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

2024-04-23

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共8篇)

篇1: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

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旧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268号,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新馆位于合肥市怀宁路268号,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8月,安徽省博物馆展览陈列大楼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月,安徽省博物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月,安徽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6月,安徽省博物馆进入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行列。2012月28日更名为安徽博物院。9月29日新馆建成开放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选址合肥市政务新区,整体建筑风格体现“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择晶莹剔透的玻璃作为幕墙,极富现代感。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依靠安徽悠久的历史遗存,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收藏甚丰,现有各类文物、标本、文献、古籍藏品23万余件。

看过“安徽省博物馆导游词 “的还看了:

篇2: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合肥旅游,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在此,我代表旅行社及本人再次欢迎你们的到来。这位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我们会竭力为大家做好服务的。祝大家在合肥玩的开心。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信我们是有缘人,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把这缘分进行到底。

游客朋友们,咱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安徽省博物馆。下面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徽省博物馆的概况。安徽省博物馆位于合肥市安庆路中断,占地面积约七十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家4 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是建国后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经来过这里,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作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嘛!”陈毅元帅为安徽省博物馆题写了馆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二十三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徽州雕刻等最为突出。

朋友们,现在咱们已经来到了博物馆的大厅,安徽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徽州古建筑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咱们呢就先去看看徽州古建筑陈列吧!不过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在博物馆里游览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别人,拍照时要关闭闪光灯,尊重管理人员。好了,大家随我来!

现在咱们进入的是序厅,这里是“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所谓“四水归堂”就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汇集天井之中,表达了徽州人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和经商之道,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让四方之才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徽商“聚财气”的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大家再看这个厅堂,它是徽州民居普遍式的代表。它屋内的布置是颇有讲究的。一座标准的民居,一般都建有前堂、中堂、后堂。前堂和中堂作为礼仪场所,是男人们接待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地方,后堂则作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空间。现在大家见到的这是中堂,一般中堂“太师壁”上悬匾额,并挂中堂画。泥金木制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条桌子,称“画条”。大家看,在桌子的正中摆放的是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有吉祥之意。钟的两边东放花瓶西放雕花镜。取东平西静之意。寓意天下太平,过终生平静的日子。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体现。-

大家随着我再向里面去。现在呈现在咱们面前的是一座牌坊。在徽派建筑艺术中,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许国牌坊。现在咱们看到的这座是模仿许国牌坊而模拟建造的。该牌坊是徽州最大的一座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牌坊四面八柱,又称八脚牌坊。据说古代只有皇家才可以建造八脚牌坊,民间只能造四脚牌坊,但是许国利用自己的机智,从他的学生皇帝那里获取了恩准,回家建造了这座举国鲜见的八脚牌坊。这个故事呢在此就不详细的叙述了。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大家看,这座楼房式的建筑是什么呢?对,它就是祠堂。这是罗东舒祠,它位于徽州的呈坎村,祠内供奉罗氏家族的先祖: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罗东舒。该祠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罗东舒自幼聪颖,长大以后隐居在呈坎,以耕田和读书为乐,拒绝出去做官,因此,罗氏子孙对罗东舒极为尊重。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为罗东舒修祠,历时近百年竣工,其雕刻彩绘之精美,堪称中国祠堂建筑之冠。

刚才大家看过了牌坊和祠堂,现在看到的是民宅。这座模型是明代中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老屋阁。它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是西溪南吴氏私家住宅。从表面上看建筑整体简单明了,内部结构复杂多变。住宅正面为水平高墙,侧立面采取不对称式,与高墙相结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外观。前中后有三个天井,内有石砌的水池。楼上厅堂阁栅外露,显得楼上厅堂比楼下宽敞,这种明代住宅特点的构造,当地民间称“楼上厅”。阁内楼上沿天井四周有一圈整齐栏板,雕刻有花卉,云朵、飞禽、走兽。栏板由檐柱加悬木向外微微挑出,加大了楼层凭栏空间,同时改变了天井扁平狭小,柱长楼高的瘦狭之感。栏板上设置带有精美扶手的“飞来椅”,又称美人靠,是专供女眷休憩之用的。大家再看这两边,这些就是徽州有名的马头墙了。高高的马头墙既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又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来,大家再看这玻璃罩里,这是一套砖雕游春图,由渔、樵、耕、读,以及瓜果纹饰等组成。大家这边走。咱们进入另一个单元吧。这里展放的是徽州有名的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在徽州,木石砖三雕几乎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一户之内少有雷同,其造型和图雕既充分表现出了大贾骄奢浪漫的心态和儒雅恬淡的情趣,又通过栩栩如生,山川风物和历史故事的雕饰,寄予着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希望。来,大家看这幅砖雕,能看出什么眉目吗?对,这是一对夫妻,这幅砖雕名叫“画眉夫妻砖雕”,图中女子在庭院梳妆,头戴方巾的男子正用心给女子画眉,送茶的侍女回避不及而却步。这是汉代张敝为妻子画眉的典故,表现了温馨美满的夫妻之情。大家可以随便看看这些精致的砖雕和石雕。

