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2024-04-20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共6篇)

篇1: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现代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研究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班级:09工业学号:20091506姓名:李亚东

摘要:公司监督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固有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前提。我国现行公司制度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监督机制虚化、监督资源匮乏。对监督机制的完善既要考虑对现有监督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整合,又要适当拓宽监督的渠道,并协调好不同监督手段之间的关系。

一、公司内部监督的法理分析

(一)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必要性。所谓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为对公司代理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而设计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监督制约机制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公司制的不断密不可分的。在早期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时期,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所有者一般直接经营控制企业,收益、风险、责任集于一身。因而也就无所谓内部权力的分化制衡问题。而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的出现,则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出现的股份公司,其规模十分庞大。而庞大的规模又导致所需巨额资本非单个的或少数投资者所能满足,必须通过集聚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这样,公司的投资人(股东)相应增多,由投资人直接经营控制企业就变得几乎不再可能,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把公司委托给品质高尚、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企业家们去经营管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股东与公司的生产过程、资本运作过程相脱离,并不拥有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却实际控制了公司的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从而也使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成为必要。

(二)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目标与特征。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如台湾地区的监察制度、股东会监督、代位诉讼(代表诉讼);外部监督如公权力之行政监督或市场监督。对于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应有的内涵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共识:(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一种制度存在,从法的静态角度——制度价值来考察,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必然以效益价值为逻辑基点,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价值定位是谋求公司效益、股东利益、公司社会利益及三者之间的协调、衡平发展,使公司资源充分、正当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价值。(2)有科学的制度架构。作为一种监督模式,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就必须有赖于操作这些制度的人的现代素质,即制度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意向和人格特征的现代化。因此科学的公司监督必然包含严格的制度中人准入制度、行为模式、权力分配模式,同时力求制度本身的完整和谐以及与外部制度的整合性,使它既能监督权力的正当运用,又不至于使之成为权力正当运用的绊脚石。(3)有逻辑合理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公司运作实践中,存在两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管理层次线;一条是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部经理层次线。按此种两线平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心——监事会实际上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即下位权力或弱势权力监督上位于权力或强势权力,这在实践中是一个难堪的二律背反。因此,构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时,必然要解决公司权力制约问题,从逻辑上把监督关系理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具有以下法律特征:首先,公司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的基础。其次,股东大会的监督是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高权威的监督。由于其并非常设机关,因此,股东大会的监督职权常常交给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第三,董事会的监督主要是对公司经理人的监督。由于董事会人员构成的特殊性,使得董事会的监督,在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里成为最弱的一个监督环节。第四,监事会的监督是公司内部专职的、专设的唯一的监督机构,是公司自己监督自己的自律性机构。它以董事会和公司经理为监督对象,以股东大会为其唯一的上位权力机构,只对股东大会负责,向股东大会报告监督工作状况。

二、公司内部监督的对象

就静态观察,完整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应由主体、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监督制约的主体是指谁有权实施监督,公司内部监督的客体是指对谁进行监督。公司内部监督的对象实际上是那些实际掌握控制公司经营权的机构和人员,具体指公司的董事会、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

(一)董事会和董事。董事会和董事成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的首要对象是由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逻辑上看,股东投资创设公司,并承担公司创建的巨大风险责任,股东因而享有管理公司事务的一切权利实属天经地义。因此,在早期的各国公司立法中,股东大会曾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关,并被赋予广泛的决议权。

(二)经理层(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经理是通过与股东会或董事会签订聘用或雇用协议而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承担管理义务的人员。在大陆法系国家里,经理是商号经营管理的辅助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理们(包括公司高级职员)在公司的地位就无足轻重。恰恰相反,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规模的扩大,股权的分散,凭借股东权控制公司越来越困难,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管理工作不仅繁多而且复杂,需要特别的技巧及训练才能胜任,只有专职的支薪经理才是适当人选。

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内容

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内容也就是监督主体进行监督的事务范围。这些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经营者的选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的经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度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非内行的专家所能胜任,故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两权分离”治理模式既是迫不得已又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但要实现“两权分离”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司能不能选贤任能。因此,对经营者优胜劣汰是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首要课题。

(二)经营管理者的职务行为规范。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股份公司不得不把更多的驾驭运作公司的权力交给经营层。董事经理们既然接受了公司的职位,意味着他们接受股东的信任,承诺自己能够且决心利用自己的技能为公司谋取利益,因此经营者们与公司之间存在着一种基于彼此信任的法律关系。

四、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主体

(一)股东大会的监督机制。公司作为营利性社团法人,其全部财产均来自股东的出资,在股东的共同出资构筑了公司资本的同时,作为出资者权益的必然要求,出资者的共同意志便成了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意思机关和权力机关的立法源泉。公司治理所涉及的权利中,股东权是一位阶的权利范畴,股东权的保护是其首当其冲的,正如有学者所说,权利当事人才是自己利益的最忠实捍卫者,股东自己当然对公司监督不能置之度外,必然要以一定的形式参与监督,防止其代理人或被委托人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或置公司于侵权人地位。

(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监事会监察权的合理有效行使,是制衡董事权力、确保公司合法经营,保护股东投资权益和公司债权人的重要措施。

1.监事会监督的特征。监事会的设立基于两权分离,根本目的在于防止经营者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公司之上。在股东与公司关系日益松弛、董事会职权不断扩张情况下,运用监事会的独立性及监督权,是制衡大股东用滥用资本多数决策权、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的有效手段。由此,监事会具有以特征:(1)监事会监督职能的独立性。(2)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法定性。

(3)监事会主体资格具有限制性。(4)监事会成员的多元性。

2.监事会监督的内容。公司监事会的职能的实质是监督权。依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公司财务,对公司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职权,列席董事会会议。

