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发展

2024-05-16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精选十篇)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 篇1

一、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的生存现状

中国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的一个概念, 是由以农民为主的城乡劳动者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和生产、生活而创造的, 蕴涵着关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 充分反映了劳动群众的审美意识和智慧, 寄寓着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百年来, 面对西方世界的物质优势和文化的强势侵入, 中国文明一度被视为落后的文明, 民间美术被视为粗俗简陋的东西, 被逼到了文化的边缘, 民间美术生存现状一度令人担忧。

近几年, 《非遗法》的出台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护, 一大批有名望有贡献的民间艺人被冠以各种级别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尤为引人注目的是,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2007年6月文化部批准了226人为相应的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思想指导下, 一时间民间艺术成了“香饽饽”。进入新世纪以来, 回归民间美术的思潮日渐深入到现代视觉艺术的各个门类, 无论是绘画、雕塑, 还是设计、动画等, 都纷纷从民间美术中撷取营养, 以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 滋养和激发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建立起既有民族特色, 又具有时代特征, 同时又极具个人面貌的艺术新样式, 民间美术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得以较好的继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热了起来。但在看似可喜火热的民间美术热的表象下面我们看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尴尬:

1、重冠名, 重项目申报, 轻落实、“审遗”

政府给有名望有贡献的民间艺人冠以各种级别的“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之后, 却不太重视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非遗”项目申报通过后, 却不重视“审遗”, 几乎将所有文化都投入市场, 损害了文化的原真性。

2、技艺难以传承

一是由于权力作用, “非遗”也开始成为权力操控下的利益分配对象。一些真正的“非遗”传承人不能被推荐出来, 而被推荐出来并被批准为传承人的人却不能真正传承;二是被冠以“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或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大多已近暮年, 无法进行创作;三是纯手工艺品由于成本高、花时长、价格高, 市场不走俏;而半手工品或复制品, 由于成本低、花时短、价格低, 市场走俏;这种状况使民间艺人对自己的手艺产生怀疑, 对传承信心不足;四是每项民间技艺工序复杂, 学一门技术活没个三五年难以出徒。在生产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 几乎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花工夫学一门投入时间长收入低的艰难技艺。如此, 若干年后, 技艺就失传了。如山东莒南县虎园村布老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现在该村已无人能做了。

3、传统工艺美术品被现代工业产品所替代

相当一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成为旅游产业的附属品后, 它们本身那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的特色会被无度地夸张着, 本质发生了变异, 内在的生命在渐渐消失。如广西旅游景点的绣荷包难见绣娘功夫, 无锡真正的手捏泥人几乎绝迹, 民间许多传统的手工作坊被模具代替, 传统工艺美术品被标准化、批量化和大众化的现代工业产品所替代。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的消亡。

4、民族本土文化逐渐消解

随着西方文化观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的纷至沓来, 国人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 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社会心理对文化建设构成严重的干扰。人们渐渐淡忘和远离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 民间美术的接受和消费群体迅速消解;年轻的一代, 笼罩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 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以美国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他们狂热地追“星”, 把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当成时尚来追求, 以至于在意识和价值观念上发生偏差。长此以往, 将导致我们民族本土文化的消解。

5、生存土壤逐步消亡

工业文明和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 强烈地冲击了古老的农业手工业文明。现代商品经济借助工业生产技术占领了很大范围的农村市场, 大工业生产本身也侵吞了不少农民的土地。曾经生机活泼、枝繁叶茂的民族民间文化植被日趋枯萎, 支撑其原始美学形象的特定文化环境正在瓦解, 民间美术生存土壤逐步消亡, 其求生、趋利、避害观念原始内涵迅速丧失或变异, 作品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思想内涵。中国民间美术固有的珍贵美学特性, 也因此失去了坚实的内部支撑, 其美学形象日趋萎缩或蜕变。乡村城市化让蕴涵着丰富民间文化的村落正在一座座消失, 而村落消失的同时就是村落文化消亡的时刻。

从中国民间美术生存现状来看,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 它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即商品化特征日趋明显, 工业化的生产趋势不可避免, 多元化和大众化的特征日趋突出。民间美术这种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必然, 与所有事物一样存在积极与消极的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 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增强了创作与生产的自觉性。消费者结构的改变和专业美术工作者对民间美术的重视, 传达着重要的审美信息, 增强了艺人们对当地作品重新认识, 重新评估的自觉性。消极的影响则在于民间美术的优秀特质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了损害。转入旅游商品的民间美术作品, 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在改进工艺、选用材料方面大做文章, 付出了损伤“原汁原味”的代价。一向在纯手工生产制作前提下所形成的或精致或粗犷的艺术品格, 在这里出现了明显的弱化, 甚至于出现了似是而非, 不伦不类的倾向。某一个较受欢迎的品种在很短的时间即可以纵横南北、贯穿东西, 让人搞不清这一品种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 哪里的出品最地道, 其地域性被普遍损害。面对工业文明的威逼,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生活形式和艺术形式来调节由此产生的失落感、孤寂感、躁动感、冷漠感、陌生感、茫然感等心理, 以积极缓解生活和心理节律。如旅游热、民间美术热、庙会热、艺术节热、居室陈设设计热等, 以及自贡恐龙灯会和北京北海莲花灯会等这些现象的出现, 其文化意义值得关注。如何促进民间美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共同话题。

二、应对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掘动力。传统的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不合理的保护或开发行为将造成原生态的民间美术的消亡,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如果失去具有民族个性的传统文化, 就会失去其支撑肢体的精神支柱, 后果不堪设想。从目前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传统民间美术岌岌可危的现状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民间美术的传承将无以为继。原生态的传统民间美术将一去不复返。为此, 将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刻不容缓。

(一) 提高全民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 营造保护民间美术的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 尤其是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如电视是最为普及、受众最广泛的媒体, 可开设各类栏目, 对广大民众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而其它的广告媒体, 则可通过与政府、管理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合作, 倡导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 尤其是对本地区特有的民间美术品种的宣传, 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二是将民间美术纳入当代美术教育课程内容, 使广大学生成为民间美术教育的对象, 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 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以此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三是出版界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职业的特点, 将我国丰富的民间美术的历史、作品、流派、风格、代表人物、审美特征等, 采用图文并茂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样式, 以纸质或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版发行, 以尽可能扩大读者面, 使民间美术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为人们熟知或喜爱, 进而达到普及民间美术的目的。多管齐下, 提高全民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 营造保护民间美术的浓厚氛围即日可待。

