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

2024-05-15

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精选8篇)

篇1: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

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

--—记十四团生产科长许长征同志

许长征同志现年43岁,党龄10年,现任农一师十四团生产科长、科委主任,多次获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及师植保先进个人称号。

1981年10月,年仅19岁的许长征接过父辈们的犁,光荣成为第二代军垦战士,踏着父辈们开垦出来的万倾沃土足迹。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奔忙于棉海中。由于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依靠艰辛的劳动,年终亩收获籽棉几十公斤,获取微薄报酬。劳动与获取是极不相称的,贫困始终困扰着团场人和一个未眠冲动的心。

改革开放,引进了先进科学技术,1985年团场于五连试种地膜棉,一举获得成功,亩产籽棉较裸地增产近50%。当时许长征从事五连植保工作,这一点让他看到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依靠科技才能带动一方职工致富,依靠科技才能使团场摆脱贫困。

许长征把自己一身定位于科技推广研究中,不断深入科海,用科技探索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00年他主研的《果树介壳虫的防治研究》获兵团科研一等奖,《阿拉尔垦区核桃栽培技术》获新疆农垦科技2001年三等奖,2002年,《棉铃虫刺眼蜂防治技术》又获新疆农垦科技三等奖,同年又获《兵团高密度栽培技术推广》个人一等奖。

理论上的成熟为他本人沉积了一笔厚厚的高产创新经验,自1997年他担任十四团生产科科长以来,他牢牢把握地膜植棉的“矮、密、早、匀、膜”这个技术路线不动摇,在培肥地力、压盐洗碱上扎扎实实,技术措施狠抓了到位率。每周组织技术员会办会,手把手教会每个技术员,怎样用缩节胺、叶龄模式系列化调棉花,并第一次把新技术普及到每个条田、承包户。在土地沙化重,盐碱重,职工种地热情不高,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1

使十四团有史以来,第一次亩产皮棉突破100公斤大关。

十四团是个集体,一个党员一面期,一个支部一个堡垒,自身技术水平再高,代表不了全团技术水平,科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他深深意识到这一点。每年积极为青年同志争取外出学习机会,把他们分别送往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学习深造,让他们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发挥参谋科学的参事能力。自己积累的技术资料,毫无保留分发给他们,他们的成就与成功是他最大的欣慰。培训基层单位技术人员不遗余力,利用星期天、节假日,集中全团技术员田间诊断,提高了技术员技术鉴别本领及生产应变能力,使他们成为十四团农业生产的一笔技术财富。各单位虽经过多次人事改革,但技术员岗位职责无人可替代,多年来无一技术员下岗,80%的技术人员还走上了单位领导岗位。让人才的队伍茁壮成长,在农业技术领域上永攀高峰,栽培技术上见实效、创高产,改变生产技术落后面貌,是他一生最大希望。

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好的管理办法,再好的技术措施也是一纸空文。他先后僎写出台了《十四团丰产攻关办法》、《职工粮棉百分考核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实施,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科学植棉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个人攻关500公斤,条田攻关450公斤,连队攻关400公斤的格局。管理上初步理顺了分配与劳务之间的关系,责、权、利达到平衡,干部职工利益捆绑在一起,求发展抓效益直接体现到每个人身上。

农业的科技推广,需要一个产、学、研整套试验场所。针对团现状,他及时建议党委建成了“五站一室”,为科学植棉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与参数,组装配套了多项农业高科技新手段运用与棉花生产。如:微机专家智能决策平衡施肥系统的建立、棉花病虫害预测预报、中-

35、有压滴灌、高密度组装配套技术等,为团实施精准农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团粮棉丰产创立了不朽的业绩。

