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 小结

2024-05-16

大学有机化学 小结(共8篇)

篇1:大学有机化学 小结

物理化学实验学期小结

学号: xxxxxxx

姓名:xxx物理化学实验作为我们这学期的重要化学实验之一,在学期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已告一段落。这学期我们一共做了七个实验,分别是: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尿素摩尔质量,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低沸点二元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摩尔电导率的测定,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的测定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通过这学期这七个实验的学习,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举个例子,就拿低沸点二元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这个实验来说吧,课上老师讲的时候没感觉有多难,但当真的要亲力亲为的自己动手来做实验的时候,还是感觉蛮困难的。我记得当时我们一共有八个组分,两小组合并式来完成实验,虽然过程经老师讲解后没什么问题,但实验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当时还为这件事不开心来着,后来拜访了其他同学,才发现不止自己一组,好多人画出的图都长得好奇怪,那是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物理化学实验要花两个学期来上。在这两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明白了实验的每一步都有它的道理,少任何一个都不可以。在实验中我们必须足够认真,足够专注,足够有耐心,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实验中遇到的所有搭档,和他们的每一次合作都会有新的收获。还有就是每一位老师,这学期收获颇多,到了学

期末也深感欣慰,学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只能慢慢来研究。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而坎坷的,但肯定是充满乐趣的。

篇2:大学有机化学 小结

■ 碳碳三键或双键:断一个键可以和水.卤素.卤化氢.氢氯.氢氰酸等加成;被高锰酸钾等氧

化.还可以发生加聚;会被强氧化性物质氧化.(如臭氧、高锰酸钾等)使溴水褪色(加成),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加成)与亲核试剂加成■羟基:和氢卤酸取代;醇羟基-CH2OH氧化可为醛;和酸会发生酯化反应。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是酚,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和跟溴水的取代反应。催化氧化成醛酮,能消去,酯化,可与Na反应,可发生硝化 .

■卤素原子:水解,被羟基取代;羟基:断氧氢键可和钠等置换氢气,和酸脂化,氧化成醛■酚:酸性,和溴水取代,氧化

■醚基:碳氧键断开加成,和极性试剂反应时在碳氧键断开,类似加成。

■醛基:氧化,加成,和苯酚生成酚醛树脂,氧化成羧基;还原成醇羟基;2个醛在碱性环境

下加成。能被氧化成酸,能被还原成醇,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

■羰基:加成(醛基,羧基在其他条说)加氢还原酰卤水解、取代

■羧基:脂化,酸性 在强的还原剂如氢化锂铝下加氢还原;和醇会发生酯化反应;可与NaOH

反应的、可与Na反应的■胺基:水解■酯基:可发生水解■苯环:加成,取代,硝化,磺化

■苯酚:可与NaOH反应的、可与Na反应的,在空气中可发生氧化,与溴水生成沉淀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褪色,取代,加成等

■高级脂肪酸:可与NaOH反应的、可与Na反应的,酯化

高中有机化官能团学性质

❶ 卤化烃 官能团:卤原子①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②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❷ 醇官能团:醇羟基①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②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③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④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❸ 醛官能团:醛基

①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②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 沉淀

③能被氧化成羧酸

④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❹ 酚官能团:酚羟基①具有酸性

②能钠反应得到氢气③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❺ 羧酸官能团:羧基①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②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篇3: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小结

探究性实验是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实验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体验实验的魅力。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一些难度稍小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对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补充。此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观察的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 或将演示实验改造成探究性实验, 以增加学生探究实验的机会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二学习选修课四中, 我曾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课题的探讨, 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实验目的:探究H2O2使酸性KMn O4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 再加入2ml0.1mol/LKMn O4溶液和5ml3%H2O2溶液, 混合均匀,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最初几分钟, 没有明显变化, 但后来溶液颜色在一瞬间迅速变浅, 直至褪去。

这个实验的现象需要学生耐心地等待, 而等待之后的突然变化给了学生一个惊喜, “为什么后来褪色很快, 这和我们平常实验现象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精心设计的探究问题:探究该反应的速率变化的本质原因。

学生应该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发现影响速率的四大因素中, 溶液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和实验结果相反了, 而压强对于这个反应没有影响, 可能造成速率突然变化的只可能是温度和催化剂, 而如果是温度的话, 可以设置一个恒温的反应条件来对比观察;而如果是催化剂的话, 可以先引导学生考虑在这个反应体系中, 哪一种物质最可能是催化剂, 可以回顾自己学过去的常见的催化剂来确定一个最可能是催化剂的物质生成物硫酸锰, 最后设计一个这样的一个合理的对比实验来证明:

实验操作1: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 再加入2ml 0.1mol/LKMn O4溶液和5ml3%H2O2溶液, 马上加1m L蒸馏水混合均匀, 观察现象, 记录产生现象的时间;

实验操作2:再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 再加入2ml 0.1mol/LKMn O4溶液和5ml3%H2O2溶液后, 马上加入1m L硫酸锰溶液混合均匀, 观察现象, 记录产生现象的时间。

实验现象:实验1中的紫色变化不明显, 实验2中紫色的高锰酸钾很快褪色。

实验结论:硫酸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通过实验比较, 很容易证明探究假说。设计实验时, 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其他影响速率的条件, 学生在初次探究时候, 往往会忽略加入的硫酸锰溶液导致混合溶液体积变化而造成反应物浓度发生变化, 所以实验1要加入等体积的水。值得一提的是, 该实验是新教材中新编入的一个实验, 教材上都没有再对实验结果现象进行细致描述, 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探究来得出结论, 这就是新教材带给我们的乐趣, 而且在各省的高考题中多次出现这个实验的探讨, 每年高考实验探究是必考题, 学生需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而非结果。