(二) 多举措强化民间美术的保护

“非遗”保护的原则, 首先在保护它的原真性、活态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目前我国对民间美术的保护有两项全国性工程:一是文化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另一项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前还应多鼓励地方政府、学校、集体、个人建立民间美术博物馆或陈列室, 收集和展示民间美术品, 有效而全面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传统的美术资源。文化是精神的, 不能动不动就进入产业化, 文化更不能“打造”。因为精神性的东西没法产业化, 如果按商业规律操作, 必须追求商业目的, 即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将会伤害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追求, 甚至伤害文化自身的原则。因此, 我们需要从“申遗”到“审遗”, 请专家把已经认定为“非遗”的项目重新审核, 看哪些文化可以进入市场。否则, 文化的地域性变了, 就失去了它的原真性和多样性;手工做的变成机器印的, 就把农耕文明变成了机械文明, 就改变了他们的本质。再次还应把握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保护民间美术原始美学形象的特定文化环境。

(三) 加强政府扶持和监管, 规范民间美术品交易市场

政府扶持, 可以让艺人心甘情愿地将绝活传给更多人, 自觉走上了集体化传承的道路。如淮阳布老虎专业村就是走从家庭传授到村落集体继承的道路, 通过培植市场, 调动农户积极性, 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又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并传承下去, 弥补了过去家族血统传承的不足。政府强化监管, 将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作品与具有现代特征的民间美术品进行分类经营和管理, 防止具有现代特征的民间美术品冲击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作品市场, 维护原生态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利益, 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改善他们的社会境遇, 增强他们传承技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四) 注重培养多方人才

民间美术品的生产适合以家庭为单位或以村寨为主的小范围传统手工制作, 一般采取父传子, 子传孙, 言传身教, 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的培养模式, 不适宜进行批量化的机器生产。要保证民间美术的原生态, 就得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传统民间美术原来的面貌。因此, 有计划培养原生态民间美术传承人至关重要。与此同时, 需要培养懂得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价值的政府管理群体、从事民间美术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研究开发群体、从事民间美术遗产周边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的生产管理群体和新一代民间美术遗产的欣赏群体, 这个群体应该包括广大的工农兵群众、知识分子、国家公务员等, 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可以说, 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履行得如何, 政府管理机构和指导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间美术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

(五) 防止出现单一文化格局

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漠视, 民间美术几乎面临灭绝的边缘, 即便如江苏省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 原有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美术形式现如今亦已难以为继, 人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以美国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长往以住, 将会导致我们本土文化的消逝, 将会出现“国际风格”一统天下的单一文化格局。在当前传统文化遭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现实条件下,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各大媒体等应努力推进和积极开展民间美术的普及宣传教育, 以弘扬民族文化, 唤醒民族自信心, 激发民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关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杰·M·基辛告诫人们:“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 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 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这不仅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多样性, 也是指地域族群与地域族群之间的多样性。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不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

(六) 注重民俗活动, 还民间美术创作汪洋活水

文化历史告诉我们, 民俗是民族文化贯彻社会生活的重要机制, 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 是激发和承载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空间。作为历代相沿而积久形成的风尚、习惯、礼仪和制度, 民俗文化最能凝聚民族精神, 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在充满竞争的当代国际格局中, 民俗同时也是抵御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 避免民族文化被人为外力逐出现实生态系统的文化手段。如果没有一系列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方面的习俗以及相关的节日、文化保护便会落空。因此, 需要把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移到社会基层, 需要靠民俗机制和民众努力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复兴。只有通过民俗的影响力, 增强大众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 才能真正维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而民俗离不开那些显发或体现民俗的活动形式, 如求子、求寿、求财富、避灾免病、祷雨祈晴、祭祀敬仰等习俗或风俗活动;离不开那些作为象征、纪念、勉励、祝愿等“仪式”或“礼物”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与民俗有互为生存的关系。若民俗活动消失, 民间美术便会衰退;若民俗活动没有民间美术相辅, 便会失去感召力。” (1) 如兴化乡民的“孩儿灯”, 俗云此灯系由送子观音处迎来, 送至不生育之人家即能生子;江苏吴江“放水灯”之俗, 云此可驱疫去灾;“中秋赏月”和七夕的“乞巧”习俗似可追溯到原始的“祭日”、“祭月”或“祭星”, 与日月星辰崇拜有关;除夕的“点灯守节”似为原始火崇拜观念的体现;元旦的“鸣鞭竹”、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竞渡”等则似为原始的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的反映。原始信仰逐渐被老百姓内化为某种恒稳的文化心理和认识习惯, 成为他们应对现实困境, 摆脱现实束缚的理性支撑。他们相信晴雨丰欠、福祸灾祥、顺逆成败、继嗣断后、寿夭康病等人生际遇均维系于神灵鬼魂的善恶喜怒, 也相信通过祷告、娱悦或祭享安抚它们的一定方式, 可以影响或改变现实际遇。可见, 民间美术生于民间、属于民众, 相应的保护工作应该倚重民间智慧和民众力量, 政府应该以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上的调整来激活民俗, 还民间艺术的汪洋活水, 让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创造和发展真正属于他们的艺术和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 如果没有民间美术的存在, 劳动群众的现实生活将会是苍白、淡然无味的, 我们的年节和喜庆活动也将是缺少色彩和活力的。如果我们只以简单的“三合一”即“一个开幕式+一个活动+一个论坛”的方式来过传统节日, 让民众成为旁观者, 那么, 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 应把民众作为民间传统节日的主体, 鼓励民众更多的参与, 并从事与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只有民众参与, 民众传承, 民众保护, 民间美术的传承才有希望。

三、结语

传统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可见中国民间美术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工业文明正以其强大的物质渗透力和冲击力, 无条件地逐渐摧毁支撑中国民间美术原始美学形象的特定文化环境, 维持民间美术生命形式的灵魂似乎逐渐抽身远去。尽管工业文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文化问题已经告诫人们应该谨慎地把握工业化追求的急剧扩张。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 人们是无法逆转工业化趋势的。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恐怕更是如此。但只要我们有科学的保护观念, 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并对都市文化环境进行关注, 就不仅能创造出象“剪纸”跑道这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特征的艺术景观, 还能重建其适应现代文化要求美学形式的现代形态, 建立起一套寓含新文化观念的社会化意义系统。我们深信, 中国民间美术的再生之力会在新时代的万千心灵世界中集结, 会为人类文化建设送去精神礼赠。

参考文献

①冯骥才:《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古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 第71页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冯骥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统一认识》《民俗研究》山东大学主办2012年第4期;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篇2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有着那些掌握高超技艺的职业艺术家们难以感悟、体验和表现的方面。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民间美术也一直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历史上多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向民间美术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高更、马蒂斯、莫底力阿尼、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伟大艺术家都曾专心学习和研究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对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创造性的借鉴,把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中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民间美术的简朴、率真之情感动了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学习民间美术成了一种热潮。首先应该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的气质、精神、内涵、形式,在完全吃透和掌握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民间美术的精神和艺术语言与自己的语言融成一体,使之成为更为独具特色的创作语言。有不少的艺术家从民间美术中获得灵感,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语言,创造了一批艺术佳作。历次的全国性美术展览中不少获得奖项的均是民族民间风格的。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圈,但是它们在追求单纯、概括、简洁的手法和表现真诚、直率的情感时却有极为相似之处,它们之间的沟通更为容易,这也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