2002年,他接受团党委决定,任一连连长。当时,一连是十四团职工

人心最散,收入最低,老上访户单位。走马上任第一天,开了一个职工大会,了解了职工心事和愿望。看到许许多多不安心土地承包的职工,生长这块土地的他心里沉甸甸的。作为一名党员,一个从事科技推广工作多年人,有责任用科技帮助职工尽快脱贫致富,求发展解放生产力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然而,要想连队所有职工及早致富及早投入生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1年,一连有近3 000亩土地无人承包,这部分地成为有种无收的公地,一直制约连队经济发展。他白天跑地里制定生产,晚上忙着走家串户,讲政策,说技术,一些不包土地的人动了心,跑出去的人得知是他来一连任连长,又回到原单位,甚至还动员自家亲戚来一连包地,土地不到一个月全部承包一空。但新问题又来了,3名承包户刘华、高新玉、高新友无钱包地。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想职工无钱包地,怎么能致富,怎么人心齐,怎么能安稳于连队。他动员连队支部一班人支援,自己拿出3万余元,共5万元,为他们每人包了40亩地,并对他们说“不要怕,我为你们生产指导,亏了算我的,盈了算你们的”。

有人说爱出风头,有好心人劝他:“这些职工又懒又赖,你冒这个险干啥?”。他认为这些职工都是兵团的好职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没技术,又没很好引导,只要干部身先垂范、正确引导,他们一定可走上致富路的。为了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他一有空就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他们放水、施肥、防虫、化调,每一个生产环节不放过。经过努力这些职工相继还清了土地承包金,并购臵了牛羊,高新玉还成了一个养殖大户。

根据他对连队了解,与支部一班人研究,为连队制定“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样,三年上台阶”目标。从备耕、春耕春播、田管、收获,整个生产周期,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地头抓管理,抓质量,抓生产进度,手把手教职工科学植棉,心贴心的与职工交流致富经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2年他所在的单位籽棉一举突破243万公斤,比2001年每亩净增籽棉50公斤,职均收入第一次突破2万元。职工第一次拿到怎么多钱,脸上笑了,一个毫无生机的连队,在他科技植棉的带动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连队又展现世人面前。

有了钱,职工干劲更大,拿出一部份存款,踊跃购买小四轮拖拉机来改善生产条件。职工自发的平整土地小改建,培肥地力,引进良种的情绪高涨,到处呈现职工忙生产,生产求科学的背影。良好的开端是提高职工思想觉悟的关键时期,利用地头会、职工大会规范了连规民约,宣讲了兵团组织的特殊性及纪律性,使一级连党支部的红旗重新飘在职工心头,打架闹事的人少,忙生产的人多,求组织解决问题多了。生产发展起来了,一些职工娱乐场所又恢复了生机,道路、田间经过五好建设,房屋整齐了,树绿了,环境优美了,职工又找到了家的感觉,职工与连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散、慢、缓现象找不到了。

2003年,一连生产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总产籽棉270万公斤,全连又较去年亩增籽棉50公斤,职均收入达4万余元,职工的生活逐渐走向富裕。2004年,该连虽经过高温、干旱、虫害严重危害,在他的科学领导下,籽棉单总产仍排全团第一,职工收入排行全团榜首。

回首往事,是党的富民政策,科学的种田技术,让他引导一个穷、散、慢的连队走向文明富裕的新台阶;让一个农业技术普及率低,技术功底差的团场孕育出一大批农业技术骨干。

现在,他又站在科长、科委主任位臵,信心百倍。有师团各级党委正确领导,有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关怀、支持和信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重视科学植棉,强化科技植棉,相信十四团农业生产的发展更辉煌、更灿烂。

2005年3月29日

篇2: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

徐青卫

徐青卫,男,现年44岁,塔建集团养畜场园林工人,中国共产党员。2001年从老家来到园林队承包果园。2008年,和妻子一同成为养畜场园林工人,承包了40亩果园地。近几年来,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他一名朴实的园林工人,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前进着。他在致富路上一直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职工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果园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养畜场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职工党员。

