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2024-05-24

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共10篇)

篇1: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某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为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素质,减少员工流动,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为酒店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针对我酒店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的特点预与山西城乡建设学校联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我酒店的员工。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实际经验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把学校学到的理论贯穿于员工的工作过程之中,使酒店受益,员工受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在深入研究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方有利资源,多方受益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计划。酒店:

1、降低员工流动量,稳定团队。

2、提高员工个人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3、在残酷的服务业竞争中打造“新型的学习团队” 为酒店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员工:

1、可以使户口落在省会城市,为自身下一步发展有了良好的人事基础。

2、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底蕴。

3、“用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在工作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篇3: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我国加入WTO, 许多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企业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 有专家预言未来半个世纪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酒店市场。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对酒店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摇篮的教育基地, 肩负着为酒店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的重任。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 实践性较强, 采用既反映高职教育特点, 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推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工学结合, 一般来说, 就是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一线实习两个过程交替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 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双线运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最近几年, 全国各地许多高职院校都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和实施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说明了学校对学生培养方式在整体理念上的转变, 更能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

“双线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相互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实施“双线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是将顶岗实习时间主要安排在三年级完成的, 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学校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班编制 (分为A、B两个班) , 学生在学校进行一年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后, 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到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 (盐城及周边地区星级酒店) 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在酒店半年的顶岗实习, 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在下个学期返校后的学习过程中, 能带着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来学习, 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这使得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 使得学生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线运行”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思考

“双线运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不同于传统封闭式纯专业理论教学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模式, 形成了面向酒店业市场实际的开放式教学, 教学课堂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内, 而是延伸到企业一线, 实现了学校、企业共建的教学环境。

1. 调动酒店企业的积极性,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当前大多数酒店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大, 需要大量定期、不定期或者短期工作的人员来填补岗位空缺, 顶岗实习的学生正好是空缺岗位的有效补充, 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积极主动地联系酒店企业, 为学生顶岗实习找到有实力的星级酒店。通过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 酒店企业还可以发现一些有潜力、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学生, 这为他们之后的员工招聘提供了资源, 比直接在社会公开招聘企业管理或业务人才更加便利且具有针对性。同时, 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优势的实践教学基地, 缓解学校办学设施不足与企业合作能充分借助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人才;再次, 把学生放到酒店具体的实际工作环境中,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 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酒店管理专业应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学院通过派遣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锻炼, 让教师在酒店担任一定的职务, 和酒店正式员工一样正式上下班, 教师通过给酒店的员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语言培训、团队建设等领域的讲座, 增强了酒店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归属感。通过在酒店工作锻炼的经历, 极大地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开阔了眼界, 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 学校通过邀请与学院合作酒店的一线人士和酒店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或讲学, 让学生进一步对酒店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 加强校外实习的综合管理, 构建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环境

学生进入酒店后, 发现理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人际关系与学校相比会相对复杂。为此, 学校应制订科学有效的冲突防范机制, 联合酒店成立实习管理机构, 构建管理实习工作的平台, 全程跟踪学生实习, 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酒店环境。此外, 学校还要定期派出校内专职指导教师到酒店调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训表现,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以及对酒店企业文化的快速融合能力和适应能力, 保证学生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 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 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伍海淋、彭碟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评价——以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1)

篇4: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83-0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为迅速,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在企业里亲自操作,接触实际的工作场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工作实践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楚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而积极学习这些内容,打下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大多是传授职业道德理论,教会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时,对企业自身来说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实习员工的成本比正式员工的成本要低得多,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二是高职学生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经过了系统的知识培训,总体上掌握的技术较多,可以解决企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的现象;三是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纪律性,自觉性较强,方便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关键的是企业可以从学生实习这个过程来观察学生,进而有选择性地加以培养,逐渐壮大企业的知名度。工学结合不仅节约企业的许多成本,还为企业创造培养人才的机会。