做好探究性实验, 应做好以下3个环节。

⑴实验前, 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对实验所需的一切作好充分的准备。另外, 有的学生虽感觉化学有趣, 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 却又缩手缩脚。对此, 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领头羊”, 以学生带学生, 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⑵实验中, 多留意、细观察、详记录、稳操作。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 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 同时还应详细记录下实验中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异常的现象。其中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又可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回答“随读随想”提出的问题, 相互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不要求完美, 只要没有科学性的错误, 一切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不要把化学实验“妖魔化”或“神圣化”, 让他们放开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⑶实验后, 善思考、勤讨论, 探索创新。实验的结束, 恰似探索创新的开始, 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设计实验进行反思, 集体讨论, 分析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使实验获取新的突破。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 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 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 然后配以针对性的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所选题目, 不仅要有课前精心准备的, 还有根据学习情况当堂现编的。

篇4:化学除草剂实验小结

【关键词】化学;除草剂

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棉田杂草是棉花获得丰收的大敌,在棉花生产中,常因杂草和棉花争夺水分、养分、光照,使棉花营养跟不上造成棉花减产。并且杂草是很多害虫休眠及为害棉花前栖息的地方,致使虫害增加,因此杂草防除是棉花大田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棉花是新疆兵团重要的经济作物。而通过播前喷施化学除草剂清除棉田杂草,是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确保棉花丰产丰收的关键一环。为适应当前棉花市场,进一步提高棉花质量,提高棉花品级,新疆兵团引进了的化学除草剂意比西(二甲戊灵,意大利生产)。本文以其中最常用的氟乐灵、菜草通(二甲戊灵)和意比西(二甲戊灵,意大利生产)为试验药剂,在棉田上进行了试验,为选择播前除草剂的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菜草通(33%二甲戊灵)

33%二甲戊灵是由山东化阳生产的苯胺类除草剂,为二硝基甲苯胺类选择性土壤处理除草剂。药剂通过植物的幼芽、幼茎和根系吸收,抑制幼芽和次生根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从而阻碍杂草幼苗生长而症状是幼芽和次生根被抑制。持效期40~60d。

1.2 意比西(33%二甲戊灵)

意比西是由意大利生产的苯胺类除草剂,为二硝基甲苯胺类选择性土壤处理除草剂。药剂通过植物的幼芽、幼茎和根系吸收,抑制幼芽和次生根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从而阻碍杂草幼苗生长而症状是幼芽和次生根被抑制。持效期40~60d。

1.3 氟乐灵

48%氟乐灵是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主要通过杂草的胚芽鞘与胚轴吸收。对已出土杂草无效。对禾本科和部分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有效,持效期长达3~6个月。

2.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

菜草通(33%二甲戊灵乳油)100ml/亩。

意比西(33%二甲戊灵乳油)100ml/亩。

48%氟乐灵乳油100ml/亩。

清水做空白对照。

试验地设在核心示范园区,小区面积3亩,共4个小区,随即排列,总面积12亩。4月16日播种,播前用机械背负式喷雾器对水喷雾,喷雾后用反复耙翻土壤,使药剂均匀地附着在表层土壤。

2.3 试验内容

2.3.1 不同药剂对棉花出苗期和出苗率的影响

在播种后7~13d,采用5点法调查棉花出苗情况.

2.3.2 不同药剂对棉花根部的影响

在5月4日,采用5点法(每个点1m2),调查棉花的根长、次生根数、根生长状况、10株鲜重、10株干重。

2.3.3 不同药剂对棉田杂草的株防效

施药后45d,采用5点法(每个点1m2)调查不同药剂对芦苇、稗草、龙葵、荠菜、田旋花及其他杂草的株防效。

2.3.4 不同药剂对棉田杂草的鲜重防效

施药后45d,采用5点法(每个点1m2)调查不同药剂对芦苇、稗草、龙葵、荠菜、田旋花及其他杂草的鲜重防效。

2.4 调查及计算方法

45d后调查除草效果,每小区选5个样点,每样点1m2,调查各小区杂草的株数,并称量地上部分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所用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处理对棉花出苗率的影响

采用5点法对试验地进行调查,4月29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菜草通与意比西较对照出苗期与出苗率一致,氟乐灵乳油较对照出苗期推迟1~3d,出苗率减少2.8%。证明菜草通与意比西对棉苗出面期与出苗率无不良影响。

表1 试验小区出苗期与出苗率调查表

3.2 对棉苗的影响

5月4日对试验小区取样考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菜草通处理较对照短0.12cm,次生根数较对照减少0.06条/株,主根无肿大,鲜重和干重较对照减少0.2g/10株和0g/10株;意比西处理较对照短0.05cm,次生根数较对照减少0.04条/株,主根无肿大,鲜重和干重较对照减少0.1g/10株和0g/10株。氟乐灵处理较对照短0.81cm,次生根数较对照减少0.65条/株,主根较对照表现肿大,根呈铁锈色,鲜重和干重较对照减少0.4g/10株和0.2g/株。证明氟乐灵抑制根伸长,发侧根,并且使根畸形阻碍棉株物质积累。

表2 对棉苗影响调查表(5月4日)

3.3 杂草防除效果

6月4日对试验小区株防效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菜草通的株防效是:芦苇58%、稗草75%、龙葵76%、荠菜100%、田旋花74%、其他杂草52%,总防效为69.4%;意比西的株防效是:芦苇60%、稗草75%、龙葵76%、荠菜100%、田旋花76%、其他杂草53%,总防效为70.3%;48%氟乐灵的株防效是:芦苇55%、稗草66%、龙葵76%、荠菜83%、田旋花60%、其他杂草44%,总防效为61.0%。

