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苏苏》

2024-05-01

徐志摩《苏苏》(共6篇)

篇1:徐志摩《苏苏》

苏苏是一痴心的女子,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这荒草地里有她的墓碑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①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署名徐志摩。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不用说对美好事物的遭受摧残和被毁灭是最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了。诗歌《苏苏》也是徐志摩这类题旨诗歌中的佳作。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的大胆和构思的奇特。它写一个名叫“苏苏”的痴心姑娘之人生不幸遭际,却不象一般的平庸、滞实的诗歌那样,详细叙写主人公的现实人生经历,以写实性和再现性来表现主旨。而是充分发挥诗人为人称道的想象和“虚写”的特长,以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想象和夸张拟物,重点写出了苏苏死后的经历与遭遇。这不啻是一种“聊斋志异”风格的“精变”。是仙话?还是鬼话?抑或童话?或许兼而有之。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看,以香花美草拟喻美人是屡见不鲜的。但大多仅只借喻美人生前的.美丽动人和纯洁无邪。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不但以“野蔷薇”借喻“苏苏”生前的美丽动人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更以苏苏死后坟地上长出的“野蔷薇”,来拟喻苏苏的“灵魂”。如此,苏苏的拟物化(苏苏→蔷薇)和蔷薇的拟人化(蔷薇→ 苏苏)就叠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以“野蔷薇”比喻苏苏的丰姿是明喻其“形”,而以苏苏死后坟墓上长出野蔷薇来象征苏苏则是暗喻其“神”,如此,形神俱备,蔷薇与苏苏完全融为一体,蔷薇成为苏苏的本体象征。

全诗正是以蔷薇为线索,纵贯串接起苏苏的生前死后——生前只占全诗四个时间流程的四分之一。苏苏生前,痴心纯情,美丽如蔷薇,然而却被人间世的暴风雨无情摧残致死;苏苏死后,埋葬在荒地里,淹没在曼草里,然而,灵魂不死,荒土里长出了“血染的蔷薇”;蔷薇一度受到了宽厚仁慈的大自然母亲的温存抚爱和滋润养育,并暂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清露的滋润”、“晚风的温存”,“长夜的慰安”,“星斗的纵横”……挚爱着自然并深得其灵性的诗人徐志摩寥寥几笔,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满蕴深挚情怀的自然意象,写出了大自然的宽厚与温情。

最后一段的情节逆转,体现出诗人构思的精巧和独具的匠心。野蔷薇——苏苏死后的灵魂,暂得温存安宁却不能持久,“但命运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在此蔷薇遭受“无情的手”之摧残之际,使得一直叙事下来的诗忍不住站出直接议论和抒情:“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无疑,浪漫主义的“童话式”想象和匠心独具的奇巧构思以及诗人主体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深广人道主义同情心,使此诗获具了深厚内蕴的含量和浓郁撩人的诗情及感染力。

艾青在《中国新诗六十年》中关于徐志摩“在女人面前特别饶舌”的嘲讽批评自然未免稍尖刻了一些,但若说徐志摩对柔弱娇小可爱的美好事物(美丽的女性自然包括其中)特别深挚,充满怜爱柔情,当是不假。这首诗歌《苏苏》,满溢其中的便是那样一种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而引起的让人心疼心酸的怜爱之情。全诗虽是叙事诗的体制和框架,但情感的流溢却充满着表面上仅只叙事的字里行间——叙事,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叙事”!尤其是最后一节的几句: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三个“攀”字的一再延宕,吞吞吐吐,仿佛作者实在是舍不得下手,不忍心让那“无情的手”发出如此残酷的一个动作。当然,独特的徐志摩式的诗歌语言格律安排和音乐美追求,也恰到好处地使诗情一唱三叹,撩人心动。诗歌的前三节,格律形式都是每节押一个韵脚,句句用韵,而且二、三句完全重复,但第一、第四句不重复,而是在语义上呈现出递进和展开的关系。这跟《再不见雷峰》及《为要寻一颗明星》的格律形式略有些不同,这两首诗不但第二,第三句相同,就连第一、第二句也基本重复,即“ab;ba;”式。在《苏苏》中,循环往复中暗蓄着递进和变化,尤如在盘旋中上升或前进,步步逼近题旨的呈现。只有在第四节,格律形式上表现出对徐志摩来说难能可贵的“解放”。第二、第三句并不相同,而且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这也许一则是因为如上所分析的表达“攀”这一动作的一再延宕所致;二则,或恐是徐志摩“意溢于辞”,为了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而顾不上韵律格调的严格整齐了。 这或许可称为“意”对于“辞”的胜利。当然,因为有前面三节的铺垫和一唱三叹的喧染,也并没有使徐志摩最后的直抒胸臆显得过于直露牵强,而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了题,直接升华了情感。