(三)独立董事的监督。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是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的简称,是某些国家现代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司运作模式,对改善我国的董事会构成,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维护中小股东和社会公共利益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1.独立董事对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独立董事更能够站在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促进公司遵守良好的治理守则。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专业化运作,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强化董事会的制约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有利于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2.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功能的协调。在现有公司治理中,监事会的职能和独立董事的职能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换言之现行有关的法律规定中对独立董事功能、作用的界定与《公司法》中对监事会的职能规定中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之处。如何明确界定这两个机构之间的监督职能的对象和范围?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独立董事制度无缝接入现行公司治理框架内,从而既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的双重监督职能,同时又要避免因在监督职能上重叠和功能冲突而造成的职责不清现象,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篇2: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探讨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机制

随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创新行政执法理念,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才能更好地实现食品药品监管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也是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开展行政执法内部监督,要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规范执法人员从政行为,严格责任追究,促进食品药监部门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一)从强化行政执法责任体系入手,提高制度执行力。完善食品药监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绩效目标管理考核结合起来。将责任追究与行政审批、执法检查、重大案件审理监督形式有机结合,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切实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力度,将行政执法责任考核结果作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高低、执法政绩优劣、责任履行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从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的法规依据入手,积极探索防范风险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局还没有出台执法内部监督相关规章的情况下,尽快制定出全市食品药品系统内统一的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内部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监督程序和责任承担等问题,为执法监督工作提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制度规范,为依法履行执法监督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建立党风廉政和行政执法“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错案追纠”制度,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对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办了错案或有过错的执法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实施内部监督预警督办制,纪检部门对违规问题或隐患问题直接向执法办案人员发出预警通知,进行防范或纠错整改,并对执法办案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三)从解决食品药品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在创新监督方式上下功夫。紧紧围绕食品药品监督系统执法工作的实际,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创新监督方法,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堵住腐败源头。做到“三坚持”,即:坚持聘请特邀监督员制度,坚持信访举报案件查处制度,坚持办结案件回访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回访等工作机制,变定期抽查和回访工作机制,为不定期的抽查和回访工作机制;要加强对案件自由裁量权的监督,特别是对重大案件的立案取证工作,执法监督部门必须派员参加,共同审核把关;要进一步完善交叉检查、执法巡查等工作机制。实行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分离;调查与听证分离;处罚与收缴分离,建立相互制衡和权力监督的制约机制,防止权力独揽和权力滥用,规范权力运行行为。

(四)从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入手,在落实监督效果上见成效。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包括“事前”约束机制、“事中”动态监督机制和“事后”检查机制。严把执法办案“五关”,即立案侦察关、调查取证关、处罚裁量关、集中审核关、处罚执行关。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调查三种方式,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强化社会监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不定期地开展执法监督抽查、行风评议、暗访服务对象等活动。注重发挥人民群众、新闻媒体、民主党派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开展专项调查处理。同时,将办事纪律、廉政规定、违纪违法处理规定以及举报投诉的途径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入手,清理临时执法人员,为食品药品监管提供永恒动力。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要分类别、有重点地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清理调离临时执法人员,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要使执法人员了解和掌握本部门、本岗位贯彻实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熟知自己的法定职责和权限,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监管技能,充分发挥技术监督在监管工作中的“引擎”作用。同时,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通过“三个贴近”达到 “三个有效监督”。即通过贴近基层、贴近行政相对人、贴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做到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开办审批进行有效监督;对重要认证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对重要案件的办案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篇3: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可以说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产物。其实质上就是上市公司按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在公司内部所确立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这四方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与监督的一种机制。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采用的是二元制治理结构, 即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二者互不隶属。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内部行使监督权, 是董事会的组成部分。而监事会是公司的法定监督机关, 全面行使监督权。因此立法上所说的两种内部监督机制并存, 实际是监事会为主、独立董事为辅的并存。

二、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模式的问题

现行法律框架下,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的双重监督模式, 实际上未起到当初立法时所预想的作用。双重监督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它的存在似乎让上市公司业绩变得更糟。

(一) 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方面

根据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对独立董事的报告中, 可知独立董事很少投反对票或者弃权票。在相关事项决策过程中提出不同于其他董事会成员的独立看法是判断独立董事能否切实发挥法定职责的重要标准。但大多数独立董事仅仅只是摆设, 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 独立董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独立董事实际上不独立。第二, 独立董事并不是专职的, 社会名人居多, 很难较好的去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第三, 所获信息不对等。独立董事在获取信息上与高级管理人员、其他董事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无法有效监督。

实际上监事会本身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现实中大多数公司缺少监事会常设机构并且监事会规模小, 组成成员大多数不符合对于监事的专业知识要求,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监事会独立性差, 控股股东对监事的影响颇大。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关于项目监事会工作报告中, 可知监事会较少发表与董事会相反的意见, 即使是改进性意见也难见到。总结来说监事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其二, 有关监事会立法的可操作性差。其三, 义务不明确, 权责不对等, 缺乏有效监督手段。

(二) 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职能重叠冲突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最大的问提就在于我国是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所组成的双重监督机制。原本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是看到了独立董事的强大作用, 是为了弥补监事会的不足, 但总是事与愿违。本来是想双管齐下, 形成最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创造出既不同于英美法系的独立董事制度, 也不同于大陆法系的监事会制度, 但是从公司法颁布以来种种的迹象表明, 也许所谓的双管齐下并不是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最好的出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 像前述所提到的, 独立董事们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而影响了监事会作用的发挥, 因为本来就没有较强独立性的, 不愿管事的监事会可以把棘手的不愿管的事情推给独立董事, 更加不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监督职责。

目前虽然法律上规定了上市公司的这种双重监督机制, 但是法律中对于两者的分工和职能没有明确界定, 仅仅是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分别赋予了一定的监督职权, 这很容易造成了两者在职权行使过程中的冲突和功能上的重复。最明显的就是, 在财务监督方面, 独立董事被赋予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的权利, 同时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也被赋予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的权利;监事会同样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等与财务有关的信息, 也有权对外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其协助其监督工作。这就造成了二者的冲突。因此, 我们应该知道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职能重叠冲突不仅直接导致了监督权行使的推诿、虚置, 尤其是监事会监督职能更加弱化, 而且也提高了公司的监督成本, 不利与公司的治理。