(三)有助于丰富学校办学资源。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去熟悉工作流程,特别是酒店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让教师在企业学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实战经验,为后期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教学经验,促进专业教师知识的更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行性意见,推动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不断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扩大学校规模。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一)重视课程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型人才。要想满足酒店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明确好酒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特别是酒店企业中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分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酒店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好教学内容,结合酒店专业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坚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模拟课堂中让学生加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体现专业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迈进,不管是在产品的生产标准还是在服务标准上都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真正让酒店客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享受到统一标准化的服务,真正实现服务质量的全球化。然而,很多高校酒店专业局限于学历教育,在酒店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知识传授较为过时,没有更新到酒店管理的系统使用,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对酒店管理的影响,特别是在营销系统、安保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方面,这些现代技术的运用对酒店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考虑这些专业系统的运用,教会学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这些高科技系统,为将来的酒店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增强服务特色。酒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酒店企业的企业形象。由于地区环境和发展的不均衡,酒店往往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结合地方的产业结构做相应调整,进而对教学内容加以优化,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地方发展的特殊性人才,带动家乡的经济稳步增长。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地方性发展要求对现阶段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改革,为地方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进而推进现代酒店的快速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提高实践技能。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酒店管理工作做好做足,这样才能真正适应酒店企业的发展。当然,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与酒店联系紧密,一起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内容,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具针对性,进而做到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转变为情境逼真的酒店管理现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酒店专业的本质。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熟悉酒店管理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开展酒店管理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更具有价值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学校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更好的教学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从酒店企业的岗位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的专业教育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由于酒店的行业特殊性,所需求的岗位有很大不同,企业可以将学校的优秀人才专门培养成企业所缺人才,这样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对特殊人才的教学目标需要企业参与进来,让企业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学校再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合理设计出既能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专业性酒店人才。例如,在介绍酒店架构体系时,教师就需要明确好教学目标,告诉学生酒店企业中的架构体系有哪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便于学生在后期工作中清楚地掌握每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主要职能,让学生提前熟悉酒店框架布局,为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做足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结合岗位构建内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学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当地酒店开展调研工作,也可以邀请酒店行业的负责人参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商定,通过对岗位的分析,加进更多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次数,以真正打破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时,还需要科学地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知识课,以及综合训练课等多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在学习酒店每个岗位的分工时,教师就可以和酒店企业紧密联系,专门邀请酒店里的管理者结合酒店的岗位分布来给学生解答每个岗位职责内容和相应的主要内容,在现场给学生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岗位结构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酒店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强学生对酒店企业的兴趣,更加喜爱酒店行业,并积极投身于企业的管理中。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联系,及时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专业座谈,积极解决学生对酒店企业的疑虑,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酒店管理知识,为解决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可能。

(三)校企合作建立基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当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校内实训室,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加以检测,进行高度模拟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技能,特别是在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和客房服务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要求酒店企业进行投资共建,扩大学校规模,参与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使其更好地为成为企业所需人才,更好地胜任企业所交代的工作任务,并更好更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充分准备。

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基地是新时代酒店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增加与酒店企业的沟通交流次数,才能为酒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可以为更多高职学生提供毕业实习的场所,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最佳的就业平台,真正为酒店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基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校企的合作共赢,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企业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各项专业加以改革,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出一条适合本院校发展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畅.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影响因素研究——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

[2]佘菁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35)

[3]关宜.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酒店英语跨学科合作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2)

【作者简介】黄 珣(1982—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篇5: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对学校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体现高职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

作 者:任华敏  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62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4) 分类号:G71 关键词:酒店管理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模式  

篇6: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报告

旅游专业在完善与创新本校“113”和“ZGY”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专业定位、旅游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岗位人员需求,针对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与前厅服务三大课程,与乐山教育宾馆、乐山金海棠大酒店、峨眉温泉饭店、四川海河特色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乐山本地旅游企业携手共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机制,实现了真实环境现场教学模式;形成了企业从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全面介入机制;形成了学生培养围绕学校与企业两个中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

一、企业参与教室布置和实训室建设,实现真实环境现场教学

(一)企业参与教室布置,打造仿真企业环境,企业文化陶冶人 为营造接近真实的企业岗位环境,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从2011年起,由专业部和班级提供资金支持,各班师生根据本班专业特色,走访多家对口企业,搜集引进图片、文字素材,邀请企业人员合作,将本班教室重新布臵打造,在原有班级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发展理念、管理制度、口号标语、宣传图片等企业文化内容,班级管理仿效企业管理,让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互融合,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理论与文化知识。

