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2024-04-14

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精选6篇)

篇1: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文章摘要】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益的驱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使企业信用的缺失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才能重塑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

【关键词】

诚信经营;信用观念;失信惩戒;信用管理制度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信用缺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总结了当前国内企业信用恶劣的7种表现:履约率低;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毒米毒酒事件不断;企业虚假披露;上市圈钱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

满天飞;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和盗窃知识产权。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消息称,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有着“民无信不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优秀诚信文化熏陶的社会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不诚信经营?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企业诚信经营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的驱动是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重利原则潜藏着诱发人们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许多企业见利忘义,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

(二)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是导致企业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

(三)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加剧了企业诚信的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

(四)征信成本过高,是企业不得不面临信用风险。

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例如人民银行虽然建立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登记系统,但这个系统只对银行自己开放,所以要了解一家企业在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是最基本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注册信息的查询也是需要收费,且查询一次就要收取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等的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可能需要查询多家交易方信息记录的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这实际上导致信息的不畅通导,而信息的不畅通使骗子企业可以什么也不怕,因为它的劣迹没人知道,可以该做生意照做生意,而且还会有企业继续上当。

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相当成熟。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新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到国际水平,就必须实行诚信经营。因为诚信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一)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法律前提。

失信惩戒机制是由所有授信单位共同参与的,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的,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降低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社会机制,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完备的法律为基础的,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鉴于立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对信用法律的急需,可以先建立一部涵盖面较宽泛的法律,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实践检验,再逐步完善和细化。

2、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方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将企业的失信、守信记录记录下来,并对记录的情况加以评分;其次,对各种类型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对失信企业进行社会道德上的、经济上的、直至法律上的制裁;可以制作失信企业的“黑名单”,并以合法的形式向社会进行传播,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市场,加大失信成本;而对诚实守信的商家,可以建立“红名单”,通过政府政策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与优惠,从而拉大市场对失信和守信的态度反差。使整个社会都具有对失信行为的防范和惩罚机制,它足以让不讲信用者难以谋职,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困难重重。

(二)大力宣传和强化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以来,重利轻信观念横行,社会信用观念还很淡薄,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所以,要从的源头上抓起,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使对自身品质的危害,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重新树立良好信用意识和观念。这样的市场环境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企业要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企业讲诚信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诚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信赖和支持,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守信者必将受到市场的奖赏,而失信者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三)建立信用信息网络,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服务系统。

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的80%左右分散在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企业很难获得相关的信用数据和资料,因而无法作出高质量的信用评估,以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应有政府牵头,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全国联网数据系统,并有序地向社会开放,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共享。如中国工商总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同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高素质的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是市场微观的主体,企业不是天生自然而然的守信用,关键是要有一套信用管理制度,使当事人信用行为的收益大于不讲信用的收益,讲信用的成本小于不讲信用的成本。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所以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其次,要进行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贵红。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14)

2、张树俊。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立德[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潘孝礼。企业诚信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0)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篇2: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邮政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鸿雁传书”就是人们对邮政通信的形象比喻。自大清邮政开办至今,现代邮政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邮政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石家庄邮政局立足于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通过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手段日益先进。而加强服务

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推进企业科学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透过管理、组织和经营三个层次,尝试从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剖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解释,探讨一条完整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基本思路。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服务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视角服务管理视角的产生表明,服务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gronroos(1990)曾提出过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所谓服务管理是指:(1)认识在消费或使用组织提供物时顾客得到的效用以及服务单独地或与实体产品(或其他有形物)一起如何对该效用产生贡献,也就是说,认识全面质量在顾客关系中是如何被感知的,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2)认识组织(人员、技术和物质资源、系统和顾客)怎样生产和传递该效用和质量;(3)认识如何开发和管理组织以便实现希望的效用或质量;(4)组织以何种方式运作能够实现效用、质量以及各方(组织、顾客、其他各方和社会)的目标。albrecht(1988)提出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服务管理是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第一驱动力的一种总体的组织方法”。尽管在该定义中没有包括很多具体的详细的信息,但是它也清楚表明了服务管理的关键层面。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二、服务管理的特征1.一般

