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调研报告

2022-07-29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专业教学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专业教学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实习调研报告

专业实习调研报告

我实习的单位的名称是庆阳市廉租住房管理所。它是一家事业性单位,是一个在政府领导下的住房管理所,主要负责廉价住房的管理工作。为了落实国家各部委联合下发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于2007年庆阳市成立了该单位。其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主要是:

(一)为进一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强城镇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坚持一手抓好住宅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手抓好经济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双困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城镇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以“自住、够用”为原则。

(三)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廉租住房建设、供应保障体系和科学有序、行为规范、办事高效、公开透明的廉租住房管理机制,有序、公开、公正和合理解决本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使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落到实处。

该廉价住房管理所的职责主要有

(一)市廉租住房管理所负责全市廉租住房管理的相关工作。会同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业务培训、办事公开、统计报表、档案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与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出台的《庆阳市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具体实施办法》、《庆阳市廉租住房保障审核、准入、退出的规定》。会同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根据我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科学测算资金需求总量,明确资金筹集方式,编制并实施廉租住房计划、购置及《“十二五”住房发展规划》,并合理确定每年廉租住房新建计划。负责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发放工作以及廉租住房具体建设工作。(二)负责协同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核实申请廉租住房家庭收入情况,并做好其它相关工作。(三)管理所协同市国土房管局完成廉租住房的审核、公示、登记、配租及年审等相关工作。

上述是我所在的实习单位的在指导思想、目标 和职责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在实习期间,我也发现了管理所在廉租房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目前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基本情况不明

根据相关数据我发现该市截至2009年6月末该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登记户数为921户,却分3次申报新建廉租房1102套,比2009年6月末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登记户数多181套,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客观的分析,发现并不是如此,而是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情况不明,仅仅登记了921户,但实际远远不只921户,出于对预期情况分析才申报1102套。分析其原因,主要收入、住房面积等难以界定一定量确定收入有难度。我国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机制,个人收入来源很多,居民的 隐形“收入”很难统计,仅仅通过居民个人的透明收入来衡量居民的收入明显缺乏公允性,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性和经济收入水平处于变动状态,为正确确定廉租对象 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廉租房保障面相对狭窄

一是农民工没有纳入廉租房保障。廉租房是国家为弱势群体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救助的性质,农民工、被征地后的农民作为我国公民,承担纳税等基本义务,他们应该同样有申请廉租房的资格。二是两个条件中有某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如收入稍微高一点,住房面积多一些等,但这些人仍然不能享受廉租房保障,是否可以根据家庭收入和购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适度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呢!

3、廉租房供不应求,资金缺口大。

我国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清晰,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来源,即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但为什么会仍然资金缺口大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当地财力有限,配套难度大。所以市级不可能在预算安排很多资金用于廉租房建设,仅能是“蜻蜓点水式安 排”。第二市级公积金管理中心由于房地产市场狭窄、资金安全性考虑,公积金贷款业务并不多,公积金增值有限,也不可能解决廉租房资金来源问题。第三从近几年情况看,土地收益在市级财政收入中占的块头越来越大,事实并不如此,商家在当地开厂,当地政府也只有土地入股还有点“含金量”,商家的土地价款也往往按“最低价”,然后再“先征后返”,当地政府仅仅是“钱过了一下手”,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可利用财力。这些钱也并没有多少可用于廉租房建设。

4、廉租房大都相对集中且地段较偏远,公共设施落后。

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性住房,越来越远离市中心,通过在郊区集中兴建大批廉租房来解决这一问题,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富人 区”与“廉租区”,有机会享受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人群实际上在被边缘化。这是因为首先入住家庭人员特殊性。廉租房有准入条件有限,其居住群体是社会低收入家庭,如下岗、社会无业人员、老弱病残人员相当普遍,维稳方面的难度大。二是就业方面的难度。由于小区内人员复杂、文化水平低且无技能,加上40岁以上年龄段人员多,在外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小区内又无法提供较多的公益性岗位。三配套建设滞后。廉租房房源地处城郊,生活配套设施滞后,医疗服务站、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公交线路等必备设施未能及时落实。

根据廉价住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提出几条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1、完善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现阶段,在城镇廉租房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廉租房管理部门应逐步建立一套“收入核对系统”,通过民政、劳动、财税、工商以及金融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掌握相关申请人的收入信息。在准入上确定一个资格标准,在轮候上建立排序方式,并在廉租家庭不符合资格标准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这既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住房资源的效用,确保有限的廉租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下一步的制度设计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调研,根据家庭收入和购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适度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2010年6月12日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事实上就是确立了扩大廉租房覆盖,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能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游离于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将成为公租房的主要受益者。

