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机化学

2024-05-16

高中有机化学(精选十篇)

高中有机化学 篇1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 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 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 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 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 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 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 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而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2 (必修) 》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 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因此, 从两者来看, 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进入高二选修模块的学习就“不适应”, 所以衔接好必修和选修间化学教学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1.巧妙利用探究型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切实做好衔接教学工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实验授课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学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 可从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典型代表物的相关实验入手, 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 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2.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从生活走进化学

化学新课表明确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 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 展开探究, 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举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为例, 学生在学了必修2之后, 已经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貌, 对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 查阅它的说明书, 从商品名、俗名、化学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 讨论常用药品中的有机成分, 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3.巧用信息技术, 活化教学衔接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 个人计算机 (PC机) 附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 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 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微观的思维障碍.如在回忆复习甲烷、乙烷的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计算机课件展示甲烷、乙烯的立体结构模型;通过实验录象再现甲烷、乙烯的燃烧, 以及它们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引导学生讨论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过渡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上.

学生获取和学习化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多渠道的, 其中互联网上的化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开辟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

4.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过程, 联系必修与选修, 拓宽学生的视野

研究性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这些本领和能力, 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 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 又可以应用于课堂,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给学生们以研究过程的体验, 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研究性学习为我们开辟了将实用性知识实践化的天地.以《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章――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为例, 化学2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以及高分子单体 (乙烯、丙烯) 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验STSE教育, 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根据教材的特点, 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 (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 , 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研究性学习后, 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 提交实验报告, 举办展览等,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篇2

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

二、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后者加成)

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

三、通式

CnH2n+2 烷烃

CnH2n 烯烃 / 环烷烃

CnH2n-2 炔烃 / 二烯烃

CnH2n-6 苯及其同系物

CnH2n+2O 一元醇 / 烷基醚

CnH2nO 饱和一元醛 / 酮

CnH2n-6O 芳香醇 / 酚

CnH2nO2 羧酸 / 酯

四、物理性质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浅谈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 概念比较法

有机化学中一些概念常常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似乎既相似、相关又相依,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理解概念。第一,可以从组成元素、化学式、性质等不同的方面加以比较,第二,可以通过回顾复习,逐一弄清楚概念的对象,然后找到同一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点以及差异性,再找到实例,从而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例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以列表将两者加以比较,或者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一起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其特点,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 逐步演绎法

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和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初学者往往极容易漏写或重复。事实上,由一个分子式推导出不同分子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是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而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通常可以按照(1)碳链或位置异构,(2)官能团异构,有顺序地获得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都可以看成是由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衍变而成(这种衍变有些可以直接通过有机反应实现),除了这种直接转化外,按照定义,运用取代思维方法,先寻找出母体,然后用官能团(-X、-OH、-CHO、-COOH等)逐一直接代替母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就可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及简式,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等效氢规律。

利用等效氢规律,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被取代的氢的种数(H已省略,序号相同的是等效氢),发现C5H11Cl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而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例3 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主链上碳原子数为3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m,主链上碳原子数为4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n,求m、n值(一个碳原子上不能连两个-OH)。

解析:C5H12O2可看作戊烷中的二个-H被两个-OH取代所得,由于戊烷本身有三种结构,当两个羟基分别取代异戊烷和新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都可获得主链为三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两种(见上);当用两个羟基取代异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由于异戊烷结构的不对称性,可获得主链有四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六种:键-C-O-,写出余下不同的碳链结构,然后再将酯键通过观察插在键间,或插在键间形成甲酸酯。要特别注意结构的对称与否。

例4 判断分子式为C5H10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解析:按照顺序,先将酯键拿出后,剩余部分应有两种碳链结构:

然后利用对称规律可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插入的位置,对称结构处将重复,图(1)中①位置就是对称点,正反插时得到同种物质,而在②位正反插入时,

6 提纲挈领法

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如何让人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知识以后,不妨记住这样一句简洁而又纲领性的话,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那就是“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即从乙烯开始,通过加成、去氢氧化、加氧氧化、酯化等反应,可得到乙酸乙酯,如下所示:

例6 有A、B、C、D四种有机物,已知A氧化生成B,B氧化生成C,A与C反应生成酯,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D由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得。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A

;B ;C ;D 。

解析:通过上述递进关系,显然A、B、C分别属于醇、醛、羧酸,碳原子个数则由D突破,D为乙炔,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2H4O的物质,结构简式应为CH3CHO。

7 图表总结法

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各官能团的性质错综复杂,但有机化学的规律性非常强,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并不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列成表格或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及相互转化,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8 顺反结合法

