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2024-04-20

的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精选6篇)

篇1:的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湖北省博物馆的英文导游词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we will go to visit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On the way to the museum, I ‘d like to show a present to express my warmest welcome to you. You may wonder what the present is. Well let me introduce it to you. The music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to is the very gift. Now, please enjoy the music.

Have you ever listened to the music? And what musical instrument is used to play the beautiful melody?

That’s the serial bells, a wonder in the world. Indeed a wonder in the world. Every year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ntinuously come to visit them and appreciate the programs played by it. Each year they return with unforgetable memory.

The building with red wall and green tiers before us is the very museum,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Constructed in 1953, the museum is the center for collecting, studying, preserving and display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in Hubei. More than 700,000 ancient relics are stored up in it. There is a collection of 100,000 books on history, archaeology, art etc. These relics provide precious material data fo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hina.

Situated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Hubei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land. As early as 2,000,000 years ago, our ancestors lived and worked here and gradually they began to create their own civilization. The relics unearthed from Zenghouyi Tomb are good proofs to the civilization. The relic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are most from the tomb. Serial bells are the most precious and greatest of them all.

Are you familiar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serial bells?

It is said that it is the oldest musical instrument kept in the world. You see, our ancestors already knew how to use music to enrich their lives so long ago.

Luckily indeed, our 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it by accident and thus displayed the marvelous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Chu State in front us.

In 1978, a soldier discovered a large tomb when building his house. It was really a great surprise to discover it at that time. Afterwards,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these serial bells on the same spot. This was appraised to be the tomb of Zenghouyi. It was220 square meters, 20 metros deep, consisting of 4 tombs. The main coffin was made up of hug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ffins. The man in it died at the age of 45. Those buried alive with the dead were all female, aged from 13 to 25. They were in 21 coffins.

Besides the serial bells, more than 7,000 other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have been unearthed, such as bronze ware,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weapons, golden ware, jade ware, painted ware, wooden ware, and bamboo ware. Most of them are unique art treasure and they were deliberately made.

What is especially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such as serial bells, stone chimes, drums, 25-stringed plucked zither, and bamboo flute. They are totally 8 types, including 124 pieces. The entire musical instrument is placed perfectly among the bronze serial bells. They make the tomb look like an ancient concert hall.

Today the underground concert hall has come back to life. As a major instrument, 64 serial bells are put in the middle room, lined along the north and west wall.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serial bells are Zenhouyi’s favorite, for his body was placed in the west room.

As wee see, these big bells are shaped like round-bottomed baskets; small ones are like warming pots. They are hung in 3 layers from the winding bell shelf that is 13 meters long, 2.7 meters high. The whole bell shelf is supported by 6 human-shape objects. It is as strong as newly cast.

Ok, let me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elegant ancient serial bells. All the bells have been played. They are all carved with inscription about musical melody. Each bell can produce 2 pitches. After many years of research, we find that its amplitude approached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of today. The combined scale is the 7 notes in C major of today. Its compasses very side, including 5 and a half octaves. The whole sound may be adjusted. Its wooden shelf is quite exquisite. Although buried for 2,400 years, the serial bells are well played. It not only can be used to play with to produce scores with the same melody, but also can produce mixed sounds though harmony and repeat tunes. Chinese musical pieces, such as Intoning Three Times Before Leaving Yang Pass, The Moon On The Spring River, and foreign pieces, such as Christmas Eve, can be played on it, even Beethoven’s Ode to Joy in the Ninth Symphony can be. Foreign tourists are usually attracted by the fascinating music when listening to the Chinese song The Night On The Prairie. When foreign songs cut in, they are shocked by the old civilization of Chu State. As the famous violinist, Menuin praised it, ‘The grand Greek music is accepted by the world. However,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in ancient Greece were made of wood, what’s more, not a single instrument is kept till today. Here we are able to enjoy the sound of the instrument of 2,000 years' history from the tomb of Chu State.