3、确保廉租房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资金不足,廉租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保证一定的住房保障资

金。除此之外,利用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特有的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本,如发行债券,让社会资本进入廉租房建设。

4、进一步统一规划,合理布点,分散安置。

要既降低承租户生活成本,又分散救助服务和管理压力,给低收入家庭全方位的帮助。在分散安置方面可采取在商品房开发地块配建一批、经济适用住房新建一批。

5、制定有利于廉租房保障对象退出的优惠政策。

从廉租房退出机制设计的角度,政府可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障对象主动申请推出的优惠政策,如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提供底细购房贷款等,激励经济条件改善的保障对象主动退出。

第二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四川遂宁应用技工学校

----《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建设市场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机加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把《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办成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加快了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的建设步伐,我校按照劳动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专业培育方案和措施。我们机加专业教师在2006年寒假和2007年暑假深入15家机加类企业,重点考察了船山机械厂、飞虹轴瓦厂、二个本地区的机械厂和长三角经济开发区。现将调研及论证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本区域内机加行业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是机械类企业所必需的,无论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还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加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随着入世后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加工产业有望迎来30%的增长。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掌握数控技术的设计与加工人才奇缺,“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工资再高也难找机械加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人员短缺200多万。数控、模具、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关注全国职业中学的学生技能比武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从遂宁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遂宁市的机加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飞虹轴瓦更是发展迅速,现正在遂宁市扩大上千亩厂房,每年机床切削加工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超过万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遂宁市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行情,专业调研组走访调研了飞虹轴瓦、遂宁烟机厂、遂宁纺机、坤鼎汽车等企业,上述企业都是遂宁市机加设备生产行业的骨干企业,它们均是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企业,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遂宁烟机厂企业员工近3000人,遂宁纺机厂企业员工近5000人,飞虹轴瓦企业员工超过万人,它们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约占企业员工的15%,管理人员约占5%,三家企业产品均生产各种重型机械和机加自动化产品,产品覆盖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福建等华南地区,由于企业善于管理,产品开发适销对路,因此企业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三家公司除了具有一批稳定的机械加工人员外,数控设备都具有一定的规模,飞虹轴瓦各种数控设备约有700多台,占全部加工设备的15%,与数控技术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约有1280人,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约1130多人;遂宁纺机厂各种数控设备约有140台,占全部加工设备的12%,与数控技术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约有180人,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约120多人;遂宁烟机厂各种数控设备约有160台,占全部加工设备的14%,与数控技术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约有170人,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约130多人;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这两家公司颇为重视,他们在本行业内代表着制造业的精英。其它企业诸如坤鼎汽车、遂宁机械厂等企业都属于中小规模的机加产品制造企业,企业员工300-400人,技术人员平均占10%。这些企业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员在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重较

大,平均可达30%。

2、经济发达地区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要,我校调研领导小组还走访调研了一些经济开发区的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及机加类企业,如三一重工、联盛(番禹)模具制造公司、广州风行模具厂、广州市华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深圳创维模具厂等,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床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床切削加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加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中等技术应用人才,而当地的职业学校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这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本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仅遂宁市几个大中型机械类企业每年的缺口不低于1万人,目前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主要有:机械产品制造加工;机加产品的组装、调试;机加设备的操作、维护;机加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生产一线服务人才;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等。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加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机床切削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改革调整后的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加专业中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企业在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技工学校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加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加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实用技术。这一措施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适应了本地区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调整后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具有实用型人才特色。

二、机床切削加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床切削加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床切削加工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加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性功能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加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

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加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校位于全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川中地区,周边崛起的力帆集团、飞虹轴瓦、遂宁烟机、遂宁纺机等大中型机械厂,给我校机机械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床切削加工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床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及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床切削加工技术。

2、我国急需机床切削加工技术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机加工、数控、模具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机加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很乐观。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在市场中的份额。

3、本区域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

近几年,我省机加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前,力帆集团、飞虹轴瓦等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规模,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床切削加工技术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们调研考察的10多家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国机加类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较高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满足企业对机加类人才的需求,各职业学校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加类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加类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些年,学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加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床切削加工,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从业人员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加强机床切削加工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的办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实验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现有电工,车工、焊工、数控、模具技术,计算机仿真,并有一个机加构件加工校办工厂。

2、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提高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重点建设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机加实训中心:可进行车、铣、刨、磨、焊、钳等工种的实习。

