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设计

2024-05-18

问题化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问题化教学设计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

摘 要:作者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序列,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创新思维更易被激发。小学数学将真正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

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我们深深的被这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所吸引: “问题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支持数学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探究学习又受到学生自己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制约,所以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方法、技术和知识等等各方面的困难,如何保障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有效的探究学习呢?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问题化教学提供了各个方面的支持。

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经历一个“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一般的问题化教学要求学生去寻求预定的、唯一的答案,而不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英特尔®未来教育下的问题化教学,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经常没有固定的答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信息技术的支持降低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的难度,网络资源又帮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真正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如“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题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感兴趣。在旅游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租房设计到游览路线等许多方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同时,网上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又十分丰富、充实,查找收集也比较方便。这就很好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发布、心得交流提供了便利。围绕此内容,我们设计了 “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策划和组织一次成功的旅游?”作为思考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将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分小组讨论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电子演示文稿或者网页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为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做准备。

二、框架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问题: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数学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数字化、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抽象化得到的材料。所以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主体性很难实现。如何将抽象化和公式化的数学问题还原于现实生活,让问题形式的呈现情景化、活动化、生活化变得尤为重要。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单元时我们设计了单元标题为《配方中的秘密》的数学活动。

配方中的秘密

基本问题

为什么说“比”改变了生活?

单元问题

如何配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

配成饮料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

内容问题

比的意义是什么?

“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如何用“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情景,活动前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都喝过哪些饮料?你能形容它的味道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味道吗?你能自己配出这样的味道吗?然后设计活动:用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填写配制表。相互品尝不同配方得到的不同饮料,说感受改良自己的配方,并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课下在网上查阅一些生活中的比。最后把收集的资料和调查了解到的数据信息经过统计加工和处理,带领学生共同制作个人网页,让同学们在网站中发布个人了解到的有关比的信息,最后拿课堂上或者是直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这样既设置了情境又设计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优化问题序列:帮助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

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个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操作化。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规律,攻克难点。

如《鸡兔同笼》中的假设法教学,题目:“有一个笼子同时关着鸡子和兔子,从上面看共有10个头,从下面看共有32只脚。问鸡子和兔子各多少只?”传统的讲解法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我先让学生充分画,一直把答案画出来。学生画图发现不难,但速度慢。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有学生说道:“要是鸡子和兔子脚数相等就好了”。自然想到了给鸡子添脚和给兔子去脚,这其实也就是假设法。不过有了前面的画图,再加上课件演示。给所有鸡子填上两只脚,总脚数是4×10=40(只)比原来多了40-32=8(只)脚,原因是给所有的鸡子填上了2只脚,算鸡子就是8÷2=4(只)。也可采用去兔子脚的方法,总脚数是2×10=20(只)比原来少了32-20=12(只)脚,原因是把所有的兔子去了2只脚,算兔子就是12÷2=6(只),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假设法”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融入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其中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要求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探索的工具由原来的铅笔和练习本变成了计算机以及软件,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资源由教材变成了整个网络,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如我们在进行《可能性》教学时,教材说扔一枚硬币得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让学生去自己动手试验,如果次数足够多的话也能接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造性的利用excel把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甚至全年级同学的试验结果统计到一块儿进行分析,学生终于发现试验次数越多结果就越接近二分之一。又如《鸡兔同笼》问题,教材上只出现了列表法,由于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学生会从网络上了解到画图法、方程法、假设法、减半法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而且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应注意什么

1、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框架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三结合”:

(1)结合课标

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对任何教学活动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认为框架问题中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设计出发点,正好对应了课新标准的三位目标。

(2)结合教材

教材结构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数学框架问题设计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就要求我们深层次备课,让老师彻底的吃透了教材……;让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所讲知识,领会方法,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3)结合学生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收受到学生自身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制约,所以教师在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给学生以技术支持和方法上的引导和知识上的补充,这都是在教师设计框架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的。

2、数学框架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

在我国课堂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认为框架问题的设计应该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怎样实施以基本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教学设计的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围绕基本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怎样安排教学时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材所列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很少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所以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也需要专家给以指导。

3、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真正的实现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篇2:问题化教学设计

