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为例,对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工学交替运行与管理方式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突破现有困境提出了思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论文 篇1:

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研究与探索

摘要: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本文分析了工学交替的形式,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特点,并分析了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形式选择的依据及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校企联合培养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之一,工学交替是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徒)学习场所需要在学校和企业间往复转移,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商科类型专业在进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商业企业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学交替形式,才能扎实推进工学交替,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学交替的形式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需要将教学场所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往复变换,通过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将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有机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将学生学习和学徒培训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校企的各自优势,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学交替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日释制。这是一种工学交替相对频繁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徒)每周的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学习,另一部分在企业实践操作,每周均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学习。这种工学交替形式可以将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有机融合,将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进行验证和强化,提高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工学交替形式,但这种高频次的工学交替形式要求学校和企业距离不能太远,企业在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营活动的情况下能够安排学生(徒)进行工学交替,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企业办学或合作企业离学校较近的情况下实施。

2.期释制。这种工学交替形势和日释制相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交替没有日释制那么频繁,日释制是每周都进行交替,而期释制相对时间较长,一般几周进行交替一次,交替的频次大大降低。这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和企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完成一项专题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因频繁交替给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带来的不便和负面影响,也可以减少工学交替的交通成本和相关管理成本,但学校和企业教学的融合性因交替频次的减少而降低。

3.“旺工淡学”式。在这种工学交替的形式下,学生交替是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安排的,这种模式下的合作企业的经营可以分为旺季和淡季,如旅游类企业和一些销售物流类企业。在旺季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和训练岗位,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方面能够有机会进行实际业务操作,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合作企业在旺季的用工压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淡季时候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因为是企业淡季,企业也可以安排一些优秀教师参与教学。这种工学交替模式因为兼顾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不同主体的利益,是一项多赢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一些合適的商科类专业可以进行推广操作。

4.“渐进融入”式。“渐进融入”式工学交替形式是指企业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增加,企业逐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辅助角色变成主要角色,在学生(徒)入学的前几个学期,学生(徒)以在学校学习为主,企业承担少量的教学任务,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从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转为专业实践课程为主,企业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逐渐增加,学习的场所也从以学校为主转为以企业为主,这种工学交替形式结合课程性质安排合适的教学场所,适合在企业学习时要求有较高前期学习铺垫的专业和由于企业生产运营特点或校企距离较远不适合进行频繁交替的情况。

三、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形式的选择

(一)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相关特点

1.合作企业的同一岗位学生(徒)需求量较小。对于工科专业,企业生产性岗位一般用工量比较大,开展现代学徒制学生(徒)培养人数可以相对较多,企业的生产场所可以为学生(徒)提供较多的实训岗位。而对于商科专业,因企业的相关岗位的人员需求量较小,如营销、财会、电商等专业人才,一般企业短期内需要的人数较少,即使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企业一般招收的学生(徒)人数相对较少,企业在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学生(徒)提供的实训岗位也较少。

2.合作企业的实训地点相对比较分散。对于工科专业,企业的生产线一般相对集中,学生(徒)实训也比较集中,这给工学交替的开展带来了便利,因为可以做到集中安排、集中接送、集中实训、集中住宿、集中管理、集中考核等。而对商科类专业而言,因一个岗位无法容纳太多的学生实训,就会导致实训岗位的分散,甚至实训地点的分散。如连锁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其实训岗位可能遍布企业各地的经营场所,这就给学生(徒)的工学交替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无法在同一地点安排工学交替,地点的分散性使得实训安排、实训考核、实训管理具有分散性,增加了因工学交替而产生的交通成本、管理成本等。

3.部分行业的经营有明显的季节性。对于工业企业,除非受订单明显影响以外,一般没有明显的生产旺季和淡季,这就给工学交替安排带来了便利,因为在安排工学交替时不需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是否繁忙,而对于许多商业企业,其生产经营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明显的旺季和淡季区分,在旺季时,企业生产经营业务量大,从业人员需求量大,愿意而且能够能为学生(徒)提供的实训岗位也较多,学生(徒)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用工紧张,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岗操作,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在淡季时,企业生产经营业务量较旺季萎缩,从业人员需求少,企业能够为学生(徒)提供的实训岗位较少,学生进行实岗操作的机会也较少。

