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2024-04-27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共8篇)

篇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国企们走过了重要的两个时代,一是计划经济时代,二是市场经济时代。这两个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然产物。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也在我国快速的成长并飞速发展,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原有的国有企业却显得渐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具体原因也有很多,但是终归起来还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观念、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一、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在迅速增加。这些企业要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就会越来越多地实施员工的本土化策略,国有企业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若不能吸引和留住拔尖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在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那么,没有资金可以筹措、借贷,没有厂房可以建造、添置,没有信息可以收集、分析,企业要发挥其他三大资源的优势,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完成。

管理理念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阶段。传统人事管理在心理上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管理方法上采用命令式和简单粗暴的监工式管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观念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二、国企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与职能设置及制度建设等来看,目前我认为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做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3.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仍有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远未完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4.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受职权限制,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人事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公司高级领导层受业务困扰,对人力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

5.国内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是,却十分缺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途径。

6.员工工资若干年不变,市场环境的变迁与收入无关,员工普遍对薪酬福利现状不满,难以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没有处理好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要素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关系,“凭能力上岗、凭贡献取酬”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国企绩效及竞争力

1.用人机制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将人力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开发与保护,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去创新的文化氛围,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而多数企业领导仍然停留在过去管理水平上,大部分国企习惯沿用传统的行政级别制度,人事安排上基本采用先来后到的顺序,按级晋升,把员工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工具,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激励措施不到位

在物质激励方面,没有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不同职能部门同级职位薪酬实行“一刀切”,不重视知识劳动,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导致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不匹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安心的专攻技术难题,而是想办法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为在现在的制度下,只有拥有了行政职务才能被社会认可。由于行政职务岗位不可能无限多,这样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加速了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

3.缺乏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很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国企的真实想法是:“到国企工作压力小、稳定、混工龄、混经验,真正的铁饭碗”。有的员工总有干不完的工作,而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人际关系复杂,考评方法不得当,这些都致使国企出现人不少,活干的不多,效益不明显,制约了国企的发展。

4.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

国企从事的仍然是档案人事管理,仍是企业的权力部门。缺乏对人力资源的科学认识,只顾资的开发,而没有重视人的研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提高到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层次上。

培训效果较差,企业引进人才是为了使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员工培训计划,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培训就像是完成任务,有的培训就像是休假,效果极不明显。这样致使国企员工整体素质技能与外资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

四、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的分析及建议

1.建立动态薪酬制度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薪酬激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吸引、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国企目前应该建立起与企业劳动力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做到使企业的薪酬水平既具有市场竞争力有具有动态激励作用。首先,报酬分配应合理拉开距离,克服平均主义。施行不同职位不同薪酬,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业绩薪酬和技能薪酬相结合的战略,充分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在公平的基础上,向核心员工倾斜。对内使员工感到公平,发挥出薪酬分配制度的激励功能;对外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达到吸引留住人才的目的。

2.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评体系

绩效评估是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正确评价员工、制定薪酬计划和决定员工升

迁的重要依据。国有企业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就一定要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体系。第一,在评估中要降低人为的主管因素,强调参与,进行互动式考评。第二,考核指标尽可能做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增加评估的透明度。第三,要有侧重,不考评无关内容。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考评,对不影响工作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进行考评。

3.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

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人力资源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发人力资源,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塑造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要搞活,就要将“人”视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才的得失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对待用人的问题上,国企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彻底清除论资排辈的观念,重视人才,创立人才大观。另外,要建立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做到制度规范,透明公正,运行有序,广开进贤渠道,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引入竞争制度、监督体制,使人才能上能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4.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是导向力,也是约束力,是一个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灵魂。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应该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出员工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员工精神状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积极、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体现出本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企业文化的生命所在。只有鲜明的个性,企业才能被顾客所认识,才能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取胜。因此,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从企业的切身利益出发,量身订作,形成具有全员认同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尽量避免只流于形式,而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的空头文化。

