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生命绽放异彩

2024-04-20

让更多的生命绽放异彩(共8篇)

篇1:让更多的生命绽放异彩

让生命绽放异彩

【设计理念】

──《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在本组的导语中,教材还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在《触摸春天》课后,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办墙报”的泡泡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既然教材以专题来组成单元,而且口语交际与习作一起编排,因此,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允许学生既可以就某一方面内容来谈,也可以把几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谈。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披文入境理解生命

1.激情导入: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2.提问:你怎样看待生命?下面这些人的做法可取吗?大屏幕显示有些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或经不起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而采取轻生的做法的资料。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轻生者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勇于向病痛、向困难挑战,才是生活的强者。

【设计意图:课始,老师在学生已对生命有所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反面资料,让学生进行评判,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二、唤起记忆感悟生命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学生可以参考资料中的某一方面来谈,也可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另选角度来谈。)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这一环节在学生明确训练提示后,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资料,联系旧知进行感悟。】

三、创设空间畅谈生命

1.创设语言情境: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准备举办一期主题为“生命”的节目,到时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做嘉宾。你们想不想去啊?一听这话,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①你们想说些什么?想怎么说?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

②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③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没听明白的可以向他(她)提问,让他(她)把语言说清楚。

2.创设活动情境:

①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们来评一评,谁说得最好?说说你们的理由。

②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③你们从他们的发言中得到了那些感受启发呢?

④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畅谈。(允许学生或深或浅的谈出自己的见解,不强求一致。)

3.创设表演情境: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如邻居XX失去双手,但他怎样学会用脚刷牙、洗脸、写字等),几个同学自编自演。

②学生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主要要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怎么样等这些方面来评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学生的表演,更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四、多方评价深化生命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4.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5.学生齐读,深化对生命的看法。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课的评价目的在于反馈情况,推动语言表达的发展。设计评价方法时应首先考虑引导孩子们用赞许的目光去看同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尊重别人。所以不管是模糊评价还是积极评价,也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应该是积极的。师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只有这样,发言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正面评价,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了其语言表达的勇气。在交流中,才会轻松地交流,才会表达各自独特的意见、感受、体验,从而才有可能出现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激情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的哪些内容、观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把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是一篇佳作了。这节课就让我们尽情地抒写我们的情怀吧。

二、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3.结合本组课文,探究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梳理,归纳得出:这些课文都是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4.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用上这一表达方法。

三、试写初稿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定稿

完成初稿后,请学生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赏评佳作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3.誊写作文。

六.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设计意图:这两节作文课,旨在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作文其实是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已经激活了思维,因此,在作文课中,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写和写什么”。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自我生成写作策略,这是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同时,通过办报,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2:让更多的生命绽放异彩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二岁前是幸福快乐的,象所有健康的孩子一样,幼小的生命在父母的极力呵护下,恣意的享受着快乐却短暂的童年时光。

二岁到四岁时的海伦是痛苦、焦虑的。因为一场大病,她远离了光明,听不到任何声音,不会发音说话。她成天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怎样,也不敢去想。她失去了一个健康孩子应有的大半快乐,生命在绝望中一分一秒地熬过。

四岁开始,快乐再次降临。海伦的父母没有减少更没有放弃对她的关爱,沙莉文老师的到来,让幼小的海伦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曙光。“沙莉文老师让我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爱的喜悦和惊奇之中,让生命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爱意。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让我体味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和更有意义。”海伦的生命从此开始绽放异彩!她尽情地享受着知识带给她的快乐,她用心去和自然亲近,真情地感受人间的大爱……,她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对美好世界的精心描绘,对人间真情的透彻感悟。

海伦是幸运的。她有一对珍爱她的父母,让她一直生活在爱的怀抱里。沙莉文老师独出心裁的教育和用心呵护,点燃了海伦心中向往光明的烈火。

海伦是坚强的。她没有因为生命遭受意外的打击,丧失生存的信念和勇气,相反,她用热情和坚毅,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抗争不屈的强者之歌。

海伦的生命是奇异的。她的遭遇、她的奋争、她的成就、她的感悟,以及顽强生命的可歌印记,都给后人尤其是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篇3:让作文教学绽放生命的异彩

