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2024-04-30

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共10篇)

篇1: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重庆大学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建筑三班 何松育 20085837

一、总体布局

1.防灾规划

(1)主教学楼受灾影响评估

重庆大学主教学楼是大于50米得高层建筑,层数为地上26层,地下3层。属于一类高层。内部设有各种多媒体教学教室,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行政工作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大型会议室等。工作日中教师学生及其他办公工作人员较多,是重庆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一旦遭受活在讲损失重大,人员伤亡惨重,社会影响巨大。

(2)周围场地的规划及疏散

主教学楼北侧是机械工程学院(多层),南侧是贸易与行政学院(多层),西侧是重庆大学图书馆(多层),东侧是风雨操场(半封闭剧场),期间均有绿化带和场地及道路分割,与图书馆中间有足球场的存在可作为疏散场地。建筑物北侧东侧南侧均设有消防车道,交通便捷,信息设备先进,且临近周围并未设有易燃建筑及工厂。

(3)主教学楼建筑评估

交通方便

消防车道设计与学校主干道直接相连,有利于扑救。保持间距

与周边建筑物距离较远,满足设计消防要求。大型厅堂

活动展厅及大型教室一侧都设有单独的出入口。

设备用房

在首层设置了相应的消防控制室门为甲级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且离安全出口的距离很近,应设有活在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每层楼梯间胖设有强电弱电及管道房,属于管道房,设的丙级防火门。满足消防设计要求。

裙房附体

此高层建筑的底边有两边没有设置裙房,且在此范围内设置有直通室外的楼梯间和直通楼梯间出口。此建筑的裙房设置在高层建筑物的西侧和南侧,满足其另外两个方向的边为扑救面。满足消防设计要求。

布置方式

裙房与主体没有地形高差,应为平面式。

消防车道

此建筑物沿三个方向两个长边一个短边布置消防车道,距离外墙的距离不大于5m。回车场面积大约50m*15m。另外建筑物南侧还设有消防水池,完全满足消防设计要求。

图一

图二

2、建筑抗震设计

1结构体系

主教学楼的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刚 度的刚度,抗震性能好,在满足大空间需要的同时能够做出较高的建筑高度。

2平面

平面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强度和刚度均匀,避免了结构刚度中心与建筑物震动中心不一致引起的扭动。

高层主体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结构。

3立面

1无竖向刚度的突变,不同结构体系的剪力墙在竖向贯通建筑,底部大空间则有加强措施和采用了混合结构体系。

2无立面的收进,保证了结构各部分的刚度,高度和重量一致

3隔墙阳台雨棚等构件采用了锚固,拉结措施 4柔性空间

主体结构的框架剪力结构中的剪力墙不中断,直接落地。5裙房

1设置了抗震缝将裙房与高层分开

2局部加强了结构

二、防火分区

1.分类

主教学楼是大于50m的教学楼,地上26层,地下3层,是为一类高层建筑。2.水平防火分区

设有4个防火分区,每个分区内均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且且防火分区 之间均用防火卷帘作为分隔。

一层平面图

3、垂直防火分区

一层大厅后门厅贯穿至二层,所以此分区的面积应该包含指二层空间的面积,且

A二层空间要与邻近防火分区设防火卷帘及防火门,B后门厅上空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后门大厅通高面积不用重复计算,此一二层建筑面积总和满足规范要求。

标准层平面图

4、走道要求

形式

规范规定:形式宜设简洁,避免变宽窄、弯曲,尤其不要再往返折转,不能太下或者太急促,否则会疏散路线上的阻力和不安全感,最好为环形走道。

此建筑内的走道为

A一层为环形走道结合大厅组合式

B二三层为环形走道结合环形走道

C四五层为环形走道结合局部进端式走道

D标注层为环形走道

此建筑物内走道简洁不急促不突变,满足设计要求。

宽度

规范规定:高层建筑内走道净宽大于1m每100人设计,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按人数最多曾大于1m每100设计。此建筑设计符合要求。

长度

规范规定:厅堂内任何点到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小于30m。

走道长度

a=22m

b=40m

c=32m

d=50m

e=22.5m 最窄宽度

>2.1m

此走道设计满足消防设计要求。

一层平面图

走道安全灯具

三、安全疏散

1.消防电梯

1)布置方式:核心筒内、并列式

2)消防电梯:台数要求——每层面积在1200m左右,设置一台,前室使用的是固有停滞功能的甲级防火门。

3)面积4.6㎡,首层不能直通室外,但通道小于30m,符合设计要求。轿厢大于800㎏,进深大于1.80m,净面积大于2㎡,不燃装修。

4)

有正压送风的前室,满足消防设计要求。

2、疏散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主教学楼高层部分,设有一部剪刀梯楼梯,此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

1)此方言楼梯间使用的是封闭前室,布置雨建筑物内部核心筒内,具备正压排烟的楼梯间,但仅向楼梯间送风,前室没有正压排烟,不符合规范。2)封闭楼梯间:裙房部分设有4个防烟楼梯间和2个封闭楼梯间,均靠外墙,且均有防火门,能够自然排烟。但是4个具有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均没有正压排烟设备,达不到防烟楼梯间效果和设计要求。

核心筒内正压消防梯前室及其消防设备

高层建筑主体核心筒内消防通道设计

四、防排烟设计

1.防烟分区

《高规》8.1.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部应设排烟设施:

8.1.3.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8.1.3.2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高规》5.1.6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璧、隔墙或从顶拥突出不小于0.80m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500m,且防烟分区不宜跨越防火分区。

主教学楼的防火分区设置符合规范要求,防烟分区的设置了挡烟设施,亦符合规范要求。

2.主教学楼的分区情况

防烟分区:走道及房间(<6m)设从顶棚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防烟分区 排烟部位:自然排烟(封闭楼梯间)、机械排烟(大型教室,会议室,走廊)防烟部位: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

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 主教学楼设有自动报警系统,人工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设备,消火栓等灭火设备。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物不断涌现,高层的建筑高度越高,其火灾危害性就越大,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充分认识到消防设计在整个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篇2: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XX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66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场)、122个行政村。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属滨湖丘陵地,气候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霜期较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属于典型的易涝易旱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干旱灾、低温冷冻灾、地质灾等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发生的地震灾害、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功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2个、县级4个。

一、灾情特点

受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县灾害情况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上述的洪水、地震、雨雪冰冻等灾害外,森林火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二是洪涝灾害“多”。因我县滨江临湖,拥有2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40公里长的鄱阳湖岸线,且降雨分布不均,主汛期(4—7月)降雨量高达700—800毫米,容易发生长江、鄱阳湖外涝引起的洪涝灾害,五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8起,直接 经济损失9903.3万元。三是森林火情“多”。因境内东南部群山环抱,所处的大垅乡、舜德乡、武山镇等地域是森林火情的高发地,近五年累计发生森林火情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防、救、减”三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了三篇文章。

1、立足于“防”,做好了“居安思危”的文章。坚持防范于未然,切实做到谋划在前、准备在前、防范在前。一是坚持谋划在前。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并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目标考评。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制度,出台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XX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XX县地震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准备工作。二是坚持准备在前。按照“防灾投入只增不减、物资储备只增不减”的原则,建立物资储备仓库,每年储备防灾物品20余项,其中救灾帐篷90顶、棉絮1200床、棉衣800件,总价值约200余万元,确保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能够第一时间投放到位,尽最大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坚持防范在前。建立 灾害防御预警机制,由水务局、森林公安、气象局、防震减灾局等部门牵头,针对洪涝、森林火情、雪霜冷冻、地震等自然灾害,采取汛期24小时水位监测、干燥天气进山巡逻、天气异常实时预警等方式,对一切可以预防和防御的自然灾害,进行提前布控,提前预警,提前防范。

2、立足于“救”,做好了“救焚拯溺”的文章。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将应急救援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救援机制。完善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应急救灾网络全覆盖。①在县级层面:成立县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长由民政局局长担任,水务局、气象局、防震减灾局、森林公安等部门均派一名领导参与,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汇聚工作合力。②在乡镇层面: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14个乡(镇、场)均成立救灾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宣教、预警上报、救援、物资保障小组等机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③在村级层面:分别由村组干部、民兵、群众代表、志愿者组成应急救援排,切实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救援力量。2014年,在财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次性为县应急救援大队(归县公安消防大队管理使用)招聘10名合同制应急救援队员,充实救援队伍力量。目前,全县共有应急 救援大队1个48人,民兵应急救援队伍14支395人。并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加强实战能力,提升救援水平。三是发挥群众效能,创新救援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创新建立了“十户联防”紧急救援机制,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敲锣打鼓的报警形式。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时代的快捷、方便的优势,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将十户农户手机号码捆绑为一组,当有1户人家突遇险情(警情),拨打手机号码“995”(谐音“救救我”),另外9户群众均会立即接到救援信息,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提高救援的工作效率,将灾害减少到最低。五年来,成功完成森林火情、洪涝、雨雪冷冻等应急救援40余次,无一人因自然灾害死亡,荣获省级平安县。

3、立足于“减”,做好了“日朘月减”的文章。减,主要是减少灾害和减轻灾害破坏损失,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切实做到了“三个减少”。一是应急反应时间“减少”。聘请责任心强、通讯联络方便的村干部担任一线“灾害信息员”,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灾情上报至县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县应急办立即开展调度,直接联络缩短应急处臵时间。同时要求应急救援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要做到“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第一时间上报灾害情况,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转移安臵灾民,第一时 间发放救灾物资。二是人为灾害次数“减少”。坚持宣传引导与严防死守相结合,减少一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针对我县东南部群山环抱易发生森林火情,在清明、春节等森林火情的高峰时期,通过上门上户宣传文明祭祀、上山入口设臵警示标志、定时进行巡逻等方式,严控森林火情,“十二五”时期森林火情对比“十一五”时期减少18次,同比下降66.7%。三是灾害破坏损失“减少”。通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册、摆放宣传展板、组织专家讲座、开展灾害自救演练等方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灾害自我救援能力,降低灾害破坏损失,五年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0%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是统筹协调不够。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民政、防震减灾、国土等几十个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平行部门之间缺乏对接,独自开展工作,互相指挥不动,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领导的职能部门,成为影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瓶颈。二是减灾力量薄弱。减灾工作机构尚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足。近些年,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较少。此外,县民政局对乡镇民政办公室不是垂直管理,导致许多工作开展只能服从乡镇安排。三是城乡工作不平衡。多数部门防灾减灾宣传及演练工作开展集中在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有的没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场所位臵选择离民居较远,不利于民众及时疏散。二是应急所需设备缺乏。有的乡镇民政办公室连基础的办公电脑都未配备,既不能及时传送灾情信息,也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灾害信息网络建设有差距。各部门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相对独立、组织松散,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减灾信息通讯、传输网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不够及时准确,信息宣传发布口径不统一。