一、爱岗敬业,持之以恒

2001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园林队,开始承包十几亩香梨园,由于之前在老家没有接触过种植果园工作,所以更没有果园种植管理方面的经验了,这下可把他变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永不服输的他,并没有被当时的情况所打到,而是立即买书订报,整天整夜的查阅着各种有关果园种植管理的资料。这知识和技术学了就要用啊?他便开始学着书籍上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办法试用在自家的果园里,搞的自家果园东一块是开心形,西一块是自然形,南一块上的是农家肥,北一块上的是工业肥,结果一年到头,果园里的收获却寥寥无几,反而是周围隔壁邻居家地里的树上挂满了果实。周围的职工都开始笑话他:“一天竟搞些花架子,买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报,还不如我们这些不识字?”家里人也开始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学知识学技术,怎么种的果园尽赔钱?时间一长,这外面的冷嘲热讽,家里人的埋怨,让他很是烦恼。他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一想到别人都能种好,为什么自己却种不好呢?为什么自己学的东西就派不上用场呢?俗话说得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他凭着自己的犟脾气,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哄好了家里人,回过头来冷静的思考,这问题究竟问题出在哪了呢?经过几天的苦想,还是一无所获。忽然有一天,一个老乡来他家做客,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告诉他光有理论不掌握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他才恍然大悟,并开始向单位的老技术员和其他承包户“取经”。只要他发现有问题出现,不管在忙,他都会去请教别人。时间一长,大家伙就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老问题”。经过这些年不断学习和摸索,他总结出自己的经验,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现在,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种植管理果园的“活字典”,对于那些经常登门求教的职工,他更是热心的去接待,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他刻苦学习、倾情付出的结果,也是一个党员应该有的作为。

二、乐于助人,不忘本

在种植管理好自己果园的同时,还还乐于帮助其他职工。2005年,职工薛城献刚开始承包果园,既不会修剪果树,又缺少资金购买农资,他就主动帮助他无偿修剪果树,还借给薛城献5000元帮助其购买农资。2007年,单位职高云,没钱缴纳土地承包费,他知道情况后,立即拿出1万元帮助其缴清土地承包费。去年,单位职工罗孝林,秋天采摘香梨没人,徐青卫了解情况后,主动免费帮他们家采摘香梨,并主动帮他联系果商,出售果品。今年,职工朱晓俊无钱购买农资,他知道后,立即将2000元交到他手上,使他度过难关。徐青卫在种植管理自家果园的时候,为了方便给自家果树打药就购买了一台打药机,这些年来,不管是谁家的果树地需要打药向他借,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借出去,从来都不收一分钱。现在,他家的果园种好了,收入也高了。于是,他购买了一辆拉货的车,利用农闲时帮别人拉拉货,来提高收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的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经常把一些好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经验无偿推荐、传授给其他职工,帮助他们一起致富。现在,只要在生产生活中,谁家要有个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兢兢业业

篇3: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

关键词:科技致富,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他们具有管理意识和市场意识, 能结合当地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 实现自主创新或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达到自己致富, 且能够引领和支持当地的农民致富, 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典型群体。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这个群体的出现, 对于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显示出了明显的引领、促进和推动作用。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引领农业科技从经验走向科学

传统的农业科技是各民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依靠前人向后人口授和示范的经验技术。其生产过程基本依赖自然,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低下, 是一种靠天靠地吃饭的自然农业[1]。农业耕作技术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特别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还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和游牧 (耕) 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具的群体, 他们既继承了祖辈留下的农业生产科技, 又接受和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 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民。他们的农业生产科技由经验为主转向以科学为主, 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依靠先进的生产科技和信息资源达到了率先致富, 对于其他的农户起到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比如, 云南的“万头猪场”就是一个在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带动下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养猪场, 它引进和利用了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饲料发酵技术和生物养猪技术, 把传统的个体家庭圈养发展到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并带动了当地很多农民采用生物养猪技术进行养殖, 既降低了养殖成本, 又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而且, “万头猪场”在养殖过程中, 还曾经对国内外的三种生物饲料的发酵菌进行了科学研究对比, 在实验研究对比以后, 发现了效果最好的发酵菌, 其发酵的味道比较好, 猪也更爱吃。相比传统的以经验来养猪, “万头猪场”将科学方法运用到饲料的选择上, 将饲料发酵的各种发酵菌进行了科学实验和研究对比, 找到效果最好的发酵菌。这对于当地的养殖业从经验走向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促进当地的农业科技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农村的生产结构调整, 推动农产品更新换代, 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影响其他农民的生产和结构调整, 改变其他农民的思想观念,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无疑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2]。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促进生产资料从高耗低效到生态环保

