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2024-05-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通用8篇)

篇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小组成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迈向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双边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经济相互依赖深化。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中国—东盟关系其实收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崛起、亚洲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合作仍将是中国—东盟全面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

1、资源间的优势互补

2、经济、贸易上的差异互补

3、产业结构上的互补

4、利于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自贸区建立的利益分析

1、自贸区的建成将促进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竞争力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上的联系,从而降低我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奉献,维护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2、关税的降低能够增进我国国内竞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东盟市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促进加快中国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我国国际分工。

3、关税的降低也会使东盟的进口转向中国,扩大我国出口规模。贸易结构优化。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将会增多。

4、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自贸区建立后,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5、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通过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我国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三、自贸区建立的弊利分析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复杂。东盟国家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距大,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欠发达国家,不同的国家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承受能力和目标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因此情况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沟通和协调。

2、由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第一二产业上,服务产业相对较弱。自贸区建立后,行业开放,东盟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将会进入中国国内,给国内相关产业造成较大竞争压力,对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3、关税的降低会直接冲击我国国内的产业,并且还会使我国与东盟贸易逆差扩大化。我国与东盟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资源存量、经济结构还是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都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关税降低后,不仅会加剧我国与东盟同类产业的竞争,还将会导致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缺乏竞争的产业。

4、自贸区建立,关税、非关税壁垒降低,东盟各国将无需在中国建立企业,只需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既可维持其贸易,这样则会导致东盟各国在中国的投资锐减。

5、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将在经济上关系更加密切,双方的依存度也会将进一步加深,一旦东盟经济出现波动,也会对中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东盟各国经济的复苏,双方合作的潜力会变得更大。经济利益的巨大牵引将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前进。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地区的经济整合和一体化步伐不会停止,中国也必须直面和克服这些挑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篇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毫无疑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机遇。首先,区内贸易中90%的产品关税都将取消,货物与服务,人力与资本在区内的流动都将更加自如,成本也更低,这对于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而言,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区内关税等障碍被一一消除,区内各国人力、原材料、货物、资本、服务等资源充分流动,将迫使各国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应对区内竞争,最终通过改善区内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佳配制。这会拉动中国西部的发展,为东部城市减少农民工数量,加强中国内部地区的稳定。

其次,随着区内贸易壁垒的拆除,区内各国更加依赖区内贸易,随着美元的疲软和信用的丧失,就客观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作为区内贸易的结算货币。中国已经在逐步开放人民币的资本市场,尝试分阶段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人民币自然可以首先向东盟推广。

当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它在一定程度对中国经济和国际能力治理能力是一个考验。

首先,区域内各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各国之间存在众多现实和潜在的冲突对中国的能力是一种考验,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声誉及威望。东盟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政治体制完全不同,这将影响两方在处理共同问题时的态度和看法,很多情况下难以达成一致。

其次,东盟内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我国发展模式相似。在一体化进程中,这将导致国内部分相关产业生存环境日趋严峻,产业的长远整体利益与当前局部利益的冲突也会日益显现,引起国内的相关社会问题,如失业、热带产业发展严峻等,不利于稳定团结。此外,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以及人民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并可自由兑换,中国更加容易受东盟经济波动的影响。

最后,第三国干预和外部压力将时刻影响中国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区域外政治势力对区域内的控制和影响十分强大。此外,日本在东南亚的实力也不容忽视。

篇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关键词:股市,平准基金,市场稳定

正常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是有章可循的,其中存在着一个价值中枢,股票价格应当围绕着该价值中枢呈现小幅度的上下振荡,除非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根本变化,或是有突发性事件出现,股市的波动性一般不会太剧烈。“平准基金”成为曝光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不仅仅因为推出平准基金将深刻影响中国股市,另一方面,各方对中国是否该出平准基金莫衷一是,互相辩论,而平准基金一词在媒体的曝光率随之也升高。

一、股市平准基金的内涵

所谓平准基金,又称干预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股票市场的逆向操作,比如在股市非理性暴跌、股票投资价值凸显时买进;在股市泡沫泛滥、市场投机气氛狂热时卖出的方式,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平准基金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股票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市场的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平准基金的来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组成是强制性的,如国家财政拨款、向参与证券市场的相关单位征收等,也不排除向自愿购买的投资者配售。

从平准基金作用的市场来分,目前主要有外汇平准基金、国债平准基金、粮食平准基金、股市平准基金等几类。股市平准基金不同于其他股票投资基金。它是一种政策性基金,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股票市场稳定这个目标,因此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国际市场上设立了股市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多,主要有中国香港、日本和中国台湾。从运作的情况看,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就利用平准基金成功地阻击国际热钱的袭击,韩国政府1990年设立的4兆亿韩元股市安定基金和中国台湾省的5 000亿新台币安定基金,在当时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功效。应该说上述平准基金在维持投资者信心和稳定股市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好处

股票市场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促进企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股票市场发展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搞好股票市场,使之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然而,从多年状况来看,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的大起大落,在股票市场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已经严重地抑制着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来股市的起起落落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正常的涨跌是符合市场运行的需要的。但是,超过正常范围的大起大落不仅不会促进市场的发展,反而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暴涨暴跌给投资者带来重大的损失,社会财富被无情地吞噬,投资者信心消失殆尽。没有投资者的参与,国家的税收受影响,股票行业萧条,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社会消费受到抑制等一系列不利后果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市场的非理性暴跌已经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各种因素将继续给市场带来压力,股票市场的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就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来说,设立平准基金至少有以下好处:

