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2024-04-21

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共8篇)

篇1: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河源市和平县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总规划(2011-2021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11.08万头,存栏9.62万头;肉牛出栏0.15万头,存栏1.3万头;羊出栏0.1万头,存栏0.49万头;三鸟出栏521.5万羽,存栏132.8万羽。肉类总产量16214吨,其中猪肉8350吨,牛肉403吨,羊肉11吨,家禽肉7450吨,蜂蜜产量33吨。水产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山塘水库养殖为主,主养品种为四大家鱼,经济鱼类养殖较少,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不高,2010年水产品总量为

3100吨。目前,和平县养殖业已初步进入由传统生产向规模化生产、由分散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的发展阶段。

二、产业发展思路

和平县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域,要根据各镇产业现状和实际需求,统筹全县、科学规划养殖业发展布局。养殖业的发展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以生态优先,打响生态品牌,依靠科技,推广“就地结合、就地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渔业等紧密结合,因地制宜进行布局配置、合理衔接、延长产业链,确保循环农业模式中各流通量与接口间的相互匹配、协调运行,实现循环农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

三、总体布局

根据《河源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土地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和平县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实行分区管理,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功能定位,确定“三大区域”,即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确保珠三角和东深供水工程水源地的万绿湖和东江等水源保护区不受畜禽污染的滋扰。

(一)禁养区

该区域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含养殖户、散养殖户、下同),对已建的畜禽养殖场由县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迁移。主要包括:

1、县城、各镇城市规划区内和城市建成区,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工业园区及各工业集聚区块(包括园区内及区块的规划控制范围内)。

2、东江干流(指东水镇、长塘镇和下车镇等东江干流)两岸1000米范围内陆区域,其他河流(浰源镇至东水镇、河明亮水电站至东水镇等浰江干流)两岸200米范围内陆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

区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县有关职能部门划定为准)。

3、各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各级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各级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区,居民集中区、医疗区、温泉旅游度假区、游览

区、生态景观控制区及休闲的区域范围。

4、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二)限养区

该区域实行畜禽养殖存栏总量控制。畜禽养殖存栏量超过畜禽养殖存栏控制总量的,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存栏控制总量由农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区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主要包括:

1、东江干流(指东水镇、长塘镇和下车镇等东江干流)两侧1000-2000米范围内陆区域;

2、高速公路、国道、铁道(控制线范围外)以及东江支流两侧10米范围内陆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准保护区;

3、县城、各镇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建成区范围边界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向500-1000米,其他风向500米(视环境状况而定)的区域;

4、各行政村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区外,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区域;

5、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各级风景名胜区外围保留地带,各级森林公园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三)适养区

主要指除禁养区和限养区外的其它区域。畜禽适养区域内发展畜禽养殖,应当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环保有关规定要求。

在符合当地环境承载量的前提下,按照适度规模、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的原则,鼓励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畜禽养殖场。

新建、改建和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遵循“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施清洁养殖,采取污水分流、粪尿干湿

分离和落实畜禽养殖场废渣、臭气、废水、畜禽尸体安全处置等措施。

现有的畜禽养殖场(户)要按照“规模养殖、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四、重点发展产业与布局

(一)养猪业

1、产业基础:2008年以前和平县肉联厂屠宰的生猪60%以上来自外地,而目前全县生猪生产总量达已实现自给自足。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11.08万头,同比增加5.5%,存栏9.62万头,同比增加5.1%

;生猪规模养殖专业户达450户,同比增加120户;存栏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8户,同比增加4户;存栏500-1999头的养猪场32户,同比增加19户;存栏50-499头的养猪场410户,同比增加97户。

2、发展目标:要坚持以农民增收和建设循环农业产业为目标,推广“就地结合、就地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对环境污染。同时以市场为

导向,开发和引进生猪优良品种,实现品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至2016年,全县生猪出栏量将达到18.58万头,猪肉1.43万吨;至2021年,全县生猪出栏量为26.06万头,猪肉2.02万吨。

3、产业布局:

(1)规模化生态养猪区域:南部东水镇、贝墩镇、林寨镇;北部长塘镇、下车镇。

(2)适度发展区域:南部礼士镇、公白镇和古寨镇。

4、重点建设项目

(1)建设良种猪苗繁育场2个。年出栏各1万头,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室、沼气池、无害化处理池、猪舍及场区道路等。建设点分别位于东水镇和贝墩镇。