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使用廉价易得的材料,通过民间艺人们的巧思和巧手,用各种恒常的主题表达着百姓们的祝愿和期望。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并且刚开始,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清醒地认识到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和当前处境,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又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热点,各种保护措施与制度都被重视起来。然而,我国的民间美术现在的发展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该如何来保护和传承呢?下面我以高密三绝为例来探讨一下。

山东省的高密县是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在这里,不仅民间艺术的品类繁多,而且有可以冠绝的特技,其中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

1、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同现代年画的不同,在于其工艺过程和工料,制作扑灰年画,作者用柳枝炭条作笔,先在画纸上起轮廓,然后用这张画纸在其它画纸上面扑印,扑后的画稿与原稿完全对称相同,这种工艺,一般可以使一稿扑数张。高密扑灰年画的这种独特工艺过程在全国年画中独树一帜。高密年画不仅工艺过程独特,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多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画不失隽秀感。

高密扑灰年画从明代产生以来,经过许多杰出画师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年画中一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画种。但是,由于后世人们过于看重它的商品性质而忽视它的艺术品性,不能在继续创新,而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生产,再加上新的年画品种的冲击,扑灰年画终于不能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走向了消亡。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是,高密扑灰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类,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

2、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高密三绝”第二,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民间艺术种类。在中国,剪纸艺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高密剪纸究竟起于何时,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据当地人传说,它与扑灰年画兴盛的时间相差不多。剪纸不像其它艺术品类,有许多繁难的工序和特殊的材料,只是用普通的剪刀和日常所用的纸,剪出各种题材和花样的艺术品。在普及于全国的剪纸艺术中,高密剪纸称“绝”,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别样。

3、聂家庄泥塑

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是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进行销售谋生开始,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前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此时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建国初期,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

聂家庄泥塑作为供人玩赏和某种希冀的寄托物,曾经辉煌几百年,作为一个艺术品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已被五彩缤纷的现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能力。

对高密三绝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民间美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地区特色不再鲜明,差异逐渐减少,互相借鉴,风格逐渐趋同。第二,因为民间美术在时代发展的冲击下,实用性减小,观赏性提高,因此出现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批量生产,工业化现象日趋严重,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性质。第三,在被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现在人们又渐渐重新重视并在进行挽救,保存等工作。而在此现状下其发展前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要对传统民间美术有保护继承和发扬,二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创造新的民间美术。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1.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巨大的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从保护角度出发,我们收集、整理、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将其纳入相应的研究范畴,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其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有些不同,但他们在追求单纯、简洁的手法以及表现真诚情感方面却有极为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当今时代,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就拿图形标志来说,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征,深受观众的欢迎。反之,我们相信民间美术如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来郯城县港上镇的木镟玩具就是一个成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设计人员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古老的木镟制品上,设计出既新颖、时尚又能保持传统风格的适应旅游市场的产品,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适当改进经营模式,扩大产量,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既要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艺,又要将民间美术转化为可以形成较大产量的生产能力,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的见解之一: 适应市场情况改变经营模式。1.公司与农户结合。以公司为龙头,集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可以扩大产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是可以保持民间艺术品的原汁原味,三是可以保持民间美术工艺不致失传,四是可以帮助民间艺人提高制作工艺。2.建立文化生态村。由乡政府出头,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帮助各村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态村,如剪纸创作村、香包刺绣村、皮影制作村、秦腔头帽村。3.会展团队模式。由市县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城市或是港、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扩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形成政府支持,各集团公司乡镇村企业参与的 团队协作力量,发挥其不同方面的功能。

3.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的程度也较高,因此也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已成为可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此创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协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曾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使民间美术的技艺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得到传承与延续,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篇3

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它们在发生、发展以及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民众,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或进行技艺交流,它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就要求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民间皮影口诀中则要求创作:“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

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地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短暂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未来。作为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敲响了小农经济的丧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也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最可怕的是民间艺人在人们的淡漠中陆续谢世,后继的女儿、媳妇、姑娘们也因20多年发展带来的审美观,尤其是价值观的改变,而对民间手艺不屑一顾,就是在世的艺人也因经济等原因被迫改变自己创作力的原汁原味。毫无疑问,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据了解郯城县有些部门就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县的民间美术品,如港上镇的木镟玩具、胜利乡的木版年画和码头镇的挂门笺子等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出书、举办展览,传授操作工艺等方法,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对立的今天,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我认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有三个:

1.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巨大的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从保护角度出发,我们收集、整理、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将其纳入相应的研究范畴,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其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有些不同,但他们在追求单纯、简洁的手法以及表现真诚情感方面却有极为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当今时代,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就拿图形标志来说,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征,深受观众的欢迎。反之,我们相信民间美术如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来郯城县港上镇的木镟玩具就是一个成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设计人员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古老的木镟制品上,设计出既新颖、时尚又能保持传统风格的适应旅游市场的产品,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适当改进经营模式,扩大产量,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既要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艺,又要将民间美术转化为可以形成较大产量的生产能力,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的见解之一: 适应市场情况改变经营模式。1.公司与农户结合。以公司为龙头,集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可以扩大产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是可以保持民间艺术品的原汁原味,三是可以保持民间美术工艺不致失传,四是可以帮助民间艺人提高制作工艺。2.建立文化生态村。由乡政府出头,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帮助各村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态村,如剪纸创作村、香包刺绣村、皮影制作村、秦腔头帽村。3.会展团队模式。由市县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城市或是港、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扩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形成政府支持,各集团公司乡镇村企业参与的 团队协作力量,发挥其不同方面的功能。

3.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的程度也较高,因此也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已成为可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此创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协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曾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使民间美术的技艺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得到传承与延续,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年19期; 108.

[3]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 2003年03期.

[4]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书馆,1997年.