【摘要】:本论文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证。文常主要分为理论解析、模式阐释、教学实证三部分:在理论解析部分,本文首先针对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种种教学需求和实践现状,分析了各种关注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特性、研究异同和局限性,以及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误区和不足,从而提出构建一种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接着,文章对关注问题的课程范式迁移趋势、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体现半结构化的支架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作用等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由此,文章进一步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作出界定,并提出了实现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在模式阐释部分,文章根据问题化教学的系统框架和流程框架,分五方面来进行阐述:(1)文章首先从主题单元的选择组织入手,分析了问题化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目标表述;并接着对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域、不同类型教学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促进设计优质教学问题的设计支架,以及检验教学问题设计质量的一系列有效性特征。(2)在环境设计章节,文章在提出问题化教学环境的全空间连续体设计理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将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实现全空间理念缩影的理论意义,并指出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的最终核心聚焦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和问题知情权。(3)在过程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性,并从教学投入性、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助学支架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述:(4)在资源设计章节,文章论述了问题化教学中的资源分布特性,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作用,并提出和论述了问题化教学资源的主要应用策略;(5)对于评价设计,文章提出应该从发展性视角来看待问题化教学评价的意义和倾向,并分析和提出了问题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部分,论文依据“模式阐释”部分所构建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讲解和阐述了如何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和行动研究策略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实证工作,并对实证过程中所取得的数据、案例和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论文对问题化教学设计研究作出了简要小结。【关键词】:问题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0-057 【目录】:目录9-11表目录11-12图目录12-14引言14-19第一章问题与技术:课改实践中的现状与需求19-46第一节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关注需求20-26第二节问题化相关教学理论述评及反思26-40第三节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40-44第四节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44-46第二章问题化教学设计框架46-60第一节问题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46-54第二节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界定54-60第三章从主题单元到问题设计60-89第一节主题单元设计:选

题与组织60-67第二节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域分析67-71第三节问题设计:问题特性梳理71-78第四节问题设计:优质设问支架78-83第五节问题设计:有效性分析83-86第六节问题设计:从设问到生成86-89第四章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89-113第一节问题化教学环境创设理论概述89-98第二节全空间: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取向98-108第三节问题情境: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核心聚焦108-113第五章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113-142第一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综述113-120第二节问题化教学过程投入性设计120-124第四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任务设计124-129第五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129-134第六节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支架设计134-142第六章问题化教学资源设计142-156第一节教学资源概述142-145第二节问题化教学中的信息化资源145-148第三节问题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148-156第七章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156-174第一节问题化视角的教学评价综述156-160第二节问题化教学评价设计原则160-164第三节问题化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164-174第八章问题化教学实证研究174-209第一节问题化教学实践流程简述174-182第二节实践效果分析182-205第三节问题化教学实践案例评析205第四节教学实证的结论及反思205-209总结209-212参考文献212-222附录222-266附录1简评《窦娥冤》教案再设计222-226附录2教学问题设计实例226-231附录3促进认知的图形组织器实例231-232附录4问题化教学高级研修方案232-235附录5教学问题设计支架的演化历程(以文科为例)235-236附录6教师问题化教学研修反思日志实例236-243附录7《科学与艺术》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

点评243-255附录8《浮力》问题化教学设计及实录点评255-266后记266

篇3:问题化教学设计

一、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教师在授课时将课本主要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出来, 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与生活较为贴近的问题, 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问题, 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自己要学会学习, 主动学习。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中, 教师可以将“植物在接受光和作用时的过程时有哪些环节?”设置为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问题引入课堂, 然后将问题情境化 (将提出来的问题与学生的较为贴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些许的相似性, 将两者相对比与联系。学生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相结合就会将知识消化得更加的透彻。

二、将课本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中表明, 学生如果在上第一节新课时对新课的兴趣比较浓厚, 那么到最后对新课的掌握一定是非常好的。然而, 对新课无兴趣, 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 不仅仅是本节课时学习得不好, 甚至对整个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影响。所以我们将课本中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 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在新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能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将课本内容引入, 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关于“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这一课程,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可以这样开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见过鸡和鸡蛋, 但是, 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 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这一问题给深深的吸引, 然而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与课本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学生就会主动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来谈这一问题, 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们还将课本知识牢记于心中。

