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2024-05-04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共9篇)

篇1: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因此,教师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学生都是有一定审美敏感的人。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体显现了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从审美的层面进入诗歌,感受诗歌

学生要感受诗歌的美离不开朗读。因为,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义与声音不可分割,更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音乐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教学与“语感”“语调”和“语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入人心的力量。其实,学习诗歌,学生一时不太懂也没有关系,教师只要多引导他们读,他们就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热爱诗歌。

语文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诗歌鉴赏理念进行更新,掌握更多的诗歌鉴赏新知识,才能教好诗歌。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永远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

篇2: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摘要:在新形势下,小学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作为主要目标,小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衡量是否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课堂源于生活”的观念在新形势下已被植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思品教学对回归生活本位应得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思品;回归;生活本位;策略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当前,在学生的童年时期指导其正确地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每个思品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然而,部分小学的思品课堂存在脱离实际的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求真务实,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时下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研究众多的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小学思品教学实行生活本位化的理念,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清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重要内涵

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对其回归生活本位的正确认知。对此,教师必须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德育是为满足生活所需,它源自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从现阶段的小学思品课堂来看,其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再加上刻板的训练和规范内容,难免会让学生对正常思品教?W的实施产生一定的轻视和排斥心理。因此,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拟定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教师可拟定“扶不扶”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有一天早上,在上学路上,你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位摔倒的老奶奶,可马上就要迟到了,那么这时的你是置之不理,还是跑上前去搀扶?大家不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对事件展开自我认知,找准需求,发现阻碍需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最后解决问题。

二、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受年龄层次的约束,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在学生成长发育初期,其始终保持着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浓厚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也很强。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尤其要注意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模范带头的榜样。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人。在实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环节,应特别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常常使用“打扰了”“谢谢”等礼貌用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行为,并在之后的生活中加以模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科学研究显示,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和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得益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生活中,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并不困难,他只需要把一件事情重复地进行下去,仅三个月不间断地努力,就足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模范化的榜样形象,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实施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中,应当注意把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成长初期就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明确道德底线,为其日后发展奠定有利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在时间中逐渐沉淀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思品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探究并结合学生最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其思想品德进行合乎时宜的启迪和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生活”。所以,当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纵向发挥时,不仅要立足抽象的内容,还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实例诱导。这样既完善了课堂内容的丰富度,又促进学生将抽象内容进行自我的形象消化,使他们在轻松愉悦而生动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但终究脱离不了人性的道德根本。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时代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现实教学中,将思品教学回归到生活本质,是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应主动发挥其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深化落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3:回归诗歌本位教学模式探讨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 在亲身经历和目睹这样的诗歌教学现状之后, 我结合近几年对诗歌教学方法的摸索尝试, 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现提出“吟诵, 体验, 研习, 改创”诗歌教学模式, 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吟诵。

吟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策略。古人常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苏轼说, “三分诗, 七分读”。诗歌的音乐美就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吟诵诗歌时, 我要求学生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 小声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句读;这是学习诗歌的最起码的一点, 先解决语言上的障碍, 使学生能够识字。第二步, 大声读诗歌, 读出诗的节奏和音韵, 注意停顿和语气;教师可从声音的轻重, 语调的缓急, 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指导学生, 这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第三步, 吟诵诗歌。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诗歌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 对诗歌的感情也有了一定的把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来吟诵诗歌, 这可以使学生自由自主地理解把握诗歌。我在教学《氓》《蜀道难》《登高》时, 让学生先吟诵诗歌,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 体验。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诗歌教学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情感, 我们都是愿意把现成的教参的答案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一直使学生处于接受的被动位置。学生的不参与直接导致了诗歌教学的失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从诗歌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作者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体验是吟诵的升华,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诗歌时, 一定要注意找准切入点。在教授《蜀道难》时, 我让学生从找出诗中相互照应的句子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并且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蜀道之高, 蜀道之险, 蜀道之危;在教授《登高》时, 我让学生找准表示作者情感的词“悲”入手, 体验诗人的悲伤情怀。