[5]方湘侠:《民间美术》[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浅析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篇4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民间美术使我们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来自于人民物质生产活动中,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传承的, 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艺术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艺术实用性和审美是共存的。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 首先是实用性在劳动过程中用起来特别顺手。在社会生产实践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民间美术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 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民间美术的创作与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 地理气候特点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间美术分工也越来越细,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民间美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例如:风筝, 剪纸, 草编, 皮影, 年画, 蜡染, 泥塑等。将纸艺术象征吉祥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 言传身教。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文化水品比较低, 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主要靠语言传播和身教传播, “言传身教”是中国人民培育人才的重要的手段, “言传身教”极大地限制了民间美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民间美术大多数是父亲传给儿子, 师傅传给徒弟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有利于传承但是效率低下的特点。缺点是一旦徒弟转向其它的行业, 就容易导致民间艺术的失传。口头语言不需雕饰, 自然随性, 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民间艺人在言语传播的过程中流传了一些口诀, 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 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 如”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 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由于民间美术创造者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农民, 他们不能准确的用语言去描述, 所以说民间美术在传播的过程中“身教”在传播中占重要位置, 从而“言传”处于次要位置。

(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文字的出现扩大了民间美术的传播范围, 继而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艺人思想文化的交流可以更多的了解其它地区的创作技术和创作方法。为了方便创作的需要出现了相关的理论著作, 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这些理论著作都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努力集体的创作的结晶, 还有名艺人亲手绘制的。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的发展, 民间美术也增加了销售的机会把工艺品销售到全国各个角落。民间工艺品通过买卖, 购买者把民间工艺品带到各个地区, 大众对于美的东西有着一致的认同。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

三、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情况下, 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 我们有权利和义务去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保护民间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由于效率低下, 民艺人收入微薄, 很多艺人都转入其它的行业了。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民间艺人的资金投入有效的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美术院校的一员学生我有义务去传播民间文化, 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然而发展美术教育事业, 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 学校应该请一些民间艺人到高校进行现场教学现场制作民间工艺品。在中小学和大学美术院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是叩需解决的问题。民间美术与现代的艺术是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的, 好多艺术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民间艺术品。例如:凤凰卫视的台标设计灵感来源于民间美术。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还体现在奥运会的吉祥物的设计上, 代表了祝福, 吉祥, 喜悦等多种意思。另外政府应该在各个地区建立民间美术博物馆, 系统的整理民间美术资料和美术精品免费开放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政府应该增加对民间文化经费的投入支持。在继承传统美术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发展美术教育能使民间美术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进一步去扩大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力。当前我们的美术工作者整理保护和挖掘民间美术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摘要:民间美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由于从事民间美术的大多数是农民, 所以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不同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价值观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产生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从而保护和发展民间美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民间美术,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

[2]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篇5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看了纪录片《留住手艺》,《留住手艺》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而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其所呈现的非遗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节目还记录了一批特别具有历史文化含量,并且在世界非遗保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项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重塑越窑青瓷、中国风韵龙凤旗袍、扎染、明清家具等。让我深一步的了解到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别之处以及其精神含义。其中让我感兴趣的便是扎染,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它是用线、绳等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均,拆除扎线后,织物上既可出现意想不到的花纹,这便是扎染。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

中国民间装饰工艺美术的奇葩 篇6

关键词:标本艺术;制作工艺;传承研究

1 中国传统标本艺术的源流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美术与社会生产发达。当人类开始捕获到野兽作为食物时,他们发现兽皮不仅可以用来遮衣蔽体、挡风御寒;还可以用于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存皮张的技术得到改进,对动物皮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兽皮剥制加工者已成为当时部落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我国的艺术标本制作是从19世纪开始,从俄国传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匠们先把兽皮缝起来,再把毯子、棉花等填充物塞进去,现代标本制作术正是从这种填充式标本演化而来的。在制作技术上已有了很大进步。源于中国北方的标本刘家,与源于中国南方的标本唐家被称为中国标本制作传统技艺领域的两大世家,素有“南唐北刘”之誉。

2 国际标本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标本艺术最早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1]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贵族阶级收藏艺术标本蔚然成风,促进了标本艺术技术的发展。使个人收藏、兴建博物馆成为时尚。近50年来,欧美诸国,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改进和发展,标本艺术制作技术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化、艺术化、规范化的转型,保养维护也变得简便。标本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大的产业,从博物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目前,标本艺术最成规模的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其他各国,虽规模上不及,但技术上并没有太大差距。美国是当前标本制作产业化、规模化、艺术化最完善的国家。美国世界标本大赛(The 2007 World Taxidermy Championships),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十五届,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艺术标本赛事,也是全世界标本制作者交流的平台。2007年4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北京标本艺术家肖方领衔制作的“兔·和谐”作品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了比赛,就荣获了三等奖。此次作品在遵守世界标本大赛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使作品更具中国特色,在整个展会上独树一帜。用大会评委的话说:给欧美一统的标本界吹来了一股中国风。虽然我国的作品在技术上还有差距,但以中国深厚的艺术与标本艺术结合,假以时日相信很快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这次的参赛作品也全部采用了目前标本制作最流行的技术,在技术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同步。这无疑对推动艺术标本在中国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中国传统标本艺术的制作工艺

标本艺术是再现死亡动植物形象的一门工艺。标本(specimen)一词的英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运动着的皮张”,实际上就是利用工艺将死去动植物的皮毛、羽毛、根茎、枝干和骨骼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后,安放在骨骼与身体模型上面,重塑它们活着时的形态,既让它们栩栩如生,同时又能永久保存。现代艺术标本制作术是一门将艺术、木雕、石雕、根艺、化工和模具铸造等不同学科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精微工艺。主要以自然的动植物(包括动物、鸟类、石材、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动物、植物、器物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作品。标本艺术制作工艺与程序主要包括:选材、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打蜡、着色、上漆、造景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工具与材料除了解剖刀、剪刀、刮刀、镊子、电钻、钢锯、注射器等基本常用的工具外,还需要准备规格各异的铜丝、白胶水、地板蜡、硅胶、橡皮手套、标本台板和大小不等的玻璃缸、量筒、玻璃棒、烧杯等。[2]工艺是一个技巧性的东西,既要有手艺的技巧,又要有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作品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产生一件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优秀标本艺术作品。

4 中国传统标本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我国标本艺术的发展状况与今后的传承总体情况不乐观、不理想,大背景在于整体环境的恶化、动植物资源的减少、法律法规的制约、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人们审美心理的改变,以及现代市场经济颠覆性的改变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今天标本艺术所面临的严酷的现实问题。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承传无序,自生自灭,民间绝活将面临失传;从整体上看,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与保护仍属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于艺术标本领域,无论是政府资金支持投入还是管理政策帮扶措施都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各级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没有开展普查工作。有的区县由于不重视,“非遗”申报成为空缺。第二,专业人才匮乏,队伍不专。各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缺乏专业人才和骨干。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应急上岗。他们对业务不熟,更谈不上专。第三,制度措施缺失,后继乏人。“绝活”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形式上更具有原发性、底层性、民众性和通俗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一是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不愿学,学了以后也难以为生。二是艺术标本许多传统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已逐步遗失或失传,给抢救和传承带来了一定困难。第四,政府和行业协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困难。市县财政没有“非遗”保护工作经费预算,严重影响了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民间传统工艺作坊的运作、发展及步入产业化的研究,[3]几乎是空白。在传统与现代交会点创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标本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创新不能脱离传统,承继其传统“文脉”,创新要务实。继承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重新选取、吸取现代养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民间艺术才能焕发青春。民间艺术是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的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工艺美術艺术标本的制作工艺与发展传承研究亟待加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是我们十分紧迫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作新.动物标本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J].书画艺术,2012.

