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的总结反思

2024-04-16

多媒体教学的总结反思(精选6篇)

篇1:多媒体教学的总结反思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该多媒体资源的总结反思

会宁县第五中学

韩志琦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普通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它能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实现共享网络资源,学习者能快捷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另外,“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它的动态画面、逼真的声响效果、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因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与不足也同时凸显出来。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教学资源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一些总结反思,以求提高自己并与同仁们共享。

一、高中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多媒体资源的目的不明确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借助于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动漫等并茂的媒体特点,通过这些刺激信号,化抽象为具体,把概念、理论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所授章节的特点,不根据学生情况,盲目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黑板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所承载的内容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屏幕上,这时应该发挥黑板的作用,把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和观点以板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梳理,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巩固已获得知识的作用。板书的内容往往要随着教学思路慢慢展开,教师要把课堂中重要内容凝固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对知识有个总体把握。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一直在点击键盘,没有拿过粉笔头。

3、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无关信息提供的较多

课件制作,内容庞杂,结构混乱,质量不高,甚至大部分课件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情境导入、设问、例题讲解、课堂练习、课外思考等等。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常常把注意力放在不断变化的屏幕上,造成了学生视觉疲劳。有些老师担心时间不够,点击键盘的速度过快,以至于颠倒了多媒体幻灯片的顺序,扰乱了学生的思绪。这样,把多媒体教学演化成电子版的填鸭式教学,“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的新课程理念就难以实现。

4、缺乏互动,施教者和受教者均被动

新课程倡导“鼓励探究与争辩”的教学原则,注重“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采用探究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但是,有些老师采用多媒体后,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注重人机互动,不注重人际互动。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又需要老师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来不及对素材本身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就谈不上精心布局、突出重点,造成了课件形式新颖但内容繁多、主次不分。一旦实施该课件,老师和学生均感到紧张。教学过程就显得机械化,教学效果也就粗浅化了。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正确认识多媒体的教学功能,理性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有条件的。如果不管教学内容的难易,理论的深浅,一律使用多媒体,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教育部的专家田心铭老师在《谈谈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一文中指出,要把灌输论原则和坚持启发式方法统一起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章节的理论性强,单靠学生探究自学的效果并不好,使用传统媒体(比如黑板)教学的效果比应用多媒体的效果要优,这种情况还是使用传统媒体教学为好。另外,课堂教学要争取使用传统媒体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以黑板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

2、注重多媒体课堂的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堂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指挥棒。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多媒体技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方式、教学方法的筛选、学生情况的分析、课堂的评价方式。课堂设计必须贯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生活”的原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堂资源(包括文字资源、视听资源、网络资源、实践资源等等),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取舍各种资料,实现多媒体与政治教学目标的完美结合。多媒体的采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设计中既定的教学目标。

3、精选多媒体课件的资料。

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前提是服务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含量过大,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合理取舍课件资料,不要敝帚自珍。在设计课件时要适应重建课堂教学的需要,要精心整合教学内容,要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课件设计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体现时效性,有些课堂的多媒体课件只需呈现三到四段幻灯片即可,用得恰到好处,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通力合作,达到技术共享

政治教研组的老师要和计算机信息教研组的老师通力合作,达到技术共享的目的。毋庸置疑,计算机信息教研组的老师均毕业于计算机技术专业,他们在程序设计、电脑美术、视频音频等媒体制作的技术较高,目前政治组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课件大多是Word式电子文稿,Powerpoint式的电子幻灯片,课件制作的水平不高,有些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还使用了自己购买或者网上下载的课件,教学内容和课件的内容难以完全吻合。因此,政治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教研组的老师加强合作,能提高政治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制作高水平课件的能力。这样能使政治组的老师突破制作课件的技术瓶颈。

综上所述,要正视问题,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课堂,优化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多媒体教学环节,让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均要获得收获,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篇2:多媒体教学的总结反思

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选修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学习,以及平时的的实践体会,我总结了以下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些问题,一些困惑。

