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论文

2024-04-20

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论文(共9篇)

篇1: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论文

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氛围更加开放多元,单纯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公共设计已不再适合如今的中国,公共设计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借鉴成功的公共设计案例,明确公共设计的设计思路,系统地分析了让工业技术设计步入公共设计的切入点。

西方经济学家萨繆尔森于1954年第一次对公共设计中的公共产品做了定义;“集体消费产品(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对该产品的消费。”[1],重点强调了公共产品的经济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设计是指,为了提高由国家及地方自治政府制作、设置、运行、管理,由国家或国民来使用的空间、设施、用品、信息等的具有审美性及功能性的创造性活动。”这是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给出的官方定义,并将公共设计分为三个范畴:a.事物-公共设施,b.空间-公共空间,c.形象-公共视觉媒体。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设计,公共设计的消费者是公众,需要让不同的使用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使用一个特定的空间和设施,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更强调公益性、共享性、公平性、包容性、通用性;公共设计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商业利润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价值。

1个案分析:香港公共洗手间

选择香港公共洗手间作为分析的案例,是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真正意义上让工业设计渗入其中而非单纯的政府行为的公共设计,且公共洗手间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使用人群涵盖范围广,是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设计。

香港公共洗手间为使用者提供坐厕和蹲厕两种选择,并根据这两种选择的使用者比例配置坐厕和蹲厕的相对数量。这种设计理念认同了使用者的重要性,从使用者的角度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差别选择。

香港公共洗手间为使用者提供了自动冲厕系统、自动擦手纸机、自动出水龙头,减少了使用者和公共设备之间的直接接触,为使用者提供了安全卫生的使用方式。在使用公共洗手间时,一般大众都会把卫生视为最重要的问题,良好地运用了这个的共同关注点,有效地提高公共卫生间的接受度。

香港新建的公共洗手间不同于以往的风格模式,在整体建筑风格和室内装潢中,大胆地引入了中国风元素。根据香港厕所协会公示的数据显示,这种风格的设计更受民众的欢迎,因为这种设计迎合了香港市民的文化和身份认同感。在公共设计中,考虑到使用者的特殊需求,通过设计让公众具有心理的认同感和时代的归属感。

2工业设计渗入公共设计的切入点

(1)公共设计要考虑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或是负面影响,尽量发掘现存设施的价值。成功的公共设计应该与周边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这样才会使设计更加沉稳,才不会显得生硬、突兀。巧妙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有时会让设计变得简单又温馨。

(2)公共设计要很好的达到设计目的,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不可盲目地追求外观上的感官享受而忽略了公共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此处可以借鉴一下建筑中的经典设计-贝聿铭玻璃金字塔,其设计满足了博物馆作为公共场所的功能需求,造型上既时尚新颖又与古老的卢浮宫相呼应,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思路就像一个万能公式一样适合大多数公共设计。坐落在拿破仑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利用玻璃的透明于反射的特点,白天自然光线壳可直接照射到室内,给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一种温暖、灵动、亲近自然的美感,夜晚博物馆内部的灯光透过玻璃由内而外的洒满整个皇宫,照亮了阴森的古老皇宫,完美地解决了整个空间的采光照明问题;法国当地人把卢浮宫称作“没有后台的剧院”,作为当代美术博物馆它不具备足够的服务空间,可谓先天不足,而贝聿铭通过合理地开发拿破仑广场的地下空间,赋予了这座旧皇宫最做为当代公共场所的功能。若要想让工业设计成功地融入到公共设计中,外观和功能必须相辅相成、紧密相联,新颖时尚的外观可以吸引公众,但完美的功能实现却可以打动公众。

(3)将生态设计贯穿公共设计的始末。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其核心理念认为,在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实现生态平衡。生态设计理念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设计的规划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废物的产生并对废物加以利用或是降解;设计所选材料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或是环保材料;尽量降低设计方案的能源消耗,并尽可能选用可再生能源或天然能源;设计方案的后期维护简单,维护成本低;设计布局合理,巧妙运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和能源危机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政府也倡议共建“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缩影的公共设计,要体现这种设计意识,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尊重,唤醒大众对共同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

3结语

公共设计不是单纯的政治行为,需要从规划、实施和管理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公共设计要以人为本,尊重使用者,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达到使用者的期望,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与使用者保持良好的沟通,真正聆听使用者的心声,而不是根据设计者所谓的专业、经验及喜好来提出意见或是建议,公共设计是人性化的设计;公共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设计,由零散公共实物拼凑而成的公共群体不能称作公共设计,公共设计是包含空间、事物、形象的多重设计,是需要和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系统设计;公共设计有别于纯个人艺术创意,具有一种或多种具体的、实用的功能,且这种功能实现还具有普适性及通用性,公共设计是一种实用设计;公共设计作为一个城镇的多维形象代表,要向公众传达积极的正能量,为公众提供舒适、健康的公共环境,绿色设计是公共设计的设计要素。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可丰富公共设计的内容,统一公共设计的视觉效果,提高公共设计的内涵,整体提升公共设计的水平。