Actually, whoever enjoys the music played on the serial bells will be surprised at the great achievement made by the people of Chu State in the fields of music, culture, smelting, and casting.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Chu State was called the state of rites and music at that time. People in Chu State love dancing. They danced in the palace and sang in the room. They knew how to enjoy dancing and singing. We can imagine the following scene. The host of the bomb was seated in his palace and watched the girls dancing. On both his sides sat his followers. They sat on the floor. A table with short legs was placed in front of them. They put one hand on the table that is used to hold arms.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relics in the tomb.

Do you know, in China, a male and a female mandarin ducks are the symbol of love, for they often play together in the water and live together. Can you see the box here? This box was found in the tomb. The box was painted. It was empty in it. But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They describe a very vivid situation; some people are striking bells, beating drums and dancing. This picture is very precious, for we can know how these instruments should be played, especially the serial bells.

I wonder if you have noticed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andarin duck on the box. Do you know why? Oh, he is abandoned by his lover. But he found a new company―music. He didn’t heed the other mandarin duck, for what he really loved was music.

Well, I have a question. What is the tourists’favorite?

The music played on the serial bells.

$content2$

篇2:的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浙江省博物馆旧名西湖博物馆,1931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浙江省博物馆。该馆原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大业务部门,1980年分出历史部文物组,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年分出自然科学部,成立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有关数据显示,该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绸片和麻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从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批标本;还有大量的古今书画,其中有唐代宗教画彩绘净土变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的一半(另外一半现藏台湾)。古书画多数是明清时期的,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中,仅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作品就有3700多件。浙江是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较早的地区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战略要地,其经济史料和革命文献该馆均有收藏。[2]

浙江省博物馆以斑斓多彩的文物展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七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物长年在历史文物馆、书画馆、青瓷馆、工艺馆等陈列馆展出。同时,精品馆不定期地推出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高品位的专题展览。浙江省博物馆还有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位于龙游路的沙孟海书法艺术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名人馆舍系列。底落成的浙江西湖美术馆,又为浙江省博物馆拓展了新的天地。 该馆藏品近7万件,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的一半(另外一半现藏台湾 )。

该馆先后举办过数以百计的陈列和展览。属于历史文化方面的有《浙江历史文物陈列》、《河姆渡文化陈列》、《杭州史迹陈列》、《浙江革命文物陈列》、《浙江民间工艺陈列》、《浙江青瓷陈列》、《浙江出土文物展览》、 《浙江古代书画展览》 和馆际间交流展览、纪念性展览等。还组织了一部分富有地方特色的藏品分赴日本、美国、德国展出。

该馆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编辑出版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龙泉青瓷》、《浙江省博物馆藏品选》、《黄宾虹山水写生册》、《浙江太平天国文物图录选编》、《浙江文物》等专著。

篇3:的湖北省博物馆导游词

一、湖北省现场导游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 从语言表达能力来看

1、体态语运用不恰当, 表情生硬、缺乏肢体语言。

指导老师往往强调:讲解的时候要注意站姿、不要有诸于“挠头、左右摇摆”类的小动作。于是一部分考生进入考场后立即按形体课标准的站姿———“双手交叉置于小腹前”直挺的站立着, 接着便开讲, 全然没有“目光语、手势语、体态语”的运用, 往往是导游词中讲到“大家请往左边看”时, 考生的眼睛却直视前方, 或者, 眼神至始至终没有和“游客”交流;有些考生的表情是始终如一的“笑”, 不能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讲解红楼时, 提到彭、刘、杨3位革命党人被害, 有些考生的脸部居然还是喜形于色;在手势语的运用上, 有些同学表现得很拘谨, 手不知道该放哪, 有些女生的手势语则是带有很明显的设计痕迹, 不够自然, 不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以上不恰当的体态语, 不能很好的辅助考生发挥情感, 自然也感染不了考官。

2、有声语言的运用能力欠佳。

导游讲解时的有声语言是指语音、语气语调、语速、停顿等运用。考生往往表现出的不足是:有些考生的导游词记得很熟, 所以讲起来语速过快, 没有了抑扬顿挫、没有了停顿, 感觉是“背”导游词而不是“讲”导游词。

