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苑导游词

2024-05-04

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6篇)

篇1:殷墟博物苑导游词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3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1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殷墟博物院内部,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现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请大家移步换景,随我来一一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进苑这座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宏勋教授专门设计的,整座大门庄严大方,朱彩雕墨,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透着几分宁静与庄严、沉默与矜持。

如果说青铜器是使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就是都城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朝拜议事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阶,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使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辉煌。

请大家往前方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量最大的青铜器,它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直径0.78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重大的器物,浇注起来特别的困难,可见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殿去欣赏一下陈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被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以前,人们把可有珍贵文字的骨片当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蚊香来用,有的甚至那他来垫桌子,塞墙角。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农田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们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药材——龙骨。知道1899年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生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画,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称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妇好墓,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地,面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飒爽英姿。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宠爱,她曾多次参与国家政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最多一次带了13000多人,不少的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还有一次他率兵征战,由于他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打好伏击,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武丁而去。武丁非常沉痛,为了纪念她,破例将其葬在宫殿内,并墓圹上精修享堂,并附有大批随葬品,在这些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了壁龛里的尺骨,这就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大家可以顺梯而下,到复原后的墓圹参观。

朋友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讲解至此就结束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景点,但是请大家务必注意自己的安全,切记下车前的提醒,三十分钟之后,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大家不要忘记时间,谢谢大家。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四骨卜辞。

我们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既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的甲骨碑刻。关于甲骨文及甲骨文发现的一些情况,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仅就甲骨文碑林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文片形状放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及商代文化、军事、农业、天象、田猎、鬼神崇拜等,内容非常丰富。

大家看这块碑,原甲骨文有甲骨文之王的美称,文字最多达125个,记载了大将止眉与两个方国即土和工口方的战争。

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秘而不宣。1911年,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的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还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旧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现的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

下面请同志们认真看一看,您能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去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就是现代汉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

现在我们来到了殷商车马殿厅。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人为成年男性,一人为少年。

自1928年殷墟发觉以来,曾多次发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只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只车子遗迹的工作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他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路,这上买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路遗存,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尚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路,都是比较发达的。

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着实让所有考古工作者为之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现在让我们参观一下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的墓葬。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尚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收武丁的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兵征伐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的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地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圹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这就是妇好墓,我们顺梯而下就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50多件,以及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化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在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壁龛里的尺骨,这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殉骨。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儿童2具,其余的因截肢,已经不辨男女了。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室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

讲到这里,殷墟博物苑的全部内容就讲完了。如果您有机会,欢迎再来殷墟博物苑叩访我们的祖先,再次感受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

安阳殷墟博物苑导游词3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

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并被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自1928年以来,在这里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这些宫殿宗庙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多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1937年以前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宫殿宗庙遗址又陆续发现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妇好墓、花园庄东地H1甲骨窖穴、54号基址和花园庄M54号墓等。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长1.1千米,东西长0.65千米,宽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将宫殿宗庙遗址环抱中间,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与宫殿宗庙遗址浑然一体,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

殷墟发现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于1973年,位于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辞甲骨500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发现于1991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畋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对,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11.3公顷。王陵遗址共发现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为“亚”、“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区有8座4条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为M1500、M1217,最东为M1001、M1550,位于中间东北部的为M1004,西北部为M1003、南部为M1002、居中位置为M1567;东区有5座大墓,其中4条墓道大墓1座,为M1400,2条墓道大墓3座,分别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条墓道大墓1座,为M260。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在王陵遗址的东区和西区,还分布着2000余座小墓葬,其中东区已发掘1383座,西区发掘104座。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8—10人不等。仅1976年发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发现祭祀人牲1178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为商代晚期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肯定。

近年来,殷墟仍不断有大量的重要发现,呈现出巨大的文化潜力。如1999年在传统殷墟遗址东部边缘发现洹北商城,面积达4.7平方公里,丰富了人们对殷墟认识;2000年在宫殿宗庙遗址发现M54墓,成为继妇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贵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内发现宫殿基址建筑群,是对商代宫殿建筑形制的又一重大发现;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发现商代甲骨窖穴,成为继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系列的新发现表明,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还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也印证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论断:“殷墟不仅文物丰富,而且学术价值很高。它蕴藏的宝物,还远未罄竭。”

