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

2024-04-11

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精选6篇)

篇1: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

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 编号:

当事人(自然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单位或住址,法人及社会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纠纷简要情况:

经调解,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履行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

本协议一式份,当事人、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属街道司法所各执一份;

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调解员(签名)

(人民调解委员会盖章)

年月日

篇2: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

按照莆田市司法局《关于人民调解协议书质量检查的通知》(莆司明电[2010]23号)的通知精神,我所于2010年11月下旬对本所2010年以来的人民调解协议书进行自查,现将人民调解协议书质量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我所共受理群众申请调解并制作法律文书43份(含协议书见证),其中人民调解协议书经县人民法院确认19件。所有人民调解协议书都按协议内容履行完毕,没有出现协议书签字后反悔案件。

所有的人民调解协议书都按司法部统一制定文书格式,做到填写规范,字迹工整,立独立卷,装订整齐;内容真实,用词得当,意思表示准确,逻辑关系清楚。

二、主要做法

(一)抓培训,提高全体调解员业务水平。6月11日,我所举办了全镇村(居)调解主任业务培训班,邀请县法院大济法庭庭长徐秀明为培训班作专题讲座,他以生动案例、通俗语言讲述了调解的技巧和法律文书制作的要求,全体受训人员受到了一次系统的业务培训。

篇3: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

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理论依据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效力与一般诉讼裁判的效力并不完全相同, 因为司法裁判性质上属于非讼裁判, 它与诉讼裁判效力根据差异极大,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将司法确认制度理解为诉讼裁判的一种参照。所以司法确认效力既可以从裁判权的性质去研究, 也可以从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上去分析。

(一)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性质属于非讼裁判权

审判权主要包括非讼裁判权和诉讼裁判权两种类型,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从性质上讲属于非讼裁判权的运用。非讼裁判权并不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纠纷, 而是作为国家公权力对于公民之间民事关系的介入, 用来确认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依据《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 双方当事人可以就没有争议的事实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在解决纠纷, 而是对当事人双方所订立的调解协议的效力确认, 司法确认制度不能够保证争议纠纷最终是否能够得到解决。所以说, 这种司法确认实质上是

非讼裁判权虽然属于审判权的一种类型, 但是与一般的审判权还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它表现出的是一些行政行为的特征:其一, 非讼裁判权的目的是通过法院代表国家对于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监管来促进社会和谐, 预防并避免争议纠纷的发生;其二, 非讼裁判权的行使比一般的诉讼裁判程序简洁迅速且没有给当事人提供任何程序保障, 这些特点均符合行政行为的特征。 (1) 所以可以把非讼裁判权理解为法院的行政手段。

同时, 还需注意司法确认与民事诉讼中的确认之诉的区别, 因为司法确认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属于确认之诉。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司法确认的对象是双方意愿达成的无争议的调解协议中规定的双方当事人所享有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的法律义务。确认之诉则针对的是双方当事人存在争议的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所以, 法律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规定为民事诉讼的特殊程序是十分正确的。

(二) 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司法确认程序贯彻的是职权主义, 在双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人民调解的效力后, 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就申请事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 如果从程序的自我约束力方向来寻找司法确认程序的效力依据显然太过牵强。 (2) 但是, 《人民调解法》规定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必须要满足两种意思表示一致性:其一, 人民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以解决争议为目的自愿达成的;其二, 程序的启动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3) 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使确认程序符合非讼裁判的非争议性特点。正如前文所述, 司法确认程序并不是诉, 它事实上相当于公正, 即通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赋予司法效力的认可。因此, 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是司法确认程序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司法确认的裁判效力等同于人民调解的效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民调解的效力属于私法效力, 而司法确认属于公法范畴。也就是说, 司法确认后的人民调解不仅具有私法效力, 同时也会因为其本身内容成为法院的裁判内容而产生公法效力。