游客朋友们,有关徽州的古建筑就这些了,下面咱们参观另一个展厅吧------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咱们已进入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了-----看,这就是楚大鼎。楚大鼎又名楚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我省寿县的朱家集。是我国现存的东周时期的第一大圆鼎。整件器物雄浑凝重,气势不凡,它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一个诸侯大国昔日的辉煌强盛。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本馆时就对它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主席曾围绕大鼎看了一圈,风趣地说道,它能煮一头牛啊!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当年观看楚大鼎时的情景。大家再看这里,这里依次陈列的青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活用具及农具。大家可以随便看看。

游客朋友们,说到青铜器这里有几个精品不得不看一下。这是铜铃,出土于肥西大敦孜商代遗址中,是我省境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时代相当于夏朝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铜铃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这个是蔡侯编钟,1955年从寿县的蔡昭侯墓中出土的编钟,共有九枚这是其中的一枚。这个是四环无名大鉴,高45厘米,腹围是22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9.4千克。通体没有文史的,只在腹部鼓起的地方铸有4个对称的衔环铺首。整个器物看起来厚重壮美,朴素无华。他是我国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鉴,可以称得上鉴器之王了。

追着时间的脚步,咱们已回顾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咱们再踏上时光飞船向亿万年前出发,看看那些先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吧。游客朋友们咱们现在已进入了“安徽古生物陈列”厅堂。这是第一单元地层与化石,首先咱们看到的这张是地质年代及主要生物演化表。这张表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和生物进化的简单历程。大家可以看这些图片及解释来了解了解。

走,咱们子现在进入的是第二单元,中生代恐龙化石。这座模型是棘鼻青岛龙骨就架,棘鼻青岛龙属于鸟殿类恐龙,它是鸭嘴龙的一种,1950年发现于靠近青岛市的莱阳县而得名。它是一种素食空龙,主要生活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湖沼平原上。

现在大家进入的是第三单元,这具是古象化石,是1972年在怀远县的治淮工地上发现的,经科学家推断它大约60岁,是一头老年公象。这种象在生物进化史上,接近于非洲象的原始类型。它的臼齿咀嚼面经过腐蚀后呈现出菱形的齿环,牙齿像匕首,非常有利于撕咬猎物。

篇3: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

关键词:《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意义,策略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区经营管理、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 (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点景区等) , 从事管理等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生活层次也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领域进化。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污染监测, 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损失。环境污染加剧、日常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原生态和自然风光, 旅游建设行业因此也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 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出现在旅游行业内又一次掀起波澜。近年来, 安徽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凭借着独有的自然风光和森林特色景观资源成为生态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面对旅游行业激烈的竞争, 高等院校有必要对《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进行研究, 使《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和实践化。

一、《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现状

1.《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安徽是我国旅游大省,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远近闻名的黄山、琅琊山风景区、周瑜墓、天柱山等,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建立后取得了较多傲人的成绩, 突出了安徽省的旅游特色。特色的突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 而且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从而带动安徽省旅游事业的发展。该课程的开设取得的另一个卓越的成绩就是带动了安徽旅游业向着更环保、更生态的方向发展。导游是游客进入游览区的指导者, 其言行举止影响着游客, 如果导游都不能够做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景观, 那又怎么要求游客呢, 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 为更好地开展旅游事业提供保障。

2.《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遇到的瓶颈。《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目前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问题。由于该课程主要在高职院校进行,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且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此外, 在教师方面, 因聘请的教师为固定人员而不是参与过导游实践的专业人士, 所以在课程讲解方面, 很多知识都是理论性的, 无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 主要靠老师上课的讲解, 一旦步入社会从事专门的导游职业, 则会不适应, 无法胜任。

二、《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当前形势下,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日益加剧, 通过开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1.《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更加享受原生态、自然风光的美感。旅游专业是集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自然风光专业, 不仅反映了目前我国自然生态资源的现状, 而且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的旅游建设具有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的特点,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 教学模式逐渐演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考、学生背”, 忽略了旅游课程的真正含义。《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专业课程, 与其他旅游课程相比, 《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对旅游专业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师生情感和创新意识。