(二)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提升实训环境档次

本专业拥有一个按照三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独立对外营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教育宾馆。因宾馆目前暂未提供西餐对外营业,故依照其它真实酒店西餐厅的装修、装饰、器物、风格、布局,专门打造了一个西餐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西餐技能实训。

另按照建设大旅游专业的思路,本专业于2012—2013学年正式新开设了烹饪专业,故从2012年初开始,即参照目前星级酒店标准,与教育宾馆合作打造了面点制作、食品雕刻、中餐烹饪三个专门的实训室,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为烹饪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三)企业提供并参与真实环境现场教学,校企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 目前,本专业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三大科目所有的实训课程均在教育宾馆进行,教育宾馆开放全部5个餐饮包间、宴会大厅14张餐桌、50余间客房、前台,满足学生实训的设备设施与场地环境要求,并安排内部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按照行业标准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训管理和技术指导。从而把宾馆作为学生的实训教室,宾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宾馆的规章制度就是学生的纪律要求,实现旅游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二、企业参与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培训建设

我校实行“以工种为项目,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以企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四川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一支兼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具有优良职业道德与职

业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适应行业与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基本保障。本专业充分利用校企集团资源,安排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顶岗实践培训与挂职锻炼,让教师队伍在企业一线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聘用、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教学指导专家,加强教师队伍力量,让企业积极、全面参与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当中来。

为此,本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联合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培训教师队伍:

1、从2011年至今,通过采用问卷或走访形式,平均每年对十余家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项目、人员结构、人才需求等内容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人才需求信息,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教师顶岗实习的锻炼方向。

2、安排全专业教师利用放假时间到对口企业进行一线顶岗实习,或通过培训渠道安排部分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实践培训,提高相关的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水平,同时得到一线岗位人才需求的直接资料,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3、从2011年至今,通过采用问卷或走访形式,平均每年对近百名本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与期望值以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反馈为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教学的参考信息。

4、从校企合作企业聘用、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教学指导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并直接或间接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三、企业参与教学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设,形成“校企合一”

办学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将学生进校至毕业的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除在校进行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须经专业部统筹安排,在教育宾馆进行每人为期10天的校内教学顶岗实习,由专业部实训人员与宾馆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实训安排与管理,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锻炼,认识并熟悉酒店运作方式和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流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实现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2011年7月至今,已有340余名学生在教育宾馆完成了总计3400余天的教学实习。

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除在校进行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须经专业部统筹安排,选拔20%以上的优秀学生,在除教育宾馆之外的校企集团其它旅游企业进行为期15-20天的校外教学顶岗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全程实训安排与管理,与企业内部员工享受同等管理待遇,让学生逐步掌握独立操作、独立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一步认识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树立职业目标、强化职业技能与职业纪律、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水平。从2011年7月至今,已有120多名学生在乐山金海棠大酒店(四星)、峨眉山温泉饭店(五星)、四川海河特色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总计1360天左右的教学实习。

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除个别因特殊原因选择自谋职业的学生之外,80%以上的学生全部走上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完全遵照企业内部管理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适应旅游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最终顺利实现就业。以2012年为例,本专业2013级学生共140余人,通过学校推荐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共107人,全部合格完成实习任务,经跟踪调查,企业满意度在90%以上,最终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

四、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在本专业制定的《乐山一职中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校企双边活动,企业有义务与学校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统一考评;并在《乐山一职中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管理规定》中明确从思想教育、考勤制度、作息制度、安全制度、生活制度、管理制度、学习要求、实习要求、纪律要求、安全要求等诸多方面,制定了全面、细致的学生思想行为规范和企业考核奖惩标准。

本专业在安排学生在进入企业开始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前,都征得了学生家长同意并与之签定了安全协议,再与企业签定相关实习协议,将学生实习考评表格交予实习企业,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按照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制度和《乐山一职中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管理规定》,根据实习学生客观表现,每天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细致、如实的考核,并在学生实习全部结束之后进行实习总结考评并加盖公章。专业部将对企业给予学生的实习考评全部进行存档,并针对考评记录确定对学生的奖惩与学分登记。

小结:

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旅游专业与旅游企业携手共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机制,形成了企业全程介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形成了“校企合一”办学模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区域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篇7: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摘要:利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学方式能够培养新一批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过该教学模式能够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以“学中用,用中学”为教学核心,同时能够把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工作过程中,在政府部门,企业,高职院校的共同支持下,使得学校教育和工作经验能够有机结合。本文针对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高职物流管理的教育,以期最大效率化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新时代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

