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的职能

2024-05-03

市教育局的职能(通用6篇)

篇1:市教育局的职能

积极发挥基层工会的教育职能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作用,对于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职工素质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也是工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工会工作,基层组织,教育职能

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2年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建设集团一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工会工作科学化进程,建设好工会“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就涉及职工素质提升体系,同时强调,“十八字”发展战略和“五型企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要靠广大职工群众,广大职工群众是推动神华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一、当前神木企业中职工的素质状况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但精神文明生活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工会会员达到2.39亿人,中国工会成为世界最大工会组织,如果假设每一个会员都是一个三口之家,那么他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7.17亿人,占13亿中国人的55%,由此可见,基层工会如何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会员本人、企业发展,还关系到家庭教育、社会和谐、民族未来。

神木作为陕西省第一经济强县、全国首先实现12年义务教育免费教育,2009年中国首开“全民免费医疗”先河,诸多的名片给神木带上了耀眼夺目的光环。建设集团就位于神木县,建设集团目前拥有工会会员514名,其中79%的会员来自生产一线。我们当前面临的困扰是,如今职工的房子越买越大、私家车越来越多,职工的思想状况越来越复杂,企业中出现了“神木特色”的职工群体,他们开着好车子、住着好房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可是对于企业的使命感、认同感、归属感降低了,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了,集体活动、文化生活参与的较少,和自己无关的人、事关心的少了,交流的少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有了。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9.0级的“日本大地震”是日本史上最高级别的地震,但是我们却能看到震后公用电话亭前,人们在有序排队等待轮流使用

电话;看到地铁站里,人们没有混乱失控、没有喧闹嘈杂;看到小孩、女人会得到优先照顾;看到避难场所人们自己遵守秩序等等,这些都说明日本的普通国民基本素质是较高的。

鲜明的对比,较大的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工会工作努力的方向,如何发挥基层工会的教育职能,引导、带领广大职工以过硬的综合素质推进神华事业,给我们基层企业工会提出了严峻考验。

二、发挥基层工会教育职能的途径

广大一线职工,他们的知识层次多,年龄结构跨度大,工作时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参与性强的、有趣味性的教育方式。基层工会工作人员一定要立足现状去履行工会的教育职能,积极发挥广播、电视、板报、墙报、宣传栏、企业内部报刊杂志、网站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忠诚企业、奉献企业。

(一)思想引领

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曾经,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如近年来热播的各类爱国主义影片、谍战片,《潜伏》、《黎明之前》等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争取自由、和平、幸福的生活,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他们抛家舍业、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人甚至牺牲时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当前中东地区,无数平民百姓饱受战火之苦,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战争使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根本无法保障,甚至给他们带来了生命威胁,很多无辜的孩子也在战火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相比之下,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基层工会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党史、唱红歌、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弘扬广大职工纯洁的爱国魂、美好的爱国心、崇高的爱国情,这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最神圣的使命,把爱国的情感化作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实践,一种心甘情愿的岗位奉献。

我们还要充分认识传统节日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譬如春节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和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重诺守信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奉的孝老爱亲、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等。在企业中,我

们也要倡导过好传统节日,这对于规范员工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服务群众

如何针对职工目前的思想状况开展职工教育,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事情,思想问题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掌控,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群体的思想稳定,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职工群众融为一体,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开展“和谐企业建设”、职工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教育、党员教育管理等方式,加强对职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职工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教育广大职工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可以通过职工之家、职工心里咨询站、厂长接待日、“员工幸福工程”、婚姻家庭服务站、子女教育沟通园等方式,解决职工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三)文化培养

近年来公司飞速发展,随着大批新进员工的加入和大量技术人员的抽调,建设集团的员工队伍呈现出平均年龄低于公司员工平均年龄水平的局面,1至5年工龄的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52%,35岁以下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66%,36岁至44岁的骨干力量占员工总数的30%,这样就导致了员工队伍不成熟、技术力量不均衡、骨干力量薄弱、中高层人才偏少、员工企业归属感、责任感不强等现状。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全员工作积极性,加大员工文化技术培训力度,给我们工会在文化技术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建设集团正在大力推进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工会是连接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结合十大人才工程抓好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正逢其时。我们基层工会通过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激发广大职工学习热情,以岗位培训为重点,抓好群众性的读书自学活动,营造职工热爱学习、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强化职工学习业务本领,开展职工课堂、职工合理化建议、职工技能大赛、岗位技术大练兵、TPM看板等形式,努力使职工从业素质迈上新的台阶。我们还可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劳模评选、劳模事迹巡回报告会等方式,激发广大职工学习劳模精神,奉献神华企业。同时,搭建职工施展才华的平台,做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文化方面,积极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在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群众性体育活动、文化大讲堂等,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职工积极向上、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工作、生活状态。