2. 《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 课程建设的意义。 (1) 丰富旅游经济学, 创新旅游内容。旅游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分支, 为研究旅游经济建设、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划提供重要保障。开展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旅游知识, 如通过课程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我国旅游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 可以启发学生对现有的旅游模式进行思考和总结。森林生态特色导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课程, 其凭借着独特的大自然风貌, 如今已成为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开展, 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安徽森林旅游事业的认识, 为加强安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石。 (2) 有助于安徽旅游事业的发展。《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建设对安徽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角度上来说, 《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揭示安徽旅游竞争力的各层面因素及相互关系, 有助于探讨森林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对安徽省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未来发展和规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角度分析, 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安徽森林旅游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安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

三、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1.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 (1) 缺少课程实践性, 无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森林生态旅游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学科, 目的在于通过师生进行课程实践活动, 加强师生对安徽森林生态特色旅游的认识, 但受到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 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 始终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在教学模式上, 忽略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 如合作学习法,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 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限制了学生对安徽省森林生态旅游建设长久发展的思考。总之, 学生在学习旅游知识的过程中, 缺乏课程实践性, 包括课内实践、院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 缺少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 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课程实验的重要性,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 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掌握先进的导游知识与技术, 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 这是理论知识不能比的。但分析当前形势, 由于资金等原因, 旅游专业的学校很难开展课程实践教学,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导游知识与技术得不到更新。据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多数旅游学校缺少相关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 仍延续传统的“板式”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模式, 两者虽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理论知识未能与实际的旅游发展相结合, 导致学生对森林生态旅游理解出现误区。

2.建设 《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 课程的策略。 (1)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学生是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 因此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该课程学生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如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该课程主要是教师讲台上讲, 而学生在讲台下听, 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并且该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学科, 固守原有模式只会被淘汰。因此, 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游本身就是一个与游客不断打交道的职业, 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2) 提高师资力量, 改革课程内容。教师质量的好坏影响到课程的效果, 因此需要提高该课程的师资力量。首先, 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 如参与导游实践的过程中, 让教师亲身体验, 从而有更多的实践知识讲解给学生。其次, 引进导游专业人才, 可以聘请在安徽生态导游方面卓有成就的导游担任客座教师, 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知识。最后, 发展教师的思维理念, 改变传统的“师本主义”, 转化为“学本主义”。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课程内容, 旅游业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行业, 因此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内容, 提供更多的新颖内容和创新内容。

四、结语

安徽是旅游业十分发达的省份之一, 《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问题。该课程丰富旅游经济学, 创新旅游内容, 有助于安徽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前存在的问题有缺少课程实践性, 无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缺少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 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建设《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的策略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提高师资力量, 改革课程内容等。通过本文的介绍, 有利于《安徽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妍.辽宁旅游景区森林生态特色导游课程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4, (11) :51-52.

[2]刘颖.高职高专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3) :51-52+54.

[3]封雪韵.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14.

篇4: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等)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于9月29日在合肥市开馆,届时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安徽省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2万件,其中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一级文物近千件。此次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新馆,除了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的基本展陈外,还有《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四个特色专题,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

辛亥革命博物馆落成迎首展

10月8日,位于首义广场南侧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开馆,并迎来首展——《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

据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周年而兴建的重点项目,建设两年、投资近4亿。博物馆建筑设计传承了中国“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建筑特质,几何形外观寓意“破土而出”,V字型组合寓意胜利,“楚国红”色调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万余平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共有7个展厅,总展陈面积达6900平米,具有文物收藏、陈列展览、辛亥革命史研究和综合服务4项主要功能,是一个现代化、智能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武汉人文蕴涵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辛亥革命史博物馆。

亚洲十一国共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8日,主题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理念到实践”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2011”召开。来自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的文化部长和高管出席。会上就如何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其理念,11个亚洲国家的文化部长和高管交换了看法和经验。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发言中说,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已总结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中包括把传承人的保护放在关键地位、把抢救性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及采取生產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式。此外,中国还动员全社会参与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活动。

香港发行“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邮票

10月10日,香港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发行邮票及相关集邮品。

这套纪念邮票采用报纸版面设计,以黑白图文配上红色标题,凸显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展示当年的重要历史片段。