数控加工及线切割实训室:配置车、铣、线切割等数控机床,为学生掌握

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

(2)校外基地

学校与多家机加类企业签定了实习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我校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3、教材建设

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我校自编了«车工实训教材»、«钳工实训教材»、«焊工实训教材»等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我校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办成我校的拳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校实验室、师资、图书资料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对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模式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2、开展工学结合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 。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3、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

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4、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修订原有的机加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得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不低于60%,删除原来的“理论力学”、“工厂供电”、等课程,增加“数控加工技术”、等新型实用课程,满足市场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总之,通过对上述企业的走访与调研,对机床切削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机加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本区域内的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人员工需求在不断增加,为提高产品质量及加工效率,实施自动化生产,企业对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的机加设备的需求已大势所趋,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已引起机加制造业、机械工业部门足够的重视,行业内已出现严重缺口,这给我校机床切削加工专业教学及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2007年8月

第三篇:数控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数控技术是数字程序控制数控机械实现自动工作的技术。它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零件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问题。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各类机电一体化设备上。同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数控装臵和数控机械要求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有迅速的发展和提高。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基地,应针对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计划,快速高效地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数控技术人才。我校数控专业是新成立的专业,教学经验不足,为了快速高效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数控人才,我们对用人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从2008年月7月至8月我们对厦门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以调查表的形式进行。调研方向主要为:

1、企业数控人才来源及结构。

2、企业对人才规格的定位。

3、企业对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的要求。

4、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5、对我校数控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二、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通过对企业数控人才结构的调研表明,大部分以中、高职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较少。企业所需的数控人才主要以社会招聘为主,小部分通过职业院校招聘毕业生和企业通过依靠自身力量来培养提高数控人才来满足企业需求。这说明:1.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数控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对在校学生学习期间能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在调研过程中从企业及招聘信息数据来源中表明,数控技术人员人才需求量大。数控技术应用岗位主要有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机床设计、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服务、维护维修、数控管理等岗位需求,且岗位分工明确。尤其以数控技师等综合性人才最紧缺。其中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机床维护、维

修人员由于掌握了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是企业的最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这种人才在企业中被称为金领。其次对能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等这类人才称为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此外为数控机床维护人员,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和参数设臵,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此类人员由于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三、数控专业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校的数控专业的课程设臵一般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为模式。为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电气控制,CAD/CAM,PLC,钳工技术,车工加工技术,铣工技术基础,数控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高职高专统一教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总体上来说,我校的数控专业教材在课程设臵与教材使用方面显得有一些混杂。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宏观摇摆不定导致的。主观上的原因是我校没能对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系统论证,只有凭兄弟学校提供的借鉴及自身对课程经验的积累。

2、就实训条件而言。近几年来,我校为适应办学规模与市场调控的要求,要加强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实训条件。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只采购了一台教学用的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初步建立了一个数控仿真实验室,这学期还计划创办一个设备较齐全的校办数控加工工厂。该工厂可供数控专业所有学生的教学实训要求,整个车间的设备全天候实习使用,并安排专职的指导老师,从社会上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人师傅手把手地认教。我校的钳工实训室也是如此,共有60个工位。虽然学校在数控实训设备上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但就目前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求。由于高职学生主要是向企业提供实用型的人才,动手能力对学生来说相当的重要。因此,希望学校能尽快完善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一个较全面的实习环境。

3、数控专业学生的考证。我校一直以来都要求毕业生实行双证制。我系对学生的考证工作一直放在首要地位。数控专业是新开设的专业,对其不仅要求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书,也要有钳工、车工、铣工、电工证、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等级在中级以上技能证书,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就业天地。

4、师资。目前,我校的数控专业师资力量在全校中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数控专业在社会上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待遇一般都比较高,相比之下,学校给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企业给数控人才的待遇,这就造成了数控人才不大愿意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这就直接影响了我校数控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我国的各高校的数控专业还是以专科为主,学历普遍不高,但数控专业又有别于其他专业,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造成了我校现有的数控教师学历不高。另外就是数控专业是我校新设臵的专业,还没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实训设备缺乏,也造成了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师傅不愿来我校任教。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也相继投入精力,暑期派遣多位教师到青岛等地方进行培训,以适应“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形式。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学校肯加大投入建设,相信对我校的数控专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四、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应突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突出体现实践课程所占有的学时比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实际需求。高职要发展不能光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本身,更要与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共同联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接受高职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要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了解需求、从企业获得培养学生的一手素材,让学生学到的是企业真正所需的东西,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企业实习,