总之,我们基层工会要实现工会工作理念科学化,把“服务职工群众”与服务中心任务相结合,把“以人为本”与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幸福工程相结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

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使20万的神华人“同举一面旗帜,同干一个事业,同奔一个目标”,为把神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篇2:市教育局的职能

企业教育培训最基本的职能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是企业知识体系的主要支撑。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智力、知识、信息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源,智力和知识拥有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教育培训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职能不断扩展,日益成为企业各项活动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教育正从原来的边缘地位走向企业的战略中心。

1.企业教育是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何谓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另一种观点则基于知识观的考察,从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核心能力,认为核心能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认为核心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核心能力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中。后一种观点正被更多的人认同,即企业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构成核心能力的要素是员工拥有的技术技能、企业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在企业中占主导能力的价值观念,由它反映了企业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

表VI-3-7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和价值观等,其中人力资源是基础,因为核心竞争力属于知识的范畴,而人是知识的载体,只有通过人的学习和创新才能获得;在某些价值链关键环节上已经具有的竞争优势,必定包含在人才上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要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环节上建立竞争优势,必定要建立人才上的竞争优势。

可见,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存在于企业员工和组织中的,而企业教育培训活动是使这些知识资源增值、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由培训而带来的员工在知识、技能、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增强和改善,是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知识开发的主要载体,企业教育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

2.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任务

按照知识的外在化程度,企业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外部资源中的显性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可以通过企业教育培训活动,使这些知识为我所用,但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所指的知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知识积累过程中所增值的那部分隐性知识,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员工所取得的经验方法类知识,它存储在企

业员工的脑海中,是那些隐性的、非格式化的、动态的和自身特性的知识,这类企业独有的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知识作为企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不象一些有形资源会出现收益递减,而是会是使用过程中,因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而积累下来,其能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而教育培训机构则担负着企业知识管理的任务。一方面,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企业内部的需要和属于公共资源的外部知识情况,决定将哪些知识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引入企业内部;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企业的隐形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将其进行外化,实现共享。第一方面的工作,是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普遍的经常性的活动,而第二方面的工作相对欠缺很多,而这一部分的工作更为重要。惠普公司的培训很“值钱”,是因为培训的“百分百惠普特色”,是因为完全讲惠普自己的事情;惠普公司的培训师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不断总结提炼企业管理的精华并把它讲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整理企业知识的过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知识,能否将其纳入不断整理、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表VI-3-8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即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创新这个“知识之轮”循环转动,并通过知识共享的实现,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从他们的智力和知识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

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如何对这些无形的东西进行管理,是知识管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库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形式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动态的知识管理实现了知识的学习、共享、创新。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显示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因此,企业教育培训部门要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对企业内部知识进行编码管理,并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将其不断激活,创造隐性知识共享的环境、条件,激励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相互学习企业核心能力类的隐性知识,扩大这类知识在本企业内的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3.企业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与传统的企业教育培训相比,现代企业教育培训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企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而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则成为企业传播、创新与应用知识的唯一或重要手段,由教育到学习,以学习促进企业生产力。而且这种学习由传统的个

人学习转变为组织学习,由过去强制性的学习转变为促进学习。即现代企业教育培训的职能要实现四个转变:

由培训转到学习,转到促进企业员工实现终生学习;培训不仅仅是一些课程,而应是贯穿一生的学习、改进和发展;促使员工认识到学习可以发展个人能力并对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自发自愿地学习并乐在其中。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者、给予者转变为员工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培训的职能是促进学习,通过提供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机会,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通过精心的安排来帮助个人发现、确认并获得某些重要能力;通过自我指导式学习,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保持和激励员工的学习动机,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员工在自我改善和自我发展上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使学习、追求自我发展成为内心的迫切愿望。由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转变为强调能力的培养与行为的改进,强调知识的应用效果,教育培训越来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商业效益直接相关。由过去以个人为核心向以团队、组织为核心转变,不再仅仅是提高个人的知识力与学习能力,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小组、团队、组织的知识力与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在员工之间、团队中和组织中的传播、增值与应用,使整个企业更具活力。

表VI-2-9学习型组织的六大要素

1.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

2.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

3.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

4.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动力;

