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市公司论文

2022-04-16

摘要: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公司资本结构尚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选取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其资本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试图解析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找出其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和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营上市公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营上市公司论文 篇1:

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研究

摘要:本文比较了民营上市公司与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独立性、激励性和行业性等方面特征的区别及其发展趋势。结果发现: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存在显著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 董事会独立性 治理建议

一、引言

1978年后,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董事会制度的实践与立法。1993年的《公司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公司法,它明确要求设立董事会。不过,在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前提下,董事会的权力有限。由于国内“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中小股东利益易受侵犯。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独立董事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并指出董事会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2006年实施的新《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履行职务。”累计投票制可以保证小股东能选出自己信任的董事和监事,后一规定则是对董事长权力的一定限制,是对董事会制度的健全。由此可见,我国董事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但邓峰(2011)认为我国董事会法律没有遵守董事会制度的三个隐性统领原则(董事会是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董事会采用一人一票且集体合议方式行事、董事会对公司制度的有效和正当动作负最后的责任)。这里列出其中的部分缺陷:如没有明确董事会作为公司管理的最高权威,司法实践中,把公司看成股东财产延伸的观念广泛存在;共管模式上的缺陷,虽规定董事选举产生,但没有明确的规则反对席位瓜分等方式,董事派出制是典型的“潜规则”。这些不足容易使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控制董事会成员,董事会的独立地位难保。据全国工商联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首次突破1000家。而据《福布斯》中文版的定义与统计,截至2011年9月30日,沪深两市共2272家上市公司,其中民营企业1268家。这些统计数据中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可能不一致,但都能说明同一个问题——民营上市公司的蓬勃发展。董事会是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良好的董事会治理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强资本市场有效性、降低民营上市公司资本成本、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研究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董事会具有多方面的特征,研究者主要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激励和董事会行为等特征研究董事会。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逐一比较2006年至2010年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与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以发现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不足。分析所用数据全取自国泰安数据库,剔除了缺失值。分析中,把民营上市公司定义为实际控制人是个人或家族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二)董事会规模与其公司规模基本适应 董事会规模是指董事会的人数。列示了2006年至2010年民营与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比较的结果,其中总资产人数比是每一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与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之比。从2006年至2010年,董事会的平均人数在8—10人之间,每年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平均人数都显著(在1%水平下显著)小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即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绝对规模小于非民营上市公司。但由于民营上市公司的规模普遍小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在考虑公司总资产后,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只略小于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两者并无显著区别。直观地显示了2006年至2010年间民营、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的比较与变化趋势。从绝对人数看,无论民营还是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平均人数都在逐年减少。这应该是新上市公司(包括民营和非民营)的规模较小,其董事会人数也少。从相对(相对于总资产)人数看,两线几乎完全重合,差异可忽略。综上,可以认为,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其公司规模基本适应,与非民营上市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别。

(三)董事会独立性不如非民营上市公司,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从独立董事人数、独立董事总董事会人数之比和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即二职合一)三个方面考察董事会独立性。列示了2006年至2010年民营、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比较结果。各年民营上市公司平均人数约为3.1人,而非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各年平均人数约为3.4人,各年差异均在1%水平下显著。从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之比来看,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要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其中2006年至2010年在1%水平下显著,但2010年无明显区别。民营和非民营上市公司各年平均独立董事比例在0.350—0.368之间变动,75%分位数不大于0.400,这说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主要是为了满足1/3的规定性要求。从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数据处理时,把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定义为1,不兼任定义为0)看,民营上市公司二职合一的现象逐年提高,到2010年已达36.3%,非民营上市公司二职合一的现象逐年降低,到2010年只有9.6%。这意味着,在2010年平均100家民营上市公司中约有36家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而平均100家非民营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仅为10家左右。图(2)是董事会独立性比较折线图。各年独立董事的平均人数基本维持不变,但由于平均董事总人数逐年减少,因而平均独立董事比例有较小幅度的提高。虽然均值T检验表明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显著高于非民营,不过,民营与非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两线几乎重合,其差异很少。从图中还可清楚看出民营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日益普遍,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分离逐渐增多。这说明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如非民营上市公司,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四)董事会激励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而且其差别越来越大 从未领取薪酬的董事人数、未领取薪酬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的比例、董事会持股数量(用持股数量的自然对数表示)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和(用薪酬总和的自然对数表示)四个方面比较2006年至2010年民营与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激励情况。民营上市公司各年平均未领取薪酬董事人数均小于2人,而非民营上市均约为3人,该差异在1%水平下显著。虽然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较大,但民营上市公司未领取薪酬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之比仍显著(1%水平下显著)小于非民营上市公司。从董事会持股来看,民营上市公司平均董事持股数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时已达11.008,而非民营上市公司平均董事持股数量基本上在5—6之间,差别非常显著。从前三名董事薪酬来看,2006年至2008年民营上市公司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但不显著,2009年和2010年民营上市公司前三名董事薪酬却显著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可见,相对于非民营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从公司领取了更多的薪酬、持有公司更多的股份,因而受到的激励更大。是董事会激励特征的趋势比较。民营上市公司没有领薪董事人数少于非民营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持股数量和前三名董事薪酬均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而且,民营上市公司董事所受激励的提升程度也高于非民营上公司。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没有领薪的人数减少幅度大于非民营上市公司。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均有明显增长,但民营上市公司增长更显著。民营上市公司董事持股数量有显著的增加,而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持股数量反而明显减少。可见,民营上市公司董事所受激励不仅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而且其差别越来越大。