(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有的乡镇及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部分预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充分。许多乡镇不重视应急演练,认为可有可无,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四)防灾减灾意识不到位。一是政绩观存在偏差。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防灾减灾认识不足,认为它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部门认识有错误。许多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与本部门无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管不顾。三是民众关注度不够。近年来辖区灾害发生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亲身经历过灾害性事件,缺少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

四、意见建议

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整合部门资源,依靠科学法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设置协调机构。成立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各涉灾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减灾委员会,落实编制,协调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在各乡镇、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合力。二是扩大资金投入。多渠道投入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引导社会出资。严格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程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县、乡 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技术人员和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长效性。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印通俗易懂的的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和科普读物,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定期为广大农村地区送去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二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城区重点开展火灾、房屋倒塌、地陷、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农村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主题性。以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另外,可以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到“七五”普法考试当中,推动全县民众知法守法。

(三)健全预警机制。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灾害隐患及灾害 发生规律,力促各个乡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灾情特点的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提升民众防灾减灾实战能力,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加强信息整合。通过搭建灾情预警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灾情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灾情信息,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有效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及时传输灾情信息。

篇3:城市防灾减灾之濮阳调研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 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 城市人口和社会财产高度密集, 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 城市的灾害损失空前严重, 并且直接威胁着城市的生存环境。因此, 如何开展城市防灾减灾, 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有效地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保障城市安全, 促进城市稳定和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对这个城市的调研则对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不可或缺的。

1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灾害是城市系统或其子系统为承灾体的灾害,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和社会物质造成危害的自然社会事件[2]。这里只说濮阳市更容易发生的城市灾害。城市灾害按基本成因分类及濮阳市较其他城市更需防范的灾害见表1。

1.1地震

濮阳地处华北地震区中南部, 是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 区内分布着聊兰断裂、黄河断裂、长垣断裂、磁县─大名断裂、安阳─清丰断裂、元村断裂等活动构造, 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根据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划分结果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濮阳市全部国土处于七度以上高地震烈度区, 其中范县全部、南乐东部、清丰东部、华龙区东部、濮阳县东北部、台前西部为八度烈度区, 濮阳市所处的冀鲁豫交界区为国务院确定的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历史上, 濮阳市濮城曾发生过6.5级地震, 邻区菏泽7级地震、磁县7.5级地震也给濮阳市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2003年进入震情短临跟踪期以来, 濮阳市境内已发生地震214次, 其中2级以上地震52次, 3级以上地震10次, 有感地震68次, 2006年发生在范县4.2级地震造成200多间房屋裂缝, 个别房屋倒塌, 近些年发生的地震见表2。同时, 濮阳市是一座石油化工城市, 石化企业较多, 特别是黄河通过我市濮阳、范县、台前三县, 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 地震灾害将十分严重。

1.2洪水

濮阳市紧邻黄河, 位于黄河下游, 是由游荡型向弯曲型过渡的河段,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 而濮阳正位于“豆腐腰”上, 河道上宽下窄, 泄洪不畅;河道形态复杂, 河道泥沙淤积严重, 河床逐年抬高;河势游荡多变, 主流摆动频繁;洪水突发性强, 预见期短, 防守无周旋余地;又黄河自古为中国患, 从公元前602年决徙以来, 黄河河道逐渐南移, 至公元1938年发生规模不同的改道26次, 其中在濮阳境内改道6次。上游改道洪水漫淹濮阳境内5次, 历史上多有决口或漫滩, 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3]。洪涝灾害可能导致的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洪涝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事件, 将会造成极大的灾害, 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防御黄河洪水是濮阳市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

1.3火灾及化学灾害

濮阳市是一座典型的石油化工城市, 各类易燃易爆物多, 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多发。据初步统计, 全市生产经营领域共有856家危险化学品单位, 有2029公里的石油天然气主输管道和遍布城乡的一般油气管道, 有中原油田下属的60多家二级单位, 有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以及市甲醇厂、氯碱厂、三安化工等一大批大中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还有石油公司100多家加油站等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其中中原乙烯年产乙烯18万吨、聚乙烯20万吨、聚丙烯6万吨, 中原大化年产合成氨38万吨、尿素75万吨、甲醇50万吨、三聚氰胺6万吨、聚甲醛5万吨、二甲醚10万吨、尿基复合肥40万吨、工业循环水处理剂6千吨、编织袋及塑料制品2 000万条。若发生火灾燃及石油可能火势将不可控制, 甚至爆炸, 又由于化学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毒害性和腐蚀性, 极易造成人员中毒、灼伤。因此, 若发生火灾及化学灾害将对濮阳市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1.4其他

濮阳市总体处于东濮凹陷和内黄凸起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处地质单元西邻汤阴凹陷, 北接临清凹陷, 南为陷伏构造, 以断裂为主。按切割的深度和规模分为深大断裂 (长垣断裂、聊兰断裂、黄河断裂) 和局部断裂 (五星断裂、胡状断裂、柳屯断裂) , 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主要灾害有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濮阳市夏季多雨, 若持续强降雨有可能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内涝灾害并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摘要:城市是多灾之地, 由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日趋繁荣, 人口和财富集中, 城市灾害也更容易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本文就针对濮阳城市做了调研, 并综合收集到的资料, 分析了濮阳市较其他城市更需防范的灾害。

关键词:城市防灾,濮阳调研,灾害

参考文献

[1]焦双健, 魏巍.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3.