3. 研习。

诗歌的研习主要是学生在体验把握作者的感情之后, 对诗歌进行的有效解读, 包括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赏析, 语言的品评以及技巧手法的赏析。诗歌的研习应注意整体解读与特色解读相结合。诗歌的整体解读有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 有时需要知人论世, 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印发给学生, 以便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解读诗歌。

诗歌的特色解读一般是对本诗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 或者是同一诗中本句区别于其他诗句的地方进行的有效解读。比如, 《琵琶行》区别于其他诗歌的地方在于诗中对音乐部分的描写, 那么我们就要重点赏析这一部分诗句, 看诗人如何描写音乐。这就涉及到语言、手法、情感等内容。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蕴情感, 就很值得揣摩推敲, 我们就要对其进行重点研读。

诗歌的研习在组织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以教师的辅导为辅, 把主动权放给学生, 让学生在读、品、研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4. 改创。

诗歌学完后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意犹未尽而“蠢蠢欲动”, 提笔赋诗。当然我们不主张我们的学生全部会写诗作赋, 但适当进行诗歌改创对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有着积极的意义。

史建筑老师在诗歌教学时, 常常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创。他称之为“文本变奏”。他的学生将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改创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 明镜头, 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 人情薄, 白发满眼, 肝肠满愁。叹!叹!叹!朝青丝, 暮白首, 无奈饮尽杯中酒。韶光流, 志难酬, 吾欲从头, 天时不留。过!过!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让学生用诗歌进行过改创, 不过学生更喜欢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改创。在学了《琵琶行》之后, 学生将“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改写为:“傍晚, 浔阳江头。漫山荻花随风起舞, 吹散的白花斜躺在红枫叶中, 红色中点缀的白那么醒目, 那样凄凉。远处山无生机, 近处江水悠悠。我的心情犹如这江, 这山。”虽不是上乘佳作, 但常练定会有更大收获。

篇4:让“国学”回归本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华夏大地上,当什么事到了成“风”、成“潮”、发“热”的时候,就值得注意和警惕了。本来,通过媒介,传播一下国学知识,弘扬一下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也是应该肯定的。在重振民族精神、重构国民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之相适应,在中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和启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不知为什么,有人却突然像发现了什么新大陆,认为解决世风日下、道德失范、信仰缺失、思想迷惘的“灵丹妙药”就是普及和强化所谓的“国学”,在全社会轰轰烈烈地倡导穿古装,读古经,诵古文,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自古以来,饱读诗书之人,既有谦谦君子,也有卑鄙小人;既有忠良之士,也有奸恶之徒。况且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许多被古人所推崇的东西,在今天看来,并不都是正确的,有些东西可能还是有害的。因为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打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特别在民主、法制、自由与平等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理念时,许多过去认为好的东西,也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耐人寻味的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当年面对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时,也是极力想着要“克己复礼”,但他那些不合时宜的主张并未赢得喝彩,而是四处碰壁,以至于想“乘桴浮于海”,倒是他静下心来潜心办学,反而成就了万世之名。所以,我们不能指望用“国学”来解决当下价值取向和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用形式主义的“复古”活动来倡导“国学”,使我们的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找不到相应的“对接口”,从而陷入自我迷失的状态。

也许,各地的学校在做这些事情时有着良好的初衷,真心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让学生能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事与愿违的是,所有这一切,让人看起来都像是在表演节目,每个学生也都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对他们而言,除了好玩之外,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这里还有一个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一些表面热热闹闹的东西,往往很难落实到实际当中,最终总会流于形式。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那些贪官污吏们有几个是对党纪国法不熟稔的,他们在台上时讲得何其精彩,但有用吗?没有,还是在不断地“前腐后继”,而在法庭之上的所谓“忏悔”,大多都是骗人的空话和正确的废话。所以,关键不是他知不知道,而是他做与不做。当所有的东西都进入表演的层面,包装的层面,便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符号。现在媒体如此发达,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乎什么道理都可以讲得透彻得不能再透彻了,但许多时候仍然是道理人人知,做起来不容易。所以,即使“国学”需要推广,需要宣传,也不要“刮风”,不要表演,不要炒作,今天的人也还没有无知到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不明白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而非得听古人怎么说了才能作出判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思想,但不是为了复古,不是为了让时光倒流,而只是为了借鉴,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对历史的虚无和对现实的虚无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让学生们在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作“国学”之秀,难道不觉得有点舍本而逐末吗?