5.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

6.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因此,随着知识性资源在企业资源中的优势地位日益突出,企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企业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教育能否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上发挥核心作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兴衰和企业寿命的长短。1983年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幸福》杂志“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到1983年已有三分之一消失了。壳牌石油公司总裁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一书中说:“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赚钱的机器,它的学问最多是员工智慧的总和。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作为一个会学习、会充实知识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长盛不衰。”为了企业的长盛不衰,只有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成为一个有团体学习能力的企业。美国排名在前25家的企业中有8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已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改变。企业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全过程学习,这三方面的学习无一不依赖于企业教育培训职能的发展,依赖于通过教育培训的机构和活动,在企业中建立起学习的体系。

4.企业教育培训是灌输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变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和文化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企业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主要是指企业在所处的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标准、行业准则、基本信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以管理为目的的文化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也影响整个组织的行为。

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说有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如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通过发挥企业精神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教育新招聘员工的普遍做法,首先是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GE总裁威尔奇长期坚持为培训班上第一课,目的在于坚持宣扬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不断得到强化。在公司的兼并活动中,首先要考察被兼并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两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相距甚远,这种兼并就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一个企业在兼并另一个企业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教育培训部门对被兼并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认同教育,如果这项工作不得力,同样会使兼并后的效果打折扣。

企业文化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也需要灌输式的教育,企业员工必须要接受和传承企业文化,除非选择离开企业。企业文化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专门的教育培训是主渠道。企业的教育培训本身的行为状态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是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活动中的常设内容;企业文化的教育培训活动本身也是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通过教育培训活动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篇3:教育装备部门的职能定位思考

一、不同时期教育装备部门职能概况

1. 完全计划经济时期

1958年, 为改变教育底子薄, 办学条件差的状况, 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和商业部联合发出通知, 要求商业部门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供应工作移交给教育部门, 教育部首先成立“教育部教学仪器供应社”, 各省市相应的成立教学仪器供应社、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省一级装备部门不能满足学校对教学仪器的需要, 各省地市、县也随之成立教学仪器供应站。教学仪器供应社的主要职能定位为配备、供应教学仪器, 其模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划拨经费, 教育部仪器供应社分配教学仪器, 仪器供应社向学校调拨仪器。供应社供应仪器的对象, 主要以中小学为主, 部分省市承担高校的供配任务。在仪器配置较多之后, 参与管理仪器。统购统销是仪器供应的主要特点, 供应社不能自行采购仪器, 其职能单纯而简单, 概括为“统计、分配、调拨和管理”。当时, 供应社与行政单位一样, 所有经费来源由教育经费划拨, 没有创收任务。在物质匮乏时期, 仪器供应社尽管职能缺乏灵活性和独立性, 但是适应了当时社会要求, 满足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需要, 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中介作用得到充分, 支持了教育的发展。

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改革开放后, 电化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各种全国性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频频召开, 教育装备事业获得快速发展。普及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校对教学仪器需求巨大, 各种教学仪器校办工厂大量出现, 仪器设备品种、数量也得到了丰富。为顺应加强仪器设备生产、管理与监督的要求, 在机构设置上, 教育部成立了生产供应管理局 (后更名为条件装备司) , 各省市仪器供应社挂生产设备供应处牌子。教育装备部门承担着仪器质量检查、标准制定、价格审核、生产许可证发放、产品推销, 新产品研制开发、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管理、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 此阶段奠定了教育装备部门“建、配、管、用”基本职能定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正是计划经济开始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 且国家机构改革也逐步在推进, 实现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分开, 鼓励事业单位创收。教育装备部门既享受着向学校计划调拨行政权利, 又可获得参与办企业、开公司的双重收益。改革开放至教育部条件装备司撤销之前, 教育装备工作获得国家层面的行政政策的重点扶持, 也享有计划调配权和全额财政拨款经费支持, 也可参与近似垄断性质的生产和供应, 因此教育装备事业业务范围获得拓展、工作职能明确而具体、经费来源充裕, 整体而言, 此阶段是教育装备工作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双重机会之下, 教育装备工作内容能很好的贯彻执行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 能服务好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发展策略, 也能满足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需要, 但装备部门的工作内容有政策性、工作方式非独立性、工作职能阶段性的特点。

