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歇后语

2024-05-24

中国民间歇后语(精选14篇)

篇1:中国民间歇后语

中国民间传统歇后语大全

1.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2. 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6.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7.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8. 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9.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10.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11. 虎落平阳——被犬欺

12. 虎落平阳——被犬欺

13.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14.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15.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16.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7.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8. 饺子破皮——露了馅

19.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20. 借了一角换了十分-------分文不差

21.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22.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3. 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24. 老虎拉车——谁敢(赶)

25. 老虎屁股——摸不得

26. 老虎嘴里拔牙——胆子大

27.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 老鼠爬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29.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30. 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31.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2. 龙王跳海——回老家

33. 聋子耳朵------摆设

34.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35. 拿簸箕的人——懒

36.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7. 马尾巴搓绳——不合股/合不了股

38. 猫哭耗子——假慈悲

39. 煤灰洞涨水——安灰(徽)

40.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41.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42. 牛角抹油——又奸(尖)又猾(滑)

43. 膀子一甩——不干了

44.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45.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46.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47.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48.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49.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50.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1.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2.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53. 蛇吃黄鳝——比长短

54. 神堂里的鸡蛋——宝贝蛋

55. 十二生肖歇后语

56.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7.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8.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59. 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60. 唐僧取经 —— 一直在路上

61.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62.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63. 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64. 偷鸡不成——蚀把米

65. 兔子尾巴——长不了

66.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7.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8.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9.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70. 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71. 瞎子戴眼镜——装饰

72. 瞎子点灯——白费蜡

73.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74.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5. 新官上任——三把火

76.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7. 羊伴虎睡——靠不住

78.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79. 长坂坡上的赵子龙——单枪匹马

80. 长虫吃高梁——顺杆爬

篇2:中国民间歇后语

和尚食猪肝——各人知腹里。

哑巴食黄连——有苦说不出。

阎君出告示——鬼知道。

缺嘴食龙眼——食里“袂”外。(喻反叛)

白纸写“乌”(黑)字——铁证如山。

三步“届”(到)棚前——心快口直。

狗思量猪头舌——休想得到。

羊肉压人生食——没有的.事。(迫人承认)

起五雷打“各掇”(蟑螂)——小题大做。

“羊迷”(蛤蟆)遇着北风——不会讲。(不会辩白清楚)

乌贼嘴死不硬——死不服输。 (死不坦白)

土地公看“客班”(戏)——“昏答答”。(不明事理)

“家先牌”(木主牌)落下水—死了再死。

孙悟空翻筋斗——跳不出如来佛手心。

程咬金三各斧——无后劲。(力不济了)

草圈阿打“娘女尔”(母亲)——条条有理。(这是反语,是无理)

大姑娘想老公——说不出口。(害羞)

“婶娘仔”(大闺女)坐“红轿”(“新妇轿”)——第一遭。

粪池兜地起厝——臭底。

猫不吃死耗子——假意慈悲

叫化子卖米——只有一升(身)

孙家营的海椒——光大不辣

叫化子走夜路——假忙

场背后落雨——街背湿(该背时)

篇3:中国民间歇后语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一般来讲,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因为语言不仅构筑了重要的文化环境保存了文化信息, 而且相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使语言越来越丰富。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一体的。它们不是分开的而是两个重叠的圈。

中文包含许多的成语, 俗语, 谚语, 歇后语, 它们都鲜明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其中歇后语是最普遍的一种, 通用于各个阶层。它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创造, 生动活泼, 谐音双关, 引人发笑。不仅许多中国学生喜欢很多外国留学生也对此兴趣浓厚。迄今一些出版的翻译书籍介绍了如何翻译歇后语。但是主要着重于翻译的技巧很少从跨文化的角度谈论, 对外国读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

作者首先会从特点和类型进行介绍, 然后进行翻译论。作者真诚希望这篇论文能有助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歇后语概况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从修辞角度来看第一部分为比喻第二部分为比喻的解释。第一部分正是歇后语总是能起到生动幽默的原因。它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去思考前部分比喻的真正含义。两部分连在一起就能使语言更生动建立了一种语言艺术。

咱们俩的事, 一条绳拴俩蚂蚱, 谁也跑不了!” (老舍《骆驼祥子》)

隔年的鸡子儿——坏蛋

卖了鞋子买帽子——顾头不顾尾

扫帚上带帽子——不算人

人们对歇后语的特点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经过阅读几种版本的书籍, 加进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并作了以下的概述:

1、为每个阶层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所创, 属于中国语言词汇里的特殊部分。它兴起于唐代, 之后歇后语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到了现代更是增加了很多新词汇, 比如说:

飞机上的婚礼——空喜

2、通俗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歇后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通俗富有生活气息。许多歇后语都是在丰富的现实生活基础上创造的。

针尖对麦芒——尖对尖

湿手捏干面——粘缠极了

不难看出没有现实生活作基础, 是不会创造出像“针尖对麦芒”“湿手捏干面”这样的词汇的。

3、特殊结构和民族风味

大水冲倒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牛郎织女哭梁祝——同病相怜

上面的例子都运用了我国民族特有的东西, 像龙王是属于中国民族传说的人物;梁山泊与祝英台以及牛郎与织女都是中国传说中的两对情侣, 都有同样的悲苦命运。如果没有中国历史故事方面的知识, 这些歇后语是不能理解和运用的。

