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浪漫主义

2024-05-19

外国文学浪漫主义(共8篇)

篇1:外国文学浪漫主义

《外国文学》(下)期末复习重点提要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基础知识

&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德国:发源地,早期“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夜的颂歌》 & 晚期“海德尔堡派”,格林兄弟,小说家霍夫曼 &海涅,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英国:湖畔派三诗人

华兹华斯“大自然诗人”,代表作《丁登寺》,《抒情歌谣集·序》: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宣言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 &雪莱《致云雀》、《西风颂》“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怎能遥远?”“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济慈《秋颂》《忧郁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纯美说”对唯美主义的影响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众多“拜伦式英雄”典型。

《唐璜》讽刺艺术

&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艾凡赫》

& 法国:夏多布里昂,擅长异国情调和“废墟美”的诗意描写,《勒内》:孤独、忧郁、厌世的“世纪病”典型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沃达夫的形象

乔治·桑 田园小说《魔治》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茶花女》 雨果

《〈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对照”原则。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九三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更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俄国:

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茹可夫斯基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抒情诗《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小说《驿站长》 维林

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小人物”形象,开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先河。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女主人公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理想的贵族妇女典型。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开创了多余人形象系列。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毕巧林是一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 美国: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见闻札记》(《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库柏《最后的莫希干人》,开创了“西部文学”的传统 爱伦·坡,现代派的祖师爷,侦探小说开创者。

霍桑 《红字》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狄梅斯代尔,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麦尔维尔 《白鲸》 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草叶集》创造了自由体诗

二、名词解释:耶拿派、美丑对照原则、湖畔派、恶魔派、拜伦式英雄

三、重点作家:拜伦、雨果、普希金

四、分析思考:《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塑造上的对照原则。《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唐璜》的讽刺艺术特色。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一、基础知识部分

(一)现实主义文学

& 基本特征:

1、冷静的客观性和严肃的真实性。

2、深刻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揭露性。

3、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

4、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代表作家:-----梅里美:《嘉尔曼》(《卡门》)卡门形象:恶之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社会叛逆者-----司汤达: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现实主义的宣言;《红与黑》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副标题:1830年纪事。四个典型环境:维里埃尔小镇、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侯爵府、监狱,两个女性: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出色的心理描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思想内容:

1、反映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2、描绘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欧也妮·葛朗台》: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高老头》: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罗道尔弗、赖昂、爱玛,副标题“外省风俗” “包法利主义”: 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莫泊桑:《羊脂球》-----都德:《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描写劳资矛盾小说《艰难时世》 《双城记》:巴黎、伦敦,人物: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得伐石太太、卡尔登、露西-----萨克雷:《名利场》,女冒险家和投机者蓓基·夏泼,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罗彻斯特)艾米莉《呼啸山庄》(希茨克利夫、凯瑟琳)-----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亚雷、安玑·克莱)-----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野天鹅》-----易卜生:《玩偶之家》,争取妇女解放的典型娜拉、资产阶级男权主义者海尔茂-----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涅瓦大街》《肖像》《鼻子》《狂人日记》《外套》)、《狂人日记》《外套》中的“小人物”形象,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死魂灵》,地主形象系列: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开维支、泼留希金(守财奴、吝啬鬼典型),乞乞科夫是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征的人物形象-----赫尔岑:《谁之罪》,“多余人”形象别尔托夫-----俄国三大批评家

别林斯基,典型说“熟悉的陌生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即生活”;小说《怎么办》,副标题“新人的故事”: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拉赫美托夫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谢德林《戈洛夫略夫老爷们》,犹杜什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小公务员杰符什金,延续小人物主题;《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索尼娅)、《白痴》(梅斯金公爵、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屠格涅夫:成名作《猎人笔记》,长篇《罗亭》(娜塔丽莎)、《贵族之家》(丽莎)、《前夜》(叶琳娜)、《父与子》(巴扎洛夫、巴威尔),其中的多余人和新人形象。-----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杰琳娜“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娜塔莎、彼埃尔),《安娜·卡列尼娜》(列文、渥伦斯基、卡列宁),《复活》(玛丝洛娃、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契诃夫:《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樱桃园》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朗涅夫斯卡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陆伯兴-----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废奴文学代表作