3. 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的确立, 与之相适应的是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于是教学仪器计划调拨和盈利性的采买的模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教育装备部门失去了市场保障。1998年教育部将原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撤销, 只在基教等司局里设置一个行政职能的教育技术装备处。原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中的教育技术装备处也随之撤销, 只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教育技术装备部, 从此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国家行政管理层面也失去了部门和政策保障, 步入自求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于是, 各省市教育装备部门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探索着自己的发展道路。10多年来, 各省市教育装备部门在抱怨、怀疑、犹豫和思考中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发展。新一轮教育改革似乎为教育装备部门带来生机, 从近几年来看, 作为改善教育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装备工作, 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能缺少的成分。在现有的教育制度和财政体制之下, 仍然需要有单位来承担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中介, 也需要有部门来监管教育装备工作, 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两个阶段, 如何定位自己的职能, 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 是教育装备部门必须尽早确立的内容。

二、影响教育装备部门职能定位的因素分析

1.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因素决定了教育装备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

教育装备部门是事业单位, 为社会公益目的服务, 为教育提供公共服务, 没有行政机关固定的行政权力, 也不是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其职能受到举办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发展的需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建国初装备部门的成立, 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电化教学的兴起, 再到80年代实验教学的开展, 以及现在的课程改革的实施, 教育装备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一直都在随之而改变, 教育政策层面的因素一直改变着教育装备的发展。

2. 教育公共产品的财政制度, 决定教育装备的分配模式

多年来, 教育装备的业务范围一直围绕“物”展开, 执行行政部门的政策意图以“物”作为媒介, 实施计划、采买、配置、管理, 这种公共产品的分配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制度。教育装备部门主要的业务三种实施模式计划调拨、自行采买和政府采购, 决定于不同时期的财政制度。

3. 服务对象的需要是装备部门职能定位最稳定的决定因素

从教育装备职能历史概况来看, 一直缺少独立性和主动性。在特定的时期这种职能形式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但一旦失去政策层面的支持, 就该审时度势, 在可能的政策允许范围内, 研究服务对象需要, 把对象的需要作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装备部门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学校, 间接服务对象是行政主管部门。为直接对象服务, 就是为间接对象服务, 目标一致, 方式不同。

4. 装备部门自身的能力是职能定位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按照哲学观点, 事物的发展总受到内因和外因影响, 但内因决定外因, 内因是根本原因, 内因第一, 外因第二。自身能力包括人才、管理、决策、执行、审时度势、上下协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等等因素, 这是一个既复杂也简单的问题。

三、新环境下教育装备部门职能定位

1. 新形势下“建、配、管、用”定位不足的分析

教育装备无论是作为一个行业, 还是作为一个专业方向, 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大众认可而固定的工作职能或工作范围, 就是装备人耳熟能详的“建、配、管、用”, 后来又加“研”、“评”、“考”、“培”等等用词。“建”就是建设, “配”就是配备或者配置, “管”就是管理、“用”就是使用。《汉语大词典》释义, “建设”指创建新事业或增加新设施;“配备”指调配、分配, “配置”指配备布置, 在此“配备”比“配置”准确;“管理”就是料理、治理;“使用”就是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在现阶段分析“建、配、管、用”的职能, 已经不太适应解决教育装备所处的困境和发展的需要。首先, 承载主体不一致。“建、配、管、用”都是以物 (教学仪器) 作为对象, 四个功能的主体并不都是教育装备部门, “建、配、管”是由教育装备部门承载, 但“用”的主体是教师、是学生, 装备部门的职能应是采取措施促使教师、学生使用, 是属于管理的范畴, 而非使用。主体不一致, 造成概念的混淆和责任的扩大。其次, “建、配、管、用”以物作为对象, 局限或者缩小了教育装备部门真正的服务对象, 没有体现为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要求。教育装备部门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校、间接服务对象是教育行政单位。第三, 现阶段装备部门无法独立、主动地实施“建、配、管、用”所包含的职能。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由教育行政部门预算控制和政策导向, 教育装备部门实际无法独立和主动实现“建和配”, 只是承担完成任务的职能。“用”由于主体非教育装备部门, 受到学校管理者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第四, 新环境下其他应承担的职能要求, “建、配、管、用”未包含。教育装备部门作为行政单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若以“物” (教学仪器) 为媒介, 需要有监督企业和指导学校配置的职能。

2. 新环境下教育装备部门的职能定位

教育装备作为辅助行政、为教育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 其职能范围有其特点和条件, 需要围绕举办主体的政策和教育发展的整体方向, 需要明确最直接的服务对象需求, 调整和确定自身的职能范围。依据教育装备部门所处的位置和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笔者提出自己对教育装备部门职能的一些看法:

(1) 协助规划

教育装备部门无论是作为公益类还是辅助行政类事业单位, 都需要把行政部门作为服务对象, 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全省或全市教育装备整体规划, 提出教育财政经费在办学条件领域的分配方向和投入方向。因此装备部门需要统计所有教育部门的各种装备数据, 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分析各区域装备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2) 协助建配