1. 丰富政府平抑股市波动性的手段,提高政府针对股票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能增强中国股市的稳定程度,促进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发展。众所周知,A股目前仍然存在如国企股权重大、大小非解禁规模巨大、金融衍生工具单一、市场封闭性较强等制度缺陷,同时,也存在着只能做多,无法做空、T+1制度、涨跌停制度、扭曲的新股发行制度等交易规则硬伤。这些缺陷的存在,特别容易助推A股疯涨爆跌!具体来说,2007年大牛市时,大盘涨疯了却无人顾及市场风险,而2008年的大熊市,股指跌去70%多,很多基金却不敢贸然入场。尽管市场管理层一再表示同时也在行动旨在健全法制,加强监管,逐步解决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前,市场的大起大落将仍然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所以,设立平准基金就显得很有必要。

2. 推出平准基金,实际上是股票市场建设的一部分。

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平准基金的存在对于维护股市的稳定,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股票市场瞬息万变,为了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现在应该抓紧推进平准基金的构建。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股票仍是新生儿,市场充满缺陷,充满问题。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无法走向成熟,无法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建设,中国的证券市场才能走向成熟,走向规范,才能摆脱苦难,重获新生。比如股权分置改革中,各类利益集团为了保全自身利益,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纷纷抛出大小非,投资者损失惨重,对市场带来灾难性冲击。

3. 夯实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基础,增强中国股市整体抗御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中国的股票市场已逐步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即股票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众所周知,国际资本对一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正日益加大,国际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活跃股票市场,另一方面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股市的异常波动。在此情况下,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要自觉地以WTO的基本原则为参照体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恰当地组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股市进行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国际化背景下,拥有一个强大的平准基金无疑对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1998年8月香港政府为狙击国际游资的恶意进攻,毅然动用巨大的外汇基金入市干预,从8月14日至8月28日,共动用了千亿元资金,将恒指推高了1 100多点,上演了一场“世纪大战”,极大地打击了对冲基金,扭转了股市单边下挫的危险局面,确保了香港的金融稳定,使香港经济快速地摆脱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得以稳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综合以上分析,未来市场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市场的运行仍将出现非理性的局面。所以尽快建立平准基金,控制股市风险,减少或缓冲市场冲击,已成为目前股票市场的当务之急。

4. 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市场资金的流向,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虽然近期政府出台的许多措施,比如说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它与平准基金入市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一方面不是所有股票都具备大股东增持的条件。因此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平准基金的作用。而“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它所直接针对的是经济而非股市, 事实上股市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不是“四万亿”可以解决的。因此, 虽然现在的市场条件与前一时期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对平准基金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中国股市设立平准基金, 通过股市平准基金的投资流向, 进一步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 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有效推行。所以, 中国股市, 需要平准基金。

三、当前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弊端

1.设立股市平准基金, 需要耗费巨额资金。

现在, 中国股市已经发展, 具有较大市值规模, 若入市干预资金规模太小, 将不足以影响股市, 干预政策必然无功而返。据有关估计, 要将上证指数上托200点预计要耗费资金2 000亿元人民币。然而, 要达到足够入市规模就面临资金筹集问题。如一次性筹集巨额资金, 若临时筹集, 恐难满足时效性, 若预先筹集好, 则将承担高额的资金成本。如分阶段筹集则不能保证后续资金及时到位, 难以达到预期调控目的。

2.股市平准基金入市时机选择不当, 将适得其反。

入市时机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近来股指不断创新低, 这究竟是股市向投资价值的回归, 还是股市的不合理崩盘, 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确判断中国股市真实客观的股指水平是平准基金入市的关键问题, 而我们对这个关键问题却没有定论, 存在着平准基金入市时机的决策风险。

3.设立股市平准基金会滋生寻租行为。

股市平淮基金入市必然影响股价走向, 引起股市波动, 相关决策人员所拥有的事前信息具有极高含金量, 这种信息优势为寻租腐败提供了可能性。

4.设立股市平立准基金会造成市场扭曲。

不恰当地、过于频繁的入市干预可能对资本市场正常价格形成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造成人为扭曲。而我们很难判断什么是恰当的干预, 如何实现恰当干预。这是许多学者反对设立平准基金的根本原因。

5.设立股市平准基金, 可能面临亏损。

股市平准基金存在着投资亏损的可能, 有关资料显示, 台湾“国安基金”到2004年底按12个月的月均价计算, 2004年持有股票价值为543亿元新台币, 当年亏损约138亿元新台币, 2003年度的跌价损失为221亿元新台币。中国运作平准基金也很难避免被套牢而造成亏损的风险。

6.设立股市平准基金, 会背“违反自由经济原则”的骂名。

1998年香港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做法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和默顿米勒在内的反对者对香港政府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认为这种政府干预违反了自由经济原则, 破坏了游戏的基本规则, 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了严重损害。从当前关于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争斗”来看, 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兵.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周正庆.抓紧建立平准基金[J].中国科技财富, 2008, (10) .

[3]任海舰.中国股市引入平准基金的可行性分析[J].新金融, 2008, (10) .

