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一

2024-04-07

有机化学一(通用8篇)

篇1:有机化学一

简单题(共8题)

1.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并加以解释?

乙炔

甲烷

环戊二烯

乙烯

参考答案:

酸性:环戊二烯 > 乙炔 > 乙烯 > 甲烷;环戊二烯负离子具有芳香性,后三者杂化状态不同。

2.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并加以解释?

甲醇

乙醇

异丙醇

叔丁醇

在水中和在气相

参考答案:

水溶液中酸性:(水)> 甲醇 > 乙醇 > 异丙醇 > 叔丁醇;醇ROH的共轭碱RO-在水中的溶剂化效应越大酸性越强,甲基的存在阻碍溶剂化作用。在气相:叔丁醇 > 异丙醇 > 乙醇 > 甲醇;甲基在气相为吸电子基团,具有-I效应。

3.比较下列各组的碱性强弱,并从结构上予以解释。参考答案:

(1)

苯胺中,N上孤电子与苯环p-π共轭,电子分散,接受质子能力降低,碱性变弱。

(2)OH是好的供电子基,NO2是强的吸电子基

(3)

苯胺中,N上孤电子与苯环p-π共轭,电子分散,接受质子能力降低,碱性变弱。

(4)

吡咯中,N上的孤对电子与二烯共轭,形成芳香体系,因此接受质子的能力降低。

4.比较下列各组羰基化合物的活性? ① 3,3-二甲基丁酮,1,1,1-三氯丙酮; ② 乙酸乙酯,乙酰氯; ③ 环丁酮,环戊酮,3-戊酮 参考答案:

Cl3CCOCH3 >(CH3)3CCOCH3;②

CH3COCl > CH3COOC2H5;③

环丁酮 > 环戊酮 > 3-戊酮

5.试解释亲核加成反应中,ArCH2COR的反应活性为何比ArCOR高? 参考答案:

Ar直接与羰基-CO-相连时,羰基和芳环共轭使羰基碳的正电荷离域分散,使羰基碳正电性减少,活性降低。在ArCH2COR中,Ar与羰基无共轭效应,只有吸电子诱导作用,增加羰基碳正电性。故加速亲核加成反应进行。

6.下列羰基化合物分别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加成,哪一个反应速率最快?哪一个最慢?为什么?

① CH3COCH2CH② HCHO

③ CH3CH2CHO 参考答案:反应速率:② > ③ > ①

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其速率主要由空间效应决定。同时,与羰基相连的取代基的性质也将影响其加成速率。烷基是供电子基,将减少碳原子上的正电荷,不利于亲核加成反应。甲醛中与羰基相连的是两个氢原子,空间位阻最小,因此加成反应速率最快。丁酮中供电的甲基和乙基与羰基相连,空间位阻大,因此加成反应速率最慢。

7.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天然存在的氨基酸一般均为L-构型。请确认下列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的氨基酸的构型是R还是S构型?

参考答案: a S;b S;c S

8.指出下列各对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对映异构的、还是非对映异构?

① ②

参考答案:

① 非对映异构中的顺反异构体; ② 对映异构,互为镜像关系且不能重叠; ③ 同一化合物; ④ 非对映异构体。

篇2:有机化学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复习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

2.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

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白色)加热条件下:

(淡黄色)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2Na + Cl2 ==== 2NaCl

Fe + S ==== FeS

篇3: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篇4:化学(一)

1. D 2. C 3. A 4. B 5. A 6. D 7. C 8. B 9. D

10. D 11. D 12. C

二、(本题有2个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3.(1) C

(2)提供能量,米、面(等主食)

(3)隔绝空气避免金属锈蚀。

(4)+6。

14.(1)CaO;(2)NaHCO3;(3)O3; KNO3

(4)携带方便;CaH2+2H2O═Ca(OH)2+2H2↑

三、15.(本题有1个小题,共10分)

(1)溶液中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2)催化剂,0.8g。

(3)解:设产生0.8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1.7g

此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

答:略。

四、(本题有2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

16.(1) 锥形瓶。

(2)氧气。

(3)BD CaCO3+ 2HCl === CaCl2+ H2O + 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密度比空气大?摇?摇 不与空气反应。

(5) 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摇?摇?摇 应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用小试管收集气体,拇指捂住管口,接近酒精灯焰松开拇指。若有轻微的爆鸣声响证明纯净,若是尖锐的爆鸣声响证明不纯。