-----豪威尔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提倡“微笑的现实主义”-----亨利·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创始人,“国际小说”(《黛茜·密勒》《贵妇人画像》《鸽翼》和《金碗》)-----马克·吐温:《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良心”的角度抨击了美国的蓄奴制,黑奴杰姆-----欧·亨利:短篇大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杰克·伦敦:《马丁·伊登》,描写“美国梦”幻灭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

法国的龚古尔兄弟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

左拉是自然主义的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系列长篇《卢贡·马卡尔家族》(《小酒店》《娜娜》)其中《萌芽》在文学史上第一次集中描写了劳资矛盾,擅长描写大场面的群体形象

(三)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的先驱法国诗人戈蒂耶

英国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戏剧《莎乐美》

(四)象征主义文学

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的先驱,《恶之花》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象征派三诗人:魏尔伦、兰波《醉舟》《元音字母》、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五)无产阶级文学

英国“宪章派”文学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鲍狄埃《国际歌》

二、名词解释部分

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化情欲典范、威塞克斯小说、社会问题剧、自然派、新人、多余人、复调小说、忏悔贵族、托尔斯泰主义、心灵辩证法、废奴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三、综合分析部分 于连形象。《红与黑》书名的含义。巴尔扎克的典型化原则。拉斯蒂涅形象。莫泊桑短篇小说艺术。多余人形象系列。《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倾向。安娜形象及其悲剧原因。《恶之花》的艺术成就。

篇2:外国文学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拜伦;P179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P181被逼离开英国,认识了雪莱,成为知音

拜伦式英雄P180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雪莱;P168英国

---------------------俄国-------------莱蒙托夫;P171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普希金;P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青铜骑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深刻。[1]--------------------德国--------

诺瓦利斯;P 诺瓦利斯(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1800),《圣歌》(1799)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书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的憧憬的象征,非常著名。

--------------------法国--------

拉马丁;P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法国十九世纪第—位浪漫派抒情诗人。1811年秋漂泊意大利,在那不勒斯认识了一个叫格拉齐拉的姑娘,后来为她写了一部小说《格拉齐拉》。1816年秋,他在法国东南都温泉区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年轻妻子,两人相恋。她次年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1820年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他还著有诗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和谐集》,小说《一个女仆的故事》、《圣普安的石匠》等。拉马丁长于抒情,诗歌语言朴素,节奏鲜明,但情调低沉、悲观。他认为诗是心灵的语官,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给人以轻灵。飘逸、朦胧和凄凉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深切的感受。缪塞;P 阿尔弗莱·德·缪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出身贵族。早期受雨果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社。缪塞的诗热情洋溢,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更注重诗句的形式美,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他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十四岁开始写诗,18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美国--------

篇3:浅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研究综述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运动。始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运动最先形成于德国, 后波及至英国、法国及俄国, 并迅速成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国内外学术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探讨主要关注于美国、俄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却鲜有论及。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其独特之处。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并发展于1798-1830年间, 在时间上大体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平行。理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首先必须考察其历史背景。直到18世纪最后几年, 德意志依然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德意志版图上, 大小邦国林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法国以行动体现的革命, 在德国以思想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拿破仑的进军,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清楚的一种意识。拿破仑的征服在德意志资产阶级心中引起了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 他们赞同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想, 敬佩拿破仑的天才, 另一方面, 又憎恨这位外国统治者, 而渴望独立。因此,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带有比较重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拿破仑的色彩。

“狂飙突进”运动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关键。狂飙突进运动是1770年到1785年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 由克林格尔的悲剧《狂飙突进》而得名, 主要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思潮, 他们宣扬反抗精神, 提倡“天才不需规律”。在德国, 狂飙突进运动可以说是连接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桥梁, 启蒙运动通过狂飙突进运动, 从而孕育出了欧洲最早的浪漫主义。 (李勋2012:17)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下应运而生的。

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流派

在德国文学史上 , 德国浪漫派既是个重要的篇章 , 但同时又是一个问题最复杂、争议最多的领域。 ( 陈恕林1995 (1) :46) 德国浪漫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797至1802年, 中心在耶拿和柏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按地域划分,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基本流派:耶拿浪漫派、海德堡浪漫派、柏林浪漫派和士瓦本浪漫派。

