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2024-04-23

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目录

一、加强自信力培养,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1、必须认清和把握未来心理战的特点与规律,以经受住心理战的冲击。

2、要加强自信力的培养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

1、要能承受相对和平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

2、要能承受战时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

3、军人必须具有承受骨肉亲情心理牵挂的能力。将来的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更为浓厚,忠孝难以两全的现实将更加突出。

4、军人还必须具有承受未来高技术战争严酷挑战的能力。

三、采用模拟训练,培养官兵心理适应能力。

1、要进行类似高技术局部战争环境的模拟训练,使官兵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环境中经受心理考验

2、进行实战演习,让官兵目睹或者体验战场情况,去感受战场的残酷、艰难,从而在心理上接受适应性考验,以提高其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

四、采用合理冒险训练,培养官兵稳定的情绪。

五、采用心理调控训练,培养官兵的意志力

1、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学习工作及完成各项任务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2、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赢得未来作战主动权的关键。

对加强官兵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

绪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式尖端武器装备将广泛应用于现代战争,使现代战场成为一个充满强烈震撼性、巨大破坏性和异常残酷性的特殊环境,必将引起官兵心理动荡,使之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官兵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在现代战争中,心理素质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作用,战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心理素质的对抗,即敌对双方心理素质的较量,为了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必须加强我军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那么怎样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本论

一、加强自信力培养,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未来战争特别是心理战高智能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军人必须具有坚定的自信力。由于高技术武器装备对未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制约作用,这对军人的自信心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尤其是我军在高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战争的某一发展阶段上可能暂时处于劣势地位,这容易使军人以劣胜优的信心不足,感到高技术战争“难打、难赢”,再加上敌心理战的攻击,更容易动摇军心、瓦解士气,产生“恐高”心理。因此,提高自信力,加强心理防御显得更为重要。

1、必须认清和把握未来心理战的特点与规律,以经受住心理战的冲击。从目前心理战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是心理战的发展日趋独立化、专业化。它已成为区别于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形式,如美国就把心理战直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布局,并誉为21世纪国家安全的四大支柱之一,还建有心理战部队及学校。二是心理战的实施日趋高科技化。由于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未来战争成为一场心理威慑战、破坏战和动动战。如运用卫星与电视传播假图像和声音制造的电视造型术,利用现代工具制造的舆论欺骗术等,均给参战人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断言,未来心理战将成为超常规、高强度、高技术的超级心理战。三是心理战的范围日趋扩大化。未来心理战已不再单纯指向军队或局限于战争,而是在和平时期就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宣传等多种心理战手段指向对方首脑人物或全体民众,甚至作战对象的友好国家和国际社会组织等,实施世界整体范围的心理攻势。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和平时期就对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战略心理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心战”、“策反”活动就足以说明问题。

2、要加强自信力的培养。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人行动中最有力、最高的动机,坚的自信能成为人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内在基石。军人面对高智高技的未来战争及心理战的挑战,必须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坚定信心。在平时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爱国主义和革命气节等教育,确定自己的崇高信仰,坚定必胜的信心,才能经受住心理对抗与考验,才能克服“恐高”心理。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

现代战争中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只有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才能表现为强大的战斗力。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要解决官兵的消沉心理,增强官兵的心理承受能力。

1、要能承受相对和平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无疑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给军人的心理带来了挑战。在长期和平的社会环境中,住住容易出现军人的社会地位下降的现象,导致军人产生失落感。军人在从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比较中更看重自己奉献与牺牲的价值,希望在付出的同时也能有些索取,特别是精神上的慰藉。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公允的待遇,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挫折感”,当承受不了这种挫折时,势必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如埋怨情绪、吃亏心理等等。

2、要能承受战时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冲击。在高技术战争中,参战官兵必将毫不犹豫地投入空前残酷激烈的战斗中。与后方更多的军民相比,其一边面临异常激烈的生死拼杀,一边存在着歌舞升平中的名利角逐;一边是异常艰苦的战争环境,一边充满了田园般幸福的生活;一边是最大利益的奉献与牺牲,一边存在着最一般利益的斤斤计较。同时,参战官兵渴望全社会给予最充分的理解、支持和报答的需要与这种需要实际不可能全面及时地得到满足和反馈的矛盾,极易使官兵产生不平衡和“不公”心理,有吃亏感、失落感。不平衡心理容易使广大官兵难以树立正确的战争得失观,造成官兵精神沮丧、意志消沉、斗志减弱,使固有的勇气不能顺利地向参战决心和必胜信心转化。

