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2024-04-17

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精选11篇)

篇1: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论历史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师应该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 者:李铭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72关键词:历史学科 教学改革 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

篇2: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传统的历史课堂似乎都是由老师一个人来讲,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十分程序化,这样不会有太大的教学效果。若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以学生为切入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以个人经验来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延伸教材知识,诱发学生思考

许多历史老师都认为,教学的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但教材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内容。一味地讲解教材知识,只会使学生听起来感觉枯燥无聊。历史的知识是广博的,教材内容只是历史的九牛一毛。老师在讲解课本的某一事件时,可以连带一些学生没有学到过的历史知识,最好带有很大的趣味性,以此进行知识的拓展,点到为止。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更多,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搜集材料,阅读更多历史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做到自主思考,自主提高。

二、由学生进行课堂讲解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必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拥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每节课的课堂中,老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主持,做到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一下作为“老师”的感受。这样学生肯定会在课前积极准备,整理自己的思路,参考更多的知识,保证自己不会出现较大失误,从而做到课前自主学习。

三、分组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篇3: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好坏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初中教育阶段想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必须要先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新开设的课程, 其丰富的内容及自由的学习形式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带来了极大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需求的掌握,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一、创设历史情境,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想要借助历史课堂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必须要先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为只有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意识, 才能够将自主学习付诸行动。在这一环节当中, 我借助历史教学内容来创设历史情境, 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每一课堂教学之前, 我都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创设出历史情境, 并在历史情境当中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在已经对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在课后通过书籍、报纸、互联网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学的乐趣以及找到答案后的满足感。当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后, 就必然会树立起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标志着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开端。

二、开展自由课堂, 创造自主学习空间

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建立后,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 才能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愿望得到满足, 进而达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当中, 我以开展自由课堂为方法, 来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空间, 以便在能够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供条件。通常情况下, 我都会在课堂上给予学生10-20分钟来对本课内容进行自由学习, 学生可以整理事先收集好的资料, 也可以与同学共同探讨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建立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看法的自我表达, 一方面肯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加强探究指导,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能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了, 而且他们也常常会将其付诸行动, 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 他们很容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遇到问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极易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因此无论是出于对学生的学科发展考虑, 还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考虑, 教师都必须要在初中教学阶段做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指导。在探究指导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主导者, 自己只是教学指导者, 自己的职责也只是在学生出现自主学习误区或错误时给予他们正确的点拨与指导, 走出自主学习误区和解决问题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帮助学生完成历史课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 让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对于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在接下来学习内容的自主学习模式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积极鼓励评价, 树立自主学习信心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 这时的他们自尊心极强, 渴望获得成功, 渴望被关注, 愿意尝试去挣脱教师和家长的束缚, 去自己完成学习等事情, 对自主学习模式的渴望就是他们此阶段的重要表现。在这种教学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 才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进而将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下去, 为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去奋斗。在这一环节当中, 无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向、方法是否正确, 我都会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评价,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自主学习行为是受到教师赞扬与鼓励的, 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 在积极鼓励的同时我还会为一些在方向或方法上有错误的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 保证他们能够在自主学习道路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为自己在历史学科乃至整个学习生涯当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念和社会观的学科, 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必须要确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够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习当中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他们在正确做好自我定位的同时, 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自我学习, 在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沐春美.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 (10) :128.

[2]李君.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华章, 2013 (14) :253.

篇4: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一、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会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交流寻求解决方法。