(二) 从景点讲解能力来看

1、导游词内容雷同, 没有创新。

目前, 绝大部分的学校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校) 均没有设置专门的导游词创作课程, 也没有专门的教材, 由于办学条件有限, 很多学校的模拟导游课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 学生只有自己从网上、参考书籍上“照搬”, 这样下来, 导游词千篇一律, 没有个人的观点, 没有创新, 甚至还会出现知识点的错误。

2、学生对导游词不理解, 讲解起来像

“背书”。即使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 学生也会从多篇参考资料中“拼凑”, 由于不理解, 讲解起来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情感, 如同背书。也正是由于对导游词不理解, 在回答提问的环节中表现得不尽人意。例如, 有位考生讲的是“归元禅寺”, 当考官问他“归元寺属于佛教中的那个宗派”时, 他竟然回答不上来。

3、不能恰当的运用讲解技巧, 讲解比较死板。

学生在讲解导游词的时候, 几乎都是一溜烟的“平铺直叙”, 不知道利用设问和游客进行互动、不知道运用对比来突出景物的独特之处、不知道引用诗词经典来为导游词增色。这些反映出导游业务中“导游讲解技巧”章节的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三) 在应变能力方面

学生往往表现出过度紧张, 一旦出现疏漏, 便神情慌张, 结结巴巴。这个现象实际上折射出考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比较差。而我们知道, 导游工作具有独立性强的特点, 在加上服务对象复杂多变, 如果遇事不能沉着稳定、独挡一面, 则很难胜任导游的工作。相对而言, 导游的规范操作能力的考查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 只要导游认真学习导游业务, 问题都不大。

综上所述, 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不理解导游词、导游词没有创新;不会恰当的运用“表情、手势、语音语调、停顿”等态势语来辅助情感的发挥;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太差。

二、原因探析

考生的以上缺点折射出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 没有找到一种有效地提高导游核心能力的方法。

(一) 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我省导游人才培养的规格有:中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研究生主要是为市场培养高级管理、规划、研究型的人才。而大专、本科生的定位应该是为国家输送高素质、高层次的导游人才, 他们将来的去向是到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去旅行社、去旅游景点从事导游工作。但是目前多数大专院校课程的设置偏向于管理类、经济类的理论知识, 而轻视了导游人文知识、导游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时上, 理论课明显多于实践课;高职中专类的学校, 虽然也开设了专业课, 但是, 一部分学校专业课的课时量比不上语数外基础学科的课时。而且, 核心的专业课大多放在二年级开设, 学生二年级下学期就要面临实习了, 时间上显然不够。

(二) 导游核心能力培养方面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导游业务》、《模拟导游》等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枯燥的讲解加简单的示范, 学生的能力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导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然而, 据悉, 武汉市目前能够将“一日游”讲好、讲透彻的导游是少之又少, 能够一毕业后就走上导游工作岗位的学生也非常少, 他们往往是从门市接待、跑业务做起。2007年、2008年武汉市的十佳导游中, 95%以上的是旅行社的老员工, 新鲜血液很少。其中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作为导游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讲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应变能力等等。

三、对导游核心能力培养的几条有效建议

(一) 用微格教学法构建导游语言训练体系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通常, 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 在导师的理论指导下, 对一小组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 并当场将实况摄录下来, 然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 同时进行讨论和评议, 最后由导师进行小结。这样依次让所有学员轮流进行多次微格教学, 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 技巧有所提高,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微格教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产生后, 迅速在美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和研究。而与教学技能类似, 同属于技能性质的导游语言技能,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 移植微格教学方法, 使其运用到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中, 为广大学生提高导游语言运用能力服务。

用微格教学法构建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导游语言能力体系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技能的单一集中性:根据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一个宏观的导游语言细化为几项较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 如如何致欢迎辞、景点讲解技能、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 (音准、语调、音色、停顿、语速、语气、节奏等) 、体态语 (表情、手势语、首语、站姿等) 运用技巧、提问技巧、结束技巧等, 将学生进行分组, 使每一项现场导游技能都成为学生训练的目标。分组训练结束, 在教师的组织下, 逐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总结, 达到提高学生导游语言能力的目的。