一、激发情感, 抓住契机, 让学生有话想写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充满激情地, 想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词语。”在教习写作“一件家务”时, 我布置学生预先学做一件家务, 再把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作为体验的重点, 注意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别人的语言、动作等。第二天课堂上, 让学生交流, 做了什么家务, 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众说纷纭, 真是困难重重。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情绪高涨地介绍自己做家务的体验时, 我说:“课堂上, 一个个说太费时了, 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与做家务有关的事写下。”学生们两眼发光, 迫不及待地拿出纸笔便唰唰唰地写起来。从家务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家人的辛苦, 激发对家人的敬爱, 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 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 表露心声, 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二、内外结合, 丰富情感, 让学生有话易写

作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 (生活) 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作文的自由王国。

1. 立足课堂, 充满活力。

学生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喜欢生动灵活的训练形式。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立足课堂, 充分利用教材, 认真上好语文课, 学生通过对文质兼美的课文的阅读, 积累词汇,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教师还要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寓教于乐, 力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充实生活, 丰富源泉。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 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 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 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 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

三、不拘形式, 表达情感, 让学生有话能写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 倡导自由表达, 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由于心理个性不同, 知识背景、经历不同, 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 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 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 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 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才是春, 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 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学生, 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 (内容) , 选择恰当的语汇和种种表达方式 (形式) , 不要生搬硬套、机械模仿。

1. 说写结合, 从说到写。

中年级学生作文要求其中之一, 就是要求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其实, 让学生说话本身就是组织材料的过程, 也是情感流露的过程。

2. 珍视日记。

学生写作文, 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日记可以说是学生自由练笔的场地, 在这里, 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写人记事, 写景状物, 抒发感想, 发表议论, 或写突发异想等, 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日记是学生敞开心扉情感倾吐的天地, 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阵地。不拘形式, 不限内容, 自由驰骋。

3. 书信。

写信也是交流生活、沟通情感、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形式。平时鼓励学生与书中人物, 与身边人物, 与亲戚朋友通信。在书信的交住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倾吐, 习作自然觉得有话可写了。

4. 写评结合。

教师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作后点评之中, 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写评结合, 写一段, 评一段, 改一段, 通过同桌评改、小组评改、集体评改等形式, 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 此时, 又一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与他人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 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让学生想写、易写、能写, 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摘要:学生只有学会交流, 学会思考, 学会认识生活, 学会感悟, 才能写出好文章, 才能真正的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课堂习作的重点是在习作课堂中创设情境活动, 以真情实感为切入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才能为学生习作提供内容, 增强训练能力。

篇4:让语文课堂 绽放生命的异彩

一、更新知识结构——生命课堂的首要前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对问题的分析讲解入木三分、得心应手。例如,讲到“林冲”就能带出“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精彩的故事;提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教者总能将霍金、张海迪等中外名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注意力集中,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有的教师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逻辑缜密,但是对问题的讲述,语言贫乏,缺少感染力,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捉襟见肘、黔驴技穷的教学窘态,学生乐趣何来,还谈何生命成长!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加之源头活水的补给,才能积淀教育智慧,在课堂上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焕发亮丽的光彩。

二、融洽师生关系——生命课堂的情感基础

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儿童能有尊严的学习。一句温馨的鼓励、一次真情的赞美、一次成功的体验,都是对儿童人性的关怀和生命的关照。教师对孩子悉心的呵护已成为隐形的课程资源,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要学会包容,善待美丽的错误。儿童的本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潜在的可能说明儿童还不成熟,还会有缺点、出差错。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挖掘错误中蕴藏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错误成为启迪思维的催化剂。第二,要学会赏识,尊重儿童的独特见解。儿童具有独特的思维,总以他独特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应尊重儿童学习的原生态,悉心呵护童心创造。第三,学会等待,关照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思维水平,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感悟存在必然的差异性,这就要我们学会等待。等一等,纠错就会水到渠成;等一等,精彩就在眼前;等一等,每个人都会成功。一位名师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教学语言无不体现他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你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读一读吗?”“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慢慢说,老师等着呢!”“你来说,相信你会说得更棒!”在这堂课上,学生在教师亲切的询问、耐心的等待、赏识的言语中慢慢地体会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坚守儿童立场——生命课堂的核心条件