企业作为一个功利组织,在企业外部,全体员工有价值的工作,表现为企业的效益,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有价值的工作表现为企业的效率。这就是说,人的工作价值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价值创造体系、价值评价体系

和价值分配体系的有机结合及其良性循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篇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贾立亮梁文莉

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力资源能否有效开发与管理,决定了组织竞争力的兴衰,已为世人共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挑战,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成为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可以说是政府的附属物,是一种垄断式经营,企业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家计划而不是市场的竞争压力。国家经济成分的单一,国有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大锅饭”式的工资待遇制度,保证其能够获得优秀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规范,现代制度的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以及中国加入WTO,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和淡化,阻碍人才流动的壁垒正在消失,这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

人才危机极大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由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相关的人力开发政策不配套,给新老员工的待遇的不同,造成企业内部的矛盾,加剧了人才的外流。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自身缺陷没有改善,新员工在加盟企业后不久便滋生了不满;严格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客观上遏止了员工的个人发展,从而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使员工的个性被扭曲,同样会导致内部员工的强烈不满,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造成信任危机,激化了人才的流失;不规范的做法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土政策使企业口碑变的很坏,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增加了员工引进的难度。

现在国有企业人才危机直观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入口和出口。在引进人才的入口,表现为员工招聘困难,特别是对一流人才和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企业缺少新鲜血液,供血不足。在人才流失的出口,表现为企业培养的大批成熟人才、优秀人才流向竞争对手(主要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失血过多。供血不足和失血过多的双重压力,使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

极度恶化,综合实力每况愈下。国有企业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去解决人才危机问题,但通常的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下药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客观上讲,许多国有企业对人才危机的认识陷入严重的误区,没有剖析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研究企业人才问题,只是从局部出发,采取一些治标而不治本的对策。国有企业人才危机的外在表现反映在进口和出口,但这仅是表象,国有企业人才危机有其深刻的根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企业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是指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其在企业整体经营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着重雇主或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很多国有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人事管理,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以“事”为中心,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人力资源部门无法统筹管理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等现象。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了诸多不合理的人才浪费。国企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缺少人人都成才的管理理念,缺少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意识和观念,缺少出人才的机制。

2.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缺乏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培训、淘汰的管理系统工程,这一系统能否健全与良性运转,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能否推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关键。作为企业管理主体的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如何管好人,如何将人的能动意识进行充分的发挥,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职能。

在国有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多数是技术人员或单纯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有懂生产实践知识,便于生产一线人员的配置,善于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人员、部门的关系等优点。但从总体上看,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知识,他们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之中,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缺乏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技能和认识。大多数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就本企业的情况进行管理、调整、设置薪酬体系,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的或者本地区的人力资源环境状况,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自成封闭系统而没有外在竞争性。同时,存在许多部门的领导甚至是高层领导,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满意,对本部门人员的流失归咎于人力资源部门,忽视自己本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责,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员性和系统性。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普及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应为国有企业十分迫切的任务。

3.企业缺乏对人才成长规律、自身需求的正确认识

人才是组成企业系统的特殊要素,具有其它系统要素所不同的特质,其一,它是能动的、变化的、不断发展的。其二,它有自身的需求,且这种需求是在不断发展的。其三,它具有感知能力会思考,对自身所在的系统和外部环境具有主动判断能力。事实上,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体人群是35岁以下的青年技术人才,他们的成长存在着阶段性的客观规律,并且不同成长阶段的自身需求不同。

第一阶段:大学毕业2年~3年(第一人群组),是人才流失的高发期。这个阶段属于人才早期成长时期,青年人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业务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但很多国有企业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有效的手段,对人才早期的培养和使用放任自流,工作任务不满,没有压担子,年轻人满腔的创业热情和工作激情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释放,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才担心荒废学业,虚度年华而流失。同时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由于跳槽的机会成本较低,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思想的波动性较大,加剧了流动的可能性。