三、在实验操作中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 学生们会比较多的接触到一些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课程, 有的学生不愿意动手, 有的学生怕动手,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创设问题, 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技巧。但是, 如果问题创设的没有针对性, 就很难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了来。在实验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知识扩充, 要求学生对上一轮实验进行改进, 并且要求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 并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论用什么溶剂才能将色素提取出来, 并且对人体无害、耗药少。在这一实验中, 学生不仅仅学会如何使用溶剂, 还学会了其中的反应原理, 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试验, 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得到结论、验证结论、最后得出结论。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设置课外话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教师在新课题的基础上引入课外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外知识是无限的, 然而课外知识往往与课本知识有一定的差距, 教师有必要将知识引入, 指导学生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设置课外话题, 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将知识运用到学习之中, 将两者结合, 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的准确、牢固。

例如:在“植物地上的茎叶的生长和地下的根的生长的关系、母鸡下蛋的数量与使用的事物以及光照之间的关系、怎样制作动物标本”等等问题都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然而这些实践性的问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师的教学也会见到较大的成效。

篇4:刍议问题化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学生;问题设计;层次

新课程改革后,由于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将课堂知識设计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误认为与学生进行重复低效的问题对话,把“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当成是参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把课堂表面的热闹当成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无疑成为新课程改革后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研究了许多年轻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许多的问题:优秀教师通过把知识设计成问题,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来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知识的对话,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很多年轻教师问题的设计仅停留在知识问题化的表层阶段上,致使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很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好的问题设计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点是改进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就要从教师的备课开始。我们现在怎样备课?看教参,找教辅,写教案。备课成为一种熟练操作,成为不用动脑的流程,这样的教学质量就不容易得到提高。所以,改进课堂,起点就应从改进备课、改进教学设计开始。如何改进备课,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体工程在问题设计。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因为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方法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板书设计,问题设计关注学生学情基础。将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用一个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自习或是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能够找到答案并掌握知识,那我们的这节课就成功了。

问题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是问题的宽度、深度、角度、精度和难度。

问题的宽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完整,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联系。问题宽度的设计要把握好“度”,问域太宽,学生就把握不好答案的范围,思维始终处于漂浮和游移状态,难以精确思考。问题的深度:即问题思考的层次,要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问题的角度:即问题的思考方向,也叫思维的向度,给予学生思维的定向与思维活动的路径选择。问题设计要找准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或角度延伸思维的触角,如果思维的角度不准,问题就难以思考。问题的精度:即问题表述的精确度,问题设计的语言要精确、明晰、严谨,逻辑严密。问题的难度:即问题的宽度、深度、角度和精度综合性效果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生物课上学习《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时,在了解了课本上给出的两种主要疾病的定义以后,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在学生阅读资料和书本知识之前,老师就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为此,可设计如下问题:(1)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原因?(2)心血管疾病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3)在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4)癌症形成的原因?(5)致癌因子有哪些?(6)目前治疗癌症有哪些方法?(7)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癌症?在这些问题中有些能通过学生的阅读直接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总结才能得到答案,还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常识,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样有层次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水平,又能使低一层次的学生向上努力。

问题设计的核心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认知冲突是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与新的事物之间的差异之后发生的,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好奇心,这是内部动机作用,教师在学习指导中应善于激发这种动机。”所以问题设计的核心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目标是指向学习者思维品质的培育。课堂设计的问题要“让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跳一跳”说的是有高度、有难度,必须经过读书和思考才能得到,否则,不需努力就得到,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望,一节课下来学生仍然站在原点上。

参考文献:

巴新红.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化学教育,2005.

篇5:问题化教学设计评价方案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协同发展的发展性学生评价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学生评价的主导思想。

(一)时代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

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在智能上要有广泛的适应性,要求在身心素质等方面也必须协调发展。教育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终身学能力、良好的个性、能够适应变化并富于创造性的人才。所以应当倡导发展性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本质

①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对评价信息的建构,鼓励被评价者参与评价,提倡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民主的气氛,促进两者沟通思想、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不单纯是双方交换信息、就有关活动与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活动过程,评价双方心灵的相遇过程,这种师生双方的参与和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人际沟通的过程。② 评价与发展的融合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其一,强调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评价是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在发生的进步。其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因此,它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其三,评价过程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的有机融合。其四,评价人员多元。参加评价的人员不仅包括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等。其五,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元,可以用评分制、评语制和档案袋三种方式反映对学生的评价。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个体、关注个性、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③ 学生的自主发展

