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设计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学科研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阐述医学领域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结果报告与结论表达的一门学科[1]对科研过程中手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科研结论。

第一篇:医学科研设计论文

破题医学科研诚信

周燕:防管并举筑科研诚信

医学是关系到人的生命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和造福于人类,整个医学科研活动都会始终在人类的道德天平上接受道德的检验。

近十年来,我国医学科研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大幅增加,对医学科研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期望提高,导致现阶段医学科研呈现出偏离预期发展趋势的情况。医学科研领域抄袭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滥用权力、不当得利等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大面积爆发。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道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当前我国医学科研领域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解析科研不端:由表及里

美国最早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关注就是针对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大量证据表明,生物医学领域是我国医学科研不端行为的“重灾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医学研究生在文献阅读、选题、实验实施开展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医学研究生选题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有的研究生在选题阶段不能做到科学诚信,以交差为目的,选题缺乏创新性,实验设计只是文献的简单重复。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部分研究生缺乏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科研作风,而是试图找“捷径”。毕业论文撰写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或新发现,只是沿袭前人的方法得出“必然”的结果,这些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或发表论文的可读性及参考性大大降低,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非常不利。

第二,申报医学科研项目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而进行的虚假陈述或申报。这种情形的目的性在于骗取科研经费、取得科研项目资格。

第三,侵犯他人著作权。比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

第四,在具体医学科研过程中进行的虚假陈述、数据造假以及违反诚信原则所进行的资料收集。这些往往体现在无中生有,故意编造文献、数据以及调查结果。所谓违反诚信原则进行资料收集体现在违反程序或者未经他人许可擅自引用、摘抄他人已发表的文章、报告,这点视同侵犯他人著作权。

第五,医学科研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现象突显。学术浮躁往往伴随着对学术的急功近利,追求结果而不在乎过程;强调学术成果的取得,忽视程序性问题。学术腐败强调“权学交易”,这也给寻租留下了滋生的土壤。

第六,个别医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欠缺,缺乏对科研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缺乏对个体行为的监督。

第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医学科研成果的审核力度不够,缺乏实质性审查。科研成果往往涉及发表或出版,缺乏对医学科研成果在发表环节的审核力度,就会助长医学科研行为不端情况的蔓延与科研诚信的缺失。

首先,社会转型时期医学科研职业道德的缺失。规范的局部失调以及对金钱、名誉的过度追崇是医学科研浮躁和腐败的宏观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对利益的追求、声誉的获取往往凌驾于对医学自身的研究。同时,规范的失调存在约束机制的失灵,给医学研究学术不端行为的管制留下了漏洞和不足。

其次,现阶段医疗科研项目审批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目前很多单位的医学科研评估主要是考评发表论文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承担科研项目数、申请到的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基本上是以数字量化指标为主,并据此给被评的单位、部门或个人分档、定级,与个人职称评定、收入挂钩。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催生浮躁、急功近利思想,诱使一部分人超越伦理底线弄虚作假。二是对申请人申请项目的许可、批准与否在于审查是否合格,审查机制的缺陷也必然导致医疗科研项目的批准存在不合理因素。

再者,监督力度不足,监督机制存在缺陷,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医疗科研机构的内部监督,对存在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欠缺监督力度,由于内部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紧密联系可能会导致内部监督留有一种“睁一眼、闭一眼”的心态。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监督,这种监督往往体现在对拟发表或出版论文、报告和文章的审核力度上,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金钱或其他因素成为科研成果能否发表的重要甚至决定因素。三是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医疗科研的监督匮乏。

医学科研职业化素质教育不足也可导致科研精神和职业道德缺乏。职业化培训的力度以及整个科研过程中对自身行为方式的自我约束仍不足。

同时,惩戒机制不完善为医疗科研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提供了“敢作敢为”的空间。

最后是医学研究项目跟踪机制的欠缺。所谓跟踪机制,是指对取得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进程、阶段等进行跟踪和监督的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种过程监督机制。经费用处不明确、研究进度拖延等往往也是违背了职业道德。

规范科研诚信:标本兼治

《规范》要求,医学科研人员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遵循科研伦理准则,尊重同行及其劳动,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自觉抵制科研不端行为。《规范》由总则、医学科研人员诚信行为规范、医学科研机构诚信规范、实施与监督以及附则五个方面构成。据此,加强医学科研诚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医学科研发展的正常轨迹;加强对医疗科研的宣传教育,让科研者形成正确认识,积极寻求取得科研成果的研究途径,形成良好的医学研究氛围。

