早已自觉地扎入了语文的大地,早已心甘情愿地承载起语文的“独当之任”。它有了清醒的课程边界意识,却如实地追寻着语文的审美之道。它充满劳绩,但依然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

回顾诗意语文的三个演变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有人叹曰,诗意语文怎一个“情”字了得!如果说,在流派林立的语文教育界,诗意语文依凭何种“课程元素”得以安身立命,以何种“课程标志”有别于诸多流派,那么,我想就是一个“情”字了。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

一、“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

对于语文课程价值,诗意语文有着自己的解读和拣择。

首先,对于课程的本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本特征。显然,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其次,对于课程的内容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审美解读则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当然,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再次,对于课程的过程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性情陶冶的优势。陶冶性教学,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陶冶性教学,正是语文教育生命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最后,对于课程的主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儿童具有游戏的天性,这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全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计功利、剪除压力的自由状态,是全然进入、全心投入的忘我状态,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的想象状态,是物我同一、主客双泯的解脱状态。这样的状态,实为诗意的状态。对这种游戏天性的顺应、引导和牧养,成为儿童言语人生乃至诗意人生的一抹温暖的亮色,这也是语文教育儿童化的秘密配方。endprint

二、“诗意语文”的实践策略

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有智慧生起之道,但绝无依样画葫芦的定法。

第一,文本细读。诗意语文的实践,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文本诗意,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秘妙。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对此,只有实现对文本的充分细读,才能真正完成文本诗意的内化和重构。

第二,整合。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外乎三,或“点式”,即落实一个是一个,相互之间各不搭界;或“线性”,即前后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需要一个挨一个的逐次落实;当然也还有些目标,既非点式,也非线性,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的实现都同时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目标的达成,此所谓“网状”。以诗性尺度观照目标,则“网状”的实现过程最富诗意。因此,尽可能将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习惯、思想、情感、态度等目标编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中,是诗意语文的自觉追求。

第三,陌生化。“陌生化”是彰显教学结构诗意的基本策略。“陌生化”策略强调教学结构的呈现是出人意料的,教学结构的转换是意想不到的。以此增强教学结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教学结构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课程的逻辑秩序,但这只是形而上层面的一种规约,具体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则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有凝固的模式、刻板的程序的。充满诗意的教学结构,总是在“熟悉”和“陌生”的两极之间寻求期待的视野和投入的张力。

第四,诗性言说。诗意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即“诗性言说”。但诗性言说并非只是一味的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诗性言说的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语言的表现力,跟语言的造型密不可分。在教学语言中,提问语言、讲述语言和评价语言尤其需要注意造型。

第五,举象。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从而实现语言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乃是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基于审美解读的诗意语文,力求透过文本描绘的感性形式,即物象形态,着力揭示它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第六,造境。在举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文字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这里,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它们统一于“不朽的文字”。“境”意指一种“象”的连续体,是各种“象”的剪接、叠加和组合的产物,是一种氛围,一种场。

第七,入情。置身于语文文字所造的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在这里,“情”既是一种教学的动力和引力,它驱使学生沉入文本,心甘情愿地与文本做多层面的、深入的对话,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目标,是语文课程本体意义上的存在。显然,“情”在诗意语文眼中是手段和目的的同一体。

第八,会意。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并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趣和意蕴。从根本上说,诗和思是相通的、殊途同归的。拒绝哲思的诗是肤浅的,消解诗意的思是苍白的。诗意的背后总是承载着对生命、对自然的一种当下的洞悉和了悟。

第九,因声求气。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诵读品评,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而文字本身是不出声的,就像断了气的生命。而诵读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这还原过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进入语言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第十,寻根。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和精神活动的结晶,从一开始就与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论视域下的诗意语文,对文字的文化意味自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追寻。

总之,诗意语文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但对于仅仅以某种抽象的思辨抵达思想,它说——不;它拒绝冷漠和麻木,它的展开充满感情,但对于只把这理解为直白地宣泄某种情绪和社会意识,它说——不;它的呈现方式以具象为旨趣,但假如具象只意味着对现象的简单还原,它说——不;它的各种教学要素总在特定情境中,但对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它说——不;它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但声音的表现倘若只被加以机械的操练和刻板的模塑,它说——不;它是文化的,但对文化所作的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它说——不。

三、“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

语文教育的化境,当是诗意人生的引领。诗意人生,就是指充满“诗意”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是一个无限开放、生生不息的过程,它对诗意语文的跋涉和奋进,更多地展现出某种彼岸的意义。