同时,中国邮政、香港邮政和澳门邮政亦将发行联合纪念套折,把三地邮政为此主题而各自发行的邮票小型张于套折内以相连方式并列发行。

毕加索中国大展开幕 62件“天价”真迹惊艳申城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17日晚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世博会中国馆开幕。

本次大展共有7个作品展示区和8个记录毕加索生活的摄影照片展区。大师的作品和生活照片相互穿插,更生动地展示了毕加索的艺术和人生。

篇5: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辞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如大家所想的一样,)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

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guo)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的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这里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许多新颖的作战武器脱颖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数量多,质量精,正是当时社会大变动,技术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战争的大致轮廓和想象出他们使用兵器的类型呢?最后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 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现在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乐器已经全部复制出来,面对这些上古时代的杰作,真叫人叹为观止,称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概也不为过吧?为了满足各种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您徜徉于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篇6: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现在我们正前方的是博物馆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从高空俯瞰,他们呈现一个品字形的格局,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建筑风格。位于我们左手边的是楚文化馆,中间的是综合陈列馆,右边的是编钟演奏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楚文化馆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楚文化馆,馆内的这面墙展示的是楚国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间的那个符号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个“水”字,周围的是四个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荆州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上,其大意讲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在荆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越国的国王佩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呢?目前历史学家有两种观点,一说是作为楚越两国连姻的嫁妆带到楚国来的,另一说是楚国发兵攻打越国时作为战利品带到楚国来的,这把剑因为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铸剑技术。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件镇馆之宝,位于综合陈列馆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编钟是1978年于随州出土的,随州在古文献记载中属随国,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位曾国国君的墓出现呢?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曾国和随国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随为“一国两名”的判断,但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曾侯乙编钟已经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每件铜钟敲打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也许是铸造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个梅瓶的形状,肚子很大口很小,这就好比我们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是一件在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后来因为体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渐渐转变为陈设观赏用的艺术瓷。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在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篇7:四川省博物馆导游词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性博物馆。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建于1941年3月,原名四川博物馆,后改名为川西博物馆。1952年定名四川省博物馆。原馆址在原皇城内明远楼。后又迁至成都市人民公园。

1965年迁现址。该馆藏品16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多件。藏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其中出土于川东巫山县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人面形石佩,距今5000多年,以一长6厘米、宽3.6厘米的天然椭圆形黑色石块为料,正、背两面均琢雕出人的双目和鼻口,构成1个人型面庞。重庆巴县冬笋坝出土的战国铜剑,全长62厘米,无格、扁茎,剑身和剑柄一次铸成,形如柳,有“柳叶剑”之称。剑的全身铸满纹饰,除剑脊两侧的虎斑纹外,在剑基部位还刻铸出虎纹和花蒂、手臂、手掌等纹饰。这些纹饰、图案是研究巴蜀文化的珍贵资料。汉代画像砖、石刻在该馆藏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馆的“四川省历史文物陈列”和有关反映四川省革命斗争历史的文物陈列,共展出文物资料约4000件,展厅面积近3000平方米。

素享“天府”盛誉的四川省,拥有秀丽的山川和辽阔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胜古迹和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着四川历史的发展进程,它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

四川省博物馆便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之一。

四川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3月。创办伊始,设备简陋,经费不敷开支,专业人员甚少,直至1949年底,全部藏品仅近万件。1950年改称“川西博物馆”,1952年改为“四川博物馆”。

