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研究──基于重庆市黔江区S小学的个案研究

2022-09-10

小班即学生人数较少的教学班级。结合我国国情, 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小班的人数应在30人以内。目前我国的小班按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主观小班, 学校为追求优质教育, 主动降低班额, 目前主要存在于我国经济和教育较发达的大城市;二是自然小班, 由于人口迁移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低班额, 这一类小班多处于我国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 (1) 。本文中S小学里的所有班级即属于第二种自然小班。小班化教学在小班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过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缩小班级规模, 而是要在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下, 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 。

本文对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界定:在农村小学的自然小班, 学校和教师遵循小班化教学的理念, 以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S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

S小学是重庆市黔江区的一所农村小学。该校的大致情况是:全校共6个年级, 每个年级一个班, 班级人数均在30人以下。2016年秋季学期, 在区教委组织的各类的小学组征文、演讲、体育等比赛中, 几乎没有S小学的学生参加。期末的统一考试, S小学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排在下游。这说明虽然S小学班级人数减少了, 但整体的教学质量却没有提高, 甚至落后于传统的大班教学。为了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的发生, 笔者通过实际观察和对S小学在职教师的访谈, 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理论知识, 发现当前S小学的小班教学, 无论是课堂环境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课堂环境:座位编排单一, 教室区域设置不合理

相关研究表明, 教室内学生课桌椅排列摆放方式, 直接影响着师生课堂中交往, 影响着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并最终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 。

但S小学的教师在座位的编排上还是沿用传统大班的“秧田式”。且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 S小学每间教室的后方都有一块很大的空地, 有的班级将一些校园里无处安放的大型杂物 (旧桌椅、体育器材等) 就堆在教室后方的空地上, 这样下来这些空地不但没有得到利用, 反而还容易引发学生的安全事故。

(二) 教育理念:教师尚未确立小班化教育理念

随着重庆市黔江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 尽管S小学教师由于年龄等原因导致其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但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在对S小学全部的13名教师的访谈中, 他们对小班化教学内涵的了解情况如表1:

在这项对13名S小学教师小班化教学内涵了解情况的访谈调查中:只有1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完全不了解什么是小班化教学;有2位教师认为在班级人数较少的小班进行的教学就叫做小班化教学;而剩余10位教师认为小班化教学除了减少班级人数之外, 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由此可以看出, S小学的大部分教师是了解小班化教学的。但通过学校的观课、议课活动, 笔者发现S小学的教师并没有遵循小班化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 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方式上, 采用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式;在课程安排上, 教师只上期末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品德、科学, 而课表上的英、音、体、美等课程, 实际上成了语文的写字课或是数学的练习课。此外, 教师教学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在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时, 并没有去耐心去指导, 对他们所采取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批评和惩罚。

从S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来看, 说明他们对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尚且停留在口头。

(三)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课堂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在对S小学教师的访谈中一位老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学生人变少了但还是一个班嘛, 所以班级授课制的老方法还是适用, 几十年来, 我一直都是这样来教学生, 省心又省力, 为什么要改变呢?”在农村小学, 有很多像这样年龄偏大的老教师, 临近退休, 他们不愿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之一, 就是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互动机会的增加, 对教学内容可以有更充裕的讨论, 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但因为传统的讲授法会让老师更省心, 师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的内容多是问答形式, 学生是被动的在回答教师的提问,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动, 而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一种复述, 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

(四) 教学评价:教师只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以教师的教学成绩用于教师的绩效考核, 教师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选拔班干部和评选优秀学生。即使是在教学时间更充裕的小班中, 也使用反复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求获得更好的评价。但从现实的效果来看, 并不理想。

二、S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的原因

从前文的S小学的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可以总结出:S小学在自然小班存在的前提下, 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去改善班级的教学环境, 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 除了部分教师的主观不想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外, 更有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

长久以来, 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 农村的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上远低于城市。其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生源也不及城市的义务教育。以S小学为例, 缺少教学经费, 学校难以改善教学环境;没有达标的操场, 课间操和体育课很难开展:没有足够的电脑, 信息技术课被搁置;没有英、音、美学科的专业教师, 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成为空谈;另外教师存在着学历低、信息化水平不高、老龄化严重, 教师不愿改变原有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短时间内在农村小学的自然小班中开展真正的小班化教学。

(二) 现实的教师评价制度, 限制了教师的工作重心

现实的教师评价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小班化教学在农村小学实施。学生的成绩直接决定了教师、加薪、评优和评职。如果不能保证学生成绩的稳定和提高, 教师尝试改变的风险成本太大。

(三) 缺乏小班化教学的相关培训, 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落后

在对S小学教师的访谈中, 一部分教师表示:“班上学生少了, 我也想用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教, 但是具体该怎么做, 我不知道, 可能是能力有限吧。”农村小学的小班化教学具体该怎么做, 这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教师培训和研讨是很好的途径。S小学的教师虽然每学期都有机会进行培训, 但培训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讲座, 对农村小班的实际教学帮助不大, 教师也比较反感这种讲座。

三、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将经费投入的重心转向农村小学, 改善教学环境。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出台政策, 投入资金, 用于搭建城乡教师交流平台、有偿支教、优化农村小学师资结构、鼓励支持农村当地教师和学校之间开展合作交流, 因地制宜搞教学研究。

(二) 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是以教师任教班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可以考虑改变评价方式, 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并与教师绩效结合考虑。

(三) 开展小班化教学培训、交流和创新活动

在目前农村小学大量自然小班存在的现实情况下, 地方教委可因势利导, 在派教师外出学习方面, 对教学培训、研讨的具体内容监控, 使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经验。如果因教学条件的差异, 城市学校的经验不宜照搬, 更应该鼓励本地农村学校及小学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与研究, 开发当地的教育资源, 打造校本课程、乡本课程, 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宜本乡本土的小班化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如果能在农村小学大量自然小班形成的机遇下, 开展小班化教学, 是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

摘要:S小学是重庆市黔江区的一所的农村小学, 这所学校里的班级属于典型的自然小班, 笔者通过对该校的观察以及对教师的访谈, 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理论, 总结了S小学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个案, 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董宿菲.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一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14.

[2] 郭彩霞.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5.

[3] 李志福.农村小班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5 (01) :128-129.

[4] 张利红, 刘洁辉, 卢海新.浅议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优势及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 (21) :75-76.

[5] 张娟妮, 李赐平.西部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之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4 (02) :7-9.

[6] 王欣.小学小班化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7] 杨中枢.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 2012 (04) :103-107.

[8] 李梦瑶.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小学“小班”与“小班化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1 (10) :20-22.

[9] 陶青, 卢俊勇.农村小班化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撤点并校”十年后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9) :24-26.

[10] 王禛.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6) :29.

[11] 石阿敏.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12] 田慧生.略论教学环境的系统、要素与结构[J].教育评论, 1993 (3) :23-26.

[13] 周春林.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14] 鲁逍遥.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15] 邹硕.小班化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16] 吴晓玲.走向小班化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 2003.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与影视音乐欣赏下一篇: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效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