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现实基础

(一) 传统人民调解缺乏保障力

我国传统的民间调解是一种以自愿性和自发性为特征, 自上而下的调解模式, 例如乡治调解、宗族调解等。然而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进步, 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基层权力结构已经解体, 类似于民间调解的自治性权威已经解体。因此, 寻找出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赋予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定性以及强制执行力的程序就成为立法者修改现行法律的关键所在, 此外, 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 也迫切的希望调解协议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并得到执行。司法确认制度就是在保持传统的人民调解优势的条件下, 通过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的权威性来给予人民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和保障力。

可以说, 司法确认制度机制不仅使得人民调解获得法律的强力支持, 而且还通过给予当事人法律救济手段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应该说, 司法确认程序是诉讼与调解衔接的重要程序, 对于丰富争议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所在。 (4)

(二) 司法确认程序有利于节约法院的司法资源, 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一方面, 从人民法院的角度出发, 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环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今法院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各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加与法院的人力物力资源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能够保障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 使得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得到了切实的解决, 节省司法资源。另一方面, 对于当事人来说, 时间和财力是司法程序进行所必须耗费的,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当事人免受诉讼之累。根据法律规定, 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司法确认时, 无需缴纳任何诉讼费用, 由于程序简单, 更不会占用当事人太多的时间成本, 让当事人免受诉讼之累。

可以说, 司法确认制度充分激活了诉讼外调解的方式, 使一部分案件从诉讼案件中分流出去, 减轻了人民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对程序的复杂程度来说, 司法确认程序可把握性强, 容易操作, 不用耗费太多本来就匮乏的资源便可使当事人的权利及时实现, 而且能够把节省的资源用于复杂案件的处理, 从长远来说这也保证了司法公正。

三、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司法实践发展现状来看,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还有很多不足, 这里笔者主要从申请主体、司法指导、宣传力度、调解员及调解协议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 根据法律规定, 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下才可以向法院提出司法确认的申请, 立法者这样规定也许是为了体现人民调解协议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这样便于人民调解协议中权利义务的实现。但是, 达成协议的双方合意才能申请确认使我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就是程序启动比诉讼、仲裁都要困难, 过分看中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合意往往造成申请的延迟以至于错过法定期限,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总会被琐碎事务或一些不确定因素困扰, 程序进展总是处于不确定的氛围之下。但是目前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共同”才能申请, 这相当于给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提供了一个机会, 使得法律的诚实信用原则变成一句空话, 立法的预期效力则可能面临着不被实现的危险。

另一方面, 调解组织未被赋予申请权。调解组织设立的宗旨以及其工作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基层群众提供帮助, 及时化解矛盾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现社会和谐。但有关巩固调解组织工作成效的权利未得到当前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力支持, 重要的表现就是未被赋予申请权及因任何一方反悔而产生的救济权, 这种立法空白的现象不利于充分激励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情绪, 对法治建设也是一种损失。

(二) 司法部门对于人民调解的指导力度不够

基层人民法院、区 (县) 司法行政机关、街道司法所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但在司法实践中, 这些指导部门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在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上存在过于形式化、走过场等不良现象, 使得基层人民调解员难以从司法指导中真正有所收获。

笔者认为,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 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工作繁忙, 处理案件较多, 法官一般不会再有时间深入基层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个案调解的指导工作。尽管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但由于这种职能的实现方式过于简单, 又因为立法的空白而拘泥于形式, 根本无法本质的解决人民调解所面临的问题;其二, 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一般只要求街道司法所对各调解组织进行指导, 并未亲自参与到指导中去。街道 (乡) 司法所一般只配备1-2名司法助理员, 司法助理员除了负责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以外, 还肩负着社区矫正、法律宣传等大量工作, 此外, 基层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员文化素质较低, 欠缺法律修养, 调解纠纷能力并不强, 这就造成对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培训工作达不到较高层次。