在农业传统生产中, 迫于人口的压力只能搞“广种薄收”, 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又难以恢复。后来, 随着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相对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极易造成化学物质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农用物资的高耗低效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影响到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还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 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促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所以, 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性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云南保山市柯街镇的一个小山村,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利用自己几百亩的果园散养土鸡, 一年粉碎10 t玉米杆变成糠, 糠发酵后会生虫, 鸡吃虫, 不用多喂饲料。除了用生态饲料养殖土鸡以外, 还把养的鸡和猪的粪便作为果树的肥料, 这不仅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且使整个果园成为一个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性的立体循环农业系统。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继续和发展, 它不但强调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而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 全村人纷纷种植有机油桃, 种植养殖相结合, 每年为全村带来4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农业与东部和其他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对比来说发展相对滞后, 但这也意味着云南的自然农耕资源保存相对较好, 开发较少、环境破坏较小, 这也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留下了难得的先天条件。当前, 云南各地农村在这样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因地制宜, 依靠各地独特条件发展起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各种适合云南高原发展的生态环保的特色农业形式。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 丰富了农业发展形式的道路选择, 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动农业管理从个体走向合作

传统农业的管理重点是对牲畜、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简单管理, 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 效率低下。“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中心”, 人在农业劳动生产中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农业管理中十分强调“人”这个主观因素, 如在找帮工时注重雇佣有技术的工人, 在进行农业生产前对工人进行技术能力的培训。实行“计件工资制”, 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能动性, 激发人的创造性, 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的效率, 他们把农业管理的重点从“物”转向“人”。

另外, 传统农业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由于可耕种土地面积相对较少, 而且多为山地, 每家分到的承包田都是面积小而碎的地块。这种分散的管理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和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难以容纳下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个体小农经营难以进行统一作业生产, 难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装备设施和先进的生产手段, 不利于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也限制了生产力在较高水平的发展, 无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效应。为了改变这种个体分散的现状, 就要建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走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的道路。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他们有技术专长, 或善于经营和管理, 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和市场渠道, 而且有社会责任感, 以带领周围村民发家致富为己任, 在当地的农村中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深受周围农民的信赖, 往往是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领导人和负责人。他们依托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资金、市场渠道的优势, 带动周围农民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和产品, 并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开展产品购销和物资供应等, 解决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共同问题[3]。个体农户组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节省经营管理成本, 形成了研发、种养、加工、物流、营销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 以此获得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具有奉献精神和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生产力代表, 必将在合作组织的高效运作中起到中坚作用[4]。

综上所述, 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己经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他们既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者,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者;他们既是传统农耕文化技术的传承者, 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他们既是普通村民中的一员, 也是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可见,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这个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面貌、推进农村民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沛生, 杨西京.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管理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2]黄志坚, 曾园根, 吴健辉.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形成的主要方式研究[J].农业经济, 2008 (5) :65-66.

[3]王蒲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福建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08-109.

篇4:科技致富职工的带头人

农五师83团六连过去被本地人称为 “夹皮沟”连队,然而这个连队依托水草丰美的独特地缘优势,用足、用活了团场出台的优惠政策,打造出了一批自营经济致富能手,尤其是涌现了号称“羊状元、牛专家、车老板”的三名致富能人,近几年他们每年的净收入都比所在连队职工平均收入多出20%以上,从而被誉为“夹皮沟”连队的“三颗明星”,吸引了团场众多自营经济户慕名观摩取经。

“羊状元”丁有林

现年45岁的丁有林,1991年自甘肃来疆落户于该团最偏远的六连,那时的六连到处是荒滩盐碱芦苇草,蚊虫肆虐,连队稀稀拉拉几十户人家都住的是地窝子。部分同他一起来疆的青年被严酷的环境吓走了,而他当时却服从连队安排,为连队放羊。他说,这个连队虽然目前各方面条件落后,但经多方了解,83团在我们农五师还是经济大团,既然发展潜力比较强大,我相信将来一定会发达。数年后,他的愿望逐步得到了实现,1999年团场牧业改革,公畜作价归户,在优惠政策面前,丁有林没有迟疑,拿出多年来积蓄的全部家底买下50只羊,作为私营养殖的起步。丁有林凭借多年积累的养畜经验,采取传统放牧和科学育肥相结合的方法,保母羊、售公羊,进小羊、出大羊,快速周转,饲养技术上严格要求,晚上定时加料,采取早出晚归,中午多休息 ,实施饲草“三贮一化”喂养方式,坚持每天清扫圈舍,同时在牲畜疫情防治方面做到了“勤预防、勤检查、勤治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丁有林通过科学养殖,羊的繁育数量每年都以60多只的速度递增,2001年--2006年,经过5年的精心饲养,绵羊存栏数已达400多只,年平均净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成了连队的“养羊状元”。