17、(1)H2O 有大量的热和水蒸气产生

(2)碳酸钙(或石灰、石大理石、贝壳,合理均可)CaCO3CaO+CO2↑

(3)蒸发浓缩 Ca(OH)2 Na2CO3+Ca(OH)2=CaCO3↓+NaOH?摇?摇?摇

硼酸(或食醋)溶液

(4)污染环境(合理均可)

五、(本题只有1个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8.(14分)

(1)b 调节分液漏斗的旋塞控制浓硫酸滴入的速率?摇?摇

(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吸收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

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E中干扰实验结果。

(3)c、a

(4)①排除装置内的空气。②避免空气进入装置将铁再次氧化。

(5)Fe2O3+3CO=高温= 2Fe+3CO2。

(6)7.2g

篇5:有机化学一

设计思路:

1、考虑近年来初三化学考核的特点,很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诸如:化学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相应地在教学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考虑近年来试卷的特点,一般以“自然、生活、生产、社会”等情景材料作为命题的背景,主要考查“化学信息迁移能力”,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选择、使用材料,提取有效的信息,说明和解释相关的信息;

3、现在的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喜欢做一些题目篇幅较小的题型,否则就觉得很烦、做不好题目,而这却是解题的一大障碍。希望通过本堂课的教与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解答信息给与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及评价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化学学科的审题技能。

2、掌握在不同的情境设置中,获取相应的化学知识的能力,并能以此为突破点,提高学科的综合能力。

3、掌握一定的学科表达能力,减少错别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认真审题的学习的习惯。

2、在本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化学学习的基础思维模型-----即在知识点的点、线、面之间建立起相应的物质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积极寻求应对方法的正确的态度。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必要的逃生及自我保护。课型: 复习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近期练习过的模拟考试卷,备用。

2、课上,结合考试的热点,直接点题;运用课件向同学展示有代表性的一些题

目;师——生解答题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关键词”,在处理、加工信

息的同时获取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

3、在解答中,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元认知监控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解题习

惯和内在的心理活动作进一步的认识,对学习过程作出评价。

4、在以前做过的试卷上找出自己的错误,选用自己现在学的方法,重新解题,以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5、师——生小结;并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作业:

通过观察、查资料、讨论、学习,结合大家熟悉的情景或社会热点,自己编

一些化学情景题(附答案)。下星期一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

本课所用练习题:

1、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德国化

学家哈德埃特尔,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可极大提高氮肥的产量。下列物质中不属于

氮肥的是:

A.氯化钾B.尿素C.硝酸铵D.碳酸氢铵

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作“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

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遇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D.厨房中燃气泄漏而爆炸

3、下图是一幅贴在汽车加油站上的宣传广告,围绕这幅广告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玉米汁可以作汽车燃料B.由玉米生产的酒精汽油可以作汽车燃料

C.推广玉米生产的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D.以农作物为原料来生产化学品是可行的4、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

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B.爆炸的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的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5、“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做法不会导致食品对人类健康有

害的是:

A.用干冰保藏易变质的食品B.用硫磺熏制白木耳,粉丝等食品

C.用甲醛浸泡腐烂的食品D.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腌制食品

6、下列有关灭火的方法,错误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的时候,用水扑灭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扑灭D.图书资料着火,用压缩二氧化碳

灭火

7、用柴火灶烧饭时,把大木块劈成小木条,并搭架在灶堂内,木柴燃烧的更剧

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更有利于氧气进入

篇6:高中必修一化学一知识点提纲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化学查缺补漏技巧和方法

第一,要看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里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考哪些核心知识,看看自己在哪一个知识块还有问题,重点去抓它。另外一个看点样题,就是题型示例。

第二,要看教材。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各区县所用教材都是人教版,编写非常规范。命题专家会在教材当中选取一些核心内容,甚至会将讨论内容和实验内容放到高考题中。

第三,看经典题。首先要训练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尤其是找到精品题型进行训练。

怎么提高化学成绩

认真听课

这是最简单快捷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化学不需要像物理数学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做题和研究,化学知识点特别多、而且咋,化学可以课前预习,但课堂上的效率却是最高的,往往老师讲一遍就能记住70%-80%,所以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上课时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回忆书本上的内容,看看哪里记忆比较模糊,需要加深印象,然后课后重点复习一下。同时老师提问时也要积极思考,简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耽误听课。