篇4: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分析及选择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利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华盛顿共识”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对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但若干年后,几乎所有实施“华盛顿共识”的国家都再度遭受经济危机,预示着“华盛顿共识”的失败。

一、金融海啸的影响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严重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背景下,这场危机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崩溃。许多发展中国家更是深陷严重的经济困境。

在“华盛顿共识”失败以后,全球经济到底应该怎样走,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管制制度又该如何制定和推行,这些问题吸引了很多学者进行激烈的探讨。由于这些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和内在因素多样性,资本账户的管制范围很难很精确地去制定衡量,资本的数量和种类很难去制定政策进行管控。

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弊

金融市场自由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它在促进了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大量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正在进行经济转型改革的发展中国家。1989年的“华盛顿共识”支持贸易自由化、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等观点,同时与会者们相信控制定价权也能让经济有更好的表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政策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量采用。但是,在“华盛顿共识”主导的政策实施后,东亚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受到严重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推行的政策产生怀疑,特别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认为“华盛顿共识”倡导的错误金融政策和本国市场有效监管的缺乏是导致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主要问题如下:

1.监管不到位

這些危机事件使人们严重认识到市场监管的重要性,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市场自由化不能帮助经济良好有序运行。同样的,如果只是建立在简单教条的框架之上的“华盛顿共识”并不能帮助国家解决所有重要的问题。因此,严格的市场监管政策和有序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2.自由化的问题

自由化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历重大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减少了对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和信贷信贷机制的管制,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化广泛推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不平等的问题。

3.投机行为

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大范围的投机行为导致的,加上政府对过度投资和外债控制的忽视也促使市场自由化迅速发展,也加剧了这次危机的发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错误的解决方案也让这次危机愈演愈烈。

4.盲目套用推行自由化

没有那一项政策能处理一国经济面临的所有复杂问题。很多国家的失败正是由于政府没有正确认识到本国经济的具体问题和现实情况,盲目套用推行自由化。在拉丁美洲,政府采用的不符合现状的劳动关系策略,使经济改革与劳动关系改革出现了背离的状况,加之过高估计汇率水平、高度依赖外债,导致整个经济更加的脆弱不堪。

三、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利

1.金融市场自由化可加大经济发展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很多研究认为金融市场自由化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融自由化加速了GDP的发展。金融市场自由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推动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金融系统的完善,使市场更加地活跃。限制国际资本自由进出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本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但是提高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根本还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当政府减少对市场的控制时,资源可能会更有效地利用和更合理地分配,当通货膨胀严重时,投资者的正确决策会使市场有更好的表现。

2.金融市场自由化可提升收入

金融自由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个人储蓄的长期增长,促进国际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 ,资本账户自由化不仅与经济发展呈显著性正相关,也能鼓励科技的进步。本地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可以使国家经历高速的发展的时期,但他同样指出在突然大面积的推行发展后,确实可能会出现波动整个经济的情况,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自由进出造成的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和难以解决。

四、结论

综上,我们对于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及深入的了解,金融自由化具有两而性,如何正确运用其来壮大自己仍要我们不断去发掘、努力。我国所面对的金融自由化的难题也只是一时的,更是要求我们要不断去理解它,拟定正确的方针以及相关策略,让我们国家的金融发展道路可以更顺利,也可以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邱礼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J].卷宗,2015,5(10):312-313.

[2]朱毅杨.浅谈金融自由化[J].中国科技投资,2012,A10):132-132.

作者简介:

篇5: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摘要] 加入WTO既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通过对入世以来的利弊分析,总体上看来是利大于弊的,并且根据中国目前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 WTO 利弊 对策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吸引外资的能力。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扩大了就业机会,深化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也对我国宏观经济及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我国的实情出发,对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的利弊作出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1.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经济联合国”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该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1.1世贸组织的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1.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

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使之可以包括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1.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一、互惠原则,是指两成员方在国际贸易中相互给予对方贸易上的优惠待遇。

二、透明度原则是指,WTO成员方应公布所制定和实施的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没有公布的措施不得实施,同时还应将这些贸易措施及其变化情况通知世贸组织。

三、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准入原则是可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它以要求各国开放市场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化。

四、促进公平竞争原则世界贸易组织主张采取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公平的竞争。

五、经济发展原则也称鼓励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原则,该原则以帮助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目的,针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接轨国家而制定,是给予这些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六、非歧视性贸易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最惠国待遇,另一个是国民待遇。成员一般不能在贸易伙伴之间实行歧视;给予一个成员的优惠,也应同样给予其他成员。这就是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是指对外国的货物、服务以及知识产权应与本地的同等对待。2/5页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及创造全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

2.1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经济合作方面有进一步地广度和深度上的推进,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促进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加入WTO后,我们也可以大量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加速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2.2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

加入WTO后,我国将享受成员国拥有的最惠国待遇。这不仅能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使主要贸易大国对我国的歧视性做法逐步取消,而且会使我国产品拥有比过去更为有利的竞争条件,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特别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出口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要履行WTO规定的义务,逐步开放国内市场,这将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增强我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国资本。2.3有利于我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国加入WTO后,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遵守多边贸易规则,增加贸易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将会有助于在国际上进一步树立我国改革开放和负责任的经济大国形象,有助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助于与他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和竞争。2.4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WTO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点的一整套多边秩序。加入WTO,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目标相一致。可以巩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并以WTO规则为参照,有力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完善。