多年来,殷墟遗址在国家、河南省和安阳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措施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颁布实施了《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建设,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相继成立了专业保护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和游览服务,形成较为完备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有效保护了古代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2001年4月,安阳殷墟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已经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5年多来,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巨资,编辑制作了申报文本及其2个补充资料,拆除各类建筑21万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绿化19.7万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边环境。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既保护了深埋地下的遗迹,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遗址的可观赏性。特别是安阳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的殷墟博物馆。博物馆投资3000万元,由安阳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双方共同管理博物馆的事务。这种中央单位与地方政府合作双赢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遗址打造成了具有较高质量、兼顾保护和展示的大遗址公园。

篇2:殷墟博物苑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来到河南参观游览。我是本次行程的导游小李,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未来的两天里,将由我和司机师傅一起为大家服务,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给司机师傅,把放心交给我,我们会一起努力把开心带给你。在此预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顺心,住的舒心,玩得开心。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被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公元前13前,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从“奄”迁到“殷”,共经历8代12王,共254年。这里成为商代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由于黄河每年都要涨水,黄河水逆洹水而西,使洹水沿岸变成一片水乡泽固。水退后,沉积一层厚厚的泥沙,年久日长,殷墟也在底下世层沉睡3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又被人们发现。1961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苑”。从此,殷墟也以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闻名天下。

篇3:殷墟博物苑导游词

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一段历史。位于废墟上的殷墟博物馆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将殷商王朝所创造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传递给观众。本文简要回顾了殷墟博物馆的立意、策划、选址、陈展,总结了博物馆展厅设计、观展路线与展览实践的思路。

距今三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王朝,被称为商朝。王朝创立者曰“汤”,立国后传承十七代三十一王,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经五百五十余载。

商王朝立国后,都邑曾数度迁徙。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将都邑迁至河南安阳。此后两百五十余年直至亡国,商都不再迁徙。安阳也成为商王朝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都邑。

安阳市西郊小屯村及其附近约三十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正是这一都邑遗址所在地。这里被历史和考古学家称为殷墟,已有近八十年的考古发掘历史。作为盛极一时的都邑,殷墟地下文物遗迹的丰富程度令人难以置信。遗址内分布着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以及众多居民点和墓地。历年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字最负盛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给出的定义,殷墟遗址无疑具备了“突出的普遍的文化价值”。出自遗址的青铜器和玉器见证了一种发达到极致的东方祭祀礼仪,这正是“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而作为“汉字的摇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了三千年前的汉字形态。这种文字今天仍然为全球数十亿人所使用。

然而“价值的认定”并不等同于“价值的体现”。通过合理的手段将一个考古遗址“突出的普遍的文化价值”展示出来,正是殷墟博物馆所追求的目标。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殷墟遗址腹地,建筑外形酷似甲骨文“洹”字(洹:流经殷墟遗址的河流,商人称之为“洹”,并记录在甲骨文中),总面积约六千余平方米,全部建在地表以下。能够选择在遗址范围内建博物馆,是由于这里临近河道,地下没有古代遗迹埋藏。而将博物馆主体建在地下,是响应联合国世界古迹理事会(ICOMOS)严格保护古遗址景观理念的结果。今天的殷墟博物馆,地景一如既往的开阔。前来参观的游人,可将洹河两岸一览无余,只有岸边一幢方正的青铜墙体被如茵绿草微微托起,提示着博物馆的位置。

博物馆的陈列主题,锁定在“殷商文明”这样一个概念。殷商文化所包含的“突出的普遍的文化价值”,正体现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中。

什么是“文明”?尽管考古学家关于文明还有一些争议,但多数学者都承认,文明是由若干基本“要素”构成的,如城址、文字、冶金术等。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认为,“殷商文明”主要是通过“城邑”、“冶金术”、“礼制”和“文字”四大要素来“表征”的。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见解,殷墟博物馆的展览采用了“4+1”的空间布局模式,即由四个“基本展厅”和一个“特展厅”组成:

其中,四个展厅分别表现的是商代“繁荣的城市”、“发达的冶金术”、“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制”以及“成熟的文字”四种“文明要素”和“要素”的发达程度。它们共同诠译着一个概念:中国的商文明。所有陈列品的选定,均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特展厅”则着眼于强化“殷商文明”作为中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最突出的文明成就。

陈列主题确定之后,还要通过陈列技巧将主题通俗地表达给观众。殷墟博物馆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新的尝试。

1. 时间走廊

由于博物馆主体建筑在地表以下,游客从地面步行到博物馆陈列室入口,需经由一条八十余米的“回”形走廊。“时间走廊”假定现代地面为“当代”,以博物馆入口处所在为“商代”,在走廊内侧用青石做成一条“时间线”,将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灭亡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约三千年的历史,按所经朝代存亡长短标出。走廊全长六十米,四个九十度拐角。游客进入博物馆前,必须沿着这条走廊“逆行”中国历史。“时间走廊”给商文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准确的时间定位。

2. “青铜方墙”和“主题水院”

“青铜方墙”位于博物馆的正中心。外形方正,墙体上部的每一个外侧面都设有浮雕青铜兽面,下部饰以殷商文物中常见的“乳钉纹”。它代表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该墙体是整个博物馆唯一高于现代地面的建筑,它也起着提示游人的作用。

“主题水院”是游人经过“时间走廊”到达“商代”地面时首选看到的一处正方形庭院。庭院的正中是一方池水。池水波光荡漾,池中隐约可见一片龟甲形青石,青石上以古老的甲骨文书体铭刻着“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 诗句。诗句选自甲骨学家、首位到殷墟进行考古发掘的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的书法作品。池水中“风来水上自成文”状景幽雅,寓意深远,暗喻安阳殷墟洹河河畔是汉字的发源地。

“青铜方墙”和“主题水院”构成殷墟博物馆主题陈列之前特有的“前导提示”,先行向游人导入殷商文明的核心特征。

3. “玄鸟生商”

中国古代一部诗歌集《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据说这是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年)人们谈论商族起源时留下的,说的是古代少女简狄吞食了天上飞来的燕子产的卵而怀孕,随后生下商族的祖先。

这一美丽的传说恰好印证了甲骨文字中的一个字。这个字是一名商族祖先的名号,又称为“亥”,甚至直接称“高祖王亥”。在甲骨文字中,“亥”字总会与“鸟”的造型连在一起。由此人们相信,“玄鸟生商”实际上是商人自己对祖先起源的神秘描述,并非后人的杜撰。

为了表现这个传说,设计者将“大邑商厅”前部的玻璃贴上一层膜,同时将甲骨文中有关的“亥”字集中起来,放大到一定比例后,在窗膜上镂空。这是一种造价低廉的设计,但效果出人意料。其妙处是利用了太阳光的穿透效果:任何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只要参观者在上午十点以后走进展厅,即可看到一排带有 “鸟”的造型的神秘文字被阳光投影到地上,随着太阳的移动,地上的鸟形文字也在移动。太阳这一自然现象与甲骨文中的鸟形图案结合在一起,让人联想起商代人意念中的神鸟。

4. 谁创造了文明

商人到底什么模样?青铜器是谁铸造的?又是谁在使用那些甲骨文?

早在殷墟发掘之初,这一问题就吸引了世界最顶尖的学者。即使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也为此产生过严重的分歧。但考古学所提供的写实人像艺术,表明商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他们与今天的中国北方人不存在人种的区别。

殷墟博物馆的陈列中,特别注意了文物的陈列与文物主人的关系。在“大邑商”展厅中,不仅有根据玉雕放大的人像图案,而且陈列了一组商代人像制品,包括玉雕、石雕。其中一件陶塑人头出土于2003年发掘的商代墓葬,长三点六厘米、宽二点四厘米。它被认为是典型的商人形象。博物馆为突出这件作品,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程序,让他“活过来”。