第二阶段:大学毕业3年~5年内(第二人群组),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基本完成了学生向科技工作者的转变,但他们面临着结婚成家等客观事实,生存的压力使他们变的相当现实,非常注重个人收入以及住房等福利待遇,而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薪酬待遇方面与民营企

业或外资企业相比存在差距,相当一批年轻人因此而流失。

第三阶段:大学毕业5年~10年内(第三人群组),这个阶段流失的人才大多是具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骨干员工,各方面都走向成熟,个人事业的发展成了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但是国企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不能满足骨干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产生了矛盾,企业不能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处于这个阶段的员工流失对国企产生的影响巨大,这个阶段跳槽的机会成本较大,流失的多是能力极强的核心骨干员工。

4.企业人才的价值实现缺少公正的环境

企业吸引人、留住人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和承认员工的价值,给人才的价值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人才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也是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管理的薄弱,企业制度不健全,人才使用管理随意性大,对企业的管理流程的规划和界定不清晰,导致企业机构设置、工作分工不合理,对岗位的分析设置缺乏依据,造成扯皮现象。而业绩评定缺乏依据,能者多劳不多得,造成能者的不满和抱怨;企业内部竞争的机制尚未建立,人为的将岗位分出等级,人才在企业内部很难流动,最终造成在企业无可选择性的流失。

海尔的“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就是给人才一个公平胜出的机制,从而使人才的价值得以确认,而不单依靠经验和感觉。缺乏胜出人才的公平机制,缺乏法制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使人才的价值不能被公正的评价,正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弱点,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

5.企业培训机制薄弱,缺乏人才培训需求分析。

在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需要人才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许多国有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把培训看作是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表彰激励优秀员工的举措,希望通过培训来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的目标,事实上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培训需求分析。一是未能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个体差异,未对员工个人工作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出员工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二是培训未能与职工的发展相

结合,仅注重了企业的需求,而忽视了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往往是有培训无考核,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岗位任职资格没有明确要求,除少数国家规定的特殊(专业)工种外,大多数企业对员工上岗没有明确要求,员工对培训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四是能力提升与奖惩没有挂钩。大多数国企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连最基本的职务分析、岗位描述制度都没有建立。晋级加薪与能力提升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虽然渴望能力提升的员工也不乏其人,但在培训与需求严重脱节、职业生涯发展混沌的体制下,对企业培训渐渐冷漠。

6.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它是指文化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成员所共有的总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涉及到在一段时间内对知识、信仰和行为方式的了解和传播。企业文化、组织文化是相当稳定的,它往往为企业确定了风气并奠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反映了企业的主张,从人们在一定组织范围内的所说、所做、所想中可以推断出它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及思想意识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结合,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在对员工的影响因素中企业文化日益受到管理者们的关注,有些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并创办了内部刊物,对内促进员工对企业政策、宗旨、使命的认同,对外宣传企业文化、推广企业形象。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缺少的正是对企业文化的这种认识,以为喊一喊口号,张贴几张标语就是企业文化,而对人的共同价值观的培养却无动于衷,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是企业文化、企业风气的倡导者,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常常渗透在企业的日常决策和工作方法之中,指导着企业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篇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防范对策

国有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对于GDP的增长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 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唯有的竞争压力, 国有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才能实现新突破。然而我国的国有企业脱胎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 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制度上的弊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才外流。研究发现, 在众多原因中,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了最主要的方面。在我国国企发展过程中,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危机

1.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本管理”思想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影响, 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官本位”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还存在于许多国企高管的脑海中。国企管理者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树立全新的“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选择人力资源管理, 即意味着选择与传统主流文化对抗, 难度可想而知。

2.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监督力度不够

许多员工之所以选择国企的工作就是片面追求国企竞争压力小, 吃大锅饭, 混日子。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 无法形成一套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 加大对员工的日常考核力度和监督力度。调查表明, 绩效考评工作不力居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首位, 这与我国国企长期的政企不分是有很大关系的, 人际关系影响过大, 考评方法不得当, 致使国企出现人不少, 活干的不多效益不明显, 制约了国企的发展。