有机合成及推断题在高中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决的方法一般有顺推法和反推法两种。所谓顺推法(正合成法)就是根据反应物化学性质,寻找出另一种有机物,再由这种有机物合成一种新的有机物,这样继续推导下去,直至推出需要合成的产物为止。而反推法(逆合成法)就是从合成的最终产物出发,考虑以什么原料为目标,哪一类、哪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一步或几步反应能制得合成的最终产物。但在实际过程时,我们往往将正法和逆法联合运用,这样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更快些。关键点是要熟练掌握上述图表总结法中归纳出的典型官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例7 具有-C≡C-H结构的炔烃,在加热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跟醛或酮分子中的羰基( C=O)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具有C≡C叁键结构的炔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1]王春,朱智铭著.高中化学学习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25~127.

摘要:分析了高中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几种方法:概念比较法、逐步演绎法、推理取代法、观察插入法、借助推算法、提纲挈领法、图表总结法、 顺反结合法、建构模型法,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 概念比较法

有机化学中一些概念常常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似乎既相似、相关又相依,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理解概念。第一,可以从组成元素、化学式、性质等不同的方面加以比较,第二,可以通过回顾复习,逐一弄清楚概念的对象,然后找到同一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点以及差异性,再找到实例,从而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例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以列表将两者加以比较,或者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一起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其特点,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 逐步演绎法

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和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初学者往往极容易漏写或重复。事实上,由一个分子式推导出不同分子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是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而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通常可以按照(1)碳链或位置异构,(2)官能团异构,有顺序地获得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都可以看成是由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衍变而成(这种衍变有些可以直接通过有机反应实现),除了这种直接转化外,按照定义,运用取代思维方法,先寻找出母体,然后用官能团(-X、-OH、-CHO、-COOH等)逐一直接代替母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就可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及简式,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等效氢规律。

利用等效氢规律,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被取代的氢的种数(H已省略,序号相同的是等效氢),发现C5H11Cl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而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例3 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主链上碳原子数为3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m,主链上碳原子数为4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n,求m、n值(一个碳原子上不能连两个-OH)。

解析:C5H12O2可看作戊烷中的二个-H被两个-OH取代所得,由于戊烷本身有三种结构,当两个羟基分别取代异戊烷和新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都可获得主链为三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两种(见上);当用两个羟基取代异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由于异戊烷结构的不对称性,可获得主链有四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六种:键-C-O-,写出余下不同的碳链结构,然后再将酯键通过观察插在键间,或插在键间形成甲酸酯。要特别注意结构的对称与否。

例4 判断分子式为C5H10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解析:按照顺序,先将酯键拿出后,剩余部分应有两种碳链结构:

然后利用对称规律可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插入的位置,对称结构处将重复,图(1)中①位置就是对称点,正反插时得到同种物质,而在②位正反插入时,

6 提纲挈领法

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如何让人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知识以后,不妨记住这样一句简洁而又纲领性的话,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那就是“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即从乙烯开始,通过加成、去氢氧化、加氧氧化、酯化等反应,可得到乙酸乙酯,如下所示:

例6 有A、B、C、D四种有机物,已知A氧化生成B,B氧化生成C,A与C反应生成酯,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D由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得。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A

;B ;C ;D 。

解析:通过上述递进关系,显然A、B、C分别属于醇、醛、羧酸,碳原子个数则由D突破,D为乙炔,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2H4O的物质,结构简式应为CH3CHO。

7 图表总结法

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各官能团的性质错综复杂,但有机化学的规律性非常强,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并不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列成表格或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及相互转化,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8 顺反结合法

有机合成及推断题在高中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决的方法一般有顺推法和反推法两种。所谓顺推法(正合成法)就是根据反应物化学性质,寻找出另一种有机物,再由这种有机物合成一种新的有机物,这样继续推导下去,直至推出需要合成的产物为止。而反推法(逆合成法)就是从合成的最终产物出发,考虑以什么原料为目标,哪一类、哪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一步或几步反应能制得合成的最终产物。但在实际过程时,我们往往将正法和逆法联合运用,这样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更快些。关键点是要熟练掌握上述图表总结法中归纳出的典型官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例7 具有-C≡C-H结构的炔烃,在加热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跟醛或酮分子中的羰基( C=O)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具有C≡C叁键结构的炔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1]王春,朱智铭著.高中化学学习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25~127.