2.5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加入WTO后,依靠引进的充裕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来改造我国传统落后的产业,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时通过放宽对国外某些企业和产品进入的限制,从而有利用增强民族企业的危机意识,促进它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2.6有利于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形势,我国需要寻求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的保障,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加入WTO有利于按国际规则办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有利于我国全面参与全球性生产和国际分工。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我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2.7有利于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维护国家和平统一。

祖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十分有利的,无论对港澳台还是祖国大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利益:(1)有利于提高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2)可以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充分利用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资格,维护四方共同的利益;(3)可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内,加快实现与中国台湾的“三通”;(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极大促进四方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加深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加强互补性,达到共同繁荣。3/5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我国一些产业形成强大冲击和挑战。

3.1我国对外经贸管理将进一步程度地受到WTO规则的制约。

加入WTO后,需要对我国有关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改,对一些不符合WTO规则的内容进行调整。我们要履行WTO义务,对经济贸易不能再完全按照原有方式进行管理,而应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这样对我国的体制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得工作方式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2入世后可能会对我国部分企业、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其发展。加入WTO后,我国需遵守WTO各项协议关于市场开放的规定,这在我们开放市场的速度和步骤上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随着更多的外国产品和服务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3.3多边争端解决的结果也可能现对我不利的结果。世贸组织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有待完善,还有一些政策规定和企业行为与WTO规则不一致,再加上对WTO规则了解不够,经验不足,我们还很有可能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处于不利地位。3.4对我国经济体制带来冲击。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规则遥有很多不适应世贸组织要求的地方。例如,我国的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有完成、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等等。加入世贸组织,就是要让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规则与国际通行的体制和规则“接轨”。改革时间和力度将不再完全由我们自已把握和决定。在实际贸易中,我国的一些企业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原来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些措施,如对“三资”企业的国产化要求、贸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措施等等都将要逐渐取消。所采取的措施将主要转到产业政策、反垄断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方面。这种与国际的“接轨”对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既是一个促进,也是一个冲击。3.5开放市场会使国内一些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过去在市场开放方面,我国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主要采取自主开放的方式。加入WTO后,我国需遵守WTO各项协议关于市场开放的规定,这在我们开放市场的速度和步骤上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随着更多的外国产品和服务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6多边争端解决的结果也可能现对我不利的结果。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有待完善,一些政策规定和企业行为将有一些与WYO规则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我们很有可能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打输官司”。我们必须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应付其他成员在WTO中对我提出的申诉。4.我国加入WTO后的对策

4.1建立并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提高法规透明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WTO的规则,必须组织力量一方面尽快了解WTO各成员国法律法规体系,搜集世界发达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比较我国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差距;另一方面要争取完成适应WTO运行机制的新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构建工作,以便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与世贸组织规则相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4/5页

4.2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

应以国际市场需求建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国际市场开发和国内需求,加强国际科技经济的交易与合作,加快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扩散、转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围绕劳动资源合理配置和就业需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加工型、高附加值的传统产业;积极扶持和鼓励风险投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以适应市场竞争,形成产业规模,增强与国际产品抗衡的能力。4.3完善和调整利用外资的优势。发挥投资和贸易相互促进的优势,贯彻积极而有序地引进外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吸引外来投资的政策,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尽快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和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加速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进程。4.4以世贸组织的多边体制为框架,建立开放型的贸易体系。开放的贸易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外贸经营体制,逐步开放外贸经营权。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依法登记制。同时要适应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改革进出口商品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管理程序。完善对外贸易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减少政府的直接于预,调整关税结构并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水平。规范或减少非关税措施,实现运用关税、汇率、信贷、税收和其他符合WTO通行规则的政策措施来调节对外贸易。建立统一、科学、公开的外贸管理制度和手段,搞好外经贸运行的监测、预测和调控,同时建立和完善外经贸的服务体系,建立出口生产的支持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不违反WTO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国家力量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4.5有序地、渐进地加快服务贸易开放过程。

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而中国相对落后的服务部门也是最容易受到外国资本冲击的领域。针对服务业的特点。有必要制订专门的政策,建立专门的指导和协调部门,以渐进地、有序地方式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服务部门的生存能力;并要大力促进服务贸易面向国际市场,实行引进和出口同发展的方针,使服务业真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器。4.6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

篇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开始之前我想先问下,有没有同学知道去年的这个时候,国际上发生了什么大事么?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在教室里上课,在离我们不远处,一次影响整个国际秩序的乌克兰危机爆发。如图所示是..先给大家解释乌克兰危机是怎么一回事。在这次危机之前,乌克兰一直存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矛盾。根据右边这幅图,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乌克兰一边是讲俄语的公民,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联系。一边是讲乌克兰语,亲近欧盟。所以这也就为乌克兰危机埋下伏笔。而直接的导火索是因为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突然拒绝与欧盟签署自2007年以来就进行谈判的联系国协议,转而投靠俄罗斯,引起全国性抗议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基辅独立广场进行示威抗议。而他最终也在乌克兰议会以绝对多数同意票被罢免。