篇6:“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

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还可以对重点知识通过追问的方式由浅入深,对难点知识通过分层次设置问题的方式化难为易。现以人教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例,将“目标设置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课 题: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知识)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识)

3.描述内环境的组成(知识)

4.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知识)

5.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能力)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概念

2.细胞与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篇7:问题化教学设计

钟表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物品,不仅能让人准确掌握时间,同时可以美化居室、环境,另外它还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进化的足迹。更有趣的是它还能用来解决许许多多的数学现象与问题,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利用时间。给小朋友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幸福、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从而养成惜时、守时、不虚度时光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钟表的教学更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构建和美课堂,巧学时钟问题 1.课件辅助,学生初识“动态”美。

从心理学角度看,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抽象思维较差,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运用美育原则,通过精心设计,可以把教材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教学的优美情境之中,从而感受数学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电脑课件恰恰具有这种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知识点,促进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第六单元《认识时钟》一课中:“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个知识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理解不清。过去往往是教师用模型时钟机械重复操作,语言反复强调,不仅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尽人意。于是,我通过课件制作来突破这一难点,方法简便又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那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这时,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虽然这时的课

件只是一个片段,却能降低理解坡度,有效地突破难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化难为易,感知内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美妙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把数学教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学生看到美丽的课件动画上课积极也大大提高,上课发言情况也较积极。

2科学交流,学生发现“内在”美。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第七单元“年、月、日”中的“猜生日”时,根据情境提供中的信息:让学生分小组并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智慧老人的生日是10月12日,星期日。可以知道,10月是大月,有31日,所以很容易得出淘气的生日是11月12日;笑笑的生日是12月29日;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9月30日。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说说是怎样猜的。比一比哪个小组猜的又准又快,再叫那一小组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其他同学充当听众与评委的角色。这样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还可以帮助成绩薄弱的同学。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数感和提高推理能力。同时,因为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自由交流,也在交流中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在不着痕迹中领着学生经历了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及复习年月日的知识。课堂中教师应捕捉住每个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言。课堂中每个活动后,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把那些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挖掘出来,使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

3互动合作,师生共创“对称”美。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此时,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只作为班级普通一员参加学生活动,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情感的咨询者。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睦的“朋友”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是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看钟表上的时间的经验。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课前,学生可参照家里的钟表绘制一个钟面,钟面上要有大格、12个数、指针(时针、分针)、形状不限,颜色各异。这个练习,可以达到三个效果:在绘制过程中使学生对钟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父母或同伴合作)。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时间。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所以需

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比较容易掌握。当学生基本掌握认读整时、半时之后,再请学生拨一拨学具钟表以增强学生的直接感知经验。学生在拨钟表时,教师应说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每天的一些主要时间。再让学生自己拨钟表,并回答在那一刻他正在做什么事。在这样的设计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着痕迹的组织下进行,没有强调性,探究气氛轻松自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多么自然且和谐!

二、优化作业设计,巧解时钟问题 案例1:钟面问题

时钟问题是研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关系的问题。钟面的一周分为60分格,当分针走60格时,时针正好走5格,所以时针的速度是分针的5÷60=1/12,我们可以将分针的速度看成是1格/分,时针就是1/12 格/分。分针每走60÷(1-1/12)= 65 5/11(分),与时针重合一次。时钟问题变化多端,也存在着不少的学问。这里列出一个基本公式:在初始时刻需追赶的格数÷(1-1/12)=追及时间(分钟)。其中,1-1/12为分针每分钟比时针多走的格数,即速度差。

作为研究对象的六年级学生,我让他们完成如下问题(其中包括小学奥数和课后作业的习题)。

例1:在四点与五点之间,两针成一直线(不重合),则此时时间是多少? A.4点40分 B.4点45分 C.4点50分 D.4点 55分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当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线上时,分针赶上了时针并且超过时针180度,解此题的关键就是找到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这里时针和分针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分针的路程-时针的路程=180度+120度=300度,而时针的路程=时针的速度×时间,分针的路程=分针速度×时间。解题思路出现了。

【解答】D。设两针从正四点开始,x分钟后两针成一直线,正四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120度。由题意解得 : 两针成一直线时,是4点55分。

例2 :某人晚上6点多钟外出买东西,看手表时发现时针与分针夹角为110o,晚上7点钟差一点回家,发现时针与分针夹角又是110o,求这个人外出用了多少时间?