4、歇后语可以被称为半句话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比喻以及后部分解释。当前后两部分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或两者之间有固定的联系的时候, 后部分就可以被省略掉。歇后语的精妙之处就在比喻部分及前后的连接。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狐狸没咬着鸡又挨了一闷棍——心里又酸又苦

这几个歇后语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因此省略掉后部分是很正常的。

总之, 歇后语是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语言, 生动幽默。他利用比喻双关谐音等手法提供了一种生动的描述手段。

三、歇后语的翻译

在翻译的时候有两个障碍必须克服。从语言方面来讲, 最大的障碍就是源语言中的特殊格式;从文化方面来讲, 最大的障碍就是其本国的特色。所以说对译者来说无疑是一道大难题。可是歇后语在中国运用广泛, 而且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把它翻译成其它语种有助于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

直译歇后语可以把它翻译成“rest-ending-sayings”或者“post-pause expressions”, 若根据其结构, 则可以把它翻译成“example-explanation-sayings”, 在此我们根据其修辞手法翻译成“enigmatic folk similes”或“Chinese folk wisecracks” (中国俏皮话, 风凉话) 。

歇后语的翻译是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并接受中国的文化, 但是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 有其可以接受的部分也有其不可接受的部分。

1、可以接受

一般来讲, 大多数的歇后语能够很容易的翻译成英文, 因为前后是相互呼应的。对这种普通的歇后语, 直译是最合适的, 不仅可以尊重原文内容也可完好地保留原文形象。

那个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 只知道嫌人家脏。这是他的房子, 由着你们糟蹋。

As for Baoyu, he is like a ten-foot lamp stand that sheds light onothers but none on itself. He complains that other people are dirty, yetleaves you to turn his own room topsy-turvy.

利用尤金耐达的功能对等论, 很多带有中国地名人名, 或者与佛教相关的歇后语就可以用意译来处理, 因为通常一种语言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说法。

只要能让译文读者有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得到同样的理解程度, 就属于功能对等, 任何不能达到此要求的译文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用英文习语来翻译对等的中文习语。

王八看绿豆——对了眼了

When Greek meets Greek

2、中国式英语

歇后语是中国特有的, 为了保存更多中国的东西, 中国式英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样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中方文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each one showing his/herprowess;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soaring over the ocean, each of youshould show your true worth.

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Hang up a sheep’ s head and sell dog meat— try to palm offsomething 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

3、不可以接受

谐音歇后语和双关语是最不容易翻译的, 有时根本就是不能翻

和尚打伞——无法 (发) 无天

无论多棒的翻译家也不可能让一个不懂中文的人理解到此类歇后语中蕴涵的意境。

四、结论

跨文化交际并非易事, 最为民族的东西往往蕴涵最大众化的语言当中, 歇后语恰恰就是劳动人民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中国对世界开放了窗口。我们不仅要赶上发达国家也要把自己的悠久历史传播给其他民族。作为语言学习者, 对外介绍并发扬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跨文化交际翻译是融入世界文明的主要途径。

摘要:本文对歇后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跨文化视角探索了歇后语翻译的技巧。

关键词:歇后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沈碧萍.从文化视角看歇后语的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

[2]马利军, 张积家.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2011 (04) .

篇4:中国民间歇后语

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4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月10日同时亮相国图音乐厅。“国韵流芳——中国四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演”让观众在100分钟内饱览艺术的精髓。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开园

随着5月24日-6月10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进行,总面积6000余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也隆重开园。

浙江:政府掏钱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在65至74岁之间的,每人每年可获政府津贴3000元;75岁以上的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浙江省日前下发了两个专门文件,保护“非遗”传承人。

河北:古乐走进校园军营

河北省南响口燕赵鼓吹乐团6月1日、2日晚走进了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和27军通讯团,这是民间古乐第一次在校园和军营亮相。每首乐曲都由主持人做简要介绍,再结合视听,使观众对燕赵传统鼓吹乐有生动的认知了解。

河南:公众现场感受“非遗”

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河南省举办了公益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晚会”,豫剧、曲剧、四平调、太康道情等地方稀有剧种以及古琴、梵乐、唢呐、豫东琴书等民间表演艺术呈现在观众眼前。

2007年6月9日,我国迎来了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遗产日的到来再度引发了各地的“非遗”保护热潮。从最初普遍大众根本不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到如今几乎各地争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不承认各地积极“申遗”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受到重视,也极大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然而“申遗”这把双刃剑也生发了许多隐患。借此大发横财的人有之。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搭台高唱非物质遗产大戏几乎成了一种旅游文化新模式,文化遗产俨然成了文化利益。借此争名逐利者有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明确表示,能评上世界、国家级,全力支持;能评上省、市级,适当支持;什么都评不上,基本不支持。文化遗产异变成了文化垄断。难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发出这样的警示:“现在,各地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而我们要警惕的却是,这股热潮有可能演变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毁灭。”

对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远比物质文化遗产更难更复杂,“非遗”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文字、影音等记录的缺失、参与者的减少,都使得“非遗”难以延续下去。我国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容浩繁,但近年来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它们协调和丰富人们生产生活的功能日渐萎缩,大量音乐已经消亡或正处在消亡的边缘。拿“中国民歌”为例,《民歌集成》当年收集的数量达到4万余首,而根据近年来的摸查估计,仍然能够传承传唱的已经不足一半,也就是说不到2万首。特别是汉族民歌,发达地区的原生态民歌,传承状态岌岌可危。变化如此之大,已经使对现状的调查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希望能够为人民找寻出更多更翔实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