第一,止于至善。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

第二,自由对话。叶秀山先生在分析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指出“诗意的境界”实乃“自由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现在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无论何种自由形态,它都首先要求人成为一种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诗意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因其自由,思想即为独立,情感即为自主、意志即为能动。因此,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第三,精神相契。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界。徐复观先生说过:“真正好的诗,他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第四,体验幸福。诗意是一种不为外力所迫的自由自在,因此也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赵汀阳先生指出,幸福要有“双重关注”,既关注结果的价值,也关注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一个人,只有在天真烂漫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追求,他才是一个幸福的人。

第五,成就自我。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因为知识、能力、习惯毕竟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是人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工具。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篇5:诗意人生随笔

诗意人生随笔1

人生苦短,少为离别伤感。生命不过几十年,世事不必看得太分明。

从古人的诗意生活中走来,我们是否会心生艳羡呢?岁月慈悲,诗意栖息。人生苦短,我们更要学会诗意地生活。那么,何不让我们学学古人,一起去追寻这种生活呢!

若一天的工作让你觉得疲累,那么就让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幽静清爽的自然美景洗却一身的尘埃吧。

若感觉生活迷茫,没有方向,那么就读一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吧,让那种辽阔深远的画面打开你紧闭的心胸。

诗意情感中流动的是纯真的良知和理性。它不会因为盲目的情绪冲动而放弃道德上的约束,更不会因为一时的焦躁和激怒而失之过甚,铸成大错,而是会用一种宽容与自律的心境审时度势,洁身自守,去做精神的强者。?

走在繁华与喧闹之中,眼前总有太多的诱惑。期望着物欲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忍不住要设计起自我的拥有。也许无法拥有许多的物质财富,但能拥有一个平和美好的心境。而这种平和与美好的心境就是幸福与快乐的秘诀。

诗意人生随笔2

你的一生我只借一程,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心灵超越时空,传递遥远的叮咛,我们以另一种方式结伴同行,任思念的长春藤爬满心城,越过千山万水,去缀满彼此的星空,不让遥远的距离,荒芜我们共同的梦。

离别只是最后的必然,我淡然的笑了,笑得有些不似轻声,被轻抚带过的殇,力埋于心,已假装过后真,游利于生活的流转。曾似繁华的美,落于过后的波澜,月半的钟声,轻敲着夜色的缭绕,弥漫着几分朦胧,轻风涌袭,吹散几许沉寂。

或许是累了,眼前已不再那样的清晰,轻婉曲调,漫延过凌乱的情绪,似醉非醉的状态,托付着那些流年,滴嗒着过活。

徜徉于无边无际的悠悠岁月,快乐似乎像是一种别样的心情。总是错过,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置放在毫不起眼的角落里,我一直以为,哲理文章,诗意与我无缘,今生如此,来世也不会再有更迭。然而,随着命运的塔罗牌不断将它本来的面貌展现出来,又隐藏回去,暗淡的人生总算有了一抹亮色。

诗意人生随笔3

走过天真无邪的少年、青年,步入人生叠叠渐繁的中年,心早已经被岁月涂上了各种各样的底色,在色调不断变幻的生活里,心的烂漫早已随着季节的轮回,永远冰封在了春天以前。

寂寞的灵魂,唯有浅唱低调。我将所有寂寞深深的潜藏在我的灵魂之中,我喜欢整天不说话,一个人看天、看雨、看月,心里想着什么,也可以什么都没想。我不忍将昨日埋葬在今日的`泪水中,那历历在目的瞬间,不曾忘却,总是习惯性的一个人反复着回忆两个人的曾经!

时间很短,天涯很远,有时候我在想往后的一山一水是不是该自己去安静地走完,不再去承受那么多现实了然的东西,很久没有这样努力的去写一篇文,码一篇字了,灵感晃荡总爱在半夜的前夕,这个毛病始终无法控制。那个时候我说,若你不来找我,我便不会再去寻你,但是我好像没有做到足够,我还爱你,的确。但是少了那种非要在一起的执着。如果真的没有未来,那么,只想独自守着剩下的流年,看一段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诗意人生随笔4

