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素质对比及分析

2022-09-17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反映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为了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了解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 武汉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将着重对高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素质做出对比分析并提出对策。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 采用由《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教育统计与管理专业委员会》提供的《中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基本情况、理想与信念、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五大部分, 共136个问题。

1.2 调查方法

参加问卷调查的有武汉大学、邯郸学院等18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其中师范专业有效问卷1451份;非师范专业有效问卷1386份。在选取调查对象时, 考虑到在校生的专业、年级和本专科层次等主要情况, 采用了分层整群按比例抽样的办法。各院校的辅导员在问卷发放、组织动员、内容填写和数据录入等环节都进行了认真的实施, 从而保证了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对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进行了统计汇总,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理想与信念

(1)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对时事新闻关心程度表现为关心程度普遍较高, 师范生为7 5.46%, 非师范生为68.8%。

(2) 对自己的表现评价出色的非师范生 (12.48%) 要明显高于师范生 (7.51%) 。

(3) 对处世办事的原则性, 非师范生 (23.45%) 要高于师范生 (17.44%) 。

(4) 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非师范生有47.62%经常参加, 明显高于师范生 (40.59%) 。

(5) 对待社会公益事业, 师范生 (65.68%) 比非师范生 (60.17%) 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6) 当认定一个目标,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大多数 (80%以上) 都能尽力去做,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 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 (师范生情况更严重) 对个人前途不乐观, 师范生 (28.95%) 明显高于非师范生 (6.13%) ;甚至表现出悲观失望, 师范生 (8.13%) 也明显高于非师范生 (0.51%) 。

(7) 在回答大学生最应具备的素质时, 共同认为诚信、创造力、团结协作三项素质排在首位, 且人数超过70%, 回答诚信的人数在82%以上。

(8) 在回答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时, 共同认为首先是自我约束, 但师范生 (48.04%) 明显低于非师范生 (59.09%) ;其次是团结协作, 师范生 (34.46%) 也明显低于非师范生 (41.2%) ;社会公德, 师范生 (26.88%) 明显低于非师范生 (45.53%) , 最次是遵纪守法, 只有12.91—17.23%的人认为是欠缺。

2.2 专业素质

(1)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勤奋程度、班级学风、学习态度、计算机过级率以及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攻读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等方面的情况基本一致。

(2) 在学习方式上, 师范生有32.46%喜欢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高于非师范生 (27.92%) 。

(3) 在自学能力上, 认为自学能力较强的非师范生 (65.51%) 高于师范生 (59.55%) 。

(4) 在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方面, 认为自身能力强的非师范生 (22.15%) 高于师范生 (16.4 7%) 。

(5) 在学习注意力方面, 有11.69%的师范生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 经常走神, 高于非师范生 (5.38%) 。

(6) 对所学课程感兴趣的师范生 (65.54%) 高于非师范生 (57.94%) 。

(7)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选择自己努力的非师范生 (25.7%) 高于师范生 (17.71%) ;选择去请教他人的非师范生 (60.82%) 低于师范生 (72.98%) 。有58.72%的师范生认为学校教育对自己增长知识, 健康成长的影响最大, 高于非师范生 (50.43%) 。

(8) 参加各种科技活动人数较少, 仅占11.00%, 在大学期间投稿的人数也较少, 师范生有14.75%, 非师范生有8.59%。

(9) 认为考试作弊不对的师范生 (64.09%) 高于非师范生 (57.43%) , 认为考试作弊无所谓的非师范生 (25.25%) 高于师范生 (20.19%) 。

2.3 身心素质

(1)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身体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参加体育锻炼情况、适应能力以及交友态度等方面情况基本一致。

(2) 是否有体育专长方面, 31.15%的非师范生学生认为自己有体育专长, 低于师范生 (36.18%) 。

(3) 感觉自己性格自信的非师范生 (49.86%) 高于师范生 (40.32%) , 另有性格偏于内向并缺乏自信的师范生 (21.5%) 高于非师范生 (15.87%) 。

(4) 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任, 39.32%的非师范生学生很少有这种感觉, 高于师范生 (33.01%) 。

(5) 在与同学交往的态度上, 表示非常愿意的非师范生 (68.61%) 高于师范生 (64.78%) 。

(6) 有32.25%的非师范生学生经常觉得郁闷, 高于师范生 (22.81%) 。

(7) 56.06%的非师范生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很多, 高于师范生 (47.83%) 。

(8) 非师范生有24.03%表示经常感到寂寞, 高于师范生 (20.12%) 。

2.4 人文素质

(1)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礼仪风度、社交能力、公共意识、诚信意识以及遇到困难时的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基本一致。