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对于如何看待和建立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基本假定。团队工作、跨职能合作和跨组织的伙伴关系以及长期观念等,对于服务管理来说属于内在的要求,受到高度重视。起初,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服务企业,随着服务在制造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关于管理陷阱和恶性循环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生产企业。服务管理和服务竞争对于所有企业

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将企业的外部效率置于重要地位,强调的是顾客如何看待核心产品和企业总的表现,而不是企业的内部效率、规模经济和成本降低。这体现了顾客驱动、质量导向、长期导向、员工导向等的结合。2.顾客导向顾客忠诚是成功的服务管理的里程碑。服务管理的研究表明,留住顾客对获利性有正面的影响。顾客保留率取决于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如何。3.顾客感知质量导向质量对服务管理的许多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尊重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篇3: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我们不禁要问, 在中国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有着“民无信不立”、“内不欺己, 外不欺人”优秀诚信文化熏陶的社会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不诚信经营?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企业诚信经营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益的驱动是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重利原则潜藏着诱发人们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 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许多企业见利忘义, 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甚至法律底线。

(二) 法制不健全, 失信成本太低, 是导致企业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 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 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 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 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 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 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 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 失信成本过低, 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

(三) 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 加剧了企业诚信的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 有意偏袒本地企业, 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 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 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

(四) 征信成本过高, 是企业不得不面临信用风险

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健全, 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信用状况, 不是相当困难, 就是成本过高。例如人民银行虽然建立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登记系统, 但这个系统只对银行自己开放, 所以要了解一家企业在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 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是最基本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注册信息的查询也是需要收费, 且查询一次就要收取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等的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可能需要查询多家交易方信息记录的企业来说, 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这实际上导致信息的不畅通导, 而信息的不畅通使骗子企业可以什么也不怕, 因为它的劣迹没人知道, 可以该做生意照做生意, 而且还会有企业继续上当。

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已经相当成熟。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新竞争环境, 中国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到国际水平, 就必须实行诚信经营。因为诚信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资本, 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一)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 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法律前提

失信惩戒机制是由所有授信单位共同参与的, 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的, 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 来降低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程度, 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社会机制, 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完备的法律为基础的, 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 鉴于立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对信用法律的急需, 可以先建立一部涵盖面较宽泛的法律, 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实践检验, 再逐步完善和细化。

2、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方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将企业的失信、守信记录记录下来, 并对记录的情况加以评分;其次, 对各种类型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 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对失信企业进行社会道德上的、经济上的、直至法律上的制裁;可以制作失信企业的“黑名单”, 并以合法的形式向社会进行传播, 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市场, 加大失信成本;而对诚实守信的商家, 可以建立“红名单”, 通过政府政策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与优惠, 从而拉大市场对失信和守信的态度反差。使整个社会都具有对失信行为的防范和惩罚机制, 它足以让不讲信用者难以谋职, 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困难重重。

(二) 大力宣传和强化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 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以来, 重利轻信观念横行, 社会信用观念还很淡薄, 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所以, 要从的源头上抓起, 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 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使对自身品质的危害, 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重新树立良好信用意识和观念。这样的市场环境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 以社会信誉为中心, 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企业要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 企业讲诚信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 诚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信赖和支持, 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守信者必将受到市场的奖赏, 而失信者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三) 建立信用信息网络, 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服务系统

据调查, 我国信用信息的80%左右分散在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 企业很难获得相关的信用数据和资料, 因而无法作出高质量的信用评估, 以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应有政府牵头, 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 建立全国联网数据系统, 并有序地向社会开放, 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共享。如中国工商总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 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 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 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 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 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同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培育信用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高素质的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 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四)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从企业内部来说, 企业是市场微观的主体, 企业不是天生自然而然的守信用, 关键是要有一套信用管理制度, 使当事人信用行为的收益大于不讲信用的收益, 讲信用的成本小于不讲信用的成本。首先, 要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所以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其次, 要进行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现实告诉我们, 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 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 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 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

摘要:目前, 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利益的驱动、失信成本的过低, 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使企业信用的缺失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只有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 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才能重塑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