整理做题本

整理化学错题本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错过的题目就不要再错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挑自己容易错的题目整理,不要什么题目都整理,结果看不过来了,还不如不弄。

化学错题集要挑典型的题目写,写完以后要经常翻阅,争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写了一些错题后大家就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是一个类型的,都是同一个考点没掌握好,这时就要翻阅书本巩固知识了。

多做题

化学属于理科,虽然需要背诵的知识点非常多,都是题目也是要做的,而且还要多做,尤其是计算类题目。这就要求大家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及方程式,该背的必须背下来,通过做题归纳类型题的规律。

篇7:有机化学一

一、钠及其化合物

1.钠与氧气:常温:4Na+O2=2Na2O 点燃:2Na + O2 2.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离子方程式:2Na + 2H2O = 2Na+2OH + H2↑ 3.钠与硫酸反应:2Na +H2SO4= Na2SO4+H2↑ 4.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O2↑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 =4NaOH+O2↑

离子方程式:2Na2O2+2H2O=4Na+4OH+O2↑

7.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NaOH+CO2= Na2CO3+H2O 离子方程式:2OH+CO2= CO3+H2O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NaOH+CO2= NaHCO3

离子方程式: OH+CO2= HCO3 8.①向碳酸钠溶液滴入少量稀盐酸: 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向稀盐酸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②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 Na2CO3 + H2O +CO2 =2NaHCO3 ③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④碳酸氢钠与盐酸: NaHCO3+HCl=NaCl+H2O+CO2↑

⑤少量碳酸氢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 NaHCO3+ Ca(OH)2 =CaCO3↓ + NaOH+ H2O 少量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碳酸氢钠溶液中: 2NaHCO3+ Ca(OH)2 =CaCO3↓ + Na2CO3 + 2H2O ⑥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 NaHCO3 + NaOH ⑦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 2NaHCO3

二、铝及其化合物

1.铝与氧气的反应:4Al + 3O2

2Al2O3

高温 -

2-+

-+

Na2O2

Na2CO3 + H2O

Na2CO3 + H2O +CO2 ↑

⑧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Na2CO3 + CaCl2 =CaCO3↓ + 2NaCl

2.铝与氧化铁反应(铝热反应):2Al + Fe2O3

2Fe + Al2O3

3+3.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离子方程式:2Al + 6H = 2Al + 3H2↑ 4.铝和NaOH溶液: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

5.氧化铝和稀硫酸:Al2O3+3H2SO4=Al2(SO4)3+3H2O_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H2O 6.氧化铝和NaOH溶液:Al2O3 + 2Na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NaAlO2 +H2O 离子方程式:Al2O3 + 2OH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AlO2+H2O

7.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Cl = AlCl3+3H2O离子方程式:Al(OH)3+3H = Al+3H2O 8.氢氧化铝和NaOH溶液:Al(OH)3 +Na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NaAlO2+2H2O 离子方程式:Al(OH)3 +OH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AlO2+2H2O

1 -

3+-

3+-

-9.氢氧化铝受热分解:2Al(OH)

3Al2O3 +3H2O

10.硫酸铝与氨水反应: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离子方程式:Al+3NH3·H2O=Al(OH)3↓+3NH4

11.Al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AlCl3+3NaOH=Al(OH)3↓+3NaCl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AlCl3 + 4NaOH = NaAlO2 + 3NaCl+2H2O 12.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NaAlO2+3H2O+CO2 =2Al(OH)3↓+Na2CO3 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NaAlO2+2H2O+CO2 =Al(OH)3↓+NaHCO3 13.电解氧化铝: 2Al2O3

三、铁及其化合物

1.铁与氧气反应:3Fe + 2O2 铁与硫反应:Fe + S

Fe3O4 4Al+3O2↑ 3+

+ FeS

2+

2+

2+2.铁与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离子方程式:Fe + 2H = Fe + H2↑_ 铁与CuSO4溶液:Fe+CuSO4=FeSO4+Cu离子方程式:Fe+Cu=Fe+Cu_ 3.铁和水蒸气:_3Fe + 4H2O(g)

高温 Fe3O4 + 4H2_

2+4.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FeO+2HCl=FeCl2+H2O 离子方程式:FeO+2H=Fe+H2O 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离子方程式:Fe2O3+6H=2Fe+3H2O_ 6.CO还原氧化铁:Fe2O3 + 3CO高温 +