第二,医疗科研项目的审批机制再完善。即完善医疗科研项目的审批机制,充分考虑各种相关性因素,一改审批考虑要素的不合理性。

第三,实现科研机构内部监督、刊物的审核监督,以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外部监督三者的有机统一和有效协调。《规范》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医学科研诚信与行为规范,协同相关部门对重大医学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指导各地区、机构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

第四,加强医学科研的职业化素质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医学诚信和规范实施的主体是医学研究人员,从主体入手,提高医学科研的职业化素质、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缓解甚至避免医学研究诚信问题和规范失调的重中之重。

第五,加强惩戒力度,完善惩戒机制。《规范》第三十三条规定:医学科研机构应当切实承担对本机构科研人员诚信行为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科研诚信监管制度,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监督和检查,严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第三十四条规定:凡科研不端行为涉嫌违纪、违法的,由有关部门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可见在惩戒力度上,《规范》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更为具体和严格的惩戒措施,目的就在于对医学科研造假进行约束和制约以及对规范失调和漏洞进行弥补和完善。

德国马普学会于2000年提出“提倡良好科学实践,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比揪出少数已经出轨的人更重要”。政策、法规是外显因素,更大职能在于治标,而教育提升研究者的科研道德水平,成可是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规避失范行为的发生或尽量将其限制在最低程度。政策法规与教育应成为我国促进医学科研诚信的两大法宝。

尽管目前我国医学科研诚信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持续地从教育角度与政策监管角度努力,同时调整不合理的科研管理、基金管理以及评估机制等问题,从医学科研行为上予以规范,我国的医学科研诚信定会大为改观。

唐健、丛亚丽:机构诚信优先

2014年8月28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发布的《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已经开始正式施行。此规范以“医学科研诚信”作为规范对象,使得治理医学科研诚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相关医学科研人员、各级各类医学科研机构,特别是机构管理者而言,如何系统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旨,尚需要一个过程。

尊重医研诚信独特性

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医学科研的一些独特性决定了诚信的重要性。

第一,研究的转化导向性,决定了医学科研与生命健康的息息相关性。对科研活动的经典理解是“为知识而知识”,而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有时并不是科研活动的首要目标。医学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或缓解患者的病痛并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因此研究具有强烈的转化指向性。可想而知,不负责任的研究终会对患者与人群产生实质性伤害。

第二,科研涉及人体或动物的使用,研究本身与伦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没有哪一个学科像医学一样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影响,《规范》强调对人体受试者和实验动物的保护。在医学科研史上,并不缺乏各种以研究之名、侵犯人权之实的丑闻。如果医学科研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受试者权益,不能彰显对生命的尊重,那么医学科研也很难获得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辩护。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3年7月、2014年4月分别向社会公布《涉及人体的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管理办法》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两份规范性文件,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人们相信待这两份规范正式发布实施之后,会与《规范》一起构成对人体受试者保护相互支持的重要法规依据。

第三,生物医学研究越来越走向合作,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科研诚信建设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中国是一个科研大国,但科研的原创性、综合水平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与科研大国相称的应有水平,“中国制造”的科研成果还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国内发生过一些因为研究造假导致有些国际知名刊物对中国作者撤稿、拒稿的事件;发生过因缺乏符合伦理规范的研究成果而难以发表的困境;也发生过国际科研合作的不端作为,例如黄金大米事件。这些事件或困境告诉人们,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要“取法乎上”,要以在国际上取得广泛共识的伦理原则、学术规范作为重要标尺。

强调机构自律与责任

机构诚信在治理医学科研诚信中的凸显作用是需要关注的。要想明白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深入理解现代医学科研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独特性质。与传统医学研究相比,现代医学科研强烈表现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谓科层制(Bureaucracy)特征。比如科研活动不断分工细化,政府和社会对科研投入增高,职业科学家群体出现,大型学术医学中心崛起,各种医学治理规章规范出台等等。