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此,教学应站在儿童立场上,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发展去考虑,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生命的拔节。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思路的形成无不从文本解读开始。只有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才能了解学生已学的、应学的、要学的,才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找准问题切入点,制定好准确的课时目标,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手段,预设好合理的教学环节,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节能。如,在教《水》这课时,因为有了儿童视角的解读,才会发现:以现有的阅历经验,他们对“狗尾巴草”知之甚少,怎么办?不讲学生疑惑,如讲述,一两句话不一定讲得清楚。于是,网上找来晒干狗尾巴草的图片呈现于课堂,并把它与四兄弟插图放一起。学生在惊叹中感受没有水的苦涩,真切感受水的珍贵。

“教”的存在是因为“学”的需求。只有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才能就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准确下镐,因学定教,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实效。

四、遵循语文规律———生命课堂的必然归宿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予人文关怀,让他们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如,教学《珍珠鸟》这课,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逆向解构文本,关注作者言语表达,破解语言密码。学生在品味“一点点挨近”“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啄两下我的手指”等动作的同时,既领悟到小珍珠鸟试探的心理,又渗透动作描写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此环节中深刻体会到作者细致入微的刻画,丰富了自己语言积累,为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课堂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它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生命课堂注入活力;更需要我们拥有爱满天下的育人情怀,为生命课堂增添亮色。

篇5: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目前,各位课题组的教师都在根据自己所担任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但由于方式太单调或者太生硬,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些心灵和精神上的教育不需要太多地设计,也不需要刻意地安排,它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真实,因此,让学生的心灵之花自然绽放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力争达到的目标。

语文教学历来是“文、道”一体的,语文教师把生命的意义和民族的精神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是责无旁贷的,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和思想课,但语文课可以适时地把那种真善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使孩子的心灵之花在语文学习中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很有效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它能将人性美之根深植于学生的心底并绽放绚烂之花。

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环节,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学生可以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可以谈社会生活及自己的看法,可以推荐有哲理有感情的文章或经典诗词。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谈论生活中天价手表、天价手机有人争相购买,社会上从比名车到比名狗、学生中比名牌„„可以说,比富现象是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畸形的跟风和炫耀心理。我微笑着对她表示赞赏,并适时加以补充:我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国年轻人的手机更换率却很高,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你们是否也向父母要了高档的手机?高档的服饰?我希望大家能认真的思考。有的学生交流了自己出游时的感受,她很痛心地说:在游玩过程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摘树叶,攀缘树木,有的古树旁边明显地立着牌子“保护古树,禁止攀登”,可很多人熟视无睹,抢着爬进栏杆的古树上拍照。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摘叶的时候,在攀缘树木的时候,已经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使自己的心灵有了污点。我看到有人摘叶、攀缘树木时都提醒他们,可人那么多,我又怎么能提醒过来„„我们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我凝重地对其他学生说:让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践踏草地„„有的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书上一些有哲理的感人的文章。学生从韩少功的《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中感受到人、动物、自然的相互温暖与感激;从徐伟军的《那一抹微笑》中懂得每个人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感激,生活就超越了贫穷、陌生,人的心灵就得到温煦;从苁蓉的《穷人的的自尊》中开始思考自己做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要学会尊重。学生在三分钟演讲里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自我教育,这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有效地多。

二、让学生从优秀诗文中汲取生命营养

优秀诗文,本身就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营养。我指导学生摘抄优秀诗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放声朗读优秀诗文,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叩问伟大的心灵,从中获得创造的智慧和力量,汲取了生命的营养,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如在教《沁园春•雪》时,上阕我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的领悟情感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产生共鸣。然后让他们再次诵读,结果激情

飞扬,为下阕的“论史言志”的领悟做充分的蓄势。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

每一次和李白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狂热和激情;每一次和杜甫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沉重与感动;每一次和王维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宁静与诗情;每一次和鲁迅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崇拜与热血„„语文课在育人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如何发挥优势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诗人汪国真曾这样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自然渗透做人的优秀品质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是将学生责骂一通,还是给学生讲道理,抑或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我不会忘记当我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惭愧的表情,不会忘记当我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的鸦雀无声。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美好的心灵种子播洒到孩子的心田。

其次,在授课中自然地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性中真善美。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让学生课下查阅朱自清的有关资料,上课时作介绍。有学生在课上慷慨激昂的作了介绍:1946年仲夏,朱自清走出了书斋,义无反顾地投