解:设时针从此人外出到回家走了xo,根据题意得到分针走了2×110o +xo,于是

2×110 +x=12x

解得x=20

由于xo/0.50=200/0.50=40(分)所以此人外出用了40分钟。

3钟面上从2点到3点有几次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60 o?是几点几分? 解:设2点x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60 o

则|30o×2-5.5o×x|=60o即|60o-5.5ox|=60 o 所以60o-5.5ox=60 o或60o-5.5ox=-60 o

解得x=0 或 x=21 9/11 注:此种类型的题目主要为成一定角度时候的情况,多数时候是画图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是时针和分针的路程差为一特定的值。将两针成一直线改为垂直?或改为两针成一个任意角 呢? 案例2:坏钟问题

例4:王亮与同学约好,下午4点半到球类馆打乒乓球,为此,他们在早上8点钟每人都将自己的表对准,王亮于4点半准时到达,而同学却没来。原来同学的表比正确时间每小时慢4分钟,如果同学按自己的手表4点到达,那么王亮还得等多少时间(正确时间)? A.36 分钟 B.35 分钟 C.36 分钟 D.35 分钟

【分析】此题是关于时钟正确与否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于前面来说是比较难的类型,需要实际进行考虑,同样考虑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里路程始终是不变的,变的就是速度,每小时慢4分钟,即时针的速度为(30–4×0.5)=28度/小

时= 度/分钟,分针为(360–4×6)=336度/小时=5.6度/分钟,分针需要走的总路程为360×(16.5-8)=3060度,所需花费的实际时间为:3060÷5.6=546 分钟。

【解答】A。抓住关键点:路程、速度、时间。

1.路程:早8点到晚4点半,分针总共转的角度为:360×(16.5-8)=3060度;2.速度:由于每小时同学时间慢4分钟,则正确时候分针的速度为360度/每小时,现在的速度为360–4×6=336度/小时=5.6度/分钟;3.时间:未知

时间 = 路程÷速度,即有3060÷5.6=546 分钟=9小时6 分钟

即同学要到下午5点6 分钟才能到,则有,王亮还将等同学36 分钟。

例5:一个快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快1分钟,一个慢钟每小时比标准时间慢3分钟,将两个钟同时调到标准时间,结果在24小时内,快钟显示10点整时,慢钟正好是9点整。

那么,此时标准时间是()点()分

解:根据两钟的时间差计算出两钟共走了多少时间,再推算出标准时间 10点-9点=1时 1时÷(1+3)=15分 15×1时=15时 1.当此时为10时时

10时-15时-15分=18时45分 2.当此时为22时时 22时-15时-15分=6时45分

注:初次接触钟表问题似乎会觉得它很难,其实只要弄清楚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各自的特点,就能有效的解决时钟问题。

经调查,学生在解决钟面问题时对时针与分针的角速度掌握的好的同学能灵活应用上例中的钟面问题。在解决坏钟问题的第二题中,大部分同学只考虑其中一种

篇8:问题化教学设计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问题设计,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不断地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采用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但大多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致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有效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问题化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当前,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停留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程度上, 每节课提出的问题类似于课本知识点的回顾, 学生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往往会直接到课本上寻找答案,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得不到锻炼, 还会养成思考问题的惰性, 逐渐会养成“课堂不思考, 回答问题找课本”的现象, 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 在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的学习中,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形成ATP的主要场所, 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说“主要”?学生猜测可以在其他部位进行, 但大部分在线粒体, 当学生学习到有氧呼吸过程这一节时自然会明白“主要”的意思。这样既强调了“主要”, 又为后续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问题化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调动学习小组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还要求注重学生的互助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相互协调, 鼓励小组的积极互动, 发挥好小组各成员的作用, 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调节, 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问题化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注意学生思考的情况, 注意对问题的再设计

在“问题化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情况, 不能一概而论, 学生思考时如果出现了困难, 教师要及时地设计出新的问题, 以降低思维的要求, 降低问题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学生, 要能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就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二次提问和再启发[1], 例如, 运用碘液和淀粉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 对实验步骤的思考, 有同学会将酶先加入淀粉溶液中再保温,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如果这样, 20℃和30℃条件下现象会是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 那么教师就要继续提问, 现象一样说明淀粉怎么样了 (淀粉已经反应结束了) ?这是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降低难度, 形成问题的梯度。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注意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让他们也能很快地去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应给予鼓励, 以增加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与生活相联系