三、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改善的措施

(一) 内部监督机制应改变硬性的二元化监督模式

我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并存的二元化内部监督机制, 并且我国现行公司法选择了硬性的立法模式, 即在上市公司中必须同时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随着公司法的实施, 这种二元化监督机制的弊端也慢慢显露无疑, 因此,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二元化的监督模式。通过上述分析, 可知, 双重监督机制并不完美, 当然可以通过完善法律, 通过立法修法对这种二元化的监督机制进行细致的规定, 尽最大所能的减少法律漏洞, 克服这种双重监督的弊端。当然也可以彻底废除这种双重监督机制, 重新采取一元化的监督机制, 完善监事会制度。笔者认为, 这两种方法并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不可否认, 这两种方案都有它的优点, 都有值得我们去采纳的地方, 也许我们可以返璞归真, 真正遵循公司法所强调的公司自治精神与理念, 尊重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经营理念构建适合自己的内部监督机制, 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行业、个体发展上的极大不平衡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因此无论是一元监督机制还是二元监督机制, 应由公司自己选择。而公权力机关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立法去完善供公司选择的监督机制, 弥补其法律上的漏洞。

参考文献

[1]骆品亮, 周勇, 郭晖.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分析:来自沪市A股的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4 (2) :20-23.

[2]李雁程, 孙宪超.经济学家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调查[N].新文化报, 2009-06-12 (21-22) .

[3]刘钦, 吴师法.浅析我国独立董事不独立现状及其出路[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7 (9) :49-52.

[4]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和管理学的双重角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73.

[5][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 1997:184.

篇4: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协调

一、“内部控制人”问题下监督机制的设置目的

1.域外经验:“所有”与“经营”分离所致的内部控制人问题。公司治理产生的基础是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的分离。传统的公司理论是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股东选择董事,董事作为股东的代理人或受托人,聘任并监督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股东经营公司。在股权较为集中、经营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公司中,这种运行模式尚可以保障股东利益的最大化。①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导致公司股权渐渐分散,此外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加强,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便趋于分离。处于公司所有地位的股东,或是由于股权的分散而难以独立对公司经营产生实质影响;或是由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亦难以对公司经营产生作用。相对而言,传统的处于代理人或受托人地位的董事以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质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因此,总体而言,西方国家的股东会呈现衰微态势,公司治理结构由传统的“股东会中心主义”过渡为“董事会中心主义”,甚至“管理人中心主义”。而基于此,产生了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

现代公司理论所称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里,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②例如:在美国公司中,董事虽然由股东选举产生,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董事均能对董事提名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可以长期掌握董事會控制权,从而使董事会在确定公司目标及战略政策等方面无所作为,丧失了监督经营者的能力。相对而言,德日等国家,虽然股权分散化远不及美、英,然而,股权分散的趋势是存在的,且其股权结构中,企业相互持股、银行持股导致的法人股占很大比例,而除特殊情况外,法人股东一般不会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由此,股东权利相对缩减,经营者权利扩张,亦会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

尽管近年来有诸多不同学说③,但笔者认为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于上述背景,公司制度的先行各国采取了“独立董事制度”以及“监事会制度”等监督机制,目的在于制约内部人控制,一定程度上回归股东控制权,保障股东利益。

2.本土资源:股权集中所致的“内部控制人问题”。探寻了西方国家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产生原旨,再来对比我国是否存在相似的制度产生背景或现实需要。从表面来看,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政策以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就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理念。而随着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公司制企业更多地显现出其人格、财产及责任的独立性,两权分离成为国内企业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口号和普遍实践。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公司是否也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呢?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而,原处于管理层的厂长、经理等在改制后往往对公司具有很大的控制权,貌似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但此仅为表象,细寻根源,此种现象并不符合公司法理论中西方国家的“内部人控制”的产生前提。西方国家的内部控制源于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而我国所表现出的“内部人控制”却是以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为前提,这与我国上市公司多系国企改制所来不无关系,国家持股占很大比例,公司从董事到管理层的选任,受行政干预相当严重。而从民营资本发展而来的上市公司又多系家族企业,加之我国的资本市场远未发达,因此公司的创始股东往往居于控制人地位,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够施加很大影响。

3.我国内部监督机制的制度价值。因而,与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引入内部监督机制来回复股东会控制权比较而言,我国并不存在相对应的问题。从我国的内部控制人的特殊性可以得出我国尚不具备西方国家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的充分前提。我国现有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制度价值何在呢?

上文有述,我国企业中的大股东控制现象较为严重,在此现实下,企业法人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威胁,上市公司往往成为大股东的圈钱机器,股东大会渐渐沦为了“大股东会”,因此导致的公司的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经济问题较为严重,公司治理状况堪忧,更重要的是,处于无权地位的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被任意左右。至此,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监管机制的制度价值也渐渐浮出,即限制大股东对公司人格独立性的干预,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达成对股东利益的实质公平保护。

二、两种监督机制的关系与协调

独立董事制度监督具有的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以及决策过程监督的特点;而监事会制度所具有的经常性监督、事后监督、外部监督的特点。④因而,两者从理论上而言,可以相互配合,并行实行的。而有关两种监督机制的功能整合问题,以切实发挥上述的监督机制之设置目的,系下文所述主要问题。

1.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相对地位。二者的相对地位,需从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置目的并结合两种监督机制的各自功能特点来考虑。如前所述,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置目的应基于监督控股股东的行为,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⑤。因此,对比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前者相对而言,可以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影响,更利于保障公司决策的妥当性和公平性。故而,尽管监事会制度系我国传统采用的监督形式,但从当前我国筮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言,独立董事制度在控制大股东行为上更能发挥作用。