篇8: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 (以下简称“高职”) 教育蓬勃发展, 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在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与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双向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我们把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融入企业实训中, 获得一定成效, 同时也存在不足。

2“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的作用

教育部[2009]3号文件“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行“2.25+0.25+0.5”工学结合才人培养模式, 即分为三个月的企业实训和六个月的顶岗实习。

2.1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使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技能型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实训课程无法在学校完成, 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才能得以实施及达到教学目标。如职业道德、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 只有通过面对面的对客服务, 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才能得以运用, 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对客服务, 从而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 同时正确认识职业特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 我国许多院校的校内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训教学需求。如“酒店设施设备管理”、“酒店安全管理”这些课程所需的实训教学设施必须是一个运营的酒店场景, 学校没有这些设施设备, 而合作企业能够满足这些课程对实训教学设备的要求。

2.2 通过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训教学, 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我院学生在第二学年要进行三个月的企业实训, 此时, 他们在校内已经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技能的学习。在合作企业的三个月的实训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在校所学专业理论及岗位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 人才培养质量就得到提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2.3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有效弥补专业师资不足、优化师资结构

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课程, 如有关酒店工程部业务的课程, 如果在校进行教学, 本校的教师很难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 外聘老师也无法按时到校上课, 而且学校没有相关的设施设备。因此, 将这一类课程融入到学生工学结合实训中, 由酒店的工程部相关人员任教, 利用酒店现有的设施设备, 可以有效弥补专业师资不足, 优化师资结构,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实施与管理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的重点是课程的选择及教学管理, 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一直是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

3.1 课程的选择及安排

在与企业多次研讨后, 根据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原则, 我们对课程及课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基础性课程, 如酒店职业道德、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 我们采取在校完成70%的课程教学内容, 30%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针对一些岗位技能型课程, 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 我们采取在校完成60%的理论和技能学习, 40%在企业进行实训教学;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实训条件要求很高的课程, 如酒店设备管理、酒店安全管理等, 我们采取在校完成20%的课程教学内容, 80%到企业去进行实训教学。

3.2 实行“双导师制”

在酒店实训教学过程中, 实行“双导师制”, 建立学校、企业齐抓共管的“双导师制”管理方式, 由校内指导教师和酒店实训导师共同指导, 对实训的学生实行双重教学指导和管理, 共同履行职责, 指导学生完成工学结合课程实训学习。

(1) 酒店实训导师:负责实训学生的日常管理, 指导学生完成具体岗位工作, 帮助其提高服务水平与操作技能, 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与评定。

(2) 校内指导教师:负责与酒店和实训学生的沟通联系, 督促学生在企业的学习, 批阅“实训月记”, 指导学生撰写“实训总结”, 并与饭店实训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定。

3.3 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根据酒店实训教学的特殊环境, 编制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手册》, 实行定性与定量考评双管齐下。

(1) 定性考评:对一些不能用准确的数据去考核的内容, 实行定性考核。定性考核内容主要有校内指导教师职责、企业人力资源部职责、实训部门职责、饭店实训导师职责、实训学生职责、实训课程论文、学生的考核标准及各课程的考核标准 (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职业道德、酒店服务礼仪、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 。

(2) 定量考评:定量考评是指将评语转化为分数的考核方法。这种考评需要在确定考核指针的评定项目之后, 对每一项目规定不同的得分, 最后, 通过累计各项目得分求得总分。在《实训手册》中, 对参加培训课时、课程实训课时、客人投诉、客人表扬、劳动纪律、实训综合评价等内容采取定量考评的方式, 通过量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

3.4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 强化管理

通过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 强化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企业方主要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安全纪律教育、实习工作指导、实训课程教学、考勤、考评等工作;学校方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岗前动员和培训、实训方案设计、实训监督、实训考评等工作。校企有分工, 更有合作。在学生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 特别是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训导师, 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明确工学结合实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实训内容、课程及日常工作考核方式等, 使工学结合实训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

校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过程跟踪并定期进行实训指导和监督,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学生、企业之间的联系。校内指导教师应积极配合酒店开展实训指导工作,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训中的问题, 争取企业的支持帮助;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指导学生填写《实训手册》、撰写实训课程论文等。