第二, 目标明确可控。微格教学中的导游语言技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 使培训目标很明确, 容易控制。导游语言技能涉及方方面面, 但通过对每项细分的技能进行反复训练、熟练掌握, 就能形成完美的导游语言艺术, 并逐步形成个人的导游语言风格。在目标比较明确的受到控制的实践系统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也将得到成熟和巩固, 有效避免紧张等临场发挥失常的因素。

第三, 角色转换多元性。在微格教学中, 每个人充当了4个角色:学生、导游员、游客、评议者。在教师的导游语言技能分析示范中, 教师讲理论, 播放示范录像, 学生边看、边听、边与自己的导游实践作比较;在充当导游员作讲解的过程中, 学生综合理论和实践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导游语言中;在听取其他同学讲解的过程中, 则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去听;到评议阶段, 不仅要评议同伴导游语言使用情况, 还要进行自我评议。经过这样4个阶段的循环, 使他们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再到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 利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导游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的时间远远多于在课外的时间, 应此, 教师一定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例如, 《导游业务》中涉及到导游如何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客人的各种投诉的问题, 这是非常能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的。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很多老师也用过, 但是, 效果不明显,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案例的设置不要过于简单, 学生如果可以通过看书解决, 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教师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案例, 然后精心设计。第二, 案例中的时间、地点、任务最好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 让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其实离他们很近, 同时也能够联系实际讨论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第三, 案例可以跨章节, 也可以跨学科。例如, 糅合政策法规、模拟导游的内容, 既有分析问题, 又有讲解、模拟的成分。第四, 对于有些章节适合情景模拟。

四、教师应该结合本地旅游景点实际情况开发模拟导游校本教材

很多旅行社感叹没有多少能真正讲好自己家乡的地接、考生讲解导游词感觉是背书, 回答有关景点的提问时, 一问三不知, 这些都是由于不理解导游词, 没有很好的了解景点的相关历史、地理背景造成的。目前湖北省几乎没有一本讲解本土旅游资源的模拟导游教材, 所以开发适合于本地的模拟导游教材具有实际意义。校本教材的开发既要形成文本, 同时更应该配以多媒体。教材的体例最好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 武汉市导考的景点有10个, 可以编写成10个项目, 每个项目里面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收集景点的相关资料 (概况、地理、历史典故) ;撰写导游词;讲解练习;模拟讲解、实地讲解。

五、合理设置课程, 突出导游专业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环节、突出“导游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大专、高职、中专学校, 其培养目标应该很明确: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能顺利的上岗, 能够有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能够用精彩的讲解、深厚的文化底蕴打动游客。因此, 导游教学要少一点枯燥的理论课, 多一点实践、多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玉姝.实践性教学在《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8 (3) .

[2]、王培英.试论我国高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1) .

篇4:博物馆的虚构和虚构的博物馆

摘自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正如现在的每一次旅行,我再次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原因确实是与“博物馆”有关。在这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长和策展人们齐集,在一个原奥斯曼帝国银行总部的奢华建筑中举行三天的会议,对“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艺术收藏和展览相关的哲学、道德及实践议题进行讨论”。在嘉宾发言、咖啡小憩、饭后社交的间隙,我不禁自嘲地想这个会议与其叫“超越危机的美术馆”,不如大胆一点叫“博物馆如何拯救世界?”这种英雄式的、盲目的使命感,跟小说《纯真博物馆》中帕慕克笔下的凯末尔对芙颂的迷恋如出一辙,甘愿为称之为“爱”的不可描述之物从其所属的外部世界中退出,向内部的执迷崩塌。