篇5:民间歇后语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人勤光景好,家和万事兴。

一人打柴不够烧,众人拾柴火焰高。

勤俭好比摇钱树,节约就是聚宝盆。

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

与其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求土。

嘴没贵贱,吃倒江山。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事有商量错不了,人有拐杖跌不到。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众人是圣人,圣人靠众人。

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人多光广,树多成林。

轻霜打死单株草,狂风难摧毁万木林。

虎凭山,鸟凭林,人凭团结万事成。

天晴改水路,无事早为人。

早知三天事,富贵一千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请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疏忽致忧,有备无患。

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篇6:民间歇后语搞笑

2、张飞打敬德——黑对黑

3、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4、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

5、张飞戴口罩——显大

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张飞瞅樗蚕——大眼瞪小眼

8、孔明七擒孟获——以德服人

9、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10、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11、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12、刘阿斗的江山——白送

13、诸葛亮妻——为事业着想

14、诸葛亮拜斗——自知要死

15、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6、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17、张飞扮姑娘——咋搞咋不像

18、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19、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20、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21、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迫不得以

22、张飞耍扛子——轻而易举

23、关公放屁——不知脸红

24、蒋干劝周瑜——有口难张

25、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26、张飞嗑瓜子——不够塞牙缝;不够嚼

27、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28、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嫁祸于曹

29、猛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30、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31、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粗中有细;有劲使不上

32、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33、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34、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篇7:民间搞笑歇后语

2、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3、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4、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5、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6、铁匠生炉子——煽(扇)风点火

7、和尚的房子——庙(妙)

8、马背上接电话——奇(骑)闻

9、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10、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11、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12、儿牵父须过马路——谦虚(牵须)

13、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14、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15、掉下井的秤砣——扶(浮)不上来

16、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17、荷塘里失火——偶然(藕燃)

18、眉毛上掐虱子——有眼色(虱)

19、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20、铁匠死了不闭眼——欠捶(锤)

21、精装茅台——好久(酒)

22、六月里戴手套——保守(保手)

23、门头沟打官司——没(煤)的事

24、吃人参——候补(后补)

25、鸡爪上钉掌子——不对题(蹄)

26、司令上树——趾(枝)高气扬

27、壁上挂帘子——不像话(画)

28、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29、小苏他爹——老输(苏)

30、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31、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32、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3、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4、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篇8:当代中国民间美术初窥

(一)原发性与乡土性:无论是当代还是古代民间美术的创造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上最底层辛苦劳动的普通大众,所以民间的美术作品表现出原发性和乡土性。作品中包含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社会的热忱。质朴、自然的普通大众性格,使他们创造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原发性。在民间的美术作品上大多看不到过多的修饰,都散发着十分质朴的乡土气息。(二)群体性与承袭性:民间美术是劳动人们结合自己日常生产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是群体创作的结果。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有了一些突破,在继承原有美术作品优点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鲜的元素,不断创新,这也使得当代民间美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三)民俗性与地域性:民间美术出自劳动人们的双手不同于美术艺术家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作品有很强的民俗性。民间的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民间劳动者对生产的切身体会以及思想感情,因此民间美术作品有很强的民俗性。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差异也十分明显。另外,多民族的这个元素也促使近代我国民间美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美术作品有着代表自己当地特色的元素。(四)工艺性与实用性:民间美术作品,一开始大多也是作为人们的物质需要出现的,因此民间美术作品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直到近代才发展为艺术品,具有工艺性。比如“虎头鞋”在创造时,劳动者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后来逐渐地发展为工艺品,这就充分体现了民间美术作品是工艺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二、当代民间美术的归类

民间美术作品多种多样,但是大体上归为以下几类:

(一)祭祀类:民间美术作品最多的就是在葬礼上用纸做的花,其实除此之外还有神像、神马等。民间的劳动大众知识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上也会对封建色彩有所体现。(二)娱教类:脸谱、皮影、面具都属于娱教类,这些民间美术起初都是早教用来哄小孩子的玩具,后来发展为民间的艺术。(三)装饰类:年画、剪纸、鞋样等。(四)游艺类:现在每逢元宵节还会有些地方出现舞龙、舞狮的表演,这两种就是游艺类的民间美术。(五)穿戴类: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的“虎头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各个民族自己特色的服饰上,这也鲜明地体现了民间美术的民俗性和地域性。(六)起居类:以代表性的窑洞为特点的居民建筑房屋,以及房屋内用家具和雕刻的装饰品等。(七)生产类:锄头、铁锹等农用生产工具,此外,还有交通工具,手工业工具等。(八)用品类:厨具餐具以及起居用品都属于用品类。民间美术大致归为以上八类,其实不外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美术活动全面性的美术价值。

三、近代我国民间美术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球村”形成,虽然带来了不少的先进科学技术,但是也大大地冲击了我国的文化,尤其是近代我国的民间美术活动。变脸、杂技等我国传统优秀的民间美术活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在逐渐地走向消亡,现在的人们崇尚外国的“洋货”,却忘记了自己优秀的国粹。所以,拯救我国民间美术迫在眉睫。

四、解决方法

近代我国的民间美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尽早下手去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如此发达,使得外国文化给我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利器”,来传播我们国家的民间美术,促进民间美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

作为中国人,拯救民间美术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自觉地加以保护,主动学习,并加以继承,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使民间美术文化源远流长。也可以把民间美术文化作为艺术生的学习专业来进行学习,但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