4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工学结合课程实训可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及岗位有清晰的认识, 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4.1 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

在合作酒店的工学结合课程实训中, 会根据酒店的岗位需求及学生个体的特性, 在岗前培训后, 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时间及特点, 有些学生对所到岗位不满意, 心理会产生不满情绪和失落感, 可能会出现不服从管理等现象。校内指导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工作情况, 及时与企业沟通, 做好学生工作, 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实训教学任务。

4.2 学生对技术性课程实训教学企业化不理解

通过问卷调查, 有20%的同学对课程实训教学企业化不理解, 对企业导师教学不够满意, 认为企业老师上课内容技术性太强, 听不懂, 达不到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安排中, 首先要加强学生宣传工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 剖析技术性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上课的优劣势。其次是加强与企业导师的沟通, 双方共同制定课程实训教学标准、考评标准、教学实施计划, 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按教学规律及学生特性开展实训教学活动, 保证学生能听懂学会, 达到教学目的。

4.3 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 校企双方都有专兼职老师开展教学活动, 他们为了让学生按时完成课程实训教学任务, 做了大量的工作, 了工作量增加。但学校对学生工学结合管理特别是劳务费用支付没有明确的规定, 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都是无偿服务, 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这样,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直接影响工学结合课程实训的教学质量。

建议学校加强工学结合实训和实习管理, 出台相关管理制度, 特别是明确对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的课酬支付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完成课程实训教学计划,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4 课程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时间的冲突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双方在时间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 企业除了岗前培训及部分在岗培训外, 学校安排的课程实训无法完全在工作时间安排, 实训教学在时间上与企业的经营有冲突, 企业不能完全让学生停工去进行课程学习。如果安排学生用休息时间进行实训教学, 学生又不能理解, 这就是企业化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冲突问题。

解决办法:一是与企业协调, 保证一定数量的教学时间。二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理解企业的经营特性, 尽快从“学生”向“员工”转变, 适应未来岗位环境, 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5 结语

总之,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途径。政府、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针对学校、企业、老师、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应对和解决, 提高思想认识, 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 办好高职教育。

摘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课程实训教学, 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技能学习与岗位实训相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的课程实训教学, 提高了学生对企业及岗位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2]林红梅.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专业实习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46—49.

[3]孙吉春, 刘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2) .

[4]蒲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 2008.11.

[5]刘光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隐忧与对策研究[J].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6]姚和芳, 邓木生, 梁洁婷.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与实践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7]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一) [J].职教论坛, 2008 (2) .

篇9: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摘 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旅游教育公认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本文讨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指出工学交替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办法,最后构建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保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酒店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酒店输送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领域的难题。为了解决问题,政府和学校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口号,高校和企业尝试多种合作模式。本文分析现有的工学结合模式,引入新的工学结合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指明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

一、研究现状

国外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主要有,瑞士落桑酒店管理学院,创建的“落桑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培训”、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法国的“学徒培训”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和英国的“三明制工读制度”等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但是,国外的学者很少专门研究“工学结合”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职业教育角度分析。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校企合作,学习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研究并不多,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在“点”上,对实践教学的“线”和“面”研究的不多。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文献看,大部分从事对策研究,对理论研究的论文不多。如丁金昌提出“以工代学”和“以学代工”是“工学结合”的误区;肖珍提出“3+0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康世硕提出“工学结合”良性运行机制;赵鹏提出“一确立三建设”的思路;刘亭立提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二、工学结合模式含义、模式及特点

(一)工学结合的含义。“工学结合”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工学结合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以职业为导向,把课堂教学的学校教育和校外工作有机地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教育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常见的工学结合模式。常见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2+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酒店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内学习主要有专业课程,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需要通过学校考试。第三年到酒店工作,时间为6-12个月。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工学结合模式,学习和实习时间比较集中,易于统一管理,缺点是理论与实践有差距。二是“1+1”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到酒店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将两年的学校课程压缩为一年,体现培养应用实践能力。优点是学习和实习过程以应用实践为主要目标,学生的实践在两年有大幅度提高,但理论知识薄弱,就酒店经营模式认识不深入。三是“3+1”模式。这种模式的学制是四年,学生毕业后获本科学历。这种模式,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酒店实习。