从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博物馆确实是我去过和即将要去的每一个城市的坐标,那些google地图上的小红点,往往是我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想象;如果一个地方缺少博物馆,我就会用小说来填充,阅读当中的那些畅快无比或不堪忍受的片段,一旦与某种曾经有过的视觉记忆相结合,就可以放大或强化不曾拥有过的经验:例如在《2666》最长的章节“罪行”当中,你身陷那些没完没了地被谋杀的墨西哥女工和她们无法被记住的名字,失去了理解作者意图的耐心,此时,从某个展览的录像作品中看过的墨西哥边境小城漫山遍野的废弃汽车的场景,就会在一瞬间混杂着血腥的尘土气息扑面而来。这大概是虚构/想象(fiction)与博物馆可能建立的第一层关系:对经验和感知的无尽欲望。

如果说城市的历史往往被保存在博物馆当中,它们代表的往往是一种无人称的官方记忆。从这层意义上说,一个城市有帕慕克这样的作者是幸运的。他不仅在其自传性著作《伊斯坦布尔》中直呼其名,在《我的名字叫红》中用一个悬念故事的载体细致地书写土耳其细密画的传统,更将《新人生》中已经显露出来的,用貌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物品书写土耳其历史的执着在《纯真博物馆》中发扬光大。由于当代艺术及其臭名昭著的概念,我们已经不再为貌似毫无审美价值的日常用品以大规模的姿态进驻博物馆的事实感到惊讶,它们大多数带着某种使命而来,却并非它们本身。在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里,我们不会看到杜尚式的大胆宣言,他是真心要为物品立传,在他的精心陈列下,这些物品就像个恋人一样絮絮低语,唯一的问题是,经年日久,这种低语也可能成了忆苦思甜式的牢骚。在去往纯真博物馆之前的晚上,我们在市中心一家有土耳其传统民间音乐演奏的餐厅预订了位置,邻桌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似乎正在为一位女孩庆祝生日。餐厅的价格与一般餐厅比起来偏高,但餐单的选择之少却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邻桌的年轻人到此似乎完全不是为食物而来,我在欣赏音乐之余只见他们不断地添加雷基酒,兴之所至,便随着音乐和酒意随心起舞。雷基酒闻起来有股浓烈的茴香味,喝的时候往往要兑水或加冰,这种原本透明、兑水之后变成白色的液体对土耳其人来说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凯末尔在小说中后部分就几乎到了手不离酒的地步,有趣的是帕慕克也没有把他当做一个酒精中毒者来写(在西方小说,尤其是畅销书当中,创伤化的主角往往就被刻画为酒精中毒者,对戒酒的描写就是主角自愿或非自愿的身心康复过程);而在博物馆里,展柜中更是隔三差五地就正儿八经地陈列着一杯雷基酒,据说雷基酒的后劲很足,“是爱神为恋人所调制的,只有真心为对方付出,一心想着所爱的人才能品尝出它所隐藏的凄美底蕴。”

事实上,不停地喝着雷基酒的凯末尔在《纯真博物馆》中简直是过分清醒,他以编年史一样的、全知全能的古典口吻叙述着自己和芙颂的故事,像无数个全景摄像头一样无时无刻、巨细无遗地记录下芙颂的一举一动及其周遭的一切,甚至到了干扰读者想象力和阅读乐趣的地步。尽管帕慕克部分牺牲掉了这个人物的可信性和亲和力,却为20世纪70年代土耳其世俗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绘制了一幅极其生动的画卷:从土耳其到刚刚崛起的本土电影工业,到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以文化西化和消费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再到土耳其内战及保守派隐约的历史背景,无不被这些摄像头揽入镜中。帕慕克为小说的每一个章节都精心布置了一个展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本叙事和视觉叙事之间的差异之处,对于一些相对纪实性的章节,比如“一些讨厌的人类学事实”这一章,文本谈到的是那一时期土耳其报纸上刊登失去贞操的未婚女孩们被黑条蒙住双眼的照片的保守习俗,展柜当中就只要展出收集而来的报纸页面便已经能呈现足够的关联;而另一些比较情绪化和抽象的章节,例如“秋愁”中讲述凯末尔与未婚妻栖居海边雅丽多月却完全无望摆脱对芙颂的思念和愁绪,这也是凯末尔越发转向内心执迷的转折点,展柜的陈列就犹如一幅立体的超现实主义油画,那种绵长而又强烈的绝望被凝结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黑色的海面上。