耶拿浪漫派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流派。1798年德国浪漫派的一些成员在耶拿创办文学杂志《雅典娜神庙》标志着德国耶拿浪漫派的正式诞生。此杂志由施莱格尔兄弟领导, 出版了三年 (1798-1800) , 撰稿人还有诺瓦利斯、蒂克及谢林、费希特和施莱马赫。施莱格尔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主要《断片》和《路清德》。诺瓦利斯和蒂克是耶拿派的主要创作家。诺瓦利斯作品极力美化中古, 鼓吹天主教, 仇恨动荡, 歌颂黑夜和死亡。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夜的颂歌》。蒂克则擅长创作童话, 是近代艺术童话的奠基人, 歌德死后, 他几乎成了德国文坛的中心人物。1797年出版了《民间童话》。他最著名的艺术童话是《金发的艾克哈特》, 其主旨在于赞美与世隔绝的“林中静寂”, 认为这是一种幸福。另一名著是三幕童话剧《穿靴子的猫》。

1805年, 德国中部的海德堡有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年作家创立了一本刊物《隐士报》, 形成了海德堡浪漫派。主要作家为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与长于理论的耶拿派想比, 海德堡派比较注意德国民间文学并重视整理“国故”。阿尔尼姆在文学史上的功绩, 是他在海德堡与布伦塔诺合作整理并合编出版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他汇集了从中古一直到19世纪的约700多首民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许多作曲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马勒等都为这个民歌集中的民歌谱了曲。布伦塔诺诗才出众, 能即兴赋诗。但他的诗才却消耗在无谓的宗教诗歌上, 歌颂天主教以及宗法制度, 把理想化的中古视为宁静和谐的社会。他的叙事诗《罗累莱》, 罗累莱是传说中莱茵河边某悬崖上一个美丽女妖罗累莱, 在太阳下山时, 以美丽的长发和迷人的歌声吸引来渔夫, 使其在忘情中被附近的激流漩涡所吞没。后来不少德国诗人纷纷效仿, 最有名的就是海涅的名诗《罗累莱》最引人入胜, 经谱曲后今天几乎成了德国民歌。

接近海德堡派, 但意识上属于自由民主派的是格林兄弟, 即雅可布?格林Jakob Grimm (1785-1863) 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 - 1859) 。他们搜集整理德国中古以来的民间童话和传说, 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格林童话集是路德的 · 圣经 · 译本之外德国印刷量最大德语作品。他们搜集的216篇童话尽量忠于民间口头的流传, 力图不歪曲地予以记录。格林童话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等优秀品质, 有这种品德的人在童话中往往有好报应并得到美满的结局。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在柏林举行“基督教德国聚餐会”, 并在柏林创建“柏林晚报”。在柏林的作家克莱斯特、沙米索及埃辛多夫都参加了这个聚餐会。此后, 后人就把生活在柏林的克莱斯特和沙米索等浪漫作家称为柏林浪漫派。霍夫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并且有世界影响的浪漫派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瓮兄弟》, 模仿卜伽丘的《十日谈》, 这部小说集中的《斯居德丽小姐》可以被称作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性侦探小说。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童话剧《胡桃夹子》也取材于霍夫曼的这部小说集。过去的士瓦本为今巴伐利亚的一部分。所谓士瓦本浪漫派也是一个由地域划分的文学流派。他的中心人物是诗人乌兰德。还有很有才华但英年早逝的童话作家豪夫。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

德国浪漫主义者普遍渴望的不是变革而是宁静, 他们的理想世界是宗教改革前的中世纪欧洲, 有浓厚的复古倾向。他们写内心的追求和理想, 这追求和理想又是在恶劣的现世无法实现的。他们用一个象征物―“蓝色花”来代替他们的想象。“蓝色代表着无限遥远的蓝天, 代表着充满神秘和灵气的大自然。而花是温柔、美和诗的化身。” (白莹2010 (16) :17-19) 这朵神秘的蓝色花之所以成为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境界的最高象征, 关键在于它承载了浪漫主义的核心意义, 即“无限的追求”。