(2)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场10个。年出栏各0.5万头,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室、沼气池、无害化处理池、猪舍及场区道路,重点做好种猪引进、产品认证和农户培训等。建设点分别位于礼士镇、长塘镇、贝墩镇、公白镇、下车镇、优胜镇、东水镇、林寨镇、古寨镇和彭寨镇。

(二)养鸡业

1、产业基础:2010年全县出栏三鸟521.5万羽,年末存栏132.8万羽,肉鸡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和平县的东南部,以温氏企业带动农户养殖为主,现在带动农户239户。

2、发展目标:至2016年,全县将发展425户中型生态养殖专业户,年出栏肉鸡771.22万羽;至2021年全县发展570户大中型规模养殖户,年出栏肉鸡1081.68万羽。

3、产业布局:南部东水镇;中部阳明镇(粮溪片区)和合水镇。

4、重点建设项目

(1)标准化肉鸡养殖示范项目5个,年出栏各100万羽,分别位于阳明镇(粮溪片区)、林寨镇、古寨镇、彭寨镇和合水镇。

(2)微生物有机肥厂4个,年产各20万吨,分别位于阳明镇、大坝镇、彭寨镇和合水镇;

(3)生物科技饲料厂2个,年产各10万吨,分别位于阳明镇和合水镇。

(三)草食牲畜(肉牛、羊)

1、产业基础:2010年,全县出栏肉牛0.15万头,年末存栏1.3万头,出产牛肉403吨。其中,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彭寨镇。山羊年末存栏4900头,其中能繁殖母畜2600头。

2、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和规划,加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养殖,适度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同时对草食动物的进行圈养,调整畜群结构,增加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重点

推行秸杆养牛羊和舍饲圈养,迅速增大牛羊的饲养规模。至2016年,全县肉牛出栏量将达到0.74万头、山羊0.72万头,牛肉产量1500吨,山羊肉88.49吨;至2021年,全县肉牛出栏量为1.09万头、山羊1.78万头,牛肉产量1900吨、山羊肉218.77吨。

3、产业布局:西部青州镇和浰源镇;南部林寨镇、彭寨镇、古寨镇、礼士镇和公白镇。

4、重点建设项目

(1)肉牛养殖示范项目2个,年出栏量各4000头,分别位于林寨镇、青州镇。

(2)山羊养殖示范项目1个,年出栏量各3000头,位于上陵镇。

(四)水产养殖

1、产业基础: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为3100吨,产值为2700万元,其中优质鱼138吨,其它鱼类2962吨。养殖类型以山塘水库养殖为主,集中于东水镇,其它镇养殖较分散。

2、发展目标:以加快特色水产良种繁育与推广为重点,鼓励发展生态养殖,稳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目标包括:①鼓励发展以桂花鱼、黄鳝、塘鲺、日本鳗鲡、泥鳅、倒剌鲃等优势特色水产

品为主的生态养殖,提高特色水产品的养殖比重;②进一步整合优势,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基础;③扶持培育休闲渔业,结合全县旅游业发展布局和特点,积

极发展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扩大渔业经济发展空间。至2016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将达4500吨,产值4000万元;至202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6000吨,产值5300万元.3、产业布局:南部贝墩镇、林寨镇、彭寨镇、公白镇、东水镇;北部长塘镇;中部阳明镇、合水镇。

4、重点建设项目

(1)优质水产养殖基地3个,年产量各1200吨,分别位于贝墩镇、彭寨镇和东水镇。

(2)休闲渔业养殖基地2个,年产量各500吨,分别位于阳明镇和热水镇。

篇2: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西北部,距州府凯里50公里,离省会贵阳179公里,连接黔东南、黔南、遵义三地州,接壤凯里、台江、施秉、余庆、翁安、福泉六县市。全县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辖5镇9乡,总人口36.5万,居住着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2%.黄平素有“云贵最秀地、且兰古国都”之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构成了黄平三大旅游资源。全县人文景观48处,自然景观5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

黄平历史文化悠久。在旧州埋藏着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且兰古老神秘历史,现存的古建筑群磅礴大气中又不失其精湛细腻,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飘逸着“儒、道、佛”为一体的文化气息,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沉淀了清朝、民国、现代桥梁建筑精华的“中国桥梁博物馆”重安三朝桥,彰显着黄平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黄平自然风光秀美。山的美与静,水的灵与动,形成了黄平山水依恋的天然绝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的奇秀;“苗疆圣水”浪洞森林温泉柔情;中国十佳漂流胜地、国家AAA级景区野洞河俊秀,漂流特级金矿飞云大峡谷险峻。