篇2: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论文

(2)公共设计要很好的达到设计目的,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不可盲目地追求外观上的感官享受而忽略了公共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此处可以借鉴一下建筑中的经典设计-贝聿铭玻璃金字塔,其设计满足了博物馆作为公共场所的功能需求,造型上既时尚新颖又与古老的卢浮宫相呼应,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思路就像一个万能公式一样适合大多数公共设计。坐落在拿破仑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利用玻璃的透明于反射的特点,白天自然光线壳可直接照射到室内,给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一种温暖、灵动、亲近自然的美感,夜晚博物馆内部的灯光透过玻璃由内而外的洒满整个皇宫,照亮了阴森的古老皇宫,完美地解决了整个空间的采光照明问题;法国当地人把卢浮宫称作“没有后台的剧院”,作为当代美术博物馆它不具备足够的服务空间,可谓先天不足,而贝聿铭通过合理地开发拿破仑广场的地下空间,赋予了这座旧皇宫最做为当代公共场所的功能。若要想让工业设计成功地融入到公共设计中,外观和功能必须相辅相成、紧密相联,新颖时尚的外观可以吸引公众,但完美的功能实现却可以打动公众。

(3)将生态设计贯穿公共设计的始末。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其核心理念认为,在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实现生态平衡。生态设计理念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设计的规划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废物的产生并对废物加以利用或是降解;设计所选材料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或是环保材料;尽量降低设计方案的能源消耗,并尽可能选用可再生能源或天然能源;设计方案的后期维护简单,维护成本低;设计布局合理,巧妙运用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和能源危机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政府也倡议共建“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缩影的公共设计,要体现这种设计意识,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尊重,唤醒大众对共同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

3结语

篇3: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论文

提起非洲,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非洲的木雕、非洲的舞蹈、非洲的面具……同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也孕育了古老传统所演绎的地域文化,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温馨而古朴的气息,一种原始的拙味。

1 项目概况

背景:中国政府为世博会的建设提供了一亿美元的援助,非洲联合馆43个参展方都是受援对象。

参展的非洲国家:42个;参展的非洲国际组织:1个;签约10家服务供应商,举办时间:2010年5月1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举办天数:186天;位置:非洲联合馆为各非洲国家以联合方式进行办展的外国国家,位于浦东C片区西北部CO街坊内,CO4街坊由浦明路、园一路、北环路与西环路围合而成,总用地面积4.25公顷,非洲联合馆位于街坊中部,相邻有欧洲国家馆、美洲国家馆和游乐场等。

展馆距浦东世博轴约1800米,距黄浦江岸线约160米;距浦明路入口约430米,距长青路出入口约1180米,距C片区北侧水上出口约220米。

规模:非洲联合馆建筑面积达2万6千多平方米,占地规模相当于3个半标准足球场,4个外立面的面积总和达9500平米,是上海世博会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展馆室内净高9米,馆内各国家的占地面积均为250平方米。有42个非洲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非盟)将在非洲联合馆内进行展示。

馆内分布:场馆内部总体可分为43个非洲国家组织的展区和公共区域两个部分,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积属于公共区域;区别于分馆分别展示各自国家的特有风情和人文景观,公共区域则承担着连接融合各个分馆,为其充当背景景观,并要集中展现整个非洲独特文化及特色的重任;同时,在对非洲元素的使用上,需避免跟其他43个分馆在形式上重合。

建筑外观:非洲联合馆建筑基本上就是一个长方体盒子,建筑的特点基本上主要来源于建筑外观外立面的大幅招贴画,招贴画使用了金合欢树的图案,树的抽象画面代表着人类的起源,而其中沙漠、海鸥、动物、建筑物勾勒出了非洲大陆的多样性风貌,具有强烈的非洲元素特征。

2 设计难点

2.1非洲联合馆是历届世博会的难点,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政治、文化和外交战略的重点。往届世博会中曾经出现的联合馆场地拥挤,甚至出现“摆摊卖物”的情况。

2.2共有43个参展方组织布展,并配套了多家服务供应商及设计单位参与,布展组织和参展单位人员众多,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加上与43个参展方距离上和文化上的巨大差距,所以使我们的沟通工作变得比较困难,时间进度的推进也比较困难。

2.3在对非洲元素的使用上,需避免43个独立展馆在形式上重合。每一家参展方都在争辩:“硕大一个联合馆,谁来代表非洲?用什么样的元素才能代表非洲?”

3 设计宗旨

3.1 设计目标:

“成功、精彩、难忘”成功———对于非洲联合馆来说意味着43个参展方满意达成共识,开幕当天每个独立展区都能成功开展,展出过程没有重大失误,参观人数达到预期人数,参观人数占总参观人数的20%,参观过程不排队。超越往届世博会上的非洲联合馆。

精彩———整合和改变人们原本对于非洲那些支离破碎的认识,吸引和引导游客去了解这些陌生的国度,并最终喜欢上这片热土。

难忘———在世博园内有较大反响,让参观者印象深刻(有特色、有亮点、有知识面、有纪念品)。

3.2 设计前的准备

数据容易理解,技术也不难解决,但如何切入设计,如何从非洲文化艺术中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主题,并且将这一主题贯彻到各个设计部分,这是对设计者心智和艺术水准的一种考验。在设计准备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非洲的文字资料,对非洲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为了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对埃赛俄比亚、玻茨瓦纳、加纳等国进行了考察。另外,我们还专门聘请了非洲裔设计师四人、乌干达大使女儿作为我们的特别顾问。

3.3 设计主题:

探寻远古神秘的非洲文明;展现各具特色的非洲生活;分享富有生命力的非洲天性;感受勃勃生机的非洲发展;共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美好梦想。

3.4 设计原则

(1)整体与局部兼顾的原则;(2)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的原则;(3)热情灿烂与古老神秘穿插的原则。