教育装备的建设和配置, 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决策, 教育装备部门协助完成的。办学条件标准是行政意志办学的规范, 需要根据整体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制定, 直接体现为学校服务。协助建配包括制定符合全市或全省经济条件的办学条件标准, 依据学校需求组织制定市场无法采买的教学资源, 按照投入方向承担大宗设备的采买和配备。

(3) 参与督导

教育装备工作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把教育装备工作纳入教育的整体环节, 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无论是从经费投入还是教育装备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来看, 教育装备都对整个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督导不能缺少装备领域的行家, 参与教育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参与督导有利于提高教育装备采购质量, 有利于整体发展。因此装备部门需要加强教学仪器的质量监控, 实时掌握学校办学条件, 为参与督导提供数据支持。

(4) 坚持管理

教育装备的管理内容非常丰富, 管理工作是几十年来教育装备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 也是服务间接对象和直接对象有力手段。管理的内容包括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使用管理、行业协会管理、新产品的技术鉴定等。资产管理是保证建配后的装备完整性、有效性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人员管理是提高队伍业务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 使用管理是采取措施提高装备的使用效益等。

(5) 组织研究

加强研究工作是掌握装备发展方向、跟随政策导向的条件, 也是装备部门克服工作被动性和受政策影响的关键。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教育的政策发展方向, 研究直接对象和间接对象的需求, 研究自身的业务发展能力, 研究行业发展方向, 研究管理制度的创新等等。

篇4:县域教育行政职能的转换

一、以服务为基本职能,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作为县(市)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市)教育局面临着同样的转型任务。按照“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教育局是为全县(市)教育发展服务,而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最终由学校实施。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服务,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来促进全县(市)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为学校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一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方面,如学校的人事安排、管理制度的制定、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在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尊重学校的自主权利;二是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方面,要尽量尊重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努力为学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局要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作用,积极主动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要让群众真正地了解学校,能为学校的成绩而自豪,为学校的不足而出谋。另外,要积极搭建商校合作平台,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发动商界人士资助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二)为教师创造良好成长条件,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加大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和改进学校领导培训的内容、方式,使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参加工作后3到5年的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把对这一部分教师的培训工作落实到各学校,指导各学校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三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行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名师的培养给予支持。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我局曾先后开展了“新课程标准学习与体会征文比赛”,“新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比赛”,“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反思”评比,“新课改教学论文评选”,“我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演讲比赛等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展示,也发掘了一批教改积极分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建立合理的县(市)内流动机制。教师在县(市)内的正常流动,有助于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对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维护教师的自由择校权利并进行合理的控制;二是建立合理的支教机制,以合理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投身支教工作。

二、以导向为主要职能,引导教育正确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科学发展。教育评估,是引导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县(市)实际,制定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教育评估体系。县(市)教育局在评估体系的建立方面,应着重关注德育教育、学科教学、体育教育、教师管理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在广泛征求学校及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既要体现群众意愿,又要体现适度超前的意识,否则无法发挥其引导的功能。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学校创新发展。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制定了《高州市中心学校校长考核评价方案》和《高州市中学校长考核评价方案》,每学年对校长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评价。聘任期内对校长实行届中考核,从校长基本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作风、履行职责情况、工作效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评先、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激励方面,我们开展了以“增强法纪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大局观念,讲奉献精神、讲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增两讲一提高”专题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组织模范教师报告团在全市城乡巡回报告30场,使全体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学生激励方面,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多种“十佳”评选活动。这些做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促进了教师进行自我提高,也促使了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三、以协调为重要职能,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县(市)教育局的协调功能,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合理谋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既要注重单所学校的发展,更要规划全县(市)教育的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要按照教育发展趋势,按照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抓好教育发展规划,使全市教育事业始终朝着协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统筹师资,促进师资均衡

一是创新人事调动机制。从2006年起,城区省一级学校所缺教师,主要从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原则上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初中任教,农村小学教师不能调入城区任教,确保师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二是创新人事安排机制。将新招考录用的见习教师安排到山区镇欠编教师的中小学任教,重点向欠编较多的小学倾斜,而且原则上5年内不予调动。城区薄弱学校欠编教师,则从应届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中通过考试录用,缩小城区学校间的师资差距。三是创新师资扶持机制。从城区省一级中学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中学任副校长,挂职支教;从山美、西岸、石仔岭中心学校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四是创新师资培养机制。选调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到城区省一级学校跟班学习。从而有效地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全市师资均衡。

