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项目申报

2024-05-04

医学科研项目申报(共6篇)

篇1:医学科研项目申报

附件1: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卫生科技重点研究领域与关键技术

(一)应用基础医学 优先支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1、干细胞技术研究 开展组织特异性干细胞以及干细胞巢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其所在组织、器官和个体的衰老变化,以及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以干细胞为载体,将特定基因进行修饰或改造,将其导入体内,以实现对相关疾病更有效的临床治疗目的。为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大规模、规范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免疫学与疾病防治机理研究 重点开展免疫系统识别抗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免疫系统进行精密调控的机制研究,包括免疫学技术方法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疫苗和免疫相关性细胞因子、抗体、试剂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重点支持诊断免疫学研究。

(二)临床医学 优先支助我省城乡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疾病研究。

3、常见恶性肿瘤防治研究。重点研究肿瘤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优先支持恶性肿瘤发病登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优先支持完整、系统的肿瘤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加强病毒性疫苗的研发和完善的疫苗接种体系。加— 1 —

强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研究。优先肿瘤的分子分型研究,建立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体系,探索个体化、规范化治疗。优先开展新的治疗靶点的筛选与鉴定以及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开展肿瘤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发,开展综合治疗模式研究。

4、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 重点研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预警、筛查和早期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加强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加强疾病人群综合防治的示范性研究,建立和完善苏南、苏北和苏中地区综合防治示范基地,确定符合省情的社区干预模式,并通过社区卒中登记监测评价干预模式的成本效益。重点支持多中心脑血管病影像数据库和评估预测技术的研究。优先支持脑卒中综合治疗体系研究。优先支持脑血管疾病新型治疗技术研究。突破8-10项早期预防和临床救治新技术。加强脑血管疾病康复的适宜技术和辅助康复治疗方式的研究。

5、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全省范围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全省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适宜宣教体系的探索和推广。优先支持早期诊断和新型诊断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评价并制定适合省情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规范化的诊断路径研究。优先支持心血管病防治方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加强心血管疾病急救路径的建立和优化研究。

6、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支持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体系的研究。加强支持全省范围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优先开展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技术方法的研究。优先开展肺炎病原学监测,研— 2 —

究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监测病原耐药情况,研究其耐药产生机制。重点开展气道炎症、肺损伤、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研究。加强开展稳定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研究。

7、损伤与中毒防治研究 加强创伤与中毒的流行病学规律研究。加强新型毒物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加强创伤伤情评估的研究。加强损伤与中毒的发病机制研究。加强建立和完善急救的合理临床路径研究。探索创伤和中毒的新治疗途径。进行大型灾害救援的战略规划与重点建设研究。

8、消化系统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消化系统疾病的大规模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优先筛选与鉴定消化系统疾病的标志分子,建立分子诊断体系以进行早期预防。重点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型个体化诊断试剂和诊断技术。加强全省多中心合作临床研究网络建设,探索包括介入治疗、内镜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新的治疗途径。加强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手段。

9、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优先开展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快速、准确、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加强开展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循证医学研究,如糖尿病循证医学研究,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应的临床治疗指南。优先探索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

10、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从中获得我省发病的高危因素、发病率、病因构成比等确切资料及疾病谱,进行有针对— 3 —

性的预防、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等工作。重点加强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开展先进的诊断技术研究,包括先进的神经影像学技术(神经功能影响学方法、病理影像学技术)、新的电生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扫描技术等,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11、精神障碍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重点探索以健康教育模式为主的社区干预方案,加强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的研究。重点探讨中国人群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指标,探讨患者人格特质的特异性指标,以提供早期识别的客观指标。开展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干预模式、青少年行为障碍相关特征与干预模式、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技术、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等研究。加强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和探索新的治疗途径以及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研究,主要包括药物个体化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物理学治疗、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并探讨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模式,并评价其效果。

12、泌尿系统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泌尿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优先建立泌尿系统疾病的预测系统。加强探索泌尿系统疾病新的治疗途径。建立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循证医学后效评价体系,特别是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各种诊治方法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及时发现存在明显缺陷的手段、过时的方法,并进行各种诊治方法的循证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政府决策和医保系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3、血液系统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建立血液系统疾病— 4 — 的登记制度,同时建立患者标本库,为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优先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强化寻找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筛查指标。优先建立血液系统疾病的细胞、免疫、遗传、分子特征等多指标诊断系统。制定统一的、更趋完善的、简便易行的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便于基础条件较差的医院应用,达到精确诊断病人的目的。优先开展规范化的治疗策略和新的治疗技术、方法研究,通过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开展新型的免疫调节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分子靶向治疗、抗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细胞因子治疗、抗体治疗、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技术、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建立符合江苏省情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14、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优先进行患者临床信息数据库的设计、建立、优化、完善和管理。重点开展自身免疫病的易感基因研究。重点开展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寻找高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重点建立早期诊断方法和统一的诊断标准。优先开展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研究,开展免疫重构(包括骨髓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细胞治疗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