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中。他拖着病重的身躯,不为五斗米折腰,饿死不领国民党的嗟来之食。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对朱自清这种高风亮节的人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以一生的经历,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气节。他的发言使很多同学受到了震撼,我顺势补充了几句: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他是否有操守!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四、师生用笔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互动中寓教育于无痕

随笔是我最喜欢批改的作业,因为随笔里的文字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且我喜欢在随笔里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予以指导。一个学生写道:一次研究课上,由于老师管得比较严,我们不习惯,与老师发生了言语的冲撞„„她虽然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再发生,但言语中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觉得是老师的错。我看到后,马上在她文章后写道:“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最期待的是你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然后改正,你们做到了吗?”另一个学生写了自己在校运会上几次摔倒,但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即使擦破了手和膝盖仍坚持跑完了全程。我在后面写道:“你是好样的,坚持下来就是一个英雄。相信你也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那么热爱你所处的集体吧,为你集体的荣誉拼搏吧!”有的学生在随笔里写了自己糟糕的成绩,写了自己的苦闷,甚至绝望。面对这些,我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使他燃起对学习的渴望,告诉他生命中难免有低谷,我相信他一定能走过低谷,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且用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来勉励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随笔

里,师生敞开心扉,用真诚的文字互相感动,教师也很好地将生命的意识和人性的光辉渗透其中。

一位教育家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当然,要达到这种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我们用智慧进行不懈的探索。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将生命教育和民族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角角落落,力争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地完成语文学科的育人任务。我们知道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实验课题教师个人简介

该同志是锦州市二十三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他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任职以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于奉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理论学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在工作中,他针对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提高用理论指导、驾驭工作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朴实无华的学风,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不足找差距,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几年来,自己多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经常工作到凌晨以后,杜绝了浮华和表面文章,练就了教育教学工作较为过硬的基本功,在现职岗位上得到了成长锻炼。

自该同志参与实验课题工作以来,能积极主动开展实践研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生命教育绽放异彩,为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生活上,该同志为人朴实,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学生如夏天般热情,对待工作不畏难、不抱怨,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篇6:生命驿站绽放异彩

——向吕榕麟同志学习有感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求学的目光;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时代旗帜的教师魂。

——题 记

曾几何时,人们把所有赞美的语言都献给了老师: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塑造未来的雕塑家、是园丁、是蜡烛、是春蚕。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吕榕麟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求索的一生,是时代教师魂的一面旗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多年来为人师表,在三尺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在脚踏实地干;没有望洋兴叹的感慨,却用滴水石穿的信念在前行;没有身为人师的骄傲自负,却在收获着一季又一季的桃李芬芳。我想:身为老师,我亦足矣。

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量更是超出正常工作量的几倍。在我接手的这个五十七人的班级里,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每天都要和学生接触、交往。认真正确处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恰当的关系,班级的工作会顺利完成。我深深感到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绩,辛苦有价值,量的积累就会带来质的飞跃。教学路上风雨不断,却泥泞留痕。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我收获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和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勇气。这才是我最珍视的财富。

篇7:让课堂绽放异彩

让课堂绽放异彩

今天,我听了本校教师郭丽娟讲的一节语文课,内容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找出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对所找细节描写进行批注;活动二是说说“理想的风筝”在文中的含义,两个活动的设计涵盖了课文的重难点。此外教师还设计了对作者苏叔阳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学生和作者的共鸣。从设计看来,教师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可是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却没有教师预想的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我想除了学生没有达到教师预想的预习之外,教师的引导启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大家的议论纷纷中我也受到了启发。

一、把握全文,把课文读短。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全文篇幅较长,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几乎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是做不到的,因此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就要把握全文,把课文读短。那怎样做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抓住课文讲的三件事中的重点句子,比如:“教师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而他没转一次,就引起同学学一阵激动的心跳。”“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棍,蹦跳着追赶着线端,叫着:‘你们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同时也不能丢了文中环境描写和作者情感流露的句子,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主旨。教师在教学中围绕

这些句子展开教学,就以点带面,起到以“牵一发而带全身”。

二、关注细节,使精彩呈现。

“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细节。首先要注重课文中描写的细节,只有抓住细节,精彩才能呈现。在这篇课文中可抓住“又”“每逢”“笑”“转”“泛”“漾”等细节描写进行教学,这样,既抓住了课文重点,又可在这些细节中展现瞬间的精彩。其次是关注课堂中细节的的生成。课堂中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教师不可预料的,是有特定的情境下出现的,作为教师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关注课堂生成,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