3+

2Fe + 3CO2

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FeCl3+3NaOH = Fe(OH)3↓+3NaCl 离子方程式:Fe+3OH= Fe(OH)3↓

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FeSO4+2NaOH=Fe(OH)2↓+Na2SO4 离子方程式:Fe+2OH= Fe(OH)2↓ 9.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3H2O

3+

2+2+-3+-10.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_ 11.除去FeCl2中的FeCl3:2FeCl3 + Fe = 3FeCl2 离子方程式:2Fe + Fe = 3Fe_ 12.FeCl2和Cl2反应:2FeCl2 + Cl2 = 2FeCl3离子方程式:2Fe + Cl2 = 2Fe+2Cl 13.FeCl3和Cu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离子方程式:2Fe+Cu=2Fe+Cu 14.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Fe + 3SCN = Fe(SCN)3

3+

3+

2+

2+

2+

3+

篇8:化学实验综合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2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原创题) 下列使用食醋的家庭小实验, 不可能成功的是 ()

A.将食醋倒入有水垢的暖水瓶内, 水垢会逐渐溶解而消失

B.将食醋滴到纯碱里, 有气泡产生

C.将加碘盐加到混有食醋的米汤里, 米汤显蓝色

D.用食醋浸泡废干电池的锌片, 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2. (改编题) 下列实验中, 所选装置合理的是 ()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 选 (4)

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选 (5)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 选 (3)

D.粗盐提纯, 选 (1) 和 (2)

3.下图分别表示四种操作, 其中有两处错误的是 ()

4. (改编题) 对实验: (1) 中和滴定、 (2) 中和热的测定、 (3) 实验室制备乙烯、 (4) 乙酸乙酯的制取、 (5) 铝热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4) (5) 必须加热

B. (2) (3) 必须隔热

C. (1) (2) (5) 必须用指示剂

D. (3) (4) 必须用催化剂

5.下列进行物质制备实验的设计中, 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友好的是 ()

6. (改编题)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氨水, 先生成Cu (OH) 2沉淀, 说明Ksp[Cu (OH) 2]>Ksp[Mg (OH) 2]

B.取少量溶液X, 向其中加入适量新制的氯水, 再加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 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室温下向苯和少量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 振荡、静置后分液, 可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

7.有a、b、c、d、e五种无色气体, 进行下列实验:

a、b、c、d、e依次可能是 ()

8.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 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9.要设计一套实验室利用液体和液体加热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 现设计了五步操作, 正确的顺序是 ()

(1) 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2) 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 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 固定铁圈, 放好石棉网

(3) 用漏斗向蒸馏烧瓶中加入一种液体反应物, 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另一种液体反应物, 并将导气管放入气体收集器中

(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利用对固定装置微热的方法检查气密性)

(5) 在蒸馏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 连接好导气管

10.对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 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 后溶解

C.实验Ⅲ:试管中立刻出现红色沉淀

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 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11.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列关于各实验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 (1) 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B.装置 (2) 可用于吸收NH3或HCl气体, 并防止倒吸

C.装置 (3) 可用于收集H2、CO2、Cl2、NH3等气体

D.装置 (4) 可用于干燥、收集氯化氢, 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

12.下列实验设计能完成或实验结论合理的是 ()

A.证明一瓶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二氧化氮, 可用湿润的碘化钾一淀粉试纸检验, 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 未出现血红色, 则该铝热剂不含氧化铁

C.测氯水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 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D.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鉴别甲酸、甲酸甲酯、乙酸、乙酸乙酯四种物质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5个小题, 共52分)

13. (9分) (改编题) 熟悉和使用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及用品, 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试回答以下问题。

(1) 在仪器:a.分液漏斗、b.试剂瓶、c.集气瓶、d.滴定管、e.容量瓶、f.量筒、g.托盘天平中, 标有“0”刻度的是 (填序号) 。

(2) “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在下列仪器中, 没有用到“磨砂”工艺处理的有。

a.试管b.分液漏斗c.带滴管的试剂瓶 (滴瓶) d.集气瓶e.酸式滴定管f.碱式滴定管

(3) 用装置甲、乙、丙和乳胶管组成一套装置 (气密性已检查) , 可用于制取并收集NH3或HCl气体。可供选择的液体试剂有: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 丙中试剂为紫色石蕊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制取某气体的过程中, 丙中的石蕊溶液变红, 且烧瓶中的试剂A与分液漏斗中的试剂B均为无色液体, 则试剂A为, 制取该气体利用了B的性质有、。