15、眼科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常见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强化单纯性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病因机制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定性研究。强化开展广泛的遗传学、基因学筛查及分子机制研究,开展新型诊断技术研究,提高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建立规范化的治疗策略和开展新的治疗技术、方法研究。— 5 —

16、耳鼻喉科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耳鼻喉科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优先建立、完善和优化耳鼻喉科疾病的筛查与诊断网络。强化开展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强化耳鼻喉科疾病的统一的诊断标准的建立。建立规范化的治疗策略和开展新的治疗技术研究。

17、皮肤科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皮肤科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优先开展皮肤科疾病的标本库及遗传学基因资源平台的建立。加强开展皮肤三维CT研究,为色素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等建立新的客观的临床诊断指标。制定皮肤科疾病的诊疗规范。重点建立规范化的治疗策略和开展新的治疗技术研究。

18、儿科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儿科疾病登记网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儿科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加强新的早期诊断检测方法的研究,包括新型影像学技术、三维步态分析技术、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基因诊断技术等,提高新生儿畸形产前诊断的准确率。建立规范化的治疗策略和开展新的治疗技术研究。规范建立儿科内-外科联合治疗疾病的标准化临床路径。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统一规范化的诊治策略,明确界定儿内、儿外科治疗指证及标准诊治流程。

19、非创伤性外科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骨性关节炎和脊柱侧凸等常见骨科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资料普查研究。建立和完善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的长效机制。加强骨性关节炎和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研究,— 6 —

主要围绕关节软骨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变异、降解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参与作用等展开,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加强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规范化治疗策略和开展新的治疗技术研究。优先发展再生医学,修复半月板、韧带,进而修复病损的关节、软骨。20、口腔疾病防治研究 优先开展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见口腔疾病登记网和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研究。重点支持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口腔黏膜癌变的预警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重点支持口腔疾病修复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基于成牙相关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牙根(生物压根)研发。优先支持龋齿的天然药物群体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推广;基于成体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构建技术与产品研究。

21、老年性疾病防治研究。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研究,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干预的研究,Ⅱ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干预控制研究,针对适合基层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关键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我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听觉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前列腺增生合并症合理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22、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和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冠心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综合影像学诊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多排螺旋CT研究。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外周动脉、主动脉、静脉系统疾患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研究。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综合影— 7 —

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规范化的比较研究。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综合影像学诊断和比较影像学研究。脑肿瘤的早期综合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估。临床检验重要常规项目准确测量技术以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针对重要常规临床检验指标,建立30种左右的准确检测方法,使我省在临床检验参考方法或比对方法体系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预防医学

根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部署以及我省疾病防制需要,优先支助以下重点领域研究:

23、流行病学

优先开展重大及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及宏观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开展传染性疾病的人群易感性和疾病防控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加强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开展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

24、病原学研究 优先开展常见重大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致病机理研究。重点开展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的组学研究和致病、耐药及免疫机制等研究。加强传染病病原体毒种菌种库及相关数据库建设。

25、预防 优先开展疫苗、新型消毒和滤毒防护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重点开展高通量快速筛选有效免疫组分、新型快速免疫佐剂和重大传染病的新型动物模型研究。加强危险传播媒介鉴别与防治技术研究。开展提高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保护效果的关键技术研究。

26、诊断

优先开展重大、新发传染病诊断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重点开展快速诊断、早期监测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模式研究。— 8 —

27、治疗

优先开展传染病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治疗研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建立和保存临床资源数据库和样本资源,研究影响疗效的机制和评价系统。

28、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优先开展职业病早期诊断、防护和干预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职业病流行病学、环境学评价等研究。开展急性职业中毒救治关键技术、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工人健康损害的生物监测和预防控制技术、放射性职业危害控制关键技术与风险评价、慢性累积性职业伤害的工效学控制技术。从源头上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为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提供科技支撑。

29、、环境卫生学研究

优先开展饮用水和大气污染监测、消毒、净化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究。重点开展饮用水基础数据库建设、污染物及水质检测标准方法等研究。开展我省环境化学污染物健康危害监控技术研究。开展学校及公共场所传播疾病监控技术研究。30、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 优先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重点开展营养与慢性疾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相关性和干预技术研究。加强适合我省居民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及摄入标准研究。

31、儿童青少年卫生学与妇幼保健学

优先开展出生缺陷、影响少儿体质相关因素及干预手段的研究。重点开展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及孕产妇监测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适合省情的合理有效的产前、产时和产后保健服务模式。开展重大出生缺陷、重大遗传病的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研究。开展以医院和人群为基础的防治技术、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9 —

32、卫生毒理学

优先开展危害面大、危害程度高的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毒性机制研究。重点开展新型产品的毒性机制研究和相关的替代动物模型研究。加强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和环境表观遗传学研究及预测毒理学研究。