(三)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一是双向性。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生既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锻炼实践工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二是多元性。工学结合的目的,学生是工学结合的行为主体,学校须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三是弹性化。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根据工学结合的情况,实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四是职业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必须强调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为“职业性”服务,在专业教育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与整合。

三、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工学结合是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大众化的必然

(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大众化的深层内涵。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社会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酒店管理专业大众化的价值是为了获得使用的本领;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显然,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受教育者开始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认证的需求。在酒店管理专业大众化的发展中 ,实用的工程技术知识进入大学。因此,生活知识的进入,必然使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具有职业色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会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不突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已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国家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实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酒店工作的不到10%。一些学生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还有的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对酒店行业产生不好的印象,对行业缺乏实践把握,降低了就业的热情。如何实现实习管理工作,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到基层管理者比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酒店用人需求的一致,达到多方面共嬴。

(三) 职业技能在应用技术型酒店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逐步显现。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该在当前彻底打破教育封闭办学的思想和单一的办学模式,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让酒店管理本科教育走向社会。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证实了酒店管理专业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真实的工作实践。即在“做”中才能“学”。从国外 成功经验以及世界发达国家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功实践来看,工学结合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

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整合学术教育的职业教育的方式和路径。一是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实训课程的标准要求与企业生产作业相接轨。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获得该模块相对应的岗位资格证书。二是以职业岗位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各类职业经理人,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的定向性,为学生提供酒店岗位群需要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等,理论课偏重应用,具有实用性和职业性。三是借鉴英国职业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的模式,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课程要有重大突破,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的融合设置,是有效的途径。

(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真实环境而非学校模拟环境中进行,与市场的需求紧密在一起,主要特征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他们是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是酒店的雇员,为酒店效力,拿企业的酬金。在这中环境中,学生要有交际、团队协作、及时应变、承受批评、经受挫折与情商直接相关的能力,取得的是真实的实际经验。在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三)构建“学习、实训、工作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学校与企业签定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机会,通过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校企合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真实的旅游职业情景和场地设备;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酒店职业经理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学校教学参与者获得了职业知识与技能,企业获得了所需要的职业人才,达到了共嬴。

(四)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教师进行操作实践的培训,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特别是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并要求他们考取相关专业证书,以建设“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实习单位实行互聘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加大“双师结构”教师的比例,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五)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学有所用,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武汉工商学院根据学年学分制的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实际,把教学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第一和第二学年,以学生全日制在校学习理论基础课为主;第二阶段为第三和第四学年,学生边实践,边学习,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相结合,实践课与理论课一样,也计入学分。在第二阶段的第三学年,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教学采取课堂理论与集中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第二阶段的第四学年,以集中实训、职业资格考证、顶岗实习等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校考取职业资格证后,通过招聘的形式,把学生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中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顶岗实习。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与学生签定实习协议,聘请实习单位优秀员工担任学生实习兼职教师,并指派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实施严格监控。

总之,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技能,在工作中学会学习。现代酒店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高等院校也应该与企业联系,培养优秀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参考文献:

[1] 史万震,胡孝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酒店管理研究,2012,(8):62-65.

[2] 刘艳华.透视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现象———兼论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8,(S1):121-124.

[3] 陈解放,曾令奇.职业导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36-38.

[4] 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J].旅游论坛,2011,(12):113-117.

篇10: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1、校企共建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3、“双证书”原则。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基本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1、过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

(1)行动领域设计: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从行动(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说明界定这些任务依据和基本过程。

(2)学习领域设计:对具有教学价值的、经过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这里的设计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顺序选择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

(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

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

学生素质应当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描述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的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

3、教学实施中的柔性管理

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动情况下,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即描述在满足何种条件下可以变动正常的教学计划,必须完成哪些教学环节和课程,没有完成的教学过程用哪些环节(如网上学习、企业培训、企业鉴定等)替代。

四、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则。

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

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

(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

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

5、顶岗实习的安排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安排不低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

五、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计算机基础与操作》、《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任选课(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

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3、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

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原则上为1:1。

(2)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125-1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30学时/周(每周计1学分)折算。

上一篇:演讲稿 有爱才有教育下一篇:企业员工安全知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