3、军人必须具有承受骨肉亲情心理牵挂的能力。将来的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更为浓厚,忠孝难以两全的现实将更加突出。伴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的和平环境,被带入一个险象环生的战争时,自然会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一种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情绪,犹如一条无形的线的牵着每个军人的心。一定限度的思亲心理,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冲垮理智的大堤、涣散斗志。

4、军人还必须具有承受未来高技术战争严酷挑战的能力。未来高技术战争,战场范围大,打击精度高,杀伤破坏力强,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激烈残酷,每个参战人员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和经受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极易引起心理动荡,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处于劣势,以劣势装备对付优势装备,无疑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敌人肯定会利用这一点,加强对我军的心理攻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鉴于以上几点,我们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军人承受力的培养,以提高军人超常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战场免疫能力。

解决的办法是:第一是从思想上树立起过硬的作战心理。要教育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培养官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第二是做好心理上调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进行引导,使官兵自觉进行心理调整,纠正心理失衡现象,克服吃亏、自卑和消极厌战等不正常心理状态。教育官兵明确自己的职责,军人职业本身就是与艰难为伍,与困苦为伴,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第三是解决好军人的后顾之忧。让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军人,切实提高军人的待遇,给军人的家庭以照顾,对军人的子女入托、入学以及就业给予足够重视,切实为军人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伤残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问题社会应

承担起责任;对烈士的家属更要做好优扶工作。使军人感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主动地去承担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三、采用模拟训练,培养官兵心理适应能力。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自然中生存。官兵具备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不具备这种适应力,在现代战争中则等于丧失了战斗力。在进行适应性训练中主要应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要进行类似高技术局部战争环境的模拟训练,使官兵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环境中经受心理考验。要针对未来战争的危险性、破坏性、残酷性、复杂性对参战官兵的心理要求,设置近似战场的环境进行训练,组织官兵进行耐饥渴、疲劳、寂寞、恐怖、受挫、负伤以及被俘后遭敌审讯等到模拟训练,努力提高应付未来战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防护能力,以便使官兵在战争中真正遇险不惊,遇扰不乱,遇变不惑,心坚如铁,志强如钢。

2、进行实战演习,让官兵目睹或者体验战场情况,去感受战场的残酷、艰难,从而在心理上接受适应性考验,以提高其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遂行各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军人在各种危险的刺激下没有良好的心理

承受能力,必然使军人的心理出现异常状态,从而减弱部队的战斗力,但在训练和演习中又不可能真正拥有战场的残酷环境,而只能设制出给人以战场的表象。其实模拟训练和演习的目的也就在其——战场表象。事实上,在实施训练、作业和演习时并不一定要把战场情况的外部景象详尽地一古脑儿搬过来,只要造成并维持近似实战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打动军人的心理,在其心理上引起良好的变化。在近似实战条件下训练,主要是让官兵经受接近实战情况下所发生的那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学会在复杂情况下准确无误地思维、想象、记忆、掌握武器装备和控制自己。从而达到训练目的。

四、采用合理冒险训练,培养官兵稳定的情绪。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必然会对军人的情绪产生强烈震憾,因此,在训练中有意识创设战时的氛围,营造高难度,超常规的训练环境,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摔打官兵,进行有限度的冒险性刺激训练。如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让官兵跋涉于冰天地之间,驰骋于酷热恶瘴之地,到蛇虫出没的丛林求生,或上潮湿泥泞的野战阵地驻训。使官兵尝到“寒不得衣,渴不得水,饥不得食”的滋味。经过大自然的洗涤来增强控制紧张情绪和恐惧压力的能力。

五、采用心理调控训练,培养官兵的意志力。

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战胜艰难,创造业绩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1、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学习工作及完成各项任务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军人职业本身就是与艰难为伍,与困苦为伴,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片赤诚之爱,为个人与家庭做出一些牺牲。如果没有比普通人更顽强的意志力,就难以做到这些,更谈不上完成各项任务,承担起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