通过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变蓝, 说明乙中气体已集满。若石蕊溶液变蓝, 则烧瓶甲中应加入的固体试剂A为。

(2) 若在乙中收集氨气, 气体流经装置的顺序是:a→→→d (填接口代号) 。

(4) 下图中的装置D是实验室制备CO2的简易装置图, 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随时使反应发生, 也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的效果。下图中的装置A、B、C也可起到相同效果的有 (填序号) 。

14. (9分) 在实验室中某实验小组同学关于硫酸铜的制取和应用, 设计了以下实验:

(1)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装置中导管B的作用你认为可能是 (写出一种) 。

(2) 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某同学进行如下设计:将铜粉在 (填仪器名称) 中反复灼烧, 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 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反应后溶液经过、、过滤、洗涤、干燥, 即可得到产品CuSO4·5H2O晶体, 干燥需要控制温度小于100℃, 若温度过高, 则会导致。

(3) 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 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少量FeSO4作催化剂, 即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其反应过程的第2步是:, 请写出其第1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制取的CuSO4溶液和“另一物质”在40~50℃混合时生成了一种难溶物质氢化亚铜 (CuH) 。将CuH溶解在稀盐酸中时生成了一种气体, 这种气体是;经收集测定生成的该气体为标况下11.2L, 则被还原的离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已知:Cu+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2Cu+Cu2++Cu)

15. (10分) 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一器多用”的实验探究 (夹持装置已略去) 。

(1) 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常见某种气体制备和性质验证”实验。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组装装置并检验气密性

b.装入药品, 关闭活塞m和n, 固定在铁架台上

c.打开分液漏斗活塞m, 使反应开始

d.当观察到B中有较多气体时, 打开活塞n并用气体进行性质检验

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气体中, 不能用该反应装置来制取的是 (实验室制法) , 原因是。

(2) 实验中导管a的作用是。

(3) 请根据上述实验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表:

(2) 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定量实验, 以确定某稳定饱和脂肪醇的结构。

(1) 反应前, 先对量气管进行第一次读数, 读数为40.0mL, 然后在A中加入5gNa和0.62g待测醇, 充分反应后, 再进行第二次读数, 读数为264.0mL (所有数据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数值) 。读数时要注意:一是使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二是。

(2) 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醇的结构, 又将0.62g该醇充分燃烧, 可以生成0.02mol的CO2和0.03mol的H2O;已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羟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不能形成稳定的醇。根据上述信息计算确定该饱和醇的结构简式为。

16. (12分) 乱扔废旧电池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节废电池就是一颗“炸弹”。某同学用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 (可能含有MnO2、NH4Cl、ZnCl2等物质) 进行如下实验:

(1) 上述三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2) 将灼烧后的固体移入试管, 滴加H2O2水溶液, 能迅速产生一种使余烬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由此推断黑色固体中含有MnO2, 它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为,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有一定的氧化性, 请写出一个MnO2作氧化剂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验证步骤 (2) 的滤液中含有NH4+, 下面是某一实验方案记录片段。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7. (12分) 某矿抽出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K+、Cl-、Br-, 还有少量的Ca2+、Mg2+、SO42-。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获取这种废液来制取较纯净的氯化钾晶体及液溴 (Br2) , 他们设计了如下流程:

可供a、b选择的试剂有:饱和Na2CO3溶液、饱和K2CO3溶液、KOH溶液、BaCl2溶液、Ba (NO3) 2溶液、H2O2、KMnO4 (H+) 溶液、稀盐酸。

请根据以上流程, 回答相关问题:

(1) 试剂a应该选用。

(2) 操作 (1) 、 (2) 、 (3) 、 (4) 、 (5) 的名称是 (填字母序号) 。

A.萃取、过滤、分液、过滤、蒸发结晶

B.萃取、分液、蒸馏、过滤、蒸发结晶

C.分液、萃取、过滤、过滤、蒸发结晶

D.萃取、分液、分液、过滤、蒸发结晶

(3) 除去无色液体Ⅰ中的Ca2+、Mg2+、SO42-, 选出b所代表的试剂, 按滴加顺序依次是 (填化学式) 。

(4) 调节pH的作用是, 操作方法是。

(5) 操作 (5) 中用到的瓷质仪器名称是。

参考答案

1.C【解析】加碘盐与食醋并不反应, 所以米汤 (含有淀粉) 不显蓝色, 而淀粉碘化钾与加碘盐遇到食醋则显蓝色。部分同学选错是误认为D选项是原电池反应, 实际上只是金属锌与酸反应产生了H2。