(五)民营上市公司与非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行为特征无太大差别 董事会行为特征主要指董事会会议次数。看,75%分位数小于或等于11,说明不少于75%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年会次数不超过11次。前三年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更频繁,而后两年非民营上市公司会议次数要多些,但只有在2007年和2009年存在显著差别。是董事会会议次数趋势比较图。民营与非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变动均呈波浪形,似乎都围绕着8—10之间的一条水平线波动。前四年两曲线相偏离,在2009年的偏离程度最大,但到2010年时,两者趋于重合。可以认为,民营上市公司与非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次数无太大区别。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差。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象日益普遍,难以保证董事会对管理层监督的有效性;独立董事比例并不高,聘请独立董事主要是为了满足合规性的要求。黄波等(2010)发现,2001年至2003年推行的独立董事治理改革仅限于公司满足“合规”需要。另外,因我国关于董事会法规制度不足,实践中存在董事派出制。此时,掌握较大股权比例的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更容易实现对董事会的控制。即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对下不能独立于管理层,对上不能独立于控股股东。(2)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受到更大的激励。高激励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会使董事珍惜其职位从而更加勤勉地工作;但另一方面董事也可能为了保住职位而丧失独立性。高激励的负面作用源于董事会独立性的缺失。对董事去留最重要的影响者无疑是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即董事可能会屈服于大股东的意志。唐雪松等(2010)利用2005年至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意见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独立意见中说“不”,其离职的概率就会增大;为了避免丢失现职,独立董事说“不”的可能性降低;当独立董事兼职上市公司数越少,从公司获取的报酬越高时,越不可能持有不同于控股股东意见的观点。

(二)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股权结构方面。一是适度分散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下,控股股东能选出大部分代表其利益的董事,从而实现对董事会的实质性控制,因此宜分散股权,形成恰当的股权制衡。二是降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异。两权分离的差异越小,控制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越一致,就越不可能通过操控董事会来掏空上市公司。(2)完善董事的提名、选举制。民营上市公司应该制定详细的董事提名与聘任规则、坚持董事选举、反对董事派出制、积极推行董事选举累积投票制,尽量避免控股股东或董事长对其他董事人选及董事会的操控。(3)提高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当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认识不够,独立董事人数基本上以规定比例为限,独立董事的话语权不够。因此,需要从公司制度上规范独立董事的选任、解聘,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赋予独立董事更多的话语权限。(4)正确处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合一有利于管理层创新,但对管理层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分离能增强董事会独立性,但管理层创新性受损。吴淑琨等(1998)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的关键是要在管理创新自由与责任之间取得适宜的均衡。因此,在两职合一的公司,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董事会监督运行机制,以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不致受损。

参考文献:

[1]邓峰:《董事会制度的起源、演进与中国的学习》,《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黄波、陈正旭:《中国A股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3]唐雪松、杜军、申慧:《独立董事监督中的动机——基于独立意见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编辑 虹 云)

作者:曹建新 颜利胜

民营上市公司论文 篇2:

基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资本结构研究

摘要: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公司资本结构尚存在不合理之处。本文选取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其资本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试图解析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找出其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浙江 民营上市公司 资本结构 优化

一、引言

资本是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血脉,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公司资本结构尚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么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如何呢?它的影响因素又具有哪些特征?本文通过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改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和措施。