表3 对棉田杂草株防效调查表

4 结论与讨论

(1)从试验可得,菜草通与意比西较对照出苗期与出苗率一致,氟乐灵乳油较对照出苗期推迟1~3d,出苗率减少2.8%。证明菜草通与意比西对棉苗出面期与出苗率无不良影响。菜草通处理较对照短0.12cm,数较对照减少0.06条/株,主根无肿大,鲜重和干重较对照减少0.2g/10株和0g/10株;意比西处理较对照短0.05cm,次生根数较对照减少0.04条/株,主根无肿大,鲜重和干重较对照减少0.1g/10株和0g/10株。氟乐灵处理较对照短0.81cm,次生根数较对照减少0.65条/株,主根较对照表现肿大,根呈铁锈色,鲜重和干重较对照减少0.4g/10株和0.2g/株。证明氟乐灵抑制根伸长,发侧根,并且使根畸形阻碍棉株物质积累。

篇5: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小结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1)烷烃

A)官能团:无 ;通式:CnH2n+2;代表物:CH4 B)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②燃烧

③热裂解(2)烯烃:

A)官能团: ;通式:CnH2n(n≥2);代表物:H2C=CH2 B)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C)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2、H2、HX、H2O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燃烧(3)炔烃:

A)官能团:—C≡C— ;通式:CnH2n—2(n≥2);代表物:HC≡CH B)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C)化学性质:(略)(4)苯及苯的同系物:

A)通式:CnH2n—6(n≥6);代表物: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原子和6个H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3、H2SO4等)

②加成反应(与H2、Cl2等)

(5)醇类:

A)官能团:—OH(醇羟基); 代表物: CH3CH2OH、HOCH2CH2OH B)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C)化学性质:

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

②跟氢卤酸的反应

③催化氧化(α—H)

(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与α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称为β碳原子,依次类推。与α碳原子、β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分别称为α氢原子、β氢原子、……)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6)醛酮

A)官能团:(或—CHO)、(或—CO—);代表物:CH3CHO、HCHO、B)结构特点:醛基或羰基碳原子伸出的各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加氢、氢化或还原反应)

②氧化反应(醛的还原性)

(7)羧酸

A)官能团:(或—COOH);代表物:CH3COOH B)结构特点:羧基上碳原子伸出的三个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化学性质:

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②酯化反应(8)酯类

A)官能团:(或—COOR)(R为烃基); 代表物: CH3COOCH2CH3 B)结构特点:成键情况与羧基碳原子类似 C)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9)氨基酸 A)官能团:—NH2、—COOH ; 代表物:

B)化学性质: 因为同时具有碱性基团—NH2和酸性基团—COOH,所以氨基酸具有酸性和碱性。

3、常见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结构和性质(1)单糖

A)代表物:葡萄糖、果糖(C6H12O6)

B)结构特点:葡萄糖为多羟基醛、果糖为多羟基酮

C)化学性质:①葡萄糖类似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费林反应等;②具有多元醇的化学性质。(2)二糖

A)代表物: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B)结构特点:蔗糖含有一个葡萄糖单元和一个果糖单元,没有醛基;麦芽糖含有两个葡萄糖单元,有醛基。C)化学性质:

①蔗糖没有还原性;麦芽糖有还原性。

②水解反应(3)多糖

A)代表物: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 B)结构特点:由多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所含的葡萄糖单元比纤维素的少。

C)化学性质:

①淀粉遇碘变蓝。

②水解反应(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4)蛋白质

A)结构特点:由多种不同的氨基酸缩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中含有羧基和氨基。B)化学性质:

①两性: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所以具有两性。

②盐析: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的性质,加入铵盐或轻金属盐浓溶液能发生盐析。盐析是可逆的,采用多次盐析可分离和提纯蛋白质(胶体的性质)

③变性:蛋白质在热、酸、碱、重金属盐、酒精、甲醛、紫外线等作用下会发生性质改变而凝结,称为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盐中毒都属变性。

④颜色反应: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呈黄色。

⑤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⑥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多种α—氨基酸。(5)油脂

A)组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统称油脂。天然油脂属于混合物,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代表物:

油酸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

C)结构特点:油脂属于酯类。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分子结构为:

R表示饱和或不饱和链烃基。R1、R2、R3可相同也可不同,相同时为单甘油酯,不同时为混甘油酯。

D)化学性质:

①氢化:油脂分子中不饱和烃基上加氢。如油酸甘油酯氢化可得到硬脂酸甘油酯。②水解:类似酯类水解。酸性水解可用于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碱性水解又叫作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皂化后通过盐析(加入食盐)使肥皂析出(上层)。

5、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说明:若醇没有α—H,则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2)酯化反应

说明:酸脱羟基而醇脱羟基上的氢,生成水,同时剩余部分结合生成酯。

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

指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反应。

常见的取代反应:

⑴烃(主要是烷烃和芳香烃)的卤代反应;⑵芳香烃的硝化反应;⑶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醇的羟基氢原子被置换的反应;⑷酯类(包括油脂)的水解反应;⑸酸酐、糖类、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2、加成反应

指试剂与不饱和化合物分子结合使不饱和化合物的不饱和程度降低或生成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常见的加成反应:⑴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醛、酮等物质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也叫加氢反应、氢化或还原反应);⑵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与卤素的加成反应;⑶烯烃、炔烃与水、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

3、聚合反应

指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参加聚合反应的小分子叫作单体,聚合后生成的大分子叫作聚合物。

常见的聚合反应:

加聚反应:指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小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