4 总体设计阐述

4.1 平面布局调整

4.1.1通过集中与分散的形式,构成一级展区和二级展区,一级展区由各个参展方的独立展区构成,由游客通过游览和参与来完成了解和认识过程。二级展区分为售卖和展演两部分,为各个参展方提供一个展示的综合平台,通过观赏与交流的形式来体验非洲文化。

4.1.2一级展区的控制要求:本着尊重异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原则,场馆的安排会鼓励各个国家展区彰显个性,但是考虑到整个场馆风格的的统一与方便管理,将在各展馆的地面标高及展区高度、保洁、安全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控制;原来为了平等的对待每个参展方,我们按照建筑柱距来划分各参展方相对规整的展示区域。后经过多方面的沟通发现矩形排列的展区不利于突出非洲联合展区应有的多样性与趣味性;直线导向的方式在参观过程中也较容易产生拥堵,不利于人流的均匀分布。对原有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1)有机的曲折的通道流线使得各独立展区外围空间扩大,人们在各独立展区前的停留时间得到了延长。这样在避免了拥挤的同时,强化了展区的展示效果。(2)布局中各独立展区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展示面积基本相等,原本分散于各独立展区的售卖区改为集中的“非洲集市”;(3)吸引人流的区域的分布更加合理化,对原建筑的安全疏散出口未作改变,对主要通道做了加宽优化处理,经过调整后疏散总长度与原建筑疏散基本相同,宽6米的信道增长,人员流动更加顺畅。

4.2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1)非洲联合馆的建筑总面积和展区总面积没有改变。

调整后的各独立展区面积约9775rn2,公共区域面积约为11335m2。原各独立展区的使用面积255m2,由190rn2的展示面积和65rn2的售卖区面积组成。现在调整为各独立展区实际使用面积289m2,其中展示面积224m2,集中售卖区各独立展区享有的面积为65rn2。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各独立展区的展示面积实际增加了约34rn2,售卖区域面积没有减少,多数展区的展示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公共厕所面积792m2:附建局部为二层为能源中心及管理办公用房。(2)在公共区域中,我们设立“非洲集市”、“舞台”、“真人秀台”、“专题展区”四个主题区域。它是各独立展区展示的延伸和功能性的辅助,另外,辅助用房中设有运行管理中心、安保室、办公区和机房设备间等;还特别设立了祈祷室和护婴室以方便各参展国人员的需求。

4.3 人流动线分析

(1)整个2010年世博会预计参观人数约为七千万,按非洲展馆的参观量占总人数20%比率的容纳量对场馆进行规划后,走道面积占整个非洲联合展馆的35%。

(2)三个主出入口的设立分散了参观人流;蜿蜒曲折的通道流线使得各独立展区外围空间扩大,人们在各独立展区前的停留时间得到了延长。这样在避免了拥挤的同时,强化了展区的展示效果。

(3)货物的出入口设有四个,分布于场馆的四个角落,方便各国有选择性的运送展出及售卖的物品。当参观人数过于密集时,可临时作为紧急疏散出入口。

(4)考虑到非洲馆人流量大的特点,在正常出入口之外另设6个专用紧急通道,分布在场馆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快速的找到离开场馆的最佳途径。在场馆内布置安全疏散示意平面图,悬挂指示标识和地面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识等。

4.4 地面效果的设计分析地面不同颜色的运用是根据非洲参

展国所属的不同气候带及地貌的代表性的颜色来设计使各个独立的参展方有机连接。

烈日高阳、绵远黄沙,那苍绿幽深的雨林,那葱郁斑斓的草原,使得这里成为各大洲中色彩最明艳的一个。非洲联合馆多彩明艳的色彩运用真正体现了非洲的这一特色。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图及地理环境图的分布为参考。

地面方案:为了让公共区域连接各个分馆更加自然和紧密,设计上根据非洲参展国所属的不同气候带及地貌的代表性的颜色来连接各分馆国家;五种代表性的地貌(海洋,热带雨林,稀疏草原,陆地,沙漠),分别用五种颜色(蓝色,深绿,浅绿,褐色,中黄)来表示比如毛里求斯是岛国,属于海洋气候,附近的地面颜色就会用海的蓝色,而一些国家是以一些以稀树大草原为主要风貌的,地面便会用淡绿色,以雨林为主要风貌的地板则采用深绿色,当然还有一些沙漠为主的地貌国家等);地面不同颜色表示,真正体现和尊重了各分馆的各自特点。

5 公共区域专项设计

5.1 入口主立面和中心舞台设计

亮点主要体现在入口处的“非洲的微笑”艺术墙。艺术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人类最早的祖先起源于非洲,它最容易被南部非洲的43个参展方接受的。非洲人种也是最具非洲特色的,它也是最能代表非洲的元素。艺术墙以中央投影出的最大笑脸为主体,两边象征生命起源的树脉连接大小各异的笑脸雕像。其中,投影笑脸的设计,源于目前公认的在非洲发现的人类最早祖先化石“露西”。笑脸雕像则是以非洲各民族形象为主要元素,加上世界各民族特点创作而成的。艺术墙充分地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在非洲,非洲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这一主题。树脉象征生生不息充满生机,与建筑外观的树的造型遥相呼应。

其中在树脉图形中我们设计安装了三条跑动的字幕,用“中、英、法”三种文字来显示,内容为“非洲的微笑,由远古至现代;人类的文明,从非洲到世界”;来较直观的表述艺术墙的设计主题。