2.D【解析】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二者互不相溶, 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需选用装置 (3) 来分液, A项不正确;因I2在CCl4中溶解度大且CCl4与H2O互不相溶, 因此提取碘水中的碘可选用CCl4作萃取剂, 利用装置 (3) 萃取、分液, B项不正确;用溶液吸收气体时, 气体进、出洗气瓶的导管的顺序应是“长进短出”, 故用FeCl2溶液吸收Cl2时选用装置 (5) 能充分吸收Cl2, C项不正确;粗盐提纯的步骤为过滤、蒸发、结晶, 需选用装置 (1) 和 (2) , D项正确。

3.B【解析】A、C、D三项中均有一处错误, 分别是:读数仰视, 在纸片上称量, 未用玻璃棒搅拌。B项中有两处错误, 即把H2O加入到硫酸中, 在量筒中稀释。

4.D【解析】酸与碱在常温下发生中和反应, 中和滴定不需要加热, 可通过滴加酚酞或甲基橙 (不用紫色石蕊试液) 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确定反应终点。中和热是指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放出的热量, 故中和热的测定不需加热, 为了测定反应放出的热量必须在保温、隔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室制备乙烯时, 需用酒精灯加热到170℃, 而不是隔热, 同时用浓H2SO4作催化剂、脱水剂;制乙酸乙酯时浓H2SO4作催化剂、脱水剂, 还必须加热。综合以上分析 (1) 不加热, (4) (5) 加热, 故A项错; (2) 隔热, (3) 用酒精灯加热, 故B项错; (1) 用指示剂, (2) 不用指示剂, 故C项错; (3) (4) 均用浓H2SO4作催化剂, D项正确。

5.D【解析】A项, 反应条件不易控制, 可直接将C完全燃烧生成CO2;B项, AgNO3的价格贵, 用来制取Cu (OH) 2太浪费;C项, Fe点燃应生成Fe3O4。

6.C【解析】A项说明Cu (OH) 2更难溶于水, 应是Ksp[Mg (OH) 2]>Ksp[Cu (OH) 2];B项中应先滴加KSCN溶液, 没有现象, 排除Fe3+的干扰, 再加氯水, 若溶液变红, 说明有Fe2+;C项中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 再通过分液把苯分离出来;D项说明I2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而不是KI3。

7.C【解析】根据表中所给出的两种气体混合后的现象并结合选项中所给出的气体范围进行分析。 (1) a和b混合后气体变为红棕色, 一定是NO和O2混合反应生成NO2; (2) c和d混合产生白烟, 一定是NH3和HCl混合反应生成NH4Cl; (3) c、e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 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c、e可能是NH3和SO2, 再结合 (2) 可知c是NH3, 则e是SO2, d就是HCl; (4) 把b、e分别通入氢硫酸中都产生淡黄色浑浊可得出b、e可能是O2和SO2;由 (3) 已得出e是SO2, 那么b就是O2;结合 (1) 可得出a是NO, 从而得出a~e依次是NO、O2、NH3、HCl、SO2。

8.A【解析】B项, 使用酸式滴定管盛装氢氧化钠溶液错误;C项, 使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生成的干燥的氨气错误;D项,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

9.A【解析】安装仪器时遵循“先下后上, 先主后次”原则, 因此先放置铁架台, 根据酒精灯高度确定铁圈高度, 再放石棉网, 后固定烧瓶, 再在蒸馏烧瓶上安装带有分液漏斗的橡皮塞, 连接后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最后加药品制取气体。

10.D【解析】实验Ⅰ中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 下层为紫红色, A项不正确;NH3溶于水形成的一水合氨不能溶解氢氧化铝, B项不正确;FeCl3溶液变红色, 不是生成沉淀, C项不正确。

11.C【解析】A项, 该装置为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B项, 当吸收NH3或HCl气体时, 易产生倒吸;D项, 碱石灰将氯化氢吸收, 无法收集到氯化氢。