将过去和回忆凝结于物品之上的执迷有一种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即所谓的“囤积狂”,尽管并未被临床医学正式诊断为疾病,但这种不停收集物品的强迫性行为有时可能会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伤害,这一点容易让人联想到“珍宝柜”与殖民主义的关系。“囤积狂”的形象在西方的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中时有出现,我就在加拿大的电视台上看到过解救囤积狂的真人秀,而美剧中的“囤积狂”案例往往被赋予一定的科学分析,例如囤积者物品堆放的方式总是体现着某种时间或事件分类线索,他一心要维护的是那些无法回溯的过去,即使腐烂、发霉、变质,仍然以物质化的方式,层叠在他个人的生活版图上。在《纯真博物馆》的最后一章,凯末尔跑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遍寻伊斯坦布尔各个角落喜欢收集物品的每一位“同好”,目的就是要为他逝去的爱人芙颂建一座博物馆。除了作者帕慕克,叙述者凯末尔之外,故事的真正中心芙颂,却是最为暖昧、神秘的一角。芙颂的故事仿佛是一桩事先张扬的死亡事件,只有在两人于凯末尔的迈哈迈特公寓偷情的时候,芙颂才被赋予清晰、独立地讲述自己意愿的机会(例如她向凯末尔首先表明爱意的勇敢时刻),而在她婚后、凯末尔频繁到访她家的8年里,她都是一个不透明、压抑的、个体意志和需求不明的女性形象。尽管凯末尔(又或者说是帕慕克)在故事叙述中始终表达出对土耳其女性受压抑地位的同情,但是他对芙颂时刻追随的目光,却往往停留在对她的美貌和细微情绪的描述和享用之上,即便是偶尔观察到芙颂的不满和怨恨,也只是停留在何时能拥有她的白日梦之上,从未深入思虑她不快乐的真正原因。这一切越发令芙颂最后的车祸谜团重重——作为铺垫,帕慕克在不同的地方两次提及希区柯克的《后窗》,与其说《后窗》的故事与小说有任何关联之处,不如说帕慕克是要令芙颂的死成为一种难以解释的“麦格芬”,芙颂似乎用自杀这一悲剧仪式决绝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其实远胜于对长相厮守的完美爱情的信服。这里不禁让人疑惑是否凯末尔“收藏”芙颂的欲望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又或者说帕慕克在小说中设定了一个虽生犹死的芙颂,是为了让她在真实的博物馆中重生。在相对漫长的西方博物馆史中,物的死亡,物的失语正是人类中心叙事的首要条件,只有物不予回话,人类才能为其设定新的秩序。

nlc202309012044

凯末尔在小说里面反复地说着:“当你们若干年后走进这座博物馆的时候,你会看到……”确实,当我经过帕慕克反复提及的贝伊奥鲁区,穿过繁华的伊斯提克拉尔大街,手持一本《纯真博物馆》的英文版(根据博物馆的网站介绍,带上小说的观众可以获得一张免费门票),进入这栋红色建筑的时候,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满墙的4213个烟头。这些烟头被按照其“收集”日期一个个整齐地钉在墙上,旁边播放着两帧小幅录像,镜头特写着一个女人手,涂着红色甲油的纤长手指间夹着燃烧的香烟……这时候我的“观看”和“阅读”可以被分为几个部分:它的情感部分,来自于我的性别意识和经验,即所谓女性观众的敏感和纤细神经,她们对理想爱情的不灭幻想,她们倾向于相信虚构故事的天真本色等等等等;它的美感部分,来自于我的职业和日常训练,一种对于视觉构图和完整的作品性的膜拜;它的逻辑推论,比如“红色甲油”,来自于我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它的意义,即“这些烟头是凯末尔在8年中不断访问芙颂家的时候一个个偷来的,是他对芙颂的爱的表现”,来自于我的阅读和记忆;对它的收集者的认知,我很清楚是作家帕慕克而不是小说的主角凯末尔,来自于我对所谓创作主体的清醒。凯末尔的烟头和帕慕克的烟头是不一样的,凯末尔的烟头上有芙颂的唇印和气息,每一个烟头被掐灭的形状代表着芙颂灭烟时不同的状态和心情;帕慕克的烟头是作者式的,我们忍不住要追究其创造性天赋的瞬间,分析其方法。这个袖珍的博物馆在方方面面都与那些我熟悉的、常规的博物馆相异其趣,而正是关于“谁是作者”这一点,特别是在博物馆的阁楼里陈列的各个不同语言版本的《纯真博物馆》和帕慕克的写作手稿,令这个想象的博物馆又重新回到了权威博物馆叙事的桎梏里,它始终提醒着我们讲故事的唯一主体。