33、卫生检验学 优先开展卫生微生物检验新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新材料与现代分析技术联用的研究。

34、灾害医学 优先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江苏省情的现代化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研究。重点开展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队伍研究,组建和完善主要由急救医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地震专家、结构及危险品专家和熟悉救援事务的行政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队伍。

35、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重点开展社区妇幼保健和社区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精神障碍等预防、控制、康复模式研究。社区卫生信息技术和服务模式研究、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长期效果评价研究。紧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解决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筛选一批常见疾病社区早期识别、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适宜技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集成利用,建立适合省情的科学、规范、公平、可及的新型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模式。— 10 —

附件2:江苏省卫生厅2012科研课题申报名额分配表 单 位 数额 单 位 数额 南京市卫生局 14 江苏省人民医院 12 苏州市卫生局 8 南医大二附院 6 无锡市卫生局 8 苏州大学附一院 8 常州市卫生局 8 苏州大学附二院 4 镇江市卫生局(含江大附院)4 6+4 苏州大学附儿院 扬州市卫生局(含苏北人民医院)8 6+4 南通大学附院 南通市卫生局 8 6 徐州医学院附院 徐州市卫生局 6 6 江苏省肿瘤医院 淮安市卫生局 2 6 江苏省级机关医院 盐城市卫生局 2 6 江苏省血液中心 连云港市卫生局 5 6 江苏省疾控中心 泰州市卫生局 5 5 江苏省血防所 宿迁市卫生局 5 4 江苏省原医所 南医大口腔医院 4 4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4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市鼓楼医院 4 8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0

合 计 — 11 —

附件3: 江苏省卫生厅2012科研课题申请登记表 课题名 称 承担单申

请课题专 位 业 协作单研究起止时 位 间 姓 申请经费出生课题负 名(万)年月 责人 学 职 概 况 联系电话 位 称 课题组 成员 研究内容简介: 备注:

1、课题组成员限填前三名。— 12 —

篇2:医学科研项目申报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科技兴医”战略,加强我省医学科研项目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医学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医学科研项目包括省卫生厅科研基金项目和由省卫生厅归口管理项目(以下分别简称为省厅项目和归口项目)。

第三条

医学科研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队伍。各医学院校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科研学术管理和医学伦理组织,负责本单位医学科研项目学术和医学伦理管理。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四条

归口项目由省卫生厅按照项目计划下达单位有关要求,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后择优上报,根据实际情况,可实行限额申报。

第五条

省厅项目按照省卫生科技规划,根据我省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和国内外医学研究动态,研究制订项目招标计划要求和评审标准。

要求;涉及动物实验的项目,须使用有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实验动物并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研究;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项目,须符合国家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人员资质要求。

第三章 项目实施和管理

第十二条

医学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应按项目的内容和进度要求完成科研任务并及时做好研究资料整理工作,所在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做好研究资料归档工作。所有项目申报和验收等资料由项目承担单位档案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和课题组各留存一份。

第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为项目研究提供政策、配套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并协同主管部门和项目任务下达单位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工作。项目承担单位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要负责项目研究开展过程中的学术和伦理指导审查工作。

第十五条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有变动或变更,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陕西省医学科研项目变更申请表》(附件1),经单位学术委员会和科研管理部门研究审核,报项目下达单位审批同意后执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者按自行中止项目处理。

第十六条

项目未按计划进度完成,因故需延长时间或申请结转或停止的,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陕西省医学科研项目变更申请表》

参加研究的成员单位或研究人员有明确分工和知识产权归属及份额。

第四章

结题与验收

第二十二条

医学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研究规定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申请结题验收。

第二十三条

归口项目结题验收按项目下达单位规定进行,无明确要求者参照省厅项目结题验收执行。

第二十四条

省厅项目结题验收由省卫生厅组织,可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验收。首先由课题组填写《陕西省医学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申请表》(附件3),经省卫生厅批准后,再由验收组织(主持)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填写《陕西省医学科研项目结题验收证书》(附件4),报省卫生厅审批。通过验收项目负责人准予申请新的省厅项目。

第二十五条

省厅项目结题时单位组织评审专家组须由3位以上同专业专家和财务管理人员组成,专家成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组人数为奇数,外单位专家占专家组人数比例不得低于2/3。

第二十六条

通过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鉴定视同结题,结论报省卫生厅备案。

第二十七条

结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需要复议或不通过。

研经费管理制度的规定。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做到单独立帐,专款专用。项目完成后的剩余经费经项目下达单位同意后,留在项目承担单位作为后续医学科研项目研究经费使用。

第六章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一条

篇3:医学科研项目申报

1 申报项目情况

1.1 学科数:

在399项申报项目中, 涉及学科总数为81个, 有的项目涉及2~3个学科, 本文学科数据只计一个最重要的, 其他忽略不计。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护理技术 (44项, 11%) 、心脏血管疾病 (38项, 9.5%) 、妇科 (18项, 4.5%) , 接下来依次为实验室诊断 (16项, 4%) 、影像诊断 (13项, 3.3%) 、流行病学与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均为12项, 3.0%) 。

1.2 职称:

本文统计数据分为正高级、副高级及中级, 对其中医、药、护、技等系列未详划分。在399项申报成果中, 第一主研人为正高级职称者76人 (19%) , 副高级职称者236人 (59%) , 其余为中级职称及其他。

1.3 年龄:

第一主研人年龄在50岁以上者36人, 占9%, 40-50岁208人, 占52%, 40岁以下155人, 占39%。

1.4 性别:

第一主研人为男性者127人, 占32%, 女性272人, 占68%。

1.5 课题组人数:

课题组总人数达2352人, 人数最多的课题组为18人, 最少者1人, 平均5.9人。

1.6 发表论文篇数:

发表论文最多的项目为107篇, 最少3篇, 平均6.5篇。

1.7 课题来源:

申报项目中, 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部委计划各1项, 分别占0.25%, 省级课题142项, 占36%, 市厅级课题177项, 占44%, 自选课题77项, 占19%。

1.8 完成单位:

项目完成单位亦即推荐单位, 在399项中, 省直医疗卫生单位105家, 占26%, 省内高等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170家, 占43%, 市级医院及中等卫生专业学校88家, 占22%, 县级医院27家, 占7%, 其他 (包括部队医院、厂矿企业医院等) 9家, 占2%。

2 分析

2.1 399项申报课题学科分布比较广泛, 几乎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分支, 既有临床诊疗、护理, 也有基础研究, 既有预防医学, 也有药学和中医药学,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管理部门的应用, 有针对性的信息应用技术研究也悄然出现。另外, 护理课题申报奖励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多, 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 其原因一方面是护理在临床上是依据医技科室分科形成的一个综合的技术组合, 其申报课题和奖励项目时人为的将其与临床学科分开, 统一归类到护理技术学科;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 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高, 对健康和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提高, 相应的提高了对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 医护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申报课题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 同时在卫生系统人事管理中, 对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奖励、岗位设置、评优选先、业绩考核等条件也有相应的要求, 共同催生了护理人员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主动探讨改进护理技术理论和实践, 最大限度的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实在是一个多赢的大好局面。但是必须强调的是,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带动理论和技术的进步, 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的"创新"不应提倡。

学科交叉渗透现象呈现普遍化, 医疗医技结合、诊疗结合、基础临床结合、实验应用结合、医疗科室间结合比比皆是, 反映出现代医学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在专业知识上相互借鉴, 联合攻关, 共同发展, 展现出专业细化、项目联合体化。

2.2在所有申报项目中, 第一主研人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占59%, 其次为中级职称, 再次为正高级职称。数据表明, 在医学科研尤其是在临床科研中,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是生力军, 相比较高年资专家其社会兼职及活动、行政职务要少, 但业务工作、业余时间相对较多, 比中级职称人员专业造诣和临床经验丰厚, 所以担纲科研项目的领头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有一些情况是例外, 比如一些知名专家、教授为了完成人才梯队建设, 把自己主持项目让年轻人挑大梁, 给他们压担子, 促进其更快成长, 形成学科团队优势, 以利产出更大成果。另一个原因是省级课题申报限制包括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申报, 这也是造成中级职称人员担当第一主研人数量上偏少的一个客观因素。

2.3本文申报项目的第一主研人以40-50岁组最多, 达208人, 占52%, 其次为40岁以下组为155人, 占39%, 两者之和占91%, 说明这两个年龄组科研积极性较50岁以上组为强, 能力和经验处于上升期, 精力相对较为旺盛, 职业和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学习和钻研的动力较强烈。50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情况, 一是学历较低, 认为自己年龄偏大, 放弃晋升竞争, 所以对科研不甚积极;二是已经晋升正高级职称者认为自己在专业发展上已经到头了, 产生松口气的思想, 对于申报课题和成果奖励不太在意;三是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科带头人、硕导、博导, 主研国家、省级等重大科研项目, 全力冲刺本学科难题, 此类人员因摆脱了为科研而做科研的被动选择, 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而坚持, 所以其成果的含金量即创新性、科学性较高, 容易出大奖。

2.4女性在申报项目的第一主研人中占三分之二, 与申报项目的学科有一定关系, 如前所述, 在所有申报项目中学科数排在首位的是护理技术, 共44项, 占申报总数的11%。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从业人群仍然以女性居多, 就本文分析的数据看, 护理学科第一主研人均为女性。