一、现实的状况分析

首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兴趣是比较感性的,一方面由于理解偏差,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玩游戏,这个问题在第一学期已经得到了修正;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仔细了解课程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一遇到困难就想会产生挫败感而放弃学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难度和留有学生发挥的空间。而《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一个有技术没有艺术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或许能完成一个多媒体作品,但是却做不出一个好看的、有说服力或者足够吸引学生眼球的作品。这也对教师的专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二、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思考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合实际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中,也有很多理论内容需要学生学习,我一般会安排在教室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但是学生普遍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差,觉得信息技术就是要在机房上课,尽管已经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这种认识偏差还是存在,有了在教室上的内容就不重要的想法,课堂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是我面临的一个问题之一。在上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增加课堂生动感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在讲述多媒体技术特征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举出实例来;描述多媒体硬件设备的时候(特别是声卡、显卡等在主机内的设备)用实物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接口等原本陌生的概念;而在讲授图像格式这部分内容时,在备课时从网上找到同一张图片用不同文件格式表示的图片示例,通过直接观察图像之间的差别和查看图像的属性来让学生了解图形与图像、位图与矢量图的差别;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图像压缩,我演示了两种压缩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的差别,理解概念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两种软件:首先我用WINRAR压缩软件演示了无损压缩方法,然后用画图软件打开一张bmp图像(对于这个软件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但是他们了解这个软件的功能是画图),而我展示了这一个软件的另一种功能——图像压缩,通过用jpg文件格式保存,发现同一张图片由于我的这一个操作实现了文件大小的变化,当然我还是不能忘记提醒学生这种方法是有损压缩,只是我们的眼睛观察不到画面质量之间的差别,这也很好的解释了jpg图像使用率高的原因,网页素材、数码相机等都是使用jpg这一种文件格式的。同样使用常见的这一个画图软件,我也可以通过在画图软件中显示出一张图像放大后是由一个个的小方块组成的,也就解释了一张位图图像是由一个个像素点构成的这一原理,以及为什么位图图像的存储空间计算公式是水平像素×垂直像素×每个像素色彩所需位数/8(单位:字节B)。

2、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考虑个体差异

任务驱动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这部分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如果教学任务太难,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的兴趣,太过简单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有部分同学很快就能完成你布置的任务,那么如何更合理的设计学习任务以防止这部分同学空闲下来认为自己没有事情可以做呢?这都是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时候我都设计两个方面的学习任务,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比如在FLASH简单对象的移动这一节内容中,对于比较快速能完成任务的学生,我就提出让他们尝试对象能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运动的动画(即运动引导层动画),这种分层次要求让学生主动去摸索软件的操作和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创新提高的机会,而且更容易有成就感和学习热情。

3、教学过程中分解难点,从熟悉的方向入手,循序渐进

学习一个新的软件或者知识,都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方向入手,来降低难度。比如学习flash之前已经有了photoshop的一些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软件界面,特别是工具栏、图层的概念,比较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减少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从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去接触一个全新软件。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讲究循序渐进。比如学习用PHOTOSHOP软件完成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我们先给学生展示各种平面设计的作品,让学生了解PS这个工具能够完成的效果。提高兴趣,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我们不一定要用这个工具进行图像处理,现在世面上有很多操作非常简便的软件也可以完成,比如很多摄像头自带的美化软件,但是这些软件完成的效果是既定的,而在追求原创的今天,PS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掌握越多它的技巧,这种特性更能得到体现。从简单的利用PS制作文字图像开始,然后学习图像的羽化、文字与图像的合成,最后实现图片的再创作,从完成的效果和所使用的工具一步步进阶,从文本工具的使用到根据需要多种工具灵活选择。

4、课堂上精讲多练,让学生自己摸索

就从某一节课的效果出发,或许老师讲的越多越清楚,学生模仿的更好,看起来效果也不错,但是很容易导致学生就只是模仿,而没有自己的内容,操作步骤和方法也非常容易课后就忘记。所以要多给学生练习,自己摸索的时间。在摸索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才会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容易创新,有学生自己的创造力。有时候要有一种敢于放手让学生“玩”的心态。