4.商科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相对较长的过程。对于工科专业学生,其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短期的反复强化训练得到掌握,长期的分散训练反而影响其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对于商科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培养一些特定的技能之外(如收银、点钞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门店管理、财务分析等),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在企业相关岗位上通过相对较长的时间实训才能够获取,频繁的工学交替反而不利于学生这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形式选择原则

1.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商科高职类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不尽相同,但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均遵循从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到以技能培养为主,从以单项技能培养为主到以综合技能培养为主。在进行工学交替时,在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阶段应该发挥学校教师理论功底扎实、理论教学体系完善的优势,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实习为辅。在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阶段,应充分发挥企业岗位式学习的优势和企业师傅的技能优势,以企业学习为主,学校学习为辅。这种做法符合大部分商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

2.兼顾企业经营管理特点。企业是现代学徒制重要的参与方,是人才培养的共同承担者,也是培养人才的接收者。在进行工学交替时,在不违反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下要兼顾合作企业经营管理特点,能够使企业更加方便的安排企业教学。对于有明显淡旺季的企业,应当尽量安排在旺季开展工学交替,以方便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训岗位,也为企業解决在旺季的人力缺口提供一定的支持,必要时可以开展弹性学期安排。对于有些企业因自身经营特点无法集中统一实训、安排的实训场地相对分散的情况,应相对减少交替频次,减少因工学交替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和工作量。

(三)适合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形式

从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特点和企业经营特点来看,以下两种工学交替形式更符合相关当事方的利益,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1.“旺工淡学”式工学交替模式。许多商业行业企业都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工学交替模式能够在不影响正常的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合作企业的利益,通过弹性学期等安排也较容易实施,因旺季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多,也保证了现代学徒制学生(徒)的规模。这种工学交替形式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都有着比较多的实践和比较好的效果。

2.“渐进融入”式工学交替模式。这种工学交替形式因交替次数相对较少,可以减少交替带来的相关管理成本,因在后面几个学期主要在企业进行学习,企业可以安排时间相对较长的系统性培训,企业在承担相应的教学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徒)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以判断学生(徒)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岗位,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学生(徒)因在企业有相对比较长的学习经历,对企业也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可以使双方在实习结束后最终选择时信息更加全面,选择更加理性。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营销管理类专业较适合这种模式。以我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开展为例,一般校企合作组班开班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第一学期一般安排1周左右的时间给企业授课,企业主要讲授安排产品知识、企业文化、学生(徒)就业岗位介绍及职业生涯规划、参观企业等内容;第二、三学期一般安排2—3周给合作企业,由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相关前置课程的教学和实训;第四学期起,在企业授课的比例明显有了增加,第四学期一般安排一半以上的时间由企业根据课程需要安排轮岗学习;第五学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半顶岗综合实训;第六学期则全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形式是典型的“渐进融入”式工学交替。

对于日释制和期释制,如果合作企业和学校距离较近,交替成本较低,也可以采用这两种工学交替形式。

四、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工学交替的形式和交替内容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校企共同育人,企业应承担在人才培养中育人主体的责任,所以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和必要环节,如何进行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因为其涉及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项目开始就必须明确。工学交替的形式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共同决定,每个学期工学交替的次数,在企业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必须由双方协商探讨和研究决定,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明确,合作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优质教学资源,做好学生(徒)在企业学习的场地、岗位、师资等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徒)在企业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工学交替相关费用的承担

工学交替在企业教学部分会产生很多费用,如学生(徒)因工学交替产生交通费用、学生(徒)住宿餐饮费用、企业指导师傅的授课带徒费用、学徒工资、部分专业还可能存在实训耗材费用。这些费用都是在工学交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有的费用数目还非常可观,因此必须对工学交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费用进行充分考虑,合理预算,并明确费用的承担方,在学校和企业签署的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和企业与学生(徒)签署的学徒培训协议中明确规定具体的承担者和承担方式,必要时还要约定承担金额,这样才能确保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