二、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一)浙江民营企业上市概况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浙江上市板块中民营上市公司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自从浙江第一家民营企业——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000559)于1994年1月1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上市交易后,浙江民营上市板块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浙江省境内上市公司达184家,其总量首次超过上海跃居第二,仅次于广东;其中实际为民营企业的占比在90%以上。2010年是浙江上市公司板块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有关数据显示,184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 330亿元,净利润418亿元,同比增长32.62%和66.95%,其效益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省境外上市的公司中,2004年5月,稽山控股成为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2004年7月16号,温州瑞立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的OTCBB(柜台交易市场)买“壳”上市,温州民企成功登录美国。2007年上虞天外天伞业、萧山美丝邦绵纶等相继登陆澳大利亚证交所,其中“天外天”还填补了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交易所的空白。2008年,宁波IT企业东蓝数码有限公司成功登陆英国伦敦交易所,成为浙江第二家在伦敦交易所AIM市场上市的企业。其中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融资额达15亿元。截至2011年5月末,浙江境外上市公司数量已经有57家。

(二)样本的选取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浙江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共有153家。为了研究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笔者利用了锐思数据库提取了2010年境内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对2008-2010年沪深两市持续经营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筛选,选取的公司必须是在2008年1月1日前上市,最终从数据库中筛选了71家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三)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获取的资料和数据,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负债结构、总资产收益率、股权结构四方面入手对现阶段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1.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分析。2008年到2010年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集中在46%左右,从侧面反映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比较稳定。由于负债具有节税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负债来提高企业价值,保持适度的负债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然而,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致使公司无法实现加权平均筹资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对样本3年的变化分析,发现3年中资产负债率有降有升,总体资产负债率比例变化不大。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偏低,没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节税作用;也说明浙江民营上司公司偏好股权筹资。

2.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负债结构状况分析。通过对样本公司3个会计年度的负债指标分析得知,2008到2010年期间,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例分别为6.65%、10.29%、9.82%,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比例还是偏低。而流动负债比例基本都超过90%或接近90%;有些公司甚至高达100%,比如信达雅(600571)、新嘉联(002188)。其中,短期借款率超30%,尤其是2008年高达38.20%;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总负债的比重分别为30.88%、34.67%、33.34%;两项债务之和占流动负债接近了6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虽然资产负债率不高,但是负债结构极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这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健康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3.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各负债率区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发现资产负债率在40-50%这一区间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并且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太大的内在关系。资产负债率高并不一定代表净资产收益率也高,净资产收益率高的企业也并不一定代表高资产负债率,比如2010年资产负债率在20-30%这一区间的民营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达到了11.55%,资产负债率在0-20%这一区间的民营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20.38%。

4.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1)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2008-2010年,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构成股东权益率明显高于资产负债率,这反映出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的特征,债权融资比例相对较小。(2)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股权度集中。样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要分布在资产负债率区间20-30%,在此区间样本公司比例为35.2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要分布在资产负债率区间50-60%,占总样本公司的比例为28.17%;相应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资产负债率40-50%区间内,占总样本公司的26.76%。另外,我们对71家样本公司第一、前五以及前十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值和中位数分别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第一、前五以及前十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值分别31.37%、48.01%、53.50%,第一、前五以及前十股东的持股比例中位数分别为28.84%、48.67%、54.33%。对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股东进行统计,第一大股东中有8.45%落在此区间,前五大股东中有46.48%落在此区间,前十大股东中有57.74%落在此区间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少数的十个甚至是五个股东(前五大股东最大持股比例为85.98%)就占据了股东权益的半数以上。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当之高,前五大股东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控制着公司的发展方向,虽然降低了公司的代理成本,但是也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壮大。

三、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成因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家族制中小民企发展而来,公司上市后仍然受到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从企业产权角度看,虽然家族制企业的产权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是明晰的,但对于单个家族成员来说,企业产权仍是一种共有产权,并没有清晰到个人,各家族成员必然存在心理上的隔阂。其次,通过数据分析,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表现出来的股权高度集中,存在“一股独大”现象,比如万向钱潮(00059)、晋亿实业(601002)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达到了51.53%和58.28%;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的监督和约束。第三,以家族企业为特征的民营上市公司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容易出现控股股东代表为“关键人”的问题。

(二)民营上市公司自身管理能力方面原因

根据数据统计,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中流动负债率达90%左右,公司流动负债高是由于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高所致,这两项债务占流动负债的67%左右。形成大量应付账款,可能是由于民营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延缓应付账款的支付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企业流动负债占有量过多,短期的财务风险加大,影响企业长期贷款融资能力。