[2]江见鲸, 徐志胜.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311-315.

篇4: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摘 要]防灾减灾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本科学生掌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和防治对策,为今后的地下空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工程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防灾减灾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29-0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现代城市缓解城市扩张用地的限制及人口居住压力的有效手段,地下车库、地铁、地下商业街等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在地下空间工程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各地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灾害和事故也日益增多,如深基坑工程的塌方、地铁施工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塌陷、城市内涝等。因此,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对地下空间工程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也为职业生涯中工程安全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需求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当前城市地下工程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新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的设置,需遵守“重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教育理念,让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了解和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常见灾害及其类型、防治对策等内容,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对各类灾害的应变与处理能力。

(二)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灾害意识

面对灾害时的无知是人类生存的最大灾害,国民的灾害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全球而言,日本是灾害教育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阪神地震和“3.11”大地震中伤亡人数少即是很好的佐证。而在我国,公民灾害意识淡薄,如消防设施的损坏和救援通道的占用对火灾的救援带来不便,众多灾害和事故都是由野蛮施工和盲目施工造成的。因此,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与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灾害种类众多,有火灾、地震、爆炸、塌方、突水、突泥等。综合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要依靠人们对这些灾害的认识,掌握其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理技术等知识。现在的学生是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管理者、建设者和设计者,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对今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灾害的预防、治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的建立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高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都是根据本校特点与特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进行确定的,部分高校的研究内容如下。

1.同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该校以抗震减灾为主方向,包括地震作用下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机理、减震防灾及抗震加固技术、地面运动及地震波传播特性、工程结构风振控制理论及应用、防护工程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

2.解放军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解放军理工大学属于军队院校,因此防灾减灾都是与军事相关的,如武器破坏效应、人防工程的防护技术、阵地工程及新型材料的应用、防护工程抗电磁毁伤、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军事背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防灾减灾。

3.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学科也是以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为主,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和模型试验新技术、减震控制理论和技术、建筑的抗震设计等。

4.东南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东南大学防灾减灾学科的主要方向为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其应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抗震加固防灾,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价。

可见,由于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和多次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工程结构的抗震与减震,对于工程地质灾害、地下工程事故灾害等重视不足。因此,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本科生增加地下工程方面灾害的教学内容,可提高其对灾害的认识。

(二)现有防灾减灾教材的主要内容

目前,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相近的土木工程专业可选择的教材版本如表1所示。

上述教材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火灾与防火设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风灾、水灾、爆炸灾害、雷电灾害、城市人民防空以及灾害风险评价等。

(三)城市地下空间专业防灾减灾教学内容

综上可见,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知识面很广,有着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作为土建学科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工程教学内容应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特点,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教材供教学使用,现有的教学都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地下空间工程的灾害和事故内容进行的,如火灾的章节补充了地下工程火灾特点、隧道及地下工程防火设计等内容。

与地面建筑相比,地下空间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面临不可预料的灾害更多,如涌水、突泥、塌方等。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参照张庆贺主编的《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护》中地下工程事故灾害的防护内容,结合具体工程事故案例,对基坑工程、矿山法和盾构法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等地下空间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害进行讲授。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灾害的种类繁多,课堂教学中仅对常见多发的灾害进行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课程讲授内容的同时,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个人兴趣,有选择性地探索某一灾害的基本原理、成因、特点及其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丰富

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研和查阅文献,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体系:1.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2.地质灾害及其防治;3.火灾及建筑防火;4.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5.洪灾及城市防洪;6.地下空间工程事故灾害;7.灾害的风险分析与评价;8.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受学时限制,以地质灾害、火灾、地震、地下空间工程事故灾害为讲授的重点,结合当前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授课时,围绕“灾”进行,由灾源到后果,再到应对策略;注意分析多种灾害间因果关系,比较不同灾害成因与对策的异同,如滑坡与崩塌。

(三)教学方法多样

为提高防灾减灾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灾害图片、视频等,因此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1.结合近期国内外出现的灾害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如:①讲授地质灾害时,结合2014年8月~9月我国重庆、贵州和湖北等地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授课;②学习地震灾害内容时,结合2014年8月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地震案例,讲解地震成因、建筑结构破坏倒塌机理和抗震减灾的措施。

2.结合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授课。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相互促进,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讲课更为生动;而通过教学,可以发现科研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如笔者结合参与的煤系与岩溶地层隧道科研项目,讲解煤系地层和岩溶地层隧道施工可能出现的灾害、造成的后果以及防治对策。

3.由于图片、视频的需要,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发布大量的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形成了一个防灾减灾的素材库,包括各类的火灾,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玉树地震等地震灾害,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故案例,美国“9·11”恐怖袭击和各地的爆炸事件,城市内涝、基坑坍塌和地铁等工程事故案例,以及一些灾难性电影,如《2012》《Pompei》等。通过图片、视频等让灾害重现,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讲授事故处理方法、程序、手段和经验,使得学生具有处理灾害事故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本科学生掌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和防治对策,为今后的地下空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工程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期待与国内同行交流,以促进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见鲸,徐志胜.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2007(2):107-109.