谁没有过年少轻狂,谁没有过梦想佐旁。当年的“诗意人生”的理想,一路走来,竟多半是“失意人生”。

每当送走离世的亲人,在那种特定的悲哀环境中,总是对人生有了诸多的感概。翻开近天的报纸,4万余人悲痛送别侯耀文先生,不禁看得两眼湿润起来。

佛教和禅宗,最后诠释的都是“无我”和“空”。人的生命的结束,最直观地显示了最后终究是一场空的事实。但又有谁能在自己的生命里透彻感悟。

当我们在职场失意,看着别人呼风唤雨、左右逢渊、尔虞我诈,又怎么能不感叹自己的愚笨耿直、实诚木纳?当我们在情场失意,看着离去的情人,又怎么能不心生自厌、失落萧瑟?当我们面对诸多的失意,最后沉沦于灰暗之中,生命的色彩几近于空。失意人生昭然若揭,为何不扯一面鲜红的大旗树立在自己的头顶,用萧洒的字体写下“诗意人生”的大字,用坚强去书写、用乐观去挥毫、用宽容去笑看,去真诚去诠释。

当失意添满胸怀时,把自己陷入电视荧屏的沙发里,宽松的睡袍、披散的头发,间或嚼一块口香糖,目光迷离地不带任何思考,懒散地看着琼瑶的言情剧“又见一帘幽梦”(儿子管它叫肥皂剧),象一个家庭妇女,不要再提什么晋升职称,也不要再勾画当作家的美梦,我只是一个看肥皂剧的家庭妇女,尽管那电视拍得很烂、演技和情节都不值得一提,看过之后,也就是感觉片头歌词还有几分韵味: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春来春去俱无踪/徒留一帘幽梦,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重/若能相知又相逢/又见一帘幽梦。

已是深夜,窗外有几声犬吠,所居城市大规模修路(为10月份召开国际煤博会做准备)、以及风起漫卷黄土和行至街道常看到的大小不同的犬,常让我怀念出差去过的南方城市,湿润的空气、街道两旁树木葱笼,感觉非常清雅、惬意。奥,已感失意至极,何以那么多的高要求?得过且过,未必不是一种好得人生态度,认识自己,比认识任何事物都重要!嘿嘿!

诗意人生随笔5

下午,送儿子去洋人街学三一口语。学校下面就是肯德基餐厅。我怀揣着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走进餐厅,等儿子下课。找了一个临窗的角落,要了一杯咖啡,悄然落座。窗外车水马龙,室内人声喧喧,可这一切好像都与我无关。我打开书,于丹的诗意扑面而来,满满的充溢着心胸,使我的全身心都浸染在这诗情画意里。

从小我们就是背着唐诗长大的。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那会的我们并不懂诗里的意思,只是机械的背诵,可那稚嫩的童音,却让家长喜出望外,为我们换回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只为这一点点好处,我们就更加背得起劲了,起起落落的童声,伴我们升入小学、初中、高中,走向了社会。

如今,人过中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惯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我们那颗成人的心却变得异常脆弱,不堪一击,曾经的纯真已然面目全非,烦恼纷至沓来。可为了衣食住行,为了柴米油盐,我们不得不在这尘世中挣扎着、煎熬着。可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摒弃了红尘的名利追逐,静下心审视我们的内心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心中的诗意仍然春意盎然,一片茂盛。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我们找到了情感的寄托,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境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们的忧愁有了排解之处。使我们的内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篇6:诗意人生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意人生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意人生作文 篇1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每当想起这句话时,我总会想起广告中那个人在火车上向窗外眺望的样子。

是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一次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必须参加的旅行。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也许我们曾在这旅途中迷惘徘徊,甚至也许我们无法控制场旅行在何时开始、又在何时结束。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无法逃避这场旅行。

太多的人,只顾着奔向目的地而匆匆地走,无暇去看这途中的桃红柳绿;太多的人只顾追名逐利而匆匆地走,不屑去看这途中的朝阳东升日落大江;太多的人,只着眼于下一站将在何处而匆匆地走,漠然地错过了一处处诗情画意。因此,有太多的人到达了这场旅途的终点只能空悲切、空遗憾。

那,我们为什么不该把结果看淡些,把脚步放慢些呢?

慢慢走,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早晨朦胧而微湿的晨雾,树尖上高歌的鸟儿,小草上附着的露珠,花朵苏醒在清新的阳光中。这些不都是美丽吗?中午的艳阳高照,阵阵蝉鸣回荡,整齐的白杨树们在风中摇曳,也许还有田边的青蛙在歌唱。这些不都是画意吗?慢慢走,你还会在傍晚的时侯看到一片一片绯红的晚霞,会看见隔江的小村落有炊烟袅袅升起,会看见倦鸟成群地飞会树林。这些不都是诗情吗?还有那夜晚,也有明月别枝,星垂平野。这些风景,那些匆匆地走的人怕是不曾见过的吧。