[2] 何召锋.艺术标本在装饰设计中的造景研究与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 陶思炎.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2013.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 篇7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现代数码插图

现代数码插图设计在这几年的发展上看, 已经遍布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 尤其在动漫、影视及游戏等相关产业的造型设计上。西方现代数码插图中的设计风格可以分为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 一个属于街头派, 黑色、低调、机械、叛逆。另一个属于时尚派, 鲜艳、快乐、奢华、优雅。在这两主流派的风格基础上, 由于西方各国的设计思想与理论, 又衍生出更多的艺术风格, 时尚风格、荒诞风格、唯美风格、卡通风格、涂鸦风格、无里头风格等等。还有现代数码插图艺术本身也是在数码技术的帮助下, 模拟传统插图技法和风格, 所以现阶段的现代数码插图设计风格也还包括以往的传统插图艺术设计的各种风格特征。

1. 概括抽象式造型对现代数码插图的启示

中国民间美术的夸张造型意识, 起源于原始美术。原始美术中有许多夸张造型, 是万物有灵观念的物化形象, 渗透着超自然的神灵的幻想, 这类艺术品有意识地通过超自然的物质形态的奇特造型来赋予它的神性与灵气, 从大量民间美术的夸张造型看, 显然可见原始造型的思维的影响, 它体现了作者以表意为目的而创造形象, 他们将有利于表意的局部夸张、强化、把表意不需要的部分淡化或剔除、强调象征和隐喻。[2]

可见中国民间美术的每个夸张概括的造型都有其本身的寓意及所熟悉的程式, 在寓意的造型上进行夸张, 使寓意更加强烈。如门神年画中的神像, 本身神像就寓意驱邪必灾, 再将神像的造型进行夸张, 这种夸张是让神像显的更加的威风凛凛, 这也是根据中国民间艺术家在历史的传承加上自己的审美所提炼出来的, 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在现代数码插图中也不乏见到多种概括夸张的造型在其中运用, 且多用于商业广告之类的现代数码插图, 但使用的造型基本是针对与产品对比的一种自然物象, 并且对其中的自然物体的形进行夸张与变形, 只求达到一种对比性的视觉冲击力, 往往这种造型, 使人看完一眼就明白其意思, 而不会再有什么深思, 多少缺乏了一种文化上意义。所以设计者可通过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作为对比来传达概念, 从而使现代数码插图更为有种文化的气息来创意主题。

2. 联想象征式造型对现代数码插图的启示

联想象征式造型中的象征造型, 如凤凰, 代表着幸福的灵物。在现今已经运用并且获得了成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它借用了中国民间美术原始彩陶上的凤鸟图形, 并在图形中运用从中国民间剪纸在传统太极图案上装饰变形提炼出的“喜相逢”结构形式, 给予组合。着实的反映出了一种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喜相逢的构图形式, 使凤鸟两两相对, 线条优美流畅, 旋转的翅膀又极其富有动感, 给人以活拨、舒展、飘逸、紧凑、富有飞旋的韵律感及强烈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均衡感。完全体现的现代传媒的特色, 和视觉冲击, 又完全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突出凤凰和中国民间造型手法的运用的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标, 无疑是一个在借鉴中国面间图形和造型手法的设计典范。

所以把握好中国民间美术联想象征式造型, 和造型手法在现代数码插图中的运用, 将会给现代数码插图带来更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也更容易让东方人为之青睐。

3. 组合渗透式造型对现代数码插图的启示

组合渗透式造型在现代数码插图CG中的科幻与神话类题材里经常用到, 但是经常所描绘的造型多是以叛逆、机械的感觉, 给人以恐惧与不安的视觉冲击, 怪兽题材较多, 完全的美式风格。把怪兽面目表情和肢体造型, 表现的狰狞, 追求一种反面的造型性格。而中国面间美术的组合渗透式造型, 大都崇尚完美, 寓意都是吉祥如意, 多子多福, 给人以幸福美满的象征意味。以女娲为例, 女娲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标准的组合渗透式, 在1995年中国《仙剑奇侠传》这部电脑游戏里的赵灵儿角色就是取自女娲形象, 游戏顺着造型的成名, 并在2006年拍成了电视剧。可见中国民间美术的组合渗透式造型, 在现代数码插图的延伸游戏里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的组合渗透式造型, 有着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传统的象征与表现意义。这种造型的启示, 会改变目前中国现代数码插图CG中的那些美式风格造型

从民间美术整体造型观来看, 每个造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是中国民间艺术家的审美, 通过历史的传承, 保留下来的中国民族文化的遗产, 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审美价值。将其造型运用到中国现代数码插图中, 无疑将会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特色, 并且寓意深厚。再把造型的寓意与现代数码插图所要表现的寓意结合, 定会让观者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与体会, 同时也会诞生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现代数码插图。

4.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在现代数码插图中的运用

从对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研究中看, 我们不难发现在那多姿多彩的造型中背后体现着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蕴涵, 重视象征性与寓意性。造型语言与中国民间文化观念的重叠, 并与民众的生活态度, 价值标准、审美情趣一致, 拥有与生俱来的民族亲和力。如今我们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运用到现代数码插图中来, 要把握每个造型的寓意, 充分在数码视觉特征里赋予现代元素的再造。

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连年有余》和现代数码插图设计师夏天1983的《连年有余》, 我们作对比分析。连年有余是中国民间美术联想象征式的造型, 文学谐音, 连 (莲) 年有余 (鱼) , 用莲花和鱼的造型表现其寓意。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中, 这幅《连年有余》是中国民间美术品中得代表作, 家喻户晓。用写实的手法给予作品造型的表现, 并相传这幅年画, “远远望去, 那莲花粉生生, 菏叶绿葱葱, 大胖小子精灵灵, 怀抱的鲤鱼直打挺, 简直就要活了!据说, 这幅画还真的“鼓”过呢。“鼓”的意思便是活了。”这种写实的手法和清代的民众审美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 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发展,教育,传承,现实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是经历了中华先祖们为了满足自身社会需要而创造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 民间美术在它产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 显示出许多与其它美术所不同的特殊性质。民间美术蕴藏着中华民族卓越超凡的才智华彩, 构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纵缆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 可窥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宏大体系, 巧夺天工的的卓越技艺, 精密交叉的综合特性, 面量大的双重特性, 广开艺路的设计思维, 别具一格的独特民族民俗风格,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瑰宝。这都激励了我们长期以来学习、审视、探索的审美创造的理法规律。