(三)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首先,股票市场尚不成熟。近两年我国的股票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不成熟的一面。由于资本市场层次少,对企业而言“上市”是稀缺资源,在通往股票上市的门栏和台阶上,不乏看到为数不少的企业艰难攀登在“华山一条路”上。因此,当企业需要再融资时股权融资就成为了首选。其次,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2007年中国证监会通过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我国债券市场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完善,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开始发展起步并逐步完善;两个市场发展不平衡。

(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

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主要考虑融资成本。按照相关理论股权融资的成本应当高于债务融资的成本。但是在我国,债券融资成本实际上却高于股权融资成本。这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股票发行的市盈率高,高市盈率导致较高的股票发行价,从而使股权融资成本降低;其次,我国股票股利的低分配和不分配现象普遍;最后,股权融资不需要偿还,债务融资却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四、优化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浙江板块培养了大量优质的民营上市公司,但是大部分浙江民营上市公司是从家族制民营企业蜕变而来,部分民营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需要从封闭的单一的家族式的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应当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注重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激励制度,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二)民营上市公司要积极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资本结构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一个合适的资本结构,保持股权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合理性。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应当完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合理安排流动负债比例和长期负债比例;及时偿还短期债务,避免短期债务带来的财务风险。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中流动负债占有率过高,由于流动负债的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债权人治理机制的缺失。为了让债权人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必须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民营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其中主要一个原因是债券市场发展不完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虽然目前股权融资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但在弱市背景下,大量的股权融资将给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发行债券。

(四)提高公司自身盈利水平,增加内部融资比例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开拓企业内源融资渠道。相对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不需要支付利息和股利,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融资成本较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所以,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应当积极提高公司自身的盈利水平,广开融资渠道,增加内部融资比例。

参考文献:

1.龚志文,蔡清龙,曹青博.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研究[J].市场论坛,2006,(3).

2.张天阳.基于股权结构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研究[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苏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长春工业大学,2010.

4.宴艳阳.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J].会计研究,2009,(8).

作者:郑贤龙

民营上市公司论文 篇3:

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及对策

摘要: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民营上市公司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民营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修饰其财务报告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严重侵害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剖析了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所在,并针对不同动机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为证券市场准确甄别及遏制民营上市公司恶意盈余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民营企业;盈余管理;会计

一、引言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职业选择的空间和有目的的规划交易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一定时期利益总量的一定性,盈余管理因而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西方早期对盈余管理的定义都倾向于动机研究的角度,如Schipper(1989)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个人私利有目的地介入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行为,;Healy和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的出现源于企业经理人在财务报告中运用职业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人对公司经营绩效方面财务数据的理解,或者对依据财务报告会计数据签订契约产生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支配客观行为,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主观意识产生的动机来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多角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作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在GDP中占60%,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40%,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贡献超过了60%。专家指出,未来20年中,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和活力源泉。

然而,民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由于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以及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会计造假在合法性上的差异,使得盈余管理在证券市场上备受上市公司青睐;公司管理当局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进行恶意盈余管理,严重侵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十余年来,国内会计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多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

三、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以家族持股、高管持股为显著特点,个人收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大部分民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还不甚完善。盈余管理作为调节盈利的一种手段,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有其特殊的“滋生土壤”。相比之下,民营上市公司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本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

(一)外部动机分析

盈余管理的外部动机主要源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尚不具备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部动机主要是资本市场动机和提升企业形象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

盈余管理来自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达到证券法规的制度性规定以获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与配股资格及保持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目的。(1)IPO阶段。企业时常采用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财务包装,目的在于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这主要是由于《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同时,经过对报表盈余信息的粉饰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2)配股阶段。配股一度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提款机”,上市公司在市场上贪婪地“圈钱”。虽然,2006年证监会取消配股对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财务硬指标,但取消配股财务门槛的作用非常有限,公司配股时仍然可以围绕相关软约束条件进行盈余操纵。(3)增发新股。若上市公司需增发股票,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ROE必须平均不低于6%;(4)保持壳资源。连续亏损的公司会被ST处理和退市处理。因此,为了满足以上规定而在资本市场上顺利筹资,民营上市公司经常利用盈余管理行为粉饰会计报告。

尽管资本市场的规定是所有上市公司共同面临的大环境,但众所周知,民营企业融资难、上市难、利益私人化的现象较突出,民营企业为了搭借上市公司这一融资平台可以不惜代价。民营公司一旦上市,也就十分珍视自己的上市资格。然而,无论从内部治理结构还是从外部竞争力上,都决定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其在资本市场上稳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源于资本市场的动机越发强烈。