篇5: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育回归本位

申论真题申论答案申论热点申论范文申论答题技巧考友们都准备好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了么?本文“2018国考申论热点:家长告别检查作业让教育回归本位”,跟着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栏目来了解一下吧。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拿下公务员!2018国考申论热点:家长告别检查作业让教育回归本位 |背景链接* 长期以来,检查作业逐题纠错,为书写不认真抓狂,甚至与孩子一起写作业、一起背诵。这成为许多中国式家长的真实写照。而这个家长焦虑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日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被刷屏了。里面提到“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我们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 |综合分析* [现象分析] 家长批改作业、家长辅导功课、家长陪伴孩子学习……这是家庭教育职责上的僭越。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的专业教育活动不能向家长转移。在教育界有句名言:“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确如此,但是往往被误读。“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主要是指家长对孩子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发展性因素的积极推动作用。这却往往被一些老师误读为家长有责任帮老师教育好孩子,也被家长误读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教育的初衷是让孩子学到知识的同时快乐成长。“家长作业”的结果就是,孩子并没有开始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反而可能会为这样的作业所困扰,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无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此的教育方式便失去本来意义。叫停家长签字,学校有必要科学引导,倡导家长不参与作业检查,提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由老师承担起应担的责任。[影响] 家长检查作业看似两全齐美,其实却不尽然。让家长检查签字,是将学校与老师的一部分教育责任转移到了家长身上,将“学生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从长远角度分析,这种做法并不能适应家庭和学校要求。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某些家长存在有时间不充裕或者是文化程度不足的情况,“检查作业”这项任务将无法完成,这会导致老师指责学生未完成任务,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即使家长能够为学生指正错误,如果家长的思路或者是教育方法存在不妥之处,就容易误导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家长检查签字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在小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纠错的能力十分关键,这甚至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独立学习是学生必须学会与完成的职责。如果有了家长检查签字,在做作业的时候,学生很可能会养成不认真、不仔细、不会主动检查的坏毛病。如果老师在作业中发现错误,学生甚至还会埋怨家长检查的不仔细,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容易推卸责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由家长检查订正,教师很可能就会错过孩子的一些问题与失误,以为学生都学会了新知识。这只有助于减少教师批作业的时间,从长远角度来看,并不利于教学。如果教师自己批改,他可以通过学生的错误之处,更改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参考对策* 总结:一方面,正常的教育规律是,中小学阶段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家庭教育以德育等非智力素质养成为主。中小学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但是双方的关注点不应只集中在学习成绩上,教师也要尊重家长,通过家访等方式充分交流,达成共识,而不是单方面派任务、提过分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并不是说家长就可以撒手啥也不管了。这是让家长腾出精力,在孩子人格养成上多下功夫。比如和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比如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等,只有家长和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共同努力,孩子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国家公务员考试栏目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指南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国家公务员笔试时间12月10日 2018年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确认及缴费入口汇总

篇6: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根据鄂教师[2011]7号、宜教研发[2011]4号和长教发【2011】46号文件精神,我校迅即反应,三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并在全体教师会上作了大会动员。经过两周的酝酿与筹备,学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于9月14日正式拉开帷幕。如今,两个半月过去了,所有竞赛组都按照学校方案,联系本组实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比教”活动。此次活动名为教学比武,实为岗位练兵。学校把“比教”活动与创建高效课堂相结合,通过“比教”活动引领教师关注课堂、研究课堂、实践课堂,使教学比武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又一抓手。“比教”活动中,各研修组把工作重心归于教学本身,把着眼点放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观本次比教活动,有如下几点值得总结:

一是认识到位。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动员会上,学校校长邹红波特别强调,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回到教学本身,以课堂教学为根本,通过教学比武和岗位练兵提升专业素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内容很宽泛,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表现在专业研究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方面。因此,我校本次“比教”活动设有五个环节的展示评比,即说课、讲课、观课、议课和自我反思,其中,说课和讲课考查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观课和议课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自我反思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是准备充分。

考虑到学校规模大、人数多的实际,学校根据研修组设置的情况,成立了低段语文、中段语文、高段语文、低段数学、中段数学、高段数学、英语、科学、品生(社)、体育、艺术、校本、地方、综实等14个学科竞赛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学校教务处出台具体的活动方案,细化说课、评课、观课、议课评价办法,制订说课、上课、观课、议课量化评分表和活动记载表。然后召开竞赛组长工作会,并针对观课和议课两个环节进行重点指导,明确观课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观课教师可从四个维度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观察点进行课堂观察。议课则针对所观的课进行,依据课堂观察量表的记录,围绕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展开对话,发表意见,探求方法与策略。

三是流程规范。

首先,由各学科竞赛组组长组织全组教师会议,集体商议上课的形式、研究的课题、每个教师的上课时间和内容,推选竞赛评审组成员,统筹安排教师的观课和议课,确保每位教师观课三节,每个教师执教的课也都有三个老师观课。各组将教学比武的具体活动安排表――包括每位教师的说课、上课内容及时间、议课时间、观课人及评审组人员安排等,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送一份给蹲点联组的校委会成员,同时上交一份给教务处备查。

然后,各竞赛组在规定的时限内组织好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反思等五个环节的活动,由竞赛评审组算出每位教师的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得分,由执教教师个人写出教学反思材料,组长对反思材料进行定性评价。

之后,由组长收集、整理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记录(说课和讲课评分表)、观课议课材料、反思材料,并按照说课占15分、上课占50分、观课占15分、议课占20分的比例,折算出每位教师的`教学比武得分,填写《长阳实验小学教师教学比武活动统计表》,并上传教务处。

最后,各竞赛组进行“比教”活动总结,教务处分学科审核每个竞赛组每一位教师的活动资料,综合评定每位教师的“比教”成绩,资料一人一册归档,并向县教育局和研训中心呈报“比教”结果。

四是方式出新。

其一,为使教学比武活动能有序展开,学校对每个组的活动时间作了统筹安排:

9.19――9.30 为艺术组、体育组、英语组、品德组的比教时间;

10.8――10.21 为高段语文组、低段数学组、中段语文组的比教时间;

10.24――11.4 为低段语文组、中段数学组、高段数学组的比教时间;

11.7――11.18 为科学组、地方组、校本组、综实组的比教时间。

其二,实行学校校委会成员蹲点联系相应竞赛组的制度。比武活动以竞赛组为单位开展,实行竞赛组长负责制,校委会蹲点联组的人员全程参与该组的活动。

其三,把教学比武与常态研究结合起来,借“比教”之机开展富有成效的专题研究。各个竞赛组的“比教”活动或围绕立项课题进行,或围绕研修组的研修小课题进行。如英语组结合省级课题《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设计》,围绕词汇课教学、句型教学、语篇教学三种课型展开了“比教”活动;体育组以学校申报的体育特色项目“软式排球”为教学内容,开展了同课教学;高段语文组围绕立项课题《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进行,统一了教学研究的内容及观课议课的研究点;高段数学组的“比教”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研究的着眼点就是组内的小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其四,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维多元。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分,都综合了评审组、观课组和学生三方面的意见。课一上完,不仅评审组和观课教师要为执教者评分,学生也要给教师评分。课堂教学展示完毕,观课教师立刻随机抽取十名学生进行现场评教评分。教师的讲课最终得分按照评审组60%、观课教师20%、学生20%的权重进行折算。