黄平民族风情浓郁。依山傍水而居的苗族,美轮美奂的服饰、多姿多彩的歌舞、原始诡异的抢亲婚礼习俗传唱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大山深处的革家人,身穿铠甲式盛装、头戴射日红缨帽,神龛上供奉着弓和箭,延续后羿射日的故事。

飞云崖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王阳明在正德三年过飞云崖时称赞飞云崖时说“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崖”。在贵州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叙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诗文、联语、摩崖、碑碣,清朝宰相和珅、民族英雄林则徐也留墨于此。由此可见黄平的历史文化其悠远、厚重。

篇3: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1 昭平县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

1.1 自然优势与环境优势

1.1.1 自然优势

昭平县地处桂东山区, 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境内群山环绕, 森林覆盖率达80.76%, 山青水碧, 风景秀丽。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9.8 ℃, 年降雨量为2046 mm。

1.1.2 环境优势

昭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工业少, 厂矿小, 工业生产“三废”排放量少, 且远离茶叶产区, 对土壤、大气和水质污染程度低, 同时人口密度很小, 每平方公里只有120人, 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少。经自治区农业厅环保检测中心检测分析, 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毒元素镉、汞、砷、铅、铬以及农药残留量含量均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标准, 土质达到NY 5020—2001标准。昭平县已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2005年荣获广西第五届“南珠杯”竞赛活动县城A类特等奖。近年来, 该县大力创建“生态型山水森林城”,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出建设“三区两带”发展战略, 努力打造“绿色昭平·生态昭平·现代昭平”。

1.2 特色、现代、生态的农业优势

1.2.1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优势

利用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 建立了一批具有优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截止2008底的调查统计:全县有水田面积 1.073万hm2, 其中粮食复种面积为 2.857万hm2;油料作物为0.122万hm2;经济作物为0.813万hm2, 茶叶为0.68万多hm2、桑园0.115万hm2, 水果0.900万hm2;蔬菜 1.013万hm2。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浪潮的冲击下, 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 全县建立了70多个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其中水果基地6个;蔬菜基地 3个;蚕桑基地5个, 晒烟基地3个, 优质无公害水稻基地3个。特别是昭平“山绕千章, 水汇九派“, 太阳辐射强, 热量充足, 山高雾多, 是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到2008年全县茶叶已达0.68万多hm2, 是全国无公害有机茶叶的生产基地。13.33 hm2以上的茶叶基地52个, 其中昭平县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0.133万hm2绿色食品茶园基地, 形成了独特的高山茶园风光。

1.2.2 特色渔牧业优势

昭平县境内现有可利用牧草资源5.733万hm2;桂江河及其支流思勤江、富群河建造的昭平水电站, 下福水电站、金牛坪水电站等梯级水电站库区60 km2, 可开发网箱养鱼20 hm2;蜂源植物223种, 总面积4.466万hm2, 可养中蜂5万群以上, 优良的资源为发展特色渔牧业提供广阔的天地。2008年底昭平县发展特色畜牧水产生产达到桂江网箱名优鱼32020 hm2, 产鱼量2860 t, 天然蜂蜜1000多t, 饲养草食动物牛71900头, 羊7600头。2007年6月取得无公害桂江鱼产地、肉羊产地、肉猪产地认定, 开创了畜牧水产标准化生产新局面。

1.2.3 农业企业化的优势

创建了一批农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 为农业企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有农业加工企业共计150多家, 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61家。从事种、养植的企业有100多家;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中,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 依靠大产业拉动大发展”的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经济发展思路,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品牌效应显现。尤其是昭平茶业, 2008年底, 全县年产茶叶4980 t, 产值3.01亿元。“昭平银杉”、“将军峰”、“大脑山”、“象棋山”、“大自然”、“亿健”和桂江实业等企业系列品牌已成为“昭平茶”的知名品牌, 畅销到全国各地。目前, 全县已有14家茶叶企业通过国家QS认证, 并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此外昭平的“桂江鱼”、“金农牧业石山羊” “黄姚豆豉”等系列生态农业产品名誉区内外。

1.3 旅游资源的优势

昭平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有称为“梦境家园”的黄姚古镇, 七冲原始森林, 樟木林客家围屋, 五叠泉, 龙潭、马三家等瀑布群, 黄姚三宝山、孔明岩、杨村、樟木林九如、读书岩等天然溶洞, 大脑山、东潭岭、三门滩、将军峰等茶园风光, 五将镇河井生态村、走马合水屯生态村、走马森冲瑶家风情茶园等农家风光, 桂江百里竹海, 桂江峡谷风光等等。其中黄姚古镇、桂江百里竹海、七冲原始森林、红石峡谷漂流, 走马森冲瑶家风情茶园已进入运营, 2008年接待游客25多万人。特别是黄姚古镇, 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 全镇方圆3.6 km2, 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现已被国家列为“AAAA”风景名胜区。