当今世界, 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艺术是自然、历史、哲学和想象的窗口, 而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记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习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 可以培养青年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色彩规律等可以更加促进学生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中国民间美术源于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体察, 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 可以促使人的心理和精神回归自然。在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 在全球化的今天, 尤为重要。

同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能完全同步。鉴于民间文化艺术面临逐渐消亡的形势, 国家适时地出台了抢救非物质遗产的政策, 不少民间美术得到及时“抢救”。但从教育形势上看, 基础教育中的民间美术没有摆脱危机。那么作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着来说如何继承和保护把民间美术文化和美术教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讨, 使之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和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认识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从历史上看, 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 从现代来看, 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民间美术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 “民间美术"就是产生于劳动者之中的, 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 社会活动之余, 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自己创作, 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不是以作品的构成方式, 技法材料作为分类的, 而是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形态。

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 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 社火花会的戏具, 庆贺元宵节的花灯纸扎;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 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元宵节的荷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等。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 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

二、民间美术的分类

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 既有供玩赏用的造型艺术, 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 又与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 形成多种分类法。绘画: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灯笼画、扇面画等。雕塑:包括彩塑 (寺观彩塑、小型泥人) 、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食品:包括面花面点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

三、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远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就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辉, 中国在魏晋以前的美术创作者主要是工匠, 战国秦汉之际的石雕、陶俑及画像砖石, 虽为统治阶级生前或死后享用, 但在造型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朴质活泼的鲜明民间特色, 魏晋以迄近代, 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及各种工艺创作中, 民间匠师仍占绝对优势, 至于在广大城乡群众中流行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直接装饰人民生活的工艺美术创作, 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世代相沿, 在延续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创造了富有民族和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但由于过去的阶级偏见使民间美术的就常常被贬低或忽视;又由于劳动人民在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遭受重压, 以致他们在艺术的智慧才能, 也不免受到压抑而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 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 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 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 民族众多, 在地理条件、风俗、感情、气质等互有差异, 又在民间美术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多采的风格, 这些美术品有的供生活使用 (如灯具、食器、家具) , 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 (如年画、窗花) , 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从制作材料上来看民间美术大多数是以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 然而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奇巧、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物象, 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感情, 又常用于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艺术上具有刚健、清新、活泼、淳朴等特点, 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都和本民族长期以来发展的哲学思想体系是紧密相联系的。

四、民间美术的发展状况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 民间美术便随其不断发展而演变, 我国虽然历经多次的朝代更迭, 世事变迁。但是它仍然得到很好的承传且不断得到繁荣壮大, 然而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发生转变等, 已经有别以往的那种改朝换代式的发展模式, 它是建立在生产方式和世界观彻底改变的基础上。新的生存方式和文明氛围, 使人们日益在职业技能、社会地位、生活行为、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 与依然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拉开距离。他们也因此成为农民羡慕和仿效的对象。原先那些习以为常或者引以为豪的东西, 如今他们已自觉“土得掉渣”而羞于示人。原先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精神品质。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 由于自身社会心理的变化而日趋萎缩。因此, 保护与承传民间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给思考的话题。

五、优化高校文化资源发展民间美术教育

1. 发展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

发展民间美术教育, 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同时, 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是对加强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最佳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民间美术艺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 在我国的各类艺葩中具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教育, 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 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小提琴教学中的“乐感式教学” (1)

——浅谈小提琴教学中的情感、个性与人文教育

马海生1宋璐璐2 (浙江省温州大学音乐学院325000)

摘要:当今的小提琴教学活动中, “技术至上” (2) 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本文从小提琴教学中的情感、个性及人文教育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探讨科学、艺术的“乐感式教学”。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音乐

一、序论

长期以来, 许多小提琴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有这样一个疑惑:有些学生抱着对小提琴的无限憧憬去学习, 这种热情却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淡漠消失, 变为被动地学琴练琴, 甚至最终放弃学习小提琴, 这是为什么呢?又该怎样解决它呢?

我们分析后不难发现, 大多数小提琴教育者在授课时只是传授技巧, 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与审美能力、没有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思维、没有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人文素养形成美好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长期的纯技巧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学生对乐器和音乐的热爱渐渐被机械的技巧练习消磨殆尽, 从而失去学琴练琴的兴趣。即使有些学生靠着毅力达到较高的技巧水平, 他们的演奏也是缺乏情感、个性与内涵的空壳。我国小提琴教育家徐多沁所说的:“教技术还是教音乐”、“教学方式重于教学内容”以及世界小提琴教育大师迪蕾所说的:“让学生主动练琴, 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都是这个意思。所以说, 小提琴教育者只有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动力、有目标、有激情、有内蕴。

2. 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认知就能够从另一侧面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民间美术源于民间, 是广大劳动者的纯朴创造, 它代表了人类最本原、最淳厚的审美判断。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 劳动者最朴素的情感通过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样式, 以硕大、对称、偶数、饱满、亮丽等唯美形式表现出来, 它的审美指向是健康的、朴素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 彰显的是人类最通俗、最美好、最单纯的审美理想, 其核心是真、善、美。真情实感的自然表露, 对现实生活的热情礼赞和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连同率意率真的意象表现形式共同构筑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而完美的艺术特质。中国民间美术类别繁多, 从民间玩具、民间印花、民间年画、民间泥塑、民间雕刻到民间剪纸、民间皮影、民间刺绣, 民间美术的内容几乎含盖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加强民间美术教育, 不但可以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 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 同时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人民、源于劳动, 使大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开放性想象思维, 确立和完善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今天, 社会进步、文化繁荣,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飞速变化、多元化并存的发展时代。科技进步使大学生接受信息、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快捷和方便, 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享受先进技术所带来的大量信息的同时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其它不健康因素的干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使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各种思潮、理念、观点甚至行为的影响。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感情充沛, 正处在思想意识变化多端的不定型发展阶段, 也是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最敏感、最快捷的时期。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大学生认知和接受新的优秀事物, 我们要强调的是, 在大学生中的相当多数人还不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明晰的判断能力, 他们在接受许多所谓“新潮”“另类”思潮时往往是模糊和混乱的。有的甚至对他们世界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严重的误导作用。近几年来, 中国美术界由于受西方一些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抄袭、怪异、甚至变态的“伪艺术”现象, 其粗野的个性创造和不加克制的主观表现, 已经超出了美的范畴, 背离了艺术发展的规律求奇求变、混乱视听, 给美术界甚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所谓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家”, 以“嗜血”“植疲”“吃死婴”“裸奔”“上吊自

这里所说的“乐感式教学”就是指带有情感体验、个性培育与人文内涵的教学。 (3) 将这种教学方式与小提琴的教学相结合, 而不仅仅再是音符节奏的校对、手指的训练、音响的控制等技巧训练, 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学琴练琴,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前苏联大提琴家姆斯梯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往往给孩子找最好的、严格的教师, 这是必要的, 但教学有一点最本质的东西, 老师应当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并激励他们继续学习。”