关于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和位置安插,很多小说家都费尽心思。在艾柯的新小说《布拉格公墓》中,他甚至不惜令主角成为一个健忘症患者,竭尽全力追寻自己已经忘记的另一个身份。从这一点上说,帕慕克将自己的作者身份嵌入到凯末尔和芙颂的爱情故事中的方式可谓稳妥传统,第一次以远房亲友的角色出现在凯末尔和茜贝尔的订婚晚宴上,第二次则在小说的最末一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记述自己印证凯末尔故事的片段和在订婚晚宴中与芙颂的共舞。这种叙事安排很难止住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提出“这些物品是由谁,如何收集并布置起来”的发问,在这里,“虚构/想象(fiction)”和“历史(history)”虽然发生了交叉,它们的界线却被保留了下来。“虚构/想象处理的并非全部是事实,它是一种叙述性或有一定信息量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想象的或理论的一一也就是说,由作者创造的。虚构/想象与非虚构/想象相对,后者仅仅处理事实性的(或者说被认为是事实的)事件、描述和观察等等(例如,传记和历史)”。这甚至让人想到了策展作为学科与艺术史之间的分野,策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在处理事实信息,而是在构建一种想象或理论的成果,艺术史虽然发展至今,却仍然深深扎根于所谓“事实”,这两者在本体论上的差别注定了它们多少有点水火不容。

以定义将虚构/想象定义为传记和历史的反面,那些富有经验的观众或者读者,应该同样对这样的定义或界线了然于心,因此他们不会真的将纯真博物馆所在的红色小楼当作芙颂曾经住过的房子,也难以在看到4213个烟头之后长久地保留那种浪漫主义的感动和幻想,如果他们试图在烟头上寻找芙颂的唇印,可能也纯粹是出于猎奇;当然,正如帕慕克所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幸福”,而幸福的指标就是要相信这是凯末尔的博物馆而不是帕慕克的博物馆,我想能享此福的观众大概为数甚少。在现实生活中,将想象与现实加以区分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健全的基本条件,而在稍为复杂的叙事圈套里,对两者加以区分除了依赖常识和理智,还要加入了知识的系统。对任何一种知识的认定都同时蒙蔽了另外一种感知的可能,它是我们施加于自身的规训。前不久开幕的本届台北双年展的主题是“现代怪兽:想象的死而复生”,引用王德威的著作将现代性的历史比喻为怪兽,策展人安森-法兰克为展览所写的前言中写道:“然而,我们所谓的想象/虚构不仅显现在那些以想象杜撰的怪物上,也在我们所说的故事以及特定的画面,我们以这些画面与周遭环境互动,并赋予这个环境意义,而这个环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虚构’一一亦即假的或编造的。精确而言,虚构或想象的事物栖于某个现实的中心。必须透过作为形象的虚构,我们才能认知和认识事物。我们在世界上所能思考和做的一切都取决于虚构,而最重要的是,它决定了我们对可能的事物的视野。”