篇2:徐志摩《苏苏》

夜深了,当人们都在梦中嬉戏时,苏苏的书包里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倾诉会,书包里的一切都围坐在书包旁,倾诉对苏苏的不满。

首先是苏苏的语文书开话了:“我先说吧,苏苏上语文课时总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我的身上记一些有用的东西,我是感到欣慰,”语文书哽咽了一下,便说:“可......可是下了课后就从我的身上撕下几个角,捏成小纸蛋后,放在笔筒里吹。看看我原先是多么的美丽,但现在我早就成了一个丑八怪,呜呜......”还边说边给大家展示自己的衣服,腮边静静的淌着泪水,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苍凉,更激发了别的同胞的发言。

不一会儿,数学书展示了他的衣服,上面有苏苏正在练习的钢笔字,有打草用的圆珠笔墨,还有彩笔等各种类型的笔的墨迹。“想必大家都看过我原先的衣服吧,这会儿的衣服大家也看到了,要不是苏苏老是忘记带本子,我才不会有这样的下场,死苏苏,哼!”

“你们都不如我,”音乐书也打开了话匣子,“看看我吧,原先有厚厚一本子的我,现在只有一两张纸了。”

“为什么呀?”众同胞异口同声的问道。

“那还不是苏苏爱叠飞机玩,我才捞个这种下场,哎!”音乐书无奈的摇了摇那伤心的脑袋。

“要不要我帮你们?”一位精灵来到他们身边,关切地问道。

“你可以怎么帮我们?”

“托我把你们刚才说地话变成一场梦。”

“好啊,好啊!”大家一致赞同。

篇3:徐志摩《康桥日记》今犹在

胡适日记曰:“读志摩 (1921年) 的《康桥日记》有一段云 (其为英文现译如下) :

七十多年前, 麦考利在他的日记里评论道:

现在, 研究把意义弄得清楚明白的这种重要的艺术是如此之少!除了我本人, 别的有名的作家很少思考这一点, 许多人似乎把问题弄得越来越难理解。就某一方面而言, 他们的确是对的;因为大多数读者非常信任那些晦涩难解的作家, 而把那些表达清楚明了的作家看作是肤浅的。但是请大胆些吧!想想2850年吧, 到那时, 爱默生的著作不知道会在哪里?但是, 人们仍然喜欢阅读希罗多德的著作。我们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到这一点。

这一条我最同意。可惜志摩不能回来和我重提这个我们不常常同意的问题了!

……为了志摩的半册日记, 北京闹得满城风雨, 闹得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宁。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 我匆匆读了, 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

我查此半册后幅仍有截去的四页。我真有点生气了, 勉强忍下去, 写信去讨这些脱页, 不知有效否。后面是今早还日记的原书。这位小姐到今天还不认错!”

这是胡适先生1932年元月22日的日记。日记下是凌叔华还日记时留给胡适的一封信, 全信如下:适之:外本璧还, 包纸及绳仍旧样, 望查收。此事以后希望能如一朵乌云飞过清溪, 彼此不留影子才好, 否则怎样对得住那个爱和谐的长眠人!

你说我记忆不好, 我也承认, 不过不是这一次。这一次明确是一个像平常毫不用准备的人, 说出话 (即偶然说一二句前后不相呼应的话, 也为见好于人而已) , 行出事, 也如平常一样, 却不知旁人是有立意的观摩指摘 (责) 。这备与未备分别大得很呢。算了, 只当我今年流年不利了吧。我永远未想到北京风是这样刺脸, 土是这样迷眼, 你不留神, 就许害一场病。这样也好, 省得总依恋北京, 即问你们大家好。

即日。这封信是凌叔华接到胡适1931年12月28日写给她的信后写给胡适的。胡适在致凌叔华的信中说:“昨始知你送徽音处的志摩日记只有半册, 我想你一定是把那一册半留下作传记或小说材料了。但我细想, 这个办法不很好。其中流弊正多。第一, 材料分散, 不便研究。第二, 一人所藏成为私有秘密。第三, 朋友之中会因此发生意见, 实为最大不幸, 决非死友所乐意。第四, 你藏有此两册日记, 一般朋友都知道。我是知道的, 公超与孟和夫妇皆知道, 徽音是你亲自告诉她的。所以我上星期编的遗著略目, 就注明你处存两册日记。昨天有人问我, 我就说, ‘叔华送来了一大包, 大概小曼和志摩的日记都在那里, 我还没有打开看。’所以我今天写这封信给你, 请你把那两册日记交给我, 我把这几册英文日记全付打字人打成三个副本, 将来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给你做传记材料。如此则一切遗留材料都有副本, 不怕散失, 不怕藏秘, 做传记的人就容易了。