5、寻找美感与技术的平衡

美感是一直觉得自己欠缺的部分,上课的时候很想用漂亮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发出感叹的声音。在FLASH简单对象的移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们确实被漂亮的画面吸引了,我达到了事先设想的目的,但是却发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把重点放在如何画出美丽的画面而没有时间去完成对象移动动画,学生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似乎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之后我换种思路,只用简单的小球作为实例讲解动作,只是在学生操作时提醒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完成,发现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改善。课后反思,我觉得在美感与技术之间,应该很好的权衡,要留有学生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创造力很强,在学会了方法以后再去寻求这方面的突破或许更合理一些。

三、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困惑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对于信息技术课是经常需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网页制作的内容,我最初的设想是开展分小组合作的方法,由一个小组完成一个专题网站的制作,而网站内的各个页面由小组内成员完成。但是由于课堂内时间非常有限、如何保存网页作品以连贯每节课、学生对于小组合作没有头绪甚至发现有学生由于是小组合作学习造成了责任扩散等问题,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自己对于开展小组学习的操作,任务分配等各方面不熟悉,学生对于如何相互合作学习,如何完成被分配的任务更是陌生。发现小组学习并不像设想的那么容易,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解决。

2、学生不习惯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在挣扎。发现学生太过习惯于老师说什么做什么,而不会自己去看、去发掘,一旦让学生自己去参考步骤,学生就会毫无头绪,学生似乎不会收集和参考资料。

篇3: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一、多媒体教学多预设, 缺少生成

预设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预料而在课前设置的。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设置成一幅幅连环相扣的画面, 基本上都是线性结构。不过,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语文教学既有预设, 还有生成。还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还好, 教师授课可按预设的课件内容依次进行, 可一旦出现了意外情况, 就会打乱教师的授课进程, 影响后续教学, 这绝不是仅有教学机智就能补救的。教师的教学看似思路清晰, 顺畅自然, 其实都是依照教师的预设牵着走, 但这是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为代价的。因此, 笔者建议课件应设置成非线性结构, 交互性要强, 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情况, 灵活应变。

二、多媒体教学注重播放视频, 但忽视教师自己的朗读

现在的公开课甚至评优质课与常态课, 都大量运用多媒体, 看的多了, 听的少了, 尤其是教师朗读渐渐少了, 甚至放弃了自身引导者的地位, 自己不范读, 竟插入视频播放名家的朗诵, 自己只充当电影放映员, 还美其名曰没别人读得好。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作为语文教师, 要率先垂范, 在课堂上无论是精彩的语言片段, 还是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都会使学生在现场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进而亲其师, 信其学。何况这也是展示个人魅力、提高个人素质的必要过程, 试想一下, 如今在家就能从电视上或网络上收听到名家的演唱会,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到现场去观看聆听呢?现场与屏幕的效果绝不一样, 教师不读就是教师的缺位, 因此, 绝不能越俎代庖。

三、多媒体教学过多、过滥的运用, 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但是当下有被不加选择、盲目运用的趋势。如不断变换的过多的画面, 令学生眼花缭乱, 无暇思索, 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完全被动。如有的教师教授朱自清的《春》, 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去知文本的语言美, 进而让学生放飞想象, 去感悟春天的美好, 而是用大量的精美的春天美景来充斥学生的视野。其实这种只注意感官刺激的读图方式, 使学生先入为主, 造成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单一, 极易产生审美疲劳, 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 压抑了自己的想象空间, 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语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在笔者看来, 彩色的实景还不如中国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效果好。

运用多媒体后, 教师板书少了。传统的板书优劣曾被视为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遗憾的是现在的多媒体课尤其是优质课, 教师潇洒的板书成了稀缺的东西, 可望而不可即。这也成了部分书写功夫差的语文教师的挡箭牌, 乐此不疲反而有碍书法的长进。王松泉先生曾云:“ (板书) 是反映课本内容的镜子, 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 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 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 读写结合的桥梁。”书写规范、潇洒遒劲的汉字, 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都重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 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

反观现在的优质课, 大都一窝蜂似的以使用多媒体为荣, 以不使用为耻。多数教师把课件当成了现代化的黑板, 即便引入了影音资料, 大多也是为了配合、阐释文本, 且都制作得美轮美奂, 学生倒看得兴味盎然, 但是如同过往烟云, 对文本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 流于形式, 对文本的解读难以深入。并且本来动态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逐渐变成了机械僵化的课件演示, 极大地束缚了师生的手脚。