[3] 陈士海.工程爆破中的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问题[J].爆破,2003(S):84-87.

[4] 陈龙珠,梁发云,宋春雨,等.防灾工程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周云,李伍平,浣石,等.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张庆贺,廖少明,胡向东.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篇5:“防灾减灾日”活动报告

活动的工作报告

霞浦县卫生局:

根据《宁德市卫生局关于做好医疗卫生机构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宁卫应急发明电„2011‟5号)文件精神和霞浦县卫生局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本地灾害风险、灾害特点,我院于2011年5月12日在全院范围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现将整个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LED滚动播放防灾减灾的宣传知识,举办相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栏一期。

二、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组成由徐时贵副院长为组长的专项排查小组,对全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和设施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排查:配电房、高压室、手术室、应急通道、门窗、氧气等),除部分门窗和个别照明灯具损坏外,未发现明显安全隐患。

三、储备充足的物资。协调相关科室储备防灾减灾必须的物资,(如:隔离衣、防护鞋帽、雨鞋等物资和急救药品及漂白粉、敌敌畏等相关消杀物品)。

特此报告

霞浦县三沙中心卫生院

篇6: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调研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村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和知识的缺少。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许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的老年人、儿童、妇女较多,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十分的淡薄。2008年**办事处的一村民在“4.8”风雹灾发生时,不但不避灾反而冒险到自家楼房房顶上去修理房屋,结果被大风从楼顶吹下摔死。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薄弱。从2007年、2008年两年**发生的灾害来看,因灾倒塌的房屋中有90%的是因房屋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差所致。农村电讯、电力等公用设施的防灾能力也较薄弱。这两年**因灾倒损电杆 1500 根,损坏电讯线路5000多米。造成灾区停电和部分通讯中断,给灾民生活和救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差。农民在灾害发生时自救能力很差,往往是等外界来人救援,这样就十分容易错过最佳的避灾时间,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灾害损失。

(四)农村基层组织灾害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有限。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更换较为频繁,经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实践相对较少,加上受到农村交通、通信和人力、物力的限制,使得农村基层组织灾害应负指挥和救援能力十分有限。

二、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要提高加强防灾减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008年4月8日**市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倒塌房屋793户 1385间,死亡3人,该市**办事处的一村民在自家房屋即将倒塌而又不能冲出室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瞬间,他利用掌握的减灾知识,急中生智的站立在门后,只是受到了一点轻伤。此例说明,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好的工程,农民掌握了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就可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已鲜活的生命。

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民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防灾减灾技能的培训。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设宣传专栏、播放公益广告,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

二是采取专家宣讲的形式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从市国土、卫生、科技、民政、水利、气象、消防、科协等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深入到自然灾害易发的地区,开展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普及活动,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三是利用农村文化中心户带领农民学习和掌握防灾减灾知识。

四是利用农村中小学校这个阵地,从小学生抓起,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防灾减灾教育,他们学习后回家当小老师对家长进行培训。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给印度洋沿岸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灾难。英国一名年仅10岁的女孩子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 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亲发出警报疏散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则传奇的故事,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和思考。

(二)多措并举,加强对农村基础和生活设施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基础牢、质量好、抗击自然灾害的标准高,就能有力地抵御自然灾害,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就会少一些。因此,加强对农村基础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1、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击旱、涝灾害的能力。

2、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农民住房抗击地震、洪涝、风雹灾的能力。通过我们两年来危房改造试点工作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按照“一个为主三个一点”的原则,积极筹措倒房重建资金。即按照以倒房户自筹为主、动员倒房户亲友帮扶一点、组织村组集体通过义务工等形式支助一点、政府补助一点原则,多方筹措,形成合力,破解筹资难题。2008年**市共投入因灾倒房重建和危房改造资金56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民政部门扶持资金718万元;农民自己筹措4600万元;社会各方支助 280万元,其中:义务帮工2.3万个,折合现金120多万元;灾民向亲朋好友筹资160多万元;捆绑利用残联、移民资金22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和危房改造资金问题。

其次是社会联动服务,整合各方力量。一是建议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城建、规划、国土、林业等部门减免各种费用。市物价部门及时有力地打击拱抬建材物价的行为。二是要十分重视科学规

划、保证质量。规划部门搞好危房改造规划图纸,帮助农民建房科学址。要充分认识科学选择建房地址的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育溪镇勤丰村一张姓农民所居住的是新建的质量很好的二层楼房,在2008年4月8日风雹灾中全部倒塌,这是他家房屋第二次因灾倒塌,其原因是住房是建在易发风灾的地址上。三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服务作用。由于这些贫困户相当一部分的料理能力比较差,这就需要村干部组织协调服务,如两河镇麦城村在雪灾倒房恢复重建中采取“五统一”方法抓重建,即统一设计、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安排施工人员、统一结算、统一验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对三组10户进行了恢复重建中,仅采用统一购红砖、水泥的方法就节约支出1.2万元。四是建议各级政府出台农村危房改造扶持政策,刺激农民危房改造的积极性。2008年**市仅投入倒房重建、危房改造扶持资金718万元,就新建了1420户农房,拉动农民投资5600万元,政府在农村危房改造上的小投入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五是可以仿照国家家电下乡的政策,对农村危房改造中必须的建材进行补助。