入口主立面的背面是一个非洲风情展演舞台,它在整个展馆中心。它是一个由大体量的山体造型设计的极具个性化的展演空间,其设计来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山形地貌,两边围合的山脉恰好形成舞台的背景及观众看台,超大的投影屏酷似岩壁,而观看平台更是仿佛连绵起伏的山川。在场馆展出期间,将有最原汁原味的非洲舞蹈及音乐表演在这里精彩上演。(图4)

“中心舞台”的总面积为710 IJ12,根据功能需求划分三个区域:观众区、舞台区和后场区;中心舞台采用半开放设计,舞台背景20米宽,4米高的巨幅投影,既可以播放介绍非洲的影片,也可以为表演者提供所需要的演出背景投影。

观众区一部分设计成山形的上人平台,一方面可方便参观者观看表演,另一方面又为参观者提供纵观整个展区。

5.2 非洲集市的设计

集中的售卖区分为2个非洲集市区,分别在展馆东西两个角上,引导人流合理流动。外形为一个个自然山体的蜿蜒结构体,部分面层进行了非洲民俗的绚丽多彩的彩绘处理,彩绘内容也表现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其集市贸易的繁荣。各参展方将在这里对其所特有的工艺品进行售卖。

售卖区的集中组成了规模化的集市,这正是非洲城市萌发伊始状态的体现,更彰显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中售卖区在布局上的组团式构成,提高了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这种组团式构成方式分散了过量人群,信道的曲折拓宽了其实际宽度,延长了观众的逗留时间,从而缓解了部分展区的承载压力。这种在结构上充满节奏感的变化更好的吸引了观众。“非洲集市”在整个非洲联合馆中分为两个集中的区域,总共面积为3125m2;在两个区域中共设有43个售卖摊位。摊位的外形从非洲特色建筑中提取概括设计,把装饰部分留给售卖者的物品来布置,背景用非洲当地人的壁画为背景,反映集市的热闹氛围。

5.3 专题展区的设计

“专题展区”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展示需求,面积约为130m2。在外围设计了橱窗以扩展了展示面积。来自非洲各地、各个时期美妙的实物精品,包括面具、织布、草编、木雕、石雕、陶器、铜铸、乐器和绘画及图片等等将在这里展出。更好的烘托了非洲文化独特的魅力。

5.4 真人秀区的设计

”真人秀台”是提供极具非洲特色的艺术品现场制作表演的场所,通过生动的有特色的现场真人表演(如乐器,编织,雕刻彩绘等),使你对于非洲人民的生活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这种互动参与的方式,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感。模拟一个真实的场景,让表演者和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文献

[1]华林.中西文化差异对建筑设计和创作的影响[J].中外建筑,2007,(2).

[2]吴晓磊.浅析中国建筑设计的新概念趋向[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

篇4: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步入新时代

联想集团作为电脑销售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品牌公司,如今已由PC时代进入PC+时代。针对不同的产品形态及消费群体,联想笔记本电脑主要有消费类笔记本电脑、PC+笔记本电脑、商用类笔记本电脑三大类,从而满足不同终端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为实现同一品牌产品的统一性,联想笔记本电脑外包装箱均采用相同的材质和印刷图案,内衬缓冲材料主要为发泡聚乙烯(EPE)、瓦楞纸或竹浆模塑。当下,为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联想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的重心已由原先的成本节约逐步转向优化结构设计和改善消费者开箱体验。下面,笔者将分析这三类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创新方案,期望能为行业人士带来新的思路。

消费类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

消费类笔记本电脑包装主要根据笔记本电脑的不同形态及配件,来选择内衬缓冲材料,并确定包装结构。如Lenovo G系列笔记本电脑较同类产品的体积大、重量重,且销量多,根据其特点,联想包装研发部门经过严密的分析及多次测试,最终决定采用一体全包裹式缓冲包装(如图1所示),该包装以低密度发泡聚乙烯作为主要缓冲材料,高密度发泡聚乙烯作为结构连接材料。通过合理规划附件摆放形式及位置,将同体积、同重量产品缓冲结构的厚度降低30%,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发泡聚乙烯的性能。如厚度为25~30mm的笔记本电脑,适量减薄其缓冲结构的厚度之后,运输包装的厚度为66mm(含B楞瓦楞纸箱),可直接优化栈板堆放的产品数量,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一体全包裹式缓冲包装可在运输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笔记本电脑,不仅能让消费者使用到高性价比的产品,还能感受到完整包装带来的安全感,这对于树立联想品牌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体全包裹式缓冲包装在细节设计上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惊喜,在取出笔记本电脑及配件的位置设计了圆弧形手提槽,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取出笔记本电脑。光滑的高密度发泡聚乙烯表面在模切刀的冲压作用下印有“Lenovo”的标识(如图2所示),改善了以往发泡类材料较为粗糙的用户体验,同时还突显了品牌形象。

在外包装瓦楞纸箱设计上,一体全包裹式缓冲包装由联想2013年笔记本电脑包装的摇盖式开箱方式,优化为上下开箱方式,瓦楞纸箱的外尺寸在高度及长度上都有一定的缩小,因此用纸面积比之前相同内尺寸的瓦楞纸箱节约33%以上。这种上下开箱方式可以让消费者在小于原有五分之一的空间内取出内装产品,同时更有利于实现包装成本控制。

目前常用的缓冲包装材料大多属于石油副产品,不利于环保降解、回收及资源保护。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竹子的种类、种植面积、年产量均居世界之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竹林面积约420多万公顷(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 25%)。而且,竹子易于人工种植,生长快,一次栽种,可永续利用,连续采伐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竹浆将成为未来包装材料的更好选择。但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不论是竹浆模塑还是纸浆模塑,都难以抵挡运输中多次跌落带来的风险,而在海运中还要面临防潮、防盐、防雾的巨大挑战。