三、善于引导,让个性出彩。

课堂是思维的碰撞,是个性的展现。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课堂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评判对与错,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个性得到张扬。比如在讲解“倘若她还在世,不,一定不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在这里的深意,它是作者对刘老师思念不尽的深切流露,更是刘老师在作者心里种下“理想风筝”的由衷展现。抓住了“不”,可把课堂推向一个出彩的点,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

篇8:让作文走入生活让生命绽放异彩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了学校老师普遍关注和重视。作文教学虽然比课程改革前有了明显进步, 但它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偏差, 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归纳起来,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训练计划性不强, 随意性大, 缺少完整的训练体系。一直以来, 作文教学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教师大多根据个人喜好或单元教学目标来进行作文训练, 随意性大。这样势必导致各年级之间作文训练交叉或跳跃, 影响训练的系统性, 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2.作文起步晚, 训练密度不够, 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传统作文教学起步较晚, 大多从三年级才开始;学生作文写的次数少, 两周才完成一次写作训练, 一学期下来写8篇作文, 这样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眼高手低, 看什么题目都会, 写什么题目都不行, 写出的作文水平不高。

3.读写脱节, 阅读和写作不能互相促进, 互相给力。不少教师阅读教学, 只注意教材的本身, 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生活阅读。这样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而且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 造成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局面。

4.关注生活不够, 习作缺少应有的生活积累。传统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作文的本身, 不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事物, 积累生活素材。学生的写作经常脱离生活实际, 总是闭门造车, 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童趣, 缺乏天然的灵性, 久而久之写作也就成为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的一种额外负担。

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 我们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 针对语文教学现状,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小学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内涵解读

“小学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的内涵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五段”指的是小学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为一段。五个年级整体设计, 各年级分别有自己的实践目标、训练内容、指导方法。年级间循序渐进, 梯级发展。 (我们计划五年完成总训练量500篇, 分到各年级段的任务是:一年级60篇, 二年级80篇, 三年级100篇, 四年级120篇, 五年级140篇。500篇是底线, 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三线”是指课堂教学线、课外阅读线、社会生活线。这三条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互为补充、互为依托、互相交织的整体训练体系。在三线层面上, 我们的理解是:课堂教学是写作的引领, 课外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化”强调学生的作文离不开活生生的生活, 生活是习作不竭的源泉。作文是为了反映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 是生命的演说, 是感情的流露, 是思想的表达, 而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作文应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 是像呼吸、饮水一样自然的生活需要。

“小学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主张大作文观, 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化”因“五段三线”得到有效实施, “五段三线”因“生活化”而充满灵动显得丰富多彩, 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支持。“五段三线”是载体, “生活化”是作文的宗旨、灵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 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的空间有多大, 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的创新

“小学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创新体现在以下6点:

1.小学阶段五个年级的作文教学整体设计, 作文教学就有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增强了小学作文的计划性, 避免了年级之间交叉、跳跃的作文训练, 使小学作文教学变得有章可循。同时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也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2.课堂练笔、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三条线拓宽了小学生的视野和范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学知识、学方法, 而且要进行大量的课堂练笔, 促进技能的转化。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为练笔积淀丰富的语言素材。社会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沐浴, 同时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较好地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3.生活化是小学作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它密切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 既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种状态。生活化一方面揭示了作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作文必须反映生活的真谛。生活化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成为学生生命的流泻、情感的喷发、心灵的倾诉、思维的闪光。“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生命因作文而绽放”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状态。

4.生活化作文重视了现代信息技术下博客这一先进写作方式的应用。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校信通博客写作, 教师全程跟进参与评价、指导, 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浏览学习。博客使得作文更加便捷, 更加生活化、更具分享和交互性。生活化作文能激发家长的主动性, 教师引导家长带领孩子走入生活, 和孩子一起写博客, 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和提高。

5.生活化作文为素质教育在小学的深入实施开辟了新的途径, 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载体。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三条线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 孩子们主动地感知世界, 积极地认识世界, 不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写作成为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方式。