摘要:分析了高中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几种方法:概念比较法、逐步演绎法、推理取代法、观察插入法、借助推算法、提纲挈领法、图表总结法、 顺反结合法、建构模型法,并通过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1 概念比较法

有机化学中一些概念常常是表明某些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似乎既相似、相关又相依,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理解概念。第一,可以从组成元素、化学式、性质等不同的方面加以比较,第二,可以通过回顾复习,逐一弄清楚概念的对象,然后找到同一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点以及差异性,再找到实例,从而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例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以列表将两者加以比较,或者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一起比较。通过比较,明确其特点,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 逐步演绎法

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和结构简式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初学者往往极容易漏写或重复。事实上,由一个分子式推导出不同分子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是一般到特殊的问题,而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通常可以按照(1)碳链或位置异构,(2)官能团异构,有顺序地获得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都可以看成是由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衍变而成(这种衍变有些可以直接通过有机反应实现),除了这种直接转化外,按照定义,运用取代思维方法,先寻找出母体,然后用官能团(-X、-OH、-CHO、-COOH等)逐一直接代替母体结构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就可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及简式,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等效氢规律。

利用等效氢规律,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被取代的氢的种数(H已省略,序号相同的是等效氢),发现C5H11Cl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而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结构简式分别为:

例3 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主链上碳原子数为3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m,主链上碳原子数为4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n,求m、n值(一个碳原子上不能连两个-OH)。

解析:C5H12O2可看作戊烷中的二个-H被两个-OH取代所得,由于戊烷本身有三种结构,当两个羟基分别取代异戊烷和新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都可获得主链为三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两种(见上);当用两个羟基取代异戊烷中两个氢原子时,由于异戊烷结构的不对称性,可获得主链有四个碳原子的二元醇共六种:键-C-O-,写出余下不同的碳链结构,然后再将酯键通过观察插在键间,或插在键间形成甲酸酯。要特别注意结构的对称与否。

例4 判断分子式为C5H10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数目

解析:按照顺序,先将酯键拿出后,剩余部分应有两种碳链结构:

然后利用对称规律可判断出各种碳链结构中可插入的位置,对称结构处将重复,图(1)中①位置就是对称点,正反插时得到同种物质,而在②位正反插入时,

6 提纲挈领法

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如何让人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习了烃的衍生物知识以后,不妨记住这样一句简洁而又纲领性的话,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那就是“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即从乙烯开始,通过加成、去氢氧化、加氧氧化、酯化等反应,可得到乙酸乙酯,如下所示:

例6 有A、B、C、D四种有机物,已知A氧化生成B,B氧化生成C,A与C反应生成酯,D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D由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得。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A

;B ;C ;D 。

解析:通过上述递进关系,显然A、B、C分别属于醇、醛、羧酸,碳原子个数则由D突破,D为乙炔,乙炔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水按物质的量1: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2H4O的物质,结构简式应为CH3CHO。

7 图表总结法

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机物种类繁多,各官能团的性质错综复杂,但有机化学的规律性非常强,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并不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列成表格或图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及相互转化,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8 顺反结合法

有机合成及推断题在高中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决的方法一般有顺推法和反推法两种。所谓顺推法(正合成法)就是根据反应物化学性质,寻找出另一种有机物,再由这种有机物合成一种新的有机物,这样继续推导下去,直至推出需要合成的产物为止。而反推法(逆合成法)就是从合成的最终产物出发,考虑以什么原料为目标,哪一类、哪一种有机物可以通过一步或几步反应能制得合成的最终产物。但在实际过程时,我们往往将正法和逆法联合运用,这样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更快些。关键点是要熟练掌握上述图表总结法中归纳出的典型官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例7 具有-C≡C-H结构的炔烃,在加热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跟醛或酮分子中的羰基( C=O)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具有C≡C叁键结构的炔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浅析 篇4

一、兴趣——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

兴趣本身就是主动性的表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苯的结构”教学中,在学过苯的凯库勒式后,设计以下两个实验:①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观察实验现象;②将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会得出什么结论呢?这时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很容易联想已有知识得出“苯的凯库勒式结构不正确,应该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化学键”的结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自然注意力集中,会自发地去探究,进而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实践——让学生学得简单易懂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必须具有创造性.化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些操作实践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理解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受到学法的启迪.如,在归纳有机分子的共线、共面问题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萝卜或土豆制成的小圆球若干,牙签若干,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常见的甲烷、乙烯、乙炔、苯以及它们之间彼此组合成特定分子的模型,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支配,每位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地参与.可见,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决窍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并由“会学”变为“乐学、善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分别取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彼此相等的物质组是()

