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2024-04-12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共11篇)

篇1: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并对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的进行对比。理解“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得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深刻含义。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今年的寒假你是怎么度过的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2.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的寒假生活。在寒假中,闵行的北海道滑雪场开设了学生免费专场,为期两天。上海的许多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滑雪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天的情况吧!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一:与问题对应的数量关系 1.出示第10页的例1,旨在审清题意。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1)师: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信息既指条件,也指问题。此处加以重申)

2)问:你们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如果学生对以上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可换个角度提问:对“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这个句子,你们是怎样的理解的?

①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②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2.独立探究,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1)师: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2)汇报交流。

①讨论小组内部交流,共享思考过程。②班级汇总: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综合算式:875÷25-650÷25 问:每一步计算结果分别表示什么? 〖方法二〗

1)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独立思考、汇报:

角度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 角度二:解决的方法不同 角度三:计算的步数不同

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跟进练习

学校购买同样价格的桌椅,第一次买了120套,第二次买了145套,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花了2625元,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了多少元?

师: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要求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了多少元,必须先求什么?

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的钱=第一次买桌椅的数量×桌椅的单价 师:如何求桌椅的单价?

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花了2625元,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买了145-120=25(套)桌椅,2625元就是25套桌椅的价格。2625÷(145-120)=2625÷25 =105(元)

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的钱:120×105=12600(元)答:学校第一次买桌椅花了12600元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师傅和徒弟各加工24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30个零件,两人同时开始加工,师傅比徒弟提前几小时完成? 师傅比徒弟提前完成的天数=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求___________,算式___________=_____(小时)再求___________,算式___________=_____(小时)最后求师傅比徒弟提前完成的天数,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一连

水果店运进苹果和桔子各450千克,苹果每30千克装一箱,桔子每25千克装一箱,____________?

30+25 苹果和桔子共运进多少千克?

450×2 苹果和桔子共装多少箱?

450÷30-450÷25 苹果和桔子相差几箱?

450÷25-450÷30

450÷30+450÷25

3、应用

1、学校买来羽毛球和乒乓球各25盒。每盒羽毛球40元,每盒乒乓球30元。买来的羽毛球比乒乓球贵多少元?

1.小巧和小亚每天坚持进行晨跑。在环形跑道上,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着相反方向跑步。小巧每秒跑2米,小亚每秒跑3米,经过1分20秒两人相遇,学校跑到长多少米?(13页的第1题)师: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解题。

课堂小结 五.课堂总结

1.会借助于树状算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

2.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课后习题 六.课后作业

1.果园一天收获橘子240箱、苹果180箱,一辆卡车每次能运苹果或橘子60箱,这辆卡车要运多少次才能把这些水果全部运完?

果园一天收获橘子240箱、苹果180箱,一辆卡车每次能运苹果或橘子60箱,这辆卡车运橘子比苹果多运几次?

篇2: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会借助线段图和树状算图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能应用逆推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画算状树图或线段图,理解和掌握求一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区分求一倍数和几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在寒假中,同学们要参加社区活动,观看大型电视机纪录片《故宫》。1)小丁丁步行到社区,小巧骑自行车到社区。小巧每小时行的路程是小丁丁的5倍。

如果小丁丁每小时走3千米,小巧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如果小巧每小时行20千米,小丁丁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口答)1)到了社区放映室,发现男孩子的人数比女孩子的3倍少6人。

如果女孩子有9人,男孩有几人? 如果男孩有30人,女孩有几人?(口答,用正推检验)2.师:谁能根据题意填空。

3.师我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正确地建立起等量关系。知道一个量,就能根据数量关系算出另一个量。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一

1.出示: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了许多关于故宫的历史。还告知我们故宫的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要比上海人民广场面积的5倍还多2万平方米。那么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呢?