(三) 调解协议内容存在的不严谨、不规范之处较多

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人民调解员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调解员往往年龄较高、法律素养与调解技能已不能满足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趋势。如果人民调解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不能达成调解协议, 或者达成的调解协议因为书写不规范、主体不明确、协议内容不合法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而无法进行司法确认;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法律还未出台相应的规定及范本, 使得不同地区, 不同调解员所制作的调解协议书难以统一, 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不严谨之处。从我国实践出发, 笔者在这里归纳总结出人民调解协议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第一, 协议中当事人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冲突;第二, 调解协议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损害了案外人的利益;第三, 协议内容有违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第四, 调解协议书手写字迹难以识别, 内容模糊;第五, 文字表述不严谨, 地方的土话、俚语较多。一旦调解协议出现上述问题, 人民法院却几乎不能对上述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严重降低了人民调解的效率。

(四) 缺乏相关的救济程序, 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无权利则无救济, 有权利则必有救济”, 与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相同, 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确认制度也需要规定相应的救济机制, 然而, 我国目前的法律只规定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具体操作。在司法实践中, 调解协议会存在着语言不规范、内容不够具体明确等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旦出现了上述的问题, 就会涉及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救济问题。但是, 我国目前法律并没有任何规定。从法院的角度考虑, 如果司法确认程序违法, 或者调解协议本身就是违法或者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 但由于法院的工作疏忽被法院司法确认, 那么法院就有责任进行相关的补救。根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规定》规定:“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认为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自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 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确认决定。”这项法律规定只确立了案外人的救济制度, 但是对与当事人的权益救济仍然没有涉及。

四、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完善意见

纵观司法确认制度的理论以及现实依据, 结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之道, 希望能够真正发挥该制度的功能效益, 切实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所遇到的阻碍。

(一) 扩充申请司法确认程序的主体

笔者建议将原来的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变成非经对方同意均可单方申请。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但是如果过度重视是否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会被他人恶意利用规避协议履行。因为从表面上这种做法是“合法”的, 但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法律的宗旨。如果争议一方不同意司法确认, 司法确认程序也无法启动, 立法的预期利益也就无法实现。因此, 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应受诚实信用原则的约束, 不能毫无理由地不履行协议。如果法律规定任意一方均可申请司法确认, 那么当事人一定会认真协商调解协议的内容, 不会把诉讼作为“兜底性”方式。因此, 笔者认为将申请主体的范围由双方共同变为单方即可。

另外, 调解组织也可以作为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之一。如果协议一方不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或者根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调解组织为了不使自己的工作努力半路夭折, 可以申请法院确认调解协议。肯定调解组织能够申请司法确认的权利, 一方面便于提醒督促义务一方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调解人员对工作保持高涨的情绪并积极投身于调解制度的建设。

(二) 建立负责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的专门机构

众所周知, 人民调解属于私法领域内的纠纷解决方式, 但是绝不可以排除公权力的审查。因为司法确认制度不仅可以显现出人民调解的合法性, 尽快纠正调解协议中法律以及实施错误, 而且增加了公众采取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信心, 树立了司法权威。笔者建议,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应当成立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审查确认工作的部门, 主要对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否出于自愿、协议内容是否有违现行法律法规, 在经过审查发现调解协议符合司法确认的要求时, 尽快为当事人办理司法确认的相关手续。

立法机关通过对现行法律的修改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成立专门的司法确认机构, 该机构主要有法官、律师、基层调解组织推选的资深人民调解员、各行业的专家组成, 法官和律师主要负责对调解协议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审查;各行业的专家和资深调解员主要负责对调解协议所涉及的事实问题进行审核。这样一来, 就可以真正实现司法确认程序与普通诉讼案件相互分离, 形成一个专属于司法确认程序的统一完整的审判规则体系, 避免因为审判多元化、分散化而造成程序衔接不当、标准难以统一的情况, 影响法律实施的统一性。 (5)

(三) 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 不断促进人民调解队伍的优化

前文所述中人民调解制度司法确认制度所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民调解员法律素质较低, 文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 就需要建设一支法律素质过硬、调解技能良好的人民调解队伍, 为提高司法确认效率做好铺垫。

笔者在此提出两项建议:第一, 为人民调解员举办专门的业务培训;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人民调解员采取讲座培训、模拟演练、现场观摩等形式, 就司法确认制度展开培训, 并对司法确认工作进行进一步监督和引导。 (6) 因此, 为了避免各级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对于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或者对于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过于形式化, 应当将上述各机关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纳入该机关的年终考核, 以便形成长效机制。第二, 应当鼓励全国各地迅速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法律素质良好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 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和政策支持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中去, 例如:离退休法官、律师、大学生“村官”、高校在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等。