关键词:诚信经营,信用观念,失信惩戒,信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邢贵红.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 (14)

[2]、张树俊.论诚信经营与企业立德[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

[3]、潘孝礼.企业诚信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 (10)

篇4: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增强审计整改 ;促进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升级

一、前言

当前,市场需求有所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结构转换、阶段更替、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企业面临改革发展、管理提升、提量增效、成本控制等工作任务和压力异常严峻,发展中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使得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企业应不断增强审计整改,关注风险防控,健全内控制度和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及时预警经营管理风险。本文以实践为基础,围绕审计整改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升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二、审计整改的涵义和作用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部门查出问题而采取的诸如制订和完善有关制度、纠正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等一系列的改正措施。审计整改是审计监督的必备阶段和最高层次。

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而内部审计如果仅限于发现和反映问题,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如果只是提出审计建议,而没有监督落实审计整改,审计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审计行为就不能真正得到价值体现。增强审计整改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它既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升级的落脚点。

三、当前审计整改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普遍存在对审计整改认识不足、执行不力,致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屡犯屡查。从审计部门层面来讲:一是存在“重审计、轻整改”。审计部门多关注于审计发现问题,而没有将后续的审计整改等同视之,落实或督促审计整改的态度不积极。二是由于审计力量配备不足、审计资源有限、年度审计项目多等因素,后续审计安排有限。从被审计单位层面来说:一是存在“选择性整改”或拖延整改,一些问题屡禁不止。对企业或部门有利的问题容易整改,而影响其利益的却消极应对;对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容易接受,因为管理指标很难量化,也没有可比性;对上级督办严和紧的问题有整改,而对压黄线、打擦边球的则敷衍拖延;对近期发生的问题整改相对较快,而涉及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往往极力回避和推脱。二是整改时避重就轻、避大就小,存在应付差事、蒙混过关等认识。部分整改仅限于表象的就事论事、喊口号表决心,而不是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源头去控制和规范今后的经营管理行为。

2.审计整改相关制度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监督机制,企业各部门对审计整改的职责分工不明,审计整改的标准要求不清。二是对审计整改落实缺乏考核监督机制,使被审计单位和问题责任人存在“改与不改一样”的意识。

3.审计整改在严格问责方面,存在执纪执规标准不高、问责处理处罚偏宽偏软等现象。审计部门对查出问题多只限于反映在审计底稿和报告中,审计建议也多是杜绝以后再次发生的“只打雷不下雨”、“只开花不结果”,使被审计单位和问题责任人认为“审与不审一样”。

4.审计整改督办不够,缺乏刚性约束。目前的审计整改落实多以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报告形式完成,而真正的整改效果没有经过实地调查和核实取证,后续检查回访和督办等跟踪问效乏力。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被动接受,只停留在纸上就事论事。

5.审计建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审计整改流于形式。个别审计建议“浅、空、虚”,被审计单位难以真正落实;有的审计报告抓不住要害,罗列一堆指标,就数字论数字,缺乏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的建议;有的审计问题未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未酌情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客观原因,未获得认可、未达成共识。

6.部门间相互协作配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一是未与企业各业务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企业各部门横向联系少,审计结果缺乏通报和反馈机制,审计成果得不到共享,对存在问题形不成齐抓共管态势。二是未与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和嫌疑,未能及时沟通,不能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加之审计建议不具有强制性,致使审计整改难以落实到位和有效推进。

四、增强审计整改实效性的思路

结合审计整改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在深刻剖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识水平的高度和深度是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基础。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都应提高对审计整改的认同感,提高审计整改结果的综合利用效果。企业应成立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方的责任分工和整改目标,细化整改措施,确保落实到位。通过组织定位,达到角色明确、职责清晰、分工协作、促进整改的作用。一要坚持从整改力度上抓规范。要求能立即整改的绝不拖延,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列出具体时限和责任人。二要坚持从内控执行上抓规范。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国家和企业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得到落实。