师:故宫的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大小关系?(告知这是一句关键句,用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你们是怎样来理解这句关键句的? 理解的角度:

把人民广场的面积作为标准,也就是一份,故宫面积就有这样的5份多2平方千米

②等量关系式: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2.探究各种数量关系的表示方法,正确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师:根据等量关系式

文字表示: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已知)

(未知)图示表示两种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故宫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帮助我们求出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呢? 组织讨论,汇报交流:

〖方法一〗——线段图 〖方法二〗——树状算图

(72-2)÷5 =70÷5 =14(万平方米)

答: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14万平方米。师:说出每一步的含义,在图中表示那一部分?(72-

2、70÷5的计算结果表示什么?)

小结:思考方法,从条件出发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二:

1.出示:故宫的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比上海人民广场面积的6倍少12万平方米。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

师:这里故宫的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2、学生尝试练习,汇报交流 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6-12

(72+12)÷6

= 84÷6

=14(万平方米)

答: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14万平方米。

师:“72+12”表示什么?

3、师:这题和第一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如何求出一份的数量? 小结:在求一倍数时要先求出几倍数,然后再用逆推的方法求出一倍数。突出分析数量关系的途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看图编题,只列式不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画画线段图或树状算图)

1)你知道吗?世界有哪七大洲?(11页的试一试)

世界七大洲中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亚洲的面积约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的岛屿),比大洋洲面积的5倍少85万平方千米。大洋洲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展览会。

四、五年级一共去了329人,比三年级的2倍少5人。三年级去了多少人?(13页的第2题)学生交流、反馈。3.对比练习

1)修筑一段公路,已经修好了1200米,已修好的长度是未修的5倍少50米。还有多少米没有修好?

2)修筑一段公路,已经修好了1200米,未修的长度是已修好的5倍少50米。还有多少米没有修好?

师:这两题有什么异同点?解法上呢?

课堂小结 二.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应用题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在求一倍数时又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

篇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在三角函数中, “1”的代换有:1=tanα·cotα, 1=sin2α+cos2α, 1=tan45º, sec2α-tan2α=1, csc2α-cot2α=1, secα·cosα=1, cscα·sinα=1等, 在具体的三角变换过程中, 将“1”作某种合适的变形,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求证:

分析:若左式中的“1”用sin2α+cos2α来代替, 则可使左式的分子配方变成 (sinα+cosα) 2, 再分解分母为因式之积, 就可以化简了。

∴原等式成立。

评注: (1) 在上述第三个式子中, 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 即可得到等式右边的部分。 (2) 在三角变换中, 出现“1”的公式较多, 灵活应用“1”的变换, 可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例2, 求证:

分析:“1”的变换使用形式很多, 要根据题目具体特点, 灵活选用不同形式。

∴原等式成立。

评注:本题在证明的过程中, 既使用了“1”的代换, 又使用了切割化弦的技巧。

例3, 求的值。

分析:要求的值, 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从这一条件出发, 将α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求出, 即可获解。

评注:这里对“1”的代换很灵活, 分子部分的“1”用tan45º代换, 而分母部分的“1”并没有代换, 为使用公式的方便, 将系数“1”用tan45º代换, 对于化简是十分巧妙的。

例4, 已知2sin2x-cos2x+sinxcosx-6sinx+3cosx=0, 求的值。

解析:只能先将已知式分解变形, 把所求式化简, 再寻找联系。

由2sin2x-cos2x+sinxcosx-6sinx+3cosx=0分解变形得:

因为sinx+cosx=3不能成立, 故只有2sinx-cosx=0。

方向是从 (1) 式得到cot2x。

注意到sin2x+cos2x=1这一隐含条件, 有即于是

评注:先化简再求值是解决已知式求值问题的常用手法, 化简的过程实质是恒等变形的过程。

篇4:N个健康问题1件Bra解决

失眠

假如多年来都穿着不适合自己的胸罩,你可能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后背的上半部分肌肉已经越来越紧了。细微的疼痛会使你很难有个好的睡眠。如果你的肌肉在睡眠时得不到放松,身体不可避免地会觉得不适。