请你给我一个回信。倘能把日记交来人带回, 那就更好了。我知道你能谅解我的直言的用意, 所以不会怪我。祝你好。廿。十二。廿八。”

而就在胡适给她写信前, 林徽音曾与凌叔华约定派人取徐志摩存放凌处的“康桥日记”, 1931年12月9日11点30分, 林徽音亲往叔华处, 凌叔华不在家, 只留下一封信:“昨归遍找志摩日记不得, 后捡自己当年日记, 乃知志摩交我乃三本:两小, 一大, 小者即在君处箱内, 阅完放入的。大的一本 (满写的) 未阅完, 想来在字画箱内 (因友人物多, 加意保全) , 因三四年中四方奔走, 家中书物皆堆叠成山, 甚少机缘重为整理, 日间得闲当细捡一下, 必可找出来阅。此两日内, 人事烦扰, 大约须此星期底才有空翻寻也。”凌叔华于1931年12月14日就把徐志摩“康桥日记”的半本共一百二十八页送到了林宅。可林徽音想要的是全部, 于是就在1932年元旦致信胡适, 很痛苦地说:“志摩刚刚离开我们, 遗集事尚觉毫无头绪, 为他的文件就有了些纠纷真是不幸到万分, 令人想着难过之极。

我觉得甚对不起您为我受了许多麻烦, 还累了许多朋友也受了些许牵扰更是不应该。”

在胡适、林徽音的追要下, 凌叔华从家中找到了徐志摩另一册半“康桥日记”, 但这一册半中却有四页被裁去。林徽音得到后又于1932年正月初一 (春节) 这天致信胡适责怪凌叔华:“现在无论日记是谁裁去的, 当中一段缺了的事实, 她没有坦白地说明以前, 对那几句瞎话没有相当解释以前她永有嫌疑的。”由此可见, 徐志摩的“康桥日记”除裁去的四页, 其余全部落到林徽音手中, 这已是不争的史实。

凌叔华在1982年10月15日和1983年5月7日致徐志摩表妹夫陈从周的两封信中也回忆了她将徐志摩的“八宝箱”交给胡适的这一事实。前信说:“不意在他飞行丧生的后几日, 在胡适家有一些他的朋友, 闹着要求把他的箱子取出来公开, 我说可以交给小曼保管, 但胡帮着林徽音一群人要求我交出来 (大约是林和他的友人怕志摩恋爱日记公开了, 对她不便, 故格外逼胡适向我要求交出来) , 我说我应交小曼, 但胡适说不必。他们人多势众, 我没法拒绝, 只好原封交与胡适。”后信曰:“至于志摩坠机后, 由适之出面要我把志摩箱子交出, 他说要为志摩整理出书纪念。我因想到箱内有小曼私人日记二本, 也有志摩英文日记二三本, 他既然说过不要随便给人看, 他信托我, 所以交我代存, 并且重托过我为他写‘传记’, 为了这些原因。 (里面当然也有褒贬徽音的日记) 我回信给胡适, 说我只能把八宝箱交给他, 要求他送给陆小曼。以后他真的拿起了……但胡不听我说, 竟未交去全部。小曼只收回她的二部日记。”凌叔华已将“八宝箱”交给了胡适, 胡适则把它转给了林徽音。林徽音拿到日记稍后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身体情形如此, 心绪更不见佳, 事情应着手的也复不少, 甚想在最近期间能够一晤谈, 将志摩几本日记事总括筹个办法。”又言:“据我意见看来, 此几本日记, 英文原文并不算好, 年轻得利害, 将来与他‘整传’大多补助处固甚多, 单印出来在英文文学上价值并不太多 (至少在我看到那两本中文字比他后来的作品书札差得很远) , 并且关系人个个都活着, 也极不方便, 一时只是收储保存问题。”由此看来, 此时, 林徽音已下决心要将徐志摩的“康桥日记”“收储保存”起来。