“牛专家”张怀臣

张怀臣是1997年自河南来疆,2003年他依托团场富民政策,用家里所有积蓄买回了团里12头牛,承包了退耕还林地100亩,迈出了私营养殖的第一步。他看中了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资源,到2007年,他养牛已达30多头,每年的养牛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他通过养牛积累了大量的饲养技术,牛患了常见病,他可自行诊断、治疗。近几年,老人养牛数量始终不少于20头,养殖方法是收购瘦牛育肥,圈养和放养相结合,低来高走,廋来肥走,速养速出,快速滚动。每头牛的繁殖圈养不超过两年,育肥不超过5--6个月就出售。从2006年至今,连续两年被团评为“自营经济先进个人”。

“车老板”陈鲁杰

新职工陈鲁杰是六连一名依靠农机作业率先致富的“自营经济明星”。1999年,团场实行国有农用机车作价归户,在机遇面前,陈鲁杰瞄准机会,和别人以12.4万元买下了六连的铁牛55型机车及所有农具。为了尽快掌握机车的各项操作技术,他抓住一切空闲时间学习,订购了大量农机技术书刊,刻苦钻研,积极求教,靠着自己一股决心和韧劲,很快就掌握了机车的操作、修理、保养等技术。为了增强机车服务作业信誉,农忙期间,陈鲁杰始终保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服务于民,严格按照团场农田机耕作业标准操作,机车发生故障,不分昼夜,当场解决。他既是老板又是驾驶员,对机车坚持勤保养、勤检查,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很快就赢得了职工的信任。艰辛的汗水没有白流,至2002年,仅三年时间不仅还清了购买机车的欠款,还落下了3万多元,加上承包棉花收入,全家收入达5万多元。可观的收入增强了陈鲁杰进一步拓展业务的信心,2004年,他又购买了新型配套农具,每年春播期间就净挣3万多元,全年收入达6万多元。陈鲁杰成了团场闻名的“车老板”。

篇5:科技带头人在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公司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好今后的科技工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开展工作。

一是,以公司科技中心为牵头部门,从创新科技工作思路、强化科技管理、积极推进项目立项等方面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针对企业面临的深部采矿工艺技术研究和难选矿体提高金属回收率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和集团公司科技立项,为企业解决影响发展的实际技术问题。

二是积极推进目前在研的“红透山矿深部开采环境下采场顶板失稳活动规律及支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国家2016重点研发项目“超深井典型事故灾害安全监测及预控技术”,保证按照国家和集团公司科技部规定的验收时间进行验收。

三是,在今年,从“十百千”科技人员立项攻关实施方面,重点推行“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和“新型的不全需要施工混凝土的人工矿柱”的研究工作。

四是,通过国家、集团公公司、本公司科项目的组织实施,来培养和带动一批技术人员。使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正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提高和进步。

公司科技大会已经确立了公司科技工作未来几年的规划和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将努力工作,为公司科技工作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篇6: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

----延津县

xxx,女,汉,中共党员,家住xxx,2008年5月入村,任xx村支部书记助理,在xx村工作的这三年多来,她时刻以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做到切实为民服务和带动农民致富。

一、不断加强学习

为了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广大群众服务,她认真阅读了和农业技术知识有关的许多书籍,比如《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还参加了各种有益于妇女致富的培训,然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同志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方便了大家的同时也丰富了她自己的知识,是一个爱学习、爱动脑、爱助人的同志。

二、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中,XX同志以“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活动为载体,她负责帮带村内李风香、闫焕石等困难群众致富。尽管她不能从资金上支持他们,但是她通过定期走访、与他们谈心、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每次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时,她都会叫上他们一起收看,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感人事迹、有农事早知道、还有宣传国家政策的,这些节目不仅有助于他们进行农业作业,还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在这一互动活动中,XX同志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三、利用优势条件,为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她利用自己懂计算机,便于掌握各种信息的优势,积极为群众提供农业、维权、就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扩大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利用自己学习法律的专业优势,积极为村内妇女同志宣传切合实际的法律知识,让她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