浪漫主义不在于追求理想, 而在于相信这种理想存在着。“蓝色花”存在于人生的一切方面, 代表着完整的、理想的、纯粹属于个人的幸福。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达不到的, 因此在所有浪漫主义者笔下, 对“蓝色花”的憧憬便被描写成为永远都处于躁动不安的追求。这种虔诚的追求如中世纪的信仰一般, 美好而执著, 却缺乏存在的现实根基, 最终童话成为了承载浪漫派诗人憧憬“蓝色花”最完美的衣钵。 (宋珊2012 (9) :51)

童话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艺术上最为成熟的形式之一, 它通过对日常理性逻辑的消解, 探索真实的精神世界, 追寻一种精神的回归。德国浪漫主义作家, 诸如蒂克、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格勒斯、格林兄弟、霍夫曼、豪夫等作家, 都曾收集、整理或创作过童话。格林兄弟经过6年的努力 , 于1812年初完成了童话第一卷, 书名曰《儿童与家庭童话》, 影响深远, 广受欢迎。在世界各地, 至今已有约100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成为在世界上最为家喻户晓的德国文学作品。 (刘文杰2004 (12) :25-27) 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民间童话, 建立了德国童话研究的体例。格林童话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整个欧洲的民间童话的发展也影响很大。

小结

德国的浪漫主义具有与其他国家浪漫主义相同的普遍特征, 比如对现实的不满,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怀抱理想, 强调自我追求, 渴望自由等, 但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如对宗教的虔诚和狂热, 追求“无限”, 充满神秘感, 缅怀中古, “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 (袁文彬2009 (9) :116) 。

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从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推崇个人主义, 宣扬个性解放, 本质上是对启蒙运动、机械唯物主义和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反抗, 在文艺、宗教、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各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还带有比较重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拿破仑的色彩。德国浪漫主义者普遍渴望的不是变革而是宁静, 他们的理想世界是宗教改革前的中世纪欧洲, 有浓厚的复古倾向。他们认为文艺的目的并不在于反映外在的现实, 而在于写内在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写内心的追求和理想, 这追求和理想又是在恶劣的现世无法实现的。他们用一个象征物―“蓝色花”来代替他们的想象。因此, 他们的内心追求和理想不免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虔敬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普遍特征, 主张用基督教思想统一人的意识, 追求“彼岸”、“来世”、“无限”、“永恒”。

参考文献

[1]白莹.蓝色花——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J].文学评论, 2010 (16) :17-19

[2]陈恕林.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 1995 (1) :46-50

[3]李勋.德国浪漫主义研究[D].2012

[4]刘文杰.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25-27

[5]宋珊.童话里的“蓝色花”-德国浪漫主义的奇葩[J].文学研究, 2012 (9) :51-52

篇4:外国文学浪漫主义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联系;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叛传统、追求新奇等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承接了19世纪末开始走向死胡同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无论是在文学观念、表现内容及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技巧等方面都有全面的革命性更新,给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但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现代派艺术的普及,其先锋作用日趋衰竭,艺术创造力和批判潜能业已耗尽,原来被视为“实验”、“创新”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和模仿,变成了新的规范和僵化的既成模式,加之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导致一战后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一切建构重新坍塌,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伦理的思考逐渐由“非理性”转向“虚无”,于是,60年代末,继之而后起的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其以新的反叛姿态登上文学舞台,试图打破传统文学乃至现代派文学的一体化梦想,颠覆其常规和封闭的、自满自足的审美形式,追求思维、写作和话语上的多元化,因而成为文坛新主角和关注的热点。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延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另一种意见,是把后现代主义文学归结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决裂、反叛和超越,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摒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因为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就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持不同社会、文化立场的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争论,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虽然对这个问题人们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分歧依然存在,但并不影响我们从文学的各个角度去认识并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同点分析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同点

欧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的产物,虽然它对现代主义进行反叛,但在文化精神、创作形式以及题材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亦对其进行了衔接和发扬。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属于对传统文学写作方式的反叛。不仅在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精神,提倡非理性,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在艺术创作方面亦开辟出另一番新的天地,追求新奇别致的艺术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开掘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审美观念,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景观。

其次,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趋于非线性叙事的特点。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不断突破,极大地动摇了西方社会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将人、人的意志、人的自我活动和生命存在的形式与本质等问题置于关注的中心,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展示人的精神世界,虚实结合,主张“作家退出作品”,摆脱了传统小说叙述中“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方式,并大量运用象征隐喻、荒诞悖谬、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因此使得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共同具有了叙述形式晦涩朦胧,篇章结构杂乱无序这样有别于前期文学作品的特征。