3. 人才流失, 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追求自由, 企业人员流动情况也越来越频繁。国企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无法留住关键人才, 在人才流失后, 又不寻找后续力量进行接替, 无疑对企业日常生产带来巨大的问题。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 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 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 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解决途径

1. 将“人本管理”思想融入日常管理过程中, 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

国有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新突破和发展, 就必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实施“人本管理”, 注意员工的需求, 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 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注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与晋升、绩效薪酬管理、员工福利中。

2. 根据国有企业特点,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实施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实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因此, 通过构建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对员工进行日常考核, 留住企业需要的关键人才, 制定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第一, 在评估中要降低人为的主观因素, 强调参与, 进行互动式考评;第二, 考核指标尽可能作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 增加评估的透明度;第三, 要有侧重, 不考评无关内容。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考评, 对不影响工作的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要进行考评。

3. 构建符合国有企业员工需求的激励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 无法保留关键人才, 因此根据国有企业应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企业职工的需求, 建立公平合理的机制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员工的实际价值让他们全心全力的投入工作,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内使员工感到公平, 发挥出薪酬分配系统的激励功能;对外,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达到吸引留住人才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国有企业新时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危机是十分重要的, 国有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 灵活的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加强对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的监测和研究,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对外适应能力, 才能应付随时出现的“不测风云”, 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尹晓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 (10) [1]尹晓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 (10)

[2]祝建君.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04) [2]祝建君.浅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04)

[3]王双苗.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 (02) [3]王双苗.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 (02)

[4]徐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 (04) [4]徐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 (04)

篇4: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模式分析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模式分析

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弱化,致使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增殖意识淡薄,没有确立培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发展战略地位。由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人力培训的周期较长且收效缓慢、精心培训出的优秀员工可能另谋高就,有些国有企业只停留在使用和控制员工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员工实施进一步的开发和培训,个别国企甚至已放弃或准备放弃对员工的中长期培训。有些国企对企业人力资源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根本没有严谨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反馈。有些国有企业培训的培训内容陈旧,以空泛的理论居多,只局限于培养特定岗位的特定专业技能,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仍以沉闷单向的课堂传授方式为主,致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互相脱节的现象在有的地方显现出来。面对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严峻形式,国有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培训模式。

1、以现代人力资源观为基础

经济学认为: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物质资本生产投资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而人力资本投资却会随着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多而使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外扩展。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企业未来竞争的焦点也将随之由对物资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所以,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确立起“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性投入”和“全员大培训”的观念,从而加大对全员教育培训的力度,并力求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率。

2、以科学的培训规划为前提

为了求得国有企业全员教育培训收益的最大化,必须改变国企杂乱无章的培训现状,运用科学的培训计划来对全局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首先要定期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清查,并界定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战略、岗位工作、员工职业生涯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从而计算出能力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的差距,寻找到企业通过培训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该计划既要考虑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结构的要求,培养出解决企业现实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又要以战略性眼光审视全局前瞻未来,根据企业战略的目标和全球发展的态势培养出机动性的劳动力资源储备。

3、以完善的培训课程为内容

培训课程内容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国有企业要整合培训教育内容,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一是要实现培训知识的整合化。现代的企业生产呈现出劳动分工日益细化和作业流程日趋合作的趋势,国企培训内容应囊括业务知识的扩充和更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企业理念的培育和升华、道德情商的培养和提高、现代思维的开发与训练等方面课程。培训内容即要向综合化、复合化和广泛化扩展,又要向专业化、精细化和尖端化延伸,由原来单纯追求专业型、高学历型、知识记忆型的人才向追求一专多能型、能力实绩型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转变。二是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国企培训内容上要根据员工的工龄、职位及各自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设置。对刚进入企业的新员工应该采用引导性的培训内容,具体涉及相关知识的介绍、业务技术的传授、企业理念的灌输、基本素质的训练,目的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并使员工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对已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的员工,应该根据社会的进步、企业经营战略的转移、劳动技术的改变对员工进行再培训,旨在维护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和长远发展。对优秀员工的培训可以着眼于未来变化,使他们成为根植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储备。三是要实施课程设计的模块化。由于国有企业要针对不同的培训人员、不同的培训目的来勾勒出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实施课程设计的模块化。即,利用群集优化组合的思想设计课程,形成多元化、弹性化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在寻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课程组合群落,这样才能找到全面适合员工的天赋条件和兴趣志向以及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战略的培养模式。四是要突出培训活动的个性化。在运用整齐划一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本企业在资源和技术上的不可替代性开展富有个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旨在维持国有企业培训工作的永久性生命力。