慢慢走,用一种淡雅闲适的心境度过我们的人生。用我们的眼睛去收集所有的美丽,用所有的美丽来丰富我们的记忆。这样慢慢走,慢慢地、愉快地、平和地去看人生路上所有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风景,把它们作为我们到达人生旅途终点时的记忆,用这些记忆来雕刻我们生命的年轮。

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拥有更多的物质上的财富,更多同伴,更多为他们夹道欢呼的人。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诗意的回忆,更多精神上的财富。匆匆地走的人也许会比慢慢地走的人去过更多的地方,但慢慢地走的人一定会比匆匆地走的人拥有更多风景。

与其匆忙地在人生路上行走,不如把脚步放慢些,把视线放宽些。过程如此美好,何必那么在乎那好的、坏的所谓的结果呢?且行且欣赏,且看且珍惜。慢慢走,也许更诗意!

诗意人生作文 篇2

如今,我们的世界都被物化了,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都在物化的边缘挣扎,无法解脱。——题记

在我们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处于物化之中。他们都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分数,拼命奋斗。他们毫无信仰,只有目标,为了目标,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这就是物化的憎恶面目。面对物化我们无计可施,只好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一去不复返。在这个时代中,时间便是生命,品质则无关紧要。

面对可怕的物化世界,我们必须要有一种世界观去净化自己。这就是诗意的必要。没有诗意的人只生活于繁忙中。而拥有诗意的人,有苏东坡“山水皆故宅”的气魄,有李白万水千山皆是酒友的洒脱,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境界。只有诗意的生活才可以提升情感,超然物外。只有拥有诗意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有意义的、充实的。

然而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他们为了名利,不顾他人的生活。这是物化极为严重的表现。他们执迷不悟,深陷在物化的泥泞中。我们要去拯救他们!我们要把文学煮成心灵鸡汤,让他们感悟真善美。只有天人合一才是美的,所以我们要从诗意的世界中带来那伟大的自然。这才可以让他们感悟真谛,痛定思痛,走出泥沿,来到诗意的世界。

人生需要诗意的世界,而不是物化的。所以,我真诚地想对那样越陷越深,但浑然不知的人说:“走出物化的泥潭吧!否则你将会再也爬不出来。只有自然的诗意的人生,才是你真正的追求!”

诗意,人生。

诗意人生作文 篇3

人生如一首诗,有喜有恐有哀。让我们敞开心扉,来议一议诗意人生吧。

来到青石板路上,漫步子湖畔,赏池上青苔三四点,叶底黄第一两声之恬淡,或骑着毛驴踏青,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委”,或登上山林之路,闻野花之幽多,吟几句“风度放花干树,重吹落,星如雨”,回到茅草中,汤茶会友,推杯换盏。挥粗布如心宽的衣袖,拭嘴角茶渍。

走到山水之间,牛毛细雨过后,关将破晓,老手之上,有渔夫,亦有游子。远眺群山,翠绿丛生、翻着绿浪,拍醒万物。香自苦寒落尽,把寒冬了却,此时此刻,身上穿着母亲“临行密密缝”的游子是否成了一番事业?是否在挂念家中老母?他登上高山,远眺家的方向,手中提着酒壶,饮着岁月的留香。

漫漫人生路,有太多太多的颜色。

人生路上多坎坷,君莫“愁下雪拥蓝关马不前”,请君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世本来多聚散,君莫叹“西出阳关无故人”,君可知“月亦有阴晴圆缺,但求浊酒一壶举杯庆相逢”。

人生之中,功名利禄。君莫叹“谓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君可知“卧龙跃马终黄土”。无愧于心便好。但求化作一株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像周敦颐,像于谦,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人生,好若江南的草长莺飞美好闲适,又似北方无情的寒沙凛风,坎坷不安,但求静取一杯酒,邀明月,问青天。望五千历史长河向东流去,品味淡淡的月,诗酒人生……

诗意人生作文 篇4

有名士曾言: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却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而余却言:感恩,得以诗意之人生。

——题记

何谓诗意?“诗意”即美好的意境,心灵的宁静。但奈何尘世暧暧,古往今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上演的都是一些大致相似的事罢了。如此这般,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求那丝“诗意”呢?