其五,为每位教师建立专门的“课内比教学”档案。所有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观课记录、议课文稿、教学反思以及各环节的评分表均归入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用档案袋评价方式,全面、真实地记录每一位教师的岗位练兵、教学比武的过程和结果,并把教师参与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评价考核的范畴。

五是效果良好。

本次教学比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热情,老师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个性解读教学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专业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活动结束之后,各研修组认真进行了“比教”活动总结。其中,中段语文组、高段语文组、高段数学组和体育组的活动总结已在省教育厅主办的“课内比教学专题网站”中的“我与教学比武”栏目挂出。第6期《长阳教育简报》也在篇首的位置通报了我校的“教学比武”活动情况。

篇7: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彻底革除“四风”之弊。“四风”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根源就在官本位思想。现在,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只要当了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就可以“出有车、食有鱼”。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只要当了领导,他会自然而然觉得自己就是领导干部了,从此高人一等,与普通群众不一样了。长此以往,宗旨意识淡漠,四风滋长壮大。

所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当然,要见效很难,这必须真正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必然涉及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与作风。但无论多么难,只要下决心做,就未必不能做好。莒县建国前老党员群体“本色精神”为我们抛弃官本位、回归民本位提供了一面最好的镜子。在莒县这块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战争年代,为了建立新中国,这里先后有13341人加入党组织,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地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们拼命实干,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雁”——— 他们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中积淀与升华的优秀品质,凝结成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这些建国前老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强,他们把奉献当成责任,把操守当成生命,思想、境界、作风、精神不同于普通群众,集中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本色”精神是一种朴实的感情,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是长期教育积淀的结果。

作为市政府办公室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使党的本色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光大,值得认真思考,也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老党员“本色”精神要结合工作实际,注入时代内涵,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政治上坚定,来源于理论上清醒。信念是决定党员思想行为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广大党员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永不动摇的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把握,作为立身做人的准则来践行,作为指导和检验工作的标准来落实,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学要深。要有好的学习态度,要有认真求实、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不能应付差事,浅尝辄止,防止和克服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二是悟要透。要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三是信要真。防止和克服口是心非或言不由衷。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筑心”,要从理想信念教育抓起,净化党员的心灵,强化党员的精神支柱,保持思想上的纯洁。要把政治标准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首位标准,无论环境如何变,以党性、公性、原则性、纪律性和规范性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标准不能变、不能降。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探索更加有效的党员教育锻炼途径和形式。要把“倒逼磨练”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把党员干部放在基层一线、艰苦岗位进行培养锻炼,让党员干部忙起来、转起来,磨练意志,在艰苦的锻炼中体会党性之所在。“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地即精神家园,老党员坚守党的信念,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每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境由心生,“境”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要培养好党员干部的心地,如果党员心不在党,党就有危险,党员干部要把心思放到党的信念、党的事业上来,即使是在业余生活中也要把心思放在文化和精神上来,这关系到党员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和文化观。

(二)自觉遵守和严格维护党的纪律。毛泽东同志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纪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对于伟大理想实现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纪律和理想信念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的纪律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基础上形成的,又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维护。优秀党员能够保持一身“清气”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牢记党的纪律,严格自律。这就告诉我们党的纪律建设始终不能放松,使每名党员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解决新时期党员干部的问题,就要让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上有个“怕”字,自觉敬畏法纪。新的形势下,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保证,也是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严明党的纪律,让党的纪律成为悬于每名党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应设的红线、必守的制度,让纪律观念深入人心,自觉做到依法行事,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各项纪律,始终以坚强的党性守住底线,以慎思明辩的理性抵挡诱惑,以执着专注的意念经住考验。党组织在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培养党员干部自我把握、自我警醒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坚守自己。党员干部要敢于把自己放在悬崖边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醒自己稍不留神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操守,党员干部只要清正廉明,便可心底坦然,说话办事底气就足,就会赢得群众拥护。弘扬党员本色精神要加强廉政纪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像建国前老党员那样保持一身“清气”的党员干部队伍,以自身的“清气”带动党员队伍的清正廉明和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不在于官有多大、权有多大,而在于贡献有多大。党员们为党工作、为党付出、为党奉献,所以一生都感觉幸福。在走访调研中,党员们说的最多的一名话就是:中国梦就是我的梦,为党奉献就是我的幸福。