四、发扬村内柳编技术

柳编技术是她村的特色技术,为了把她村的柳编技术发扬光大,XX同志同村两委干部一起组织村内广大妇女同志学习柳编技术,并组织一些技术经验丰富的村民到延大柳编学习新技术,丰富了村内广大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她们的经济收入。

五、积极协助村两委干部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一)劳务输出

今年她村劳务输出人员达610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有20人,跨市的务工人员有125人。为了便于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动态,她按照性别、输出地、输出时间、输出单位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存档备案。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1年她所包村XX共有1386人参加新农合,共计60900元,其中农村低保和五保户共有68人。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首次在我县实行,她在村内通过运用村广播、张贴标语等方式为广大群众耐心讲解新农保政策,动员了更多符合条件的村民参保。在新政策的吸引下,她所包村共有590人参加新农保,缴费基数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此外,截止目前,她所包村的164名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也已全部发放到位,让老人能够欢欢喜喜回家过新年。

篇7:农场青年致富的带头人材料

一、安心农场,勤劳工作换来丰收年

作为一名农场职工,朱仕民同志爱垦爱场,十几年如一日的扎根农场,安心农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裸仁南瓜生产上勤奋工作,为农场裸仁南瓜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11年,该同志承包裸仁南瓜种植面积50亩,完成裸仁南瓜总产6.3吨,平均亩产130公斤,单价18.4元,总收入11.6万元,纯收入9.8万元;打瓜(黑大片)植面积20亩,平均亩产120公斤,总产2.4吨,单价18元,总收入4万元,纯收入2.5万元;小麦植面积50亩,总产27吨,平均亩产550公斤, 总收入5万元,纯收入3万元;该同志在大力调整作物结构的同时还购买了一台农机福田904翻地,一年翻地XX余亩,纯收入2万元,该同志家庭总收入17.6万元,人均收入5.8万元。该同志能取得一些成绩,一方面,由于自己安心农场工作,坚定农业生产岗位也能实现致富梦,另一方面,主要是农场出台了一系列惠农让利政策,奖励不断向基层生产职工倾斜,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决心,愿意为农场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二、利用科技,科学管理实现增收梦

农业生产过程中,该同志深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在裸仁南瓜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该同志平时通过自学先进生产技术,不断“充电”,积极参加农场举办的新型农工培训班、裸仁南瓜生产职业鉴定培训班等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生产中,该同志把从书本学到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通过学习实践,该同志掌握了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害虫、机械破垄、施肥、盖膜、培土等先进技术,为促进裸仁南瓜生产打好基础。为提高裸仁南瓜单产,该同志重视科学田管,坚持按照农场的裸仁南瓜生产规程,结合实际,在生产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裸仁南瓜种植管理方法,促进了裸仁南瓜生产持续发展。在抓好裸仁南瓜岗位生产的同时,该同志还通过承包种植等作物,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拓宽了增收渠道。2011年,该同志的家庭年纯收入17.6万元;2011年预计实现家庭年纯收入20万元。

三、带头引路,共同致富共入小康门

“喝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一名支部委员,该同志知恩图报,以实际行动报答职工,报答农场,报答社会,带领职工共同致富,共同奔上小康道路。为此,该同志积极参加农场和连队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当好支部委员的表率,坚持学习党章和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带头搞好岗位生产,带头支持和做好生产队的各项工作。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该同志与职工群众密切联系,努力为群众服务,主动帮助有困难的职工,比如自己把生产技术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职工,指导职工提高裸仁南瓜种管技术,搞好岗位生产,走勤劳致富和科学致富的道路,让全连职工实现了增收梦。近年来,该连全部完成了房改任务,部份职工还住进了楼房;私人小车、高档家用电器等也进入了职工家庭。

篇8:农妇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妇科成技为致

带富

今年31岁的姜昌慧, 是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合江镇蟠龙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面对近些年日益高涨的外出打工热浪, 外柔内刚的她却没有一味跟风, 而是在心里默许, 一定要在家门口干出一番事业来。在年轻的姜昌慧看来, 无论在任何地方, 机遇都是等同的, 都是靠人创造出来的。只要对准路子, 肯下功夫, 咬住目标不放, 田坝里也大有可为。