但还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生于乱世,空有满腹诗学才气,却无处施施展。他们身来富贵,纵然前程似锦,却独恋一份情。他们在暧暧尘世中,偷得一份”诗意“,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栖息。

感恩诗意人生,即是感恩他们”诗中之情“,传留千载,让现实之中的你我得以窥得一丝”诗意“,得以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

陶渊明:一生之寞遗诗意千秋

”诗意“属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陶渊明这位乱世中的诗人,他心中的诗意藏在诗中已传了几千年了,多少人都曾羡慕过他的潇洒,他的清闲自得,却熟不知他的无限诗意来自那一份寂寞。其实陶渊明是寂寞的,在他的矢志不渝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自身价值之间,他最终偏向了寂寞坚守的一端。也许每个人都曾暗自寂寞过,但又有多少人像陶渊明一样守住寂寞,剔除心灵的蒙尘,也许正因为如此,寂寞使他诗意的栖息。

感恩诗意人生,愿以此之情谢他——坚守寂寞于青山绿水中访得诗意,千秋仍存。

李商隐:一世之念话诗情万世

浮生若梦,仰望星空,凝视明月,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你心中,也曾见过柳三变“免使青春年少”的多情,苏东坡对于”赤壁赋“的专情,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情。义山你心中却不由得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灭泪始干”是对亡妻的缕缕留恋,泛黄的纸页,你落寞,伤情。你的一生本是星河璀璨,如今却像极了镜花水月一般。在平静的夜,揭起涟漪地诗意,独恋那份深情。

感恩诗意人生,愿以此之意慰你——一生痴情于孤夜残月里觅得诗情,万世依诵。

曾几何时,有多少人想过诗意地栖息。因为尘世暧暧,以致其望却步,转而妄言,也许诗意的栖息并非是美好的意境。但那又何妨?你们留下一首首千古佳作,以“春风细雨化无声,若无诗意何处生”之意,诉说着: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而人,若不能诗意地栖息,生与死又有何区别?

于是乎,从诗作万千中,我们终悟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诗意般地栖息,无论遇到什么,感觉如何?都是生命的典藏。纵然我们不似你们般清心寡欲,但也要淡然优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把脚下的路走成幸福的模样,使诗意继续流淌。

感恩诗意人生,于感恩中追寻诗意,使人得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诗意人生作文 篇5

“清晨倚栏望田园,朝晖倾泻微风棉。燕飞蝶舞蜂采蜜,花径舒展天地间。”这就是我爷爷为我名字写的一首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希冀与美好。

我叫秦晨倚。我名字的由来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少女倚靠在洁白的玉石栏杆上,望着绿油油的田野,太阳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凉爽的微风吹拂着少女的衣裙。活泼的燕子在飞翔,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勤劳的蜜蜂在不停地采蜜,一条铺满鲜花的小路舒展在天地之间。这是爷爷为我人生设定的美好前程。

名字是什么?名字是人的代号,是区分人与人的符号。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起名字要掌握以下三点:第一,取的名字要别出心裁,不能重名,我秦晨倚的名字至今还没发现重名。第二,在取名字时要寄托一些美好的心愿和父母的期望。我的名字就满载着爷爷对我的期望和祝愿。第三,名字的谐音不能是不吉利的词语。我的名字不但意义好,叫起来还十分好听。

但就是这么美妙的名字居然也让我难堪过。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语文课,那天学习的内容是红脸关公、黑脸包公、猴脸孙悟空、白脸秦桧,郭老师问道:“大家都喜欢哪个人物呢?应该没有人喜欢秦桧吧!”这时,我听到马天逸说:“老师,金悦颜说秦晨倚喜欢秦桧。”我当时愣了一下,气得话都说不出来。哼!她居然说我喜欢秦桧,秦桧是奸臣,我怎么可能去喜欢秦桧呢!我瞪了一眼金悦颜。还是郭老师为我解了围,她说:“谁说姓秦的就一定喜欢秦桧呢?”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有诗:“清晨倚楼望吴越,六合玉花飘未绝。”原来在古诗里也有我的名字。

诗意人生作文 篇6

近日看林清玄的散文《笑春风》,里面一句“人间的春风总是在的,人欠缺的是心里的春风”让我忍不住想起许多年前的一件事。

单位附近有一条比较清静偏僻的小路,小路的西边是一排简易房,大多是做铝合金门窗生意的。这排 简易房的对面是一个厂子的后围墙,在小路的边缘和围墙之间有将近两米的地方都是荒芜的空地,空地上除了堆放的几根废弃的水泥管子之外就是垃圾和荒草。有一次路过那里,突然发现,不知是谁在那堆垃圾和荒草丛生的空地上开辟了一小片荷塘。那时正直初夏之际,荷塘里十几株荷叶高高地立在水塘中,一两株迫不及待、含苞要待放的荷花隐藏在荷叶中若隐若现。我走过去蹲在那里想看荷花,却意外地发现荷塘里还放养着几条锦鲤。我的心霎时变得欢喜无比,立马觉得这条小路不但不再慌僻了,而且瞬间就变得既热闹又诗意无比了起来。