在“问题化教学”中, 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要注意与生活相联系, 利用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大多数学生能有话可说, 能够在教师提出问题时想到某个生活中的实例, 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例如, 在学生学习跨膜运输的实例时, 大多数学生对于渗透现象的理解出现问题, 这个时候教师举例:我们生活中, 家里腌制某些食品 (如腌肉) 时, 腌制一段时间后容器中的水分是怎么变化的?继续提问:水分从哪儿来的?细胞内浓度高还是细胞外浓度高?通过提出这样的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 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渗透作用水分的运输方向为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 而且学生在较长时间后依然能记住这个实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去积极地思考, 创新教学方法, 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变为一潭死水, 学生就会厌学。我们应该以研究者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课堂, 不断地反思课堂、优化课堂。“问题化教学”是一种较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9:问题化教学设计研究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教学创新;有效化

一、问题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几乎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化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占的地位。“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Enriched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主要采取把具体的学习理论设置到复杂的、有意思、有寓意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学习隐藏到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今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问题化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指导。

二、问题化教学的现状

(一)对问题化教学理论的理解片面

随着新课改的加深,如今的课堂上基本采取了问题化教学的理念。主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但很多教师对问题化教学理解片面,一味的认为问题化教学就等同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环节,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就可以了。

(二)问题设计中的问题太固定,缺乏开放性问题

在教学课堂上,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学生对答如流;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學生给出的答案是问题之外的,教师会想办法引导学生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上来;如果学生提出了教师始料未及的问题时,教师通常会用“与课堂知识无关”或“今后会讲”等理由来搪塞,打消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三)问题设计中的问题过于单一,缺乏新颖性

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单一,无法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思维深度。同时,在课堂上,课堂问题形式单一,使得课堂形式枯燥无味,缺乏新颖性,学生虽然也都在分组讨论,但缺乏愉快的氛围。

三、如何提升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转变传统的问题化教学观念,培养问题化意识

新课标的改革是希望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创新。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是问题,因此具备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实现的基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教师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虽然在设计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但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肯定,这也是促使教师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此外,指派专家或者学科教研员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指导、修改,而不是停留在存在问题的层面上,要重新设计出一系列优良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加强问题化教学在设计方法方面的指导

除了指派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和修改外,关键是教师自身要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根源不完全是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没有找到设计问题的好方法。目前专家总结出了两种设计问题的方法,“四何”问题分类法和框架分析法。此外,我认为追问筛选分析法对问题化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何”主要是指“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是何主要是指向一些具有事实性的问题,为何主要指向的是一些表示目的、推理性较强的问题;如何主要是针对一些途径、方法的问题;若何是指在条件改变后,结果会发生怎样变化的问题。

其次,框架分析法主要是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通过三者的紧密配合,提高问题化教学的有效性。基本问题主要是一些宽泛的、开放式的问题,单元问题是针对某一单元或某一具体项目提出的问题,内容问题是有具体答案的趋于理论的问题,这有助于回答单元问题。

此外,追问筛选分析法是进一步强化问题化教学的有效手段。追问筛选分析法就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问题,也称作原问题,紧接着对原问题进行再提问,形成一个或几个二级问题,接着再对二级问题进行提问,形成几个三级问题。如此下去,就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的树干分支结构。这种结构有时过于重复,所以要对之进行筛选分析,形成适合问题化教学的问题集。追问问题时,必须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至于具体的提问问题先后、方式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的调整,以便最大化最优化来实现问题化教学。

(三)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是需要学生给出答案的过程。而问题的求解需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另一方面,问题的求解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主动操作问题,这样才能达到问题化的最终效果。因而,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性格,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根据这些了解对问题进行设计,同时也为出其不意的问题答案做准备。同时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在学生的主动操作的动手能力方面上来,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姿态去教学,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并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问题集对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的能力提高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途径,更有利于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利华.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问题化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8)

[2]袁旭霞,岳宏伟.问题化教学设计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4)

[3]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上一篇:公司开业庆典致辞讲话稿下一篇:爱情表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