但无论困难有多大,都阻挡不了联想包装研发部门开发新材料的决心,如今我们已在较轻薄Lenovo S系列笔记本电脑包装上首次尝试使用了竹浆模塑,并沿用Lenovo G系列笔记本电脑的一体包裹式缓冲包装的设计思路,通过铜模湿压定型,将竹浆作为Lenovo S系列笔记本电脑包装的缓冲材料。

此外,我们还调整了Lenovo S系列笔记本电脑的外包装瓦楞纸箱结构,在瓦楞纸箱的宽度方向上增加了折叠次数,在瓦楞纸箱的8个角处增加了垫片,从而大大提升了运输包装的整体强度。

通过多次调整及矫正,该包装在910mm高度下从不同方向进行跌落10次,内装产品完好无损,且作为缓冲部分的竹浆模塑也没有受到任何严重性损坏。

竹浆模塑的使用对联想笔记本电脑包装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其替代了发泡塑料类缓冲材料,更好地满足了全球低碳环保的需求,为将来征收碳税做了良好的成本控制铺垫。

PC+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

PC+笔记本电脑在产品定位上区别于传统笔记本电脑及传统平板电脑,在包装结构的规划方面有独特的需求,既希望保留平板电脑包装的精致,又要兼顾PC+笔记本电脑的独特产品定位。

针对PC+笔记本电脑的特殊要求,联想包装研发团队经过为期2年的努力,终于在第三代Lenovo Miix系列笔记本电脑的包装设计上摒弃了传统天地盖手工盒四色胶印覆聚丙烯PP哑光膜的形式,独具匠心地改用牛皮纸与瓦楞纸相结合,整套笔记本电脑包装“全纸无胶”,所有成型及结构处理均通过插接方式完成,完好地承载了安全性包装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其采用单一的包装材料,更有利于包装的回收再利用。

最初构思过程中,联想包装工程师期望能够迎合Lenovo Miix系列笔记本电脑自身的产品语言,即“我不是笔记本电脑,我不是平板,我是Miix”,从包装设计方面体现产品的差异化和“混搭风”。

考虑到电子产品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代表,而瓦楞纸板和牛皮纸更接近原材料本质,在研究了200种不同品牌及定量的牛皮纸后,联想包装研发部门最终选择了纤维较长,有木质感,且更接近质朴原木色的一款牛皮纸。期待使用者拿到包装时,能够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仿佛身处大森林的小木屋中;而打开包装盒时却又是另一番新景象,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精致的工艺细节,使得森林小木屋洋溢着高科技的氛围。如此具有差异化的“混搭风”设计,相信定能完美地诠释Lenovo Miix系列笔记本电脑的理念,图3是其整体包装结构图。

除了包装的整体布局外,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在Lenovo Miix系列笔记本电脑包装的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类型的纸张分别作为包装、支撑及缓冲材料(如图4所示)。

其中,包装盒底盖采用E型瓦楞纸,作为此套包装的结构支撑;内部附件盒及包装盒上盖选择更为轻薄且精致的牛皮纸,在刀模的制作方面也做了精密调整,以使包装盒的棱角更明显,成型效果愈发立体。

包装盒上盖的印刷是Lenovo Miix系列笔记本电脑整套包装的点睛之笔。众所周知,在底色较深的牛皮纸上采用胶印印刷上颜色明亮的图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包装的图案设计中,电脑屏幕恰恰需要用极其艳丽的颜色去表达。对此,联想包装研发团队深入多家印刷企业,并与经验丰富的印刷机长进行探讨和尝试,通过对牛皮纸进行特殊工艺处理,彻底改善了牛皮纸印刷的缺陷,将Lenovo Miix系列笔记本电脑屏幕图案完美地呈现在包装盒正面,并通过铜模冶具将包装盒上的图案立体化。在联想集团未来的包装设计规划中,此类包装设计将作为特殊的产品线进行延续。

当然,我们还将努力在包装重量、包装体积、包装结构及用户开箱体验等方面进行持续改善。

商用类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

商用类笔记本电脑的主要销售渠道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集体采购,部分海外组织特别订单需求及少量个体消费者。因此,商用类笔记本电脑包装设计主要以简洁、安全为主。

商用类笔记本电脑包装的结构主要由产品配件决定,除了常规配备的适配器、电源线及部分外置电池外,还有可能配备外置光驱等。一般情况下,商用类笔记本电脑包装的选材为瓦楞纸箱、发泡聚乙烯、瓦楞纸附件盒或插片等。

未来,联想笔记本电脑包装还将面临巨大挑战,不论是传统的成本控制,还是结合时代的创新设计,都将成为继续发展的根本依据。在战略布局上,联想笔记本电脑包装将坚持以不同产品包装差异化开发、统一品牌形象个性化处理为主导,同时还积极响应国际低碳环保的号召,持续创新改善,让联想笔记本电脑包装步入一个新时代。

篇5: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论文

高校公共设施设计与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也是体现该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校园公共设施既能体现该校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也能体现该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形象。本文针对高校内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加以分析总结,以期对设计者有所帮助。

校园公共设施包括校园道路标识系统,校园休闲景观系统、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分类,公共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大众的设备或物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设施发展趋于多样化。现代高校内的公共设施起着协调校内外师生与校园环境关系的作用,是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设计师如何创造出符合现代高校校园生活需求的公关设施,使之与高校整体发展协调,公关设施的设计方法尤为重要。