(二)统筹规划,促进布局均衡

学校的布局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保证学有所教,要使学校合理地分布于居民区,方便群众子女就读。以我市为例,早在1994年实施“普九”初期,我市便以均衡发展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农村初中,取消了镇办、联办初中,每镇统一规划建设2至3所初中,有效地保证了农村初中学位。在高中方面,我们除着力打造高州中学、高州一中、高州二中、高州四中4所城区省一级学校外,加大对其他14所有发展潜力的郊区或农村高中的扶持力度,而这14所学校又基本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至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一个龙头”(高州中学),“三驾马车”(高州一中、二中、四中),“十四个增长点”(其他高中)的高中发展局面,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统筹发展,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

近年来,我局正是着力于统筹安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革开放30年来,摘除了198所学校的“薄弱”帽子,为84所老区、山区小学建起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的90多幢教学楼,对65所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销40多个小学教学点。2007年,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共拆除D级危房校舍263幢,拆除面积10万多平方米,维修C级校舍116幢,维修面积4万多平方米,新建校舍226幢,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消除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全部C、D级危房。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全市现有的289所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一级学校中,农村学校占了90%的比例,其中农村的省一级学校达7所,茂名市一级学校37所。从类别上看,全市广东省一级学校中,独立高中4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3所,小学5所,有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广东省中等职业实训中心1个。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篇5: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的重新定位

【摘要】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来增强与社会的最大关联度。在高等教育步入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

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因此,有必要对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加以重新定位。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一、高等教育三大社会职能作用的演进

英国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HaroldPerkin)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大学理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1]因此,我们对高等教育职能主体地位的研究也必须从大学产生之初的理念研究开始。

(一)中世纪大学的职能

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它们是萨拉尔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前后不同的两种称呼反映了它们具有的两个根本属性。

起初的称呼“Studiumgenerale”指大学是探讨普通学问的场所,是研究某一学科高深学问的机构。也就是说大学最初所谓的功能是研究。其后“Universitas”代替了前者,指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具有行会性质的组织。如那些有法学专长的人组成“法学教授会”,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这时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就是以专业教育为目的,培养具有一定专门知识的人才。当然,这时大学也存在科学研究活动,但这主要是学者个人的行为,还不存在制度化的研究。尚不能称其为大学的职能。

在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中,有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同时又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中世纪大学强调探索普遍的学问,并把普遍的学问传授给普通的人,这种理念称为当时大学之“大”的基础。中世纪大学是教师和学生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以专业教育为目标,并将教育活动建立在探究学问和智力活动基础上,从而形成大学专业教育的传统。中世纪大学对外强调大学自治,对内强调学习自由、言论自由,为今后大学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理念奠定了基础。这些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应继续坚持的大学理念。

(二)十九世纪大学职能的转变

大学从产生之时起,就存在科学研究活动,但研究作为大学的一种职能,是在19世纪初洪堡组建的柏林大学开始的。大学是什么?洪堡认为,首先,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它包括探究高深学问的教师和学生;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再次,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治地位的学术机构。洪堡对大学的单一教学职能提出了异议。他说:“如果规定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播科学,科学院则是发展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的。如果对科学没有持续不断、独立的认识,也根本不可能真正地把科学作为科学来教授。因此,只要安排得当,大学肯定能够肩负起发展科学的任务。”[2]柏林大学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3]这里的科学指“纯

科学”,道德教育指培养人才的职能和教学职能。

大学中,就发展科学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洪堡认为是统一的,统一的方法即“用科学进行培养”。他认为大学应培养有修养、有理智的完人。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大学重视普通教育,大学要为培养完人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培养完人的重要途径。洪堡的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将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使中世纪以来大学的职能首次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接下来,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大学的唯一功能是教学,大学是为传授知识所设,不是为科学研究而设。

(三)现代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纷争

在当今社会,人们接受了大学的多功能论,认为教学、科研、服务都是大学的职能。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4]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弗来克斯纳对所谓大学低水平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抨击,提出了他的“现代大学的理念”,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科研和教学,对“社会服务”持保留态度。他指出,“大学的职能是增进知识和培养人才,社会服务的合同与责任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大学是有害的,因而对社会也是有害的。”[5]弗来克斯纳发展了洪堡和纽曼的思想,认为大学的职能

首先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科研和教学,其次,大学必须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理论上研究问题,但不是具体去实施,这样大学既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又不是失去自我的其它机构。他的大学功能的思想在世界的研究型大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大学的职能有三种:教学、领导教育发展和科研。可以看出他主要还是强调教学,强调人才培养在大学理念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大学的精神领袖地位,反对低层次的社会服务。