篇4:对多媒体教学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实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83—01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信息载体的多维化。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输入输出的多维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电教形式单一的弊端。把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空间扩展和放大了,可以大大丰富信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

2、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多媒体技术能自由地控制和干预信息的处理,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机器与机器间的互动和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即人机可以对话。这是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特征。

3、信息处理的集成性。信息处理的集成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媒体的集成或表现集成,以及处理设备集成。由于它集各种媒体之长,改善了信息表示的方法,文字、图像、声音可以从不同方面来着重表达信息的内涵;它还可以通过实时采集、编辑处理,将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等切割拼接,合成完整的视听结合、表现丰富的适应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材。因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强化各方面的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通过多媒体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大学生是一个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群体。传统的“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授课模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像、文本、声音等信息的集成,能够同时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他们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能主动地、积极地去了解、学习、应用知识,并把知识点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会相应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讲,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而多媒体教学平台便能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2、依托多媒体这一平台,教学容量得以增加,充实了课堂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大量的信息都是以板书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每堂课教师都要用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写板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和知识的传授量。而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板书,多媒体系统可以快速直观地给出教师要讲解的相关内容,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网络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内容的范围也可以涉及一些最新的、前沿的信息及与授课内容相关联的背景信息等。学生们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不仅节省时间,大大加快了学习进度,而且增加了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交流、启发、顿悟的教学手法是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依托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立体化的优化设计,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程素材的展示,达到在具体情境中学生与媒体、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的课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我知识扩充,进一步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三、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多媒体在现代教学应用中的盲目崇拜倾向较严重,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学校和老师对多媒体有过度依赖和盲目崇拜的倾向,不管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课程,不管是否适合,都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追求多媒体的声光色效果。让学生长时间处在多媒体的包围之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同时,由于屏幕的限制,使本来可以比较完整的板书,被分割为几个部分,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也就影响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因此,过分地依赖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应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

2、多媒体在现代教学应用中扮演着“霸权”角色,教学过程机械化,缺乏互动教学过程,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有些人认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就是将文字教材电子化,就是把教材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多媒体展示,这种观点忽视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教育理念的倒退。在这种保守、僵化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把教学内容简单地变成了“电子黑板”,教学过程只是“照屏宣科”,教学内容也是机械地将课本知识照搬,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填鸭式”教育,只是将原来由“人填”变成“机填”,只不过提高了“填”的效率,但忽视了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而仅仅是充当了一个多媒体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从学生的信息接受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照屏宣科”,使学生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因此看来,只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简单、教条的技术主义所带来的危害是后患无穷的。只有将技术优势和人本主义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综合优势。

3、多媒体在现代教学应用中过于流于形式,课件制作过于花哨,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可否认,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用大量音像和动画,看似视觉效果不错,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华而不实,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课件制作应恰到好处,突出教学的难点、重点,以便学生把握。