二者主导地位决定于其功能的发挥,而功能的发挥需要监督机制的独立性保障。针对我国独特的内部控制人——控股股东独大的现状,需要监督机构不仅独立于董事会,更应独立于控股股东。有学者提出的扩大利益关系股东表决权回避范围为可考虑的路径。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我国公司股权分散化、减少控股股东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2.监督机制的功能分配。鉴于我国监督机制设置的特殊目的,我国在设计独立董事功能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做法,而应考虑我国公司控股股东与董事、 经理人员混为一体的现实,依据所有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将对控股股东的行为的监督定位为主要功能。根据独立董事制度所具有的的特点,独立董事的功能应定位于:以监督董事会所有重大决策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为主;向董事会提供专门化支持,并通过参与董事会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在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董事的提名、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等问题上享有决定权, 并有权检查、约束内部人的职权行为和评价其经营业绩, 期望在易受内部人控制的重大事项上, 以相对超脱的地位进行独立裁断。⑥

根据监事会制度所具有的特点,监事会的功能应定位于:以财务监督为主、业务监督为辅;以合法性监督为主、妥当性监督为辅。从整个公司利益,监督董事会是否规范运作、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监督内部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经理的经营决策和业务行为是否合法与妥当,并以相应地代表公司向违反董事和经营义务、侵害公司利益的董事和经理提起诉讼的权利为保障。也就是说,财务监督和合法性监督是其基本职能和工作重点。⑦

注释:

①郭富青:《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运作的法律机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彭真明等:《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③参见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3版,第52页。

④ 张运所:《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的协调性研究》,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⑤ 参见李建伟:《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兼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载《法学》,2004年第2期。

⑥ 伍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若干法律思考》,载顾功耘:《公司法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 页。

⑦ 伍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若干法律思考》,载顾功耘:《公司法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篇5: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一、明确目标,着力完善建立健全规范审判行为的内部监督体系

##法院始终将公正与高效作为完成审判、执行工作任务的核心标准,不断加强审判管理,完善流程控制,促进各类案件质量不断提高。一是落实和完善公开审判制度,规范审判活动的开展。全市法院全面实施八项公开制度(即立案公开、庭审公开、证据采信公开、事实认定公开、法律依据公开、判决理由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过程公开),强化和规范法院对当事人依法告知的义务,切实保障当事人对审判权运行过程的知情权。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的庭审还进行全程现场录音录像。##中院充分借助网络手段,设置了手机短信、司法语音系统、多媒体触摸屏、国际互联网站“四位一体”的诉讼信息公开查询系统,既便民利民又公开透明。二是构建审判权限合理划分制度,规范审判权的运行。##法院坚持放权与监督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审判长交叉审批案件做法,形成合议庭成员相互制约机制。同时,加大分管院长和庭长对合议庭的监督力度,通过统一审核文书、对外征求意见、召开审判长联席会、签发文书等诸多环节加强监督制约,有效防止了司法不公现象。三是健全分权制衡工作机制,规范执行行为。全市法院执行局已初步建立了统一指挥、协同工作、监督有力的执行工作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执行工作程序,结合民诉法修改后的.新变化、新要求,今年中院起草了《关于民事执行中调查财产的规定》、《关于准确统计案件实际到位率的规定》等多项规范性文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了不规范执行行为的发生。此外,中院还制定实施了《关于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在全省法院率先推行摇珠确定评估、拍卖机构的做法,重点加强对执行评估、拍卖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审判管理,建立健全审判质量与效率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以立案庭为主的案件效率监督管理机制。为杜绝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确保当事人关心的各类诉讼案件高效审结,我市法院制定实施了《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规程》、《案件审理期限管理规定》等制度,建立了以立案庭为主的案件效率监督管理机制。立案庭统一实施案件“四排定”工作,统筹案件分配,合理分流案源,确保收结案良性循环。此外,全市法院建立、完善了预防超期羁押和超审限的监督机制,将审判工作的全过程纳入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功能模块上设置了案件审限预警和超审限案件信息,通过实行案件审理流程追踪管理,做到对案件审理执行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有效防止案件久拖不决、久执不结现象的发生。二是建立健全以审监庭为主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为确保案件质量,##法院建立健全了以审监庭为主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案件质量实行立体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总结

一方面加强审判监督,畅通申诉再审渠道,对“可能有错”的案件依法立案再审,对“确有错误”的案件坚决依法纠正,并向两级法院不定期印发《再审改判情况通报》,统一全市裁判标准,提高案件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对案件质量的评查,采取各审判庭自查、审监庭重点评查、纪检监察追究责任和政工部门考核考评等“四位一体”的方式对全年生效案件总数10%的案件进行评查,并将评查结果定期通报。

三、加强队伍管理,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考核与廉政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以政工部门为主的岗位目标考核机制。中院制定实施了90多项涉及全院和部门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度,先后编印成三本书。制定实施了全院性的《审判目标管理办法》和各部门的工作目标管理办法,由政工部门据此对部门和干警实行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和干警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根据,有效保证了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到人。二是建立健全以纪检监察部门为主的廉政监督机制。制定实施了《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实施办法》。上下级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惩防并举原则,积极构建和落实 “四不为”机制,制定实施了《关于审判、执行部门人员违法违纪先行调离审判、执行岗位的规定》、《关于法院工作人员及近亲属涉诉案件报告制度的规定》等监督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全市法院积极整合资源,构建了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联合审监、信访、政工等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司法不公、法官不廉现象的严肃查处。

四、加强对基层法院的监督指导,促进司法公正

一是加强审级监督。中院充分发挥审级监督功能,配好配强审判力量,全面加强二审工作,认真纠正一审错误判决,指导督促基层法院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审判水平,在各项审判工作领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司法监督和指导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法律适用指导。为统一全市法院司法裁判标准,中院通过制定指导性意见、通过成立基层法院指导小组、在全市法院局域网上公布典型案例、召开审判业务座谈会、开展二审改判情况分析等形式,加强对热点、难点、争点法律适用问题的指导,确保了法律正确统一实施。三是加强对基层法院的综合考评。从XX年开始,中院从班子建设、审判执行工作、队伍建设、改革和管理、物质装备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全市各基层法院整体工作绩效的量化指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基层法院整体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的提高。