五、总结

篇9:中国民间面具

溯源

远古时期的岩画、陶器、壁画中留下了中国史前时代面具文化的踪迹,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这些岩画大多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兽面像是这一时期面具的主要表现题材,其中出现了大量夸张、变形的假面形象。

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中。“傩”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殷商时期出现了戴木质面具的傩舞。

秦汉面具广泛用于傩祭、百戏、丧葬与狩猎活动。“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秦汉时又称“角抵戏”,由两三名头戴牛角的表演者演出。

两晋南北朝时期,面具角色与造型更加多样化,世俗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在面具造型中。这时期的面具,除用于傩祭与百戏外,还用于战争中。

隋唐时期乐舞、戏剧盛行,对乐舞面具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著名的乐舞《兰陵王》描述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骁勇善战,但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慑敌人,因此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人们敬慕其武勇,就摹仿他的动作,戴上面具,配以歌舞创作出一种“兰陵王”的乐舞。兰陵王面具对后世戏曲人物脸部造型影响很大,日本至今保留有陵王面具。

宋代傩面具文化极其繁荣,广泛用于乐舞、戏剧之外,如作为吞口悬于宅门以镇宅,也作为玩具和摆设在集市出售。面具角色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世俗化转变,同时摆脱了以往单纯的狰狞面孔,出现了具有纯粹欣赏价值的造型。宋代社火面具由于民间社火活动的盛行而丰富多彩。社火舞队的表演内容主要是戴假面具,乔装打扮成“狮豹”、“神鬼”、“番人”等滑稽的形象供人娱乐。

明清时期,面具广泛用于傩戏、藏戏和其他戏剧,以及各种宫廷、寺院及民间舞蹈中。由于明代屯兵西南,军傩与当地巫术活动相融合,对边陲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藏面具随着藏传佛教而向北发展,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喇嘛庙中盛行。这些地区的傩戏、藏戏及其面具流传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傩文化的形态,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中国民间面具的地域分布,呈两条弧线带状态:一条以四川为起点,向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江

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延伸,主要盛行傩面具;一条以西藏为源头,向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辐射,主要盛行藏面具。此外,其他地区还盛行一些乐舞面具和祭祀面具,但影响远不如傩面具与藏面具。中国民间面具按用途可分为祭祀面具、乐舞面具、镇宅面具三大类。

1.祭祀面具

生命礼仪面具 主要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中,在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上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威宁板底乡彝族村寨的“撮泰吉”,保留着许多原始傩戏文化的特征和信息。瑶族男子成年时必须进行度戒仪式,才可以结婚、生育、参与宗教活动。仪式中佩带的面具都具有各自特殊的社会文化涵义与符号含义。此外,彝族、哈尼族、土家族的婚礼面具,佤、壮、彝、景颇、纳西、布依、苗等民族的丧礼面具,都属于生命礼仪面具。

节日祭祀面具 节日祭祀活动的主题是祭祀神祖,祈求农业丰收、人口繁衍。白族吹吹腔面具、彝族火把节面具、壮族祭龙节面具、白马藏人十二相面具等,都属于这类面具。

2.乐舞面具

乐舞是古代对舞蹈、杂技和戏剧的总称。在这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节日庆典活动与各种演出中,面具被当做神灵和祖灵的凭依物,依然扮演着“娱神”的角色同时,也日益增多了自娱、娱人的成分。

傩戏面具 傩戏由傩祭演变而来,在表演形式上依附于宗教祭祀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贵州傩戏又称傩堂戏、傩坛戏,流传于黔北、东、南的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侗族与汉族中。傩堂戏演出总是和“冲傩还愿”的习俗结合在一起,很少作为单独的戏剧进行表演。傩堂戏面具共有24枚,可演出24出小戏,如《开洞先锋》、《关公斩蔡阳》、《开山猛将》、《钟馗斩鬼》等。广西壮、瑶等民族的师公戏,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的阳戏等,均属于傩戏范围。

地戏面具 地戏源于古代军队盛行的军傩活动,用于阵前驱疫逐邪。明代初年,中央王朝大军进发边疆,在滇黔战略要地设立屯堡,实行屯军屯田,江南傩戏得以随军流入贵州,遂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至清代初期形成地戏。地戏最初只是在屯军及其后裔的屯堡中流行,后逐渐传入附近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村寨,成为一种世代传承的祭祀娱乐活动。地戏一般每年春节期间与农历7月中旬演出两次。

羌姆面具“羌姆”即神舞,亦称“跳神”,即寺庙中的舞蹈。门巴族称为“呛木”,蒙古族称为“查玛”,在青海称“跳欠”,在北京雍和宫则称为“跳布扎”。神舞中所戴面具称为羌姆面具,在藏传佛教文化圈内的大喇嘛庙中广为流传。羌姆面具尺寸硕大,造型怪诞,角色大都出自藏传佛教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羌姆面具大多为假头,即立体面具,戴时将头部全部罩住。

藏戏面具 藏戏在西藏流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分为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德格戏、昌都戏、木雅戏、嘉戎戏六大剧种。藏戏面具分为温巴、神魔、人物和动物四大类。造型又分为平板假面与立体假头两种,以造型和色调来区别人物的善、恶、忠、奸。

社火面具“社火”亦称“射虎”,据传源于3000年前周代的社祭,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演活动。人们头戴面具,围绕篝火,祭祀社神,以祈求丰收、驱鬼逐疫。当地视土地神为社神,因此叫“社火”。