危机才刚刚开始。现在距乌克兰危机爆发差不多刚好一周年,在这一年里,又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本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独立了,普金想将克里米亚纳入自己国家。克里米亚这个地方啊,背景很复杂。在俄罗斯是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的时候从土耳其手中夺得,后来才被赫鲁晓夫给了乌克兰。所以在乌克兰受亲欧盟派主导的时候,自然想把它拿回来。于是普金就与他签订了协议。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当然不只是想要这么一个地方,他以这个地方为开始,觊觎的是乌克兰更多的领土。那欧盟、美国肯定又不乐意了呀,谴责他干涉乌克兰主权,对他进行制裁,把他从八国集团中排除,同时北约也终止了与俄罗斯的合作。所以俄罗斯的经济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俄欧关系破裂。

所以说这次乌克兰危机,可以说是把这世界的各大最主要力量都牵涉进来的事件。那么问题来了,乌克兰危机爆发,俄欧关系破裂,对中国有没有影响呢?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关键在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先说一下中国的态度。眼下中国肯定是各方势力都想拉拢的人,但目前中国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保持作壁上观的姿态。两点原因,一是出于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毕竟是人家家事嘛,我们不擦手。二是出于和俄国的友好关系。大家知道今年是中俄建交的50周年,虽然中俄都公开阐明相互不结成同盟,中国与俄罗斯的来往一直十分密切。今年的毕业生晚会上,我们学校不是还有俄罗斯的代表队来演出。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以说是是结伴而不结婚,相爱却不在一起的状态。出于俄罗斯对中国整体外国政策与日俱增的重要性,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错失这个好伙伴,但在俄罗斯被指控因干涉克里米亚危机而侵犯乌克兰主权时,中国也很尴尬,不希望被看作是公然支持莫斯科,与西方敌对。

对中国产生的不好影响呢,我总结出大概以下三个方面。以前中国很多军工技术是从乌克兰那来的。前面说到,乌克兰领导人宣布把加入北约作为政府首要任务之一。一旦加入北约,欧盟很可能会反对乌克兰卖给中国军工技术了。中国与乌克兰现有的军事合作必将因为北约相关的限制和纪律而陷入停顿。

而且乌克兰是中国外交战略“西进”的枢纽地之一,一旦乌克兰成为对抗俄罗斯前哨的北约成员,中国外交“西进”的前景也会很不明朗。

另外,对中国所谓“欧亚大陆桥”计划是个打击,世界上主要的贸易通道依靠海洋,而海洋一直被英、美控制,欧亚大陆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陆地上的贸易通道。但是欧亚大陆桥上的国家很多,有各种历史 民族 宗教的问题,本来争端多且运输成本高。所以这个打击其实也没有太大。

往最坏的方面想的话,如果俄罗斯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完败,中国也会受影响。因为俄罗斯战略缓冲空间的丧失也意味着中国西部战略缓冲地带的缩小。北约东扩,结果是:北约离中国越来越近,而我们在东部亚太地区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那么,中国的局势真的有这么不堪么?

也不尽然,其实这次动荡也对中国大有好处。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条新闻。..这是一笔很大的订单。中俄的能源贸易谈判由来已很久,当然价格是一直未落实合同的主要因素乌克兰危机让美国与欧盟以及其他地盟友一道发起对俄经济制裁,包括之前与中国竞争的主要对手韩国和日本。所以现在中国目前成了俄罗斯保障能源出口、维持国家经济的唯一方向。从这方面看,俄罗斯也是被美国逼的,不得不向东看,加大与中国能源合作力度。

说到这个我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天然气的供给大幅度增多,东北可能也不用日日夜夜烧这么多煤,长春的空气说不定也会好很多!

中俄外交政策专家罗鲍波说:“中国拿到了拖延已久的天然气协议。中国企业正在向俄罗斯的上游能源项目拓展业务,石油进口也将会大幅增加。大规模军售的前景也很好。”

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大家看到的能源合作,俄罗斯大量商品和服务业要靠进口和外资,在这一大块市场,本来是欧洲的蛋糕,美国没多少利益,所以制裁。对美国没有什么危害,直接自残的是欧盟,自作自受。但是对中国极为有利!中国大量的消费品 商品、农产品都可以进入俄罗斯市场!而且中国还得到急需的能源!出口俄罗斯商品赚钱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加深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想象一下,未来,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要依赖中国,俄罗斯的各种消费品、都要依赖中国,甚至一些服务业也要依赖中国!中国发展该是多么可观!而且这种转变或许是长期的,不可逆的,具有长远意义的!

其实最让美国难受的还不是中国获得了更加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中国是第二经济大国,俄罗斯是第二军事大国,中俄的优势互补不但很大幅降低了美国主导对俄制裁效果,而是美俄在东欧前途未卜的军事对抗趋势,可能让中国重新获得在亚太安全稳定的发展机遇期。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上取代美国成为亚太总体格局中的主导。而且由于没有像俄罗斯那样侵略别国,中国也获得了“声誉红利”。

另外,我认为俄罗斯也不至于完败,因为欧盟对普京至少还有三怕:

一怕切断天然气供给。对欧盟国家来说,对俄罗斯天然气25%的依赖度,就如同悬在头顶的剑一样,明知危险,却无可奈何。随着冬天临近,如果俄罗斯被逼急眼了愤而断气,真那样,天寒地冻中的欧洲可怎么熬?各国当局怎么向百姓交代?大家不要小看这25%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对有些国家只是皮毛,对有些国家,可是冬天的全部。

二怕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核力量。因为很有普京运用这种实力的政治意志。奥巴马已再三申明,美国不会军事干预乌克兰危机,欧洲国家明白,凭自己手中的那点军力绝不是俄罗斯的对手。那个由英国牵头的“万人远征军”显示下北约的意志,给那几个国家以精神安慰当然可以,要靠它抵挡俄罗斯军队,无异于举个纸盾牌。