此外,随着西方社会形势的急剧演变,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催生作用,使得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方面遭遇双重打击,人们深陷于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怀疑和对自身生命价值与命运的困惑与迷惘中,因此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几乎都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烙印,再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和荒谬,开掘了审丑、怪诞、异化等审美观念,表现了现代西方人恐惧、悲观、绝望和孤独的心理状态,作品特点是没有“幸福的结局”,这也反映了欧美现代派小说的本质特点。

(二)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点

然而,之所以会有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划分,不仅仅是因为两者产生的具体时代和背景不甚相同,而且在作品的艺术形式、美学追求以及思想风格等方面,后现代主义都和现代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是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但由于现代主义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在新文学的道路上具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其否定性并不彻底。而在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否定传统文学,也否定现代主义,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因此其反叛性更彻底。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趋向于“精英主义”,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概念。现代主义反叛传统,一般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庸俗趣味的厌弃,颠覆了传统的理性精神,试图建立新的艺术审美规范来拯救堕落的道德与文化,强调文学的高雅性,在艺术上要求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后现代主义虽然也反叛传统,可是其发展于消费社会中,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创作,打破艺术与生活的隔阂,消解来自任何方面包括语言的权威与统治,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是一种自由无度的表演性的文学,从强调多义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在普通大众中找到了反叛权威和精英的立场与方法。

再次,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哲学基础和创作主题上有着明显区别。现代主义文学受叔本华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柏格森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虽然在作品中的作家意图和文本语义已十分模糊,但仍然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暗示,如世界的荒诞、人的精神危机感和孤独绝望的心态等等。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以非创造来进行创造,表现为构思的随意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 ,强调以“拼凑”的艺术手法,将各种毫不相干的文本片段组织排列成一个看似有关联的内在整体,因此读者想要从中读出一种特定的意义往往是徒劳的。

二、结论

从现代主义文学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横跨了西方文学的整个20世纪,不仅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现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仍在产生着源源不断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文学自然是相对现代主义文学而言的,如果不同現代主义文学进行比较,我们简直无从论及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质。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却并非泾渭分明、完全独立,客观地说,其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从文学内部自身的发展来看,后现代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与现代主义有很大不同,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继承又有突破,因此,无论将二者完全等同或对立起来,都是简单片面的。

参考文献:

[1]刘加媚.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2]王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1989.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篇5: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期。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遗迹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文**流的折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同时,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浪漫主义文学特点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

篇6:外国浪漫主义诗歌爱情

在我的心底完全熄灭。

但我已不愿再让它打扰你,

不愿再引起你丝毫悲切。

我曾默默地、无望地爱过你,

折磨我的,时而是嫉妒,时而是羞怯。

我是那么真诚那么温柔地爱过你,

篇7: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家有阿尔封斯·都德。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第二节 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创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1872),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均为世界性名篇。《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柏林之围》描写了一个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官, 八十多岁的儒弗上校, 在病中幻想着所向披靡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 而实际上却是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终因幻想破灭而死去 《柏林之围》艺术特色

一、构思新颖奇特

《柏林之围》分为三个部分: 儒弗上校的昏死、复活、死亡。现实— 幻觉—现实的三部曲

二、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儒弗上校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蜷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三、语言简洁凝炼

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

短短的四句话, 从四个角度描绘了巴黎被围的巨大场景, 作者的大手笔由此可见。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高度凝炼的艺术技巧

四、对比手法的运用

战争事实上法国的失败和老上校幻想法国胜利的对比 小孙女对他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精心照料,使得老上校的精神得到满足,怡然自得,但与此同时小孙女的内心却强忍着祖国沦亡和父亲被俘的巨大悲痛,这对比既使人感到刻骨铭心,难以承受,又觉得它唯其如此才合情合理。大环境的险峻与小环境的安乐形成的对比 延伸思考

如何理解儒弗上校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坚持人道主义传统,批判反思社会现实。

2、文学表现空间拓展,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题材。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 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

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首创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母与子》。