2、顽强的意志力是军人赢得未来作战主动权的关键。未来的战场艰苦恶劣,战争突然性、破坏性、毁灭性和战场情况的难以预料性,使人们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加之交战双方对后勤补给线“大纵深”、“全方位”、“高立体”的破坏,使作战的物资供求矛盾空前加剧,军人在饥饿、干渴、寒冷、疾病、伤痛乃至死亡的威胁下,心理负担大大加重,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和厌战情绪。如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以其空中优势,利用各种先进武器对伊军进行突然袭击,不仅严重削弱了伊军的战斗力,更摧跨了伊军的意志,“轰走”了伊军的信心和勇气,致使17万伊军投降。可见,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难以承受平时从未遇到过的心理负荷与心理压力,必然要吃败仗的。据此,必须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以训练军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受力,使他们在各种复杂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和高昂的士气,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未来战争的挑战。

意志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意志软弱者,应加强意志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的锻炼;对胆怯、犹豫的人,应加强勇敢和果断意志的培养,对冒失、轻率、卤莽的人则培养他们沉着、细心的意志品质;对感情易冲动,进行自制力培养;对缺乏毅力的人着重锻炼其意志坚韧的品质等。

结论

当然,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是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展开,中心目的是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为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必须加大心理素质训练的力度,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首先在军事院校中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体制。其次在部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中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从难、从严、从未来战争实际需要出发不断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水平,以迎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挑战与考验。

参考文献

《军事心理学教程》

李建 马忠主编第八章 军人的心理训练

《桂林陆军学院学报》

1996年第 5 期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

《外国军事学术》

1995年第9 期

篇2: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提升师范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使师范生垄断基础教育市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提升师范生的在教育行业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师范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在处于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中展开调查,在其对师范毕业生应有素质期望的基础上提出师范院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作 者:安晓斌 董文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安徽,淮南,232038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5 关键词:师范生   素质   就业   竞争力  

篇3: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化,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想渗透, 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脆弱等诸多问题。高校, 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生存与发展中不得不降低门槛广泛扩招, 一批批“速食半成品”不断的涌向市场, 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可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民参与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2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2.1 环境适应能力差

这主要体现在新生入学时期以及毕业生初入社会。一直以来, 应试教育使不少青年学生高分低能, 在上大学之前几乎受着家长、学校的全程庇护, 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便无所适从, 缺乏自理能力, 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有不少学生因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得不中途退学。

2.2 厌学情绪高涨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许多大学生在踏入高校之后感觉非常的失望。因为不再有高考的压力, 因而也不再有拼搏与奋进的动力。不少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打发时间, 缺乏积极性也主动性,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诸多学习问题使当代大学生厌学情绪高涨。

2.3 人际交往障碍

高考指挥棒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极端缺乏, 社交礼仪的基本态度和技能严重不足, 即使是同寝室同学也不能很好处理关系。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另一方面, 又迫切希望社交, 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 这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困难, 从而产生困惑、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4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传统的性观念使当代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 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 虽然渴望异性的青睐, 但不懂得如何沟通如何相处如何保护自己, 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严重的还导致了心理障碍, 近几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逐渐上升, 90%原因在于谈恋爱所致。

2.5 性格与情绪缺陷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 自小便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自私与霸道, 这加重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困难而陷入孤立境地, 思想更加偏激, 不少大学生找不到自我实现的途径便产生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在生活中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及周围环境, 影响了正确的“自我认识”。

3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呈多样化趋势。但经归纳梳理, 不外乎生理、心理、环境等几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社会环境影响导致自我认知失衡

大学生出现道德滑坡与当前社会中腐败、市俗、堕落、急功近利等各种负面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 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 “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不少大学生曾在中学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 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但到了高手如林的大学, 便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 自尊心受到挫伤, 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 一蹶不振。

3.2 超负荷压力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承载着父辈的希望, 另一方面, 对高校学习生活不适应, 无形中给自己增添压力, 随着经济的影响, 就业形势更不乐观, “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一种现状, 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 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

3.3 家庭环境造成畸形人格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 不少家长“恨铁不成钢”, 在教育方式上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近乎苛刻。不少家长并不注意个人行为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部分存在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愤懑与仇视, 造成人格的扭曲。

3.4 自我完善程度不够

大学是人生重要转折点。不少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不能做到严格自律, 沉迷网络, 法制观念淡漠, 也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 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 不仅成绩下滑, 一旦感情亮起红灯便无力自拨, 甚至产生自杀或仇杀等心理危机。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新目标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是新时期德育教育首要任务。