12.D【解析】溴蒸气和二氧化氮均具有强氧化性, 都能够使碘化钾一淀粉试纸变蓝, A项不正确;由于Fe3+能够氧化铝而自身转化为Fe2+, 故B项不正确;氯水具有强氧化性, 能够使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无法测量其pH, C项不正确;常温下, 根据能否溶于新制氢氧化铜可分为两组:甲酸和乙酸、甲酸甲酯和乙酸乙酯, 然后加入过量新制氢氧化铜加热, 甲酸和甲酸甲酯的溶液能够生成红色沉淀。

13. (1) d、g (2) a、f (3) (1) 浓盐酸吸水性吸水放热, 降低HCl的溶解度CaO或NaOH或碱石灰 (2) c b (4) B

【解析】 (4) 制CO2的简易装置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块状药品不溶于水, (2) 反应不剧烈且不放出大量热, (3) 有贮存液体的空间。A不能实现盐酸和大理石的分离, C关闭活塞后没有贮存盐酸的空间, 故A、C错误。

(2) 坩埚蒸发浓缩 (加热蒸发) 冷却结晶CuSO4·5H2O失去部分结晶水

【解析】 (1) 反应产生的SO2溶于NaOH溶液, 极易导致倒吸现象, 为防止出现此情况, B导气管可以平衡试管内的压强。

(2) 坩埚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CuSO4易溶于水, 故可通过浓缩后冷却结晶的方法得到硫酸铜晶体。加热硫酸铜溶液温度过高时, 容易致使其失去部分结晶水。

15. (1) (1) F实验室中使用浓硫酸与乙醇加热制取乙烯, 而不能使用该装置制取 (2) 使分液漏斗中的压强和锥形瓶中的压强相等, 从而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2) (1) 保持装置C和装置B液面相平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及醇的结构式的确定。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可分为:制氧装置、制氢装置、制氯装置等, 都有各自的实验特点以及共性;醇的结构简式中常用与钠反应生成氢气的量来确定羟基的数目。

“一器多用”、“一框多填”题目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 因此是高考命题中的“新宠”, 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要善于总结。A是气体发生装置, 该装置制备气体时, 属于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型, 而C2H4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制取, 所以装置A不用于加热制气体。由“0.02mol的CO2和0.03mol的H2O”确定该饱和醇的化学式为C2H6Ox, 0.62g该醇的物质的量为0.01mol, 由“读数40.0mL, 读数264.0mL”知, 产生的氢气为0.01mol, 即该醇为二元醇, 得出为乙二醇。

【解析】 (1) 在溶解、过滤、灼烧等操作中, 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3) BaCl2溶液、饱和K2CO3溶液、KOH溶液 (或KOH溶液、BaCl2溶液、饱和K2CO3溶液或BaCl2溶液、KOH溶液、饱和K2CO3溶液)

(4) 中和过剩的KOH及K2CO3滴加稀盐酸, 无气体产生时, 用pH试纸测定至pH=7

(5) 蒸发皿

【解析】 (1) 由加入CCl4及得到深红棕色液体知, 试剂a是将Br-氧化为Br2, 所以试剂a应具有氧化性, 所以试剂a应选用H2O2。

(2) 由流程图知, 无色液体Ⅰ中含有K+、Cl-、Ca2+、Mg2+、SO42-, 无色液体Ⅲ中只含有K+、Cl-, 则试剂b的作用是:除去Ca2+、Mg2+、SO42-。操作 (1) 是萃取, 操作 (2) 是将互不相溶的两液体分开———分液, 操作 (3) 是将沸点不同的、互溶的两液体分开———蒸馏, 操作 (4) 是将溶液与沉淀分离开来———过滤, 操作 (5) 是将KCl晶体从其水溶液中提取出来———结晶。

(3) 由于除杂时除杂试剂需过量, 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所以欲除去Ca2+, 需引入K2CO3溶液;欲除去Mg2+, 需引入KOH溶液;欲除去SO42-, 需引入BaCl2溶液;所以欲除去KCl溶液中的Ca2+、Mg2+、SO42-, 只要满足BaCl2溶液加在K2CO3溶液之前即可, KOH溶液可加在任意位置。

(4) 由以上知, 溶液中还含有杂质CO32-和OH-, 所以需用盐酸来中和过剩的KOH及K2CO3溶液, 调节pH=7的操作方法是:滴加HCl溶液, 无气体产生时, 用pH试纸测定至pH=7。

(5) 由于操作 (5) 的实验步骤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所以该操作用到的瓷质仪器是蒸发皿。

上一篇:第一次露营的作文下一篇:伤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