第三节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杰出的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著名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终生致力于反抗旧世界、创造新人类的不朽事业。在漫长而不知疲倦的文学生涯中,他以“革命戏剧”、“名人传记”、“长河小说”三大作品系列构筑了一座宏伟壮丽的艺术大厦。生平与思想

1、求学和执教生涯

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者家庭。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14岁前往巴黎求学,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抛弃了宗教信仰,爱读斯宾诺莎和托尔斯泰的作品,并潜心研究音乐,从而熟知德国音乐,尤其崇拜贝多芬。

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曾在巴黎的几所中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执教音乐、艺术。

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课程。

2、创作历程

罗兰渴望成为一位艺术家,但对文学创作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21岁时便拟订了一个终生写作计划。22岁时,给托尔斯泰写信,得到长达38页的回信,勉励他为人类崇高理想而奋斗。“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和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

“艺术不应为某一特殊阶级之所有物……艺术若不转向民众,则绝无生存之理”,“革命同路人”

罗兰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伟大的战斗”,矢志不移地探索人类进步的理想。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虽然西方世界的诅咒漫骂响成一片,但他勇敢地挺身而出,多次撰文声援布尔什维克和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

列宁逝世时,他发表悼词,重申拥护十月革命。即使在斯大林血腥清党期间,他也强忍内心痛苦,坚持拥护“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劳动共和国”。

去世前几个月,还抱病前往苏联大使馆祝贺十月革命纪念日。他一度幻想甘地主义同列宁路线结合,后来发现欧洲革命只能走苏联的道路。苏联舆论“革命同路人”1935年,访问苏联,会见高尔基,高尔基称其为”法国的托尔斯泰”。欧罗巴的良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谴责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道、和平,呼吁以精神力量遏制战争势力。《超乎混战之上》(1915)战争结束后,罗兰回到法国,号召知识界精神独立于统治势力,以预防可能的新的战争。两次大战期间,他发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 和巴比塞、爱因斯坦共同担任名誉主席。1932年8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反战大会上,被公推为大会主席。

1933年,德国纳粹政府赠予他“歌德奖章”,他断然拒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罗兰的高风亮节与和平进步的立场,使他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罗巴的良心”。

1944年12月30日,这位著作颇丰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离开了人世。他在《与过去告别》中曾经这样自豪地总结漫长而又坎坷的一生:“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了!安眠吧,我的脑袋!安眠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

50岁之前,罗曼·罗兰一直默默无闻,深居简出。50岁以后,罗曼·罗兰声名鹊起,成为整个欧洲争论的焦点。争论伴随着他的后半生,直到他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罗曼·罗兰逝世后,有关他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然而,文学艺术界的口诛笔伐并没有击败罗兰,他注定要为世人所理解。罗曼·罗兰的创作 人民戏剧

罗兰热爱莎士比亚,信奉启蒙思想,缅怀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堕落为帝国主义和颓废文学充斥文坛的严峻现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自己能“为新的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创作生涯从尝试创立“人民戏剧”起步。革命戏剧:《群狼》、《丹东》、《7月14日》 信仰戏剧:《圣路易》、《哀尔帝》、《理智的胜利》

在这些作品中,贯穿他一生创作的那种以巨大的热情呼唤英雄主义和激励民族信心的倾向已初露端倪。但由于历史内容严重失实,艺术上也不成熟,未获成功。名人传记

20世纪初,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甘地传》等。

思想矛盾性:他一方面赞美历史名人坚持真理、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寄改造社会的希望于英雄主义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推崇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透露出对当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运动造成的重大影响的“罗曼·罗兰主义”的思想轮廓

写作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法国社会充满了庸俗与丑恶,一个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罗曼罗兰觉得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榜样来拯救人类。作品:《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主题思想:《名人传》极力描写这些艺术家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的精神,并特别鼓吹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与人类的彼此相爱上。

人物形象:贝多芬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大师,是性格的英雄。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是天才的英雄,从小就显露出极高超的绘画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地上划起来,弯曲的线条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图案。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是道德的英雄。《名人传》的艺术特点:语言饱含深情,富有诗意;从大处落笔;风格多变 长河小说