重新回到博物馆的叙述,也就是所谓的博物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将这种历史同时也看作是一种虚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进。如果你读一读下面这段由瓦尔特-本雅明于201]年在纽约为他在时代美术馆的讲座撰写的文字,你或许会认同我的想法:“要找到答案,我们首先需要回溯到五百多年前的罗马。其时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刚刚就任教宗,称儒略二世,他将一座名为阿波罗的雕像带往自己的任地,安置在又名贝尔德韦里宫的梵蒂冈花园里。公元1506年的一天,教皇听到消息说有人挖掘出一座不同寻常的雕像,他立即派遣朱利亚诺·达-桑迦洛和米开朗基罗赶赴现场。桑迦洛马上辨认出雕像刻画的人物是祭司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他们的悲剧见于普林尼记载的关于古老的特洛伊的传说。不久之后,梵蒂冈花园里又多了好几座雕塑,它们被安置在围墙上特意修建的龛洞内,其中有斜倚的尼罗河和台伯河,还有阿波罗、拉奥孔、维纳斯、克里奥帕特拉和赫拉克勒斯残像。忽然之间,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出现在基督教的心脏地带,它将为此后几个世纪的西方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深远冲击。来自遥远过往的雕塑残迹在田园诗般的梵蒂冈花园(后来得名罗马贝尔德韦里宫)汇聚到一起,标志着“古代”的诞生。同时,作为一种区别于基督教的新世界观的代表,这一新生事物亦宣告了“现代性”的发端。由此一来,在这座充满胜景的奇妙花园中,就有了这么一段古代和现代性愉快共处的时间,仿佛是彼此携手从基督教的世界中逃逸而出。这些雕塑在此之前都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几乎湮没无闻。现在它们被汇集一处,作为“审美对象”呈现在世人眼前,仅仅是其“优美”便足以博得倾倒和赞叹。至于它们一开始时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制作的,曾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其“内在叙事”又是什么,都变得无关紧要。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雕塑视作是最早的现成品艺术,实际上也是最早的艺术品,而贝尔德韦里宫的古物陈列室则是最早的美术馆,就那个短暂的时期而言,它甚至可被视作最早的现代美术馆。

篇5:上海昆虫博物馆的导游词

美丽的吉丁虫,非洲最大的甲虫——大角金龟,世界上最大的蝉——帝王蝉.

喜欢蝴蝶的朋友,可别忘了去展厅中央的六角形展区看看.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

标本:凤蝶,闪蝶,环蝶,猫头鹰蝶,数字蝶等等.在展区的外墙上,你能见到世界上最美

最名贵的蝴蝶——被誉为“光明女神”的海伦娜闪蝶(展品编号417),其单只标本售价高达

36万元.它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其雄蝶能在不同的光线和视角下,闪耀出浅蓝,天蓝,

紫蓝等多种绚丽色彩.

再让我们来看看陈列在展厅左侧角落里的饲虫用具.这里有养蝈蝈的虫盒,养黄蛉的

虫笼,专供蟋蟀格斗的斗格,甚至有蟋蟀专用的迷你棺材.

在饲虫用具展台的旁边,悬挂有三幅蝶翅画.它们全部由产于巴西的闪蝶翅膀制成,十

分珍贵.

结束了各展厅的参观后,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可以去博物馆大楼后面的多媒体播放厅

和互动实验室走走.多媒体播放厅可容纳100人,放映针对各个年龄层的昆虫科教片.互

动实验室里有40台光学解剖镜,可帮助我们轻轻松松地看清各种小型昆虫标本.

观看科教片的同时,再仔细想想今天的收获,对照手中的学习单,是不是所有的问题

篇6:水洞沟的博物馆导游词

休息室和储藏室 室内

坑道的左右两侧辟有土屋,土屋大小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些入深较浅,是为站岗的岗位。有些用作休息室或作值班之用,还有一些便是储藏物资的场所了。

陷阱 室内

一号陷阱,深约一丈,原先在陷阱里面会倒置一些鹿角和竹签,上面覆以柴草以及浮土,藏兵洞光线昏暗,加之敌人对于洞内环境不熟悉,很容易掉入陷阱,一旦落入,非死即伤,至今里面还遗留着敌人的尸骨。

炮台 室内

上一篇:单位委托书怎么写下一篇:庆七一党员知识竞赛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