(A)甲烷和乙醇(B)乙烯和乙醇

(C)丙烷和甲酸甲酯(D)乙烯和丙烯醇

解析:看到这个题目,不少同学会写出所有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再设物质的量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繁杂的计算可得出结论.但通过仔细阅读,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为等物质的量、足量氧气、耗氧量相同、生成水的量相同,而后两个条件则是隐藏的信息,即解答本题的关键,耗氧量由C、H、O三者的物质的量共同决定,生成水的量由H的物质的量决定.如果有机物以通式CxHyOz表示,则耗氧量由x+y/4-z/2可以求得,生成水的量可由求得,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得到答案.还有的学生把四组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变通如下:

(A)甲烷(CH4)和乙醇(C2H6O变式为C2 H4·H2O)

(B)乙烯(C2H4)和乙醇(C2H6O变式为C2 H4·H2O)

(C)丙烷(C3H8)和甲酸甲酯(C2H4O2变式为CH4·CO2)

(D)乙烯(C2H4)和丙烯酸(C3H4O2变式为C2 H4·CO2)

观察分析化学式可知,变式中的H2O和CO2为燃烧产物,不会消耗氧气,则选项(B)、(D)中两组物质耗氧量相同,但选项(B)中两种物质燃烧所生成的水量不同,因此很快得出答案为(D).这种方法较前两种要简单的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解题速度.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分辨出每种方法的优劣繁简,从而进一步找出最佳解题途径,增强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总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根据试题中出现的重点知识,从类别、结构、性质、规律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学一点,连一串,将复杂、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并把其纳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通过前面的例题,对有机物燃烧耗氧量的规律可总结为:有机物物质的量一定时,比较判断耗氧量的方法规律:

①若属于烃类物质,根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越多,耗氧量越多直接比较;若碳、氢原子数都不同且一多一少,则可以按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的耗氧量相当转换成碳或氢原子个数相同后再进行比较,

②若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先将分子中的氧原子结合氢或碳改写成H2O或CO2的形式,即将含氧衍生物改写为CxHy·(H2O)n或CxHy·(CO)2)m或CxHy·(H2O)n·(CO2)m形式,再按①比较CxHy的耗氧量.

通过上述规律,还能推出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比较判断耗氧量的规律:

烃类物质(CxHy)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与成正比.1 mol C(12 g)消耗1 mol 02,4 mol H(4 g)消耗1 mol O2,所以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H%越多,耗氧量越多,生成水越多,CO2越少.通常可把CxHy化成CHy/x形式进行比较.

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然后教师适当地对知识迁移拓展,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人.这对学生的智能提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从小处着眼,从一道题、从一节课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么才能学好高中有机化学 篇5

“结构决定性质”的关系是有机化合物学习的一个核心思想。官能团是有机物分类和结构的灵魂,官能团能够反映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的性质。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观点学习有机化学,关键是根据官能团,认识有机物的分类,掌握有机物的性质。根据官能团学习有机物的性质,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常见官能团的代表性质,二是相似官能团的性质区别。例如有机化学中含有羟基(-OH)的化合物包括醇、酚、羧酸,由于羟基所处环境不同,表现性质各异。对比如下:

二、正确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准确把握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目标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我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比如:教材中《拓宽视野》栏目(编者的意图是给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提供学习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获取各自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我认为这些内容应该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应是考试的热点。因此我在具体教学时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在结晶牛胰岛素、烯烃的不对称加成、乙苯的用途等比较简单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学中只做简单介绍,而对于如杂化轨道理论、顺式、反式结构等较抽象的内容,只鼓励有该方面能力倾向的学生去学习和掌握。

三、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与学、讲与练、等关系。针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基础,积极性,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程度等情况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例如:学生对必修2第三章的掌握情况,原来的教师对知识的扩张与延伸情况,学生选该模块的积极性。从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2.精心设计教学

内容课程标准的信息一般都有较强的独立性,缺乏内在层次的关系。在教学中我通常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通过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材料。备每节课我都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本节课的正文有哪些内容?本节课的正文有哪些内容?教材为什么设置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在整个模块教材中具有什么功能、占有怎样的地位?与以往相关教材内容相比,新教材作了哪些改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的顺序应该怎样安排?是否需要将教材内容的顺序重新调整?若需要,如何调整?本节课设置了哪些活动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主要的学生活动有哪些?哪些问题需要进行相互交流?具体如何设计?哪些活动性栏目可以直接利用?哪些需要经过整合?哪些可以进一步创生?如何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发和启发?可否将一节课中多个学生活动连为一个整体?学生活动可能会(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出现什么结果?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3.重视课堂落实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一堂课再热闹让学生学不到东西无论怎么讲都不是一堂好课。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师生交流贯彻启发式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坚持“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办,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平台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解决。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这一选修模块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有机物,教材中一般都会给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部分的知识还没有充分接触,以及新课程中一些较复杂的立体有机化学知识的出现,如顺反异构和手性分子等知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采用模象直观手段,利用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让学生搭建分子结构模型、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机分子结构图等。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作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例如:探究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消去反应中的气体产物。教材中有梯度性地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探究问题:(1)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