2 昭平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模式不够完善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 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的农业资源基础上, 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 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目前一是昭平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 企业自办基地还较少, 这种格局使得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模化种植, 标准化生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难以形成专业化, 优质化, 规模化的农业优势基地。产业化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离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没有规模形成对农业进行加工包装, 把农业生产、科技运用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三是目前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村容村貌有待改善, 道路规划, 整体规划不够合理, 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不够统一, 民俗文化没有充分开发。

2.2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尚未完善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生态旅游为导向, 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扩大了生态旅游观光的功能, 巧妙利用城乡差异设计, 组合引起旅游消费欲望, 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 把现代农业及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 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 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因此,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生态旅游为依托为基础。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过程, 目前, 昭平生态旅游开发尚未完善, 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对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性认识, 二是缺乏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 三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四是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五是缺乏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

2.3 生态旅游农业的布局尚未合理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季节性,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农业资源, 农业生产条件与季节特点, 充分考虑其区域条件与交通条件, 因地、因时制宜, 突出区域特色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 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 通过相互带动作用, 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全新型产业。目前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 使得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脱节旅游线路与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缺乏整体性。此外, 旅游农业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不够一致。

3 发展昭平生态旅游农业的对策

3.1 科学探索, 规划先行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坚持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近期做好观光区农业总体规划和论证工作, 完善对现有景点、景区的农业示范园规划;做好黄姚公路、桂江沿岸等通往旅游景区的现代农业的规划和沿路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 (点) 的多领域项目建设, 争取旅游国债资金;以黄姚精品旅游战略带动全县的旅游业的发展, 以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依托来促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

3.2 整合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农业

坚持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人文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 以自然资源充实人文资源的内涵, 合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即以黄姚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和以设施农业、茶产业、桂江渔业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开发结合起来, 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推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的旅游线, 相互性开发, 促进中发展。

3.3 多层次开发

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以点串线, 以线带面, 打造区域旅游特色新产品。“点”, 就是围绕黄姚古镇、七冲原始森林、大脑山茶园风光、红峡谷漂流、桂江百里竹海等主要景点进行建设开发, 同时抓好黄姚、昭平镇、大脑山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 逐步发展多个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小区辐射带动区域内农林牧各业发展。“线”, 就是依托黄姚古镇到昭平县城、桂江百里竹海沿岸等发展沿线经济, 突出民俗风情、餐饮游乐、特色产业、农家小院、大棚种植、道路绿化及生态治理, 形成山区风光和绿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通道, 并以公路、桂江为载体, 地方风土人情为纽带联接各特色景区。“面”, 就是在开发“点、线”的同时, 引导园区内的乡镇发展规模化、发展特色高科技的种植和养殖业, 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3.4 多业并举, 坚持贸工农结合的原则

以工带农, 以贸促工, 宽领域拓展。一是充分利用发展昭平茶的机遇,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在园区内重点发展茶叶种植、桂江鱼的养殖。二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区内乡镇富余劳力向旅游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三业转移, 向城镇集中, 为旅游农业助劲添力。三是在农业深度开发上下功夫, 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充分发挥园内农林水牧机综合配套, 资金技术信息相对集聚的优势, 形成园内试验、辐射周边、示范带动、规模发展格局。

3.5 全方位服务, 坚持游购娱结合的原则

以游促购, 寓乐于游,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游客。突出农业观光旅游特色, 顺应现代人们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 超前性创意, 精心推出具有观光性、参与性、奇特性的景观和项目, 适时组织形式多样的节、会、展等旅游活动, 营造”春天踏青、夏天纳凉、秋天尝鲜、冬天观景“的季节特色风情游;体验农风, 满足露营野炊等多方面需求, 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3.6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 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 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 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优美, 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 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 符合农民的利益, 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分析了昭平县生态旅游农业具备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 提出发展昭平县生态旅游农业创新理念及新的发展对策, 以建立农业生态园为载体, 整合农业观光, 农家休闲等城乡特色资源, 实现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农业有机结合, 提高旅游资源经营水平、生态农业水平, 进一步发展昭平农业, 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优势条件,对策,昭平