卞之琳先生1982年6月24日发文曰:“他 (徐志摩) 的一位五十年代初期在国内病逝的朋友处所存而过去不肯拿出来的一些日记或一些文字, 年来据我确知,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终于消失了 (倒不是直接出于‘打、砸、抢’) 。”而这位朋友就是林徽音, “日记”当然指“康桥日记”, “文字”则指徐志摩在英国剑桥时给林徽音的信件。林徽音1932年元旦给胡适信中说:“旧信全在天津, 百分之九十为英文, 怕一时拿不出来, 拿出来也不能印。”这内里的蹊跷当涉及到个人隐私, 否则为何“拿出来也不能印”?而这一批日记、信件的下落若是消失在“文革”期间, 清华大学的林洙应知消失的原因, 因为, 林徽音病故后, 林洙一直陪伴着梁思成。胡适1931年12月28日给凌叔华的信中虽然说, 要“把这几册英文日记全付打字人打成三个副本, 将来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给你做传记材料”。但由于胡适忙于其他事务, 后又到武汉与蒋介石会晤, 他此刻已无法顾及徐志摩英文日记打印等事宜。根据林徽音给胡适的信可知, 徐志摩所有英文日记 (除凌叔华转交胡适时裁去的四页) 已全部移交给林徽音处理, 林徽音并未打印成副本, 胡适档案中已没有这些资料。“康桥日记”何时能浮出水面呢?

篇4:苏苏和香草的

当香草第一次走进苏苏的闺房时,头一句话就是你可太奢侈了。

香草是苏苏从酒吧里“淘”出来的。苏苏从来不在陌生的城市留感情的债,包括同性,你欠别人一瓶酱油可以还,可你欠了一个人的情,是无法用同等份量的情份来偿还的。

“桥”吧厅的水池边,赤着脚的香草用纤足撩拨着清冷冷的水花时,那粗粗的麻花辫,攫住了苏苏的目光,这个满街飘着直板长发的年代,很难再觅到这样的纯朴了。苏苏用猫步前行,想看看女孩子的脸,女孩悄无声息地回头,神情无辜地朝苏苏眨了眨眼,晃着手中透明的液体对苏苏说,只有女人之间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这样毫无心机的不设防,让苏苏乍舌之余,轻易便把她望到了底。原来,这小女子和她一样有着寂寞的心。

这女子,就是香草。

果不是和男朋友的八年抗战寿终正寝,苏苏哪里肯去酒吧这种声色场啊,一次放纵就是一次际遇,苏苏在拖着脚步踉跄的香草跌出酒吧时,心里暗暗叹着,这该死的小妮子,把难闻的酒水吐了她一身。

因为问不出香草住哪儿,于是苏苏把她带回了家。

香草偶尔会轻轻呵着苏苏的耳垂说,让我们相亲相爱吧。那双天真眼睛后的瑟缩,只有苏苏读得懂。

苏苏举着菜铲硬塞给香草,活该你孤家寡人,连菜也煮不熟,谁要你!于是香草给苏苏做她唯一能做熟的一道菜,西红柿炒蛋。

香草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优雅女性嗤之以鼻。厅堂亮相是给男人胎上贴金,厨房挥刀是添饱男人的冑,没有一样是为女人自己做的,她宁肯天天吃面包饼干。连吃饭都搞得那么辛苦,累不累啊,香草的人生奉行简单原则,简单生活简单爱。

苏苏望着鼓着腮用力咀嚼的香車,心隐隐作痛,这小女子,心里有硬伤。

是谁说过的,眉梢有痣的女子,是那种要了爱情便要了命的,注定要为爱情流尽一生的泪。香草便是这样的女子,一点浅浅的眉痣掩在鬓发后,水清水白的样子,让人生怜,顿生呵护一生的念头。可是接近她,却受不了她的倔强和个性,在爱情里,是不容许有过多自我的,可惜香草这样机灵的女子,连这点都悟不出。

香草喜欢坐在苏苏脚边,把头轻轻靠在苏苏膝上,幽幽地说,现在的孤单,我们可以互相慰藉,过去的情殇,只能慢慢回味。

其实,人生再多惨伤,也无非风月情事罢了,两个灵魂偎在一起听怀旧的金曲,岁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变老’

苏苏的爱情沉疴里,有一道别人看不见的疤痕。

在这个爱情也成了一种流行病的城市,苏苏和那些奔波打拼的女子一样,恋上了与成熟、沧桑和安全感有关的这样一种男人,这样的感情背后,其实还暗示着一些词:世故、精明、四平八稳、贪婪,这些男人的通病往往成为晕了头的女子眼中的优点。苏苏后来才意识到这些,但是她已经陪着这个男人在深南大道上走了无数遍,走到路两旁的叶子都落了。

