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2024-04-17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共4篇)

篇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摘要]财务监控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从监控结构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监控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上市公司依然发生各种财务失控事件。结合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控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不同监控主体如独立董事、监事会等的整合利用,在于如何实现和保证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财务目标不一致,导致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失效,上市公司股东之间财务目标存在差异,不同股东追求的利益也难于协同,从而导致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在不同股东利益取向的矛盾中失效从理论上讲,股东投资于公司的目的在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其股票价格代表了公司的价值。股票价格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因此,追求较高的股价应当是股东投资的根本目标。然而,上述理论目标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别。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股份转让依据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越高,其所拥有的财富越大;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股份转让并不依据于股票的市场价格,而是主要依据公司的净资产,净资产越高,其所拥有的财富越大。现行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原理决定了其必然受到力量较大一方(非流通股股东)的控制,从而,在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问题上,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显然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

(二)国有控股股东对董事的委托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风险,监事会的财务监控机制失效,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的股东和其委派的董事存在不一致性,由于这种不一致性,股东的利益与董事个人的利益就会出现差异。股东投资的目的在于追求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董事个人在考虑股东利益的同时,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财务监督控制机制失效。

(三)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存在缺陷,致使独立董事的财务监控机制失效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中作用的发挥存在缺陷和阻力。在我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里,存在着大股东一票否决的现象———当独立董事与代表大股东利益的其他董事发生冲突时,往往最后失败的是独立董事。独立董事要么无所作为,要么想有所作为却以失败告终。在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的双向选择机制还未产生的情况下,限制了其独立性,削弱了独立董事所应有的独立性和功能,由此往往导致独立董事的无所作为。.独立董事的定位不明确,运行程序不规范。对独立董事缺乏明确的定位,同时履行职责又缺乏规范的运行程序,是独立董事想有所作为却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之一3.目前对独立董事缺乏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在努力工作没人重视,失职则受到严厉处罚的工作环境下,独立董事必然会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这也是导致独立董事的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建议

有效运行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应当能够实现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公司所有股东以协同目标公平地行使自己的资本所有权职能,有效地监控自己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股东大会对于其委托的董事会能够实施有效监督和激励;董事会依法代表股东利益行使对公司的管理权和对经营层的监控权;经营层能够以其经营能力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公司的管理与经营层主体能够在维护相关主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获得自身利益。为了使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考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解决方案。

(一)以股票全流通实现各股东财务目标协同化。

(二)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保证其财务监控作用的发挥。

(三)强化独立董事的财务监控职权与作用。

(四)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之间应相互沟通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旨在使独立董事起到平衡上市公司大小股东之间利益的作用,重点监控大股东,健全和改善董事会运作机制;监事会目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监控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公司股东、实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并监督公司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在可预见的将来,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将同时并存发展。可见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不应也不会相互削弱或取代。而《公司法》赋予监事会职权中,也有独立董事不具备的。监事会的特定职权,实际上是明确了监事会在上市公司中的监督重点是监督董事、经理遵守法规特别是执行公司 章程财务制度方面的情况,看董事、经理是否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也就是说,即使是独立董事,如果其没有按规定程序行事,监事会亦可监督,如果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而强调自身利益,监事会应该监督。

在现行制度中,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亦有较多的相同的职权,如检查公司财务、聘请中介机构、提议召开董事会和临时股东大会等,这些职权都是他们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具备的,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应该把握两条基本原则,即:根据二者不同的功能定位,划分各自的职权范围,使两种监控方式能够相辅相成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监控效率;在保持公司财务监控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独立董事制度对监事会制度的有效补充,以不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

篇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财务治理是指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 通过对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理配置, 规范财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机制, 形成有效的财务决策、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 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 达到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均衡, 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的统一。其主体是利益相关者, 客体是财权, 核心是财权配置, 载体是财务信息, 是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 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脱胎于原来的国有企业, 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性”, 加上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公司财务治理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 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权利滥用现象较为普遍。尽管证监会l999年就要求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实行资产、人员、财务分开, 2001年进一步要求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等五个方面分开。但上市公司的决策权实际上仍过多地被母公司控制, 因此产生了上市公司资金被挪用, 过度关联交易, 非公允价值交易, 甚至直接转移资金和利润等现象, 使中小股东和债券人的利益受到伤害。

2、资本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是我国股市的特征, 国有股和法人股比重过大且不能流通, 使得中小股东承担了股价波动的风险, 又剥夺了他们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 导致国有股和法人股独揽公司控制权, 却无需承担市场风险的现象, 这本身就与风险和收益对等原理相背离。

3、公司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突出表现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上。我国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方式非常单一, 主要以现金激励为主, 且激励强度、激励手段的市场化程度及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都很差。在约束机制方面,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尚未建立起严格的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 加之外部经理人市场发展缓慢, 使经理人员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压力。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在内部人控制下缺乏有效的选择有能力的内部人的制度, 这就使得内部人可以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