二、提高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强列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质量如何都要热情、耐心地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或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在每一次新授课之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唤醒其好奇心,以发问带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往往对历史教学没兴趣,为此应特别设立发问奖励,即对能够发问或提出具体问题的学生奖励课堂分数10分,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堂发问积极性,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浓厚,师生互动性强,教学质量高,尤其是课堂教学凸显出特有的魅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距,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呢?”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是问题不能直接解答,而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面对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举例:“如果你有房子和钱,我却没有房子和钱,你愿意分我一半吗?”有的学生马上就明白:“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所以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就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再给他举例:“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只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办不到,这时你看见一个和你一样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办?”学生在引导下,自己不断地思考寻求答案,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教师应及时、热情、耐心、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能够满足、强化和管理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5: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一、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必要保证,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每个同学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给每个同学分配不同的预习任务,每个人在进行预习之后,要求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把自己的预习向组内成员进行阐述,这样学生就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合作式的自主学习,达到了抓住要点进行综合预习的目的,为下一课的良好进行打好基础。例如,在学习美苏争霸的相关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美苏之间这种权利争夺战是何时开始的,其中又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尽量让学生了解美苏争霸时的全球大背景以及书本上没有提到的细节,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使得学生学会了对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了解,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料,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进行课堂学习

高中历史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还要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有独立的`思考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小组合作学习就很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为了保证小组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明确小组各个合作成员的分工,使其各司其职,避免出现小组中只有一部分成员积极参与,而其他小组成员无所事事。例如,在学习了“近代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专题之后,为能够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会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这几次革命的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前两个革命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次加深学生的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

三、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进行课外延伸

除了在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之外,我还会每周给学生留一个有关历史的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讨,学习和解决,通过这种任务型的学习,不断促进学生对课外的历史知识进行延伸和总结,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会让学生以宋氏家族为主题,了解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崛起的原因,衰落的过程等等,并最终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和展示,帮助学生养成课外延伸的良好习惯。

四、对于小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合理评估

篇6: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本文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这里所说的“和谐、民主、融洽”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内容和学习需求的和谐。学生只对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有较高需求。它必须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现实生活需要,它要么是经过时间证明的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经典名篇,要么是现实感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时文。如果教材内容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教师应该少讲或不讲。对于其中有些不得不讲的内容,就要做好教学铺垫,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对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秦始皇、武则天、曾国藩等人物进行评价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分析、对比,在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也就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巧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质疑。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通过自身实践或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唐朝雕版印刷术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精美的雕版印刷品,然后请学生动手雕刻一件小作品,从中悟出雕版印刷术的不足。既使学生体会到古代工匠劳动的艰辛,又为今后活字印刷术的学习做了铺垫。 3、授之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会,而是教学生学”。这告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预习、复习、自学,如何纵横联系,类比,归纳;如何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困生做到:阅读历史课本分“两个阶段,四个步骤”。两个阶段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阶段又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步骤:课前预习时,要细读课文正文、注释、补文(补充材料)及地图和插图。通过这一遍详细阅读,对本节所要讲述的内容及所涉及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第一步;教师讲过之后,立即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细读第二遍,这一遍的重点目标是整理老师所讲内容,理清条理,找出知识点,掌握重点、难点,建立知识构架,以便宏观把握本节内容知识体系;基本上记住需要再认和再现的基础知识。第三步是课后及时复习,在前两次阅读基础上,“浏览”课文,通过再次读书,解决疑难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梳理知识,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第四步,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质疑”,通过阅读找出问题。谈而生疑就是进步,有疑就会思维,有思维活动就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复习“秦汉”史这一单元时,指导学生注意:①秦皇、汉武两个杰出人物的相似与相反之处,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②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总结;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D秦建立,及加强,东汉后期的应用;④民族关系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⑤秦汉文化产生的条件及影响。这便于学困生把握知识体系,便于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研究,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蓝天下自由翱翔、健康成长! 参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国家教育部颁布。 [2]《陶行知文集》,1984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3]《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4]《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主编 刘海燕 新华出版社 .4 [5]《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主编 冯长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

篇7: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幼儿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所谓的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配合下,通过自主的分析探索发现问题并恰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自身对于情感。认知和意志尚未分化,所以迫切需要教师来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幼儿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发现认识观察社会,更好的获取知识。