篇8: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一、分清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本体性教学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 (方法) 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等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等, 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 而是由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

令人担忧的是, 目前这种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目前, 我们虽然在力图改变文本分析式的语文教学, 但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语文能力是否有提高, 我们却甚少思考。

二、语文教学必须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理应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 并且聚焦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展开教学。以《各具特色的民居》为例, 研读教材, 我们可以得出单元导语与课文连接语的目标设置存在以下关系 (见图1) 。

1.“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点”是一个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导语和连接语对其要求为“了解”与“说说”, 这是一个浅层次目标。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就可以大致了解。吴忠豪教授提出:非本体教学目标渗透在本体性教学目标中。那么, 了解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点又渗透在怎样的本体性目标中呢?其一是读的过程, 其二是筛选、整理、概括信息的过程, 其三是表达的过程, 这三个过程都是在语言文字活动中进行, 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点并不是语文教学本体关注的核心, 语文教学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例如, “筛选、整理、概括信息”指向语文策略的过程,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如何提取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又如“表达的过程”, 学生通过提取关于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特点的重要信息, 通过整合加工, 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交流。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概括的准确性与简洁性,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习惯, 要求学生说通顺、说流畅, 及时纠正语病。

2.“体会作者怎样写出民俗特点”是一个本体性教学目标。

吴忠豪教授指出:要使中国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与突破, 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 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学时间分配上, 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 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好文本思想内容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根据课文创设适合学生语文发展的情境, 是教师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以上分析, 并结合文本特点, 本文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与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奇葩、夯筑”和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子孙读与耕”。

2.了解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表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3. 运用药物说明书,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结合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1.检查预习, 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民居特点, 学习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3.比较两种表达形式, 学习表达。

4. 欣赏民居, 开启“我眼中的民居”语文实践活动。

对比非本体性教学设计的图示与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 我们不难总结出本体性教学设计的图示。 (见附图2)

三、教学过程落实本体性教学目标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下的教学大多是“初读→精读→总结”, 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下的教学大多是“认知→实践→迁移”, 其关注的是语文知识、能力、技能。以吴忠豪教授讲座中的《姥姥的剪纸》为例, 非本体性教学设计如下: (1) 揭示课题, 了解剪纸。 (2) 研读课文, 体会技艺之“神”。 (3) 品读课文, 体会祖孙情深。 (4) 课外延伸, 总结下课。本体性教学设计如下: (1) 揭示课题, 了解剪纸。 (2) 读姥姥技艺之神, 学习品读方法。 (3) 运用品读方法, 读祖孙情。 (4) 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话。对比两个教学设计, 我们不难发现, 非本性教学内容下的教学落脚点在文本的分析与感悟, 体会技艺之“神”, 体会祖孙情深, 而本性教学内容下的教学落脚点在“语用”, 学习品读方法, 运用表达方法写话。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感悟出来的, 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 我们只有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从“非本体教学内容”到“本体性教学内容”, 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