解决办法:每次购买胸罩的时候,都要请专业人士帮你测量,当你感觉不到穿着它的时候,那就是适合你自己的完美尺寸了。但是尺寸会不断地变化,所以每隔几个月就要量一次。

胃疼

胸罩太小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当环绕背部的胸罩太紧时,它会阻碍横膈膜的运动,反过来挤压你的食道,导致消化功能受影响和食物逆流。

解决办法:把穿得太紧的胸罩扔掉,换一件支撑力较强的胸罩,这样会大大减轻环绕身体的肩带所带来的压力。

手臂疼痛

如果你感觉手臂和手发麻,把胸罩的肩带松一松试试看。紧勒肩部的肩带会阻断神经的分布,当血液不能自由地流下手臂,就会让人感到发疼或发麻。

解决办法:你可以试着将一个手指塞进胸罩肩带和肩膀顶部之间的空隙处,如果空间不够,那说明肩带太紧了。如果你可以把整个手塞进去的话,那说明肩带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撑力。

头痛

受够了头痛给你带来的困扰吗?那就去看看一些设计和制作精良的胸衣,如果你的胸罩支撑力不够,那胸部的重量就会拉伸颈部和肩部向前倾。当颈部肌肉过度拉伸,就会导致剧烈的头痛。

解决办法:确保胸罩的下肩带环绕整个身体的时候是平行的,如果它使背部向上拱,那胸罩就太大了,没有给予正确的支撑力。

结节团块

错误地穿着带钢托的胸衣,使胸部勒得过紧,不仅仅会让你觉得不舒服,还会引起其它隐患。当被挤压时,胸部的组织会充血;毒素不能从你的胸部排出时,就会形成一些无害的小团块。这不会引起癌症,但是个隐患。如果你习惯了带团块的乳房,当乳房真的出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察觉。

解决办法:尽可能多的不戴胸罩,使乳房处于放松自如的状态,有助于毒素排出。

篇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初步尝试,产生需求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2.提问: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比较复杂,不能一眼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想想过去我们是怎样研究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你打算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4.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展开讨论。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

当学生提出此方法后,引导他们进一步交流:想到先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计算面积,却要用数方格的方法?(图形较复杂)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时需注意什么?你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方便吗?

方法二:在不改变面积大小的前提下,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再进行比较。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一方法,可以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并思考:每个图形中凸出的部分与凹进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会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什么帮助?

如果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法,可以进一步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与数方格的方法相比,哪个会更简便?

5.小结并相机揭示课题:面对这两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既想出了我们过去曾经用过的数方格的方法,也设想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简单一点的图形再来比较。究竟这种转化的方法能否更为方便地解决问题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研究。

(板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在初步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可以使他们对问题本身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感受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二、实施转化,体验策略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教师可在课前将例题中的图复印下来,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组织上述操作)

2.学生自主尝试转化。

3.引导学生交流操作以及相应的思考过程:

(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平移到图形下方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围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判断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4.回顾反思。

(1)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例1提出的问题的?(2)你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3)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运用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5.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题中的两个复杂图形在不改变面积的前提下转化成两个简单的图形,转化策略的应用使这个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了。

【设计说明:对操作过程的引导,可以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成功运用转化策略,从而为进一步认识转化策略奠定基础。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形成策略的重要一环。在这里不仅注意到让学生通过回顾初步明确什么是转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引导他们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三、联系旧知,丰富认识

1.引导: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许多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交流,注意: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相机引导他们说出更多的,同时也是较为典型的运用策略的例子;二要让学生说清楚运用转化策略时具体是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什么问题;三要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

3.追问:看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观察我们刚才解决的例l和所举的这些例子,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或者把没有学过的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板书:

4.启发:转化是一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曾经有过很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果今后你再遇到一个复杂或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设计说明:对以前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基于更多的案例进一步丰富对策略运用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策略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加深对策略价值的体验。】

四、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练一练”。(1)自主读题,弄清题意。

(2)启发: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3)学生自主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转化的,也可借助教具或多媒体呈现转化的具体过程。(5)引导反思: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好处?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1)学生自主读题,说说题目中给出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启发思考:右边的图形比较复杂,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转化时,右边图形的什么不能变?