三、完善财务治理运行机制的建议

国外财务治理模式是寓于公司治理模式的。当前世界上主流的财务治理模式主要有:英美经营者主导型的财务治理模式、德日出资者主导型的财务治理模式、东南亚业主主导型的财务治理模式。这三种典型财务治理模式各有特定的形成背景、特征、有效性及演进过程。因此, 各国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创新应根据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社会背景等自身的约束条件, 进行多元化选择。我们既不能盲目崇尚市场理念, 而脱离国市场资源的实际状况, 也不能完全依赖组织配置而忽视市场配置功能的完善。应该发现独特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形成背后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和制度背景,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经验, 来指导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和实践, 而不是刻意地寻找所谓理想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

(一) 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

根据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力, 可以把财务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分为两类: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和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由于经济利益取向和机会主义倾向, 第一类主体存在利用自己的主动地位谋取利益而损害第二类主体利益的动机和可能, 这样不但有损于外部利益主体的利益, 也不利于治理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安排治理结构时要切实把公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放在首位。1、结合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善, 保障所有股东的合法权利。2、强化董事会的财务监督职能。3、加强和改善财务经理的财务执行权。

(二) 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

财务主体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 我国财务治理结构无序和失衡主要原因就在于财务主体的不清晰或其权利安排的不对等。要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 一是要政企分开, 二是要深层次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三)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制企业的终极财权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财权监督权的相对弱化, 其根源在于我国独特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就是能够体现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利益公平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体现在:1、有利于良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2、有利于使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达到均衡, 从而达到财权的制衡;3、有利于法人财产权和其他明细财权的合理配置。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机制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会导致内部利益主体的“逆向选择”, 也会引发“道德风险”, 做出有损外部利益主体的行为。为此, 有必要在公司内部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 以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通过激励机制使内外利益者, 特别是经营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 可以采取的激励措施有股权激励、声誉激励等;2、通过建立约束机制, 对内部利益者做出损害外部利益者的行为进行制约, 可以采取的约束措施包括法律约束、市场约束等。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纲[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5) :30-32.

[2]、李书峰.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1 (2) :114-117.

篇3:我国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问题

关键词:集团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集团企业渐渐成为现代企业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集团企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的关系, 目前还存在着不少弊端。其中, 安然集团因内部控制失灵而导致破产事件, 让人们不得不正视集团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集团企业治理机制存在弊端

我国大部分集团企业都是以行政授权的形式组建起来的, 缺乏法人代表治理集团。集团的管理体制与治理机制有着明显的行政化。因此, 集团内部之间的关联很脆弱, 以行政来治理内部, 导致集团治理机制流于形式。虽然集团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依法任免经营者, 但实际上, 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是由政府部门任命的。此外。集团内部管控体制尚未完善, 没建立集权与分权制度,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没理清, 这些都制约着企业集团的发展。

2.集团企业控制风险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集团的管理领导层经常忽略了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没意识到管理激励应包括激发和制约两个方面, 只侧重于奖励, 疏忽了惩罚措施。而且审计工作人员没有跟进检查监督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合理, 易使内控走向失控。又或者审计部门内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 员工缺乏专业的知识及能力, 无法明确出清晰的内部审计职责, 认为“内审监督”就是“财务监督”, 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

3.风险评估意识淡薄, 风险预警机制不够完善

有些集团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内容过于片面, 缺乏风险意识, 不够了解风险的概念, 甚至美誉建立风险预警的内部控制程序。大多数集团没有专设风险评估部门, 无法及时灵敏察觉到外部的风险, 从而对集团的发展造成威胁。

4.信息化系统尚未完善, 信息的传递不流畅

能实时获取全面、有效的信息是使内部控制制度高效运作的原因之一。现在许多集团都存在着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不能在各个业务系统间实现高度共享, 工作的手段及内容做不到信息化水平, 各部门间不够相互配合协作等问题, 导致整个集团实时动态的管理手段及能力都普遍低下, 信息的传播不及时流畅,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管控过程中风险不断发生。

二、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措施

1.建立切实可行的治理机制, 有效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集团治理是企业的根本, 所以要改善集团管理体制、利益体系等其他管控措施, 须从治理方面入手。首先是调整集团各成员的改制步伐, 实施依法治理, 建立一整套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法人治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来协调委托人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他们全心全意为集团工作, 还可以借此职能来制约委托人的行为作风, 实施横向战略和横向管控策略, 在集团内各部门间建立多种横向关系, 增强内部控制, 同时要加强集团内部审计力度;其次是加强集团企业的功能建设, 进行适度的分权及集权, 转变政府职能并整改宏观管理体制, 使集团成为独立发展的实体。根据需要, 合理分配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职能权限, 以确保集团能高效运转;最后是推进集团领导制度改革, 创造有利于培养企业家的制度环境, 要求规范选任的管理制度, 实行公平公开、民主竞争的选拔制度, 还可以充分运用市场化人才选拔手段。