2.5课题组人数有时与项目的质量成正比, 即人数越多, 成果的水平越高。此种项目联合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在国际、国家重点课题中所采用, 跨国、跨省、跨地区、跨医院 (院校) 、跨专业逐渐形成科研的主体, 从而具有集团作战的能力, 集中专业优势、集中技术力量、集中成果产出造就较高级别的奖项。例如人数偏少的项目多集中在基层单位, 受到课题组发表论文的作者限制, 没有论文的课题组成员不能申报成果奖励, 所以尽管有时参加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不少, 但因为未在论文上署名, 也遗憾地失去申报资格。

2.6论文作为反映课题学术水平的客观指标, 是医学科研比较特殊的产物, 因为在奖励类别上说, 大部分医学科研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 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例如采用或改进某项技术、疗法, 减少了病人的住院天数, 缩短了病人的治疗周期, 间接节省了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 即间接产生经济效益, 属于社会公益, 所以论文被当做衡量成果学术水平重要的证明材料, 证明成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本年度399项申报项目中论文数量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3~107篇, 平均6.5篇。其中发表的刊物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增刊、各种论文汇编、著作, 论文的形式有论著、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综述讲座, 国内的、国外的等等, 水平参差不等。但是总体上看, 论文数的绝对值与水平还是成正比的, 论文多对课题所研究的技术领域进行探讨的深度和广度均优于论文数较少的, 探讨的指标和技术亦比较全面。论文发表的刊物 (出版社) 也能代表论文的水平, SCI收录论文公认学术质量较高, 核心期刊也能代表该学科的较高水平。自2009年度奖项申报等级已经设立了明确的标准, 对于申报奖励的等级有了严格的规定, 这一举措对于提高论文的质量, 保证成果水平将是有力的保证。

2.7成果课题来源于国家级、省部级占37%, 市厅级、自选课题占67%, 总体水平上, 高级别的项目不多, 国家基金、部级课题仅3项, 占全部项目的0.75%, 省级、厅局级、市级课题占80%。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申报单位对照申报指南挖掘和释放潜能, 寻找突破口, 提高申报成功率。

2.8申报项目成果完成单位以省内高校及附属医院和省级医疗单位为主, 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及部队厂矿医疗卫生单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近年对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的重视, 疾控和监督系统单位不断增加, 并且学术水平较高, 获取进一步推荐机会较多。

3 讨论

申报科研课题、成果鉴定、奖励申请的项目数、参与人员数呈现急剧增加的局面, 从2006年度申报项目总数仅仅130余项到2009年度的近400项, 在3年的时间内增长率达到200%, 科研工作正在成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申报项目学科数、第一主研人职称、年龄、性别、课题组人数、发表论文篇数、课题来源、完成单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但是还欠缺详细的数据统计, 比如论文, 本文只比较了数量, 在大体上说数量多较之少具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不管哪一级的奖项申报和评审的条件中, 论文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有时是决定性因素, 尤其对于医学科研成果更是如此, 接下来本研究将进一步细化上述的8个方面, 分别剖析每一个指标的具体内容, 使数据更有说服力。

篇4:医学科研项目申报

[关键词]深度研课 鸦片战争 课程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6

时下许多地区和学校将“深度研课”作为教研活动的新方向,如何做到深度研课?笔者认为,深度研课的核心要求是深刻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课程定位为“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1]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而不能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点,否则历史学科就丧失了自身的根本价值——鉴往知来的功能。

以《鸦片战争》为例,很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先讲述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再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将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与扩大”的结论就结束了。这一课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样的教学处理根本不符合本单元的主题,更不符合上述历史课程性质,学生的收获只是知道了相关史实,而不会有什么深层的反思。笔者认为,以课程性质为核心,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主题,确定本课的总体结构如下。

一、偶然与必然

这一环节涉及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结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国的战败是偶然还是必然?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讲到这两个问题,但笔者认为,在讲述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必须讲清楚当时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观念和体系,即“天朝”人的天下观(宗藩体系)和西方人的世界观(殖民体系),这才是导致战争爆发以及战争期间国人种种不可思议举动背后的根源所在。

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宗藩体系,具体地表现为“天朝上国、藩属国、化外各邦”的三重关系。中国周边地区的各国君主,出于种种动机,纷纷臣属于中国,向清王朝纳贡,受清王朝册封。至于藩属国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国,清王朝一般视之为“化外蛮夷之邦”,在官方文书中蔑称为“夷”,并在其国名上加“口”字旁。因此,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承认有与之平等的国家存在。

而英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后,国家意识萌芽,国与国之间平等意识萌芽,它们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国际法规和外交惯例。1793年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皇帝时,要求中英之间的礼节要对等,体现了国与国平等的意识,结果触犯了不可一世的乾隆皇帝。鸦片战争就是这两种体系(或曰两种文明)的较量。

徐中约先生这样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能阻止这股潮流。”[2]