4、以立体的培训方式为途径

国有企业应该以立体式的多层次培训方式为途径,力争做到在线培训、半离线培训和离线培训相协调,个人自我培训、企业自行培训、院校培训和社会多元化培训相配合,传授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中期培训、长期培训之间相互补的新型培养模式。无论什么途径的培训方式都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即构建起以讲授法为主,以下几种方法并存的教学方法体系:(1)自学式。员工的脱岗时间有限,可运用自我反省法、自我测试法等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艺术和员工学的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培训方法。(2)研讨式。员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探索和广泛讨论,把员工接受知识的被动过程转化为自觉探究的主动过程,努力唤醒员工的主体意识。研讨式常见的方法有专题讨论、案例研究、学员论坛等。 (3)模拟式。模拟出最大限度接近现实的情景环境进行模拟实战式的训练。当今国外的大企业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突破时空界限,为员工建立起来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仿的三维空间环境,员工可以在虚拟环境空间里进行与实际情况相仿的工作操作训练,相对于那些物力消耗多、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培训方式,它具有消耗较少、简单易行、规避风险等的优势。(4)实践式。让学员到实习基地或实际工作岗位中去,挂职或不挂职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活动,对员工常用的是岗位练兵、导师带徒、技术比武、“大工种”作业等方法,对管理人员常用的是工作轮换、设置助理、临时代代理、挂职锻炼等。(5)互动式。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员工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的能动过程,教师能及时收集学生的信息进行培训方向的调整。 (6)远程式。旨在优化教育资源、展开个性化教育、促成员工自主学习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在实现员工培训的终身化和大众化方面上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模式的运行机制探讨

目前国有企业现有条件和制度规范的耦合制约了培训模式的正常运作。国有企业对培训的投资严重不足,人力资本投入呈现出大幅度减少的不良趋势;国有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性,培训效益效率低下,投资回报率不高;国企由于收入分配及福利待遇与知识及技能水平的联系不紧密,就弱化了员工对接受培训的压力和动力,员工自我开发意识薄弱,缺乏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当多境遇不佳的国企因为节省资金而将企业教育培训部门剥离于企业主体之外。总之,现在与国有企业培训工作相配套的运行机制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国有企业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性措施来提高员工培训效率。

1、构建培训的资金保障机制

首先,国有企业要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一种最有效益的投入”的观念指导下,加大对员工培训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的建设。其次,国有企业还要在加大培训的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培训收益,即力争获得最大培训投入产出率。应将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中来,把企业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一个运营实体,确保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一切工作均以能实现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前提。为此,国企在培训前就应将培训作为一种长线投资而对培训项目做出成本效益预算,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对所有的培训项目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级,从而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成本控制方法和费用节约方案,力争用较少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来换取最大的培训产出,从而正确处理好培训数量和质量、投入和产出、学习和运用之间的关系。最后,经过培训的人员可能会流失,国有企业要正视培训投资风险。一方面,要建立起科学的员工绩效评估机制和人事工资制度,使企业培训出的人才不致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失。另一方面,除了岗位技能培训之外,技能等级鉴定培训和学历进修培训等要逐步实现市场化,要由现在的“免费”形式逐步向“自费”形式过渡,员工所花费的这部分培训费用可以通过培训后工资待遇的提高给以补偿。