篇6:论我国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

【内容摘要】:执法监督是保障公安执法的必要手段。加强公安执法监督不仅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统一公安执法思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权力运行,实现执法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认真考察当前公安执法监督的现状,分析当前公安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强化公安执法监督意识,保障公安执法规范化,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安机关;执法监督;机制

公正是执法的灵魂,也是执法的价值追求。合理、有效的执法监督,是保障公正执法的必要手段。正如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监察官维护法律的纯洁”①。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行政处罚权和刑事执法权。这些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的监督,其后果要么造成违法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要么使受处罚者面临合法权益被限制或被剥夺的侵害或危险,进而损害司法公正、破坏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有效、公正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保证公安民警正确行使执法权,已成为现代公安执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现状的认识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60.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第二条的规定,所谓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本级公安机关对所属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民警察的各项执法活动实施的监督。其目的在于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我国《人民警察法》第六章对人民警察的各项执法监督工作作了专门的规定,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同时,各级公安机关以《人民警察法》关于执法监督的规定为中心,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使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组织建设上看,初步形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的层级监督和法制、纪检监察、督察与信访等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内部执法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执法监督体系。从制度建设上看,近几年来,公安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辞退办法》、《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以及《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内务条令》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各地公安机关也制定了大量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建立了执法责任制、案件审核监督制、执法考评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以及复议、国家赔偿等内部执法监督制度,将公安机关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逐步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由于内部执法监督工作是深层次的执法活动,是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其实质是维护和支持被监督者的正确执法活动,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法律、对人民负责。因此,作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它对保障严格执法,提高公安队伍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②。

(一)新时期加强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是严格执法的关键,是搞好公安法制工作的保证公安法制工作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三个部分。其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核心,执法监督是保证。而内部执法监督是做好公安法制工作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加强内部执法监督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法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又是保证严格执法的关键。加强新时期公安法制建设必须以强化内部执法监督为切入点,在保证严格、公正执法这个核心问题上做文章,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增强对公安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从而为搞好公安法制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新时期加强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是公安机关树立执法权威,改善执法质量,创造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环境的重要手段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法律重要的执行机关,其执法权威来源于法律的尊严和法制的威望。树立执法权威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又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公安机关树立执法权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执法质量,让执法活动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执法质量的保证离 ②参见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不开严格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执法监督。一方面,通过内部执法监督对民警的执法权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既可以在全体民警中树立起对法律负责的观念,堵塞执法漏洞,切实解决执法不公、执法不严、越权办案、搞权钱交易、以罚代刑的问题,又可以作为一种预警措施,促使每个执法人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使用手中权力,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执法质量;另一方面,公安机关的内部执法监督不仅是监督与制约,而且是监督与指导的统一。监督不仅是制约,还包括指导和服务。通过对执法工作的检查、对案件的审核、对有关制度的落实和把关,能够及时发现、纠正违法现象并提出整改的建议和意见,将监督渗透于指导和服务中,从而推动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执法质量,为树立执法权威、创造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奠定基础。

(三)新时期加强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是铲除执法腐败,推进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中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执法权威受到很大影响。对执法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推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将公安机关的全部执法活动置于内部执法监督之下,优化内部执法环境,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腐败根源,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已经建立,监督体系也初具规模。但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甚至贪赃枉法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乏力、消极监督、监督效率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从执法实践看,当前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督体制问题。

1.监督主体的地位缺乏相对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各级公安机关内设专门监督机构地位不独立,且与监督对象平级甚至低于监督对象,导致监督权力缺乏权威,监督效果并不理想。监督权的独立性是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是保证监督主体发挥监督效能、具有监督权威性的重要前提条件③。公安机关内部各监督机构当然不能独立于公安系统之外,否则也就不是内部执法监督,但是应当赋予监督主体相对的独立性,即将监督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避免行政权的过度干扰,从而树立起监督主体和监督权力的权威性,以保证监督效果。但在实践当中,尤其是在对同级执法部门进行监督时,无论是督察监督还是法制监督,其最终监督决定都要由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审批。而领导在审批过程中,如果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与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产生矛盾、特别是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又不涉及实体性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执法优先,对执法中存在的程序性问题不管不顾,以致削弱监督权威, ③参见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造成监督乏力。在监督主体地位低于监督对象时(如法制部门对同级公安机关各直属单位的监督),更难取得实质性监督效果。

2.内部监督分工不明。公安机关内设各执法监督部门,包括督察、法制、纪监、信访及政工、审计等,在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理应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但现行法律法规的粗放式分工导致各监督部门之间职责权限不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不仅没有形成“合力”,而且在实践当中还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致使这种监督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重复监督问题。对于执法部门存在的某些问题,各个监督部门多方插手,几路兵马一齐兴师问罪,造成重复性劳动。一个问题多方监督,不仅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且也浪费了公安机关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令执法办案部门无所适从。另一类是监督空白问题。对于有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质性、关系到民警个人利害关系的问题,由于分工不明,再加上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作怪,导致几个部门相互推诱、扯皮、“踢皮球”,最后不了了之。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监督制约机构的威信,也大大弱化了权力制约机制的整体效能,造成了监督效果的钝化④。

3.单向的监督模式不利于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施监督。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给“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所下的定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仅指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下级对上级没有监督权。现行法律法规中唯一赋予下级公安机关人民替察的权 ④参见 王月英,《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之法理思考》中国知网2006年第2期 力只是“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替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人民警察法》第33条),这并非实质意义上的监督权。实践中尽管纪监部门、督察部门可以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但一般只是根据投诉或事后发现的问题进行的事后监督,不能直接在事前和事中进行有效预防和制约。下级人民替察是领导干部下达命令和指令的直接执行者,在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事件中,又是最直接的旁观者,在工作中与领导千部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如果赋予下级人民警察监督上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无疑会是对目前监督模式不足之处的最好补充。