由此可见, 只有发扬“乐感式教学”才能抓住小提琴音乐教育的精髓, “乐感式教学”在小提琴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二、“乐感式教学”

1.情感教育:在小提琴的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审美情感培养的教学环节, 使这一过程成为美好的、富于魅力的艺术体验。学生对小提琴音乐体验得越多越深, 对小提琴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 情感表达也会越主动、越真挚。在其与音乐本体的情感相融和时辅以恰当的技巧训练, 学琴练琴都变的轻松互动起来。此外, 学生受到美好音乐的熏陶感染, 建立起丰富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音乐作品理解的逐步加深培养起正确的音乐鉴赏能力, 这些素养对今后的学习与演奏都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 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乐教思想中就提出了有关培养音乐审美情感的观点, 像:“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4)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杀”等邪恶表现和残忍的血腥表演, 不仅摧残艺术而且伤害社会。这种反叛传统、拒绝真诚, 以邪恶怪异为崇尚的自我痴迷式的叫嚣与喧泄, 却被冠以“现代”“新潮”“另类”之名, 因而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响应, 有的学生还误认为这些“邪艺术”“有害”的艺术是“新生活”是“未来艺术的方向”而参与其中。由此可见, 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高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确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已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个民族必然有其不同于另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 以及存在于集体意识中的情感气质和心理素质, 这也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和象征。在高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 文化和艺术上凸现的并非是一体化的“共识”, 而更多的却是区域的“差异”与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基于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民间美术中许多形态正在失去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 面临着濒临消亡的重重困境。

新一代大学生肩负着承传文明、开拓未来的历史使命。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艺术”, 是根, 是源, 是滋养和延续艺术发展的丰田沃土。挖掘中国民间美术中深刻的本原精神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迷茫的审美误区, 确立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 遵循艺术发展规律, 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感悟积极探索古老的民族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的着落点, 寻求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工艺、现代材料结合的可能性, 不仅是对传统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化古为今, 继往开来, 才能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中国精神的现代艺术。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

[2].史忠明.实用民间美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6.

[3].华觉明.李绵璐.民间技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5].胡照华.中国工艺美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黄宗贤.从原理到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

[7].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 篇9

程式化美学特征

民间美术是一种民间沿袭的艺术习俗, 更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永恒信仰, 继而成为惯性的观念性民族心理特征。而色彩更是民间美术的灵魂和展现观感的基础形式, 也即是思想、信仰、美感的首要载体。所有这些载体、思想和信仰在数千年演化和发展中, 形成了具有民族烙印的固定模型, 繁衍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标准和情节, 沉淀于民族心理中, 无论历经时代变迁抑或文明盛衰, 它们都坚守着最原始的核心观念, 即使在历史冲刷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淡去了宗教与神性, 但却更加顽强地涅槃为理性的民族化的、独有的色彩审美尺度与标准。这种审美标准与尺度氤氲于悠久历史时空的无数民众的审美探索, 同时, 又以其经典的美学认知和艺术沉淀规范着后世文明的探索, 浸润、启迪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追求、探索和创新, 由此形成了具有永恒美学规律和经典美学特征的色彩使用法则。艺术是规律性的哲学, 这早已为哲学所定义。民间美术色彩感悟、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实践, 总结出了人类个体有限生命的无限美学探索之真谛, 也即色彩本真的赋色诀窍。这使民间美术色彩的形式与内容在相对恒定中保持着稳步的进步与提升, 由此也展示出类型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这种程式化、类型化的赋色法则几乎展现在所有民间美术作品当中, 只有以时空的视域才能解析民间美术色彩看似程序化的赋色创新———有限生命的程序化美学特征和无限时空的美学演化形成了民间美学经典与哲学、悠久与青春的生命力。民间美学赋色诀窍多以歌诀、口诀、顺口溜的形式代代相传, 如云锦的配色口诀:两晕玉白深浅红, 三晕水银配大红;如无锡泥人的上色歌诀:红得艳, 绿得娇, 白得净, 纯色如纸映心魂等。

地域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尽管具有众多的划分, 但是同样具有一定的整体聚集性, 因为它受到民俗文化以及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 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会形成不同的色彩审美观和喜好。中国地域辽阔, 地区之间的气候、地貌、环境以及物产具有较大的不同, 东南西北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也会不同, 文化差异极大, 因此民间美术的色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划分。我们通过不同地域的年画进行分析, 我国民间年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各个地区的年画色彩构成形式也非常不同, 例如四川地区的绵竹年画, 造型较为简单质朴, 色彩填充明度较高, 亮度较高, 采用了月黄色、鲜艳的红色, 翠绿色等, 形成了强烈的颜色对比, 营造出了较为注目的画面效果, 对于凸显年的明快气氛, 具有很好的作用。山东杨家埠水版年画最早兴起于明代, 全部采用较为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 其年画具有众多的题材, 想象力非常丰富, 在色彩运用上多以原色来搭配, 色彩的载体线在形式上较为粗放, 表现出淳朴的造型风格。比较经典的是杨家埠门神年画, 它将此地区的色彩运用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用大红色, 名度较大的黄色和青色作为原色使用, 具有较浓厚的北方年画风格。相对于北方的年画风格, 江南地区的民间木板年画, 首先在构图上相对比较饱满, 色彩运用较多、较杂, 而且经常运用紫红色为主调, 用于表现过年时候的喜气;题材内容也是以较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生活和民间故事为主, 例如桃花坞木板年画, 所展示出的就是对江南风格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特点。综上可以看出, 在年画这同一样板中, 不同地区所展示出的民间美术色彩风格非常多样, 各个地区具有自身地域的色彩特征。也就是说, 民间美术色彩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这与中国的实际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相关, 这种地域性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多样性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象征性美学特征

单纯从色彩来讲, 不同的色彩也具有不同的符号意义, 我们知道色彩能给人冷暖、轻重的感觉, 这种符号意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性。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同样如此, 这里所指的象征也是将色彩看作一种符号, 用以代表某种观念或事物。我国的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有自己的特点, 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用于感知和表现的元素, 它被赋予了更多观念性的意蕴和象征性作用。例如我国西藏地区的藏戏面具, 不同色彩的面具就代表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地位。红色是作为象征权力的色彩, 用于位高权重者的面具设计;白色则用于表现善良、纯洁的意味, 用在老者的面具设计中;绿色用于母亲的面具设计中, 因为它具有生命的特点;蓝色一般是指天空的色彩, 所以其蓝色面具的设计用于表示天神。陕西宝鸡地区的社火脸谱中, 色彩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而且一直以来沿用着脸谱设计中的用色口诀, 其口诀如下:红色忠勇白为奸, 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 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 专画妖魔鬼神判。这一用色口诀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脸谱设计中的色彩象征性, 而且深受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的左右。综上所述,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通过研究其象征性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装饰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间色彩的审美带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特征, 那就是在注重视觉愉悦效果的同时, 更追求情感和精神的主观表达。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虽非“非艺术行为的艺术”, 但却反映了中国布衣草民艺人心之所向、意随而发的非商业、非功利的不羁追求。它是一种纯手工个性创造, 没有机械复制, 是独有的个性化的色彩展现, 色调明快、单纯, 具有浓厚的、质朴的平面装饰审美和趣味, 如大胆运用大红、大绿色调的阳泉面花, 随意而无规则但感性十足的色彩强烈地表达出明亮、欢乐、爽朗的心境, 用色泼辣, 搭配巧妙, 色彩纷呈中却又宛若天成, 和谐、淳朴、热烈的色彩感直抵心魂。