该件陶制人头的原件被放置在一件独立展柜内。面部用冷光灯特写照亮,以吸引参观者。而当参观者走近展柜观看时,会自动触发感应器,于是程序启动,展柜正面将出现这件文物的电脑图像。他睁开眼睛,用地道的安阳方言向游人打招呼:“你好,我的名字叫子商。子商这个名是考古学家给我取的。我原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惜给忘了。2003年我来到你们这个世界……”

5. 都邑、冶金术、礼制与文字

大邑商厅

盘庚迁殷以后,社会秩序获得稳定。生产空前发展。生活在都邑的居民安居乐业,国家在政治、礼制、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骄人成就。殷墟作为都邑,在商人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被称为“大邑商”。

大邑商厅展示的内容包括三千多年前安阳一带的自然环境,殷墟作为都邑的城市生活。

青铜厅

殷墟是中国境内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器类包括容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大部分青铜器,特别是容器,除其实用功能外,还作为礼器使用。各类器物或庄重伟岸、或小巧精致、或装饰精美,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水平。

青铜厅的展示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成套青铜器展示、分类展示、精品展示以及特殊青铜器的展示。

特殊青铜器往往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例如陈列品中有一件战死沙场的士兵头骨。这件头骨上的兵刃损伤痕共四处。其中一处在额骨顶部中央,长四厘米、宽零点五厘米,伤口内还残留着一截青铜戈的戈头。戈头穿破额骨,直达头颅内侧,致使颅内骨质脱落,形成凹坑。一处在顶骨后部,长四点八厘米、宽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一处在顶骨左侧,长三点五厘米、宽零点二厘米。一处在鼻骨上部,为横向直痕,长一点八厘米。不仅头部有损伤,死者左臂肱骨的上部亦有一道损伤,长三点八厘米、宽零点二厘米 ,系同样的条状砍斫痕。人头骨的体质特征表明死者是一名男性。

他讲述一名勇敢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甚至战死,但终究没有弃尸疆场,而是被运回殷墟,归葬于自己的家族墓地。

玉器厅

商人酷爱玉器。殷墟大量商墓中的墓主人以玉器为随葬品。特别是商代贵族死后,广泛使用玉器陪葬。博物馆中展出的玉器,仅仅是商代玉器中的一小部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用玉。这些玉器一方面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更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玉器的陈列以分类陈列为主。部分精品采用了艺术品陈列的方式单柜展出。少量玉器也采用了特殊方式陈列。如一件玉龟的陈列,预先以透明亚克力板勾勒龟形,然后将龟形亚克力板以支架托起,再将玉龟平置于板上,最终以柔和的灯光自上而下照明。于是参观者可以看到龟—龟—龟三影相叠的效果。

文字厅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方块字。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十五万片,记有五千余单字,卜辞十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殷墟博物馆甲骨厅陈列的甲骨近百片,其中90%以上刻有卜辞。

甲骨文的展示以分类展示为主。

由于甲骨文成形久远,内容庞杂,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参观者,也往往不能读懂。因此这部分的重点放在了“解读”上。

解读有包括“声电解读”和“文字解读”两部分。前者通过“幻影成像”技术,向参观者展示甲骨卜辞的制作过程。后者则挑选了祭祀、征伐、田猎、天象、旬夕等不同内容的甲骨文,大版面提供了原文、隶定、中文解读、英文翻译,可供参观者细心咀嚼。

有一片记录着商王朝与西北强族的关系。这片甲骨显示:在不足三十天的时间内,分别有名叫长友角、又妻竹、止嘎的三个人报告了四次西北工方、土方入侵的报告。强敌入侵还引发当地百姓逃亡。

6. 明星战略

建设一个成功的博物馆,有时像制作一部电影。实施“明星战略”也可能会成为有效的吸引观众的手段。殷墟博物馆为在开馆时达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即实施了这样的战略。