据茅海建先生统计,英军整个战争期间战死98人,伤200人左右,另外,包括疾病和船只失事等非战斗减员近2000人,英军远征,面临的最大敌人是水土不服,而不是清军的抵抗。清军伤亡2万余人,阵亡大员有钦差大臣1名,副都统2名,提督3名,总兵6名。如果不算非战斗减员,如此大的一场劳师远征,对手又是庞大的清帝国,英军伤亡竟然不足300人,其战场上的优势可以想见。[3]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举几个例子,如杨芳的粪桶阵迎敌,奕经的虎头军作战,或者闽浙总督颜伯焘指挥的厦门之战等。所以,历史的真实在于:鸦片战争中国是完败,根本没有获胜的机会。中英双方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无论是谁来指挥这场战斗,其结局都是一样的。

二、平等与不平等

这一环节涉及对不平等条约的评价,可以设计如下情景体验思考题:假如我们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你认为洋人提出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哪些我们可以接受,哪些我们不能接受,哪些又是说不清的? 请说出你的理由。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以今天的眼光看,《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是割地(第三款);二是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是赦免汉奸(第九款)。而第一款宣布和平;第十三款规定批准程式,并不涉及平等或不平等;第八款释放英囚也合乎当时和现在通行的国际法惯例;至于第十一款平等国交,反而是这项不平等条约中的平等条款。除去以上今天比较容易判别的条款,该条约还有三项规定,即五口通商(第二款)、废除行商(第五款前半部分)、新定税则(第十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这三项规定反映出英国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对中国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摆脱循环的新途径。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正面效应逐渐生长,最后超过了负面作用。[3]但当时的人们最难接受的却是五口通商,并不是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而且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协定关税等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规定却是清政府拱手送出的。[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顽固的传统文化的制约下,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清朝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没有现代的国际观念、法制观念,他们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所以他们往往对今天看来“平等”的条款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因而在外交上举措大谬。[3]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代替“天朝”人的眼光和标准,否则很多历史现象就无法解释。蒋廷黻先生这样评论说:“不平等条约的一部分根源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4]这的确是公允之论。

三、觉醒与反思

今天人们经常说鸦片战争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但当时的国人承认自己落后了吗?“挨打”让国人警醒了吗?这一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鸦片战争的惨败和战争中暴露出的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让国人觉醒了吗?鸦片战争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南京条约》签订,英军退出长江后,道光帝立即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浩繁的军费。战争过后,一切似乎恢复了原状。虽然利权丧失了不少,但在统治者看来,那不过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一种“羁縻”手段而已;统治者仍陶醉于“天朝无所不有”的迷梦中,国家机器仍然在封闭的自我环境中运行,并没有积极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于是十四年后战火又起,清政府完全是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根本没有吸取丝毫的教训,所以才有悲剧的重演——第二次鸦片战争。蒋廷黻先生评论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军事的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了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然后才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4]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和启示就是,中国必须要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

深度研课要符合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对历史课而言就是要有“历史味”,也就是说不能把历史课上成语文课或其他。例如必修三《物理学的重大发展》一课,就常有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对论的具体内容,这就明显偏离了历史课程性质。深度研课是为了上出真正的好课,何为一节好的历史课?薛伟强老师认为,科学运用史料是好的基础,适度激发兴趣是好的形式,适量的学术拓展及适时的现实关照是好的深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及批判,点燃思想的火花。[5]这应该是我们深度研课时要遵循的基本标准。把握好这四个度的历史课才是有深度的,这样的历史教育才符合课程性质,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注 释 ]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52.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三联书店,1995:484,512-517,482.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23-25,20.

[5]薛伟强.一节好课应当把握的四个度 [J].中学历史教学,2014(10).

篇5:医学科研工作总结

一、突破性工作:

1、召开以“如何做一名科研型校长或科研型教师”为主题的交流会。

为贯彻长春市教委“开展教育大讨论”的指示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校长和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校长和教师由事务型、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凸显科研的导向引领作用,努力开创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20xx年6月2日我们召开以“如何做一名科研型校长或科研型教师”为主题的交流会。哈达小学李长发校长、迎宾路小学史建茹副校长等10位人员大会交流,与会人员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交流人员都根据本校、本学科特点拟了副标题,语言简练,恰当,具有一语道破之功,而且能旁征博引,很多例证极具说服力,并具有感染力,激发了与会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此次交流会准备充分、参与面广、领导率先垂范,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反思性和实效性。各中小学校级领导和科研骨干教师光临本次会议,我校张敏校长进行了大会总结,为长春市教育大讨论第二阶段--论坛阶段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召开了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研究》结题现场会。

结题会5月25日在“龙子心”希望学校举行,市教育局周国韬局长主持会议,王树彬局长宣读结题报告,经结题验证我区有11项子课题顺利结题,八十七中学西校、绿园小学、雷锋小学、正阳小学、四间小学5所实验校被评为优秀实验校,我区被评为优秀实验区,现场发牌。