(3)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解答的情况,着重让学生说说具体的转化过程。

(5)引导反思:前面我们解决了一个与面积有关的问题,这里是一个与周长有关的问题。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转化前后的图形,周长不能变)

3.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1)学生独立看图填空。

(2)引导交流:你是怎样想到转化策略的?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借助图形或多媒体再次演示转化的过程。

(3)引导反思:通过解答这一组题目,你对转化策略又有了什么认识?(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化时不能改变图形面积的大小)

4.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指名读题后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求题中9小块草坪的面积?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启发:如果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条小路的面积,可以先算什么?你认为计算4条小路的面积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3)进一步启发:如果把图中的9小块草坪拼一拼,能拼成一个长、宽各是多少的长方形?(4)学生解答后,引导反思:把9小块草坪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平移)

【设计说明:练习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转化策略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同时还十分重视在每一题成功解答后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反思,继续体会转化策略的特点,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教学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策略的认识。】

五、全课小结

篇6: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50---51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比较,分清面积与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2.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条理地巩固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运用长、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直观教具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

2、提问: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回忆:学生回答时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还学过了那些知识? 生汇报,师出示相关知识点:

(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3)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

3、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学生回答。

4、出示情境图

(1)石膏线每米12元,木地板每平方米60元。这里石膏线说的是什么?木地板说的又是什么?

明确:前者说的是长度,后者说的是面积。

(2)我的房间长5米宽3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我的房间的面积是多少? 解答:5╳3=15(平方米)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来解决问题。

二、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小组讨论:上面的知识你能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吗?

2、汇报:

生: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分 生:按周长和面积分 教师根据生回答形成板块: 周长面积 长方形 正方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填表

含义

周 长 面积

计算方长方形 法

单位

正方形

(3)讲评:幻灯片显示学生填的情况。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通过刚才的交流汇报,我们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大家表现得都很棒!那么有信心接受下面的挑战吗?

1、第一关:思维快车

你能给下面这些物体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吗? ①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②一棵大树高15()。

③小明的身高146(),体重32()。④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

2、同学们思维敏捷,顺利闯完第一关,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明察秋毫。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口答:说说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提问:这里周长和面积都是用4╳4,那我们能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

指出: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个算式里4的含义是不一样的。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恭喜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数学的最高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三关:智能比拼。

①、果园长12米,宽8米,如果每平方米种2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②、学校操场长100米,宽50米,明明围着操场跑了3圈,他跑了多少米? ③、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米,宽大约是()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④、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有多大?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师: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有一天,哥哥给它的地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围,结果发现弟弟的篱笆不够围一圈。这时,两兄弟就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地大,认为父亲不公平。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的意见呢?

师:用篱笆去围这两块地,篱笆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1、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边长1厘米)围出几种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师:比较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为1平方厘米)画出几种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师:从上表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小结: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周长最小,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差距最大时,周长最大。„„

四、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知识结构,然后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后在巩固应用中培养学生整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上我先从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那些知识?”让学生全面地回忆关于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知识结构的概括提供材料。再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按一定的标准给知识分类整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然后通过对学生概括的适当评价,通过板书勾画所概括的知识结果和学生填表,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2)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而这节课是一节复习整理课,基于这一数学理念,渗透数学方法就要从学生初步学习疏理知识方法开始。学生在讨论学习后,以填表格的形式系统性地梳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板块化,最后再是知识的巩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 索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掌握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最终目地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地,真正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深化练习”的环节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用建议。本教案时按照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为实现开放生成性课堂而努力。

3、需破解的问题。能否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在1节课内完成,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滕州张汪中心小学

篇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玉川路小学 李小景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直接说出得数。4×7=28 5×6=30 2×8=16 5×4=20 3×4=12 4×8=32 3×7=21 6×8=48 9×6=54 5×9=45 7×6=42 9×3=27 问题:直接说出得数,并说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 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

3.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4.要想解决这辆车是否能坐下就得先求什么?