(三)工学交替学生的管理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会接触生产实践和具体的实际业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准职业人,但同时又具有学生(徒)身份,所以在管理时必须考虑其双重身份。既要按学生的身份进行管理,又必须要求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明确企业对学生(徒)管理的主体责任,应充分发挥企业班主任和指导师傅的主导责任,企业班主任应全面负责学生(徒)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生管理责任,企业指导师傅应当承担学生(徒)在企业岗位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时的管理工作,确保学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学校也可以安排校聘班主任到企业协助做好工学交替学生(徒)的管理工作。

(四)工学交替教学考核与评价

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徒)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为了确保工学交替企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对企业教学开展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规范企业教学行为,确保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应当在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列明,企业任课教师或指导师傅都必须清楚,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评价的主体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由第三方评价,也可以由校企双方组成评价小组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徒)的学习情况。

五、结语

工学交替是商科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模式,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必须对工学交替予以高度重视。高职商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现代学徒制的显著特征,在进行工学交替方式选择时必须考虑专业特点和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寻找最为合适的工学交替形式。为了确保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学校和企业应尽可能地细化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工学交替顺利开展,并能够确保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从而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法坤,谢庭胜.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7):254-256.

[2]欧阳莉,何泉.“旺工淡学”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关键及其路径[J].广东蚕业,2017,(1):51-52.

作者:张法坤 王志伟

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为例,对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工学交替运行与管理方式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突破现有困境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践;思考

“工学交替”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体化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热身”,真做真学,可较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统一、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对接。工学交替安排形式多样,成效各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下面以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

“1.5+0.5+0.5+0.5”工学交替模式的内涵

调研显示,长三角地区塑料加工行业十分发达,对塑料成型加工方面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为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开展工学交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专业为我院首批省级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群“塑料产品制造”内的核心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塑料成型工艺实施、塑料模具设计、设备操作与维护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借鉴原劳动部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围绕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核心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从2007年起在我院率先探索实践“1.5+0.5+0.5+0.5”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框架见图1)。

其中“1.5”表示学生利用一年半时间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第一个“0.5”表示学生利用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首次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岗位技能方法,并体验企业文化;第二个“0.5”表示学生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半年时间,进行专业特定技能的强化,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个“0.5”表示学生到企业再次顶岗实习半年时间,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

“1.5+0.5+0.5+0.5”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

(一)校企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企业而言,生产任务往往具有间歇性和多变性,这与高职院校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相矛盾。若要真正实施工学交替,必须对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紧紧依托我院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平台,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与安排、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广泛吸收企业专家的意见,特别是工学交替所在企业,如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罗斯蒂精密制造(苏州)有限公司等。

(二)“1.5+0.5+0.5+0.5”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

健全工学交替管理与运行保障机制 为保证工学交替平稳有效地運行,我院校企合作部制定了一系列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系部也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工学交替实施细则,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学生职责及考核评价等;在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实行“双负责人制”,即校企双方各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些企业提供的部分岗位技术性不强、专业不对口、薪酬低,导致学生思想波动大、工作积极性差,影响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针对出现的以上问题,在新一轮工学交替时,首先把“学生在企业顶岗学习期间从事塑料注塑岗位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实行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以上的浮动”等内容明确写进协议书,既考虑到学生实习内容与专业和课程的关联性,又兼顾了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用工成本的影响。另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尝试以企业名称冠名班级,如“星宇班”、“宝泽班”等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以岗位名称冠名小组,如“注塑组”、“挤出组”等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明确要求带队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车间,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等;一轮工学交替结束后,专业教师需从企业收集、整理并形成一个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汇报。

专业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分级别、模块化” 第一,工学交替的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工学交替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基于此,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始,就把工学交替纳入学生思想工作的范畴,并把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第二,通过系部成立的学生学习服务中心,提前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引导。第三,专业核心课程如《塑料注射成型》、《塑料配制》的教学采用“分级别、模块化”的方式,即学生前一年半时间在校学习A级别模块,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在企业顶岗半年后,返校学习B级别模块,进行专业特定技能的强化,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学习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选学C级别模块。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尝试综合运用引导文法、协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主题探究法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化选择方式,如图2所示)。