新馆落成

易名“四川博物院”。5月新馆落成后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书画、佛教造像、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皆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川省博物馆的藏品是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积累而成的。1941年,原馆长冯汉骥教授主持发掘前蜀永陵,开启了四川省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国后,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担负着四川地区主要考古任务的我馆在几十年的田野工作中获得了大量文物资料,丰富了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篇8:安徽省博物馆 导游词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 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不难看出, 博物馆承担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 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 这些功能是通过借助于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也就是藏品来实现的。实体博物馆通常有固定的场所, 即静止的地理位置, 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受展厅面积的限制, 博物馆展览策划人员通常只能选取部分藏品按照一定的逻辑、主题将藏品展示出来, 供人们欣赏, 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藏于库中的, 很难与大众见面。实体博物馆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固有的局限性, 就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展览时间的局限性, 任何展览都有一定的期限, 过了这一期限, 改陈撤展之后展览就不存在了, 任何展览都不可能长期存在;二是展览场所的固定性, 观众必须亲自到现场参观, 这样客观上就排除了一部分人, 减少了受众群体;再有, 实体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在展出时间内展品通常是不变的, 对于重复参观者意义不大。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 虚拟博物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博物馆陈列、藏品等搬到网上展览, 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的地域界限被消除了。一方面把展览保存了下来, 即便是实体展览不存在了, 网上的虚拟展览依然存在, 可以随时参观, 即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参观者只需在电脑前即可访问虚拟博物馆, 而不用千里迢迢实地参观。另外, 虚拟博物馆的空间优越性还体现在虚拟展览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拓展, 能够展出比实体展览更多的藏品, 内容能够得到极大扩充, 而受空间的影响较小。这是虚拟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的补充, 然而, 虚拟博物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虚拟博物馆毕竟不如实体博物馆真实, 这也是虚拟博物馆的一种局限, 虽然可以通过虚拟漫游、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尽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虚拟博物馆依然不能取代实体博物馆, 这一点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对比发现, 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出现的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 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既然如此, 就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优势, 打造更加完美的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说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将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结合起来, 二者相互促进, 让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联系起来, 尤其是让观众参与其中, 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在博物馆一方, 博物馆首先提供服务, 然后观众参与其中, 二者再不断交互, 修正博物馆功能和服务, 达到和谐的统一。纵观历史, 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阶段, 并且正朝着智慧博物馆的趋势发展, 事实上每一个新阶段的出现都是博物馆功能不断扩大的过程, 是服务方式转变的过程。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是相对被动的, 博物馆提供相对单一的服务, 人们只能实地参观, 被动接受;虚拟博物馆实现了网上远程访问浏览浏览, 拓展了时空边界, 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参观;智慧博物馆则让博物馆的参与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让博物馆动起来, 成为活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建立更透彻的物件感知, 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 传递博物馆物质元素之间的状态变化, 并促发系统适应性的改变;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 消灭信息孤岛, 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体系, 在数据基础和协同模式的支持下, 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 进而创造新的价值。①

2 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构成系统

首先应当明确, 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智慧博物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运用多种传感技术, 经过智慧博物馆云计算平台的整合、分析, 形成的基于传感数据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博物馆资产管理、观众服务模式。②所谓智慧博物馆, 就不能是静止不变的, 而应当是在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的, 这种动态调整的基础在于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 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具体来说, 包括博物馆的藏品, 展示的展品, 博物馆人 (藏品征集人员、研究人员, 展览策划人员) 以及观众等。通过信息的传递,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其中藏品和展品是物的因素,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 将部分藏品组合起来, 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来, 便是具体的展览陈列。藏品本身是静止的, 我们看不出其背后的故事, 而展览陈列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艺术设计建成的, 是有故事性的, 其目的在于使人受到教育, 便于参观者理解, 一个好的展览陈列需要策划人员的精心策划, 需要研究人员在内容方面的指导, 更需要观众参与其中, 毕竟展览陈列是要服务观众的。

观众和博物馆人员是博物馆要素中人的因素, 没有参观者, 博物馆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博物馆人的管理, 博物馆也不会良好地运行下去。人的因素对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把集体的智慧用于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是以上各个要素的有机整体, 四者之间关系密切, 相互沟通反馈, 相互作用。一个智慧的系统应该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③一个智慧博物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智能化:

2.1 藏品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博物馆都离不开藏品,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 是最重要的物的因素, 藏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对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最基础的。智能化的前提离不开数据和信息, 因此, 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首先要搭建藏品信息采集平台, 首先将藏品数字化, 进行综合信息采集。该平台是智慧博物馆的基础, 通过对藏品数字化, 将真实的藏品转化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数字信息, 便于信息的处理。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声音、图片、活动影像、藏品二维三维形状扫描等, 如此一来获得第一手的数字化信息。

目前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是藏品二维照片拍摄和三维立体扫描, 即建立起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控制的高像素藏品照片拍摄系统和藏品3D信息扫描系统。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 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手的研究资料, 进一步研究藏品, 找寻藏品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信息, 有利于实现藏品的智能化保管;藏品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还会对展览策划人员起到帮助。

以上是藏品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对实体博物馆研究、藏品保护和展览策划的积极作用。同时, 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后, 可以对基本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获得可在网络平台展示的各种完整素材。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irector、三维全景、虚拟漫游、Maya、3ds Max、Web Max、Java3D、Unity3D、VRML、3D自动成像系统等专业软件对二维三维数字信息进行加工, 制作出展厅360 度全景漫游藏品3D模型、博物馆网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建设虚拟博物馆所需要的内容。