校园公共设施的用途

高校公共设施是高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种特殊的校园艺术品。对于宣扬校园文化,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公关设施主要有一下用途。

1.导视作用

以传达视觉信息为主的设施,包括道路标识、建筑物标识。主要形式有路牌、路标、宣传栏、广告招贴栏等。

2.卫生作用

以清洁卫生为目的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垃圾站、卫生间盥洗室等等。

3.休闲作用

以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有公共座椅、台桌、景观小品等。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1.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

现今高校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受到师生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校园环境是否协调统一直接影响对整个校园环境的评价。高校公共家具的外观造型设计也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一致,才能满足整体的统一性。虽然公共家具都是单独的个体,在局部环境中各自独立,承担各自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整体系统中,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即便单体家具设计构思新颖,创意独到,但如果不能与整体校园环境协调统一的话,依然是不成功的设计。

2.与校园文化发展相吻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校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不同高校推出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建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实习、设计及校园基础物质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校内文体活动、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环境布局、美化等方面。高校公共家具在校园中是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例如宣传招贴栏,路标路牌,另外还有校园内的景观小品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载体,因此在高校公共家具设计时要符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特色。

3.与人性化设计相匹配

为了满足校园公共场所活动的不同需求,在进行设计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师生群体的需要,怎样使他们在使用中感到便利、安全、舒适是设计此类产品必要的考虑因素。

校园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与单体设施的协调统一

整体环境协调与否关系到一个高校校园环境的规划程度水平高低,设计师在设计公共设施的单体时,第一应时刻注意与环境的整体协调性。例如对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运用、纹样的处理等方面。其次设计方案应进行反复的比较推敲,以大环境树立全局观,但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表达,也不可过于笼统粗糙。第三,在每一个不同的单体设计时都应具有统一表现的元素,即共性表现,以达到统一的目的,使局部的单体与全局的整体环境相融合,实现统一中有变化,个性中体现统一。

2.视觉化效果的协调统一

在现代化的高校校园中,视觉标示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因此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配色和装饰时,必须注重视觉效果的完整度和统一性。首先,高校的校徽、校旗和校园文化等符号标识,应合理地体现在公共设施之中;其次,色彩是视觉系统中最易显现的元素,在选择配色方案时应尽量选取该校校园内的特色色相,同时要与周围环境相统一,与该地区地域特色相协调;第三,在设计时应注意将该设施与周围的景观设计风格相统一,不能过分跳跃突出,把握全局效果,这样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衬托校园整体环境。

3.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公共设施的功能与形式两者之间是一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公共设施产品应充分考虑二者之间这一基本关系,并将其充分融合。高校公共设施服务于校内师生,功能性必须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设计者在对单体设施或组合设施产品创作时,必须先了解该产品的主要用途和服务对象,在功能需求方面尽可能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体现功能使用的科学性。同时,在外形审美与视觉环境方面,形式美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当代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单调乏味的功能主义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设计师应尽可能多考虑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整体配色方案等形式美元素,使功能与形式完美协调,和谐统一。

结语

篇6: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着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篇7:公共环境中导视设计探析论文

一、科技环境

科技发展使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增强了人认识、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世界在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各种新媒体和新材料不断被创造,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

新技术和新材料以惊人的速度被应用到艺术中,成为艺术手段之一。如数码、影像、多媒体、交互等艺术形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为导视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创作环境。数码多媒体营造出可以互动的动态多维空间,使人和空间的关系逐步受到数字化处理信号的控制,人的行为和环境形成互动,并给人新鲜的环境体验和参与的感受。传统意义上以平面为媒、以印刷为介、以导视牌来传播信息的导视设计成为一个混合的设计领域,各种互动媒体、二维、三维、四维、静态、动态、声音和影像都可以成为导视设计传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法。例如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艺术区Quartier des Spectacles就是利用闪烁的光点投影技术作为区域内的导视系统(图1):两条红色光点组成的长线,穿梭于整个艺术区的人行道上,人们可以沿着红色的光点行走,浏览整个艺术区中的每一家游乐和演出场所。闪烁的红色光点渲染了整个区域的艺术氛围,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正在发生有趣的事情,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游玩。科技使得导视设计的形式和材料趋向新形态,以多种方式传递信息和渲染空间气氛,赋予人们对环境的多层次感受。

二、城市环境

伴随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长,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城市有限的资源被人类最大化地利用,导致城市空间越来越复杂化和高密度化,人的行为和路径也相应变得错综复杂。比如一个城市中会有多个机场、车站;一个街区中会有多个路口、众多建筑、多个场所;人的一次出行可能会有多种目的,相应会有多个目的地,甚至跨区域、城市和国界,交通方式也会有多种选择甚至几种交通方式混用。城市中的人们常会出现茫然和不知所措的焦虑,比如在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中也会迷路和不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等。所以,为了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生活的更舒适和有秩序,城市环境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渐渐由物质转向精神、由经济转向文化。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一个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物质基础,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气质,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居住、交流、旅游、投资和建设。所以现代城市纷纷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发展旅游和城市品牌联系在一起。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城市,并将某种形象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处角落。现代环境中的导视设计是人与城市沟通的桥梁,合理和周到的导视设计可以使城市中的人切身感受到无微不至和人性化的服务,优秀的导视设计不仅关注人们在方向和路线上的确定性,还注重行走在城市中的人是否精神愉悦,真正的感受和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所极力营造的环境气氛中。例如德国科隆的波恩机场合理运用设计,很好的确立了城市的形象(图2、3)。设计体系包括图标、指示牌和由6个基本色调构成的色彩体系以及一个机场建筑的标志。设计师试图使设计的视觉语言从国际机场的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机场大楼的颜色明亮活泼,并没有采用机场常使用的蓝色,而是选择了黄色、绿色、橙色、蓝色、灰色和黑色作为基调。在特定的地点,指示牌作为信息载体与空间内的设施和建筑相互融合在一起。整个机场通过这套导视设计展现出活泼的气氛,使乘坐飞机来到这个城市的人,可以在未降落之前就感受到这所城市的友好和活力。