基于民间美术取材随意的特性, 自然之物信手拈来, 皆可入作, 形成天生朴素、自然的属性, 如泥巴、纸、草、花叶、木等都可作为载体, 所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并且与所选材料结合, 尽显其肌理、纹络的色彩之美, 造就了民间美术色彩粗犷、质朴的装饰性美学特征。这一随意、率真的创作理念发轫于大众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 它将中国民间美术的装饰性美学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民间精神的外在表现,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它是民族情感、观念的艺术化呈现, 承载着数千年的民族观念, 寓含着民族心理的内在个性魅力, 也昭示着独有的民族血脉的审美追求。本文通过对民族美术色彩审美的程式化美学特征、地域性美学特征、象征性美学特征和装饰性美学特征的分析, 以管窥豹, 鉴赏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审美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美学,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萧睿.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特点和造型规律[J].北京:中国美术教育, 2004 (05) .

中国民间美术剪纸教学案例 篇10

关键词:探究,自主,创新

新课程强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 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 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教材。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它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但不是长官, 不是警察, 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欣赏、评述教学时, 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 这就需要老师的调控、引导, 做到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表扬。

1 有关背景

笔者是一位年轻教师, 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小学美术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能努力钻研, 积极探索。一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摆脱“书本权威”阴影下自由、自信地学习, 并能提高欣赏与评述能力。在品质课堂的评选活动中, 我所采取的是我校美术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方法—启发创意—创作表现—展评拓展, 我左思右想怎样把民间美术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让学生关心民间美术发展, 加强社会责任感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我选择了学习兴趣较浓、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班级来上这节课。

2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活泼好动, 参与性很强。观察、记忆、想象、认知能力迅速发展, 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 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不断增强, 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 案例描述

3.1 走进剪纸

1) 师生问好, 视频展示过年的喜庆的活动,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文化,

师提问:春节期间, 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进行哪些活动表现喜庆的气氛?学生回答有 (剪纸) 通过大家都喜欢的节日引导学生对剪纸的认识。然后欣赏很多剪纸作品。

2) 师说:课前我安排你们去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阅关于剪纸的知识, 现在分小组来汇报一下查阅情况, 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说 (大屏幕出示一些剪纸的问题: (1) 什么是剪纸? (20剪纸的流派及特点? (3) 剪纸的寓意?) 课前安排学生查询关于剪纸方面的资料, 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有个学生在查到剪纸的寓意时, 让我感受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大, 她先讲诉了剪纸蕴含了很多深刻的含义, 为了方便理解出示了两幅图片, 让全班同学明白了喜上眉梢和鱼跃龙门的剪纸涵义, 她还说道:“剪纸蕴含了丰富的民间风俗涵义, 是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 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和弘扬剪纸文化。”这种结合图片讲解的方式, 就是我下一个环节要讲的内容, 这样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让我心里暗暗叫好, 我对这个同学连声赞好, 用了很多“你真棒”“你准备的很充分”等表扬的词语, 全班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不光学生学得很深刻, 同时让我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大包大揽,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3.2 探究方法

我上美术课习惯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比如这一环节不采用示范讲解, 而是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自我尝试学习。师说:同学们刚才所贴的图案就是剪纸的装饰纹样, 这些纹样都有一个形象的名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出示各种装饰纹样) :月牙纹、锯齿纹、水滴纹、柳叶纹。

师说:想一想这些纹样是怎样剪出来的, 现在大家拿出自己的材料小组讨论并尝试剪一下。学生都兴趣浓厚, 纷纷尝试。看到有的学生在不断尝试, 有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有的学生还迷惑不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师说:你们在剪纸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A学生说:我在剪月牙纹的时候怎么也剪不对称, 很容易把纸剪坏, 还有那个锯齿纹那么细小怎么剪呢?这些问题提的太好了, 让我很欣慰, 说明这个探索的过程很成功, 学生们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话一落地, 马上就有B学生举手起来说:“其实我觉得“月牙纹”用对折的方式进行剪, 看像我这样。”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经他这样讲解, 好多不会的学生就轻松多了。C学生又说道“锯齿纹”可以用小刀子进行刻的方法来做。讨论到这里时, 我再结合我的方法进行提示:先表扬了这些学生, 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并乐于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在剪的时候在结合我们的画的方式就更好了, 可以先画、折、剪、刻的方法进行剪纸创意。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就解决了剪纸的一些难点问题。经学生自己探索实践得来的知识, 能更加记忆犹新。

3.3 启发创意

我课前收集了大量传统剪纸和现代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图片, 让学生感觉原来剪纸还可以这样, 欣赏大量的现代剪纸作品, 及剪纸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各种剪纸造型及图片启发学生的创意。

3.4 创作表现

师说:拿出你上课前画的图样, 运用剪刀或者小刀子制作一个窗花, 每一张都有一个空白的纸窗户, 请你们小组共同合作, 被剪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 我们进行比赛, 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好。而且遵守约定, 最后评出优胜小组, 教师巡回指导。

3.5 展评拓展

师说:把做好的作品拿到黑板上展示, 可能有的没有贴好, 粘贴要平整。展评这一环节很重要, 一般是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 引导学生用标准的美术语言去评价。如所创作的剪纸主题是什么, 构图怎么样, 体现什么寓意。比如A组学生剪了太阳、人、草地, 他们组的寓意为“朝气蓬勃”。学生运用传统的方法结合现代的构图, 把传统和实际相结合起来, 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创意。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剪纸的基本剪法, 其实呢, 剪纸与我们日常生活还有这着紧密的联系。除了这种单色剪纸外, 还有彩色的、立体剪纸、皮影形象等多种形式, 外国也有自己的剪纸艺术, 所以我们平常多留意一些, 多收集一些, 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放的更高远些。我出示许多各种类型的剪纸, 开阔学生的视野, 看到学生们啧啧称奇的神态, 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再去关注剪纸文化。

4 教学反思

上一篇:农村文化艺术下一篇:功利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