切身体会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增加一些学生动手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体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传授技能的纽带,如果教师不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对所需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很难培养成合格人才。教师的培养有自身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数控专业教学一定要实施任务引领的教学思想,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创设“生产情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多媒体体课件、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全力以赴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体验的空间。

关于数控专业课程设臵建议在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数控专业课程设臵和有效的实施。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臵是以建立任务为引领,以模块化项目教学为主的新型课程体系为方向的。项目课程,可以简言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照搬知识本身的逻辑,而是按照工作项目需要来组织。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组织相关技术知识。自始至终将项目课程的实践放在焦点位臵,而将理论知识处于背景地位。我校刚开始数控专业课程设臵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一直处于变动中,带来了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纸上谈兵。为此,数控专业的老师编制活页讲义,案例型教案、任务型教案、或者是综合实践型的教案,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内容统一整合在校本教材中,以不变应万变,将这一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灵活起来,将会对课程设臵的合理性带来很大的好处。这是狭义的课程。从课程的广义角度,建议我校数控专业的课程设臵应从教学模式选择、数控课程环境、课堂层面改造及数控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施。

第四篇:专业调研报告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调研报告

学生姓

完成日期级: 08试点1班 名: 叶帅 号: 0800201A05 目: 测控专业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年06月18日201

1前言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然而就业是目前高校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话题。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大学生,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涉及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高校中做好就业研究和指导工作,无疑会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 测控专业就业总体状况

2008年到2010年,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毕业生中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管理、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专业,加上自动化(电站自动化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电站测控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共有6个专业和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含电站测控方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测量技术、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与检测、网络通讯及机电一体化等多学科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控技术、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等大中型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电力电子企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测控技术、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

近三年来,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总体就业率在全校都处于较高水平2008届就业率为96.86%,2009届就业率为97.59%,2010届到目前为止就业率为96.76%。测控专业(含电站方向)就业率在全校中也是比较高的。2008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率为92.54%,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站测控方向)就业率为95.31%,2009年就业率分别为93.84%和99.02%,2010年到目前为止就业率分别为95.77%和96.1%。但在学院里与其他专业相比,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率相对偏低一些。因此,做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能够对以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有所帮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误区和影响因素

结合近几年对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工作,笔者发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由于相互比较、家庭影响等各种原因存在一定误区。

1.非电不去

由于这两个专业是属于电力学院的电自学院,不少学生认为电力学院、电自学院在电力行业具有优势,就可以进入电力行业就业。同时受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入电力行业就业较多的影响,再加上电力系统待遇优厚,不

少学生在就业时存在非电力行业领域不就业的想法。但实际上,就业是由市场客观需求来决定的,市场与就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2.非国不进

在很多学生希望能进入电力行业就业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就业目标就是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考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就业,认为到这样的单位就业,工作稳定、待遇不错,非国不进,存在着追求稳定安逸的思想。有的毕业生也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父母和家庭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建议,也导致非国不进这样的结果。

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在就业前,首先要通过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早地做好面对就业的心理准备,避免临阵退缩和手足无措等被动局面的出现,消除面对就业“等、靠、要”的局面,使他们有信心积极主动应对就业。同时还要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其次才是择业,在能够就业的基础上再择业。在就业过程中要多渠道、多行业、多区域进行搜集就业信息,破除区域和行业限制,增加就业机率。同时,要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根据自身情况给自己正确定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2.指导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如果在毕业时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那就需要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而就业竞争力如何获得,这就需要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需要创建就业资本,多方提高能力,学会自我营销。这些可以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实践锻炼、考取等级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取。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营销,包括简历的制作、求职面试、求职技巧等,这些也需要在就业前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培养、锻炼和提高。

3.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就业

每个毕业生都有他们各自的专业依托,每个专业都有它自身的专业背景和领域,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就业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地指导。即使是同一专业,可能专业方向不同或者每个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水平不同都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去向和选择。因此,要细化分类指导,区别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做好与其他学校同专业的比较工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本专业与同学院的其他专业的差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依托专业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或经验等局限,可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寻求校内专业教师帮助或者校外行业领域内的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4.设立适合自己的保留工资

保留工资是指个体劳动者在工作找寻前或在工作找寻过程中给自己设定的可接受工资的下限,如果求职者找不到此工资下限的工作就会继续进行工作找寻,而一旦有雇主愿意提供等于或超过该工资下限的工作,那么求职者将停止工

作找寻而接受这份工作。在给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保留工资的时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尽量减少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达到期望和现实的一个契合点。当现实和期望的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就需要调整保留工资,这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不断磨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将自己在社会中正确定位的过程。而这个保留工资也是就业的底限。