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优势: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实质上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幼儿的探究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释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里幼儿的操作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他们不再是“观众”的角色他们不单纯听听、看看,而是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表面上看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际上他们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孩子通过操作活动验证已有的结论,忽视孩子的探索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重在鼓励孩子提问,激发孩子参与科学探索的欲望。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而言,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活动是完全可能的,但究竟如何入手,教师只有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春天到了,家长从河里捞来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饲养,孩子们给小蝌蚪喂食换水围着蝌蚪观察,了解从小蝌蚪长成青蛙过程中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可就在孩子们期待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发现容器里的动物有的死了。这是怎么了?组织孩子观看食堂师傅杀鱼,介绍腮及腮的作用.让孩子们摸青蛙,了解青蛙身体结构,找出小蝌蚪在容器里死亡的原因。那有什么办法阻止小蝌蚪死完呢?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容器里营造一个陆地环境,眼看着蝌蚪长成青蛙。农村到处是泥土,幼儿在用手捏捏,用脚踩踩知道有的泥土硬,有的泥土软;有的泥土黄,有的泥土黑。通过用小铲子挖发现有的泥土里有蚯蚓,有的泥土没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到处是学问,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自觉探究的兴趣

《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应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和印发幼儿积极主动的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科学的学习过程类似与人类探究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对材料的操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幼儿科学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有规律排列这节时,打破请幼儿先观察发现规律,再按规律排列这一常规。先出示各种色彩图形,问:你看到什么?你想怎么排?有什么规律?幼儿通过摆弄图形互相商量发现规律,总结如下:可以按颜色排序红黄蓝红黄蓝,红黄黄红黄黄,黄蓝蓝黄蓝蓝,可以按形状来分类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按形状颜色来分类,一个红正方形两个黄三角形。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排序的规律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中,提供磁铁

铁钉 纸 布 别针 木棍 玻璃,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去操作,尝试发现磁铁的特性。然后出示幼儿喜欢的沙水,让幼儿去操作,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提供各种磁铁材料,自主探索磁铁的奥秘。幼儿在自主的探索学习中一些困惑得到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大胆交流,热烈的讨论,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丰富的材料是幼儿离开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三.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深入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关注,将幼儿逐步引入探究的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创设出能让幼儿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捕捉到相关的信息,逐步知道要探究什么。例如在认识时间活动中首先要认识中,如果出示钟面让幼儿观察,介绍钟的结构幼儿被动的接受记忆肯定不深刻。首先设计情境:今天小娃娃钟表店开张了,进了一批钟可是这些中都坏了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修修,你们愿意吗?小朋友拿到要修理的钟面后自己主动去观察挂在墙上的钟,把钟面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在修理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认识到钟面。教师在提问时,思维活跃的幼儿往往在第一时间回答问题,而绝大多数幼儿往往没有去思考,这样长此以往思维活跃的幼儿形成思维霸权,发言霸权,其他的幼儿形成思维惰性,随后敷衍,不动脑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提问时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学习5的加法时提问()+()=5,思维活跃的幼儿为了让答案更完整,整理自己的答案,为思维慢的幼儿争取一点时间参与到科学学习当中。

四.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点,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指导幼儿以次为原点,进行充分合理的猜想的假设。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期望孩子的想法都一样,对待不同的想法几做法,可以让幼儿自己去讨论,从而最终形成科学设想,并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科学设想。《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但猜想与结果产生矛盾时,就会激发孩子探索的愿望。在《吹泡泡》活动中准备一些材料先让幼儿猜测能否吹出泡泡并记录下来,猜测后让幼儿自己验证结论。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让孩子猜能否吹出泡泡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孩子猜测后记录下来,再通过实践验证猜想,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正确结论。

五.教会幼儿掌握实验和观察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学习基本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实验和观测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要让幼儿尽量去接触周围的世界,去接触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处决嗅觉等去感知。如:农村的孩子在田野里认识棉花,稻子。麦子。玉米,了解一些农作物的生长,参与简单的劳动,感受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幼儿园里开辟小块菜园中,带领幼儿种植瓜果蔬菜,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了解春种秋收,记忆深刻。其次在实验和观测时,当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感到受到了挫折,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或是建议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摆脱困难,杜绝全程干预,不停讲解。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些事物现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些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如果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参与到探索操作活动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区角活动中争论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沿着孩子的争议引导孩子想办法把六个面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孩子们探索出比较六个面的方法:拓印(把每个面印在纸上比较)、用线量、用橡皮泥制模、用笔画一画剪下比。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满足时适时出示长方体让幼儿去比较面的大小,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再找出同样大的面。适时的引导激发了孩子操作探究的兴趣。