2.2 智慧讲解和手机导览系统

博物馆的陈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设计出来的, 对于参观者而言, 在没参观之前一般是不清楚这种设计思路的, 一般也对展览及藏品缺乏全面的认识, 因此, 客观上需要外力的帮助。手机导览可以为观众提供藏品及展览的信息, 可以向观众提供参观路线等信息, 当观众走到某一展品前的时候, 手机导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根据观众需要进行智慧讲解;同时, 通过手机导览服务平台可以记录观众的行为, 包括观众的参观路线、对展品感兴趣的程度、对相关藏品的检索情况, 这些信息提供给博物馆的管理者, 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修正导览内容, 改进展览陈设, 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如此一来, 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有一个直接的互动过程, 信息直接交互, 博物馆人也不必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来征集博物馆改进的意见, 直接根据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博物馆的服务也能够不断升级提高。

2.3 现场和网上虚拟展厅

实体展厅展出的内容有限, 虚拟展厅可以在藏品数量、藏品介绍、背景知识、相关内容方面对实体展览进行扩充。因此, 实体博物馆的展厅现场可以通过虚拟展厅来丰富展陈内容, 增强观众的互动性。一般来讲, 虚拟展厅的制作可以是实体展厅的再现, 即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把实体展厅再现出来搬到网上, 解决不能实地参观的问题。然而, 这种虚拟展厅对于现场参观者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种虚拟展厅就是在内容上要超越实体展厅, 不仅可以包括实体展览, 并且还要有所扩充。同时, 这种虚拟展厅也不应满足于展览和藏品本身的展示, 而是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展厅, 让虚拟展厅涵盖内容更丰富。

实体展厅现场需要这种超越展览内容的虚拟展厅, 可以制作触摸屏版的虚拟展厅放在现场, 这种虚拟展厅不仅展示了陈列和藏品, 还有超过藏品和陈列以外的内容, 包括关于藏品的文字内容介绍、视频、动画等等, 并且还应提供数据库查询等功能, 这样一来, 博物馆的受众人群才能更广, 不仅适合普通人参观, 也适合专业人员研究, 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强。

2.4 相关配套服务系统

博物馆的功能在于为人服务, 而这种服务是在不断扩大的, 不仅限于只有到了博物馆才能接受博物馆的服务, 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不光针对已经来到博物馆的观众, 还要针对没来博物馆的观众, 要使之想来、使之愿来。也就是说, 博物馆要主动“营销”自己, 把自己推出去, 通过各种便利的服务去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可以帮助观众解决一些后顾之忧的问题, 例如, 对于外地的观众, 可以提供博物馆的乘车路线, 使之能够顺利地来参观, 提供周边住宿餐饮服务情况, 以及周边娱乐设施, 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有其他的活动内容。为参观者提供多套选择方案, 以适合不同人群选择, 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观众。

3 智慧博物馆建设注意的问题

3.1 海量信息的存储与挖掘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是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 在运行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是极为重要的, 一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同时, 这些数据也是博物馆各个参与这之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 进而指导博物馆的改进。

3.2 新媒体技术在智慧博物馆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些, 智慧博物馆应当跟上时代的潮流, 主动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自身。有了这些技术, 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范围会成倍扩大, 增强互动性, 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兴起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宣传推广作用是巨大的, 某一信息经过转发之后, 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点击, 这无疑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3.3 移动终端对博物馆的访问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 必须注重移动终端在访问博物馆方面的巨大潜力。目前, 观众对虚拟博物馆的访问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可以通过pc机等相对固定的设备, 这类设备一般都在固定的场所, 不利于移动, 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使用;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移动终端来访问,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 人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实地参观博物馆, 没有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浏览博物馆, 但是, 当今的网络技术已经如此发达,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相当普及, 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上网, 随时可以利用手机访问博物馆, 这种访问的时空局限性很小, 访问也非常灵活。因此, 制作博物馆手机网站、APP等是智慧博物馆构建的重要内容, 能够极大地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宣传范围。

4 总结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所在, 是博物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 最显著特点就是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要素互动起来, 参与其中, 信息充分交互, 不存在信息孤岛, 每一要素发出的信息都会在其他要素那里得到反馈, 进而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修正整个系统。事实上, 智慧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更为友好、快速的方式服务大众, 减少信息不对称, 减少滞后性, 让博物馆成为有生命力的博物馆。

注释

11张晓鹏.智慧博物馆——总说.http://blog.njmuseum.com/article.asp?id=158.

22 潘志鹏.智慧博物馆初探.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299.

上一篇:我们都是孤独的下一篇:新人必知的职场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