6.在发展性教育的大背景下, 生活化作文和自主养成教育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自主养成教育为生活化作文提供大量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有的可写;生活化作文很好地呈现了自主养成教育的过程与反思, 促进了自主养成教育的形成。

四、实践研究过程、步骤与措施

课题研究两年来多, 我们全校语文教师, 严格按照各年级的实践计划, 脚踏实地地展开了生活化作文实践, 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三条线上的作文实践训练,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指导阅读方法, 训练习作技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分年级制定实践计划, 循序渐进、梯级发展

“小学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要求五个年级段分别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三学段写话、习作阶段目标, 制定自己的实践目标、训练内容、指导方法。

在训练内容层面, 课堂教学引导、课外阅读借鉴、社会生活练笔三管齐下, 年级间统筹兼顾、循序渐进, 梯级发展。

(二) 以快乐的语文课堂为依托, 训练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 设置这门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 我们将习作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语文课中渗透习作指导, 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1. 低年级:以说促写, 提前起步。

低年级的课文,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老师们在课堂上进行语言的训练, 拿课文做例子,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说话的基础上练习写话, 为学生的写作铺路搭桥。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激发兴趣, 模仿写话;利用插图, 指导写话;把握特点, 分类写话;放飞想象, 自主写话。在老师们的指导下, 孩子们写出了富有童趣的作品。

2. 中年级:由段入手, 扎实训练。

到了中年级, 老师们在课堂上,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仔细领悟课文中精美文段的具体表达方式方法, 边学边练、讲练结合。通过仿写文章结构、改写故事经过、续写故事结尾等多种办法, 扎实训练, 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由量变到质变。

3. 高年级:研读文本, 学习写法。

高年级时, 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我们在课堂上, 运用多种形式, 指导孩子找到文本中的写点, 让孩子们续写、改写、补写、写读后感等。如学习《月光曲》一课时, 课文是用第三人称的口气, 讲述《月光曲》的创作传说。学习文本后, 指导学生以第一人称口气, 分别从贝多芬、盲姑娘、皮鞋匠的角度演绎《月光曲》的传说。这样一来, 一篇课文在学生的笔下变成了四个版本。把握了文本的写点, 学生在一篇篇练笔中, 写作技巧日趋熟练。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自由表达;引导学生把阅读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学以致用, 丰富技巧;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让他们大胆、自如, 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我们觉着“例子”不仅是一种凭借, 同时也是一种手段。我们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例子”, 让它在学生的写作上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三) 以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基础, 丰富写作语言

“小学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重在激发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我们带领学生欣赏品味精彩片段, 体悟写法;定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

1. 低年级:多向共读, 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从一入学就爱上阅读, 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实验, 带着学生多向共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有针对性地精选绘本, 每周的阅读课师生共读绘本。师生共读, 彼此间就有了共同的语言, 真正达到理解和尊重。为了让孩子们把萌芽状态的阅读兴趣持续下去, 老师们还动员家长配合, 给家长上亲子共读指导课, 指导家长如何开展亲子共读, 让家长与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 亲情更加牢固。一本本绘本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田, 绘本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绘本在他们的心田里开花结果。自然而然地, 孩子们热情高涨地完成了一篇篇写绘作业。

2. 中年级:广泛阅读, 规范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高内在素养和作文水平的最好方法, 莫过于广泛阅读。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沟通, 是获取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文学素养的储备和积淀。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我们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引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并且规范了读书笔记的格式。 (1) “摘抄式”:摘抄精彩词语、句段。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 在读的过程中, 对其中精彩的词句、段落进行摘抄, 为写作积累素材, 以便出口成章。 (2) “心得式”:读有所思, 读有所获, 写出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之后, 要求孩子写出读后感, 这是十分有效的写作训练途径。

3. 高年级:深度阅读, 注重感悟。

我们经常根据单元进度向同学们推荐一些有利于成长的书籍, 如《稻草人》《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爱的教育》《名人励志故事》《普希金童话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小兵张嘎》《鸡毛信》《城南旧事》等。我们还把课外阅读推广到家庭, 通过家长会、有目的的家访等手段与家长交流、沟通, 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指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制定阅读计划, 并开展了亲子共读征文, 举办了亲子共读交流会。