那以后,我总是抽空过去看看那片荷塘和那几尾锦鲤,并经常带点饼干之类的过去喂喂它们。有时下班了,我也会特意绕个小弯从那条小路上走过,好多次,傍晚下班时,我都会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破桌子,在那片荷塘边上或吃饭或喝酒或喝茶或聊天,他们大多都是那排简易房里的生意人,辛苦劳作了一天,清凉的夏夜,那片荷塘也许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吧。

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喝茶,居然是在有模有样地喝功夫茶,他们是我见过的喝功夫茶里最特殊最舒心也最接地气的一群人,一个破桌子,一个竹篾的小茶海,几个粗瓷的小茶碗,一个大大的玻璃罐头瓶,一把花茶,在不远的地方是一个能在中间镂空的地方烧劈材的大铁皮水壶。他们没有喝功夫茶中洗杯洗茶的繁琐动作,他们不用精致高档的茶海茶具,他们不用什么山泉水矿泉水,他们不用什么名贵稀有的茶叶,他们只用粗茶碗玻璃瓶花茶更合着带有劈材烟火味的水,却能够把那份悠闲惬意喝到淋漓尽致。

是因为我太容易被感动吗?还是因为我有一颗太敏感的心?为什么当时每次看到他们坐在那里喝茶,我的眼里都会忍不住禽了泪水?想必他们当中,定有一个有着水云禅心的人,向往着心中诗意的生活,于是开塘种荷,养鱼品茶,不论生活如何苦累,都要在琐碎的日子里留一片诗情画意。

辛苦的日子,诗意着过!平淡的日子,惬意着过!劈材烟火的日子,若有心,也定能过出鲜衣怒马的味道!

人生是平淡的,那就给它加点佐料,就像我们喝的鲜花粥、吃的鲜花饼,面食是无味的,给它加点鲜花当佐料,看到眼里的.就都是美和诗意,谁还会在乎面食本来的无味?

岁月有痕,意无境!

泡一壶禅茶,在沉香袅袅中,用诗意温煮一段人生,且把辛苦酿酒,再把烦恼入墨,待到春暖大地时,便可做一个行走于花间饮酒作诗之人,向天借一米阳光,向地借一缕清风,日子再苦,也要懂得在自己的内心里筑起一片温暖的天堂。

人生在世不求荣华更不求富贵,惟愿一切安好,日子如旧!

诗意人生作文 篇7

花,有凋零的时候;草,有枯萎的时候;人,也固有一死……

但唯独诗却永不会腐朽,即使她真的被世人遗忘,却总有人会再度将她拾起。

——题记

随手翻一卷书页,我便沉浸在墨香里。在那些无比珍贵的青春中,陪伴我最长久的,不是彼此心意相通的朋友,也不是像春雨一样细腻的家人,而是她——书籍、诗意。她是我的长者,我的亲人,我的老师。

那么,到底什么是诗意呢?

四季是诗意。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万紫千红的春天;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骄阳似火的夏天;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漫山红遍的秋天;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白雪皑皑的冬天……

儿童也是诗意。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天真烂漫、童趣纯真;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顽皮可爱、讨人欢心;是“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聪明伶俐、忍俊不禁……

大自然中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诗意,但这些都要用心去品味。总的来说,诗意,就是尽情地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不过,还有一种诗意,是当你经历沧桑巨变、艰难困苦后的感慨:人生,不在于钱,也不在于利,而在于灵魂,也就是诗意。那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有忧伤,也有凄凉;又欢乐,也有哀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为救国,而看淡生死的情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情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真挚的友情……

也许有时,你总会觉得自己与诗无缘,但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因为有梦的人,诗意从不缺席。

诗意人生作文 篇8

朋友从乡下回来了,第一个电话就送到了我的手机上。“兄弟,出来坐坐,忙碌了几天,很想坐下来聊聊天。”当然义不容辞,意识到朋友肯定有心事,或者就是有什么倾诉的话题。

也正好,最近也是需要放松放放松,于是刻不容缓答应了下来。时间、地点确定。自然也就很快碰面了。

看着朋友有些疲惫的样子,似乎几天没有睡醒而缓缓眨巴着眼睛。于是就知道最近确实有点憔悴。

不急于找该说的话题,寒暄几句,自然也就慢慢思忖着如何打开主题。原来,朋友是因为工作过于劳顿,思想压力成为了一种负担。几日乡下生活,自然感受颇深。加上最近才涉及新的工作环境,心里总留恋着过去那种熟悉的陶醉。