5.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6.小组交流 7.学生汇报

(二)分享过程,感悟方法

预设1:2×7=14(个)2×7=14(个)14+14+5=33(个)预设2: 4×7=28(个)28+5=33(个)预设3:7×4=28(个)28+5=33(个)预设4:2×8=16(个)4×8=32(个)预设5: 2×8=16(个)32+1=33(个)预设6 “16+16+1=33(个)

问题:1.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地说说你的想法? 8×4=32(个)32+1=33(个)2.谁的想法和他们的不一样?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沟通联系,深化理解

2×7=14(个)2×7=14(个)14+14+5=33(个)2×8=16(个)2×8=16(个)16+16+1=33(个)

4×7=28(个)28+5=33(个)7×4=28(个)28+5=33(个)4×8=32(个)32+1=33(个)8×4=32(个)32+1=33(个)

问题:1.信息相同,问题相同,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算法?(观察的角度不同)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找好1份数和几份数)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幼儿园35个小朋友每人吃 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预设1:横着看 5×2=10(个)6×4=24(个)24+10=34(个)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解决“这些鸡蛋够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4.这道题你会解决吗?怎样列式? 预设2:竖着看 6×5=30(个)30+4=34(个)

2.一把椅子有3条腿,有25条椅子腿,10个椅子

教学反思:

应用题是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数量关系的题目。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数学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望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的现实问题情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现实的情景,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篇8: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关键词:水封槽漫水,护板中的焊口接头产生裂纹,保温

淮南洛河发电厂一期2台300 MW机组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投产, 并于2001年和2002年改造增容为320MW, 二期2台300MW机组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投产, 运行时间较长, 加之安装的质量存在问题, 2005年后“四管”爆管频繁, 特别是1~4号炉6m水封槽水冷壁进口水平段在2005~2006年期间共发生5次泄漏。针对洛河发电厂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对策及防范措施, 减少了“四管”爆漏的发生。

1 泄漏原因

1.1 水封槽漫水

水封槽本身是对水冷壁起到防止超稳和冷却固体灰渣的温度作用, 可是, 当水封槽的排污管口受堵和水封槽里的灰尘及杂质较多时, 使水封槽的污水排不出去, 再加上杂质和灰尘的增多, 水封槽无法正常运行, 从而使水封槽的水位逐渐上升, 蔓延过护板、保温直至到水冷壁管壁上, 造成管壁处在冷热不均的状态下运行。

1.2 护板中的焊口接头产生裂纹

在护板与水冷壁管相连下 (水冷壁半圆与护板焊死) , 由于本身安装护板焊接处质量不过关, 加之水封槽漫水, 护板在恒定的温度下, 受到水封槽漫水的降温, 使本身有损伤及缺陷的护板产生裂纹, 长期下去, 由于护板的冷拉热胀, 应力集中在不合格的焊接处, 形成裂纹慢慢顺着焊口蔓延至水冷壁管壁, 造成水冷壁也随之产生裂纹和泄漏。

2 改进措施

在土保公司配合下, 恢复保温时, 对保温护板到水封槽上口进行实际测量, 数据为380mm, 而水冷壁向下膨胀为269mm, 380-269=111mm, 保温的厚度+铁皮=75+2=77mm, 111-77=33mm, 在以上的说据可以看出机组正常运行下, 保温到水封槽上口还有33mm的间距, 从而避免了因水封槽漫水至使管壁保温长期处在潮湿下造成水冷壁泄漏的隐患。加强与除灰联系和配合, #1~4炉水封槽外加装窥视孔, 在窥视孔上部适当位置加装溢流管, 管道通往渣斗内、在#1、2炉加装排渣管, 解决#3、4炉渣斗观察孔观察模糊问题和捞渣机关断门两侧漏风问题。