阅读的过程是孩子们不断亲近经典、滋养心灵的过程, 是了解民族文化历史的过程, 是引领他们寻找民族之根的过程。我们这样一层层地引导孩子们有序地进行阅读, 一定会为他们的一生打下坚实基础。

(四) 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源泉, 积累写作素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我们主张作文生活化, 生活作文化。各年级语文教师结合年级实践计划, 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让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用自己的语言将体验表达出来。我们把作文教学回归了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会写作, 并且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1.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生活, 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作文的矿藏,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情境, 美好的人物、心灵, 它们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对美的期待和向往。当春天来临了, 老师们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春天, 观察家属区的花园、路旁的柳树、学校的草地、公园的一角都有哪些变化,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身边的春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感受到了春天是美的, 从而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当久违的大雪飘飘洒洒从天而降时, 带着同学们奔向操场, 用手接住飘落的雪花, 观察雪花的形状, 尝尝雪花的味道, 看看雪中的美景, 享受这粉妆玉砌的冰晶世界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欢畅……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体验中, 孩子们慢慢认识到, 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眼睛洞察来自生活的点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收获。为了丰厚学生的生活积淀, 我们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学生生活, 带他们去创造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从而开辟作文创作的源泉。我们在校内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快乐大课间活动, 在校外开展的“十个快乐之旅”,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语言、体验情感、净化心灵, 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一次活动, 都是一个难忘的记忆, 也是一段精彩的人生旅程。“经历即文章”,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了视野,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激发了写作的灵感。

3.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生活中反思、感悟, 学写生活随笔。教育家陶行知说:“作文即做人。”我们引导学生不仅仅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而且要冷静思考, 学会反思感悟。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及时梳理自己的经历, 学写生活随笔, 把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 加上自己的反思感悟, 既锻炼了写作能力, 又提高了个人修养。作文的目的不只是锤炼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学会做人。

五、实践研究带来的收获

1.通过两年来的作文实践研究, 小学作文的整体训练体系逐步得到了构建。五个年级的训练计划较好地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文训练无计划、无目的、无序列的现象。老师们不再为作文课讲什么而发愁, 学生们也不再为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而苦恼。写作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2.作文生活化的理念得到了明确的确立。老师们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记录生活, 丰富的生活成了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学生的写作素材变得立体丰厚。生活化作文顺应了小学生的自然天性与表达冲动, 孩子们把思考倾注笔端, 把情感流泻纸上, 自由写作, 直抒胸臆, 体味“我思故我在, 我写故我快”的精彩。在生活中写作, 在写作中生活, 写作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写作像生活一样自然。

3.生活化作文点燃了孩子们的写作激情, 彻底改变了被动的写作状态。由过去脱离生活的“要我写”, 变成了反映生活、记录生活、享受生活的“我要写”, 破解了作文教学的难题, 突破了写作的瓶颈。

4.阅读和写作得以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大量的课外阅读给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经典范例, 促进了学生习作素养的全面提升。有计划、大密度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阅读积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一次次的练笔中, 孩子们品尝到了阅读积累的乐趣。

5.博客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老师、家长的共同写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系统和广阔的空间, 促进了学生、老师、家长的共同发展。在校讯通里, 我们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博客圈。近几年, 十几个班级获得了校讯通书香班级。40多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天使”。

6.学校老师组织各年级学生积极参加作文竞赛, 每次都能大面积获奖, 这也是我们生活化实践研究丰硕的成果。许多语文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 积极组织学生向各类报刊投稿, 发表的作品不胜枚举, 不少班级学生作文在《濮阳早报》上专版发表;各个班级和一大批用心的家长还定期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收集整理成册……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 并在报纸上发表, 学生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 也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

六、关于生活化作文的思考

1.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五段”中每个年级段要相互衔接、循序渐进、梯级发展;“三线”既要各自突出重点、发挥优势, 又要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最终, 要实现训练体系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

2.作文生活化, 阅读是基础。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标》要求, 确定必读篇目。“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阅读名篇名著。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要求能体现出序列化、层次化。课外阅读一定要做到科学化、系统化, 既要保量又要保质。

3.生活日记和博客是生活化作文需要坚持的写作方式。日记是抒发心灵之声、交流思想的平台;博客便于修改, 便于交流, 便于保存, 更趋于让作文生活化。指导学生养成这两种习惯, 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上一篇:牧场之国教学反思下一篇:《沁园春?雪》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