参考文献

篇4: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成效

1.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农业布局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效益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重点,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培植特色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特色蔬菜、肉鸡、肉鸭、生态有机猪四大产业,建立了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0多个,面积4万多亩。

2.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农业龙头企业14家,实现销售收入8.85亿元;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家,入会(社)农户6850户,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建有基地4万亩,累计向会(社)员返利480万元。

3.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县近年来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全县已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4项,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涵盖了园艺、粮食、畜禽、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努力推行品牌战略,推动农产品向更高层次发展,全县共有18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获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4个。农产品质量论证步伐加快,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4个农产品获绿色农产品称号。

4.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镇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县各级投入资金13.56亿元,先后完成3.5万亩日光温室建造、8000栋畜禽圈舍建造,3000栋冷棚建造,54000米防洪工程、滦潮河防护林工程、4条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产农田6万亩,加上沿京承旅游公路、112国道、滦承公路一带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构建了滦平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1.发展现代农业理念落后

目前,我县多数农户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对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于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缺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系统培训,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农业环境污染加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普遍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形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污染,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健康水平。

3.农产品缺少品牌效应

农业标准化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致使已有的农业标准推广范围不大,建设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目前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偏小,大多农产品档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力。

4.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宗农产品一般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仍然是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及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附加值提高,影响了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的步伐。

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1.创新机制,培育主体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

2.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子。以农业结果调整为主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为重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依托我县实施农业部新时期农民培训工程和河北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素质的新型产业农民。

3.改善设施,营造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我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山区绿化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继续以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为重点,带动面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以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为契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安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子。

4.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篇5: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1、开展节前旅游安全大检查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县景区点、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接待示范单位等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坚决避免旅游事故发生。

2、开展旅游企业、景区点安全自查自纠工作。要求全县各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认真开展内部自查,加强防火防盗、食品卫生、供水供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检查预防工作。加强对娱乐设施、消防设施、特种设备、电源和火源等的管理,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加强旅游行业单位员工安全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3、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专项检查工作。对无证经营、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不法行为进行重点查处,规范和净化我县旅游市场秩序。

4、加强旅行社安全服务意识,要求科学安排行程,切实做好旅游合同签订、办理保险、租用车辆等工作;强化导游履行职责意识,加强对驾驶员的监督。

5、加强旅游沿线道路安全治理,为游客提供了安全、方便的出行保证。

6、加强旅游节庆活动的安全保障。严格执行重大节假日活动上报审批制,并针对各类节庆活动的规模和特点,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严防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发生。

7、加强县内各管理部门沟通协作,密切关注可能危害游客安全的各类信息,发布出行提示。

篇6:遂平县生态旅游发展

靳家沟门村位于承德市滦平县付营子乡,京承高速与101国道沿线,毗邻百草洼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双滦城区11公里,距离承德市主城区20公里。受省旅游局委托,承德世代峰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负责编制《承德市滦平县靳家沟门村旅游扶贫规划》,规划单位应两间房村委会要求,确定规划范围涵盖靳家沟门村村域全境,包含南台、二道河子、阳坡、盆地村、钟家、北大洼、二道沟、四道沟等自然村,总规划面积为12.4平方千米。现将旅游规划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确定靳家沟门村旅游品牌为山地运动小镇

靳家沟门村依托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而发展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地。近年来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积极发展山地运动旅游。2015年河北承德市旅游局、滦平县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白草洼徒步越野大赛在风景优美的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辽蒙等多市的38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当日,中国户外协会还授予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户外基地”称号,未为其揭牌。

二、规划内容

本规划包含规划基础篇、场地分析篇、项目规划篇辅助规划篇四部分。

(一)规划基础篇 规划基础部分由规划选址、规划范围、规划衔接、规划背景、竞合关系内容组成。本篇章对靳家沟门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扶贫面对的村情、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其中在市场分析篇重点分析了我国山地运动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规划场地篇

在规划场地篇就规划项目布局的场地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有现状分析、资源类型与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地形高程分析等。

(三)项目规划篇

本规划首先界定了5大功能区

引导景观区:以山地风光与玫瑰花画海为吸引力的功能区

山地运动服务区:以山地运动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功能区

山地漫游体验区:以休闲农业、山地民宿和山地漫游运动为主要产品的功能区

山地越野探险区:以山体越野、山地探险、山地观光为主要产品的功能区

生态保育—旅游发展预留区:以生态保育为主,作为旅游发展的预留区。

项目设计篇还详细介绍了规划区的主体项目设计: 入口景观:根据靳家沟门村入口地形条件,设计采用山地运动风格显著的入口标识景观引导游客进入。

玫瑰花海: 在靳家沟门至南台中心村的入口距离较长,建议山谷种植药用玫瑰花与油葵,做为引导景观和大地彩绘景观。在路边开辟玫瑰广场与葵花广场,作为游客停歇、摄影留念场所。