管?起什么作用?(2)除KMnO4酸性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此时还有必要将气体先通入水中吗?这些探究性问题设计成学生实验之后,学生都非常乐意开动脑筋,然后将思考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辅助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4.利用习题抓反馈重指导

利用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做好查缺补漏,通过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新课改、减负的大环境下我冒昧的说合适的训练还是应该进行的。因此我认为,教师有必要有针对的编写化学习题,通过习题确定教与学的水平、通过对化学学习目标的检达到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在编制习题时,我注重习题的质、量、新、度。例如在高三二轮复习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题:将少量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甲苯中,与将少量甲苯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现象一样吗?该题既考查了甲苯的化学性质又考查了物理性质,同时又对学生做题要细心作一警示。

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有机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联系有机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有机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求知欲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过程,对比旧版的化学,改革后的化学课程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内容、知识点变化不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旧版重视理论,新版更注重生活生产实际。

二、旧版注重知识点的教学,新版更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老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授者、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我就新课改下的有机化学教学略表自己一孔之见。

一、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有机物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化学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能力,一直以来是我们每个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为之思考、探索、实践的课题。学好有机化学对于每一位要参加化学高考的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新课改下有机化学高考的特点

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选材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依托教材,注重基础,考题新而不偏,活而不难,突出化学意识的考查,能力与素质的检验。如近年高考中出现的工业染料“苏丹红1号”、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莽草酸等,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用所学知识解释与生活、生产科技等相关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今有机化合物制品已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食品、化妆品、洗涤剂、衣料、医药、农药等,无不和有机化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人们用甘油保持皮肤水分,肥皂的制取与使用原理等。神秘的化学原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化学是当今世界无可非议的核心科学,而有机化学则是这一核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还从中学习到化学家们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研、学习精神。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上银镜反应分组实验时,我鼓励学生做出最光亮的试管作为纪念品,学生实验时兴致极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我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束了繁杂的无机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兴趣很浓。同时,所有的学生几乎又回到了同一起点,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会,更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

1.顺藤摸瓜学习法

针对有机化学的“面”,我让大家顺藤摸瓜: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糖类(单糖、二糖、多糖)→油脂(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蛋白质。针对有机化学的“点”,我总结了一般方法:一个分子式(同分异构)→结构(官能团)→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我称之为顺藤摸瓜法。

2.模型教学法

在“乙炔”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展示炔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同学们结合烯烃的知识分析炔的组成,然后由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再展示炔分子的球棍模型得出乙炔的不饱和程度,得出乙炔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再由此结构推测其物理、化学性质。在苯等教学中,我也使用了模型教学法,同时结合常规教学法,效果较好。

3.组建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有机物性质各异,学生学习时感到难以掌握和记忆,但各类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較,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如以结构—性质—制法的逻辑关系为桥梁,以官能团为主线,建立烃的知识网络图。在学完烃的衍生物以后,我让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列表总结。要求以典型代表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为基本框架,寻找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学生学习、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1.自学能力

根据有机化学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和指导教学方法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苯”这一节的教学,通过约15分钟的阅读,同学们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苯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等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阅读搜索信息的能力,更提高了自学能力。

2.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有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和训练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在高三有机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其分析能力的目的。首先学生应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具体的知识点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才会清楚地知道要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敏感地捕捉到从什么地方入手。对高三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训练是必要的,在设计题目时应逐步进行,先就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力训练,再逐渐综合,提高难度,达到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高中有机化学实施有效探究的技巧 篇7

一、通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新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首先,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例如,在新教材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中,关于乙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传统教材中只作了简单描述,没有插图,学生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而新教材中,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将其改为实验探究,给出实验装置图,在药品的用量和配制上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并增加除去杂质的装置,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其次,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实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利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栏目,组织“互动探究”。其步骤分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答疑点拨→讨论交流”四个阶段。

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有时使学生惊喜,有时提出假想,让学生思考,用实验验证……尽力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

例如:“乙醇探究内容设计”。如下表:

二、针对不同探究类型特点,组织实施探究性教学

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更多的是要由“教”者变成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问题讨论的点拨者、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指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总结、去解答,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更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

1.阅读探究类——以学生阅读思考,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疑激趣,引导阅读探究。