为了确保水冷壁的安全运行和不受护板间的焊口裂纹影响, 对所有的护板与水冷壁连接处的焊缝进行全部改进, 使之水冷壁与护板脱离, 同时, 在所有的护板间的纵向焊缝增加连接板和“U”型阻流板, 使之护板成为整体和应力达到均匀, 从而消除膨胀中造成焊口处应力差的现象。

3改进效果

从附表1可以看出, 通过上述改进后, 效果非常明显, 2006年2月至今, 6米水封槽处“水冷壁”进口水平段未发生次泄漏, 从而保证机组的安全长周期运行起到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4结语

在火力发电安全生产过程中, 锅炉设备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锅炉水冷壁泄漏和爆管事故必须停炉消确, 所以锅炉水冷壁安全运行与否是整个火炉发电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锅炉水冷壁检查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实实在在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采取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态度, 才能保证锅炉水冷壁设备的安全。锅炉水冷壁地安全, 关键在于我们投入多少人力、花多少时间。只要切实做好水冷壁检查工作, 锅炉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卫娟, 周俊虎, 曹欣玉.锅炉管道泄漏知识及应用现状[J].动力工程, 2000, 12

[2]王丽英.锅炉“四管”爆漏的分析和综合防治措施[J].锅炉技术, 1998, 20

篇9: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规划》提出,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民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李佐军说,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更是城镇化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根据《规划》,我国将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同时,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规划》提出,要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李佐军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后,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带来挑战。但从总体上看,这一进程的加快,将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同时,也将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巨大动力。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规划》提出,要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在中西部城镇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在优化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这一发展思路符合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际。”李佐军说,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多人少,现有城市数量不多且分布相对分散,导致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容易受到制约。强化城市群概念,促进各个城市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有利于帮助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李佐军说,当前,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城市群过程中,应该注重城市之间的功能协调和互补,特别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依托特色资源,联合发展、抱团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形成特色竞争力。同时,在现有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卫星城市,使偏远地区的人口向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聚集,更好地实现人口的优化布局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规划》还提出,要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

李佐军表示,解决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问题,关键要利用好当地特色资源,发挥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的发展聚集人口。

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

《规划》提出,要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解决好棚户区和城中村问题,有利于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缩小城市内部差距,实现城市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李佐军说。

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将集中1000亿元,用于加大对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项目的支持,主要是用于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加强“三农”等。

“总的来看,加快棚户区改造和解决城中村问题,主要还要依靠政府力量。”李佐军说,棚户区改造并非简单地拆掉棚户区、盖起高楼大厦,而是要以棚户区改造作为抓手,协调解决好棚户区居民在民生领域方方面面的难题,使其缩小与城市其他居民之间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的手”很难起到主导作用。

篇10: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其高效性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得到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使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使教学主干知识和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做以汇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课堂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维转型难。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可谓是根深蒂固,所有的改革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首先就是不被广大教师接受,经历多年的教学方法在短期内要改变,让很多教师不能理解,更不愿意改变。再者改变教学方法后教学成绩是不是能得到突破,这是个未知数,这也是广大教师不愿接受课堂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转型难。当上课把所有问题抛给学生解决时,教师觉得课堂上自己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害怕学生不能自行解决问题,影响成绩,因此会觉得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提高成绩,反而会降低成绩,于是又对课堂内容大包大揽,使课堂又走回传统的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以往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解决,学生可以坐享其成,不用动手动脑,课堂上养成了这种懒惰ide学习习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行解决问题,学生根本不乐意,于是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局。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迟迟不能完成,给课堂教学转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对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抓好备课环节,备课要“实”,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抓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篇11: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P2情境图、例[1]及练习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主地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讨论、交流,学会用加减两步或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练习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

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2000年2816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上一篇:致一年后自己作文下一篇:《熟能生巧》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