如果说传统医学研究活动个人色彩更凸显的话,那么现代医学科研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专业性的活动。医学科研人员必须要进行分工协作,必须要依附于机构,才能更有效率地设计课题、获得经费、组成团队、发表成果、获得专利、促进成果转化等。如果说传统的科研诚信更依赖于研究者的自律,那么现代科研诚信就更强调机构自律。

《规范》的第三章强调对医学科研机构诚信。但是如何真正落实,有三点非常关键:一是机构领导层的正确理念,二是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可落实的具体操作,三是执行的公开公正。

机构领导层需要清醒认识到机构诚信是决策要务,诚信建设工作应机构优先于个人。现实中,有些机构在研究者晋升评估的标准上有些单一,导致急功近利的研究者会为了追求SCI分值铤而走险,其结果必然是断送研究者个人职业生涯。因此研究者所在机构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寻求优化诚信建设工作的方法,比如可加强评估政策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培训。设想,一个研究者周围同事的理念和机构的政策,若不利于那些能耐得住寂寞而坚守科研诚信的研究者,那么,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刚起步的研究者来说,可能会以科研不端的方式来获得眼前的物质利益。这对那些坚守规范的研究者来说,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

同样,机构诚信也不能只依靠机构的自律,更需要类似此规范对机构责任的认定。如果说此《规范》尚有不足的话,就是在基金申请与机构诚信之间应建立一个约束机制。目前比较好的模板就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出台的相关政策,比如,若某机构在受试者保护方面和诚信方面没有按照应有的规范去做,NIH将会叫停此机构所有研究经费的使用,这对机构来说是致命的。

《规范》对机构诚信教育、保护举报人、不良信用记录进行了原则性规范,但没有涉及以下两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第一,科研机构中负责诚信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哪个?是纪检委、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IRB),是学术委员会,还是有条件的机构另设“诚信办公室”,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第二,如何保障科研机构诚信政策的透明性?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个人的不端行为被同事或同行检举,作为机构往往会采取内部淡化处理,甚至采取保护措施。这样做的理由往往声称是“维护机构声誉”,却没有想到长远的不良效果,即这样对机构诚信建设反而伤害更大。因此,机构政策制定、实施以及如何公开透明,值得探索。

规范利益冲突在即

科研诚信的范围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从结构上划分,包括国际共识、政府规章、机构政策、社会监督、行业规范、个人自律等;从内容上梳理,主要涉及不端行为的防范、人和动物受试者的保护、导师与学生关系、引用规范、署名与发表、数据采集与管理、成果归属与转让、利益冲突、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同行评议等。《规范》虽然没有分类阐述,但基本都涉及到了这些内容。只是对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s)问题,还没有足够明示。但是从另一面,也说明国人对于医学科研利益冲突认识还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共识,尚无法落实到规范层面。

目前利益冲突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研究人员、机构与药物公司(也包括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机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

研究经费总是紧张的,来自制药产业的资金是重要的横向补充,与制药企业合作,有利于产学研联合,推进成果转化。但是,国际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如果不能有效管理与药企关系,科研的客观性将会遭受质疑,甚至造成腐败。

此外,有些机构偏重科研数量而忽视质量,滥用SCI或影响因子等评价标准,过度进行物质奖励,也有可能对研究人员造成负面导向。

总的来说,《规范》在机构层面的要求,既需要各方面管理人员在理念上进一步重视,也需要在相关基金申请等方面形成实质性的约束。虽然我国文化中不乏个人层面的自律,但在制度建设方面确实亟待加强。

第二篇:《医学统计学》与《医学科研方法》内在联系的探讨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阐述医学领域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结果报告与结论表达的一门学科[1]对科研过程中手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科研结论。

《医学科研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学基本科研方法的讲解、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等,可以使医药专业的学生了解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对专业的热爱。为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做好铺垫。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培养临床医生转变到了培养全面的医学创新人才。医学创新型人才应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创新人格、丰富的创新知识、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高超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创新实践[2-3]。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研究生中开设了《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以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近年来,逐渐在本科学生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程。

在医学科研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门课程[4-6],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的专业两门课程都学习了,有的专业只学习了一门课程,两门课程都学习的专业中,有的设置在同一学期,有的设置在不同的学期。为了探讨课程设置的最佳效果,我对这几类班级做了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级医学本科本学期开设了《医学统计学》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没有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学习《医学统计学》之前的某学期学习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以及在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同时正在学习《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甲班、乙班和丙班,共208人。这三个班级所使用的《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的教材一致,授课学时、内容相同。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给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录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2.1 调查问卷结果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结束以后,对所选三个班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表2。