较常见的加聚反应:

①单烯烃的加聚反应

在方程式中,—CH2—CH2—叫作链节,中n叫作聚合度,CH2=CH2叫作单体,叫作加聚物(或高聚物)

②二烯烃的加聚反应

4、氧化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均为氧化反应。

常见的氧化反应:

①有机物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如:R—CH=CH—R′、R—C≡C—R′、(具有α—

H)、—OH、R—CHO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醇的催化氧化(脱氢)反应

醛的氧化反应

③醛的银镜反应、费林反应(凡是分子中含有醛基或相当于醛基的结构,都可以发生此类反应)

篇6:结构化学小结

1、结构化学小结

结束了一年的物理化学课程,终于迎来了传说中的专业课,这里面最难的据说就是结构化学。老师第一节课开场便是对上一年纪学生成绩的总结,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似的警告:不学就肯定不会过。于是我们经历了从开始的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到后来的深信不疑,对这片不曾涉足的微观领域以叹为观止的心态仰视,然后俯首自求多福似地祈求从字里行间寻出熟悉的味道,终于,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痕迹中逐渐认识了这位蛋白质似的先生,也了解到原来所谓的结构化学真的是化学的结构框架,从前的结论也找到了前因,在化学潜游中愈行越深愈行愈远。

都说结构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完善我们的化学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探讨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相对联系的思维能力。它主要是反映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在研究物质微观体系得出的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而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还要有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能的本质问题。这对我这样并不是十分聪明,基础功也不是那么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可是上课时候因为不懂或是懒惰造成的溜号还是终止于老师课堂提问这武器,为了不至于被低着头红着脸说不会得六十,我们还是应激出了复习并且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这确实对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渐渐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虽然学习和理解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习惯就是一辈子的财富,所以我们学着珍惜。

可是扪心自问我做的并不好,有很多弄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疏通,复习也不是那么到位,期末的纠结证实了长期以来的忧虑,总也不能算是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不过一定会再接再厉,为化学学习填上重彩的一笔。

关于老师的教学授课,我似乎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毕竟进入大学伊始就被告知大学的老师授课都是很有个人风格的,而风格既是不分优劣,我们自然会在逐渐适应中找到自己的学习之道,慢慢地历练成长可能才是进入大学的真正目标,所以接受就是一切,评价也许并不十分需要我们的参与。但是关于这门课程,我确实认识到了它的“不好相处”,知识点细碎而且需要记忆的极多,对逻辑要求也并没有任何程度的降低,就像高中时候的文理小综合再综合了一下,是一整个知识体系的浓缩,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但是,困难总是会激起斗志,难题是进步的阶梯。

如果说对于结构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的话,就是希望课时能多些,还是有很多内容被带过,虽然都是非重点,但是了解应该也会很有趣,自己看的话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就许下这个愿。

还有就是期待早日能看到老师编的书!

2、结构化学小结

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听说了一句化学界流传很广的话:学了有机化学才知道无机化学如此简单,学了物理化学才知道有机化学如此简单,学了结构化学,才知道物理化学如此简单,学了量子化学,才知道结构化学如此简单。

经过了这一年的学习,体验过后才发现这几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和大多数人一样,起初都认为结构化学难学,难懂。可从第二大节课开始,自己就改变了看法,上课努力的去听,课后及时复习,就这样,自己第二节课懵懵懂懂的听懂了一些内容,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依然很困惑,由于自己天生对难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越难,宁可花费很长时间,也要弄懂,凭着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第二节课我收获了很多,最主要的是听得懂老师讲课的时候,心里有种满足感,成就感。

时间过得真快,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一句话:结构化学要想弄懂,必须得多花时间,讲三节课,我们就得用7节课的时间去预习,甚至老师也要在给我们讲课前,花费好长时间提前看一遍书。这句话为什么我会印象这么深呢?因为我不仅听了,而且实践了,这句话带给我是结构化学学习效率成倍的增长,正因为这句话,使我真真的感受到了我付出一天,两天,去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听懂了老师一节课的欣喜,也使我真真感受到书包里背着高数,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参考书,结构化学课本,结构化学课件满满一书包书,去自习室看几个小时,结果做出一道波函数求解题的快乐,;真是由于这句话让我学起结构化学很轻松,觉得不是很难,起初需要用一天甚至两天的时间去看结构化学,后来,几个小时,半天就可以弄懂大部分内容。

在本学期众多课程里面,个人觉得结构化学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它带给我们是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我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原子结构,电子的运动,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在这个世界里,谁也不会质疑我们,因为我们在结构化学所学的一切要不就是前人的一些理论可以解释化学现象,要不就是仪器测定出来的数值。再者,这是空间想象力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对思维的挑战,也是对自己学习知识能力最好的一种肯定,在这里,你可以想象七大晶系,可以想象在各种各样对称操作下分子的改变,可以想象金属的结构,可以想象电子围绕核是如何运动的,可以想象原子轨道杂化后各个轨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对于我来说,只要想通其中的一些,自己就很满足,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肯定。

学化学的人都知道,位,构,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用结构可以解释性质,用性质可以反推出物质的结构,通过结构和性质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一些新结构,让它产生些人类所需要的性质。通过结构化学的学习才明白导体为什么能够导电,绝缘体为什么会绝缘,这是由于导体的轨道上存在单电子,给一定能量后,能发生电子跃迁,而绝缘体只存在满带和空带,另外满带和空带能级差很大,因此不能电子跃迁,也不能导电。也明白了什么是晶体,什么是无定型;也明白了为什么液体的沸点很高,为什么有些液体的沸点很低„„这些东西自从学了结构化学后,逐渐的便的清晰起来,也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了知识网络。