三、人文环境

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的充足使人们在精神上的诉求丰富起来,生活需要关注并满足人类的情感和个性。尤其是现代人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更希望有一个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使身心得到缓解和放松。导视设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希望在为人们指路的同时提供给人轻松愉快的体验并对生活有所感悟。

例如过去千篇一律的白色线条的人行横道,进入了设计师的创作范围。以梳子、条形码和薯条为元素设计的人行横道可以指示人们前方是美发店、超市和麦当劳餐厅,不仅起到户外广告的效果,还给人提供了休闲愉悦的环境感受(图4-6)。

现代环境危机阻碍了人们用实践来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进程,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意识到社会发展要注重可持续性,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趋势将是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这种趋势对艺术的影响日益重要,作为环境因素的导视设计应该用全方位的多元视点进行规划。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镇中心的导视设计就是希望设计元素的形式、主旨、图案、肌理、色彩和材料可以共同强化一个概念,即注重环境自然健康,并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场所感(图7)。导视被设计成钢筋构成的框架结构,带有镂空的植物装饰图案分别从行人和驾车司机的角度加入细节,并鼓励在框架中栽培植物,使人工物品和小镇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其与社会、公共空间、建筑的协调互动成为导视设计的重要设计准则之一。

四、交流环境

以交流谋求共同发展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方式之一,发展已经突破地域界限,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共享,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城市和人类之间的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频繁状态。便利的交通使人们能够轻易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各种旅游、交流活动、国际竞赛、会议、展览和学术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开展,全球范围内移民也为文化传播做出贡献,人类的交流环境呈现无比活跃的状态。

交流环境之所以如此顺畅,也与设计息息相关。各种设计语言以易识别的图形代替文字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文化和语言屏障。交流的便利促使各种临时性的活动不断举行,如奥运会、世博会、研讨会等各种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永久性的,是暂时持续,具有时效性。既然可用的时间不会太长,设计师就希望设计可以尽量降低成本,便于回收和安置。鉴于这种临时性,一些交流活动和会议的现场出现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导视设计。例如2003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名古屋学术代表大会中的导视设计,设计师正是针对这种为期4天的大会设计了一套临时性的,且在活动结束后方便回收的导视系统(图8、9)。设计师别出心裁的将灌满氦气的气球作为导视系统的主体元素,并在气球下面挂上轻材质的信息指示牌。这些指示牌不仅要发挥指示的功能,而且还充当了大会形象的识别符号。这种视觉表现形式不但充满了灵活性,还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又如2003年在瑞士举行的“城市节”,是用印有城市节名称的彩色胶带在墙上的贴制而形成的导视,这种快捷性、临时性和视觉上的随意自在都为艺术节带来了现代和灵活的气息(图10)。

结语

篇8:让工业设计步入公共设计论文

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 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 作者用温暖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 诠释了中年人身上的责任与爱, 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引领我们在轻松的散步中, 体会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享受着平凡而简单的幸福生活。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维能力, 他们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希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在探究中不断被激发, 同时, 他们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口头表达等能力也在智慧的交流中得到全面提升。因此, 我们以“分歧”为突破口, 采用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的方式, 一层一层地撩起“分歧”背后的浓浓情意,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加工, 触摸文字里的温度, 聆听作者的心声, 达到和文本、作者、文字共情共鸣的状态, 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积累“分歧、各得其所、粼粼”等词语;通读文章, 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感受人性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 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之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品读文本, 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质朴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难点:揣摩人物心理, 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1.初读, 感知“分歧”

课前,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营造温情的学习氛围。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并概括内容。

设计意图:以温情歌曲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通过自由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并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这一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情境学习, “听”是让学生入境, “读”是让学生入文, 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2.品读, 化解“分歧”

(1) 教师引导学生勾画“分歧”: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面对这个“分歧”, 他们一家中的谁来解决呢?

请学生在文中继续勾画, 并呈现答案:一切都取决于我。因为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 他也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在外面, 总是听我的。

学生在文字的筛选中, 初步感知“我”身上所承担的重任, 是家庭的中坚力量。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 勾画圈点是学语文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培养习惯远比传授知识重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面对这样的分歧, “我”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 深入地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进行品析与朗读, 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两头不能兼顾时, 遵循照顾长辈、孝心为先的处事原则。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勾画圈点中品读思考, 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所折射出的浓浓情意。

(3) 当“我”决定走大路时, 母亲却改变了注意, 这是为什么?投影呈现: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 能用正确的语言赏析: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抚摸时动作的轻柔, 表现出母亲的慈祥及对孙儿的疼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注重赏析方法的提炼, 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4) 出示结尾句, 理解主题。

师:请同学们用温情的语言读出结尾处的画面之美, 读出孝心之美。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等关键词的品味与重读, 进一步理解中年人所肩负的责任与爱, 以及尊老爱幼的主题。