(四) 通过立法来确立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相适应的救济机制

最高法院的《司法确认程序若干规定》仅规定在各方发现确认结果有错误时候第三人的救济措施, 即第三人有权利申请法院撤销其做出的确认决定。然而, 当事人在得知非讼裁判结果后, 在发现人们法院司法确认事实有错误或适用法律错误的时候, 即便有新事实、新情况也无法申请启动再审程序。笔者认为, 司法确认程序经审查出现上述情况, 也应适用上述对于第三人的规定即撤销原来的确认决定, 重新审查。如果在按照原程序重新审查的过程中, 按照协议享有权利的一方已经申请执行的, 法院应依职权裁定中止执行。如果履行义务一方的财产已经被执行一部分或者完全执行, 而法院的原确认决定又被撤销的, 则应适用执行回转程序, 恢复司法确认程序之前的状态。若调解协议的执行涉及到权利义务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利益, 则

该第三人可依据法律明确叙述的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权利的救济。人民法院审查认为案外人的请求成立的, 应当撤销司法确认裁定书, 对于依据原裁定书执行的财产可依法申请执行回转。

(五) 促进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健全互动机制

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 健全基层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间的互动机制, 对其本身的职能发挥会起到积极效果。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可以在遇到复杂疑难案件、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以及调解协议书的规范化问题时请求基层人民法院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进入司法确认程序时, 也可从人民调解组织那里就调解协议的事实部分的认定以及证据材料的收集获得帮助。

五、结语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根据实践的证明,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有利于弥补人民调解协议的任意性, 树立了司法的权威性。尽管笔者对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但是这些建议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检验。众所周知, 人民调解的司法确认制度是一个审调结合的机制, 所以就必须要求人民法院、基层调解组织不断地探索,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结合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得司法确认制度能够真正成为丰富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手段。

摘要:我国在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人民调解法》, 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正式确立, 这项创新性制度旨在通过法律程序来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更高的权威力和执行力, 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经过五年多的运行, 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需要司法机关、各级政府、基层调解组织在充分理解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依据的同时相互协作, 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 使得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可以在规范化的条件下得以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民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员,司法确认

参考文献

[1]郝振江.论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判的效力[J].法律科学, 2013 (2) :171-176.

[2]李勇.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83-87.

[3]赵钢.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辨析及其程序保障[J].法学, 2011 (12) :74-79.

[4]段俏丽, 滑洁.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之初探[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59-62.

[5]张永进.传统与超越: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再解读[J].实事求是, 2011 (1) :87-91.

[6]范愉, 史长青, 丘星美.调解制度与调解人行为规范——比较与借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77.

[7]黄正光.给非诉讼调解协议上一道法律的“险”——司法审查确认制度之构建[J].法律适用, 2011 (8) :95-98.

篇4:大临河乡司法所人民调解协议书

摘 要: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是通过非诉讼方式将解决纠纷与提高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效率相协调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司法确认制度充分发挥着其提高司法公信力及纠纷解决机制多样化发展的作用。但在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现实应用于人民调解程序中时则显露出一些操作过程的弊端。本文针对现目前应用中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在运用中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一些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司法确认制度;纠纷解决;完善;建议

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概述

(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概念

人民调解协议是指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双方在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为解决民事纠纷而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字或盖章的书面协议。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协议合法有效并出具法律文书确认其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的确认制度。

(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性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2年9月5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1]。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则决定了人民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力。

(三)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实际功效

在人民调解制度下的纠纷当事人所达成的调解协议原则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调解协议的执行程度只能依赖于纠纷当事人的道德素质修养以及自觉履行的程度。

2.有助于有效避免司法资源浪费,提高司法能动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纠纷的过滤平台,将那些琐碎细微的民间纠纷解决在最基层的组织是人民调解的根本目标,而在司法确认制度的助益下,人民调解制度最终得以为基层司法工作把关,大大减轻了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压力。