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工学交替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以6门核心课程为试点,探索实施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例如,《塑料配制》课程考核由过程性知识与能力考核(40%)、阶段性考核(40%)和结果性考核(20%)组成,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如第一轮半年顶岗学习效果评价由企业评价(40%)、指导教师评价(20%)和工学交替手册完成质量(40%)三部分组成。通过上述教学评价的改革,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更显真实科学,培养的人才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效

自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探索实施“1.5+0.5+0.5+0.5”工学交替教学模式5年来,已建成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拥有省级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1个,获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课题2项,在“星宇杯”全国高分子材料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3项。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有效的引导和必要的沟通是工学交替顺利开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普遍较自卑,学习缺乏动力;相对于以前的学习场所几乎全部集中在校内而言,工学交替的地点、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包括家长对这种教学模式了解甚少;作为家长,总希望学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对于工学交替的实施,不少家长认为学校管理松散,是在甩“包袱”。上述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的同时,要主动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必不可少。

(二)校企深度合作是工学交替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企业不是慈善家,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内涵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智力支撑,才能赢得企业的信任与配合,从而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否则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就会变成学校的“单相思”,或是间隙性、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有限的工作岗位和待遇的差别影响工学交替的管理

现阶段工学交替实施面临的难度在于校企双方的有效管理。工学交替改变了高职院校教学大多采用的班级组织形式,而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与班级人数并不十分吻合,需要分若干个小组到工作岗位上,有的岗位与学生所學专业或课程的关联度不大;同一企业的岗位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不同或同一班级因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岗位等,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工学交替,甚至导致工学交替无法开展。所以,岗位的分配、工资待遇的高低、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实施工学交替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学交替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能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工学交替毕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庭)等各个方面,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有待于多方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更多实效。

参考文献:

[1]徐云慧,聂恒凯,李鹏.“2+1+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

[2]李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1).

[3]周家伟.工学交替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职论丛,2011(3).

[4]牛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1(2).

[5]公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方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6]倪依纯.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7]瞿建新,马顺彬,陆锦明,陈栋.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J].纺织教育2011(2).

作者简介:

滕业方(1971—),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及管理。

作者:滕业方 马洪霞等

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摘 要】经营性实训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成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形式;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基本要求及管理运行机制等内容有利于更多的高职院校建立学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

【关键词】院校主导 经营性实训基地 建设思路 基本要求 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指承担着一定的学生教育教学任务,并按照企业或门店经营运作的实践教学场所。加强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是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笔者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目前经营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是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形式,并就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基本要求及运行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希望有更多的院校建立学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为我国培养大批经管类优秀人才,为早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发展现状

1.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存在形式及其分析

目前,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形式并存。从投资的角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分为6种类型,校办企业型、政府资助型、校企合作型、校企合资型、行业资助型和学校自建型。对高职院校来说建立的实训基地由谁主控,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还是以营利为目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校方关注的重点。

通过综合分析各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发展过程和成长历程,根据经营性实训基地运营的主动权在校企哪一方,可将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三类。

(1)企业主导型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学校教育为辅,学生主要为企业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从事基层一线工作,几乎没有轮岗和培训。

(2)校企共建型实训基地。一般是,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设备,按照一定的约定,开展共同经营、优势互补,既解决了企业劳力问题,又解决了学生技能训练问题,貌似共赢,但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往往不能与技能训练有效结合。

(3)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在专业教师长期实践锻炼及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的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经营结合、工学结合优势;是承担着一定的学生教育教学任务、教师科研任务,并按真实企业或门店经营运作的实践教学场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育教学和科研,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2.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的优势

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在许多高职院校取得了成功,涉及的专业包括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珠宝鉴赏、汽车维修与养护等,其发展势头迅猛,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的优势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具有营运环境优势。高等职业院校要建设“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自2002年,教育部就确定了12家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有政府政策、学校政策及资金的大力支持,正所谓生逢其时,具有营运环境优势。

(2)能够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实训基地多赢。基地负责人可以作为建设成果负责人申报教育科研成果;可以申请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得到学校、省上教学、科研课题经费支持,加强建设;可以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训练基地。

(3)人力资源优势。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充足,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能够共同进行基地运营管理及教学科研项目攻关,多出成果,多出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岗位轮训等途径,将职业技能训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设施设备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的养成等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1.观念层面上以保本经营,学生职业技能素养训练为主