2、构建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通过对员工的需求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来诱导他们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愿望,从而构建起国企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1)精神激励。培训发展机会已逐渐成为员工择业过程中较多考虑的因素,国企应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选送优秀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培训本身就成为有效激励员工的一种必要手段。(2)物质激励。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将员工培训管理与人事工资制度结合起来,实现培训经费的二次有效配置,利用经济利益杠杆来为员工培训提供长久动力机制。(3)岗位激励。培训工作要有流动岗位和职位阶梯做支持,企业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确认出相关类型职务的纵向层级关系和同一层级不同系统的横向工作轮换关系,参加培训后获得更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员工可以逐步获得岗位提升或职位晋升的机会,对通过参加培训仍旧未达到岗位基本要求的员工必须离岗、转岗或下岗。(4)发展激励。将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企业要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志向确定员工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路线,在经过员工和企业共同确认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个人的开发性训练科目,这既使国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又可以兼顾员工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是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有效激励手段之一。(5)文化激励。从塑造企业文化人手,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互相学习、整体思考”团队工作精神、“企业帮助员工自我实现”的“心理契约”,这种企业文化将以潜在的运动形态渗透在企业整体环境之中,借助群体舆论和环境氛围产生出一种外在硬性管理所无法比拟的驱策力和约束力,从而形成国企员工不竭的自我激励源泉。

3、构建培训的评估监督机制

所谓的评估监督机制,是依据特定的标准对员工培训整个活动效果进行衡量、检查和评价以判断其优劣的过程。为了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国有企业的评估监督应贯穿从准备到结束的整个培训过程。在准备阶段,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结果对培训计划进行审核,在实施阶段,要通过培训过程中的随机考试考核、培训记录系统的监测等方法及时掌握培训中的问题,纠正偏差,对培训进程实施过程管理;在结束阶段,要是对培训后的员工实施定期跟踪反馈和教学效果评价,为培训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和员工向高层次方向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

4、构建培训的组织运行机制

篇5: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其存在问题的影响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解决对策.

作 者:陈彦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六陆分公司,辽宁,锦州,121000刊 名:长三角英文刊名:YANGTZE DELTA MAGAZINE年,卷(期):3(14)分类号:F2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篇6: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分析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胡海晨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最重要的源动力,国有企业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制度上加以大力改革,国有企业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培训;激励;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2

篇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战略约束。一句话,就是通过长远正确的谋划贯穿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政策较大的依赖性上。而我国政策本身变化大这一特点,使不少企业忽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领导大约有8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至少有60%的企业没有始终一致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还有一些企业仍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其中核心的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借助于多种手段,进行教育、灌输,让员工感悟、体验,使企业文化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最终形成扎根于心底的对员工行为起基本支配作用的观念。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和超越。而我国企业大多采取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基本做法稍加改造,加上自己的经验,便形成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鸡肋的境地。

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企业领导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的话题,而“以人为本”以什么为载体、怎样贯彻、切实保证推行,就难以落实。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题目是“以人为本”应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不能准确地回答此问题。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再开明的领导也难以保证人性化的管理持久地推行。正因为我国企业不少领导在制度建设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力,遇到班子调整、人员升迁,“以人为本”就不自觉地变味儿,使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停留在口头上。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种种手段,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通常所说的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人堪忧的程度,企业与员工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员工与企业的纯经济关系已不在少数,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少,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出了问题无处反映,有了困难无处解决,心中烦恼元处诉说,长此以往,员工自然难以主动与企业同心同德,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缺位的危机渐现。

5、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仅是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而我国企业多数是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新旧体制的挤压,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这种模式的先天不足表现在自我约束缺乏,机制建立滞后,其主要表现是:落后观念与先进观念碰撞剧烈,制度运行与行为干扰冲突,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对抗,有序与无序争锋„„,以上表现充分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成熟,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滞后,挤压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空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推进30年,成果颇丰,世人瞩目。但相应的一些体制改革远未与之配套,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广阔的供企业自由游刃的空间,我们从政府对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或多或少的直接干预可以看出旧体制的惯性力量所在,我们还可以从国家的诸多政策中窥其有形的手紧紧拽住企业,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当今政企职能尚未很好分开的事实。这些,使企业在多重管理、多个利益主体的体制中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仅如此,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过多干预,平添了企业制度创新的额外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模式、时间、过程的统一规定,更使企业在自主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权力。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使企业自我约束力减弱,依赖性加重,对未来的期望值降低,长远目标的持久追求自然弱化。