社火面具以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在艺术表现上着重于额头、眼睛和嘴部的变化,以抽象符号、色彩来标识角色的身分,象征性地表现各种神仙灵怪、历史人物等。社火面具色彩鲜明、古朴单纯、对比强烈,富于浪漫色彩和地方特色。

3.镇宅面具

傩戏演出中的神坛上,藏传佛教寺庙中、帐中往往悬挂有各类神面具,以镇宅、镇庙、驱魔求吉。这类面具形体硕大,往往是普通面具的好几倍。除此之外,镇宅面具中还包括各种吞口、社火马勺等。

吞口即怪兽面具,突眼宽鼻,大口利牙,形状可怖,大多为木雕或葫芦瓢加彩绘,造型多为虎头形,也有凶神状。吞口面具多悬挂于室内或屋檐下,也可作为石刻镶嵌于门旁的砖墙上,起到镇宅的作用。

陕西民间习俗在舀水用的木制马勺上彩绘龙、虎、狮、饕餮、怪兽形象,作为镇宅辟邪的吉祥物。民间又称马勺为“马勺脸谱”或“社火马勺”等, 它是吞口的一种,近代又成为一种镇宅的装饰品。

工艺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差异,面具艺人们就地取材,以各种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异、色彩绚丽的面具。民间面具用多种工艺制成,主要有三种。一是木雕面具,取木质细腻的白杨、丁木、白果、楸树、樟木等为材料,工艺复杂而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夸张,如贵州地戏面具。二是脱胎立体面具,主要是泥塑或者泥塑脱出纸壳、布壳等材料,用颜料加以绘制而成,如云南关索戏面具、藏戏面具等。三是平板面具,主要以皮革、布料、毛线、纸等材料经压塑、拼贴、缝缀而成。面具造型工艺之丰富无法在此一一赘述,总之,它反映了中国民间面具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篇10:爆笑民间歇后语

爆笑民间歇后语【1】

1.东扯葫芦西扯瓢——故意找茬儿

2.擀面杖作筷,盆作杯——大吃大喝

3.浑身贴膏药——毛病不少

4.饭桌上的抹布——尝尽了酸甜苦辣

5.钢丝穿豆腐——别提了

6.鞭炮两头点——想(响)到一块了

7.吃鱼不吐骨头——说话带刺

8.厨房里的灯——常常受气

9.八百年前立的杆——老光棍

10.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11.财神爷要饭——装穷

12.搭棚子卖绣花针——买卖不大,架子不小

13.打发闺女,娶儿媳——两头忙

14.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15.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

16南来的燕,北来的风——挡不住

17.狼也跑了,羊也保了——两全其美

18.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19.八十老翁吹喇叭——有气无力

20.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

21.大公鸡打架——全仗着嘴

22.开水锅里洗澡——熟人

23.看见岳父不搭腔——有眼不识泰山

24.吃菠萝问酸甜——明知故问

25.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26.苍蝇叮菩萨——没人味

27.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28.粪堆上开花——臭美()

29.聋子看戏——饱眼福

30.马槽边上的苍蝇——混饭吃

31.吃饱了溜大圈——撑的了

32.长江里的石头——经过风浪

爆笑民间歇后语【2】

拉肚子吃泻药——胡摆治

拉直狗腿——办不到;没法办

拉着拖车卖豆腐——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拉着状元喊姐夫——想高攀

腊月里借扇子——火气太大;冷不防

腊月卖凉粉——不是时候

蜡人玩火——自顾不暇

蜡烛点火——一条心

癞蛤蟆打伞——怪事一桩;怪事

癞子头上抓痒——求之不得

蓝天上的白云——自由自在懒厨子做席——不想给你吵(炒)

烂麻里搀猪毛——一团糟

烂伞遮日——半边阴

烂透的毒疮——不可救药

筐中捉鳖——十拿九稳

狂犬吠日——空汪汪

葵花的盘子——老转向

拉不出屎怨茅坑——错怪

花铺里的水——滚开

茶食店失火——果然(燃)

茶杯掉在地上——净崩词(瓷)

茶铺搬家——另起炉灶()

(比喻放弃原来的,重新做起。)

茶壶有嘴——说不出话

茶壶里下元宵——只进不出

爆笑民间歇后语【3】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病床上摘牡丹——临死还贪花

点燃的蜡烛——长命(明)不了

翻穿皮袄——装羊(样)

黄鼠狼下息——一窝不如一窝

搭起戏台卖螃蟹——货色不多,架势不大

点着火的双响——气得嘣八丈高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饭店门前摆粥摊——抢人生意

大象喝水——有肚量

做烧饼的卖汤圆——多面手

捉对的蚕蛾——死也不放

看戏流眼泪——有情人

做梦娶西施——胡思乱想

盼望太阳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戏流眼泪——有情

擀面杖分长短——大小各有用场

戏台上结婚——不是真夫妻

风马牛——不相及

穷寡妇赶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断了柄锄头安了把——有了把柄

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姐儿俩害相思——患的是一样的病

橄榄屁股——坐不稳;坐不住

被单蒙桌子——作为(包围)很大

向着太阳的花——爱情(晴)