4.1 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问题并不等于精神问题。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少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存在误区, 要么轻描淡写要么混淆视听, 不敢也不愿接受心理咨询, 以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因此, 高校应充分应用各种媒体, 如学报、校刊、广播、网站等等传媒, 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并建立专业化的高素质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 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使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塑造健康的人格, 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4.2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成功进行角色转换, 顺利度过心理失衡期。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文环境, 使大学生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与人格的升华, 心理上有一种归属感, 从而促进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

4.3 重视健全人格的养成, 开展积极的危机干预

心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并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为达到此目的, 高校应建立完备的心理档案, 把握学生整体心理状况, 对有心里障碍的学生实现跟踪、控制, 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积极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4.4 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 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 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因为, 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这样才能掌握育“人”育“心”的主动权, 使心理素质教育达到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4.5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 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 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 高校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 走向社会, 学会生存, 了解别人, 融洽人际关系, 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各种挑战。

4.6 重视家庭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社会、学校与家庭共同责任。只有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 家长不仅是孩子经济后盾, 更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 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综上所述,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 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 完善他们的人格,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而实现高校德育教育新目标。

摘要: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障碍, 甚至, 成为无法逾越的坎并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踏上人生不归路。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引起才教育者的深思, 并成为高校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德育思考

参考文献

[1]舒为清, 董强, 曾琳, 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煤炭科技, 2006, 1:6-7.

[2]郑凤敏, 王永柏, 徐海春, 等.不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12) :1096.

[3]常涛, 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6 (4) :24-25.

[4]刘传新, 杨彦春, 张丽霞, 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三维人格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12) :1122.

[5]邢志国, 葛艳春.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3:136.

[6]黄希庭, 徐风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7]刘华山.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8]王登峰, 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篇4: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一、强化创新意识的潜在性

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已开始进入潜在性萌芽状态,但必须继续强化。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市场商品竞争的角度,从国际军事力量竞争的角度,以大量的案例教育学生:只有科技上的不断创新,国富民强,国家在国际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课堂教学向创新型转变

首先,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学抓起,而师范学生职业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发新一代人创新潜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加强学科教学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加强学科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素质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面向全体学生最重要的体现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这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钥匙。

其次,按照教学规律围绕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落实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都由讲—听、问—答、范—仿、令—行等程序组成,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应该变此为引—思、导—找、启—悟、激—做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方法由“老、僵、迂”呆板单调变为“新、活、巧”新颖多样,各科、各人各具特色。

(1)变“讲听”为“引思”。即变由教师简单地直接讲授知识,学生被为接受灌输为教师用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中知其所以然。

(2)变“答”为“找“。即变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回答为教师指导学生要找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脉络,增加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3)变“范仿”为“启悟”。即变单纯,由教师用课例作示范,学生机械模仿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进行知识模仿联系过程中进一步消化、感悟其意境、规律或方法技巧。

(4)变“令行”为“激做”。包含二层意思:第一层即变由教师指令学生完成任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要我完成为我要完成;第二层即变由教师指令学生完成某种行为要求为激励学生树立信念,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情感认同,变强制规定为自觉遵从。

三、办学条件向现代化转变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欲望。解放了学生思想,培养了能力。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训练了现代人所需要的技能。如语文课通过屏幕展示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要迅速、理解要准确、摄取要及时等多种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把电、光、形、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广泛接触外界信息,达到学习最佳境界。

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师范学生创新素质必须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它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技长,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观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办法:1.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群体性课外科技活动;2.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照顾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3.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个体性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新才能进行独立的活动。另外,可以采用定小组、定项目、定时间,集中或分散的形式组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如航模科技小组、摄影小组、化学兴趣小组等,或者结合课堂教学的教育实习开展科学知识解说训练,让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创新意识、科学观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5: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增加实习基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心理学专业师范教育实习的整体效果。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李会学等人[1]探讨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应对措施。谷莘[2]以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习为例,对参与式教学实习展开研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学院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李晓黎[3]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指导老师在实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为了给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应用性逐渐凸显,以往教育实习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我校为例,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部门、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度、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度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度,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文化修养包括较高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和审美与人文素养。

(2) 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技能、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和文字处理工作,具有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与他人和谐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

(4)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实习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指导心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我们组建了一支较有力的指导团队,由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多年的教学院长从专业角度和管理角度做全程指导,由两名专业老师负责提供专业方面支持,一名老师负责数据分析,两名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教育实习工作中的一手资料,并负责撰写分析报告,两名在读博士生做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