(2) 涉及恋爱问题, 表示正在谈恋爱的非师范生 (19.99%) 低于师范生 (23.43%) ;在对待恋爱态度上, 24.74%的师范生重过程, 低于非师范生 (32.9%) ;50.86%的师范生表示会对对方负责, 高于非师范生 (45.82%) 。

(3) 当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开始做同一件事时, 40.39%的师范生表示相信自己一定能比别人做得好, 高于非师范生 (34.42%) 。

(4) 非师范生全部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有31.67%, 远远高于师范生 (18.91%) ;熟悉大部分世界著名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的非师范生有18.04%, 高于师范生 (9.72%) 。

(5) 参加社团情况,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生基本一致, 但在参加数量及所起作用方面, 非师范生要明显优于师范生, 非师范生参加两个以上的有19.62%, 高于师范生14.2%, 任主要负责人非师范生有8.3 7%, 高于师范生 (6.82%) 。

(6) 对自己家乡的人文环境, 认为了解很多的非师范生 (47.69%) 高于师范生 (38.25%) 。

(7) 对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认为自己较优秀的非师范生 (50.58%) 高于师范生 (46.04%) 。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与对策

3.1 师范专业学生素质应当在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 师范院校学生在参加学校活动、自学能力、接受与理解能力、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努力和参加社团活动的数量以及所起作用等方面稍显薄弱, 表现在有过放弃学业念头的人、喜欢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人和对个人前途不乐观的人都高于非师范生。

笔者认为, 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正在向开放式、综合化方向发展, 但无论是哪种培养模式, 都需要首先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 树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师范院校在突出师范性的前提下, 要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 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拓宽专业口径, 注重学科渗透、交叉与整合,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大学生整体素质应当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基础上, 重点加强人文素质和公共意识的培养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几门主要政治理论课程表示最感兴趣的为哲学, 人数约为45%, 没有达到半数;对公益事业表示乐意去做的师范生达到67%, 非师范生为 (60.17%) ;对公共环境表示自觉维护的达到58%, 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回答了解很多的非师范生为47.69%, 师范生为38.25%, 均不到半数;认为大学生普遍欠缺的是社会公德, 师范生为26.88%, 非师范生为45.53%, 在十项内容排序中占前几位。

笔者认为,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在学生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是其它诸多素质的灵魂和基础。应当通过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德育实践活动, 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工作体系。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学习研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对于涉事未深的大学生, 人文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人文素质的方法很多, 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营造多元化、综合性文化氛围, 建立“人文课程—专题讲座—文理渗透—环境熏陶”的复合式教育体系。

提高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德育的主要目的。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 其中包括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内容。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培养、教育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秉持社会公正和社会良知, 把握自己的言行, 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内化效果, 使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渗透在自己的行为与思维中, 成为必不可少的品德和修养, 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依靠自己出色的非智力因素取胜。

3.3 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所在班级学风较好的师范生为42.11%, 非师范生为38.02%, 均不到半数;认为一般的约为33%。认为考试中没有作弊的只有7.7%, 普遍 (86%) 认为大学生最应具备的素质是诚信, 占第一位。

笔者认为,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诚信意识的氛围下, 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应当大力加强,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必须尽快提高。要通过严肃校风校纪、严格查处作弊行为、签定诚信考试承诺书、大力开展诚信教育、表彰和奖励具有诚信行为的学生、在学校弘扬诚信的正气和创建优良的学风等方式, 普遍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回答经常觉得郁闷的师范生为22.81%, 非师范生为32.25%;感觉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差者约为5%, 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评价为较差的约为4.7%, 有过自杀念头的约为1 2%。

笔者认为, 大学生活是学生社会化的开始, 尤其是学校独生子女人数增多 (非师范生占36.36%, 师范生占12.89%) , 能否适应新环境、正确对待挫折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要认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对于那些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师范生, 更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 才能胜任将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首先在有关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方面具有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同处于一个时代, 接受着中国特色的正规教育, 但由于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略有不同, 表现在上述许多细微之处有群体性的差异。师范生在自律、规范、要求专业对口、参加公益活动、注重仪表、向优秀同学学习、与同学交往、有体育特长、喜欢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倾向;非师范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自学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外语应用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自信、熟悉家乡的人文环境和了解世界名著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为了使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同时面对我国教育体制中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形势要求, 当前师范教育正在突破旧的办学模式, 向“师范教育综合化、综合大学师范化”的全方位、开放式方向迅速发展。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主流意识方面具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由于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略有不同, 又存在某些细微的群体性差异。

关键词:师范生,非师范生,综合素质,对比,对策

参考文献

[1]  彭美云等.大学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的设计,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

[2]  教育部2006年工作要点.

[3]  王万明, 王瑜卿.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 2004 (7) .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的模式研究下一篇: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