3、督促农村电讯、电力产权单位加大对农村电讯、电力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升级,提高抗灾能力。

4、要加强避雷设施的建设,**市两河、河溶、**等地是易发雷击区,每年发生多起雷击耕牛死亡事件。避雷检测单位要加强宣传、积极指导农民安装避雷设施,科学避雷。

(三)加强农村村级组织灾害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

农村村级组织是在灾害发生时处在第一现场长、第一时间的组织,是农民在受灾时的最近、最信任的组织,他们对环境十分了解,对灾民熟悉。2008年8月15日**市发生的暴雨灾害时,两河镇胡场村的村干部在零时将一被暴风雨困在家中老人救出家门几分钟时老人住户就倒塌了,避免死亡事件的发生。此事件说明,村级组织应急处置能力强弱十分重要。

一是抓好农村防灾减灾示范村建设。以示范村带动当地农村村级组织灾害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二是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各村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并要提高群众对预案的知晓度,预案制定得再好老百姓不知道哪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可以采取组织专业人员到村进行现场示教活动。尤其是要注意教会农民如何利用农村现场易找到材料创造条件进行自救和他救的方式方法。四是每年在灾害易发季节到来之前开展规模不等,有针对性的群众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效性,提高群众对预案的掌握程度和知晓度,提高群众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技能。五是分批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培训,让他们增长救灾知识和技能,搞高应急处置的组织能力。

篇7:防灾减灾周活动情况报告[模版]

根据上级要求,我县卫生系统积极组织开展活动,现将活动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明确职责,积极行动。按照上级部署,我局将文件复印分发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文件精神,明确卫生系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召开有关会议部署我县卫生系统防灾减灾活动,结合环境整治工作,组织相关单位进村入户宣讲防灾、减灾知识。各单位也相继行动起来,利用开设宣传栏、张贴标语、宣传画、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促进卫生系统医务人员防灾减灾意识和卫生应急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认识。

二、摸排隐患,防微杜渐。一是跟踪排查危房处理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县基本完成县医院和县康复医院及4所乡镇卫生院D危房拆除工作,县中医院门诊楼和妇幼保健院业务楼仍在争取条件拆除和新建。二是各单位在汛期来临前做好可能发生险情的山体、堤坝进行检查,及时掌握状况,并做好应急工作,确保险情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8: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 主要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民房、共建设施及基础设施损坏状况;居民的避灾经历与防灾意识;乡镇防灾避难系统与自救系统及管理机制的现状。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选择了德阳、绵阳、雅安三地居民和八个乡镇的镇干部作为调查对象。三地区的居民各发放调查问卷50份, 总数为150份, 有效回收数14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 填写人员均为当地居民。八个乡镇的镇干部各发放一份调查问卷, 总数为8份, 有效回收数8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见图1) 。

(三) 调查对象受灾状况

经调查, 德阳、绵阳、雅安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房屋损毁, 在调查的八个乡镇中, 房屋、医疗设施、幼儿园、学校、公共建筑、基础设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情况。

通过对调查基本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住房倒塌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医疗设施也损坏严重, 不能开展正常的医疗救护工作, 从而丧失了地震中和地震后最宝贵的救助时间;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建筑在这次地震中也暴露出了建筑结构与施工质量上的缺陷, 使原本应该成为避难场所的地点反而成为了重灾区;基础设施 (电气、电信、给水、燃气、道路) 是城市的生命线系统, 损坏严重则严重影响了震后的救援工作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吸取这次震灾的教训, 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重视房屋建筑的结构和质量, 提高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 强化生命线系统的重要性,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防灾的工作。

二、乡镇防灾避难系统调查

(一) 震后避难场所选择的调查

地震发生后逃生时, 首先到宅前空地避灾的居民占多数, 其次是到广场和街道避灾, 据此可以了解到, 地震发生后逃生时, 人们通常选择离家较近且为空旷处避灾 (见图2) 。而在地震发生后最初几天, 避灾地点的选择则较为多样, 其中以学校操场最多, 其次是野外, 街道和宅前空地的比例相当 (见图3) 。学校由于有较大的活动场地且设施相对完善, 在震后避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野外设施不足但能容纳较多人数且受周围建筑倒塌的影响较小, 因而易被作为避灾地点。但选择宅前空地的居民数明显下降, 这说明宅前空地通常只被居民作为临时避灾的场所而不是长期避灾场所。

(二) 震后避灾设施设置的调查

地震发生后, 在选择避灾帐篷设置的地点上, 学校操场占39%, 野外占19%, 街道、宅前空地各占13%, 其他地方占11%, 这与地震发生后最初几天避灾地点的选择相吻合, 由此可知, 最初几天的避灾场所往往成为之后避灾帐篷设置地点。因此, 在规划上, 应充分考虑短期避灾地点成为能够设置避灾帐篷长期地点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在避灾场所的选择和避灾设施的设置上,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靠近自家居所, 以便就近待援和处理财务等事宜 (如街道、宅前空地等) ;2.地势空旷, 有安全感 (如野外等) ;3.环境熟悉, 有归属感, 居民间相互认识同时可相互照应 (如学校操场、街道、宅前空地等) ;4.有人管理, 相关设施尚可, 治安良好 (如学校操场、街道、宅前空地等) 。由于地震等灾害的不可预见性, 因此在规划时应着眼于地震等灾害突然发生时的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合理布局, 即在居民生活、工作地点周围, 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供受灾者避难 (包括疏散、集合、中转、临时生活等) 、对受灾者进行紧急救援 (急救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 志愿者的集散地等) 的安全场所。除此之外, 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也应成为避灾据点。在这次地震中, 受灾居民自发地利用社区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和宅前空地等进行了紧急避难和临时安置, 但系统化的规划和建设还是一个空白, 今后需要对乡镇绿地空间资源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制定一个综合的防灾公园系统规划, 平灾结合, 逐步改造实施。