3.有助于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我国的民事纠纷处理机制分为三个层面,根据纠纷处理的制度和方法不同可分为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立救济。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属于社会救济的一种。人民调解一般具有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否成功,往往与当事人之间的让步以及调解者对双方的影响力密切相关[3]。

二、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在我国处于在实践中探索的阶段。直到《人民调解法》实施后才正式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面对诸多司法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司法确认程序发挥其司法能动性产生了阻碍。

(一)司法部门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指导欠缺

有些基层领导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视为可有可无的软性指标,为图节省时间减少麻烦一遇到问题就鼓励群众走诉讼程序,忽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同诉讼程序同样具有法律执行效力且更加便捷群众。总是认为调解工作只能解决民间一些细琐的小问题,治标不治本,遇到案件就由公安機关出面解决,面对纠纷就鼓励诉至法院。

(二)纠纷当事人对司法确认程序相对排斥

《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很多地区对该法重视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公众对这部法律的知晓率很低,对司法确认制度处于不了解的状态[4]。群众对于相对不了解的新事物本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敢实际应用,担心不了解司法确认制度的流程而导致自己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支持。

(三)调解员素质能力较低,达不到司法确认的标准

目前,最基层的人民调解员对与调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不多,在从事调解工作中也初步显现了其基础文化知识并不丰富。如有极个别的调解员调解态度恶劣,一味敷衍了事,为一己私利收受当事人好处。以上问题都会给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得调解制度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造成百姓对人民调解制度的信赖缺失。

三、对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日渐显现出来。从而导致各种民事案件的数量不断的激增,人民法院的办案压力也不断加大。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进行完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司法确认制度出台相关操作细则,规范工作程序

我国的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操作流程进行立法规范。使各级调解部门在进行人民调解过程中有统一的调解标准可供参考。并应尽快通过立法明确司法确认工作的法律地位,将其定位为民事司法程序。这样的区别定位既体现了人民调解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司法确认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司法确认程序

宣传是一项制度适应社会实践被广大群众接受最有效的途径,积极的宣传可以改变群众以往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认识不清,边缘模糊的错误观念。要通过新闻媒体、法律讲座等多种方式用比较贴近群众的语言来解释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效力。

(三)对相关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相应系统规范的培训,使其能够扎实的掌握调解相关知识,同时能独立进行人民调解以及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对于在岗的人民调解员要组织其每年进行培训,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我国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更好的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小结

任何一种国家制度的存在与完善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能够深入民间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对于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的完善需要各级司法部门与人民政府及人民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对于这项具有创新意识且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制度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将它应用与人民调解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付建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探析[EB/OL].

[2]杜承秀.司法审查人民调解协议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2013,(1):58-63.

[3]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

[4]李勇.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83-87.

[5]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课题组.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调研[J].人民司法·应用,2010,(23):63

作者简介:

篇5: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已于2011年3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30日施行。

为了规范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民事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三条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可以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确认身份关系的;

(三)确认收养关系的;

(四)确认婚姻关系的。

第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第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一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通知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如实陈述申请确认的调解协议的有关情况,保证提交的证明材料真实、合法。人民法院在审查中,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或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陈述或者补充证明材料。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时补充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确认申请处理。

第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四)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

(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第八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第九条 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条 案外人认为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决定。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可以将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

篇6:调解协议书司法确认

记者日前从市司法局了解到,自《人民调解法》颁布后,第一例被太仓市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书产生于沙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11月中旬,沙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该镇某化纤有限公司与吕某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赔偿协议。在调解中,调解员告知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告知其按照即将正式实施的《人民调解法》相关内容,即在双方达成协议后,为保障双方的权益,可在一个月内自行到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书。事后,当事人因赔偿的数额较大,主动到市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书。市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后出具了决定书,裁明:“本院认为,该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且双方当事人理解所达成协议的内容,自愿接受因此产生的后果,一致同意由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确认程序赋予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

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市人民法院出具的这一决定书,对于提高我市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小儿垂钓课件下一篇:领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