山地小镇:依据付营子乡城乡规划,搬迁靳家沟门村散落自然村村民,在南台自然村建设新民居。本规划提出新民居要突出滦平县老民居建设特色与山地运动服务功能,建设成为服务于白草洼森林公园的旅游核心服务区。

自驾车房车营地:设计了自驾车房车营地平面设计图和各营位的设计图。

溪山农家:靳家沟门村钟家自然村依托百草洼森林公园,已经形成农家院聚集区。该区域溪水潺潺,穿街而过。基于区域自然条件,引导农家院形成溪山农家旅游服务区。建筑造型依据滦平老民居设计,突出溪水生态景观。

山地慢游区: 在南台——二道沟自然村耕地中利用药用作物、油葵、油菜花、其他花卉勾勒大地彩绘图案。农田与沟谷之中修建游步道,突出生态性,步道为石板或卵石路面,与山谷内车行路留有间隔。在漫游步道途中,修建一处停歇长廊,利用山水田园诗词进行文化装饰,命名为山水田园诗廊

远山寒舍:对二道沟村老民居进行改造,突出石墙与茅草顶,形成特色民宿,命名为远山寒舍。起到承接山地漫游区与山地运动区的作用。

山地运动体验营:山地溜索,以高山为顶点,另一端以低山为基点,两点之间产生高差,利于速降。利用山地越野车道与山地自行车道,组织徒步山地定向越野。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山地运动项目。山地拓展营,设计空中单杠、空中断桥、合力桥、模拟电网等有利于企事业培养团队意识的拓展项目。山地运动服务中心,为帐篷酒店建筑形式,提供山地餐饮停歇服务与自行车车辆维护服务。

青少年野外生存体验营:承德市、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学校、拓展公司合作,推出面向青少年成长励志旅游活动,包括定向山地穿越、野外生存训练、青少年拓展训练。

石海桦林:开辟通达石海与桦树林的步游道,在石海修建观景亭,提供游客停歇服务。

(四)辅助规划篇

此篇章包含市场营销、标牌设计、道路规划、给排水规划、与投资规划等内容。

三、规划亮点

(一)本规划主题突出,脉络清晰

规划把两间房定位为山地运动小镇,形成承德市乡村旅游的又一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与百草洼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方向相吻合,适应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的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需要。

(二)本规划可实施性强

篇7: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苗木、葡萄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2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16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全县特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化特色不断彰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注重培育地方特色。我们确定了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林业苗木、畜水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至2012年底,全县发展优质粮160万亩次,特色瓜蔬40万亩次,特经6 万亩。全县培育和形成了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畜牧养殖、蔬菜养殖等特色专业村287个,2006年冯屯镇被评为“中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2006年5月份,茌平圆铃大枣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茌平县已发展“圆铃大枣”20万亩,年产枣5.6万吨,产值近3亿元。全县先后形成了以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多家大枣深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小作坊。开发出枣汁、枣脯、红枣咖啡、红枣巧克力、红枣杏仁露等三大系列、11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为提升发展效益,提高竞争能力,我县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的集约发展,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科技含量处于全市领先位臵。近年来,全县建成5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五百亩以上连片大棚设施栽培高效示范园区,62个百亩以上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带动示范作用的特粮特经科技示范园区 4个,特色家畜禽养殖基地32个,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淡水养殖基地35个。

三是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招商”的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农业外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2个,全县拥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的企业5家。茌平圣康食品有限公司是鲁西最大的专业从事各类脱水蔬菜的加工及贸易外向型企业,每年脱水蒜片、蒜粒、蒜粉5000余吨,脱水洋葱片、洋葱粉1500余吨,脱水胡萝卜粒等其脱水他蔬菜1000余吨,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的推进工作,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并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将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对乡镇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年初工作目标的落实,通过组织召开特色农业推进会、督查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参观全县各类农业发展典型,进行交流、督查、点评、竞赛、评比,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层层传递压力,形成了“你追我赶抓项目,奋勇争先创高效”的农业发展热潮。