2、市场的不成熟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舞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到20年时间,在市场体制的建设中,我们较多地把精力花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企职能的分开上、资本市场的构建以及问题的解决上,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有所重视,但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力,资金的投入不够。这包括人力资源分类、分层、分级指导,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人才的开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等诸方面都存在太多的问题,这些理应由政府去认真打造的环境条件,由于还没理顺、到位,从而使企业很难有效地与市场机制共振,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步履蹒跚,进退维谷。

3、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失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持续功效。我国是一个正在推进工业化的国家,把经济迅速搞上去是解决我国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而推动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四平八稳的做官不仅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得到社会的美誉,还可以得到更多更稳定的实惠。而搞企业风险大,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大多比较差,常常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一些能人在企业干上一段时间,有些经历后,随即想方设法挤入公务员队伍、挤进事业单位,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更是热衷于当公务员,出现了3-4千人报考一个公务员位置的激烈竞争局面,由此造成社会对企业价值判断的严重偏失,企业留不住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谋划,管理特色的创造,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都由于价值观的失衡而变得无所适从。

4、政策的多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宏观管理的必要和迫切,它有利于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全社会有序合理有效的配置。国家对经济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市场震荡的程度,经济增长的快慢,人们的自律行为的强弱,决定了国家宏观政策的松紧程度。一般而言,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需要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而企业针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在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常态,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环节受到这一政策环境的牵制而变得行为短期化。

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对策

1、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文氛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企业不仅是推动者、创造者,而且也是主要承载者。对于从事企业经营的各类人员,社会应给予高度的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朝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倾斜。在舆论导向上,应该多关注经济领域问题以及衍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应在社会上广为宣传,特别是在大中小学生中要突出对企业家的品德、智慧、能力、人格魅力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对财富的创造者崇拜有加;社会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并举其全力来解决,以促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员工的自强、自立、自我超越的教育,让员工树立信心,增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员工应以企业发展为荣,以企业强大为骄傲,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多地向财富创造者倾斜,我们相信,企业才会在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积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并创造企业的辉煌。

2、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人才的价值评价、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主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应放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分类指导和政策规范、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准确及时提供大力度的监管和调控、前瞻性地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规划、引导等方面。政府还需根据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比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新加入城市的人群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上,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寻求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3、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充分自主权,这不仅能确保人力资源整合到位,更重要的是能使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寻求人力资源的支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真正落实企业的用人权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应重点在政策的拟定、政策引导、行为规范、市场偏差的纠正、利益的协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下工夫,即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外部环境,而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所需各类人力资源进行筛选,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宽松的环境,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4、改变观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的战略性上,即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谋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这不仅要考虑必要的量的积累,更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我国不少企业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致在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形势产生逆转的情况下茫然无措。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把眼光放远一些,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考核标准,并主动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把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造。

5、切实抓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科学技术手段支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追求卓越,除了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制度的保证,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即由一系列技术手段所形成的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作的工作链。其中,包括职位分类与职位评价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客观的工作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技