于是,考虑到为了帮助一把,我们就聊起了很多很多不曾提及的话题。比如,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点,角色转变如何成为耳熟能详快步跨越。

不管怎么样,选择和适应,都是需要我们每天做的工作。

人生不也都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每一天,从陌生慢慢变得轻车熟路么?不管是工作,不管是困难,也不管是环境。都是我们需要进行摸索和选择的。

记得智利有一个诗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过一个故事。这个诗人曾经收养过一只受伤的天鹅,但天鹅伤被治好之后,诗人每天抱着它到河边游泳,但受过伤的这只天鹅浮在水面上,总是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眼神忧伤的望着远方,神情脆弱令人叹息。诗人后来说,是因为它太思恋自己的家乡,总是无法从这种生活的伤痛里走出。

直到有一天,诗人一如既往的抱着天鹅去洗澡,但走着走着,诗人就感觉到一条柔软的臂膀沿着脸颊滑落在了他的胸前,天鹅无声无息的死了。

诗人感叹之余,明白了一个道理:“心灵的脆弱,有时不是生活给的,是自己那种无力的内心,没有看好越过一个岁月的坎之后,要么强大、要么弱小,天鹅死了,留下的遗憾,也只能说惋惜”。

就像朋友一样,面对着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总是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新环境的美好一面。而是还在自己过去的那种记忆里,也许他没有探索,也没有思考。

所以,才回乡下工作几天之后,总觉疲惫不堪。其实,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遇到,只是我们是如何调节的,就需要感受一下生活另一种鲜美的现在。

月光,有时在我们的眼里,是一种忧伤的景色。有时在我们心中,又是一种浪漫的情调。

因为不同的时期,也许与我们的心情有关。

不是说,生活都是一帆风顺,也不是说每个人的心情都会晴朗无忧。可关键一点,如何寻求到一个平衡的点,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办得到。

记得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一个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在他的歌声里,我们常常会感受一种遥远的美丽。这种美丽是一种生活中能够深入心灵的美。

他追求的那种牧歌、山风、牛羊,也都会常常在我们的心中出现。特别轻轻打在身上的那一鞭,激励着多少人无限的向往,也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但毕竟只是艺术,艺术并不是生活。生活中这种感受,只会在自己默默的茶余饭后,一场美丽的恋情,一天激荡的生活里,独自一人的时候才会出现,也许还只是少数人。

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人们理所当然的激情牧歌了。需要的不仅是油盐菜米酱醋茶,更需要的是需要生活的实实在在。

于是,有人就说,心灵已经灌满了生活,再也没有空白地留下。

如何再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如何再感受亮丽的人生?也许不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不是在小小的书屋。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大潮里。

歌德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语言。毕竟出于名家之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过去的历史,就像一个充满着诡异的秘洞,任何人不仅掌握不住自己的未来,也把持不住属于自己的现在。

但是,如何找到命运归于自己的路,或许生活中真的就有捷径可走。不管这种诠释是出于文学作品的美好装饰,还是属于生活的文化积淀。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人生,就是一个人在世界生活发展的全部过程。

也许是怪笔者考虑得复杂了,也或许是太过于幼稚。

但是,单从人生的这个层面来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探索发展的路径模式。比如,尊重生活,尊重内心,尊重属于自己的的每一天。

我们在城市里生活,常常都会看到广场上那些翩翩的舞姿。每天早晨坐上第一班公交车出发,或者漫游在城市的角落里,这种景色都会在我们眼前出现。

就像每天的太阳升起又落,高楼的身影变换着导入我们眼帘的模样一样。不管这个城市是以什么方式在运转,也不管忙碌的人们都在做些什么?每一个风景的出现,常常都会有一定的生活规律。

乡村也一样,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季节如何变化更替。劳作的每一个人,都在耕织着属于自己的“梦”。

也许,我们会为了一点小小的事情难过,也许我们也许在生活中遇到麻烦。

但是,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索然寡味。

或许,我们也会羡慕别人的成功,面对着自己的失败。也会想象着别人的际遇,而自己拼搏无数年总还会欠缺着很多东西。

羡慕归羡慕,想象归想象,每一天的生活,不也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面对一样。与其花更多的时间去想,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做。

“秋月春花凭客赏、高山流水契知音。”其实,生活里有的是乐趣,有的是情趣,有的是雅趣。如果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路,为何不先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生活虽然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但现实里,不会少了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会少了每个人的梦想,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感受诗意人生,一定会创造出无时无刻的美好。