2.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为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助推高效农业 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我县出台的《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意见》,对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按后墙长度每米补贴26元;新建栽培面积1000m的立体层架式食用菌棚,每棚补贴2000元。新建占地1亩以上的大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金针菇棚,单棚面积0.5亩以上,每亩补贴800元;对内新开发一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县财政给予6万元资金补贴。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的积极性。

3.强化规划引领,做强高效产业。为有效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组织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了《茌平县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10年-2012年》、《茌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培育特色果蔬、设施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等一批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24.强化产销衔接,拓展流通环节。我县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基金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基金,全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优先信贷等途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级别一次性给予1-10万元奖励,对当年应税销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也分别予以1-3万元奖励。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产业化开发的紧密型结合,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发展园区订单生产,扩大当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5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49.4万亩次,带动农户3.5万户次。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组建以普通农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户统一作业,联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合作组织700多家,带动农户近3.2万户。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作用,把镇村田头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大城市批发市场与设施农业园区有效地连接起来,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开通新的销售渠道。全县现有各类农民经纪人4500人,其中年运销额50万元以上的近1000多人。

5.强化服务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服务。我县建设了农业信息网,开通了“远程教育”服务项目,为 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近五年来,全市培育和引进新品种超过150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超过70项,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农业科技贡献率接近60%。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三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1000场次,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全县有23个品牌的45类通过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1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碧馨”牌冬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A”级认证。三是发动农户创业。强化“传、帮、带”。通过干部抓典型、技术部门抓示范、科技部门抓培训、组织农户学典型等措施,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局面。为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折价入股、优先雇用失地农民等办法,让农民获得土地分红、劳务工资等多种收入。另一方面,在积极发展大棚的同时,引导农户发展中小棚、喷滴管等多种设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我县的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的高效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地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块地如有一户不愿意,土地难以流转成片。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目前农民“惜地”现象比较突出,土地流转难度加大,这是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是项目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多是以农副产品速冻加工包装为主,农产品加工模式单一,精深加工项目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力不强。对产业全局具有牵动性的基地型、龙头型农业项目仍然比较缺乏。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站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技推广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农业向更高平台跨越。

四、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突出园区建设、特色蔬菜、大枣、大蒜等特色产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全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1.切实加大特色农业建设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农业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特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对高标准粮田建设、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生态养殖等富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应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色,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形成集群。要积极引导各地以重点农业生产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实现农民收入的快增长。

2.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为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目前土地难集聚的实际,应制定有利于土地集约的政策机制,对亩均投资量较高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流转土地给予一定补贴,以减轻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同时,根据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管理实际需要,在规划前臵的前提下,适度划定一定面 积用于生产性管理用房用地,其地类性质应仍属于农业用地,以促进高效农业亮点的形成,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示范,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3.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针对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扶持促进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板块,壮大区域经济规模。

篇8:浅议罗平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被世人誉为世界上最美地方之一的“金花银瀑”的罗平, 位于云南省东部, 滇、桂、黔三省 (区) 结合部, 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之称。这里气候温和湿润,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324国道、南昆铁路经县城过境。罗平的山奇水秀,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公元1638年, 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来到罗平, 饱览了罗平的山水美景之后, 留下了罗平山水“著名迤东”的感叹。现在已经建成的的旅游景点主要有迤俪多依河、深幽险峻小三峡、鲁布格地下电站以及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壮丽的九龙瀑布群风景区。此外, 还有金鸡峰丛、十万大山、牛街梯田、黄金峡谷以及万峰湖、玉带湖和湾子湖等自然风光。“集桂林之灵秀、版纳之风情、九寨沟之幽静、长江三峡之险峻、黄果树之雄奇”是罗平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每年初春, 荣获“世界最大的天然自然花园”吉尼斯称号的30万亩油菜花海更是美不胜收。罗平县内居住着布依、彝、苗、回等少数民族, 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节日、歌舞以及生活习俗为罗平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布依族“二月二对歌节”、“三月三泼水节”、“尝新节”, 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采花山”、回族的“占尔邦节”等节日风情浓郁;祭山祭水、祭树、祭老人房等布依族民俗活动古朴神秘;歹舞、箩箩舞、蚂螂舞、狮子舞、芦笙舞等各种民族舞蹈异彩纷呈。此外, 粽粑、花饭、酸笋鱼等民族小吃, 竹器、编织、刺绣、蜡染等民族工艺品也为罗平旅游增色不少。2001年被云南省政府优选为全省23个重点景区 (点) 和7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景区之一。