此类探究性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时代性、科学性、探究性较强的文字、表格数字等材料,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化学信息,分析化学信息,运用化学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由于这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可读性强,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丰富的“资料卡片”图文并茂,以明确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介绍了一些常识,并注重与STSE联系。如,“液化石油气”、“乙醇的分子间脱水成醚”、“苯酚的显色反应”、“自然界中的有机酸”、“甲烷点燃前为什么要验纯”、“交警验醉驾方法介绍”、“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检查”等,就是大量的插入实物照片和图片,使得原本枯燥的教材变得图文并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想看,想读,愿意观察,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不仅丰富和扩展了知识,也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就必修2中烷烃一节,挖掘图表模型的内涵,教师设计如下的探究片段:

探究1:以课本P64图3~6为资料,运用碳四价原则,学生分组观察球棍模型,写出其结构简式及分子式。(注意碳的连接方式,为学习同分异构体作铺垫。)

探究2:挖掘课本P63表3-1的重要内容,并补充结构式、分子式;组织学生用结构式讨论烷烃的结构特点,更好地理解其定义,从分子式中归纳其通式。

探究3:课本P64图3-6中哪些互为同分异构体?

探究4:以戊烷(C5H12)为例,如何书写同分异构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充分挖掘课本中图表隐含的信息,深入探究。通过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中加强学生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在辨析概念中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通过教师整合教材,与学生的合作学习相配套,使探究有主线,合作有效果,思维得以提升,确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2.实验探究类——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给予指导、总结、评价。

由于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和方法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必修2》中非常注重利用化学实验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大多数实验探究所涉及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都有插图清楚地显示,然后在相应的步骤中提问,让学生根据生动活泼的文字及图片思考、讨论、分析、观察现象、解释或得出结论并记录填空或填表,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有很多要求学生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去填空、交流、作答,并得到结论,突出强调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与实验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对演示实验,要注意与语言信息相结合,要把握演示的时机,避免使学生高兴于演示之中而不关注既定的教学内容。由于演示实验是一种综合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演示前、演示中、演示后,教师都需要给予一定的讲解和指导,以使学生关注真正要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有关实验,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反常或有趣的实验现象,进而促进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合探究的内容有:(1)实验过程简单,且不需要很长时间来进行实验准备。如苯酚的溶解性实验;醇的催化氧化;醛基的检验等。(2)实验的现象明显、新颖,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如乙烯的性质实验。(3)实验现象或事实能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如苯酚和碳酸的酸性比较实验设计。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注意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及时有效、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中条件对反应影响的探究;乙醇和重铬酸钾浓度对实验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完成实验或分小组实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网络的构建,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反复摸索才能有效地完成。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也完全可能因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适时展开讨论辩论,增大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拓宽了信息交流面。学生通过了解彼此的观点、思维模式、探究的方式以及自己的反思,对知识的掌握更完善、更到位。探究合作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按先独立后合作的形式进行,也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努力构建新的课堂学习模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

1.以图表为载体,找到知识的生长点,组织有效探究。图表是课本的直观部分,是课本内容的有机组成,它既是对教材内容的形象化解释和直观概括,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新教材中有机图表按形式可分为物质的用途图、实验装置图、逆合成分析法示意图、核磁共振氢谱图、红外光谱图;数据表格、官能团性质类别表、沸点密度表等几种。只要教学中联系实际,合理运用,就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可把识图与析图相结合,把识图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并且还可通过看图自学,不仅能突出物质的性质,而且还可使学生对物质的用途印象深刻,这样学用结合,密切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思考与交流”中的表格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又如必修2中乙烯、苯的用途就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种查资料,拓展其内容。运用数据表格图,比较分析、训练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表格具有表述简练,线条清晰等特点,它对于培养学生归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有益处;教学中还可灵活变通,让学生结合表格,“看表说话”,要求做到:用化学语言描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这样既训练了思维,又可培养创新精神。

2.挖掘必修2与选修5知识间的联系,在复习课中加以整合,提高复习效率。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内容,对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拓展有一定的积累后,才能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中得心应手。选修中更重视学生对有机物断键与接键方式的理解和运用。如通过卤代烃在合成中的桥梁作用,把烃、醇、醛、羧酸、酯串联起来。在双基落实上,从方程式中体会分子式、官能团的变化;在能力拓展上,熟练应用反应规律,如消去、加成、水解、连续氧化后酯化等规律;在思维提高上,正向合成与逆向合成并用,始终围绕同分异构体的思路展开,把官能团的性质、个数、位置等内容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知序和探究点相互作用。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重建学生已有的知识知识体系和网络。学生讨论越激烈,发现的问题越多,对问题的理解就越透彻。

