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导游词

2024-05-18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导游词(共5篇)

篇1: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导游词

白鹤梁梁体分上、中、下三段。题刻区位于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迄今发现有题刻约165段,文字内容约三万余字。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年代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其中宋代最多,元、明、清代次之。

汇集了唐宋以来千余年各派书家遗墨,隶、篆、楷、行、草皆备,还有巴思巴文,书体风格颜、柳、欧、苏俱全,题刻内容或诗或文、可记事或抒情,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层面,石鱼雕刻精巧流畅,颇具功力,因此白鹤梁又被誉为“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中有石鱼雕刻18尾,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况,为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提供了极好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白鹤梁最早的枯水题刻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因此有了“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称的美名。

白鹤梁题刻长年淹没在江下,只在每年冬春交替,长江处于最低水位时才偶露尊容。因此每每在那几天,前往观看的人们络绎不绝。白鹤梁题刻因它独特文物特性和以及在科学、历史、艺术具有极高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2: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导游词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20__年4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首届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正式试运行对外开放。

白鹤梁,这个诗化的名字缘何而来,虽然众说纷纭,但都与一个叫尔朱通微的人有关。相传,在北魏时,尔朱通微不愿与篡夺皇位的族兄尔朱荣合流,弃家学道,道成,号尔朱真人。尔朱炼丹售市,至合州,价傲太守。太守怒,将尔朱囚笼抛江。竹笼不沉,却顺江而下,至涪州白鹤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渔人举网而得之。尔朱时正酣睡,渔人久呼不应,击磬方苏,遂为至交。渔人仍然轻舟布网,尔朱继续修真炼丹;晚则曲膝相对清谈,倦则抵足揽江入梦。竹笛渔歌,铜磬经文,各得其趣,两情甚笃。一日,尔朱取丹与白石渔人佐酒畅饮,醉后,乘白鹤化仙而去。白鹤梁便以此得名。

在重庆境内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国故都涪陵。古时称为地处北纬29°43′,东经 107°24′。全长1600米,宽10到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的文字题刻170余段就镌刻于其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白鹤梁题刻。

篇3:白鹤梁:“难产”的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保护方案一波三折,最终以建一个无压水下博物馆而尘埃落定。今年4月26日,这个耗时8年、耗资1.89亿元的水下博物馆终于向游人开放,进入为期三个月的试运营阶段。

那么,原计划2006年建成迎客的博物馆,为何又推后了4年,这期间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曲折?

7月17日早上9点,三峡库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整齐地列队两行站于门前,准备迎接当天第一拨游客。自今年4月26日博物馆进入试运营期后,这是每天必上演的一幕。

10年论证,7年建设,白鹤梁终于有了一个令人基本满意的归宿。“白鹤梁有今天,真不错!”涪陵博物馆馆长黄德建对记者由衷地感慨道。

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经过堪与登机一样严格的安检之后,记者站在了长达90米的隧道式自动扶梯上,5分钟后,到达位于长江水下40米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扶梯旁的墙上,一幅接一幅的图片,向游客讲述着白鹤梁前世今生的故事。

下了电梯,跨过一段通道,进入一道宽约一米、厚约半米的钢制舱门,就是60余米长的环形参观走廊。

参观走廊靠近白鹤梁的一侧,有23个水下视窗,其直径为80厘米。每两个视窗为一组,每组间隔1米,游人透过视窗可观赏到白鹤梁上的题刻。

乍看之下,几乎感觉不到保护罩内有水的存在,只是觉得里边的光线有点偏灰、偏绿,灰色可能与石梁的材质有关,偏绿可能是水的作用加之灯光照射的缘故。

保护体内所有光源,均来自6排、150组共计10800盏LED灯。为了让游客的观看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工作人员反复实验,最后发现灯装在题刻上方2米至2.7米,题刻最为清晰。

不过,从视窗看进去,还是要仔细寻找才能看见题刻。在视窗旁边,设有液晶触摸屏,借助水下28个摄像头,可以把白鹤梁题刻以任意角度拉近观赏,也算是弥补了肉眼直观无法看得仔细的缺憾。

涪陵博物馆馆长黄德建也承认,现在游人看到的白鹤梁题刻效果,与自然状态下的观看有很大差异。但是,从保护白鹤梁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这是目前能够选择的最好的展示方式了。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处,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冬春交替、长江水枯时,才露出真身。