三怕俄罗斯更加接近中国。俄罗斯官员替欧美将其点破:“美欧这种(惩罚俄罗斯的)做法将导致俄罗斯变成中国的小伙伴,一个第二经济大国,一个第二军事大国,一个有的是人口,一个有的是能源。若两国密切合作,优势互补,这对西方来说才是最大的灾难。

篇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分析

10级国贸四班 39 贝定镒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自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于 1990 年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东亚逐步向一体化迈进。中国与东盟 2002 年 11 月 4 日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它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它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架构。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中国、东盟、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 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根据收集的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等的数据的比较。实证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就是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主要是依据有关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框架协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的经济影响。均衡分析法贯穿全文,如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理论解释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研究,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影响等。本文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力求收集最新数据以展示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而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成立后的影响。

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一体化(RegionalIniegratinnArrangements:RIAs)的基础上优先实现小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Lipscy根据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成员之间相互让渡权利的多少从形式上把区域贸易合作划分为六个阶段:特惠关税区:是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实施特别的关税优惠。自由贸易区:指在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与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内部成员之间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仍保持各自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壁垒。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建立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关税税率。

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也可自由流动。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要求各成员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和服务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了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及其他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理论主要是从欧盟这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得出结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化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以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原理,提出“建立在供应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一体化”理论。另外,拉美地区

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相地区合作的发展,其在实践中形成—套具有拉美特色的发展思想和理论,理论代表者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是从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思想中,提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的。然后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的是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全新尝试。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已有基础,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相近,因此把东盟视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另外还有被排斥在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就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三国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效应及动态效应。

本文选择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这些规则关系到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区内成员的经济增长潜力。全文在系统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的经验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建立自由贸易区应遵照由易到难的方式,从双边谈判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和多个国家组成的地区整体进行谈判。同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遵循先建立主体框架,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的方式。

第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设置一套高效组织机构,以协调员

国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机构应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尽可能采取税目改变标准作为实质性改变标准,这样,可以为区内贸易提供更大的便利。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在一般磋商制度、实施跨协议的“交

叉报复”的明确界定、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作具体改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由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不足,对其法律制度和规则还比较陌生,我国学界至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待学者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

东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在将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

一、进一步加强内部合作;

二、走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道路。因为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些是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才能使东盟更具生命力,比如,东盟与中国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模式);积极发挥东盟的作用,倡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模式)。本章主要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合作和开展“10+3”合作,下一章再详细研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另一条重要道路: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

一、加强内部团结,恢复昔日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东盟的扩大以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成员国的团结有所削弱,凝聚力下降,影响了东盟的合作发展。所以东盟各成员必须消除分歧,努力协调各 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团结在“东盟”旗帜下,这样才能恢复惜日凝聚

力,推动东盟合作的发展。

二、努力促进经济复苏,保持政局稳定东盟 10 国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的稳定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也会影响到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东南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不仅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稳定,而且在本地区引起不同反响,进而影响到马来西亚同其它成员国的稳定关系。金融危机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努力促进经济复苏,只有经济复苏了,政局才会稳定,政局稳定了就会促进合作地不断发展。

三、努力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协助新成员国解决实际问题,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是今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东盟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将是影响未来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正是考虑到新老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建设上采取了不同的时间表,允许新老成员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实施计划的日期。东盟还通过东盟秘书处实施培训计划,对新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计划、投资项目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新成员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而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过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也是东盟未来合作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

四、应将金融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一是建立了东盟金融预警机制。1998年 10 月,东盟各国财长举行会议时就对区域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签订了协议,要求东盟各国向东盟秘书处提供包括贸易、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以及资金流向等经济数据,每年由有关专家共同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防范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二是共同培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东盟国家希望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培训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扩大货币领域的合作。1998 年 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并计划制定出一套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的方法,推动早日建成区内共同货币。所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日趋重要,东盟应将其作为今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东盟合作发展具有新的生命力。

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前面也分析了东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东盟的产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其主要是围绕出口加工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因而竞争能力差。东盟国家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选择有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以适应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新形势的变化。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使他们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

较主动的地位。所以,东盟国家今后应加强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区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东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成为东盟今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点。通过前面对东盟合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只有把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才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经验表明,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能够获得比一国时更大的利益。正如彼得 罗布森所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并非取得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虽说这并 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那些未参与一体化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如果 成为一个合适集团的成员,可能会更加成功”。第三,从东盟合作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合作,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区域一体 化组织都不是完全排他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外溢出、扩张,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区域一 体化并不是与全球一体化相对立的,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全 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必然向全球化发展。

同样,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经济 已开始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圈中,在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 键性的一步。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合作基

础,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应积极努力,共同推进合作步伐,以 取得“双赢”的结果。

篇8: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利弊分析

关键词:美国国债,减持,欧洲债券

美联储 (FED) 周四 (5月5日) 公布的数据显示, 最近一周外国央行增持美国国债和机构债总额。美联储表示, 5月4日当周, 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增加101.9亿美元, 达3.457万亿美元。5月4日当周, 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84.3亿美元, 达2.694万亿美元。外国央行当周对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发行或担保的债券持有量增加17.6亿美元, 达7630.2亿美元。外国央行尤其是亚洲国家央行, 近年来是美国债券的大买家, 其持有的债券规模超过美国市场销售债券的四分之一。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最大买家。