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

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富态

风地里的一盏灯——不知啥时候灭

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

豁子吵嘴——谁也别说谁

木偶跳舞——自有牵线人

百里挑一——美人儿

姑娘当大媒——自己作保

宝玉和湘云哭贾母——各有各的眼泪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生死在一起

陈世美当驸马——喜新厌旧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待你还不好啊

六月芥菜——假有心

剥皮的树——不长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

杨宗保招亲——又喜又惊

刘海拉着孟姜女——有哭有笑

盖了九床被子做美梦——想不透

剥开墨鱼皮了肚——一副黑心肠

做泥人的手艺——蹑(捏)手蹑(捏)脚

大门口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哑巴恋爱——靠做手势

芭蕉结果——一条心

鸳鸯戏水——双双下

轿花了打算盘——穷算

好花插在牛屎上——不相配

做梦跳井——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

电影里面谈恋爱——假情假意

汽车坏了方向盘——横冲直撞

画上的美女——不嫁人的躲雨躲到城隍庙——尽见鬼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快刀砍西瓜——两分开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一天下了三次雨——少晴(情)

做砖的模,插刀的鞘——框框套套

搭起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

做梦招驸马——想偏心了

小母牛月经——血牛笔

快刀砍水——难分开

翻身的王八——四脚朝天

染坊的常客——好色之徒

吃鱼不吐骨头——带刺

棒打鸳鸯——两分开

做梦讨老婆——想偏心了

隔墙看美女——爱不得她

被窝里放屁——独吞

莲蓬梗打人——丝尽(私情)断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打破脑袋叫扇子扇——豁出去了

门板上的神——定成对

送客——虚情假意

叶公好龙——假爱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请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媚眼做给瞎子看——不领你的情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风前蜡烛——说灭就灭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

做知县的丢了印——糊涂官

雨后送伞——不领你的情

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黄鹰抓鹞子——两个人都扣了环了

剥了皮的蛤蟆——心不死

司马遇文君——一见钟情

病重不吃药——等死

砸祸卖铁——豁出去了

擀面杖钻石头——纹丝不动

胳肢窝里夹耗子——冒充打猎人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大圣吃毫毛——变得真快

挑水娶了个卖菜的——人对桶也对

袍子改汗衫——有余

瘸子靠着瞎子走——取长补短

苞谷面做元霄——难捏合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盗马贼披袈裟——嫁祸于人

嘎小子买烧鸡——闹了个大窝脖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黄鼠狼抽了筋——浑身打哆哆

旮旯里蛇——不露头

瘪了的唢呐——看你怎么吹

剥葱捣蒜——干的小事

干活打瞌睡——迷迷糊糊

壁上挂的美人——你爱她,她不爱你

轿花了看戏——穷开心()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变戏法的拿块布——掩掩盖盖

断了线的梭子——白钻空子

篇11:民间趣味歇后语

1.瓜籽里嗑出臭虫来——什么仁(人)都有

2.苍蝇采蜜——装疯(蜂)

3.茶壶里的水——滚开

4.大火烧竹林——一片光棍

5.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

7.吃饱了的牛肚子——草包

8.裁缝不带尺——存心不量(良)

9.《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

10.鼻孔喝水——够呛

11.车祸——乘人之危

12.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

13.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14.医生卖棺材——死活都要钱

15.肮脏他娘哭肮脏——肮脏死了

16.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

17.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

18.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9.电线杆子(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20.牛屎虫搬家——滚蛋

21.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

22.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

23.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24.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25.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脸

26.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27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

28.狗咬叫花子——畜牲也欺人

29.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30.骆驼生驴子——怪种

31.种地不出苗——坏种

32.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

33.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34.强盗画影像——就你那副贼形

35.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牲

36.屎壳郎掉进尿盆里 —— 又臊又臭;臊臭

37.蚂蚁啃旗杆 —— 吃不消,攻不倒

38.跳蚤性子 —— 见肉就叮

39.蚂蚁挡道儿 —— 颠不翻车

40.热锅上的蚂蚁 —— 团团转

41.蜻蜓撞着蜘蛛网 —— 命难逃

42.蜜蜂窝 —— 窟窿

43.哑巴被蜈蚣咬 —— 痛不可言

44.蜜蜂蛰人 —— 逼急

45.蚊子的力气 —— 大不了

46.哑巴蚊子 —— 咬死人

47.瞎子打蚊子 —— 白费力气

48.蜈蚣遇公鸡 —— 命难逃

49.屎壳郎爬鞭梢 —— 光知腾云驾雾,不知死在跟前

篇12:诸暨民间歇后语

2、【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

3、【麻线吊鸭子】——两头发脱。

4、【石板道地掼乌狙】——硬扑硬。

5、【贼偷麦磨】——犯不着。

6、【瞎婆拔笋】——运道好。

7、【麻鸟啄石塔】——甩掉口舌。

8、【大腿上画老虎】——吓吓人。

9、【和尚头皮搁弹子】——险灵灵。

10、【死尸凑棺材】——刚刚候着。

11、【朊塞壶瓶口】——有苦勿敢讲。

12、【猢狲搞八窎】——自弄自。

13、【黄胖舂年糕】——吃力勿讨好。

14、【讨饭佬骑白马】——空高兴。

15、【哑婆得狗困】——有苦讲勿出。

篇13: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初探

一、深入了解各民族的人文内涵

艺术源于生活, 有高于生活。而民间舞蹈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要真正的指导这个民族有着怎样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取向。只有这样, 在条民间舞蹈时, 才能将自己和舞蹈融为一体, 才能跳出舞蹈的含义, 跳出民间舞蹈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 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把对民间舞蹈教学有帮助的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 做到让学生乐意接受、愉快接受。比如, 在讲解时, 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胶东的地理环境特点, 掌握山东半岛的民间习俗。胶东半岛从地质上看, 很少有大的地质灾害;从气候上看, 四季分明, 空气清新。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 安定的社会环境, 使得这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这种环境中所形成的胶东秧歌的体态就具有这种地方特色的烙印。了解了这些, 进而明确舞蹈的要领。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含义的承载, 教师在教授民间舞蹈时, 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结合具体民族的文化特征, 民风民俗, 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呈现舞蹈的魅力, 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民族舞蹈的要领。