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相适应,实训技能和实训内容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以保本经营,学生技能训练为主。从专业实际和学科特点、学制和年级差别的角度考虑,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科学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岗位轮训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教、学、营、练”融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

2.操作层面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建设“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将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科学合理配置,以最小的人财物的投入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基地多赢的目标。

3.效果层面上做到“形神”合一

深层次地从学生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的角度来安排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使二者相衔接,实训基地既为专业教学服务,也实现基地运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两者兼顾,多方共赢。

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应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及功能要求;应建设“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

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经营与实训的关系。

2.组织保障

组织机构方面,应设置基地领导小组或管理委员会、基地负责人、参与人员(专业教师、学生)。

(1)成立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小组,或叫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应包括院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院校领导参与并支持是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成功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

(2)基地负责人。最好聘用专业教师为基地负责人,并要求主要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团队成员熟悉业务流程,明确岗位划分,岗位职责;对实训过程的学生管理及实训效果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考核标准(最低要求)。

(3)组织领导小组,或叫管理委员会、基地负责人负有学校资产保值、资金保全责任。

3.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功能要求

(1)教学实训功能。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真实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不仅是对企业(门店)的业务流程、岗位划分、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的培养,而且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商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被顾客认可,已经转变为一种责任、一种职业眼光,它关系着工作人员信誉度的建立、经营水平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经营性实训基地独特的教育性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2)持续的发展能力。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营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积累,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3)职业鉴定功能。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作出贡献。

(4)经济功能。经营性实训基地是通过全真的产品和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甚至还有政策优惠。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主导的经营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在明确了基地领导小组或管理委员会、基地负责人、基地的功能、服务的专业、实训项目(职业认知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换岗轮训、项目实战等)的基础上,领导小组或管理委员会要加强经营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效果评价,同时加强过程监控。

1.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1)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经营性实训基地院系部管理办法;实训基地使用管理办法;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基地负责人职责;安全管理规章;专业实训、课程实训使用与管理制度。

(2)基地运行方面的规章制度,包括各业务部门业务规程、岗位职责制和纪律;实训基地安全管理细则;员工管理细则和劳动纪律(签到、请假、交接班等规定)等。注重制度约束的同时,强化岗位责任制和纪律,管理严明规范,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编制基于实训基地工作岗位的实训指导书。

(4)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教师值班及补助制度、学生岗位轮训制度和奖惩办法、班级实训补助发放办法,重视教师和学生团队建设管理。

2.经营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经营性实训基地实施“教师指导、监督检查,学生日常经营、独立核算、保本经营、滚动发展”的经营机制。学生经营能够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指导低年级学生及外专业学生实现,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指挥领导才能,又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非常值得推广。

3.运作模式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各岗位人选聘任过程中,实施选拔任命,学生竞聘上岗,经营实战,岗位轮训。根据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淡旺季节合理安排专业教学中的职业认知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战以及日常运行等教学环节,进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4.动力机制

(1)成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学校亮点项目可供参观宣传,从学校到省、国家都对实践教学基地给予高度重视。

(2)教师的动力来自依托实训基地申报完成的课题项目、获得课时津贴、值班费、人际关系等超值成果。

(3)学生的动力来自能力的训练、经济补助、实践锻炼的证书、专业技能竞赛证书,以及与指导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高职院校通过有效的激励教师、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运作,实训基地实施经营型、环境真实型、管理规范型、开放式的运营,就能保证经营性实训基地始终处于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就能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经管人才。

注释:

①李忠华,杨利军.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Z].教育与职业,2006,(36).

参考文献:

[1]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Z].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34).

[2]李忠华,杨利军.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Z].教育与职业,2006,(36).

[3]盛华.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机制探索——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Z].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作者:张学琴 党养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工学交替班主任德育论文07-03

工学交替工作小结04-07

工学交替中范文05-19

工学交替方案范文05-26

工学交替流程范文05-26

工学交替背景范文05-26

工学交替总结范文05-26

工学交替实施范文05-26

工学交替实习手册07-02

工学交替合作方案07-02

上一篇:工会维护和谐企业建设论文下一篇:多媒体计算机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