结束语

经过统计和分析,近三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含电站方向)总体就业率较高,但与学院其他专业相比还有差距,低于学院平均水平。但这两个专业近三年就业率在不断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上海生源的就业率相对于外地生源来说稍低;电站方向就业率高于非电站方向,违约率也高于非电站方向,但违约呈逐年递减趋势;毕业生在电力行业就业呈逐年递减趋势,非电力行业就业呈递增趋势。

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非电不去、非国不进、非沪不留、“等、靠、要”的误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就业,设立适合自己的保留工资,建立就业反馈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人民论坛

(2) 潘莉莉. 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职业获得的比较研究——以安徽省部分本科院校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3) 孙浩然, 冉昆玉. 工科大学生就业特征及其对就业指导的要求——基于安徽 高校的调查分析.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第五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摘 要】为进一步摸清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和学生对项目教学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特别设置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表。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在数控专业教学情况,教师参加培训经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师参加何种培训方式等。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办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中职教师难点问题。

二、调研目的

淡化原有的应试功能,关注学生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增强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其有学习的成就价值感;促进其专业技能的不断进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就业适应性。同时为了了解我校示范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和学生对“项目+任务”教学方式的认识以及教师和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培训、学习、评价和课程建设等情况的了解,为示范校建设各门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以便为示范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方法主要有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电话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

四、调研分析及结论

1.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从学生调研问卷分析可知学生不知道项目教学法的占67.2%、喜欢“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占65.8%、喜欢应用“项目+任务”教学的老师占58.2%、对“项目+任务”的课程感兴趣57.8%、看过“项目+任务”相关的书籍较少的占58.2%、自学时碰到“项目+任务”相关难题请教老师的47.1%、项目+任务教学效果好占36.1%、“项目+任务”学习占43.2%、在“项目+任务”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一般70.1%、中职开始学习“项目+任务”教学法的占61.1%、中职学校的同学没有学习过“项目+任务”教学占59.1%、数控专业课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课程有数控编程、机械基础、学校所有专业课都可以使用“项目+任务”进行教学的占64.2%、实训课是应用“项目+任务” 进行教学的占61.2%、“项目+任务”对你其他科有帮助的占52.3%、学校教师应该在“项目+任务”教学作传统教学方面改善占50.7%、教师应该进行“项目+任务”教学培训占74.6%。

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调查问卷分析可知:教师的基本信息是从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大多半路出家的较多,职称相对较低、年龄结构较年轻。教师在数控专业教学情况,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较多,从事专业实践的教师大多从企业、行业聘请较多。教师参加培训经历看参加项目+任务培训较少、各类培训中在职培训较多、参加市级、国家级培训和时间在增,出国培训很少。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否具备“项目+任务”教学的职业能力增强、具备“项目+任务”知识能力增强、具备“项目+任务”实践能力增大、应用“项目+任务”教学能力较好、教学研究能力较少。教师参加“项目+任务”职教理论课程培训较多、“项目+任务”专业核心课程增多、“项目+任务”专业一般课程较少、“项目+任务”实践课增多。

2.分析结论

项目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都动起来运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完成项目任务。教师除了做指导性工作之外,还必须加强项目任务实施每一步的考核,考核实现“零距离”,准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强化过程考核,达到“以考代管”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阶段、分项目进行教学和评价,不断完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结构机制。

(2)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分别考核,其中实践能力考核占较大比重,强化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的评价能力。

(3)项目学习各个阶段都可成为考核过程的一个标准,素质表现在考核结果中应有体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

(4)加强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强化企业评价机制。

(5)要有多媒体教室采用软件教学,这样既节省资源又使学生易学易懂。

(6)不再以传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应注重和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和职业鉴定机构间评价体系。

五、改革思路及建议

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1.通过项目教学,整合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原有实践经验,使教师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的。

2.同一个项目的教师围绕达成共同目标而相互间开展学习交流和合作性的互动,使教师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教师参与到项目中,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相长。

4.由于中职生存在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不强,渴望寻求成就感等特点,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可以很好的适应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的改变了学生厌学状况,旷课、上课睡觉、上机玩游戏的现象大大减少。

5.项目教学活动,让学生能运用知识、原理、方法于项目的分析、规划与实施之中,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6.基于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和互动。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共同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上做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荪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探讨[A].2008

[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周中克.数控加工工艺信息平台[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魏保立.数控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上一篇:质押合同工商银行下一篇:专业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