2、提升公司形象动机

证券市场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重要舞台,公司盈余方面的各种利好消息不仅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对提升股价和企业形象更是有益无害,这些都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公司的股票就会进入“垃圾股”的行列,公司的形象也随之受损。而大股东和经营者的声誉和能力也与上市公司的形象紧密相连,他们的形象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形象俱荣俱损。较之国有控股公司而言,民营企业家族持股、管理层持股现象普遍存在,股票价格、上市公司的形象更是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民营上市公司通常会设法提高报告盈余。

(二)内部动机分析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指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种利害关系人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基本目的就是弥补各个利害关系人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契约上的不完善性和责任上的不对等性,以便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作为“真实”盈余信息的知情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行为。与其它上市公司相比较,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业绩具有更大的操控权,债权融资、高管变动、债务契约、企业分红等都是诱发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潜在动机。

1、债权融资动机

在我国新的金融体制环境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要求公司提供会计报表。以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等因素确定其偿债能力及信用等级,借此评价和控制信贷风险。而在民营公司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面对证监会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严格规定,一些财务状况欠佳的民营上市公司便积极进行财务包装,利用各种手段“操纵”和“制造”盈余,美化会计报表,“骗取”银行贷款。

2、高管人员变动动机

民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变动比较频繁,人员变动带来的盈余管理动机是不可避免的。新的高级管理人员上任时,极易冲销巨额损失以便来年能收到较高的盈利,而把损失的责任归咎于其前任;如果管理人员业绩一般则会有动机调高报告盈余来避免自己过早离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变更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高管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

3、债务契约动机

由于负债融资可以降低税收成本,资本成本较低。所以在融资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都相当程度地采用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债务融资。融资时,债权人为了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除了要求债务人提供合法的财务报告外,还会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资产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不仅其贷款面临被收回的危险,而且其经营活动的自由还会受到限制。所以,当企业的财务状况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时,管理者就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

4、企业分红动机

国家对企业分红的政策一般是以盈余成绩为基础的,因此,如果政策规定了上下限而当年的盈利无法达到时,则管理者就有动机调整盈余,以便来年分红。自2008年10月9日起施行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明确了现金分红这一对投资者更加实惠的政策,将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满足的条件,即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比例,由原规定的20%提高到30%。统计显示,10家公司2008年现金分红金额超过了当年净利润,60家公司分红金额超过净利润的50%。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持股比较普遍,因此,较之以前我国以送股方式为主的股利分配政策,分红动机也成为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之一。

四、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为了准确甄别并有效抑制民营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本文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恶意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应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弘扬正气;要让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恶意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而要从根本上遏制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就要加强对民营公司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的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完善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来遏制不良盈余管理。一方面,要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和完善董事会下各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特别是审计委员会的职能。(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保证独立董事真正独立。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独立董事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股东的意愿,中小股东很难选举出代表其利益的独立董事。因此,在股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可考虑降低提名独立董事股东的持股比例要求,引入累计投票制度,让中小股东也有机会选举自己的独立董事。

(3)合理划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权责,发挥监事会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董事长被员工一直尊称为“老板”的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即使其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形式上健全,但真正执行到位却仍然很难实现。为此有必要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促使民营上市公司摆脱传统的家长制,由人治转向法治,真正贯彻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实现相互牵制,达到减少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我国要求公司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我国目前立法仅靠行政处罚,缺乏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不能触及高管人员的切身利益。我国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现象与“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应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会计报表质量是防范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应改变对上市公司罚款的处罚模式。应该处罚直接责任人,即直接负责的董事和经理人员,而不应该由广大投资者共同承担罚款。这对遏制基于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必要。

(四)继续完善资本市场环境

(1)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必须摒弃原有的计划行政型的市场监管管理体制,清除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让股票市场的各利益主体监督上市公司,减少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倾向已势在必行。

(2)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只有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将信息透明化,才能根除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滋生的土壤。此外,恶意盈余管理的最大受害者是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备了辨析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的能力和知识,那么,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减少盈余管理。因此投资人专业素质的提高也会对遏制恶意盈余管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刚,周兵.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研究述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86.

[2]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177-178.

[3]刘兴龙.已披露上市公司年报显示:现金分红同比增80亿[N].中国证券报,2012年03月27日.

作者:谢丽

上一篇:财政监督会计论文下一篇:审计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