学了结构化学感触最深的应该说是“基础”二字,我们现在所学的只能称为基础,只是皮毛而已,如果这些东西,我们都搞不懂,很难做大事。不论哪一个单元,学的都是基础,量子力学接触,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基础,晶体学基础,群论基础,金属结构基础,配位化学基础„„,私底下每一章自己都找过对应的系统的课本看过,就比如说晶体学基础,就拿我们所用的周公度版本的结构化学第五版和晶体学专业课本相比,才发现我们好多东西都没提到,而且晶体学并不像我们结构化学基础那么简单,230个空间群是如何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要求掌握的,晶轴,晶面,晶向,这些我们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而已,而且我们只需要掌握最简单的立方晶系就可以了,所以,从课程的内容,我们需要掌握的程度来看,我们真的学的只是基础,不难!如果我们连这么一点点小挫折,都退缩,那我们的将来是可想而知的,每次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说基础二字,就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唉声叹气,或者惊叹,或者抱怨,可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多花费一点游玩的时间用在结构化学上,或许不再认为老师说的基础二字是夸张。

学习结构化学,觉得方法特别的重要。尤其是上课认真听讲,因为课堂的内容有时候你用三倍的时间去补救,也不一定能补救回来,老师在课堂上用特别有限的时间将最重要的知识串成一个个知识点,而且为了让我们让一些难点掌握,更会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些,在课下能补救得了吗?另外就是乘热打铁,意思就是说对老师讲过的知识在课下,尽量复习,这样能及时的巩固,更能将知识点串在一起。我们一般结构化学课程是在周五下午,如果那时候为了早吃一点饭,而不去再看一次课本,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是不会再有的,在老师的讲课的话语,自己的灵感还没有消失之前,完成对结构化学的复习是最节省时间的,也是复习效率最高,最不容易遗忘的时候。一旦老师讲课的声音不再,灵感消失,要想达到同样的复习效率谈何容易。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决定你结构化学能不能听的懂,学的好不好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静得下心来看书,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看不懂还能努力去看的毅力和耐心。记得刚开始上第一节课时,算符,波函数,态叠加原理。。听了三节课,完全没听懂一个字,更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只是很佩服老师对于如此难的内容可以讲的如此轻松。但心里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如果我连第一节课都听不懂,那将来的课程,我该如何?而且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他能讲的条理分明,为何我连弄懂都做不到,为了明白这门课,背上了高数,无机化学,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在图书馆苦战了一天后,终于了解了老师到底讲的是什么东西,后来,日复一日,自己也形成了这个习惯,每周都会抽取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看特别有魅力的结构化学,就这样,自己的综合实力提高了,结构化学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自己得到了从其他课程没有得到的快乐,得到了从其他课程没有得到的成就感。

有付出可能收获很少,但是没付出肯定没收获。结构化学虽然学了很多伟人,例如poaling,Schrödinger,Heisenberg但我并不崇拜他们,因为他们的成就源于他们的付出,他们可以为了科学熬夜,不吃饭,也可以为了科学一直呆在实验室,更可以为了科学满满的验算,推论了几个草稿本,或者失败了n多次。我们没能付出这么多,所以我们才和伟人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特别聪明。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虽然上天没有赐予我们聪慧的大脑,但是上天同样给予我们每个人四肢,勤劳的双手,可以思考的大脑,我们可以付出来缩小差距。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没付出就一定没收获,我们虽然没有像结构化学伟人一样提出一个或多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认真完成自己的结构化学作业,能想得通结构化学课本上的内容,能够会做结构化学的习题。

这样多多少少一点付出,总会让自己感到一点成就感的,有句话叫做量变决定质变,我们之所以没成为伟人,更是由于我们量的积累远远的还不够,如果我们连这些伟人的理论都看不懂,那将来如何推翻他们的理论,建立新的理论,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要想呼吁和平,必须制止原子弹,要想制止原子弹,必须制造原子弹(这句话是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说过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结构化学,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或许可以夸张的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伟人的机会,一些人因为毕生缺乏当伟人的梦想而失去资格,一些人因为量的积累不够而失去资格,一些人因为在成功的路上退缩了,放弃了而失去了资格。所以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只有少部分人成功了,少部分人成了伟人。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们树立在不久的将来做伟人的梦想,即使自己失败了,没有当成为伟人,但自己的付出,自己在追求伟人的路上拼搏所得到的才华,经验已足够让你在整个社会立足,这也未尝不是理想的结果。poaling,Schrödinger,Heisenberg总结他们成功的原因,总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比平常人努力白倍,千倍,发疯的追求科学真理,才换来他们的成功,也换来人类文明史上小小的一步。

总而言之,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结构化学虽然难,但是用心学,有像伟人一样发疯的追求的勇气,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最终会体会到成就感,满足感。这些是其他课程不能带给我们的。

3、《结构化学》课程模拟教学小结

《结构化学》是一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材料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已成为从事化学、材料和物理专业深入研究材料特性的一把钥匙。但由于该门课是从微观结构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与宏观世界对物质的认识有很大差异,进而使学生感觉该门课抽象、复杂甚至混乱。因此,本文将主要对该门课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讨。