1200多年前,唐朝广德元年,有人在白鹤梁刻下两条石鱼,记录了当时的枯水水位。此后,效仿者不断,形成石鱼雕刻18尾,生动记载了一千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古人刻鱼为标,已近似现代水文观测原理,且记录之早,令白鹤梁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美名。

文物工作者和水利专家们根据这些枯水题刻,推算出了1200年的长江上游枯水水位统计,和桔水发生的周期,得出了每隔3年或5年,长江上游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十年就有一次较枯发生,600年就有一次极枯发生的结论。

江水每年枯盈不同,但石鱼现身,则被当地人视为“吉兆”。白鹤梁出水遂成为川江上游的一大盛事,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题刻。据统计,白鹤梁题刻多达165段,文字内容约3万余字,或诗或文、有记事,有抒情,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层面。其中还不乏历代名家、文人骚客的真迹。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名家的诗文题刻赫然在列,艺术价值极高,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1988年,白鹤梁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如果修建三峡大坝,长江水位抬高,白鹤梁的保护就成了一个难题。

2003年,临近三峡135米蓄水前夕,本刊记者到库区采访,采访的重点之一,就是白鹤梁保护方案一改再改的揪心过程。

10年定生死

对于白鹤梁的保护,经过专家论证的先后就有四种方案。

1994年,天津大学提出“水下博物馆”方案;199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水下淹没、陆上复制方案;1999年,国务院三建委黄真理博士提出岸边复制方案,武汉大学在黄真理方案基础上提出“白鹤楼”方案,即在涪陵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大堤设置复建平台,上置复建的白鹤梁题刻,同时在陆地上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览有关白鹤梁的资料及实物。2001年,有关各方在涪陵召开几乎没有悬念的论证会的最后一刻,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无压容器”方案。

葛修润的方案,是在白鹤梁中段题刻最为密集的地方修建一个罩体,该罩体是椭圆型的,长约70米,宽约23米,由于内外均有江水,形成一个无压状态。

葛修润的方案在2003年最终获得通过,即现在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白鹤梁90%的题刻被罩在保护体内,满足了文物保护的原则。这个方案,后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般人想象中的保护罩应该是玻璃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钢筋水泥罐。该保护罩周长234.5米,厚3.5米,顶盖高程141.8米,设计耐用100年。罐体内的水经过物理过滤和净化之后,能达直饮的程度。用于供游人参观的23个双层玻璃视窗,可承受水下40米深的压力。

最初设计的视窗直径只有20厘米,黄德建建议应扩大到80厘米,以便让游客尽可能充分地观赏白鹤梁。黄德建说,他提这个建议时心里并没有底,心想能增大到60厘米就不错了。结果令他很满意,80厘米的要求被不打折扣地采纳了。

保护罩内需定期做卫生或换零件等工作,这是只有潜水员才能完成的工作。记者采访时,恰好碰到潜水员在换零件。

在水下参观廊道一端,各有一个直径两米左右的滚圆形潜水舱,潜水员换装就在这里进行。经过加压等一系列程序,潜水员才能进入保护体内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潜水员拿着一个蓝色塑料筐,以漂浮的姿态在水中缓慢移动,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通过控制室的显示屏再次看到潜水员时,他已将取下来的一个像灯罩一样的物品,递给位于上面保护舱的同伴,修理工作由同伴在保护舱中完成。潜水员需要做的只是取下或装上。

白鹤梁保护体是一个封闭空间,潜水员一旦遇到困难,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找到出口。然而,保护体内密密麻麻的照明、摄像支架,加大了潜水困难。对潜水员而言,缠绕事故是对生命最大的威胁,他必须严格按原路返回,才能保证氧气管不会缠上支架。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在安装照明和摄像装置时,潜水员都要参与,以便对安装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蓄水时间压短工期

2006年10月27日,三峡水库戒功实现156米蓄水目标,白鹤梁沉入水下30多米的深处,成为一座“水下宫殿”。

此前的3年,是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建设最为紧张的一段时间。

“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本来计划的修建时间是5年,但由于三峡水库蓄水时间提前了一年,迫使工程余下的进度必须在一个桔水期干完。”黄德建回忆说。