六.寓科学活动于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学,乐中学”

《指南》中提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孩子们在游戏时也会遇到科学知识。户外活动时组织孩子玩《踩影子》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认识到躲到树荫下就没有影子,阴天玩不起来踩影子是因为没有光,不同时间段影子的大小也不相同。区角活动时投放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供孩子自由操作,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经验,组织孩子们自制玩具《钓鱼》,孩子们画图涂色忙的不亦乐乎,一个个神态各异的鱼做出来了。怎么才能把鱼钓上钩呢?孩子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个玩过磁铁的孩子提出在鱼竿的末端系上铁丝弯成的鱼钩,鱼嘴固定上磁铁,这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活动中加以应用。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记忆深刻。七.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生成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独立探究的欲望

篇8: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1. 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 整个教育环节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 师生彼此平等相待, 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学活动。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 甚至是紧张的, 那肯定会导致学生连发言都战战兢兢, 畏畏缩缩, 何谈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呢?

因此, 我认为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放低姿态, 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群体, 与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也要学会欣赏学生, 任何一个学生都存在一些闪光点, 让这种欣赏成为动力, 学生会敞开心扉让你走进来, 并愉快地接受你所给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2.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无不是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 兴趣往往成为自主性培养的开始。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有许多知识点必须掌握, 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灌输给学生, 反复强调“熟能生巧”, 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之, 如果先设立一定的故事情境, 再设计一些妙趣横生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 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只有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持久。也只有在产生了兴趣之后, 学生才可能去思考问题, 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经常为学生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3. 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实施场所。那如何创新课堂结构呢?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多媒体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大量融合, 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非常适合历史这门学科, 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图案、视频可以便于学生完成直观到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 提升思维能力。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更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决策、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 并且增强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适当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讲课、评论、得出结论, 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得多, 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 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如果说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对知识的掌握, 那深层次的要求则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 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关心时事, 关心生活, 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关。只有学以致用, 才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 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可能一蹴而就, 立竿见影。作为教学工作者, 要勇于接纳那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看似不规范的创新思维, 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根据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只要教师方法得当, 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 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很难在师生互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有效地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化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97-01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中学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对此我浅谈一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作法。

一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课标,认真钻研课本,每讲一节前我会先把本节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二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重视课本。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熟悉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社会上搞来的一些复习资料上,结果本末倒置。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反复强调以本为本说外,还根据课本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编制成一些练习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講完一个事件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此事件实施的目的、实质、异同点、特点等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更深理解掌握。

三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四 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目的,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两个相似事件的比较,或找出历史上和此事件类似的事等。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

(1)题型及演变;

(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

(4)题目的改编、联想、引伸、拓宽等。

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每次测试之后,我还都要求学生对做错的答案一定要改正或重做,并且一定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认真讲评,然后让学生制定今后复习的计划。

五 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 产物?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六 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学习提高。

篇10:浅论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学生能自己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自主学习的理解,以及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扮演的角色谈谈自己的看法。“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做主,通过自身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行为。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对一系列知识、定理、结论进行吸收、内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及解决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自主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首先,它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总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新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依然秉承旧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唱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这种现象不单是一方面的原因,以数学学科为例。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逻辑严密,知识连贯性强等特点,众多教师一致认为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不便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同时,在现在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情况下,教师花大力气去培养“无形”的能力不如着力于“有形”的分数。让学生自己探求新知反而效率较低,只能是“事倍”而“功半”。因此,在数学的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数学教育”,要放开眼光,看到课堂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正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培养,学生才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形成主体意识。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其次,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仅仅依靠旧有的知识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再学习,以此更新、充实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只有学会了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知识的洪流击垮,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校里有教师仔细的讲解和辅导,教师的责任就是一丝不苟地把的知识交给学生。走上社会后,更新知识主要就是靠自己自学。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那么,他走上社会以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自学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在长期的训练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相伴终身的素质。在小学阶段直接要求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学会自学,是不太容易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第三,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确如此,集体教学的弊端在于难以因材施教,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去学习,并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常常造成“一刀切”的现象,教师不能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顾此失彼,造成课堂教学较大浪费。然而集体教学的形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摒弃集体教学并不明智。怎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呢?“自主学习”不失为缓解这两种学习方式矛盾的好方法。在学校集体教学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内化。适当的时候教师给以点拨,这样既能发挥学生能动性,又兼顾集体教学的优势。