(二)监督意识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执法监督问题,没有把执法监督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在三类主体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是公安机关领导人员对内部执法监督不够重视。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第16条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的行政首长是执法监督的责任人,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是本部门执法监督的责任人。但在实践当中,有些领导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为:在日常行政工作中不监督、轻监督;注重抓平时的业务工作,认为执法监督是“软件”,破案才是“硬件”,监督搞得再好也不如多破几个大案、要案,片面追求办案率而忽视监督;或者认为监督是专门监督部门的事情,忽略自身平时的监督,等等⑤。

二是监督人员缺乏监督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些专职监督部门的人员认为监督是得罪人的工作,由于受当前“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挂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当前选拔干部、评选先进、职务晋升等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干部考察等程序,有些监督人员既怕得罪单位,又怕得罪民警个人,因此在工作中有畏难情绪,被动地进行监督,对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乏力,这一点从行政复议案件的高维持率就可体现出来。

三是监督对象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部分被监督单位和民警认为监督就是“整人”、“治人”,是“挑毛病、找岔子”,对公安执法监督的目的、任务认识不清,把监督看作是一块“绊脚石”,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立面,对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有抵触情绪。意识指导着行动,上述这些不良意识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监督方式问题。

根据现行有关执法监督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督察部门的现场督察、警务评议,法制部门的书面审理、执法检查,信访部门、纪监部门、行政首长受理控告申诉等等,但是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笼统,在实际操作中监督效果并不理想,达不到有效监督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⑤ 参见张根瑞《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公安整体执法水平》,载《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3年第6期。一是重事后轻事前。在监督过程中缺乏全过程的监督,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而忽略事前的预防和事中对结果的控制。如纪监部门、信访部门往往是通过投诉、举报获取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法制部门受理行政复议、国家赔偿案件及专项专案调查、追究执法过错等均属于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尽管有“亡羊补牢”作用,但“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公民权利来说,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二是重集中轻日常。把执法监督看作是“秋后算帐”,不注重日常监督。根据《督察条例》的规定,督察部门应以现场督察为主,现场督察又包括随警督察、重点督察、专项督察等方式。而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现场督察并没有成为日常监督的一种方式,而多是以专项督察为主,即以一定时期的某项执法内容为主进行督察,失去了现场督察本应发挥的作用。法制部门的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同样如此,在平时的执法工作上不重视,不认真抓,一般集中在年终进行,且由于考评方式以查阅案卷、台帐为主,被考评单位一般会在考评前突击整改应付检查,一方面给基层民警增加负担,引起民警对法制部门强烈不满,认为法制部门平时无所事事,就知道“挑毛病”;另一方面导致被检查单位弄虚作假,补填、涂改法律文书,增减卷宗材料,将问题案卷从台帐中抽出以逃避检查等,致使执法检查工作华而不实,达不到以执法检查规范执法行为的效果。

三是公开程度不够。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应当坚持公开原则,应当依法将监督内容、监督过程、监督结果向监督对象和相关当事人公开。而实践当中,各内部执法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并没有依法充分公开。以法制部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为例。根据《行政复议法》第23条的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然而实践中申请人、第三人的这项权利很少实现,即使委托律师进行代理,也同样会被复议机关以涉及隐私等各种理由予以拒绝。《行政复议法》还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实际工作中,负责复议工作的法制工作人员一般以书面审查为主,很少找当事人调查了解情况,致使当事人失去了当面陈述理由的机会。

(四)监督内容问题。

在监督内容方面,主要是广度问题和深度问题。广度方面的是在监督实践中重视行政执法监督而忽视刑事执法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把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公安机关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赋予了检察院,但是既然公安机关的执法权主要分为行政执法权和刑事执法权,那么在进行内部执法监督的实践时也应该进行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两方面的监督。然而在实践中,公安执法监督机构往往不重视刑事执法监督, 简单依赖检察院的监督,给内部执法监督造成了被动的局面。

深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内部执法监督行为都只注重对一些表面问题进行监督,对实质性的问题较少进行深入的监督,发现的问题大部分只是表面、肤浅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对所发现问题的处理上也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在追究民警责任时,出于保护思想,对违法违纪情节、危害程度往往从轻定性,不坚持原则的只纠错、不责人,惩罚措施也进采取写检查、批评教育等轻微的处罚措施,对违法违纪民警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在处理投诉、信访问题时,有些公安机关不愿意认真处理、解决问题,采用息事宁人的做法,甚至用钱来买“平安”,包庇袒护责任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新的信访问题。

三、完善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制度的对策构想

如前所述,当前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既有监督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对监督工作的认识、监督方式和监督效率等方面的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力、监督无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横向监督方面,应当明确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之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形成监督合力;在纵向监督方面,应当着重理顺层级监督体制,摒弃不必要的“连坐”制度,真正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一、创新理念,提高素质,增强监督意识

“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必然会表现为什么样的执法行为。执法不公正、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可以从深层次执法理念的角度找到原因。”⑥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指人的思想、信念和观念。要想规范公安民替的执法行为,必须从其思想认识、执法理念上入手。所谓现代执法理念,是指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以程序意识、证据意识等为重点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执法思维意识。其构成主要包括法律至上观、权利本位观、公正与平等观、秩序与自由观、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等⑦。

加强培训,培养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法律至上观法律至上观是现代执法理念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教授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⑧”作为执法者,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必须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律至上观的形成,依赖于法律素质的高低。法律素质越高,越容易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和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一个对与其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的民替很难成为合格的执法者。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修订稿)》的规定,目前我国公安机关人民替察的训练形式主要包括新录用人民普察的初任训练、专门业务与岗位能力训练和职务、替衔晋升训练三种,训练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体能、技能战术训练等内容。但是,培训制度的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笔者深深感到,目前的教育太过于形式化,无论是平时的教学、管理,还是考试考核,都不能严格要求,公安 ⑥⑦ 转引自鞠旭远、刘学屏《论公安工作中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参见韩迎光、陈少辉《公安机关现代执法理念的思考》,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⑧ 转引自程竹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载融资网。机关的培训机构、培训力量无法施展作用,教育失去了其应有之义。究其原因,仍是教育体制问题。培训考核结果不具有强制性,影响不到培训学员的切身利益,不能引起学员对培训的重视:培训时间、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官自身知识得不到循环更新等等。这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培训的效果,达不到培训目的。