为了赶工期,施工人员只好实行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那一阵子,黄德建一有时间就在工地上呆着,拿相机记录了不少施工期间的图片,其中一幅,是一个工人坐着在打盹。

在主体工程动工前,施工单位特意对题刻进行了化学保护和覆盖保护。为防止施工中有重物掉下对题刻造成损害,施工者在题刻上铺上一层棕垫后,又加上80厘米厚的沙袋,并进行加固。

主体工程完工,进入到装灯等环节时,所有题刻都覆盖了地毯。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在题刻之上工作时,不许带金属工具,如果不得不带时,工具必须缠在身上。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中国首座水下博物馆,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只能边干边摸索。

朱庆福是长江委建立中心白鹤梁工程监理站总监理工程师,据他说,为了克服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科研攻关项目就达10个。

承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施工作业的是来自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的中山舰打捞队。他们每次下水作业,必须身穿重达100多斤的潜水衣,戴着钢盔,穿着钢靴,在水下进行打模、浇灌混凝土,以及焊接、堵漏等工作。尽管水压并不算大,但在湍急的水流中施工,难度并不小,每个人只能下去工作十几分钟。一名潜水员下水工作,需要十几位相关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保障。

停停建建皆因钱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试运营期间,平均每天能接待400多名参观者。然而,有谁知道,它是在停停建建中磕磕绊绊地建成的。这个原本要在2006年与游客见面的博物馆,直到4年后才撩开其面纱。

2005年1月,施工方和投资方因经费-问题闹起了矛盾。那时,正是抢工期最繁忙的时间,施工方认为赶工期增大了施工成本,比如说夜间施工照明,电费开支加大了,夜班工人的工资也比白班高,要求增加经费;投资方认为总的工期缩短了,投入不仅不应当增加,还应当减少。好在认识终于达成了一致,在蓄水期之前将水下工程建好了。

接着,是岸上陈列馆、安装电动扶梯等后期工程的续建。从2006年后半年直到2008年5月,同样因为经费问题,这些工程几乎处于停工状态,直到重庆市政府垫付1.5亿元资金之后才得以继续。

葛修润为了白鹤梁工程,不知去了涪陵多少次。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都让他操心。

2009年1月24日,施工方和投资方因经费又起纠纷,工程再度被拖延。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葛修润心急火燎,忙着给施工方打电话,“你先做,我来筹钱行不行?”

打电话不奏效,葛修润不得不将有关各方召集在医院附近开了一天的会,才终于将矛盾化解了。

200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迎来了开馆的日子。但是,这个开馆日只是象征性的。尽管12名潜水员轮番进入保护体内,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清淤工作,但水质依然达不到规定的清晰度,不得不进入为期近一年的调试阶段。

朱庆福介绍说,去年开馆时水质浑浊,除江水泥沙、藻类及小鱼小虾等客观原因外,主观因素是由于经验欠缺,水下照明设备的铝合金外壳泡在水中,经江水腐蚀形成漂浮物。改建时,他们将所有灯具外壳都换成了不锈钢,再通过过滤循环系统不断排出漂浮物,才提高了水质的透明度。

今年4月22日,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重庆举行,25日在涪陵闭幕。在闭幕式上,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隆重推出,这意味着一年的调试工作卓有成效。

“现在的心情比2003年保护方案悬而未决时轻松多了。”黄德建对记者说。

篇4:白鹤梁 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我叫温雨嫣,大家可以叫我小温,我希望带给大家如春风般温暖的服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首先呢,我想为大家先将长江三峡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俗话说:“不走三峡,不算到过长江。不游三峡,不算了解长江。”说到长江三峡,不能不提长江。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

当长江流到重庆市奉节县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美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呢,是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其其间的宽谷地段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衢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驶在三峡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朋友们,知道吗,在长江三峡宝库中还存在着另一处瑰宝,那就是白鹤梁!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它自西向东延伸,与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倾斜,常年伏没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较低时才会部分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题刻”,1988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石梁上刻有自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白鹤梁共有题刻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计三万字。其中,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白鹤梁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的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水利专家们据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长江枯水水位和洪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科学价值之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朋友们,白鹤梁更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鱼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就起到测量水位变化的作用了,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和聪明才智的体现。为此我深深为我们国家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感到自豪而骄傲!