诗意人生作文 篇9

奥林匹斯山九大文学女神中,最动人、最迷人的是诗歌的缪斯;在耀眼的文学星空中,诗的星座是无可争议的皇冠,诗的生命永远年轻,永远不老。

合理的人生定位不是接近金钱或权力,而是接近灵魂。唱诗讴歌词,无疑是在倾听自己的内心,抓住自己的内心。人生自有诗。有了诗,人生可能没有多少,但没有诗,人生总会少一些。是什么,有了就知道了。

诗中有一个战场,是根据莫峻的话改编的,会是一个悲剧性的成功;也是沙漠里贫瘠的秋草肥料,是夕阳下孤独的墙边为数不多的幸存守望者的荒凉;它是听到了洗槌的冷打声把树叶摇落,想起了辽阳十年的思念。也是突然看到陌生人的柳色,后悔教老公找海豹的遗憾

诗中有一个田园诗般的场景,意思是春天是寂静而珍贵的小溪,树阴闪耀着水,爱阳光柔和的宁静,也是一个水明阳光、山空多雨的朦胧之地。它是松林中的月光平原,是溪流中的水晶石,也是春天里月亮给鸟儿带来惊喜的惊喜;这是一个温暖而遥远的村庄,烟在伊一市场里一起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闲地看南山也是一种孤独

诗中有理想,却使龙城飞,不教呼玛阴山军旅情怀;也是要求你暂时去灵岩阁的政治愿望,如果你是著名的万户侯;是马蹄疾,一日见长安花的梦想成真。也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梦,半夜给客船的钟声失灵;是对千人指指点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也是对冷星的致敬,用我的血来表彰轩辕的牺牲

诗中有爱,就是山中无陵,天地合一是敢与你决一雌雄的坚定,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永远琥珀的爱;这是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蚕蛾会一直织到死去,每晚蜡烛都在哭泣,它们的灯芯都被抽干了,这也是人们对在西窗切蜡烛的期待,但却在谈论晚雨;就是那种衣服变宽永不后悔的迷恋,让人为伊憔悴。它也是我们希望在天堂飞翔的誓言,两只鸟同一个翅膀,谁愿意结婚

春旱,鱼相在陆,不如忘了江湖。生活需要被记住,但它将永远被遗忘,也许诗歌除外。那时候我们有梦想,关于文学,关于爱情,擅长周游世界。现在我们半夜喝酒,杯子接触到一起,就是梦碎的声音。北岛说,当你老了,头发花白了,困了,在火边打盹的时候,请把这首,的诗写下来慢慢读,回忆过去你眼睛的柔和,回忆过去它们沉重的影子。叶芝在27岁时对毛德纲立下了如此坚定的誓言,往事如烟。也许诗歌中庄严的文字的魅力可以给我们留下对过去的回忆,这是诗人应该坚信的。

诗歌就像我们的梦想。我们不厌其烦地用华丽的辞藻,恢宏的野心,恢宏的想象来装点它。诗人往往伴随着不幸,因为在这个滚滚红尘里,也许我们失去了除了梦想以外的一切,就会重新获得。在风风雨雨中,诗人约翰用生命的力量写出了不朽的诗篇。我们保留了自己的情绪,最后也保留了自己,于是我们远离了钱山,听到了他们深沉的意志回忆,那个声音仿佛在说:我没有走远,我很快就回来。

品味诗歌,比如品味珍贵的茶。退至任何地方都比退至自己的心理好。更安静,更不痛苦。我坚持宁静只是灵魂的秩序。凯尔奥里留说,所谓生命的诗意,就是敞开心扉,脱离现实的枷锁,不接受命运的怜悯和束缚,以新的姿态迎接大海和天空,不平凡,这就是生活

在诗的殿堂里,李白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傲气令人敬佩,杜甫的二曹与他的名字同生,永不蹉跎的江河情怀让人警醒。此外,还有何龟的潇洒调酒,陶渊明的悠然采菊树篱,李贺的苦心吟咏,苏轼的三百颗荔枝。他作为岭南人的一个豁达诗人,永远激情四射。他们也有贪婪、妄想、愤怒,这些在他们的诗中不出意外地流露出来,如刘墉秦楼楚观的浅吟低吟,李商隐感伤的一面,陆游与唐宛绝望的爱与死,温庭筠因诗而与于幼伟的爱恨纠缠,美女的贱色倾城,导致爱情穿越有缘。诗带来爱与恨,但这一切都与它无关。

上一篇:和朋友在一起教案部编下一篇:正朝览镜作,正朝览镜作刘长卿,正朝览镜作的意思,正朝览镜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