我们教科所还对朝阳区11所学校的子课题进行了结题鉴定。

3、召开市级规划课题《中小学学生社团活动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子课题《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推进区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立项申报会。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创新、深化德育工作和团队工作,全面提升我区青少年综合素质,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推进区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积极参与并确立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推进区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子课题,三月份组织召开区级课题立项申报会议,分别有87中西校、民主、春阳、春光等6所实验学校申报,做好课题指导、论证、填写、实施等工作。课题实验以《恰同学少年》和《绿园教育》等杂志为平台,6月份市教科所王晶主任为我区实验校教师做了《如何开展社团活动及做好兼职编辑》的专题辅导,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4、召开了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基地《美技课程整合与校本教材开发》开题会。

篇6:医学保研学术论文

摘要: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初。

由于集成三维重建平台的医学影像设备价格昂贵等客观原因,国内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诊断起步较晚,到90年代某些高校才开始进行各层面上的研究[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短短几年,三维重建技术已成为人们探索生命奥秘,以及疾病诊断、手术规划的重要手段。

1 常见的医学三维重建素材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是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新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比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2]。

CT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并以数字图像方式显示,能极其精细地区分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从而形成对比。

例如,头颅X线平片不能区分脑组织及脑脊液,但CT不仅能显示出脑室系统、还能分辨出脑实质的灰质与白质。

CT如再引入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其分辨率更为提高,可加宽疾病的诊断范畴,提高诊断正确率。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MRI。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他断层成像技术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

同时磁共振成像也有自身的特色,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目前,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方法主要有面绘制、体绘制以及由物体表面的二维灰度图像重构其三维几何形状法或称明暗恢复形状法等几种。

2 Marching Cubes算法基本原理

移动立方体Marching Cubes[3]算法是Lorensen等人在1987年提出的等值面构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体素单元内等值面抽取技术的代表[4]。

所谓等值面,是指在一个网格空间中由采样值等于某一给定值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该算法的本质是将一系列两维的切片数据看做是一个三维的数据场,从中将具

有某种域值的物质抽取出来,以某种拓扑形式连接成三角面片。

等值面是空间中所有具有某个相同值的体素点的集合,体素点的值采用V0~V7八个点在体素区域内三线性插值的结果。

可以表示为:c是常数。

F(f)为体数据f中的等值面。

计算公式可表达为:

其中α0,α1,……,α7是由V0~V7八个定点的值决定的常数。

在MC算法中,假定原始数据是离散的三维空间规则数据场如图1所示。

用于医疗诊断的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 等产生的图像均属于这一类型。

图1 三维空间规则数据场

MC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逐个处理数据场中的体素,如图2所示,分类出与等值面相交的体素,采用插值计算出等值面与体素棱边的交点(V0~V7) 。

根据体素中每一顶点与等值面的相对位置,将等值面与立方体边的交点按一定方式连接生成等值面,作为等值面在该立方体内的一个逼近表示。

在计算出关于体数据场内等值面的有关参数后,利用常用的图形软件包或硬件提供的面绘制功能绘制出等值面[5]。

图2 体元素图

等值面的绘制一般采用二值化的方法,即通过与给定阀值的比较来确定该点的值(0或1),顶点密度值<域值为Outside的为1,顶点密度值≥域值Inside的为0。

V0~V7每个顶点有Outside和Inside 2个状态,因此8个顶点共有256种组合状态,根据互补对称性以及旋转对称性,共有15种三角构型。

在重建时根据索引进行查找时,每个索引分为索引,旋转,三角模型三部分。

Marching Cubes算法主要流程如下:

⑴将三维离散规则数据场分层读入内存。

⑵扫描两层数据,逐个构造体素,每个体素中的8个角点取自相邻的两层;8个定点可定义为(i,j,k),(i+1,j,k),(i+1,j+1,k),(i+1,j,k+1 ),(i+1,j+1,k+1),(i,j+1,k+ 1),(i,j+1,k),(i,j,k+1)(如图3所示)。

⑶将体素每个角点的函数值与给定的等值面值c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构造该体素的状态表。

⑷根据状态表,得出将与等值面有交点的边界体素。

⑸通过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体素棱边与等值面的交点。

⑹利用中心差分方法,求出体素各角点处的法向量,再通过线性插值方法,求出三角面片各顶点处的法向。

⑺根据各三角面片上各顶点的坐标及法向量绘制等值面图像。

图3 体元素坐标点图

3 空间等值点的判断及等值面与体素边界的交点计算

任取一离散网格棱边,设棱边上两结点分别为:Mi(xi, yi, zi, qi)和Mj (xj, yj, zj, qj);取量值的等值为C,当满足(q-c)(q-c)≤0(等值点判定条件式)则Mi和Mj两点间取等值点Mo。

另设等值点Mo的坐标为(xo,yo,zo),由Mi和Mj两点根据线性插值可得公式⑵:

式中k=(qi-c)(qj-c)≤0。

根据等值面判定条件式⑴,和等值点坐标公式⑵可以按结构离散信息对网格棱边进行搜索判断,从而求出指定域中结构体所有等值点。

求出等值点以后,就可以将这些等值点连接成三角形或多边形形成等值面的一部份。

4 等值面的法向量的计算

为了利用图形硬件显示等值面图像,必须给出三角面片等值面的法向,选择适当的光照模型进行渲染,生成真实感图形。

对于等值面上的每一点,其沿面的切线方向的梯度分量应该是零,因此沿该点的梯度矢量方向也就代表了等值面在该点的法向。

等值面往往是具有不同密度物质的分界面,因而其梯度矢量值不为零,即公式⑶:

直接计算三角面片的法向是费时的,为了消除各三角面片之间的明暗度的不连续变化,只要给出三角面片各顶点处的法向,并采用Gouraud模型绘制各三角面片。

这里我们采用中心插分方法来计算各体素各角点的梯度。

在三角形的情况下,计算出每一个三角形面片的法向量,然后用三角面的法向量求得每个顶点的法向量,最后用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三个法向量插值求出三角形面上某一点的法向量。

对于等值面来说有简单的方法计算顶点的法向量。

考虑到等高线的梯度方向与等高线的切线垂直,因此,可以用梯度矢量代替等高线的垂直线。

在三维情况下,等值面的梯度方向就是等值面的法向方向。

由此,可得到公式⑷:

5 Marching Cubes的优化--网格模型简化算法

网格模型简化算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目前的简化算法大多考虑以边折叠前后的模型几何位置变化为折叠代价,从而减少多边形的数量,以达到提高运算效率的目的。

网格简化算法的目的是在尽可能保证图像精度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因此,选取坐标点的原则是尽可能接近原始网格,一般有子集选择法和优化选择法[6]两种子集选择法即简单地在边的两个端点中选择代价较小的那一个,优化选择法则是选取二次误差最小的点v作为折叠点,该点所对应的二次误差测度为,而点v的二次误差是二次方程,求其最小值就是求方程对x,y,z偏导为零的点,解出的x,y,z即为新的顶点坐标。

这一过程等价于公式⑸的矩阵方程求解。

折叠代价的度量

折叠代价的计算分为两步。

第一步:计算每个顶点的二次误差侧度时,以Garland的标准二次误差测度为基础,同时考虑周边三角形面积的影响,计算每个顶点的二次误差测度均值;第二步:计算边折叠代价时,以边的长度和边折叠后所引起的三角形形态变化的程度作为加权因子。

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三维空间中,平面P可以表示为ax+by+cz+d=0,也可以表示为PTv=0.其中P=[a,b,c]T是平面P的单位法向量,且有,d为常量。

模型空间中任一点v=[x,y,z,1]T到该平面的距离的平方为公式⑹:

网格模型中的任意点v=[x,y,z,1]T的二次误差Δ(v)的定义为该顶点到与该定点相关的平面的平方和,可以表示为公式⑺:

其中,planes(v)表示所有包含定点v的三角平面构成的一个集合,称为顶点v的相关平面集。

初始状态下网格模型中每个点的二次误差为0,上式变形后可以得到公式⑻。

其中kp为平面P的二次误差测度。

而,

称为v=[x,y,z,1]T的二次矩阵。

称为点v的二次误差。

当进行边折叠时,可使用一个附加规则(Garland et al. , 1987)获得点v处的二次误差测度,该顶点的二次误差值为,也就是该边的折叠代价。

6 网格简化算法在 医学三维重建上的 应用

网格算法一般应用于加快三维重建的速度,但是单纯的网格算法却缺乏实用价值。

相对于其高速的绘制,损失的精度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对网格简化算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基于体绘制的网格简化算法。

体绘制是将切片中所有的物质(皮肤、骨骼、肌肉等)集中在一幅图中显示。

但在只需要观察骨骼的情况下,很多的三角面绘制都是没有意义的。

忽略那些不必要的三角面可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重建速度。

7 结束语

MC算法通过对比阀值来确定体素的多边形,在面对大容量数据时往往有着速度慢这一无法回避的缺点,但现在各种有针对性的改进使得它有了更大的 发展潜力,所以MC算法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算法,它更接近于“体素” 这个概念。

现在流行的很多三维重建算法都是基于MC进行改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特定的三维模型。

象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算法,断层医学图像插值算法等,则主要是为了使CT等数据容易受到MC算法中阀值的分割。

现在,OpenGL,VTK等图像函数库的使用已使得三维图像建模变得简单期望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蒲超,张育民.医学图象三维处理算法与应用[J].兵工自动化,.6:210~212

[2] 罗述谦,周果宏,石教英.基于三角形移去准则的多面体简化模型[J]. 计算机学报,.2:135~138

[3] Nielson GM.Dual Marching Cubes.IEEE Visualization 2004.

[4] 田捷,包尚联,周明全.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炎热的夏天教案下一篇:议论文:谈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