二、教师提纲挈领的语言讲解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主要方式都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可以说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 是把教和学有效统一的纽带。教师的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成败。在舞蹈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而舞蹈的教学特点有决定的在讲解舞蹈是不能像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讲授, 他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做到提纲挈领, 要用精炼、到位的语言达到最高的动作标准, 你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编制朗朗上口的四字句或者六字句来训练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便于记忆, 以此进行动作的反复练习, 还能降舞蹈动作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传神的表达给学生。而另一方面舞蹈教学语言在以简练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准确的动作时还要用艺术性语言, 以此体现出不同民族间, 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福建民间舞中的拍胸舞、安徽民间舞中的花鼓灯、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舞。如果能从中概括出这些舞蹈动作中的关键动作, 在让学生去加以练习, 就会摆脱哪种枯燥、无趣, 很难达到好的效果的训练效。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去学、去练,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 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三、舞蹈动作的规范标准

舞蹈教学要求教师要言传身教, 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还要有动作示范。这就要求教师对民教舞蹈的关键动作进行准确的提炼, 并将这些关键动作分解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动作, 然后在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 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 找要领, 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例如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 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精准的掌握, 只有这些基础动作做规范了, 做标准了, 才能保证以后的舞蹈动作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新疆维吾尔族的经典动作等, 都应进行准确的示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孤帆。准确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的强化训练。

四、学以致用, 巧妙结合

舞蹈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艺术, 如果只学不用, 那就失去了舞蹈的意义。作为教师, 我们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去积极的进行实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动作融合在一起, 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而在民族舞蹈的表演和演义中, 要对学生提出整体的要求, 要求学生不要就某一个民族的舞蹈样式进行重现或者演绎, 而是要演绎出各个民族舞蹈中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重要的是, 在演绎时要结合民族文化特点, 演绎出在独具特色的本土风格和形体动作, 还要有丰富的情绪和面部表情。这也是受到民族舞蹈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民族舞蹈的表演不仅需要表演者有躯体上的表达, 还要有丰富情感的表露。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 在比赛中, 既提高了学生舞蹈的意识, 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 还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舞蹈的知识, 掌握一些课堂教学不能够给予学生的, 又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来弥补的知识

因此, 作为一名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 在面对民间舞蹈时, 一方面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觉察到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逐渐淡化的趋势, 以此危机意识去保护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 另一方面还要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 要有和民族舞蹈一起面临的种种挑战勇气, 去发扬民族舞蹈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一名教师要立足于课堂, 立足于学生, 立足于民间舞蹈本身, 以此来具体的吧思想转化为行动去强化、发展民族舞蹈艺术。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以其绚丽的风采受到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的喜爱和重视。本文从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教学、民间舞蹈的语言教学、民间蹈的动作教学、民间舞蹈的实践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课堂教学,民间舞蹈,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陈林宜.高师舞蹈学科思考.舞蹈, 2003, (3) .

篇14:中国民间航天起步

北京时间 201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九点,美国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成功将其自主研制的 Falcon 9 FT 火箭发射升空,成为首个成功进入太空的民间企业。

这被视为私人航天时代即将到来的标志。

而在中国,“科创航天局”主席罗澍对《瞭望东方周刊》坦陈,民间的航天界人士,要走的路可能还很长。

10年前,罗澍和一群航天爱好者通过一个名为“科创”的网络论坛聚集起来。从这个网络论坛发展而来的航天爱好者组织“科创航天局”,如今有相关技术人员五百多人,正式登记的科技人员有一百多人,是中国民间航天组织中规模最大的。

很多人都还是中学生

科创航天的发轫始于十年前的一个网络社群。

2005年,一群年轻人创建的“科创论坛”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固体火箭的讨论板块。罗澍回忆说,当时的科创论坛,集聚了三万多人的航天爱好者。这些人在网络论坛里讨论火箭如何制造等问题。

在那前后,航天爱好者的动手实践便已开始。

2003年,王俊龙就开始了自己的尝试。罗澍说,王俊龙的父亲是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的工程师。

2007年底,同样来自民间的航天爱好者许静成立了实验室,并试制成功RAP(一种固体火箭高能燃料)。

有了科创论坛这个组织,民间的航天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了。

2008年夏天,科创论坛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业余火箭制作大赛。出于安全考虑,这次大赛要求: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任何部位必须使用非金属材料制作(建议使用纸张或PVC水管)”

论坛主导者们特意说明,“论坛上的爱好者,算得上高手的其实水平也不高,相当部分完全没有动手做过火箭”。

科创航天的前主席刘虎印证了上述判断。刘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大约在2006年,“玩火箭”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很多人都还是中学生”。

刘虎关注航天不是心血来潮。这个读小学时就喜欢用天文望远镜看卫星的人,到了中学开始玩火药、做小火箭,“有情怀在里面”。

后来,论坛里的同道者们沟通多了,就萌生了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的想法。2011年,同是航天爱好者的魏广寅等人提出开发探空火箭乃至卫星的议案。随后,科创论坛决定设立“科创航天局”(以下简称科创航天),由刘虎负责具体创办。它的长远目标是用中国航天爱好者的火箭和卫星开发太空。