通过对近几年教育实习工作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实习基地、实习自由度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①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实习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校及部分职业学校。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传统中小学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心理相关课程偏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因此他们对实习生的接待能力有限。大多数实习单位仅能接受少量实习学生,即使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也很难保证开展适量的实习活动和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实习趋于形式,学生在实习阶段未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

② 学生实习的自由度不够。学校给学生合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范围内自主实习。传统的实习大多以集中组织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管以往实习中有分散实习环节,但是力度不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实习效果。

③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健全。传统教育实习效果是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但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一部分是课堂之外的,表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这部分需要做大量调研和实践。

(2)具体解决措施

① 建立实习基地。其实,心理学专业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外,还可以扩展到企业、公司,社会团体,让本科生的实习过程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的种类可以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在注重扩充实习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要提高基地质量。实习基地的种类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多个校企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实践活动搭建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完成教育实习的同时,实习基地本身就是学生就业良好而有效的渠道。

②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加大实习自由度。开放型教育实习是对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实习自主性,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增加实习单位的种类,不拘泥于讲授好一堂心理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习计划的安排上,可增强实习地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实习的自由度,加大分散实习的比例。比如,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分散、自主地选择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有力保障。

篇6: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思考

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培训测试的效率和质量.这种综合素质包含高尚的.工作道德规范、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较高的培训水平、较强的测试能力以及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文章着重从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与提高这些素质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作 者:李黛岚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 分类号:H102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测试员   综合素质   质量  

篇7: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韦晓军 李庆文

摘要: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比较合理的。依据波特竞争理论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发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可以大大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竞争力

作者简介:韦晓军(1968-),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编号:JGB18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9-001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了“国家钻石”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竞争力理论。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企业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市场吸引力。同时,该理论还指出了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被学术界称为“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三是现有同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四是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五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而“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是最低的,就业的难题变得无比严峻和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学者提出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鼓励国内高职院校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因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徐朔()对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指出,师资是职业学院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体系。发达国家重视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与优厚的待遇上(王毅等,;付菊,),尤其是重视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陈祝林等,),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郑春荣,2000)。在国内,学者们指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存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缺乏等问题(卢晓春等,),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达到“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王义澄,1990;王荣成,),从完善标准与认证制度人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张社字,;孙泽文,,刘子真,2009,詹宇河,2010)。贾俐俐(2009)认为,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具有多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谁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关键法宝。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的规模,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能立足,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其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是围绕“能力为本位”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求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还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双师素质”教师是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双师素质”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呢?高职院校虽然不属于企业范畴,但在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把毕业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那么用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高职院校还是合理的。因此,按照“波特五力”的框架,分析”双师素质”教师对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企业视角下,供应商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应用到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供应商”就是为其提供学生的家庭。那么家庭是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的呢?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家庭把孩子送来就读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就业。如果家庭觉得该校的培养水平不高,那么,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家庭,即有其他选择的家庭就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来报考这个学校。一般而言,考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是决定家庭讨价还价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考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他的高考成绩,而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他对报考院校空间以及学费等各种收费的考虑,这样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的院校,只能招收到高考考分相对较低的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考生,从而使这些院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作为供应商的家庭的讨价还价能力对高职院校的收益是影响极大的。高职院校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也就提升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双师素质”教师扩大了高职院校的“进货”范围。高职院校培养了足够的“双师素质”教师之后,就可以按需要开设为了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各种实训课程,从而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自然也就提高了学院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一家庭让他们的子女报考这些院校。

其次,“双师素质”教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资本,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时,一个主要的渠道是招聘具有企业实操经验的人员,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往往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除了能把专业课上好之外.还能利用自身以往的工作背景为所在院校增加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为学校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而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再者,“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求职和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双师素质”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相对于其他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而言,对企业招聘、企业用人制度等都更熟悉,因此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更强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求职成功率更高,同时也就加强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三、“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顾客购买商品时,往往都要货比三家、讨价还价,通过压低价格和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因此,如果顾客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在买卖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卖家(即企业)就会陷于被动,被逼让利而减少收益。对企业是如此,对高职院校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现在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对于高校的“产品”――大学毕业生,“顾客”即用人单位具有了越来越大的挑选余地。而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属于职业性质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用人单位更为挑剔,“顾客”具有极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之后,一方面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得到了针对性的培训而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在“顾客”面前的谈判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双师素质”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势,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四、行业内现有同行间的竞争