一、课程特点及难点

《结构化学》课程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波函数,即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通过轨道的相互作用了解化学键的本质;二是分子和晶体中原子的空间排布,了解分子和晶体的立体结构。与其它化学课程不同,该门课看物质的角度不同,涵盖的相关知识多,内容涉及面广,如需具备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量子力学等知识,同时包含的新概念比较多,如波函数,杂化轨道,点阵。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很难,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快跟不上老师讲解的速度,相当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有个别学生由于太难太抽象而放弃对该门课程的继续学习。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源头在于学生对该门课基础知识理解的不足,具体来讲,很多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波函数,什么是晶体。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数学和量子力学有关的波函数概念和不同于分子的固体的晶体结构成为学生学习的两大难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很多。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造成学生对该门课产生误解,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该门课抽象、难学、难懂,导致学习非常被动,最终学习效果较差;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方法必须要求多元化,如果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尤其对该门课难懂的波函数,如果使用文字的方法来讲解,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授课老师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方法

目前,对该门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形式讲解。这些方法有如下几个缺点:

1、缺少学生的参与,课题气氛呆板;

2、对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可观性差,学生理解受到限制;

3、对数字化的波函数缺乏形象化的表示,成为学习该门课其它知识的瓶颈。这些将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三、解决措施

该门课不像有机和分析等化学课程,没有实验教学部分,因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以下措施。

(一)引入实验教学

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门课程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即使采取板书、多媒体和演示相结合的讲述方式完成该课程系统的教学也已经变得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通过教学,发现采用一种新型方法,即类似实验教学的方式对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清晰地阐述这一方法,本文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现以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的两个离域π键为例来说明。在使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的分析可能如下:

假设二氧化碳分子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氧原子有6个价电子,分子中的两个氧原子分别表示为O1和O2。碳和氧原子采用spx杂化,碳和每个氧原子形成σ键,每个氧原子的另一个spx杂化轨道被其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碳原子剩余的两个电子,分别占据在py和pz轨道上。

氧原子剩余的三个电子中,如果O1原子中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py轨道上,另一个电子必将占据在pz轨道上,它的pz电子将会与碳原子的pz电子形成πz键,那么碳原子的另一个py电子必将与O2原子的一个py电子形成πy键,此时,在O2原子中pz轨道上必须安排一对孤对电子,那么,O2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z轨道将会与碳和O1原子形成的πz轨道重叠,形成π4z3离域键,O1中由孤对电子占据的py轨道将会与碳和O2原子形成的πy轨道重叠,形成π4y3离域键。

此时老师可能会将这两个离域π键的图片放在多媒体中。但大部分学生听完之后,由于不能看到一个三维的直观图像,而且讲起来描述语言颇多,最终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我们利用一种软件,如Chem3D和Dmol3,通过计算得到二氧化碳分子的各个σ和离域π键的三维空间构象,通过空间旋转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碳与氧原子之间的σ键和两个不同方向的离域π键,且通过查看计算结果文件得到这些轨道的波函数。在这里学生还可以学到如下几点:

1、通过简单的类实验计算,学生获得来自书本上与波函数、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等相关理论知识;

2、能获得由原子轨道波函数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波函数的明确数学表达式,并能与轨道图一一对应,解决了学生关于分子轨道理论复杂的薛定谔方程,能从图像上理解书本上的纯理论内容,进而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3、对杂化轨道理论,很多学生从书本上仅仅知道杂化的原因、目的和杂化后的原子轨道,但大多不明白杂化后这些轨道形成什么样的键。通过这个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从轨道上清晰看到碳和氧原子的sp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π键,同时也能看到氧原子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在氧的2p轨道上的分子轨道图。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教学方法,我们发现,由于该门课的教学内容偏重纯理论,学生经常感觉晕晕乎乎,似懂非懂,因此,引入类实验教学部分,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来自书本的较多知识点,同时,可以让学生清楚各个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就该门课的课堂教学来说,将教学内容与其它化学课程及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让化学专业学生感到该门课非常有意思或对学生学好其它课程起到重要作用,如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中,关于乙烯加氢气反应活化能大或反应速率慢等现象,离不开该门课关于前线轨道理论知识的理解。再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的物体表面总是一个宏观的结构,如果额外引入晶体表面结构的教学内容,学生将了解到肉眼看到或感觉光滑的物体表面其实有很多原子缺陷,让学生对常规认识有新的视觉和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有助于促进学生注重过程学习,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该门课常用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来自出勤、书面作业和期中考试。如果在平时成绩中引入课外作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类似于实验设计的材料模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针对“教”与“学”双方存在的不足,在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手段上主要引入实验教学部分,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充分研究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最佳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构化学小结

大三下半学期的课要结束了,这学期学习的科目中要数结构化学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之前看到结构化学这本书还不是太明白,翻开书本看到一堆的公式和图画,更是晕头转向。就问教我们的老师最严厉,但是备受学生欢迎。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终于了解学姐所说的话。

结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分子构型与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和各种运动的相互影响的化学分支学科。它又是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的相互关系的基础学科。

结构化学首先是一门直接应用多种近代实验手段测定分子静态、动态结构和静态、动态性能的实验科学。

另一方面,从结构化学的角度还能阐明物质的各种宏观化学性能(包括化学反应性能)和各种宏观非化学性能(包括各种物理性质和许多新技术应用中的技术性能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

由于课时的安排,我们这学期只学习了三章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三章让我们了解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以及分子、原子的复杂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物质结构的理论工具是量子力学,它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结构化学的理论基础。波函数和概率密度,态叠加原理,本证方程与本征值等基本假设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第一章中最重要的公式就是一维势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的意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主要讲的是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求解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的到其波函数、能量和量子数。

第二章还包括中心立场模型、以及保理原理和洪特规则等一些关于原子的相关知识第三章双原子分子结构

主要讲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及其相关要点。

通过一学期的对结构化学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学习结构化学让我充分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及其结构,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规律。并且通过对结构化学的学习,让我对其他学科的一些不怎么了解的地方也有了理解。而且学完真门课我终于了解了学姐们所说的话。结构化学这门课不仅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锻炼了我快速思维的能力。因为课时紧,所以上课是老师教授的内容较多,所以我们上课时需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下课时及时复习,深入理解。