谈谈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篇8

一、强调官能团的重要性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高中有机化学难学主要是不了解有机物的结构,不清楚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时,我们首先要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重点研究结构。结构中对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官能团,因此在有机物教学中要强调官能团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官能团的重视。譬如,我们学习了乙醇的性质,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醇羟基(-OH)。羟基是亲水基团,易溶于水,能与水任意比互溶,能溶于有机溶剂等,由此可推出乙醇、丙醇、丁醇等醇的相应的物理性质。同样的,我们可由醇羟基决定的乙醇化学性质推断出其他醇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高考中的有机试题大多数以有机推断题的形式出现,也有少数的选择题。考试内容大都离不开实验与物质之间的转化,因此学生对官能团及其相应的性质要了如指掌。掌握官能团之间的转化规律,联系题干的前后左右及上下关系,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解题突破口。

二、重视课堂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做演示实验或安排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共同分析实验的成败、得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不是单纯地考查书本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考查知识的运用(通常可分为一般运用、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创新运用),这些运用在实验试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乙醇的酯化反应”实验的考点较多,涉及装置的安装、药品(浓硫酸、无水乙醇、冰醋酸)的添加顺序、导管与饱和碳酸钠的作用、温度的加热方式等。

三、学练结合,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即相应的练习)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哪方面的问题,以便及时查缺补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练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解题技巧,实现活学活用,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在学习苯的物理性质时,结合前面所学的烷烃、烯烃、炔烃知识,可知烃类的物理性质都有相似点: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小于水。这样归纳总结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应用起来也会较为灵活。如试题:在FeI2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水,再加入一定量的苯,震荡、静置后的现象为______。解析:由苯不溶于水可知会出现分层,苯在上层,且氯气能置换出碘,因此得出现象:上层是溶解有碘的苯层,为紫色,下层溶液含Fe2+,呈浅绿色。

四、抓住联系,融会贯通

学习有机化学要学会抓住物质之间的联系,以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抓住有机物之间的主线:

这些关系掌握好了,学习有机化学就简单多了。

五、归纳题型,针对训练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高考。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哪个程度,老师和学生必须要清楚。有针对性的训练,可帮助学生迅速突破解题的瓶颈,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那么,在高考中涉及有机化学知识点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呢?我们对近年来的题型进行了归纳:通常在选择题中有物质性质(包括物理、化学性质)的考查、鉴别、计算等;有机推断题的涉及面较广,通常包括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机实验的考查(实验的条件、反应药品的添加顺序)等。

高中有机化学 篇9

关键词:高中,有机化学,新课改,问题,教学策略

作为高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有机化学让不少学生感到头疼, 因此, 如何教好这门课是不少化学教师面对的难题。因此, 有必要针对目前高中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予以解决。

一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深度及广度处理不到位

新课改下的高中有机化学是按照螺旋的方式逐步深入的, 目前, 不少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按照高考的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并非真正做到与新课标的教学相融合, 将教材深度及广度扩大, 因此, 给学生带来了压力。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常出现越位现象, 虽然新课标下的教材从内容上看同传统教材相差无几, 但其实在知识深度及难度方面均有一定的降低, 知识广度却有了一定的拓展, 并突出了不少核心知识。然而, 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方式教学, 不断加深知识的难度和深度,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 更不能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符合, 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较少

在高中有机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为了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及做题水平, 在课时安排中尽可能多地安排理论课程, 实验课程则少之又少, 因此, 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实验。很多教师采用视频教学使学生以观看的方式来学习实验, 孰不知此种方式与动手做实验仍存在着很大差别。由于化学实验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每个人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而要求其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本身就是一个亲力亲为的过程, 而非简单地看视频就可以培养的, 这样做只会固化和限制学生的思维, 根本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分析

1. 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由于新教材中知识编排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 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的, 因此, 对于典型的有机物而言, 先对其结构进行重点研究, 而后对其物理性质进行简单描述, 接着着重对其化学性质进行介绍, 这样的编排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应当在夯实有机物的结构、组成、分类、性质及相互间转化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及其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础上, 得出其可能具有的性质, 或从性质方面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使其掌握有机化学的一般规律, 然后再推广到一类物质上。除了结构外, 官能团对于有机物的性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向学生展示模型来使官能团的结构更直观, 应使学生了解, 有机物具有哪个官能团, 通常就具有此官能团所具有的相应的性质。这样, 可以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认识, 并逐步掌握有机化学的一般规律及学习方法。

2. 增加实验课比重,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验不仅具有获取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还是人们认识物质和研究现象最基本的方法。因此, 高中有机化学应当增加实验课的比重, 并以实验课为载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际教学时可按照如下步骤来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 (1)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进行观察或实验活动的安排; (2)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得出合理结论, 并撰写实验报告; (4)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并对问题进行论证和说明, 从不同角度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实现求异的目的。此外, 若在课堂进行实验过程的演示, 应注重过程的直观性、规范性, 此外, 还应注意此过程仅为示范性过程, 示范时可与学生进行互动, 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3. 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渗透理解及应用