德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性质观深受西方传统大学理念的影响。纽曼把大学视为传授普通学问的场所,洪堡把大学视为从事科学的机构,弗来克斯纳把大学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雅斯贝尔斯把大学视为追求真理的社团。在大学的功能上,他继承了洪堡的理念,又超越了教学论和科研论之争,把大学的功能归结为;科研、传授学问和教育、文化。他虽然把科研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但没有否认教学和人才培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张科研要与教学结合起来。他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重要原则。”[6]这对于研究型大学过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倾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科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认为大学的功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包括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他认为,大学的职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不变的;大学的职能是复杂多样的,彼此之间可能是矛盾的,有些职能彼此结合得好一些,有些职能结合得差一些。所以大学要想实现自己的总体目标,必须维持这些职能的理性平衡;多元化社会中的多元化大学组成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大学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的职能模式,每一所大学的职能模式都可能与其它大学不同。[7]科尔认为,虽然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但由于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由原来的中心地位降了下来,“教学越来越不是中心了,研究则越来越重要。”[8]科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对加强大学的普通教育,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严格学术标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围绕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展开的论战虽此起彼伏,但实践证明,今天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那里不仅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教学研究队伍、世界顶尖的研究成果,而且培养了世界一流的学生。

二、中国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地位的体现

中国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都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

(一)近代中国大学对职能的认识:大学的教学职能占主体地位

近代大学经历了人才培养职能到强调既培养人才又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可见最初的大学人才培养是唯一职能。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认为,首先,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其次,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可见,蔡元培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主张大学具有科研、教学两项功能,应科研与教学并重,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深学问的研究为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思想,对我们今天办好大学仍有借鉴意义。

(二)大学的研究职能占主体地位

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梅贻琦在近17年的清华大学校长工作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9]多年来,清华大学在梅贻琦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清华大学的人均科研和研究专题仍居于全国高校之首。

(三)教学-研究职能占主体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的职能是教学和科研,即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从两者的关系看,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坚持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认为大学以教学为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促进学科的发展,从而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邓小平1977年在有关教育工作的谈话中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0]这说明,重点大学应逐渐加大科研的分量,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978年10月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肯定了大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11]所以,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也就是说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要同时发展两种职能,二者却一不可。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力争到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点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先进的水平。

从以上政策文件形式规定的我国大学发展目标可以看出,科研已提到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单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二者要并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和提供科技等方面的服务。

三、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地位的重新界定

20世纪理想的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源于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后传入美国,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大学模式。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拓展了学科的设置,使研究型大学成为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研究型大学也力求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多种功能。时至今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仍为其它国家的大学所羡慕,是许多国家追求的理想大学模式。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历着巨大变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过去百年工业化中形成的现代大学的职能,都与新世纪社会的需求有着明显不适应之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处在经济时代的我国大学的一些校长和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到,办好大学仅有国家的法规、方针和政策是不够的,大学工作重在理念指导,因此有必要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进行重新认识,以引领大学工作的发展。这里较有代表的大学理念是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服务型大学理念。基于三种理念,需要对教学、科研和服务重新认识。

(一)教学、科研并重,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大学应由单一学科门类向文、理、工、管、医、农等综合性大学转变,由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并重转变,由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重并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转变,由只重科技教育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并重视素质教育转变,由自我封闭向国家化转变。[1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是,教师应首先转变自身观念,习惯于搞好教学而忽视科研的教师不占少数,全面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水平,因此,新时代为教师提出了全面提高教学素质与研究素质的挑战。

(二)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带动教学,是教师实现职责的途径。

研究是核心,教师要在不断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众多有创造性的学生。这里要求教师将科研当做工作的灵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更不是评职晋级的手段。同时教师应将科研工作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紧密结合,并力争与世界接轨和赶超世界水平。在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中,应认识到科研是中心,用科研带动教学实现社会服务。改变教学与科研的“割裂”,教学与科研与社会的“割裂”。

(三)教学、科研并重,是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基础,是由研究型大学深化发展而来的服务型大学,要求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走出“象牙塔”,因为大学不能只为教学和学科而存在。大学之所以存在,首先是为学生服务,其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知识,引领知识。这里需要我们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服务对象的关联度。为科研而科研只能在“象牙塔”里徘徊,走出来融入社会乃至世界主流才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2]威廉·冯·洪堡著,陈洪捷译:《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载《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1期。