二、罗平县发展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认识不够。

近几年, 罗平县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仍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观念。一是开发建设者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观, 只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 在基础设施建设时, 没有建设相应的污染治理设施。二是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生态旅游观念, 包括我们的导游, 由于生态旅游知识匮乏, 不能向游客倡导生态旅游, 也就不能很好规范旅游者的行为。三是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缺乏必要的认识。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 旅游者的一些不当行为, 造成了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 加剧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对生态旅游发展认识不够, 已成为罗平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 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 罗平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 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罗平县境内水系发达, 全县有小河流25条, 其旅游景点绝大部分以水资源为依托, 九龙瀑布、小三峡、多依河、万峰湖等景区都是以水为主要自然景观。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以万峰湖为例, 水质为劣V类, 总磷平均超标2—2.8倍, 总磷平均超标2.6—11.4倍, 氨氮平均超标7.9倍, 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其他景区的水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 九龙瀑布风景区内的以堵列小河也曾多次发生水污染事件。水体污染已成制约罗平县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 还有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现象和煤炭、铅锌矿无序开采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罗平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 强化法制观念, 增强环保意识, 倡导生态旅游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有潜在性、持续性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严格执法。除现有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外, 地方政府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法规, 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 要通过地方立法, 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 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 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 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 应加大执法力度, 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第二, 要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全县人民的生态保护第一位的思想。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生态旅游, 使全县人民了解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且参与到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 为罗平县生态环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向旅游者宣传生态旅游, 规范他们的旅游行为, 真正做到“除了足迹什么也别留下, 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三是对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生态教育培训, 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 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同时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 培养出生态旅游方面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

2、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 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成立县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 认真对旅游景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 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应进行科学评价, 按照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 编制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县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 就地取材, 依景就势, 体现自然之美, 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 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 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必须在风景区外围建设。

3、多方筹资, 加大投入, 进一步做好景区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 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 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 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 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 而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应资金的进一步投入。罗平县要广开资金渠道, 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生态旅游建设。一是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 在做好科研和项目规划的基础上, 争取国家和世界信贷资金投入。二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积极参加招商引资会和各类经济洽谈会, 招商引资, 吸引外地客商到罗平县来投资生态旅游建设, 投入的资金不但要完善生态旅游区的各项配套设施, 特别是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还要加强生态旅游医疗救护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以保障游客的旅游安全。

4、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状况。

2003年, 罗平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罗平县要以此为契机, 严格按照《罗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按时完成生态示范区建没, 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状况。

(1) 要搞好县域内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罗平县的自然景观以水为主, 水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首先, 环保、水务、旅游、海事等各级政府部门要通力配合, 积极争取各级各界的支持, 加大对万峰湖污染的治理力度。其次, 加大对县域内河流污染的防治力度, 重点搞好篆长河沿岸矿山生态恢复以及煤矿废水的治理。

(2) 搞好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目前, 在一些景区还存在垃圾向河流或者湖泊倾倒, 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的现象。对此, 各景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生活垃圾, 由于各景区距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都不是很远, 可以考虑在景区设立垃圾中转站, 把垃圾集中运送罗平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对生活污水, 可以效仿张家界的做法, 要求景区内的所有宾馆饭店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做到达标排放。

(3) 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 尤其是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严格控制烟尘排放, 以提高罗平县的环境空气质量。另外, 要按照国家要求, 在全县强制推广使用可降解、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包装袋替代塑料制品, 减少白色垃圾的污染。

(4) 加强对景区环境质量的日常监测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做到违法必究, 特别是对县境内所有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 杜绝偷排漏排现象。

(5) 在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的同时, 做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全县植树造林要重点绿化各景点附近、沿途的荒山荒地, 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 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全面提高罗平县的生态环境质量。

5、突出罗平特色, 打造精品旅游。

罗平县己建成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是瀑布、峡谷、河流以及油菜花, 这些并不是罗平所独有的。因此, 罗平县要发展好生态旅游, 就必须在打造精品旅游上做文章。九龙瀑布要突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落, 鲁布格三峡要把它同神奇的鲁布格地下电站结合起来打造, 多依河的开发要溶入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罗平的30万亩油菜花海要突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花园。因此, 县委县政府要把实施精品建设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积极争取九龙瀑布、鲁布格三峡、多依河、30万亩油菜花海等四项生态旅游产品得到国际和国家生态旅游精品的相关认可, 以其独特鲜明的生态旅游形象, 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34988.htm.

[2]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罗平县环保局编:罗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规划[Z].

上一篇:宋美龄养生下一篇:去商场买衣服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