二、完善立法,建章立制,健全监督制度

“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权者受到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⑨”要真正规范和制约权力的行使,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完善的法律,实行依法制权。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权的行使也是一样。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执法监督法律法规体系。

(一)制定统一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之所以显得“杂”,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章”可循。目前,尽管有一个《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简称《规定》),但是,在法律体系中,它属于公安行政规章,在内容上,它与作为行政法规的《督察条例》内容上重复,并由此导致监督中的重复监督和“扯皮”现象。因此,应当将现有《督察条例》、《规定》及《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有关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法规、规章内容一致起来,制定一部统一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名称上可定为《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条例》,统一规定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⑨ 转引自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基本内容、部门分工、基本程序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1.统一规定内部执法监督基本原则

可以在原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各监督部门分工合作原则。公开原则,要求把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监督内容、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等向监督对象、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当然,由于内部监督的特殊性,公开原则并不排除采取某些隐敝手段,如督察中的暗访,尽管其手段是隐敝的,但这一监督方式是由法律法规公开规定的,而且其监督结果也是公开的;公正原则,要求监督主体对待监督对象要一视同仁,不得因身份、地位等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处理结果;公平原则,要求监督主体在执法监督中,对于有利害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如在行政复议中),要依法平衡各方利益,不能有所偏颇。各监督部门分工合作原则,要求各内部执法监督部门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基于相同目的,加强彼此合作,以防止出现重复劳动和“扯皮”现象。

2.统一规定内部执法监督基本内容根据《人民普察法》、《刑事诉讼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职责的规定,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所承担的行政执法工作、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刑事司法工作全部纳入内部执法监督范围,将监督内容深化、细化、全面化。另外,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有关内务管理的规定,根据《公务员法》及《人民警察法》有关行政纪律和警务纪律的规定,将内务管理和遵守纪律的事项也一并纳入《条例》规定的内部执法监督范围。考虑到党纪只适用于党员内部等特殊情况,而且其只属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范围,可以仍按现有的监督模式进行监督,不必列为《条例》内容。

3.明确划分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职责这是统一立法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通过制定统一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条例》,将监督内容划分为若干种类,每一部分监督内容都明确划分到相应的监督部门,这样,既可以防止部门之间的重复劳动和相互推该,又容易发现和补充监督空白,从而为实施监督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4.完善内部执法监督基本程序严密的程序是公正执法的保证。内部执法监督同样需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程序。目前,我国有关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中,一般都主要规定了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对发现问题的认定处理等,很少涉及监督程序,由此导致监督过程中的混乱状态。笔者建议,对于不同的监督部门,其在监督工作中应当遵循的特别程序由专门的部门规章作出具体规定,而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监督程序,由《条例》明确作出规定。如对投诉、举报和控告取消多头受理,严格规定此类案件的受理、调查和督办程序;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刑事强制措施统一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任何监督案件都必须有严密的调查程序;调查处理决定必须在民主的基础上作出,以及告知、听证、回避、辩解等程序,均需要统一作出规定。

5.明确规定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 “无责任的行政权力势必会出现权力主体滥用职权的情况。”⑩作为内部执法监督权力的行使者,监督主体承担着比一般执法主体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严格规定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现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中第24条虽然也有相关规定,但是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应当详细规定监督主体承担责任的情形、原则、责任种类以及从重、从轻情节等内容,对超越法定监督权限,疏于履行法定监督职责,违背法定监督程序以及监督中的腐败行为,严格追究法定责任,以督促监督者积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这是制约监督者滥用权力的有效机制。

(二)制定配套的公安行政规章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具有范围广、头绪多、程序复杂等特点,不同的监督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一部统一的监督《条例》只能起到基本法的作用,具体的操作实施还需要根据监督内容的特点制定配套的部门行政规章。根据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范围,可以把原有的《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替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等规章内容进行修订,删除与《条例》冲突、重复以及经过实践证明不符合监督需要的内容,根据《条例》的授权补充相应的内容,对可以保留的内容尤其是监督方式、监督程序进行细化,增强可操作性。根据行政规章的规定,各省级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适用于本地区公安系统的内 ⑩ 转引自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部执法监督的规范性文件,但需要上报公安部审批,这也属于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地各自为政,以维护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法律依据的统一。

三、理顺体制,合理分工,优化监督力量

任何监督机制能否发挥实效,首要的是其自身体制结构是否完善,各组成部分之间分工是否合理,能否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也不例外。从上述对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中存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实现监督目的的主要障碍。因此,要保证监督效果,必须优化内部结构,理顺体制,合理分工,以确保监督效益的最大化。

(一)理顺体制 整合力量

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毕竟只是“内部”监督,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替察的自律意识,把问题解决在系统内部,以保证执法效果,维护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因此,目前我国公安内部的督察、法制、纪监、信访等监督部门,一方面必须形成与执法主体相制衡的相对独立的统一的监督力量,以有效克服监督乏力的局面,另一方面还必须保持其与监督对象组织管理上的整体性,以便深入执法工作,随时了解执法信息,掌握执法中出现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针对目前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力量分散、配而不合、合而不力的情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当将现有的各监督部门的工作统一由本级公安机关一名副职领导分管,统一协调,以突出内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对上级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分管领导和同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定期将本级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统计后上报上级公安机关,对于重大的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要专案专办,专门向上级公安机关汇报调查及处理情况。如果隐瞒不报或汇报不实,将根据内部执法监督《条例》及相关规章的规定,直接追究分管领导的相关责任,如果是由行政首长指使,同时追究行政首长的相关责任。