篇7:生物化学小结

同工酶:能够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理化性质有所不同的一组酶。活性中心:又称活性部位是指酶分子中参与和底物的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密切相关的部位

寡聚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构成的酶或者说具有四级蛋白质结构的一类酶。

维生素缺乏症:由于生物体内维生素的缺乏,致使机体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发生疾病的现象称为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中毒症:由于某种维生素长期的大量摄入,所导致的疾病或不适称为维生素中毒症。

糖的有氧氧化:在有氧条件下,糖在生物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的代谢过程

糖异生作用:丙酮酸等糖的前体物质在动物体内经糖酵解“逆转”等化学反应过程转变成葡萄糖的糖的代谢过程。

6.试述磺胺类药物抗茵的作用原理。

答:磺胺类药物与叶酸的组成成分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结构类似,可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地与细菌体内的叶酸合成酶结合,竞争性地抑制该酶活性,使对于磺胺类敏感的细菌很难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合成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叶酸。由于叶酸是核苷酸、某些氨基酸合成过程中所需要一碳单位的载体,缺乏叶酸必将导致细菌体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受阻,最终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由于人体所必需的叶酸是从食物中获得的(人体不合成叶酸),所以人服用磺胺类药物只影响磺胺类敏感细菌的生长繁殖,而对于人体影响很小,达到治病的目的。

从头合成途径:以乙酰CoA和丙二酸单酰CoA为原料合成16碳原子以下脂肪酸的脂肪酸合成途径。

柠檬酸穿梭:线粒体内的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并以柠檬酸形式将线粒体内乙酰CoA运出线粒体的一种乙酰CoA跨膜运输机制。

β-氧化:在β-氧化途径有关酶的催化下,脂肪酸分子中β-碳原子被氧化,并在α,β原子之间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及比原脂肪酸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的脂肪酸降解途径。

密码子:mRNA分子中顺序相连的三个核苷酸可以代表一个特定的氨基酸或其它的含义称密码子(codon)或三联体密码(triplet codon)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以病毒m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称为逆转录

冈崎片段:在随后链的合成中,首先合成出来的DNA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基因重组:也称基因体外重组技术,即利用工程技术方法,按照人们既定的目标,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拼接,然后再将其转入特定的细胞或生物体,使其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

当人长期禁食或糖类供应不足时,体内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一般来说,蛋白质及其分解生成的氨基酸不进行氧化分解为生物体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但是在长期禁食或因疾病及其它原因,糖类供应不足导致糖代谢不正常时,氨基酸分解产生能量;过多的氨基酸分解在体内就会生成大量的游离氨基,肝脏无力将这些氨基全部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血液中游离氨基过多会造成氨中毒,肝脏中游离氨基过多产生肝昏迷,脑组织中游离氨基过多导致死亡。

一碳单位或一碳基团是指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各类基团的通称

遗传密码:mRNA分子 上核苷酸顺序与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顺序的对应关系称为遗传密码。

简并密码:能够为同一种氨基酸编码的所有密码子通称简并密码

诱导酶、组成酶:诱导酶则是指细胞内存在的一些与某些特定的物质代谢有关的酶类,这些酶只有在环境中有相应物质存在时,细胞内才会大量产生,否则,其含量很少。组成酶是指在细胞内含量较为稳定,受外界的影响很小的一类酶。

酶共价修饰调节:通过共价的方式在酶分子上连接上某一个基团或其逆反应,使酶活性发生可逆性变化,这种调节作用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篇8: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

1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

1.1 程序化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更易进行程序化。每一种化合物都只有固定的几大块知识,譬如定义、分类、命名、结构、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所以课前提纲就可以按顺序或者以化合物为中心的框架结构列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关键内容也要清楚的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出来。课堂讲解就是对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逻辑组织和板书的格式,一定要以最一目了然且最益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呈现出来。言语要详略得当,疏密有致,简单的不重要的一带而过,而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课后总结一定要突出这堂课的规律性重点和必须掌握的难点。提问相关的习题时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选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法的程序化有利于教师备课时快速高效建立知识整合结构,同时固定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以及逻辑思维模式在重复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1.2 系统化知识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琐碎难以记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最大的瓶颈,是以往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整理使得知识系统化,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每一部分的细节更是应该用逻辑性强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整理。物理性质可以分为色、态、味、点(熔点和沸点)、溶(在水中和普通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而制备和化学性质都要以官能团为出发点去思考。对于制备含某种官能团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来说,大体可以从两种思路去寻找原料,一种是含有此官能团的其他化合物,另一种是不含有此官能团的却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合物。而化学性质无非是有机化合物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最主要的是和官能团相关的部位的反应,这时不应泛泛列举出所有例子,而是把具有类似反应特征的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明确的标明键的断/合的过程。

1.3 规律化总结

在掌握了大体的框架后,有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是最难以掌握的一部分内容,然而凌乱琐碎的知识中总有一条可以将同类的知识穿起来的线,也就是表象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结规律有助于把握内容的实质,掌握了规律又有助于分析类似的知识点。譬如,吸电子基团和给电子基团的不同的电子效应以及空间效应对于酸性(碱性)和苯环上亲电(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还原(氧化)反应可根据去氧(氢)或加氢(氧)或者两者共存分为不同类型,而对应着不同反应条件,常用到的还原剂(氧化剂)都可以进行归纳;机理中碱性条件下,氢氧根离子夺取碳原子上的质子或者和羰基加成,酸性条件下,氧原子中的孤对电子使得氧和质子结合形成盐等。