也许, 有人会有疑问, 基于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过多地关注表达, 又该怎么去实现语文课程承载的情感目标呢?情感目标是教材目标, 而非语文课程的目标, 因此它应该作为隐性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当众多教师把重点放在感悟父子情深时, 于老师别出心裁地把教学环节简化为: (1) 感情朗读指导。 (2) 如何写批注。 (3) 代儿子给父亲写信。原来, 在朗读中, 在批注中, 在写信中, 于老师早已渗透了父子情深的情感目标。而我们的本体性教学就是在语文实践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这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一课一得, 我们每周平均6堂语文课, 以一学期20周计算, 小学6年就是整整1440堂语文课, 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注语文本体性内容, 聚焦“语用”, 长年累月, 学生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 并善于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堂指向“教语文”, 指向“本体性内容”的语文课, 每一堂立足儿童的生命需求与成长规律而设计的语文课, 每一堂关注儿童自主阅读与实践的语文课, 必定对无数的生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近年来, 关于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几个案例与吴忠豪教授的观点来具体谈谈如何分清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落实本体性教学目标。

篇9:让对话回归本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3-1

对话式阅读教学推动了阅读教学的革命,体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教学相长;有利于通过合作探究,丰富教学内容,拓展阅读面;有利于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话式教学使课堂热闹起来,学生能够发言的机会多了,能够发言的学生多了,发言的学生话多了,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对于对话式阅读教学,教师必须从内涵上进行把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认真反思,从而让对话式阅读教学回归本位,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实践中的错位

1.文本阐释的乱象。“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揣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个性化感受。由于主体的差异性,文本阐释的结论多种多样,确实是“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老师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释文本,这符合课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

2.考试的束缚。语文教育应该超越功利,阅读更应如此。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小说如此,说明文、议论文就不用说了。

教学中的阅读有着考试的束缚,学生要记住教参的分析,用以应付考试。因此,阅读过程中,学生过多地想着考试,冲淡了对文本的好奇心,致使学生放弃对文本的个性体验;老师想着考试,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参定论传递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都放弃了体验、感悟。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学生上网寻找海市蜃楼、绿洲的图片进行交流。这使得远在天涯的美妙景象近在咫尺,沙漠不在是教师口中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变成一个生动、多彩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沙漠是奇妙,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而考试确将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性作为重点,重文本技法、轻文本内容,不可能有个性化的阅读。

3.虚假的对话。新课标提倡对话式教学已成为共识,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阅读教学的潮流,方兴未艾。但在繁荣的背后,仍有不和谐的音符。

有一种对话,老师从形式上给学生“说”的权利,但过程由老师掌控,老师仍是主宰,一步一步引诱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学生在受控的对话中,没有体验,只得到了标准答案。这样的对话只是一种模式化的表演,是“皇帝的新装”罢了。

还有一种对话,老师只会表扬,在维护学生“说”权的幌子下,乐得轻松,任由学生肆意发言,不去引导学生回归正途,实际上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表面的热闹损害了阅读教学的真谛,那么对话式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回归本位呢?我们应该真正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师生、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从而构建充满希望的语文课堂。

二、回归本位

1.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话式教学是多向度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民主的,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老师应该扮演伙伴角色,所以老师首先要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们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对学生耳提面命。学生对老师是畏惧如虎,敬而远之。外国有学者对此提出我们的教育是“没有儿童”的教育,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学生是被动接受,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主体地位从没有得到体现。长此以往,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去做,动辄得咎,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也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水平高的读出了门道,水平低的也能读出热闹。

2.注重引导。从阅读的角度看,只让学生自己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说,可能是“感受性阅读”,也有可能是“误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放弃引导者的责任,一味称好。课前要科学地做好文本阅读的预设,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文本内容,用紧张的故事情节创设悬念,用高水平的提问来启发学生。在引领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3.真实对话。不真实的对话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只能制造虚假的繁荣。文本阅读的体验不可能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离教学预设太远,能简单打发;学生的问题切合心意,诱导学生说出答案;学生问题难度大,自己大包大揽。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顺着老师心意对话,少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使会垄断课堂,其他学生感觉说不到点子上,还不如不说。课堂上难以形成真正的对话,也就不会有心灵的碰撞,对话式教学也就成了徒有虚表。

上一篇:工人辞职的报告下一篇:辞旧迎新主题班会方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