(二)合理分工相互制约

针对当前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之间由于分工不明所导致的重复劳动、互相推诱和监督空白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监督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监督要求,在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之间合理进行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以优化监督力量,消除监督中的混乱现象。

从整体上来说,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分为警察执法行为(替察外务)和警察内务,在监督时间上有事前、事中和事后。因此,各监督部门分工合作的前提就是在监督内容上要涵盖公安工作的全部,在监督时间上要实现全程监督。政工部门负责日常教育培训、考核及其他组织、人事事项管理;法制部门以执法检查、审核案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执法事项的监督为主,对人大、人民检察院发来的监督意见负责落实;督察部门以内务检查、重大执法活动的部署、替察个人违法违纪事项的调查等内容为主;纪监部门负责党纪、政纪的遵守和查处;审计部门负责财务审查、监督。对于民替权益维护这一职能,目前尽管由督察部门承担。通过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争取使内部监督的触角无孔不入,使事前的“监”、事中的“督”和事后的“查”密切结合,以堵塞监督漏洞。

(三)强化责任职责到人

无论多么规范和科学的监督机制,最终还是要靠监督人员来具体落实。内部执法监督的权威性既来源于公安机关的授权,又源于其监督人员严格公正、不偏不倚地行使监督权。因此,监督部门一定要正人先正己,对监督人员严格要求,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监督人员的职责、权限、完成任务的标准以及履行监督职责的考核和奖惩办法,以防止怠于行使监督权、滥用监督权以及借执法监督实施打击报复等危害监督工作的行为11。

四、科学监督,提高保障,保证监督效果

科学监督包括监督方式科学、监督手段科学、监督理念科学三个方面。

(一)监督方式要科学

改变事前、事中监督的以集中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强化日常监督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监督方式,对队伍中的执法活动全面进行监督,将日常督察与集中专项督察相结合,日常考评与季度考评、年终考评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监督工作的时效性;建立执法跟踪制度,建立健全执法部门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保障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奖惩的落实。这样既可以有效分解集中监督的任务,避免集中监督时因时间短、任务重而导致的“走过场”,同时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 11 参见牛之英《层级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法制信息网 决突出的执法问题,将监督逐步引向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质性监督检查。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基本已经实现网上办案,审核审批均通过网上进行,这样更便于建立个案档案,为法制部门的日常执法检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监督手段要科学

监督手段科学,这里指在监督工作中依靠科技,推动科学技术与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紧密结合。科技化、信息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高质量完成执法监督工作的可靠保证。在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充足的高素质的监督警力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单靠人力资源根本无法高效完成,必须在监督工作中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予以辅助,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方公安机关不断尝试将录音录像技术、数码摄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运用于公安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监督内容上,这种网络监控系统完全可以进一步覆盖到刑事侦查环节,对于刑讯逼供现象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在地域范围上,上述监控手段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随着金盾工程的不断深入,法制部门目前对案件的审核已基本实现网上办案,为基层法制部门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民警操作水平(如上传速度缓慢、操作不熟练等)等原因,网上审核审批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同时,民警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也应当同步提高。(三)监督理念要科学

监督理念是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监督理念科学主要是指:一是要明确监督的本质和目的,明确监督不是限制警察执法权,而是对警察执法权科学规范、科学行使;是重在预防,而非制裁;是出于对民替的关心和保护,而非整人。二是要确立依法监督的观念,要认识到只有严格根据法律和制度规定进行监督,才能真正发挥监督的效力;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依法监督不是不讲原则的缩手缩脚,倡导文明执法并不表示不能运用强制性手段。当前,在某些地方,不是缺乏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而是缺乏科学监督。有些地方由于过度强调“文明”执法,结果造成警察执法软弱,甚至出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局面。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监督理念,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监督理念对监督工作的成败、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12。

五、结合社会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新闻媒体的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监督形式。这种监督形式的公开性和快速传播性,决定了其会产生出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新闻媒体的未来不在于采用新技术,不在于网络化,更不在于新闻的娱乐报道和体育报道,而在于强化其‘社会警犬’的作用。13”

一是内部执法监督主体要提高认识,接受媒体,善待媒体。从目 1213 参见王月英《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之法理思考》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转引自赵冰《舆论监督入法》,载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标上来说,公安内部执法监督与新闻媒体监督有着同一个目标,即都是为了规范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执法行为;而从价值追求上来看,二者也是一致的,新闻媒体的监督是人民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媒体所关注的,就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同样是公安机关的重要历史使命,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这一使命进行。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为两种监督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基于这一认识,内部执法监督主体应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善待媒体,善待媒体才能赢得媒体,对媒体负责才能得到媒体的信任。

二是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要善于借助新闻媒体,及时、主动公开有关监督信息,让公众了解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内容。对公安机关而言,媒体既可能是强大的联盟,也可能是可怕的敌手。积极的宣传有助于改善公安机关的形象,提升普方举措的实效,而消极的宣传则只能让警方的付出功亏一赞。因此,要善于借助媒体,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替察公共关系建设。如督察部门对某类执法问题的专项督察情况、民意问卷情况、法制部门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的调查情况等比较集中的问题,都可以主动向新闻媒体公开,借助媒体平台,向公众宜传内部执法监督的有关情况,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

三是积极配合媒体,对于媒体所揭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查处。2005年公安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尤其要妥善应对影响公安机关整体形象的个案报道。内部执法监督部门对于媒体揭露的违法违纪问题,应本着认真负责、论文决不护短的原则,迅速进行调查,经查证属实后,果断查处民警的违法和不当行为,对于给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要积极采取善后处理措施,并把查处情况及时通报媒体,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而对于媒体基于误会或讹传、谣言等发表的不实报道经查证后,要及时通过新闻发言人展示证据予以澄清,向媒体发布代表公安机关的“官方”声音,以维护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

结 语

上一篇:控烟活动计划总结下一篇:致的自己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