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 尽管中国在今年早些时候减持了6亿美元美国国债, 但截至2月底, 中国共持有1.154万亿美元美国国债, 仍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

短期而言, 尽管面临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 增持美国国债仍然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相比于日本政府债券或欧洲政府债券而言, 虽然美国财务状况令人担忧, 但美国国债依然是各种债券级别中最高的一种, 是相对安全的避难所, 美国国债不仅是中国, 也是其他国家的优先选择。

一、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战略分析

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应该是和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和中国本身经济发展的特殊的阶段相关的。

第一, 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机构普遍收缩财务杠杆。国际金融机构普遍实施了在险价值 (Value at Risk, VAR) 的资产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一旦资产价格下跌, 金融机构将被迫收缩财务杠杆, 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同时启动去杠杆化进程, 导致短期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大规模撤出, 并重新流回美国。毕竟美元仍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最具流动性的币种, 美国国债仍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大量短期国际资本重新流入美元短期国债市场, 导致了两个后果:其一是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非常陡峭。由于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投资于美国短期国债寻求避险, 导致美国1个月、3个月等短期国债收益率水平迅速下降, 甚至一度出现负利率的情形;其二是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显著升值, 尤其是相对于欧元大幅升值。2008年年初至今, 美元对欧元升值超过25%。美元汇率走强也是导致全球原油及初级产品价格下挫的动因之一。

第二, 人民币在次贷危机后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减缓。尽管从2005年7月开始, 中国开始实施人民币有管理浮动、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政策。但自2008年第3季度以来,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对中国出口行业的冲击加大,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明显减缓。2008年第3季度, 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仅升值0.6%。由于美国短期国债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青睐, 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显著升值。在这一背景下, 如果减持美元资产, 增持其他币种资产, 将导致外汇储备市场价值出现较大账面损失 (因为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计价) 。因此, 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式之前, 增持美元国债就成为中国央行的一个尚可的选择。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艰难选择

长期来看, 中国需要控制好自身外汇储备规模。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这需要国家对其持有的最佳外汇规模进行评估和测算, 以把握好外汇储备的程度, 以及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等都需要适度。近年来,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 外汇储备也由十多年前的1000多亿美元增长为目前的2.4万亿美元。在未来几年中, 如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还将继续, 中国依然要面对外汇储备投资大幅增长的压力。但同时, 中国尚处于金融浅化阶段, 在人民币尚未国际化, 本土的金融市场尚未成熟之前, 中国应该控制外储规模, 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美国财政部4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2月份中国减持美国国债115亿美元, 这是中国连续第四个月减持美国国债, 日本当月则有所增持, 但中国仍是美国最大债权国。

数据显示, 2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775亿美元, 1月份则为8890亿美元。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 中国曾分别减持93亿美元、342亿美元和58亿美元美国国债。这4个月中国累计减持的美国国债已高达608亿美元。

因此外界有一种说法, 中国在减持美国国债。美中双边贸易和资金流动的非对称性使得双方关系错综复杂, 不仅让两国间的经济纠纷愈演愈烈, 同时也不断地将这些纠纷推到风口浪尖。一方面, 美方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廉价商品, 同时也从中国那里获得了弥补相当一部分预算赤字及经常账户赤字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 中方仍然高度依赖美国这一出口市场, 而且继续瞄准美国的国债市场, 并将美国国债作为其迅速膨胀的外汇储备的重要投资方向。

近一年来, 美国依赖中国为其赤字融资的程度有所减弱, 特别是随着美国私人储蓄率的上升以及经常账户赤字的下降。然而, 鉴于美国财政赤字的融资需求规模庞大——2010年美国预算赤字约为1.6万亿美元而且未来十年有望增长至9万亿美元——因此目前债券和货币市场中的投资情绪仍然羸弱。此时, 如果中国贸然行动、大量抛售以美元计价的投资工具, 或者只是公开这一意向, 都有可能引发市场紧张情绪的进一步凝聚, 从而导致债券价格和美元价格出现暴跌。

然而, 这一举动同样也会让中国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因为如果美国债券价格由于利率上调而下跌, 或者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价格上涨, 那么中国累积的巨额美国债券资产 (按市场价值和本国货币计算) 就会蒙受损失。

由于美中关系失衡的状况不断恶化, 双边的经济和政治争议出现激化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 还有一些学者赞成将过于集中美国国债投资的外汇储备转而投资欧洲债券, 其理由是中国外汇储备过于集中于美国的金融资产 (主要是美国国债) 。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虽然短期内无法被黄金或是欧元取代, 但长期来看, 其相对地位必然会不断下降。同时, 由于中国与美国经济实力的差距不断缩小, 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将持续地保持顺差, 人民币对美元从长期来看是升值的。持有较多的美元金融资产, 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汇兑损失的风险。更何况, 目前美国国债和企业债的收益率都非常低, 完全不足以弥补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损失。