“白鹤梁题刻”不仅很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说是书、艺、文三绝,美不胜收,100多段文字题刻共三万多字,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的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

其中,白鹤梁上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这些石刻当中最出名的得算唐代的所见鱼和清代的双鲤鱼。

白鹤梁石刻历来为世所重视,那是因为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

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由于江水每年枯盈不同,前人刻下的石鱼并不是每年都能露出水面。人们慢慢发现,石鱼“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个丰年,于是乎,“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说法就流传开了。

三峡工程的开建,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梦想。然而,当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鹤梁题刻也将永远眠于水下40米深处。如何保护好这一“国宝”,成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科学考证,最厚采纳了再原址修建沉箱式博物馆的意见。因为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又形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而且增加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从2003年正式开工,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落成仪式。该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水下博物馆的保护罩体工程设计名“穹顶”,位于题刻正上方,呈椭圆形将整个题刻平面覆盖。水下保护罩体墙外设有游人参观通道,游客可由岸上经钢制廊道乘自动扶梯进入水下保护体内。

待会儿,各位朋友到了白鹤梁,有三种方式参观这些石刻,一是透过廊道的玻璃窗观看,二是通过操纵摄像头观看,三是对潜水较感兴趣的,可以身穿潜水服与我们的石刻来一个亲密接触。

篇5:白鹤梁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山城重庆。我是来自重庆龙腾旅行社的导游XXX,将担任大家这次白鹤梁之旅的导游。而坐在我身后的这位呢,就是我们劳苦功高的司机—陈师傅,我们的陈师傅驾车以达20xx年,经验丰富,所以请大家放心乘坐我们的旅游大巴。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大家刚刚已经进了我们这个车门了,那我们也就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在旅程中,大家可以叫我一声xx。我跟陈师傅呢,也会竭力为大家解决旅程中的各种问题,希望大家有个难忘而美好的旅行。

现在我们乘坐大巴车由重庆市区出发,估计两个小时以后我们就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涪陵白鹤梁,在此之前我将我们的目的地涪陵白鹤梁给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白鹤梁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位于中国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由于早年常有白鹤群集于上面而得名,也有人说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白鹤梁题记始刻唐代广德元年,梁上共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一只,主要分布在长为220米的中段石梁上。

“石鱼兆丰年”大家都听说过吧,这是由于题刻常年没于水下,唯冬春季节江水枯落时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鱼作为枯水水标,每当江水退石鱼见,则意味着一个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经过去,丰收年景即将到来。

题刻、图像记录了自唐迄今1220xx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人们以石鱼的眼睛作为测量水位的标准,和现代水位测量中设立水尺零点的原理相同,石刻鱼以唐代的所见鱼和清代的重携双鱼最为著名。经1200多年的历代沿用,古代先民通过长期对枯水周期的认识,经多年观察并掌握了枯水变化规律,其结果是石鱼水标每三五年小露一次,十年大窟一次,六百年极枯一次。不少细心的人将石鱼出水时间,观鱼者姓名、籍贯和石鱼露出江面到枯水线的距离用尺测量出来,刊刻在石梁上,日积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极其珍贵的水文记录。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以石鱼作为枯水水标的古代水文站。为长江流域的水电事业。桥梁建筑、内河航运、农田灌溉、资源开发、沿岸防洪和城市供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白鹤梁上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中碑林”之美誉。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举世闻名的白鹤梁题刻将没入水底,为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中国政府极具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无压力容器”的保护方案,这种保护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题刻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通过保护的理性思考,解读他所承载浓缩的历史资讯。所以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不是纪念碑形式而是以人类进步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延长石刻的生命历程,充分体现了对古代文明的尊重。这种突出的保护形式在全球内也是极其罕见的,它将成为国际保护文化遗产史上的又一成功范例。

好了,朋友们,涪陵白鹤梁就快要到了,你准备好了吗?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遗失。

★ 如何写白鹤梁导游词

★ 介绍导游词

★ 导游词介绍

★ 介绍扬州导游词合集

★ 长城介绍导游词

★ 乌镇导游词介绍

★ 介绍长城导游词

★ 颐和园介绍导游词

★ 介绍黄山导游词

上一篇:匆匆那年经典爱情语录下一篇: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