情感的战役里,输就是输了,没有和局。如水的柔情,廉价的矿泉水,透明的快乐,都成了积垢。而最后,她指连枝象征性的破铜烂铁也没有。在深圳这个不属于我的城市,爱情也是不属于我的,苏苏无比清醒。

这个社会的男人,早已不愿担当了,尤其与女人有关的情感的债,是他们付下起的。谁不希望活得轻松些呢?像一尾在水草中悠游的鱼。苏苏在一个无所事事坐立不安的夜晚,曾拨过那个熟悉的号码,沉闷的忙音,那个爱情故事中的主角已提前退场了。

如果你无力报复爱情,那就报复身体吧,苏苏咬牙切齿地蜷在沙发里,怀抱着一堆巧克力饼干威化饼,苗条的身体像面包一样开始膨胀。

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呢?

香草每个周末都会穿越大半个深圳,颠颠地来找苏苏蹭饭,遇上阴天下雨,打车的钱够在苏苏那儿吃几顿大餐了。

你发烧啊、苏苏心疼了,要知道香草的票子都是大热天在太阳底下跑来跑去跟客户唇枪舌战换来的。是啊,发烧也是被你的温情烧的,香草乖巧的很。

要的,就是那一点点相依吧,虽然香草嘴巴从来不说。

后来她们买了酒,那种青甜发酸的白葡萄,可以微醺但永远不会让人沉醉。那句诗怎么说来着,杯中日月长,香草涎着脸给面红耳赤的苏苏斟酒,唱吧,酒不仅可以暖胃,还可以暖心。

苏苏睨着这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子,哀叹着,当初怎么就没看出你是个酒色之徒呢?简直是引狼入室。不管怎么说,香草在认识苏苏后,把喝酒的阵地从酒吧搬迁到苏苏家里,甚至准备“戒色”了。

香草撩开自己鬓角的头发,问苏苏,还能看出来么?什么?当然是爱情痣啦!香草嗔怪。果然,香车的眉梢光洁干净,那点浅褐的小圆痣被她去美容院做掉了。

就算眉梢的痣可以除去,可爱情呢?激光的刺痛是消不去爱情的痕迹的。有时候,女人需要的只是一次亲切的手勾手,她在厨房忙碌时他递过来的浸润的毛巾,这些都是她们渴望的。

那时,苏苏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同龄的男孩子,而且不紧不慢地准备结婚了。那男子敦敦厚厚的,没有太多的心机,看起来绝对不是会享受生活的那种类型。苏苏想,爱情就是一种恐怖的流行病,像非典型肺炎一样,惊惶期过了,就该踏踏实实过日子了。他就是那个可以一起过日子的人。

香草不可思议地一声接着一声,比讨债来得还急,你怎么能这样轻易就把自己嫁掉呢?很是惋惜。

像她们这样悬浮在都市半空的女子,可以抵达幸福彼岸的方式,总是那些能抓在手里让人心安的东西。像喜宝说过的,要有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么有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好的,如果还没有,那么就要很好很好的健康。可是那个平庸的男子,又能给苏苏什么呢?

苏苏倦倦地摸着伏在她膝上的香草,我比你大五岁啊,我更知道一个男人的好,至少,那个肩膀是我可以依靠的。没有那么多的爱和钱,现实生活就是清汤挂面一样的寡淡呵。

香草不语。在她享受了苏苏准老公的一手好厨艺后,便死心塌地地叫起姐夫来了。苏苏不得不感叹,哪知道你的心这么好收买啊,一顿饭就可以搞掂了。

香草慢声慢语地发嗲,我也找个好厨子来侍候我,我已经吃了足足一年零两个月的面包了,恨不得把楼下的面包店砸垮。

是不是女人命定的幸福,都要回归到衣食住行这样最本质的琐事上?