这种主张有一定道理, 目前, 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实际上令欧元区成员国认识到, 欧元的存在不仅消除了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 而且避免了单一国家陷入货币危机, 欧元的消失不符合所有成员国的利益。更何况, 危机之中的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 远远高于美国和德国的国债收益率, 在全球低利率的金融环境中, 是不可多得的投资品种。中国还可以借此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 比如争取更多的欧洲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争取欧洲国家逐步放开对华军售, 减少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政策, 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取得一些便利等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 欧盟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 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 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 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 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 这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 欧洲债券也并非是外汇储备投资的安全港湾, 在投资的时候要慎之又慎。

金融危机后, 美国债务水平没有压缩反而进一步扩张, 私人部门负债进一步转入公共部门负债。持续不断扩大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和市一级政府债务规模, 以及不断创新高的预算赤字, 必然将导致货币增发、美元贬值, 进而造成债权国持有美元资产的大幅缩水。从奥巴马政府公布的改革计划看, 减少赤字难度很大, 给美元资产投资者带来很大担忧。弱美元仍是未来美国摆脱经济失衡的唯一手段, 可以促进其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 减轻债务, 并拉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因此, 我国现阶段增减美国国债的持有规模是在评估市场风险之后做出的选择, 也和海外投资组合的结构性调整有关。我国减持美国国债并不意味着放弃投资美元资产。一方面, 我国仍持有大量美元资产, 放弃投资美元必然会对现有资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从海外金融市场的品种来看, 美国国债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仍然比较好, 尚未有一种货币能够取代美元的地位。从根本上讲, 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改变以单一美元计价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储备货币结构, 是从根本上调整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前提条件。在没有做到这两点之前, 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只能是策略性的, 而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事实上我国去年年底仍然在增持美国国债, 在双顺差一时难以减少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 央行就必须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而减少干预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可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升值。中国必须在升值和维持就业两者间找到平衡点;必须让公众认识到, 适度升值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 并非是向美国压力屈服。美国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将使中国现有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三重打击:美国国债价格下降造成的利息损失, 美元贬值造成的资本损失和通货膨胀造成的美元资产购买力损失。

三、增持美国国债所应考虑的问题

其一, 有条件增持美国国债。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 美国赤字货币化的规模越大, 时间越长, 其经济转型的难度就越大, 中国所持美元资产严重缩水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事实也表明, 美国拯救金融危机时最倾向的招数有两个:一是印刷钞票, 二是发行国债。所以, 中国不能保证一直无限地购买美国国债, 如果美国的赤字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 那么, 中国就将抛售一定数量的美国国债作为回应, 直到美国国债收益率达到可置信的区间为止。

其二, 将美国国债转换成美国商业机构的股权。自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 对一些面临倒闭的大型商业机构, 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注资入股的拯救措施。目前, 这些获得注资的商业机构, 大多都已渡过了生存危机, 有些机构为了减少来自政府的干预, 正不断从政府那里提前赎回其股本。因此, 可以与美国政府协商, 用部分美国国债交换美政府所持有的商业机构的股权。在具体操作上, 为了避免市场的震荡, 可考虑通过内部转换机制, 中美两国可直接实施美国国债与美国商业机构股权的对换交易。交换时, 不能以这些商业机构股权的现时市场价格为准, 而应以美国政府收购这些股权时的成本加适当的溢价成交。通过这种交换, 美国政府可提前赎回部分国债, 而中国则获得了对美元资产进行结构调整的机会。

其三, 要逐步实现外汇储备投资和管理的多元化, 同时还要实现国债投资的多元化。中国可以购买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欧元区及亚洲国家的债券, 虽然当前欧元区国家尚未完全走出危机的泥潭, 但未来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欧盟国家以及发展较快的东亚国家的债权依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其四, 要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中国的对外投资步伐。当前中国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困难, 其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就是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而建立以外汇储备为主、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对外产业投资基金, 不仅可以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 还可促进中国企业““走走出出去去””, , 增增强强中中国国企企业业的的国国际际投投资资合合作作能能力力。。

其五, 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做基础, 发行地方债券。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发行地方债券, 地方债券的发行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而中国则可凭借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做好充足的资金支持, 进而推动地区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

其六, 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进行大型的战略投资。为切实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 促进外汇储备使用的前瞻性, 中国可以运用外汇储备投资于一些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大型工程项目, 为构筑未来的亚洲经济贸易新格局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

其七, 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人力资本储备。对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而言,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及人力资本的战略性储备。我国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及外汇储备充裕的条件, 尽快编制国家中长期海外人才培养规划, 有步骤地将各行各业的人员派往海外进行培训。尤其是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从学校毕业的情况下, 国家每年可从其中选拔10%或更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到海外留学。这样不仅可以部分地缓解当年大学毕业生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 更重要的是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后备人才。

鉴于中国与美国经济、贸易关系如此密切, 已经达到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程度, 两国关系在经济领域已经达到“战略伙伴”的密切程度。通常情况下, 对已经购买的美国国债, 我国进行管理、运作需要适当兼顾对方利益。同时美国政府也应该负起国际责任, 保证美元货币稳定。两国政府需要就此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程实、陆志明:中国为何持有高额美国国债[J].中国国情国力, 2005 (4) .

[2]曹新、陈静:我们该不该减持美国国债[J].金融博览, 2009 (13) .

[3]赵晨:增持美国国债的隐忧[J].经济导报, 2009 (21) .

[4]崔宇: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确定与不确定[J].海外经济评论, 2009 (34) .

[5]刘洋、寿志敏:次贷危机后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风险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0 (2) .

上一篇:加强宪法监督的教学设计下一篇:2022年稳定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