当年,科创航天在贵州安顺开了一次关于探空火箭的年会,一些火箭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可以做什么。

用刘虎的话来说,在此之前他们还只是把做火箭作为一种纯粹的爱好。但从2011年开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林林总总的与航天有关的民营企业。

做实验可以,不要搞出事儿

但是,对于非国有组织做火箭这件事,质疑者大有人在。

在中国,航天领域长期为国有力量主导。即便是国有机构,要制造完整的火箭也非一家所能。火箭的不同结构,在传统的航天系统中有着严格的分工。

但在民营航天爱好者的眼中,只要技术操作与基本工艺到位,使用民用级别的原材料进行航天器制造,并非不可能。

问题在于,仅靠民间的力量,并不容易。

近些年,美国SPACE-X航天公司异军突起,几乎成了民间商业航天的范本。但是,SPACE-X得到了美国官方宇航机构的强力支撑。

2008年,SPACE-X获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

事实上,科创航天这样的民间爱好者组织不能完全摆脱官方组织的影响。

科创网络社区有很多国有单位管理的痕迹,例如各子社区按照某某局组织,例如有很多管理性的文件﹑程序性的工作会议。

之所以有如此设置,一方面是因为民间的航天探索需要综合性的知识﹑系统性的方法﹑严密的安全规范,科创作为社区需要承担组织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民间航天资金获得渠道有限,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免费的资源。而且,科创要随时和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不越红线。

与官方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也是少不了的。罗澍等人曾到中科院作过一些学术交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至少他们可以了解到航天系统对于民间航天活动的一些看法。

发射活动的审批更离不开与官方部门的沟通。目前,在中国没有明文规定民间航天活动的文件,相关部门在挠头之余只能达成一个妥协:“做实验可以,不要搞出事儿”。

爱好者的水平千差万别

罗澍的伙伴们被他分为两类,一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刘虎就运营着自己的无线电测量公司,另一类专业能力差得多,大多是学生。

尽管都热情满满,但是,民间的爱好者们水平也千差万别。

2013年,大三学生胡振宇与科创广州项目组成员一起,到内蒙古发射了一枚火箭。

但科创航天很快就发布声明,在指责胡振宇发射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后,他们开除了胡的科创航天理事会会籍。

知名男性时尚生活杂志GQ的报道曾称,15岁那年夏天,胡振宇因为制作炸药差点被学校开除。当时他从公安局副局长那儿得到了这么句评价——“这个小孩流入社会,比呆在学校更危险。”

在他创立的翎客航天公司官方网站上,赫然写着“中国首家私营航天技术公司”。但有媒体不无戏谑地称,他们之前的办公地点在一处农家院落,毗邻鸡舍,地上到处都是鸡粪。有次做发动机测试,巨响吓死了村里好些鸡鸭。

nlc202309081109

到访者更是心惊肉跳。据称,翎客航天的小伙子们经常打着赤膊,一边抽烟一边工作。在专业的航天机构中,航天器工厂是连微小的静电都要严格检验的场所。那些没被点燃的燃料喷进消音筒后,会形成了一个“超级雷管”,只需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如今,从业界到民间的爱好者们,对于胡振宇的评价不一而足,更多的人选择不予置评。

2011年8月,罗澍与胡振宇相识,此后罗澍曾表达过对一次发射活动的担忧,他觉得当时胡的技术尚不安全。

2013年底,胡振宇与科创的关系走到了终点,双方分道扬镳。对此,刘虎说:“有的人会先炒作获取资源,有的人则比较注重钻研自己的技术。”

航天专家黄志澄也公开质疑了胡振宇的雄心。在此之前,胡公开称要在五到七年内做出类似长征运载火箭的产品,黄志澄委婉地表示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不小。

民间航天群体还是太单薄

尽管如此,民间航天爱好者中,依然有人获得了投资人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2015年7月,罗澍等人做的卫星研制方案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

半年后,这个名为黄思源的投资人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称,自己并非头脑发热,由于此前曾无偿资助过科创航天社区的项目,2015年夏,罗澍从中山大学毕业,黄思源问其去向,“他说创业做开源卫星,我就自然而然成了天使投资人。”

黄思源认为,没有民间及商业化的航天就没有人类航天的飞跃。

他说,现在人类处于技术空前平民化的阶段,所以会出现几个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通过互联网改变数亿人的生活,“我想沿着平民化路线看看有没有突破口。”

至于很多人质疑的“专业性”,他嗤之以鼻:“当年百度、淘宝、腾讯也都是被国家的电信公司看不起的业余选手。”

也是在2015年,罗澍在广州的实验室准备搬家时,偶然相识了广州光机电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有一天,院长到他们的实验室,恰逢科创有三个人在加班,“他说我们很像他当年上学的情形”。后来,研究院借了实验室给科创航天。

不过,与许多业内人士观点相似,罗澍也觉得民营航天目前还没有产业化。“只是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公司”,但“这些公司很稀有,招不到人”。

在一个没有产业化的行业,谈宏伟的未来,并不现实。

民间的商业航天行为,最终落点还是“商业”,罗澍承认,目前他们仍需依赖投资关系。

他们颇为关注美国商业航天的模式,也看到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空间。

但是,与美国数十万的火箭爱好者相比,中国的民间航天群体还是太单薄了。

上一篇:表达心情沉闷的一些句子下一篇:中国成语大会比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