第四,它是培养合作精神,体验合作情感的必然要求。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他们并不仅仅是受教于成人,由这中好奇心所驱使,儿童自己也能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在一定的环境下,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并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认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儿童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不单是局限于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这一点,而是以该知识为中心,引起连动效应,在积极的心态下,对于周围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探索,认知。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自动会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并“爱屋及乌”,此举不仅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内化新知识,更能由此扩大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在儿童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思维的演变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因为这样的发现过程,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同伴间合作探讨,“合作”对动手操作和探索学习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动手操作时,伙伴们进行分工,并彼此经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互相提携、团结共进的联合行动,在这种联合行动后,才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知识由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体验这种人类有着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情感态度。

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教师在自主学习中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

1、教师是“主导”。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由原来的主体地位退居“二线”,立足于“主导”地位。通常,人们理解学生主体地位时,往往是通过对教师与学生二者的相互关系去把握,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两对矛盾统一体紧密结合,认为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没有教,但“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前提、是基础;学只能是从属地位,被教所支配。同样地,对于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统一体,教师是主体,占主要地位,学生只能作为一种从属,由教师支配。基于这种认识,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教师“一言堂”,而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局面。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现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脱离教师主导而独立存在的。可以说教师并非用“教”来给学生的主体地位作基础,而是以“教师主导”给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一个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课堂秩序,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的学习秩序井然、高质高效地自主学习。

2、教师是“引导者”。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地位由主动学习的活动本身决定。进行这项活动时,儿童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然而由于经历有限,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受到局限,他们所作的选择、计划、安排有时候可能与原意相悖。在成人的适当的引导下,可以避免方向性的错误,及时将他们引回正路。在课堂充当引导者的最佳人选当然就是教师了。在学校这个学习的大环境下,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的做出引导,辅助学习顺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

3、教师是“合作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教师不仅充当引导者,还是学生实践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时,不论是动手操作或是进行讨论,都需要有同伴合作交流。在与同学合作时,常常回遇到难以逾越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加入进来,师生共同探讨、操作,或许这种普通的合作行为能给学生们带来提示,突破难题。教师充当合作者时也或多或少的凸显引导者身份,但此时主要角色仍旧是合作者。在合作探讨过程中给予过多的引导,就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权利,从而不能更好了解知识演变过程,更不能深刻的理解、记忆这个知识点。

4、不能弱化教师的“教”。从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来看,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比较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决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完全要学生自发地去学,等于放任自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那么在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中,仍需要教师的“教”,但这种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否则又走回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旧路上。这种“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自己在教学中就十分注意这一点。

篇11:论历史科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05级秦芳贤

[摘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论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说教式、填鸭式”,搞“一言堂”。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生即使在学校学到了最新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会很快老化。要让学生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理论依据

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文献中有不同的描述。Holec(1985)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Huttenen(1986)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余文森(2002)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自我认知监控的学习。概括地说,就是“想学”、“能学”、“会学”、“善学”、“坚持学”(庞维国,2002)。

近年来,很多学者根据乔姆斯基(Chomsky)的生成语言理论和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语言习得论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习得(acquisition)获得的。“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英语而潜意识地获得英语。“学得”则是学习者为了掌握英语而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该语言。“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说,这两种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蒋祖康,1999)。因此,想要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不应只在“教”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学生用来习得语言的“策略”上做文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1-