设计意图:散文的语句优美, 意境深邃。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在本节课上, 我们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推敲, 让学生理解内容, 体味情感, 并将自己内化的情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余映潮曾说过:“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 “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所以在教学时, 我们以“分歧”为主线, 按照“起分歧—解分歧—悟分歧”的思路, 一步步走入文本的纵深处, 理解作品所散发的人性之美, 于朗读品析中体悟真情, 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这一设计, 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使得整节课洋溢着温情。

3.悟读, 回味“分歧”

师:愿同学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孝敬、体谅父母的苦心。

在背景音乐声中, 学生欣赏父母为自己艰辛付出的一组组图片, 在教师的深情解读下, 心灵为之共振, 思绪也荡漾开来, 情感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音乐和图片最能撞击人的心灵, 所以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课堂, 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与爱, 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从而唤醒感恩意识。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 真正落实新课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

4.作业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如捶捶背、洗洗碗等, 并写下感受。

链读《狠爱》一文, 走近文中的母亲, 感受爱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巧借《狠爱》一文, 让学生深刻地体悟到爱的多样性, 并引导他们将感恩之心内化为感恩之行,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实现大语文的教育情怀。

设计亮点

1.“四步”整合, 生亮点

(1) 情境与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伊始, 一首温情的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带着学生走进爱的世界, 浓浓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诱发学习兴趣与动机。课堂中, 教师深情的语言引导, 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步步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纵深处, 体悟情感的美妙。课堂结束时, 教师伴随着音乐声播放学生的亲情照片, 配以真挚的语言讲述他们之间的动人故事, 于感恩气氛中将课堂推向高潮。课后, 教师和家长通过QQ交流、电话沟通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感恩之行, 将语文教学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践行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观。

(2) 朗读与体悟

“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本节课中, 我们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三个主要环节, 以“读”代“讲”、以“读”促“情”、“读”出真情味、“读”出内心忧。其中, 在品读环节中, 我们还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形式, 将朗读进行到底, 于朗读中剥开故事背后的情感花苞, 让朗读的花香飘满课堂, 驻满心间。

(3) 拓展与提升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本身所传递的信息, 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的训练, 因此, 有效的拓展必不可少。在课堂接近尾声时, 我们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父母真情告白, 这让父母们感动不已, 并教育他们要继续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链读《狠爱》一文, 使其透过文字去感知爱的不同方式, 并真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4) 目标与达成

结合文本, 依据学情, 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 并采用“任务引领”和“方法指导”的方式来分解目标, 如在任务引领层面, 由“课前的任务单”“微视频”的导航到“课中的问题情境”解读, 再到“课后的资料助读”的提升, 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在方法层面, 注重运用圈点勾画法、语言品味法、朗读体验法等多样方法, 让课堂更加灵动鲜活。

2.“两点”渗透, 巧创新

(1) “三线”并行, 统领全篇

“三线”包括: (1) 知识线:故事内容—人物分析—情感把握。 (2) 能力线:课前自读—课中品读—课后悟读。 (3) 情感线:感知亲情—理解亲情—体验反思。“三线”的切入, 统领全篇, 糅合了新课程的创新教学观念, 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方向明确。

(2) 课内外一体化, 做到融会贯通

课内外一体化, 即课前有效指导—课内重难点解析—课外交流与探索。在这三步学习法的指引下,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师教得如鱼得水。尤其是课前, 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 给学生焦灼的心灵送去了慰藉, 让他们在课上听得轻松、学得自信, 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 在设计方案时, 教师对问题的提出、方法的指导等都要经过几番斟酌, 这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量, 是其快速成长的极好通道,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篇9:让“想象”步入学生的习作

一、结合教材 展开想象

例如:《桂林山水》每个自然段都采取了联想,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有名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正是由于桂林山水美,才使作者想到了优美的诗句,想到了大海、西湖、香山等美景,感染力极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其写法进行练笔,效果一定很好。

为了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多种多样的练习。如学习《去年的树》第一自然段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小鸟会为大树唱什么歌呢?让学生写一写歌词。学生在写词中,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编写故事 展开想象

我们可以词语、音响、图画等为媒体,激发孩子创造想象的兴趣和欲望来编故事、续故事,展开丰富联想的翅膀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以字词为媒体,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就是运用“搭桥法”把所提示词语所代表的事物,通过合理的想象,自然地联成一个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如提示:下雨天、路很滑、红领巾、老奶奶可编成学雷锋的小故事;秋天、小动物、月光下可编成童话故事等。

2.以音响为媒体,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就是指导学生,借用老师事先录制的不同音响,如听“狂风暴雨”和人群呼救声来描述想象中的抗洪救灾场面;锣鼓声、欢笑声来联想喜悦的丰收情景等。

3.以图为媒体,指导学生想象作文,从低年级就可以进行尝试。如《他们在干什么》这篇看图作文,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来想象师与生究竟是怎样对话的。

三、开展活动展开想象

例如带领学生去参观工厂、农村、社区、运动场、开发区、新建筑;看天空、看大地、看树、看花、看山、看大桥、看游人……都能激发学生想象。特别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启迪想象,而且活动本身就需要发动学生个个动脑思考,动手参与,必然会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如组织《爱祖国》主题队会后,可让学生大胆想象写《十年后的我》;参观花展后,可让学生写《我爱菊花》《我是一朵红花》。

四、课内素描展开想象

上一篇:金平二小2013年春季学期住校生会议讲话稿下一篇:“取长补短”的来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