三、乡镇防灾减灾自救系统调查

在被调查的149位居民中, 地震发生后有83%的居民马上参与了救助他人的工作, 这表明, 在救援队及救援物资尚未到达灾害现场时, 居民的自救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若居民对于避难场所较为熟知的话, 则能够在第一时间疏散灾民和转移伤员, 可以有效地提高救助能力。

同时, 有99%的居民认为需要成立居民自救组织, 100%的居民表示愿意参与居民自救组织, 同时有89%的居民愿意参与居民自救组织平时进行的防灾训练, 较愿意参加居民自救组织的人数略减, 这表明, 居民们较为认同居民自救组织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然而, 鉴于有少数人不愿参与居民自救组织平时进行的防灾训练, 可以从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防灾训练上培养、提高居民自救和互救能力。

灾情发生时, 房屋倒塌、通讯中断、交通堵塞, 无论外界救援多么迅速, 最初在灾难现场的也就是灾民自己, 在这段外界救援的空白时间内, 灾民自救便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 平时应对志愿者进行有组织的教育与培训。当地志愿者熟悉当地情况, 如果加以科学训练并配以简易救助工具, 那么对于灾时救助他人逃生, 灾后引领灾民快速进入避难场所, 帮助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生命搜救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防灾减灾管理体制调查

(一) 防灾减灾机制现状

在调查的8个乡镇中, 仅有4个乡镇在震前总体规划中有防灾减灾规划, 其中有3个乡镇的防灾减灾规划中包括抗震减灾内容, 仅2个乡镇在防灾减灾规划中有避灾系统规划。这说明, 防灾减灾规划在城镇的总体规划中是一项薄弱环节, 而在防灾减灾规划中能够包含抗震减灾和避灾系统内容的城镇少之又少, 在规划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引导, 使得乡镇防灾减灾的能力薄弱, 意识淡薄, 这也是震灾中遭受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不仅仅是这次地震中受灾的乡镇, 我国所有的乡镇都应加强防灾减灾规划在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地位, 建立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

(二) 自救组织建立必要性的调查

经调查, 在乡镇中居民自救组织还是普遍存在的, 且乡镇干部也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居民自救组织, 这与前文中所提到的居民自救组织在灾害中的重要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居民自救组织作为灾时和灾后救援的重要组成应加以重视和强调。尤其是民兵组织是乡镇居民自救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这次灾后自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其在自救组织中的作用及其组织形式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 避灾场所设置必要性调查

据调查, 有75%的乡镇干部认为有必要将灾后重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作为居民的避灾场所。这说明乡镇干部通过这次地震经历, 充分认识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在防灾减灾中的功能与作用。若要将灾后重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作为居民的避难场所, 必然要求该类建筑的建筑结构合理、提高该类建筑的抗震等级, 使它们真正成为居民的避灾场所。此外, 还应加强其它避灾场所的设置, 包括社区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和宅前空地等地的利用, 形成以各类抗灾建筑为防灾节点, 以道路等为防灾轴线, 以公园绿地等为防灾空间的空间结构与防灾避难系统规划设计技术体系。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分析, 可以将受灾地区乡镇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现状、防灾减灾避难系统与居民自救机制的现状、居民、乡镇干部的防灾减灾意识归纳为以下三点:

1. 近半数以上的乡镇未编制防灾减灾规划, 即使编制规划的乡镇, 在防灾减灾空间结构与防灾避难系统规划方面, 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内容。乡镇防灾减灾空间结构是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灾措施, 可以有效地应对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而防灾避难系统的设置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政府的有效领导, 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统一, 规划部门精心规划设计, 民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使得避难场所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最大程度地便于疏散救援, 将居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

2. 绝大多数乡镇尚未建立防灾减灾自救机制。虽然部分乡镇的民兵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民兵组织与居民自救组织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不能完全等同于居民自救组织。国内外的自救经验表明, 自救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在第一时间对灾区进行救援活动。尽管目前我国部分乡镇存在自救组织, 但自救组织单一, 自救的范围有限, 平时很少进行培训与教育, 在灾害时不能充分发挥出自救组织应有的作用。因此, 亟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由公民主要参与的防灾减灾自救机制。

3. 绝大多数居民和乡镇干部认为需要建立防灾减灾避难系统与居民自救机制, 而且愿意积极参与平时的防灾避灾训练。这说明通过这次地震经历, 广大居民和乡镇干部充分认识到建立防灾减灾避难系统与居民自救机制的重要性, 这也为今后建设防灾减灾型城镇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卜雪曾坚.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建筑学报.2009/1

篇9:国外如何防灾减灾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该计划归属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采取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还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区实行强制性的就地滞洪蓄水。

英国应对具体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灾害发生后一般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以便最快捷地提供救援受困人员、阻止灾害扩大等所需的资源、人力和信息。