由于有机化学的原理与我们的生产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生活的各个角落均渗透着化学知识,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 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 也大幅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只有不断实践、思考、积累、总结和完善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 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巧.谈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J].课改前沿, 2012 (2) :238~239

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应用初探 篇10

一、问题驱动探究绿色化学

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 提出基于绿色化学思想的“绿色化学实验”理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思路。

绿色化学 (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化学、清洁化学) 是指从污染预防的基本思想出发, 在化学品生产的始端就采用预防的科学手段, 包括原料和试剂在反应中的充分利用, 实现整个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污染或零排放。

经过多年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总结出实现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主要策略:一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绿色化”意识;二是应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改进教材中有关高中化学实验, 尽可能的消除现行化学实验的污染。

二、小试牛刀绿色实验改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三组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这三个实验。笔者发现在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Ⅰ、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

实验原理:NH3+HCl=NH4Cl

(1) 由于浓氨水与浓盐酸具有强烈挥发性, 直接放置在烧杯中做实验会造成大气污染。

(2) 产生的白烟仍有部分会从烧杯口向空气中扩散, 烟雾混在一起, 不利于学生们观察。

(3) 实际实验操作中, 在滴加浓氨水、浓盐酸后对实验者的眼睛、鼻子造成较大的刺激。

Ⅱ、Ⅲ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

(1) 在[实验Ⅱ]中结果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红棕色的气体, 但无法说明其还原产物为NO气体。 (2) 产生的NO的量不容易控制, 而且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的气体量较大, 浪费了大量药品。 (3) 实验装置不够简单, 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会有硝酸生成, 这样会腐蚀师生手部的皮肤。 (4) 在实验操作中不能很有效的控制化学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 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步骤太繁琐, 反应后没有后续的吸收装置, 会造成大气污染, 损害师生身体健康。 (6) 铜与稀硝酸反应所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遇空气立即变成二氧化氮, 得不到较纯净无色气体, 对产物颜色的判断存在影响, 对实验结论缺乏说服力。

为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笔者自制教具和组织学生设计的实验改进方案, 经过反复试验, 巧妙利用广口瓶和小口瓶改进实验装置, 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操作:

a、浓氨水与浓盐酸反应

(1) 用胶头滴管向广口瓶中滴加1ml右的浓氨水, 并将小口瓶放入到广口瓶中, 立即用橡皮塞塞紧。 (2) 用10ml注射器吸取1ml右浓盐酸注射到小口瓶中, 立即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b、铜和浓硝酸反应

(1) 向广口瓶中倒入3ml-5ml稀Na OH溶液。 (2) 向小口瓶中放进2-3小块铜丝, 并将小口瓶放入广口瓶中。 (3) 用10ml注射器吸取2m L左右的浓HNO3慢慢地滴加到小口瓶中。 (4) 立即能够看到小口瓶内发生剧烈的反应, 小口瓶中的溶液逐渐变蓝, 铜片表面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断从小口瓶中进入广口瓶中, 反应完毕后, 待几分钟后发现广口瓶中的气体颜色由深变浅, 直至变为无色。

c、铜和稀硝酸反应

(1) 在广口瓶中加入10ml Na OH溶液振荡一下, 使广口瓶内壁上沾附一些Na OH溶液。

(2) 取一只小口瓶, 在小口瓶中加入一块小铜片, 用坩埚钳夹住小口瓶送往广口瓶底部。

(3) 取1~2g红磷置于燃烧匙 (玻璃态) 中点燃, 迅速送入广口瓶中燃烧, 同时塞紧瓶塞。 (4) 大约4min后, 白烟散尽, 然后用一个10ml注射器吸取3ml硝酸, 加2.5ml小口瓶中。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溶液变蓝, 同时铜片上产生无色气体。

3.实验改进的优点

(1) 整个实验过程在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 几乎不向环境排放任何有害物质, 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可降低实验成本, 节约实验经费。 (3) 利用改进的演示实验, 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新颖性和绿色化,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4) 可节省操作时间。

三、总结升华绿色化学大有可为

通过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真切的感受到绿色化学实验改进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 学习化学充满了乐趣。

首先, 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化学实验绿色化便是在于使学生在探究之前, 就会主动查阅资料, 自己设计方案, 增强迁移效果。

其次, 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实验绿色化实践过程中, 教师们对其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教育过程本身也有了全新的感受。

上一篇:区域相似度下一篇:内蒙古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