篇5:多媒体教学的总结反思

一、凭借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题《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的重点是速度的概念,难点是瞬时速度的概念。一上课老师就问: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是谁,有的学生说,“是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100米成绩为9秒74!”。老师放了一段“北京时间9月9日晚,国际田联大奖赛上,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再次打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成绩为惊人的9秒74!”的视频。画面定格显示记分栏“100米、9秒74!”学生从视频上可知相同的时间,位移最大,跑得最快;相同的位移,用时最少,跑得最快。从画面上得知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知道位移和发生位移的时间,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的越快。从而顺利得出速度的定义式:v=x/t,(突破了重点)。物体做直线运动有两种情况,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要精确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物理学中引入了瞬时速度的概念和速率的概念,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表象单薄,很难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教材提供了一幅速度表的图片,因为是静止的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很难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因为瞬时速度是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只有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测出平均速度,也就是说时间越短,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与瞬时速度越接近,而当时间趋向于0时,平均速度就与瞬时速度意义相同了。这一极限思想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接受。为了给学生一个真实直观的知觉,老师课前自拍了摩托车行驶中速度表指针转动情况的视频。在课上播放时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注意观察速度表指针转动情况和表盘示数,便能判断摩托车速率的变化和速度的大小。再加上老师准确,生动的讲解,学生对极限的思想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两段视频的播放,不但轻易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由实验得出的,但实验往往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尽人意,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以及一些难以处理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加以弥补,如果能将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那么真实的实验和虚拟的物理模型会在每个学生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课题“力的合成”这节课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据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通过实验很难得到预期的结论。如果把物理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以故事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得出分力和合力的概念,分力与合力等效替代的关系,继而提出问题:“分力与合力在数值上有什么关系?”。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一组上讲台在大黑板上做实验,一组在小黑板上做实验,其余小组在自已坐位上做实验。老师巡回给学生进行指导,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做好实验,得到三个力的图示。但这并没有得到任何结论。老师引导学生,“用虚线把三个力的作用线箭头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个四边形,“这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老师问。“这是任意四边形。”学生答。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看一看这两个四边形那个接近平行四边形?同学们以两个分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做出两个分力所夹的对角线,这个对角线与合力不重合,一组对角线与合力夹角大,一组对角线与合力夹角小。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这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这是老师希望的回答)。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没有误差会怎样?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对角线与合力重合。此时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屏幕上:我们把刚才做的实验在没有误差理想化的情况下,用电脑模拟一下,两个弹簧秤拉皮筋本质上是两个力作用在皮筋上,这两个力用力的图示表示,作用的结果是使皮筋的一端从一点(E)拉至另一点(O)这两个力作为分力,一个弹簧秤拉皮筋本质上是一个力拉皮筋,在这个力作用下,皮筋的一端从一点(E)拉至另一点(O)这个力用力的图示表示,因为效果相同,把这个力看作是另两个力的合力,把两种情况下的力的图示进行重叠,以两分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两分力所夹的对角线与合力重合。边展示课件边讲解,使得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觉,很容易上升到理论上的认识,这一过程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由具体到抽象,展示出问题的本质,发现规律,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毛主席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存在极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笔者认为多媒体手段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件信息超量,限制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的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盲目的不加筛选地将与教学目标稍有联系的内容都融入到课件中,把课件做成了“书本搬家”或“教案搬家”。在教学过程,教师最主要工作似乎是演示课件。教师整节课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完事,俨然是一个“导游”式的“讲解员”;而学生整节课就像看电影一样,成了“观众”,学生丧失“主体者”的地位,更谈不上掌握知识了。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表面上看似乎是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其实这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已经失去了多媒体这种手段的本质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有教师能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课件追求视觉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设计和使用多媒体时,一些教师为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把画面背景搞得很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就显示不出“档次”,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一些反思》。一会儿出现不合时宜的声音,跑上跑下,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的兴趣很浓。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会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引起学生兴趣迁移,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缺点。

3、课件制作耗时过多,影响了教学效率

目前大多数农村教师还不具备开发完整课件的能力,存在着课件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另外,即使有少数教师掌握了比较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课件制作能力,但制作一个高质量课件,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平时能用二三个小时备的课,制作成课件,可能就要花几天甚至是几星期去准备。教师如过多的把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教学活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注定只能在公开课或评优课上使用,出现“公开课上常见,平时课上少见”的现象,使多媒体教学走入了一种形式。

三、高中教学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所说,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呈现出很多的优点以及应用进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和应用过程中的不足,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了这点,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方面。

1.不能用计算机模拟代替实物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建立一个概念或规律的时候往往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并通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很多学习心理活动,如:观察、分析、掌握实验方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学会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强调的重要方面。因此实验室能做的实验,都力争让学生参与实验去探究、去体会,而不必用多媒体来模拟展示。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让其处于主导位置,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华丽而让其“哗众取宠”、“喧宾夺主”。???2.不应过分追求课堂容量,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停顿。学好物理最关键的是“理解”二字,物理学习必须通过过程思维活动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而多媒体教学虽然容量大,但由于用鼠标操作,画面一帧一帧放映,容易导致节奏过快,学生记忆中暂留的时间太短,使学生来不及思考,使教学陷入新的“满堂灌”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物理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发展演变;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停顿的时间。