殷墟文物中最著名的一件被称为“司母戊大鼎”。这件鼎重八百七十五千克,是所有殷墟文物中体量最大最重的。其图像被收入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故该鼎在中国境内可谓妇孺皆知。但该鼎自1939年殷墟出土之后,几经周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5年9月,殷墟博物馆以“借”的方式将该鼎运至“特展厅”,成功向社会展出,引起巨大反响。开放之日,前来参观“司母戊大鼎”的观众如潮。最多时一天超过十万人。这在中国博物馆展览中是极其少见的例子。

7. 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

殷墟博物馆不希望展览在平淡中结束,因而在陈列结束时,故意降低了出土处的照明亮度,同时在出土的一侧墙壁上悬挂了十个灯箱。灯箱晶莹剔透,隐约可见淡灰色底纹映衬出一幅幅精美的文物照片,有青铜器、玉器,也有刻辞甲骨。照片内的文字提示这是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批照片,让参观者留下两个印象:一是殷墟文化具有世界性影响,精美的殷商文物征服了不同国家的收藏家和美术爱好者;二是提醒参观者,这些流失到异国他乡的殷墟文物,仍需国人挂怀。

公元前1046年,当西周王朝的历史车轮碾过豫北大地的时候,殷商成为过去,都邑沦为废墟。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篇4: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卜辞。

篇5:参观殷墟博物馆叙事作文

我们大概坐了3个小时的车程,就抵达了殷墟博物馆。

一进大门,就瞧见长旺盛的,有生命力的小草,因为实在是太清新了!继续往前走,就看见一个如巨人似的.青铜器。它有三条腿,为什么不是四条腿呢?因为有三个国家打仗,结果打的都是平局,为了公平起见,就设计了三条腿。前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里面有一只特大的乌龟,龟壳上刻着甲骨文。我们还看见了司母戊;以前人用的的水罐子;精致的小酒杯;与众不同的酒壶;玉器;玉石;玉像;玉璧;关于甲骨文的幻象;以前人们住的房子。让我惊讶不已的是,我们还去看了玻璃里的人骨。有奴隶,有士兵,有马车,他们也会慢慢孵化掉,因为这是真人;我发现士兵的旁边都放着一种武器。我们还去看了马车,上面有红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红色指木头,黄色指青铜。有的马车柄前面还有一个龙的符号,这是指皇上坐的马车。马车旁边有一个坑叫:车马坑。马车上有2马,1人。还有一个伟大的女将军叫妇好,我们去了她的墓葬,里面有人骨,青铜器……

篇6:游安阳殷墟博物馆记叙文

今天,爸爸带我去参观远近闻名的殷墟博物馆。

那里的`地方可真大啊!走进大门,一片小石子散落在地上,我感到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石子呢?我问爸爸,爸爸回答说是为了给脚按摩,我不明白,就踩在上边,果然很舒服。

我踩着小石子往前走,映入眼帘的又是一座门,我想,我已经走进殷墟的大门,怎么又是一扇大门呢?这时候,爸爸发现了我人疑问,笑着说,这扇大门是根据甲骨文的“门”字设计的。看到的整扇大门就是由三个甲骨文象形文字“门”字放大组合的。现在已成为殷墟宫殿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了。

我们顺着路走进了一间小屋,我抬头一看,咦!这不是洛阳铲吗?爸爸在一旁说,是啊,这是当时人们的掘土工具。“那怎么使用呢?”我问,爸爸回答说:“只要把舵插入土中,然后转个圈,再一拉,土就被挖出来了。”听完,我点了点头。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个车马展示厅,那里有侯王出乘坐的马车,有武士打仗的战车,还有一条较宽的路面,说明了商朝的交通工具已经很先进了。

走出车马展示厅,我们走进了一条长廊,墙上挂满了甲骨文字,下面还有字的解释,我看着这些甲骨文字,觉得太有趣了,我小声说到:“这还不如画画呢,写什么字啊!”爸爸听见了,便说:“古时候,人类不会造字,就用画画来记录一些事情,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用的汉字。”

接着,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之墓。映入眼帘的是女将军的石像,右手拿斧,左手卡腰,威武的竖立在那里,使这不由的对女将军产生了敬佩之意。

上一篇:素面朝天的人生励志美文下一篇:乳业渠道创新:以渠道增值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