苏苏终于嫁作他人妇,一个扎着蓝布围裙叉着腰站在厨房门口对丈夫指手划脚的小妇人,香草说,你整个儿啊,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单身并快乐着的香草不放过任何一次蹭饭的机会,直到苏苏给她生了一个小侄女,月芽一样的眼睛,尖耸的小鼻梁,看人的眼神,不像苏苏倒像香草,从眼角蛮横地瞥着你,怎么看长大了都是个厉害女子。香草对这个小人儿,喜欢得不得了,不顾苏苏两口子的齐声反对,擅自作主,给小人儿取了一个和自己相配的名字:点点。

苏苏叹气,这辈子女儿是长不成细高挑的美人儿了,注定长不高,就那么一点点,要知道,香草踮着脚尖才能及着苏苏的下巴。

点点一岁的时候,香草终于把自己的手放在了苏苏一个师弟的手心里。师弟没有四个轮子的轿车,只有两个轱辘的单车,拖着香草悠然穿过深圳的大街小巷,从来不带香草去吃哈根达斯,只肯给香草买那种很便宜的叫巧克力圣代的甜美冰点,香草却从不聒噪从不埋怨。因为,这个面嫩的小男生在她下班回来后,会做好两碟她最喜欢的菜,敞开门等着她。

他俩周末会把点点抢来,玩一种过家家的游戏,并以谁把点点折磨哭为赌注,输的要主动为晚饭付账。

或许,在彼此的情感世界里,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吧。

谁不曾沧桑?谁不曾落泪?尘埃落定,她们,亦或众多在灯影阑珊中嗟叹的女子,仍是深深眷顾着那种叫作“男人”的动物的。

只是,偶尔苏苏会把孩子塞进老公怀里,连同一把花花绿绿的零用钱,把爷俩打发出门,自己和香草偎在阳台煦暖的阳光中,眯着眼听一首不入流的老歌,沙哑,低沉,那是只有她们在一起时才能聆听的关于岁月的沉淀,是爱情,亦或是别的什么东西。

篇5:苏苏高一记叙文

我和苏苏坐在出租车宽大的后座上,姑父跟司机师傅聊得正起劲。我拿出手机打开相机,看着苏苏问她,”一起拍张照片好吗?”“不想拍,如果有车就拍,没有就不拍了。“

车站,一辆汽车已经停在那里了,正向那边走着,车站入口又进来一辆,一样的终点,前者满座,后者空着。已经是下午五点了,车程大约两小时,坐第二辆太晚了,于是急急忙忙在第一辆车上让一位阿姨挪行李挪出一个座位,走了。桑~,我最终的目的地,是远离苏苏100多公里的地方,下次在见到她会很久之后了。到底是没有合影,合影就意味着别离,她也不希望我的离去啊。

苏苏是我惟一的也是最亲的.表妹。她在我的生命中已占下将近一半的光景。如今,她8岁,我17岁,未来将会有的比例被占据。9岁·18岁,10岁·19岁,11岁·20岁,12岁·21岁……

我将成年,她将长大,然而这一切的发生,本身就是令人惊奇的。

时光倒退十三年,我还是生活在小巷的孤独小孩,一个人看动画片,一个人玩游戏。一直是一个人的童年因一年后的那场变故得以改变。奶奶病危,在此之前我几乎是没有见过奶奶一面,奶奶留给我的画面就只有躺在床上费力呼吸的样子。奶奶去世后,我们一家三口搬回了老家。在村里当然是有很多的伙伴,但一起野了一段时间后,也因为不习惯没有再继续。再然后,我有了新的奶奶,从此,两个相互陌生的家族彼此熟悉。

苏苏是后来奶奶的女儿的女儿。初次见她便是独自相处,11岁的哥哥照看2岁的妹妹。记忆中,她是安静的,不哭不闹,睁大眼睛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应该是很好奇的举动吧。可爱的苏苏眨着长睫毛的大眼睛,盯着你看,怎能不讨人喜爱呢。

2岁,3岁,5岁,6岁,7岁,8岁,每次见到苏苏都是长大了一点的样子,我几乎是看着她在成长。看着手机里她一本正经地教我弹古筝,我在想,她总有一天会长大的,到那时候我仍是她的哥哥,这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的。

今年,苏苏将会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当有一天,全家人的关注都投在新生儿身上时,我会陪着她,让她不会因此失落;当她已成为姐姐时,我仍会将她看做我的苏苏妹妹,无论别人如何带你,我会一直待你美好如初。

篇6:徐志摩《苏苏》

2018年中级《经济法》苏苏老师刷题内容

以下讲义内容由苏苏老师整理,题目均来自中华会计网校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应试指南》辅导书。

《应试指南》辅导书由苏苏老师主编,覆盖面广,对教材中每个重要考点进行翔实、深入的讲解,同时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帮助考生准确理解考点并熟练运用。很多考生将《应试指南》作为考试教材的替代品,省时又省力。如需购买,请进入中华会计网校官网。

【讲义】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下页为试题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试题】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

上一篇: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下一篇:2016年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