3.不应过分追求材料的直观形象,忽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能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物理思维活动。但是,教学过程处理得过分形象、直观、具体,学生的思维形象会因这种“包办”而受到限制,并影响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再加上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种定势会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束缚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图一时的教学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来丧失对其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4.不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设计的抢答课件时,,当学生答错时,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满含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而是冷冰冰的“你错了”。这种设计就缺乏人性化,阻碍了计算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感情的交流也会阻碍知识的交流。

总之,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万能的。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准备高质量的课件,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篇6: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太和中学 杨会会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也存在些局限和误区。如何让其扬长避短,这是当前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最为关注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从文本、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和同行探讨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关键词:多媒体 实用性 辅助性 主体性 正文:

对于新时代的学校教育来说,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特点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化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愿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这是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关注与不断探讨的话题。对此,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体会,笔者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让多媒体教学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以文为本,坚持实用性原则,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文本的关系。

就教学而言,文本应为本。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程中使用的目的不是为了装点课堂,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为教学服务的。这决定了多媒体本身要具有实用性。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应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法与学法;然后再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针对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变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生动,适时地选择或制作一些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相反如果不引领学生触摸文字、品味语言,而一味地去追求多媒体的辅助,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无从谈起!有些文本使用多媒体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而用多媒体教学,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此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但是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与最初教学目的偏离的结果。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里却空空荡荡。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却没有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上,而是让学生们去欣赏一些与课本知识不太相关的东西。这样的课件花里胡哨,徒有其表,虽然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些表面形式上,这种娱乐会让他们对语文课感兴趣,但是对语文课本却没有了兴趣。记得曾经听过一堂多媒体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那位老师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课件上有很多电视剧《红楼梦》的精美剧照。这显示出他在制作时的认真和细心。可是在课堂上,这些精心的制作却没有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为,这些过于花哨的东西分散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注意力。他们只是一味欣赏剧中演员的美艳,却没有真正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所以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文本的关系,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以实用性为原则,让多媒体技术真正为学生服务。

二、以师为本,坚持辅助性原则,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因为有画面,一般不会在乎文字,而将对文字的注意力转移到画面上,时间一长,学生喜欢语文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喜欢影视,不知不觉中将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主体性给偷换掉了。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传统教学是以教学语言、黑板板书和图文教材为媒体,具有受限小、灵活性高、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基本功的优点;而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电脑为工具,具有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开放性大等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虽能使传统教学锦上添花,却并不能完全将其替代。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二者各有各的优势,互为补充,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做的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其他优势来弥补各自教学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优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其实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成为多媒体的驾驭者,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三、以生为本,坚持主体性原则,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学生的关系。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的核心,不会因教学手段的改变而有任何的改变。在运用多媒体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一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考虑到课时安排情况,觉得多媒体展示很轻松 就把大量的补充信息拉进课堂。结果使教师在课堂上只顾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却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反应。师生间的交流减少了,学生间的互动也减少了。整节课下来,教师就是忙着讲解课件,学生忙着观看课件,思考的时间、阅读教材的时间完全被多媒体占用,学生主体性缺失。这只是披着现代教学手段外衣下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获取、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多媒体课堂应该有学生活动的时间,更该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处理好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注意课堂的设计避免绝对的程序化,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的环节,考虑怎样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上发挥作用,激发他们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切实地动起来。例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时,结合课题举办了一场“赏花会”让学生感受花的美,激发他们对花的喜爱之情再让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花”。学生的介绍是课前在网上查找的资料,这样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段落,运用多媒体再现荷花池的生动美景,让学生在“观中读”、“ 在读中悟 ”、“在悟中演”、“ 在演中想”这里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悟文本。这样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习教材却不拘于教材,发现更多,创造更多。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活 ”、更“实”、更“真”、更“乐”。

因此,教师在运用课件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用多媒体时要让学生有阅读文本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学生间与师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结语:

总之,我们在积极肯定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文本、传统教学以及教师的关系,坚持实用性、辅助性、主体性原则,不要让教学目的发生偏移,不要让多媒体课件替代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更加不要让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是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腕,适时地用,恰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替代文本阅读,替代教师解说,替代课堂交流,替代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沛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加快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徐集镇中小学现状及布局调整规划建设方案下一篇:校园欺凌事件专项治理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