三、讨论

《医学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科研设计的基本概念、科研设计的三要素、科研设计的原则、科研设计的类型、动物实验、医学文献的阅读、医学论文的写作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分类、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在本次调查中,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对科研的兴趣和了解比未上过《医学科研方法》的班级要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科研方法确实有开设的必要,能让学生们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对科研有所了解,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在内容上,医学统计学中学生们会学习到的统计学方法,都是与医学科研方法中学习到的科研设计类型相对应的,在没有上过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班级中,就需要教师额外给学生讲解相对应的科研设计类型,并且还要给学生解释统计在医学中的应用,这就耗费了上课的时间,且很多学生在上课时简单的讲解中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科研设计类型。如果两门课程分开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学生们对之前的内容就会有所遗忘,因此乙班和丙班两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将两门课程放在同一个学期教学能促进相互的理解,内容上显得更加的连贯。

本次研究只是对《医学统计学》和《医学科研方法》这两门课程在内容理解上的相互促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的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课顺序决定的,对教学效果有影响的还有教学模式,要将好的教学模式与合理的培养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实际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史周华.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1):85-86

[3]汪磊,鲁选文,李亚坤,等.医学生参加科研的现状以及满意度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88-2689

[4]罗来成,叶锡勇,王建红.浅谈《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教学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00-2901

[5]周政华,刘振中,吉渝南.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认识及需求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4)

[6]魏高文,邓常青,魏歆然等.构建以科研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模式[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8):46-49

作者:朱旭 吴琼

第三篇:浅析医学教育与科研

摘要:为了推进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本文在对医学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展开辩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并从重视程度、制度建设、科研管理、政策支持等四个角度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医学;教育;科研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教育与科研是高校运作的两大主要职能,教育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也是一种教育。

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分析

(一)科研促进教育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有效运行。医学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根据医学教育实际,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医学类知识、医学教学、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科研依据。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与科研工作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学院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实施医学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熟悉学术前沿状态,能够获取和创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育带动科研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往往忽略了科研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面对每天都在变化的科学技术,作为医学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作为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其实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在搞好医学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搞好,可以说,不去科研只注重教学的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深入了解,其教学水平也不会太高,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科研工作搞得好的教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观念相对超前,在教学中往往更加主动,能想方设法地去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以此来熏陶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

(三)二者共同发展

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都是医学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内容。所以,对于医学高校来说,教育与科研同等重要,应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二、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科研工作投入大、周期长,所以,许多医学高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费和精力。在医学教育中,作为管理者认为只需要开展好医学教学工作即可,认为科研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由于医学高校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即便是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在投入方面不到位,导致科研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制度建设不全

我国医学教育采用的多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许多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都缺乏标准依据,操作不规范,有时甚至是凭领导、专家个人的意向来决定,没有严谨的制度做保障。在科研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重复申报、轻易结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检查流于形式,导致教师科研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挫伤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三)科研管理欠缺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开展的质量。目前,许多医学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缺乏。一方面,已有的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亲自参与课堂研究的实践经历少;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工作量大、程序繁琐的科研管理工作。而医学高校则缺乏这种能够胜任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质量。

(四)缺乏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在科研领域缺乏政策支持,使得科研工作一直处于高校教育的边缘地带。尽管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于科研项目申请者的资历规定和科研经费投入规定等问题,都需要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三、促进医学教育与科研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医学教育过程中需要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开发,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高校管理者应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来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将自身的医学知识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教师参与科研的次数与成就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医学高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在经费投入和职称晋升上给与科研工作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参与率,将教育和科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医学高校需要在教育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上做文章,积极协调和服务好教育科研工作,为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得教育科研相关人员的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改进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创新科研工作。医学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四)改善政策环境

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做保障。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必须积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学者从事科研工作,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科研已成为衡量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科研活动必不可少。只有正确看到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采用有效措施去改善科研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彦.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 谢雪姣,卓海燕. 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现状研究[J]. 西北医学教.2012(04)

作者:李莹莹 迟鑫明 王崇 李剑

上一篇:涉外会计毕业论文下一篇:会计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