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从“教”的方面来说,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以引导和激励为主攻方向。必须从激发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入手,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确立自主探究的意识,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自主探究走向大胆创新。

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策略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意识,确立适度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在实践中“创造自身”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克服各种障碍的主体能力,获得生动、活泼、独立、主动的发展。

三、主要策略

限于水平,本文介绍的策略主要有:指导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氛围,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自我调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一)指导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被动到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情感方面先自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尝试自我调控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再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尽可能的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氛围,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有民主的教育观念,要有正确的学生主体意识,要积极开展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去思考学生将会怎样想;学生在思考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以及怎样启发学生去突破,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我调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帮助学生摒弃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的水平。再次,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增强自我意识,调整学习策略(陶纯恭,2002)。

(四)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

计主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并诱发为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学习。

四、实施方案

本文的实施方案主要围绕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时段展开讨论。

(一)课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

英语的课文阅读教学,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预习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编写预习提纲,通过预习来理解文章。其操作要点是:1.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2.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回答若干关键性问题;

4.找出文章中的常用短语与常见句型。通过有序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而目标明确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徐育兵, 2005)。学生会循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主动积极地阅读语篇信息,理解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和习惯。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应尽量避免学生机械回答的简单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启发性问题。以教学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 Book2 Unit 14 Freedom Fighters 中Reading I Have a Dream 为例,即可提下列开放性问题What does Luther King, Jr mean by saying “This ‘wait’has almost always meant ‘nev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Martin Luther King ? 此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从被动听课、机械记忆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开发学习潜能,积极自主的学习新的知识。

2.小组交流和讨论。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高二Unit 17的阅读文章 Disabled?Not me!时,即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通过全员参与,踊跃发言,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大了英语信息输入量,使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辩论活动。新课程标准《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中,可设计辩论的主题有许多。例如: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营造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情趣氛围,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参加辩论活动之前学生会根据正方或反方辩题的要求,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思考,确立论点、论据、和论证事例。在此活动中,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际参与者、活动的主体。他们熟练地运用课文知识并转化为

己用,思维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状态中,有利于持续的自主学习。同时,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空间,在感受一次次成功喜悦的同时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归纳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并归纳该类文章的特点。运用归纳教学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易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教师应树立“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培养与提高并重” 的理念,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如何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语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治闲, 王翔, 2006)。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每学期可列出推荐书目;选择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材料、其他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读物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很多,如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交两篇有关阅读的文章(如书评或读后感等),书目不限。

2.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之,写作也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阅读。将阅读和写作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应用于写作实践中,突出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阅读扩写法、阅读仿写法、阅读续写法、阅读改写法、阅读缩写法、写读后感及写内容梗概等几种方式。

3.引导学生“读”“说”结合。让学生自选喜欢的优美文章或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并在课堂上朗诵或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提高口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到了驾驭语言的乐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4.指导“节目式”活动。指导学生举办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活动,如上完了“Necklace”后举办英语晚会,上完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一课后组织观看科幻英文录像,上了A Garden of Poems 后演唱英文歌曲如 Waiting Here for You,上了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后组织“英语小品大赛”。这一系列活动既能使课外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又能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这些活动寓教于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祖大庆,刘会民,2004)。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将学习视为被动的、外在的行为方式,而是一种主动的、内需式的自主学习活动。

五、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教材多是现成文章,新知识是螺旋递升而不是直线上升。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理解,除了借助自身的社会阅历与生活体验和感受外,还可以凭借语境(上下文)和工具书(字典)来自学掌握。俗语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只有乐于去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改变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来组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六、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一)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学生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

(二)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很多。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

2.抓标点符号,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认为应该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

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学生能否自觉、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是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及独立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记住“方法的掌握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须在主体性实践中实现”。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跟上新课程的脚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翁的观点,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种策略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庭芗.1983.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祖大庆,刘会民.2004.从转型期英语教学实践谈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 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4)

3.刘根林.2001.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大中小学外语教学,(3)

4.蒋祖康.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陶纯恭.2002.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1)

上一篇:青春人生的演讲稿800字下一篇:气球回来了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