2.建立完善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抓规范,用制度去管人、管事、管权。

(1)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晰审计整改工作的业务流程,明确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企业业务、财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二是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把审计结果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奖惩、与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和任免使用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评价和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审计整改的审计问题通报、跟踪检查等相关制度。对审计查出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实行定期在系统内通报、加大追踪力度等制度,防止同一风险频繁出现,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四是构建审计整改工作联动机制。审计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单枪匹马”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应统一各业务线条、职能管理部门,统筹资源、协同配合,发挥整个组织的作用。业务线条要加强对其主管领域的指导与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依法经营、正确履职;督办部门应将审计整改纳入检查范围,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完整的整改链条,汇聚监管整体合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实践证明,审计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不仅能使各部门更了解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及时予以支持配合,而且能使审计成果利用率和问题整改率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企业监督大格局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五是实行审计整改销号制度。以审计项目为单位,将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按整改责任形成问题清单,逐一建立整改台账,对照问题清单上的责任,由审计部门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限落实整改。被审计单位上报审计整改结果后,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情况,按照“见证见据”的原则下账销号。

(2)严格审计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落实责任归属,实行责与权的有机统一,增强岗位责任意识,起到履职到位、问责也到位的效果,形成警示违纪违规行为的震慑作用。对问题屡禁不止、整改不力的单位,要按总部规定约谈其主要领导和责任领导,问题严重的要严肃问责;对屡查屡犯的行为,审计部门要守土有责,毫不手软,坚决维护审计权威,达到“查处一个点,震动一个面,教育一大批,影响一大片”的效果,以问责促整改,以整改促管理,促使审计整改向注重实效、良性发展上转变。同时应将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确保审计成果的转化落实。

(3)定期召开审计整改工作会议,督促整改进度。建立审计工作定期汇报制度,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对查出的重大问题紧盯不放,对整改不力的从严问责,维护审计权威。同时,企业管理层应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审计部门的专题汇报,多关注审计决定落实和整改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清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存在,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不到位,是主动犯错还是被动违规,切实制定有效措施,对症下药,使审计整改真正取得实效。

五、结语

篇5: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古人云:“诚信第一,信诺为本”。信誉不仅仅体现于公司的“脸面”,更是关系到公司的“生命”,我们要上升到全局的高度,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去看待信誉这个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认识到信誉的重要性和全局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诚实守信、有诺必践,既是一个道德准则,又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要素和指标。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有诺必践文化建设,切实解决好诚信问题。

一、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诚信,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诚信,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道德保证;诚信,是企业建立良好市场环境的关键。企业失去诚信就像人失去水,将无法生存。我们在推动有诺必践文化建设中:企业靠诚信“立身”。企业无论大小,要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没有诚信是绝对不行的。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就像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一样,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社会的抛弃。企业靠诚信“建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把握好量和度,诚实、守诺、理解、信任和包容,使各方合作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企业就能在生产、市场、流通领域开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就能更好地配置生产、人力和经济资源,使人员、物资、资金等要素优化组合,形成再生产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走向成功。

二、确实把握诚信的“度”

企业有诺必践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是划清诚信与依法办事的界限。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以诚办事还是依法办事的矛盾,这时会毫不含糊地依法办事,决不能为了讲诚信而做违规违纪的事。二是划清诚信与保守企业机密的界限。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保守本企业的经济机密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强调要讲诚信,就把企业的经济技术机密泄漏出去。经常教育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决不能为了体现诚信而把企业的一些经济机密公布于众或向对方泄漏。否则,就是对企业合法利益的侵犯,是一种违法行为。三是划清诚信与工作策略的界限。对外的经营策略,对内的工作方式方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是经常出现的。有些问题由于考虑到时机不成熟,或是不具备某些条件或为了使各方的利益免于受到损害,制定一些保护性政策、办法、措施是允许的。或者由于不可预测或无法把握事物的进展,而讲一些留有余地的话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是不讲诚信的表现。同时,在做内部员工思想工作时,为使矛盾和问题不易激化,取得好的工作效果,保护员工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或切身利益而采取的一些灵活方式方法也是正常的。不能把这些为维护群众利益而采取的策略方法都视为不讲诚信。不论对内对外,只要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为目的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方法都应视为合情合理,是讲诚实守信、有诺必践的。