2.增强风险意识, 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内控监督制度

风险管控即对风险识别、评估与预案防范的计划、组织和实施过程。根据集团自身情况制定一种风险经营管理预警机制, 以确保能覆盖所有主要活动及其存在的风险, 并分层次建立集团经营预警机制, 如基于对集团整体经营状况研究评判下建立企业总体经营趋势预警机制, 主要建立集中在集团财务风险预警、投资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企业职能预警应最大限度地预测、化解风险、减少损失。企业应将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转变, 审计内容要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起来, 如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多元化业务的审计。

3.建立健全的、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高效发挥内控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加快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当务之急。企业应制定针集团管理领导层的利益激励机制, 将管理层人员的收入与集团经济收益保持同步增长, 促使管理者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同集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合二为一, 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 进而提高集团经济效益。当然, 精神激励也是激励机制中的一部分, 当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就会得到良好的、持久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以监督为核心的完善的约束机制。首先是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权力约束机制, 按照既有规定, 明确界定各职能地位的职责与权限,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 坚守岗位, 协调运转。其次要不断完善集团内部规章制度, 逐步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此外, 应完善集团代理人的业绩考评体系, 要求结果既反映出集团当前的经营状况, 又要反映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4.加强信息的流畅性与问题解决的及时性

利用先进高新技术, 促进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 优化提升集团运作模式以及集团内部业务流程, 对于主要的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 提高集团内部信息的及时性、集成性和真实性, 为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性提供信息支撑, 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控水平。

三、结语

全球性经济一体化在为全球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使全球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管理挑战, 集团管控问题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难题。集团管控的重点在于推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 发挥内部协作效应, 并加以规范治理与有效管控, 所以要求集团从优化管理、创造价值着手, 把内部控制融合到运营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流程效率, 最终实现集团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篇4: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被不断强调,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以加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在有关法规要求及企业自身需求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开始显现。专家程新生、张宜在2002年对我国1037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后认为,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业绩表现上都优于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具体情况

企业在构建内部审计机制时,应该从公司治理主体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具体到内部审计权的问题上,为保证内部审计能够充分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应该由公司治理主体享有内部审计权。但在我国仍然存在着由非公司治理主体掌控内部审计权的现象,例如有一些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在监事会下,如中信证券。中信证券于2006年1月17日发布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告中董事会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了修改。原来中信证券的内部审计由稽核部负责,直接受董事会领导,而新通过的内部控制规定更改为:“稽核合规部负责公司内部审计,直接接受监事会领导。稽核合规部独立于公司各业务部门和各分支机构之外,就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独立地履行检查、评价、报告、建议职能,并对监事会负责。稽核合规部负责人任免由监事会决定。”笔者认为,这种由非公司治理主体掌握内部审计权的内部审计设置模式,会妨碍内部审计充分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妨碍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不少企业只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作用,忽视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服务功能

专家程新生对34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年、2004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目前定位仍然着重在监督和控制上,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得到了发挥,但促进公司业绩上升的建设性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中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内部审计的业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一项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调查表明,财务收支审计仍然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在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方面开展的活动还不多。在很多企业里,内部审计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仍然集中在传统的财务审计上,以事后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业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导致内部审计权配置错位,进而导致内部审计机制中的公司治理主体与内部审计目标不一致,这会妨碍内部审计充分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妨碍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以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为例,法律赋予监事会的职责是对上市公司董事会、执行层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在我国,监事会的作用只是监督而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它不可能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作为掌握内部审计权的内审主体,监事会与公司治理主体的内部审计目标必然是不同的,由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必然会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功能,而公司治理主体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服务于有效控制之外,更强调内部审计要服务于高效经营和科学决策。由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必然会影响内部审计在服务高效经营、科学决策上充分发挥作用。

二、解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关键。企业在构建其内部审计机制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成为公司治理主体进行经营管理的有力工具,内部审计才能充分参与公司治理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公司治理目标的作用。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依据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重新构建一个目标明确、路径通畅、信息及时的内部审计机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鉴于监事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具体情况,我国上市公司不宜采取由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

2.公司治理的目标从强调权力制衡转变为强调科学决策和高效经营,这种公司治理目标的变革要求内部审计目标应该重新定位。内部审计应从原来侧重于查错防弊转移到侧重于服务科学决策和高效经营上来。

3.依据内部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拓展业务领域,除了原来传统的财务审计外,还应该更多地开展经营审计、战略审计、代理人绩效审计等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服务于科学决策、高效经营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应该从企业自身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公司治理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目标明确、路径通畅、信息及时的内部审计机制,让内部审计真正成为公司治理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有力工具,使其充分服务于有效控制、高效经营和科学决策的公司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机制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上一篇:yiyu节约用水标语下一篇:语文600字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