从1904到1912年,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21—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名《母与子》)。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安乃德、玛克、阿西娅等人物形象。小说不仅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而且是20世纪文坛上首批反法西斯的作品之一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之心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的托尔斯泰”。小说分《安乃德和西尔薇》、《夏天》、《母与子》、《女预言者》四卷,以叛逆的女性、法国知识分子安乃德的人生经历为情节主线。

《欣悦的灵魂》小说着重描写了母子两人的精神探索和革命意识形成的全部心理过程;成功地反映了西方进步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大动荡中,探索光明、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

安乃德一位力求上进、思想进步的知识女性(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自由,支持苏联革命,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的斗争); 叛逆女性

虽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她渴望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对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伦理道德和家庭生活都感到不满,这与当时的资产阶级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雅克 勃里索

《欣悦的灵魂》艺术特点:不但是一部长河小说也是一部哲理小说。长河小说

一部真挚而坚毅、柔韧而顽强的女性的灵魂史

主人公安乃德的生命流向的大致线路:探索、痛苦、搏斗、欣悦、死亡这样一种灵魂的五部曲。

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法语原意为“河流”)及其故事,象征着她的生命犹如一条蜿蜒曲折、奔腾不息的河流,展示了一种非但永不退缩永不屈服,并且要征服苦难扫涤雾障而赴向未来的灵魂的力量。哲理小说

通过人生的悲欢苦乐、成败得失,最后达到精神的和谐和灵魂的升华。罗曼·罗兰的贡献

“真诚”是罗兰一生为人和创作根本,他屹立于新世纪地平线,被世人公认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在西方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罗曼·罗兰是一位既继承沿袭19世纪传统又勇敢开拓大胆创新的先驱人物。他对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建设的贡献在于:

1、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内部世界。罗兰在创作中热衷于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的表现,让心理分析和心态描写处于作品首要的主导的位置,不仅以主人公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而且通过心灵的多棱折光深刻地再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

2、在典型性格的塑造上,他不经意于细节描写,笔下的人物性格不是在对环境的依存关系中而是在跟环境的双向碰撞中得以展示。英雄主题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描写“真正的人”是他的美学理想,着力表现主人公高于环境的性格机制和不受环境支配的道德激情成了他的典型化目标。

3、罗兰树立了正面性格结构的典范,“每个人身上都有20个不同的人”,他描写的正面形象都是多重性格的合成体。他总是把握住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探索进取精神,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把历经多种心理因素牵掣的性格最后推进到崇高境界。

4、小说体裁的革新。

他从一开始就“坚决地跟法国文学中所规定的、一般的制度断绝了关系”。不仅第一个把多卷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引入法国,而且首创了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还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体裁纳入同一文本,浑然融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小说表述方式。

对罗兰的评价:世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分为爱罗兰的人和恨罗兰的人。“只在国外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而法国人自己却始终没有很好地接纳他。” 东方学者肯定罗兰:

1.批判社会现实、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2.罗兰是世界大同的倡导者.3.应该客观地将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区分开来.西方学者冷淡罗兰:

1.罗兰的反战立场,被斥为“卖国贼 ”.2.罗兰的亲苏立场.3.艺术风格:风格上的平庸,结构上的缺陷以及道德和社会学的分析所造成的极大累赘.名句赏析

1、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4,对于成功,99%的努力和1%的天才是不够的!还必须有200%的品德做保证。5,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6,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篇8:浅谈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英国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 (意思是“传奇”或“小说”) 一词, “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 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 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1】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 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 强调主观与主体性, 侧重表现理想世界,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 最规范, 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 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 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 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 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 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 都推崇主观情感, 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 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 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 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 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 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 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 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 返回中世纪, 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 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 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 犹如小河流水, 潺潺不断, 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 骚塞, 与之相对立的, 就是以拜伦, 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 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 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 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 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 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 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 运用夸张, 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 充满异常的情节, 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 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 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 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因其所产生和发展的环境, 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表现。从所处的环境来看, 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在国内它的政府用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 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 终于导致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 直到济慈, 浪漫作家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 形之于诗, 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从其自身的表现来分析, 英国浪漫文学作品数量大, 而且两代重要作家代表都有多篇不朽之作, 在题材和诗艺上都突破前人, 突破国界, 成为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学和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htm?fr=ala0_1_1

[2]《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王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

[3]《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刘宁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上一篇:《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下一篇:绿化给水管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