三、诚信需要全员参与建设

诚信需要全员参与建设,企业建立诚信体系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才行。首先,搞好教育,强化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的深度决定自觉的程度。各级组织坚持每月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持续不断地灌输诚信思想;坚持每年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坚持利用各种宣传文化阵地,通过生动的事迹、鲜活的人物来诠释诚信,使广大员工感到诚信就在身边,是可感的、可见的,认识到诚信是做事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没有诚信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等等。其次,完善制度,依“法”求信。企业在诚信建设中,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体系,才能使诚信有制度上保证。诚信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诚信管理领导体制;诚信管理规范工作程序;诚信管理工作监督、评价、反馈、升级、调整的途径;处理不良诚信行为及其影响的方式及补救措施等等。其三,突出重点,领导带头。效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搞好诚信建设,重点在于领导班子和主管领导。领导班子成员应始终做到认识到位,真正把诚信抓在手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总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漫长过程,关于打造和谐美的企业文化已经得到了广大员工的认同,在以和谐为主题的企业文化感召下,一定能够使企业走向新的辉煌!

篇6:论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交流材料之一中国农业银行郓城县支行几年来,郓城支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改革促发展,创造性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现已初步建成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品牌文化和服务文化,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连续八年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和“优秀政工企业”荣誉称号;连续九年被省、市分行评为“宣传报道先进支行”;20xx年,被郓城县文明委授予“文明系统”,被市委、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连续十一年被郓城县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宣传报道先进单位”;连续四年在县委、县政府组织的“行风万人评”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文明行业”。20xx年被省分行授予“五四红旗团委”;20xx年被省分行确立为共青团工作重点联系行,被省分行授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单位”,被市委授予“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被市分行授予“宣传报道先进单位”。20xx年实现了向盈余行的历史性跨越。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全行职业道德建设、行业作风和文明示范窗口建设再上新台阶,行党委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早部署、勤检查、抓落实、重实效。根据《中国农业银行菏泽市分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是工作目标明确。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性计划和长远规划,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步实施。二是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机构健全,队伍精干,责任明确。结合市分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我行实际,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把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党员示范岗和“一先双优”等文明创建目标具体细化,分解到各职能部室和营业单位。各单位再根据各自实际,层层落实,分解到人。三是工作机制健全。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与业务经营融为一体,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把思路定位于“深化、完善、巩固、提高”八字方针上,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四是把规范化服务和提高经营效益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根据市分行客户服务联动管理办法和我行实际,修改完善了文明优质服务考核办法。建立各种检查奖惩考核机制,加强对服务、营销、清收盘活和文明创建等工作的奖惩考核,真正做到罚不心疼,奖不手软。全行上下牢固树立“服务无小事”意识,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建造一支“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行党委领导班子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树品牌、增效益为中心,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突破口,以争创一流业绩为根本目标,从抓好规范化服务入手,提出了“打造金融第一品牌,力做客户首选银行”的文明创建目标。首先从自身抓起,从中层干部抓起,营造团结协作、士气高昂的良好工作氛围。其次结合新时期特点,抓好爱岗敬业教育,把行风建设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上。为各支部建立了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为一体的党员活动室,配备了学习资料和娱乐健身器材,结合争创“党员示范岗”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添光彩”“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揽储、业余营销金融新产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团员青年中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全县形成了良好的文明创建氛围。三是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制定了思想政治学习制度、学习检查评比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思想政治领导小组定期深入各单位抓好学习制度的落实和辅导,定期组织测试,巩固学习成果。经常把系统内外和本单位的先进典型事迹整理成材料,印发至各单位组织学习,使全行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单位内部形成了“学先进、超先进、比贡献”的良好风气。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敬业爱岗意识。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和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及时了解一线信息,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把准员工思想脉搏,找准员工思想兴奋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作为每个员工的基本理念,使员工对自己的岗位目标、服务要求、操作程序牢记在心,实施在手,并且不断有高层次的创新和追求。四是抓员工培训,塑造复合型人才。每年年初,都根据实际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对员工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市场营销、业务机能等内容的培训。

上一篇:发票问题解答下一篇:PZ-02.02-02《质量异常分析与改进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