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15所,因此,高职院校同行之间存在无比激烈的竞争。竞争一般在师资、教学设施、价格、广告、服务等方面展开,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越演越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一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前面已经阐述,“双师素质”教师由于非常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和更具实操性的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因而比竞争对手更能使“顾客”满意,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可以使高职院校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强大的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这些教师原有的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源,一来可以从信息上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来可以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和应聘甚至就业的机会,从而使所在院校能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既能抓住有利时机扩大规模,也能及时规避各种风险。

五、“替代品”的威胁

波特指出,本来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互为替代的,所以在它们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竞争,这就是替代品的威胁。高职院校提供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是向企业基层提供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自然也会面临来自提供类似产品的替代品威胁。提供的类似“产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工,他们一方面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另一面通过参加社会技能培训提升了职业能力,从而可以与高职学生竞争。二是职业中专通过职业资格培训等手段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也来抢夺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就业岗位。三是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持续大量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些本来以掌握理论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学生也开始通过第二专业或职业资格考试等强化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为了尽快就业,他们降低身价来应聘本来属于高职生的岗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造成威胁。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替代品的威胁:一是实施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挤压提供“替代品”学校的生存空间。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定向班”,在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上进行合理配置,减少学生与企业的就业摩擦。二是提供更周到的和质量更高的服务降低“替代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三是通过实施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拉开与“替代品”之间的就业档次,减少“替代品”带来的威胁。

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是指,潜在的进入者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上再分一杯羹,从而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在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等方面的竞争,最终导致现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陷入生存困境。与此类似,已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在位优势,但也照样会遭受来自社会其他力量办学的潜在进入威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来减少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因为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高职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进入或不敢轻易进入:一是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因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不光是师资的培养需要投入,而且“双师素质”教师授课所需的教学设施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二是降低了潜在进入者的预期收益。三是增加了潜在进入者的生存风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从而使其投资回收期更长,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风险也就更大。

综上所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增加学生学习满意度、减少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等好处,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起自己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孟卿,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篇8:对师范生竞争心理素质的思考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主观角度讲指高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较高的创新能力等。从客观角度讲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就业指导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情况等学校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家庭条件。

二、高职学生常见就业心理分析

(一)茫然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学习兴趣相对缺乏,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对大学生活感觉茫然不知所措,面对就业问题更是如此。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就业焦虑心理,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因为找工作这件事而产生很多疑问和矛盾,引发各种焦虑心理,比如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感到困惑和茫然。特别是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也是在高职学生身上常见的一种就业心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客观条件来讲,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既要求能力和经验,又要求学历,而高职学生在学历上比本科院校的学生低,这使很多高职学生从心理上感觉低人一等,缺乏自信,不敢理直气壮的参与竞争。第二,从主观上来看,有的同学因所学专业不景气,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缺少必要的主动性,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能力和长处,从而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三)依赖心理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无论做什么事都特别依赖父母,造成这些学生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在校期间也很少考虑就业的问题,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一种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决断,而是听取父母或老师的意见,或完全依靠父母奔波,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有些本来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工作的同学也不得不向家长寻求帮助,通过父母动用关系,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

(一)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职业能力

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首先要准确的回答三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而对这三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正是基于能否对自我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认识自我求职择业过程的第一步。首先,要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心理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就业期望值等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总结出自身在哪些方面存在优势,哪些方面存在劣势,从而做到在应聘过程中扬长避短。每个人的职业能力是不同的,只有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找到与自己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增强就业自信心和勇气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和勇气,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身的特点去选择,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失败后要客观冷静的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对自我做出正确的分析,信心百倍的迎接下一次机会的到来。那么如何提高自信心呢?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肯定自我。比如很多高职学生往往因为学历低而自卑,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虽然高职学生在学历层次上比较低,但是要清楚的意识到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实际技能的培养,而现在很多企业都非常注重动手操作能力,高职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这就是高职学生的竞争优势,是高职学生自信的基点。

(三)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期望值

目前很多高职学生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期望值,认为找工作就要一步到位,从专业对口到兴趣爱好,从报酬待遇到工作环境等都要符合自己的愿望,片面追求高薪、高职、高待遇,往往忽略了职业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职业目标,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总之就是将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相结合。此外高职学生,学历较低,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放弃过去那种就业就要“一步到位”的想法,降低期望值,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四)加强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由于心理发展、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还没有完全成熟,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正确对待就业挫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2).

上一篇:庆祝元旦节作文200字下一篇:镜头下的生活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