姜昌慧一家和当地大多数家庭一样, 没有靠山也没有门路, 全家4口人 (婆婆、丈夫和儿子) , 全身沾满着泥土的气息。

7年前, 姜昌慧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 上要孝顺老人, 下要照顾儿子, 和丈夫耕种着几分责任田, 一家人过着“穷”日子。常言道:穷则思变。看着许多熟悉的人“变身”了, 姜昌慧似乎听到了发展的急促脚步声。于是她开始睡不安了, 满脑子里都是创业致富的想法。“靠山吃山, 不信自己付出了劳动, 会过不上好日子!”创业的思想, 就像一把火在她胸中燃烧。

正当姜昌慧整日局促不安之时,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帮了她一个大忙。姜昌慧与丈夫合计, 承包了村里6亩 (1亩=1/15ha) 无人问津的荒山地, 不犹豫不等待, 甩开膀子大种茶叶, 要彻底摆脱贫困。然而, 创业的艰难是始料未及的, 他们苦心经营的一片茶园, 并没有立即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收获。乡邻们不理解的眼光, 犹如一瓢瓢冷水泼洒在他们的头上, 几乎使他们心灰意冷。就在这个时候, 丈夫有打退堂鼓的意思, 但姜昌慧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每天坚持拉着丈夫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开垦、种茶、灌溉, 辛勤地在自己的茶园里耕耘。

科技致富干劲大

2003年, 姜昌慧种植的茶园开始有了收益。但低产低效给她带来的报酬是微乎其微的, 与她辛勤的付出极不相称。艰辛的付出和微薄的效益让姜昌慧没有低头, 而是坚定了她科技致富的决心。她开始钻研种茶技能, 通过订阅农业科技报刊, 从中不断获取科技知识, 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种茶经验。

根据市场规律, 按照“什么茶高产种什么茶、什么茶赚钱加工什么茶、适应什么茶种什么茶”的原则, 姜昌慧尝试引进优质茶苗种植, 同时还请教专家咨询相关栽培技术。通过不懈努力, 姜昌慧种茶的技术越来越高, 2004年, 她家出产的茶叶因为香气浓和原生态品质, 深受消费者青睐, 畅销周边各地市场。当年, 姜昌慧仅茶叶一项就赚了不少。面对眼前的成功, 姜昌慧创业的勇气更足了, 创业的信心也更坚定了。

实际上, 姜昌慧的创业清单上远不止这些, 为了发展立体化养殖, 她在开荒、种茶、跑销路的同时, 还在家里办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 仅母猪就有20多头。“用野菜、农产品养猪, 修个沼气池, 再用猪粪肥田、肥林, 从而发展生态农业。”姜昌慧告诉记者, 这是她最初的想法, 如今, 这个愿望实现了。

“现在, 我利用生猪每天产生的大量粪便生产沼气, 再把沼气池中发酵过后的沼液和沼渣用来浇施茶园、蔬菜和其他农作物, 做到养殖种植双丰收。”姜昌慧告诉记者,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 她在全村率先建立“猪—沼—茶”生态农业模式, 带动茶叶生产和生猪养殖互动发展。

饮水思源要共富

姜昌慧成功了。30余岁的她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苦干, 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勾勒出了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山村图, 当地群众称她是山窝里的金凤凰。

几年来, 姜昌慧用汗水换来了物质财富, 换来了一笔令人羡慕的收入, 更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她不仅被评为镇上“双学双比”女能手、全村带头致富女能人, 还荣获“合江镇十大好媳妇”光荣称号。面对荣誉, 姜昌慧没有半点自满。追求“一枝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她, 深知贫困的难与苦, 认为“自己富不算富, 大家共同富才是真正的富”, 把周边一些与她有类似经历的妇女组织起来, 教她们茶叶种植、管理、采摘与制作技术, 帮她们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逐步将她们引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姜昌慧对茶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她正着手扩大茶园面积, 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有机茶园基地, 向未来市场冲刺。 (张平)

上一篇:阅读心得西游记下一篇:经理安全生产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