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设计可行的路径和目标;人力资源吸收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寻求人力资源支持提供评价尺度;人力资源评估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及产生的结果提供评价标准;人力资源培训技术,主要是为提升和发掘人力资源价值而采用;薪酬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不竭的动力源。以上技术形成一个耦合的系统链,共同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系统掌握好这些技术,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管理效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在这些技术的具体使用环境上下功夫,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6、凝练核心价值体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可资利用的动力源。众所周知,企业做大并不是很难的,但企业一直要保持竞争优势,能经风雨、历磨难、长久不衰,需要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可资利用的不竭动力源。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凝练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不断地把企业员工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精神加以提升,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始终如一做到“润物细无声”;凝练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新目标的追求作相应调整,以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凝练核心价值体系,更需要用心营造一种人文氛围,让员工能够感受、体验、认同这种价值体系,并从领悟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及境界的提高,并能把这种感受自觉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8: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1 国有企业人力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确立和实施的时间比较短, 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还比较短, 国有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培养、开发、运用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其关键必须落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上, 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传统的人事理念制约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目前,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还是围绕人事档案、考勤管理, 各部门的人员配置、职工的薪酬福利管理、工作绩效考评等来开展的。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发展、员工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涉及到。这种局限性极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员工的发展, 也极大地抑制了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归根到底, 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直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内部还没有彻底地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 行政干预仍然在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过程中发挥这重要影响, 这使得国有企业的人事使用和管理很难做到人事相宜, 人员配置得不到优化, 限制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1.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的好坏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说, 良好的人员配置和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是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我国特殊的国情, 使得国有企业成为人们眼里的“香饽饽”, 而一些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又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 最终造成有能力的人进不去, 没能力的人也不愿出来, 使得岗位人才的配置极不合理。此外, 国有企业在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加强员工的组织协调管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些都是与我国的国有企业还没能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1.3 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不重视, 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的素质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将其发展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等方面。而对于企业员工的能力培训和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是特别重视。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还是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来看待企业的人力资源难管理, 他们简单地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划上等号。在国有企业内部, 也没有确立“终身学习”、积极加强教育培训”等人才管理观念。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看不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其为企业发展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许多企业的人员培训大多都流于形式, 企业员工也没有将教育培训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很多人参加培训也都是走走过场, 根本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这种松散的人员培训制度最终使企业的人才流失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影响了国有企业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

1.4 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片面化, 管理人员能力低下

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方法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偏向性。它在方法的引进过程中就比较注重模仿西方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工作流程等方面内容, 而对与民族、文化传统、行业特征等方面的学习和借鉴就比较少, 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学过过程中注重速成,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却没学到。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建立比较正规的人事管理制度, 在企业人员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制度等方面都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 国有企业长时间延续一种领导权利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管理思维不利于国有企业建立公正、开放的人事管理制度。“人情”、“关系”以及“个人权利”在员工的招聘、升迁、薪酬福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用人方面极具随意性, 缺乏公平、公正, 极易引起企业员工的不满和反弹, 最终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此外, 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管理能力和职业技能上都十分缺乏, 进而从总体上影响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 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来实现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目标。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着重从政策性、使用性、培养性这三方面来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 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解存在偏差, 他们往往容易将开发与人员培训等同起来。培训只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而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是以培训、激励为一体的。作为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因此,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选拔、激励、竞争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自我能力的提升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企业应该积极发展市场化的眼光,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来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 国有企业要努力强化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按照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都必须充分满足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其次, 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十分讲求效率。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 要以效率优先为原则, 企业的管理层、各部门主观、职工等岗位用人的选择, 都必须以效率、效能等为选择和使用的依据, 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进而带动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2.3 努力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就要努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水平, 不断改善和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满足员工工作发展的正当需求。同时, 国有企业要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以便于员工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才华。只有这样, 才能使国有企业真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 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 还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 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不符合专业技能及管理要求的, 一律不得上岗。通过招聘、培训、教育学习等途径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现代企业内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能力, 同时还有拥有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参与企业的变革和发展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积极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 使企业人才都能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 以此来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 促进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摘要: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现代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 不仅要从大力发展生产, 同时也要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因此, 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立足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重点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以期能为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提高国有企业总体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对策

参考文献

[1]饶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再思考——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1) .

[2]王伟, 陈敏, 陈创.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 2012, (05) .

上一篇:会计系2011学生工作侧记下一篇:升腾蓝色希望的热土--记我国第一个海洋高新区塘沽海洋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