伦敦建立起了紧急规划长官负责的紧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制定工作计划、举行应急训练。

伦敦消防和应急策划局是这个城市应对火灾、地震等各种灾害最重要的力量。该局在每个社区设立24小时值班的消防站,能够随时提供多方位的救援措施。2003年起,该局每年发表一份《伦敦安全计划》,为未来一年的城市灾害处理制定细则。

该局还与负责医疗急救的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签订协议,建立了两个机构之间的通信交换系统。该局对数万户家庭进行了防灾能力评估,并在82%的伦敦家庭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大震发生半小时内,首相和各省厅主要负责人要在首相官邸组成危机管理中心。气象厅负责提供各种灾情预报。消防人员、警察和自卫队组成的救援队可应当地政府的要求,立即投入紧急救援活动。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机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统一行动。

日本把预防和应对危机看得同等重要。去年5月,日本中央防灾会议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东海大地震震源位于骏河湾周边地区,从历史上看约100至150年发生一次,现在到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篇10:主教学楼防灾减灾调研报告

XX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按照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电[XX]1号)精神,XX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防灾减灾日”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一、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国家减灾委员会《通知》下发后,我区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王XX、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刘XX先后作出批示,就全区防灾减灾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切实做好全区“防灾减灾日”的各项工作,4月13日,自治区减灾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全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为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教育功能,切实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4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广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的通知》。为安排好自治区层面“防灾减灾日”活动,自治区减灾办及时制定《活动方案》,并2次召开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明确各单位任务分工。全区各市、县(区)按照自治区政府和减灾委的部署,都认真制定了“防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全区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确保了“防灾减灾日”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组织,广泛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按照自治区政府部署,5月12日14时28分全区各级人防部门防空警报同时鸣响,表达我区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同时,全区各级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型商场、社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地震演练活动。为了抓好落实,指导各地开展地震演练活动,自治区民政厅、地震局等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于5月7日至12日对全区各地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督察。

5月11日上午10时,自治区减灾委在XX市北安社区举行了社区防震救灾演练,演习模拟了地震后社区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社区组织居民开展自救与互救等科目,自治区减灾委全体成员单位及XX市176个社区居委会主任观看了演习。5月12日14时28分,自治区政府在XX市体育馆举行了XX地震应急实战演习,演习模拟了XX市XX县XX镇发生6.8级地震后,自治区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救援,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王XX等16名省级领导干部观看了演习。于此同时,各市、县也组织了演练活动。XX市在XX二中举行了由全校3096名学生参加的防灾减灾综合演练。石嘴山市全市干部职工下午提前10分钟上班,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防震演练活动。吴忠市在地震演练时在商场、车站、医院等人群密集区设置了应急避难疏散标志牌,并成立了12个功能区,在当天的演习中,共疏散“受灾”群众1.5万人,安置“灾民”8500人。固原市在XX师范学校,由武警、消防、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抢险队与XX多名学生,进行了“就地避险、紧急疏散、伤员救治”三大项的演练。全区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都结合本地、行业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演练活动。

三、加大宣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按照国家减灾委要求,5月7日至13日各地要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为此,我区确定了“防灾减灾,珍惜生命”这一活动主题,并在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自治区减灾办在活动周期间在XX市四个主要街道悬挂了100多条横幅,固原、吴忠、灵武等市、县也在主要街道悬挂了宣传横幅。全区各商场、企业、学校、社区等都通过悬挂横幅和临街电子屏幕滚动播放了防灾减灾宣传标语,扩大了宣传范围,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按照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全区教育系统“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区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普遍开展以主题班会、报告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防火、防震、防洪为主要内容的应急避险演练。通过宣传和演练活动,深入推进了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断提高了全区中小学师生的减灾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防灾减灾活动,我区各主流媒体,在活动周期间,先后通过开设专栏专刊、刊发评论,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在5月12和13日两天,XX日报、XX广播电视台等媒介对全区防灾减灾活动进行了全程、详细的报道。5月12日,XX日报刊发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王XX撰写的题为《坚持不懈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对我区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宣传媒体的大力宣传,为全区“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保障。

(四)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机关干部职工XX人,观看了《决战汶川》纪实片。吴忠市、固原市利用中心广场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地震自救互救纪实录像。各市、县(区)、学校也组织干部、学生观看了灾害题材的影视片。

(五)为增强社会捐助活动的透明度,5月12日,自治区民政厅、红十字会还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了“5.12”汶川地震救灾捐赠款物接收及使用情况,截止4月30日,我区接收的捐款已全部援助地震灾区。

四、密切配合,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今年是首个“5.12防灾减灾日”,为了扩大影响,在首府XX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自治区减灾委于5月12日上午,指导XX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政府分别在在中煌(南门)广场、光明广场、新城电影院、同心路市场、宁园等五个广场和XX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176个社区同时开展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刘XX和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张小素亲临检查指导。为了确保宣传实效,自治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民政部无偿提供1200套《减灾系列挂图》的基础上,又征订了500套,发至全区所有的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和部分中小学校,印制20万份《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单》,发至各社区。各市、县(区)也结合当地实际,在5月12日组织相关单位集中上街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据统计,在“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期间,我区民政、地震等部门共发放宣传单45万份、挂图5万张、画册13000册、光盘500张,制作展板650个、悬挂标语1100条。

上一篇:五支人才队伍下一篇:丰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