1.4 拓展知识面

在科技迅猛加速发展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仅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于目前大学生来说,是完全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从课本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发掘更丰富的有相当科技含量的相关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以课本知识为起点去搜寻更丰富的知识,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课本衍生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从课本讲到的简单磺胺类药物出发,让学生去药店或者网络上找寻实际生活中常用到的磺胺类的药物,了解它们的商品名、分子式、结构式和用途,写出药物的制备反应式。这样学生就会对磺胺系列的药物有个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大学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意识。

2 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强化

2.1 娱乐教学法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比较枯燥,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把重要的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编制成游戏。例如,指明几位学生分别为羧酸的不同衍生物(如酰氯、酸酐、酯、酰胺),让作为衍生物的学生说出从羧酸到自己所代表的衍生物的正确反应条件。这样通过娱乐的方式就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点牢记住,而且这种办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把课堂的内容用这种方式进行复习熟练。也可以把不同的基团写到不同颜色的卡片上,而后进行卡片组合而产生不同的产物。这些简单易行的游戏非常简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触类旁通法

其实知识都是相通的,用一种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另外一个学科的问题有些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常说的触类旁通。用大学有机化学的思路和办法可以去思考分析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焦点问题,既让学生有新奇感,重复训练大学有机化学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发挥学以致用的能力。譬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大学有机化学逆向分析法去分析记忆英语单词,有利于更熟练掌握大学有机化学中的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学会打开思路,使用触类旁通法将它们进行灵活运用。

2.3 极限挑战法

为了训练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搜寻和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他们完成一定内容的阅读,从中选出重点填入到列好的知识框架中,或者自己去提炼总结知识重点。为了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程度,提高注意力和效率,采取极限挑战法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做完规定的练习题目。

3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1 思路宜散宜敛

遇到问题的时候,思路一定要呈发散的形式,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为问题的解决奠定最好的基础;而后用聚敛的方式去筛选可行的、最有效的、最简洁的解决路线。比如醛的制备,其原料的寻找可以分为包含羰基和无羰基的两部分,包含羰基的原料就可以想到所有羧酸衍生物,而无羰基的就可以发散的想到所学过的烷烃、烯烃、醇等,这种发散的方法可以尽可能的打开思路找寻到任何有可能的原料;而后就是聚敛的方式去挑选其中在现有可行化学条件下可以生成醛的物质,排除掉不可能进行反应生成醛的物质。当然从一种原料到一种产物的合成过程的解决也同样可以应用这种办法,把产物用逆向分析法在不同的键接位置进行断键,就会找到不同的合成子,进而有不同的合成路线和条件,而从试剂到产物的过程就要用聚敛的办法进行科学性的选择。

3.2 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讲课的过程可以灌输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这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课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是该学科较为成熟而陈旧的基本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跟上大学有机化学中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应该培养他们自主的去搜寻知识的能力,而接触学科的前沿性的创新知识和思路,对于年青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意识。

紧紧扣住所学知识的主体,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去检索刚研制出并商业化的以及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胍衍生物药物,归纳出制备方法、机理并提出自己的改善性能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进行知识的搜索和整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胍类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脚步探寻新路径的科学意识。

3.3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是一个社会团队的一份子必备的素质。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对提出的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每个小组人员要派个代表写出分析的思路和结论,而且还要归纳出讨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把所有的思路、结果和讨论方式进行评比和归纳总结,评出最佳结论以激励学生,而后总结所有的各组不同的精华得出一个结论和科学的讨论模式。把学生每次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不同的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是知识灵感的不同碰撞,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种头脑风暴的力量可以开拓思维,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潜移默化的就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和方法。

3.4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为每一项技术的开发和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在青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决定今后我们国家科技前程的关键因素。如今培养和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大赛之类的比赛中发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把创新思路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

大学有机化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课堂上的引导和训练实现。从化学键的键接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尽可能复杂的含有特定官能团的化合物,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机化学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种具有新型性能的化合物;让学生把碳架结构或者官能团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改变从而具备更新的性能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无论从事生产还是科研都储蓄必备的能量。

3.5 培养和增强研究能力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学习者的同时,也是研究者。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理应从一个单纯的、好奇的求知者成为一个走向成熟的研究者。作为求知者的学生,对于知识是渴求和崇拜的态度,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对于知识则是理性和审视的态度;作为求知者的学生是去“学”学问,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则是去“做”学问[1]。可以给定学生实验题目,通过让他们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可以培养基本研究思路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多给予他们参与先进课题研究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推进研究的方案,可以使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培养用科学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和完备的研究模式,进一步增强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4 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形成和实践

大学有机化学中有很多种化合物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把平时日常用品的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在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就可以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感性认识,一方面让他们理解到大学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生命还有环境中的重要性,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大学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和材料,从而进行生活和自然界中奥秘的揭示活动,培养他们今后用科学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再者,当学生明确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原理,对于其实质和功效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时,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把这些解释给未知人进行科学知识的推广,有利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来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政策。

总之,大学有机化学的讲授研究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艺术,而大学有机化学本身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位大学有机化学教师痴迷的投入到其规律的探索、知识的整合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创新中。而年青的莘莘学子们对知识和方法的渴求会使教师更加感觉到肩负的重任,成为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无尽的动力。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会让教师感到无比的欣喜从而树立进一步更加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信心;他们的灵感和活跃的思维更是教师不断创新的源泉。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相信大学有机化学的改革和创新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摘要:针对大学有机化学的特点和新世纪大学生培养要求,在坚持不懈的认真钻研、尝试和总结下,在和学生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出了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分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有机化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程管理部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下一篇:临沂大学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