[3]同上)。

[4](康建:《“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载《外国教育》,1988年第4期。

[5]Flexner,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NewYork,etc.:OxfordUniversityPre,1930.p.149。

[6]雅斯贝尔斯著,王立权译:《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第5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Kerr,Clark.TheGreatTraformationinHigherEducation.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1991..64-65。

[8]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刘新芝译:《大学的功用》,第27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黄延复、刘述理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第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1641页,海南出版社,1998年。

篇6:市教育局的职能

部14人,士官24人,老兵24人,新兵36人,个别谈话9人),在营连摸底的基础上,听取了三连、五连、修理所的思想汇报,初步掌握了官兵对职能教育的思想反映,进行了初步思想分析。

一、当前官兵思想状况

调查中感到,当前官兵思想基础比较好,积极因素多,政治热情高,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结合台海局势日趋复杂的情况,当前是进行职能教育的有利时机。同时感到,官兵存在对当前局势理解不深刻,对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对团队在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地位作用认识不清等问题,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基础较好。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官兵对自己当兵有明确的目标,希望能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火中实践军人的价值。33%的官兵“崇拜英雄”,62%的官兵“渴望上前线,成为英雄”,46%的官兵当兵的主要目的是“保家卫国”,34%的官兵认为是“受煅炼”。

2、参与教育热情高。100%的官兵认为“当前官兵职能意识淡化,必须进行职能教育”,而且每个官兵都对如何搞好教育提了中肯的意见,这说明大家参与教育的热情高,有希望在教育中通过引导,增强职能意识,解决好思想认识上偏差的主观愿望。

3、对我军根本职能理解不深刻。能正确回答“我军根本职能是什么”的只占26%,其中干部和新兵占了15%,回答不全的占34%,完全不能回答的占40%。由于大多数干部职能意识不强,在经常性教育中不注重职能教育,官兵对我军根本职能印象不深刻。

4、对当前形势把握不准。100%的官兵表示,自己对台海局势“极为关注”,但在谈话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官兵很难做到从政治上把握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和今年3月“台独”势力代表人物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缺乏做好军事准备的紧迫感。

5、对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不足。64%的官兵认为在对台军事准备中,“政治优势在我”,只有20%的官兵同时认为“军事优势在我”,谈话中了解到少数官兵甚至认为我军和台军武器装备性能相差太大,而且官兵素质普遍较差,很难达成对台军事斗争的胜利,由于看不清我军在对台军事打击中的军事优势,所以感到“信心不足”。

二、教育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1、要教育官兵牢记我军根本职能,解决好“为什么当兵”的问题。通过正面灌输,使官兵明白“当了兵,就应该尽到当兵的责任”的道理,时刻牢记我军“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职能,深刻理解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我军根本职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激发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热情。

2、要教育官兵深刻理解我军的性质、宗旨,解决好“为谁当兵”的问题。搞清楚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取得对台军事斗争胜利,完成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无尚光荣无尚自豪的历史责任.我们对台作战,打击的是台独分裂分子,保护的是台湾人民的利益,不是“中国人打中国人”。

3、消除几种模糊认识。一是当“和平兵”的思想。在个别谈话和思想汇报中,我们了解到当“和平官”、“和平兵”的思想较为普遍,认为当前不具备对台作战的条件,仗一时打不起来,至少在我服役期内打不起来的大有人在。一方面是受长期和平的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战争仍很遥远;另一方面由于对当前台海局势及国际局势的认识不清,始终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法是和平统一,看不清台海局势的复杂性和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性,缺乏危机感。二是打头阵、当先锋的意识不强。多数官兵认为对台军事斗争是空军、海军、二炮、广州、南京军区的任务,与我们军区关系不大,还有的认为即使战争发生后用到济南军区,也是用54集团军,不会用到我们,主观上存在逃避战争的思想认识。

4、大力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我团参加过实战的官兵寥若晨星,普遍对战争感到很陌生;另一方面海湾战争中展示的西方军事强国的先进武器装备,给干部思想造成很大压力,导致人为地夸大了依靠美式装备的台军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对台作战的恐惧心理。战士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其父母大多不愿让孩子参战,增加了战士的思想压力。教育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官兵的心理素质。

5、战备制度落实不严。干部对落实战备方案不重视,纪律执行不严,参

加实战演练少,对如何搞好战备心里没数,对部队是否拉得出、打得赢感到底气不足。官兵普遍缺乏管装、爱装、惜装的主动意识,通过教育,进一步完备战备方案,严格战备制度,在官兵心理打深“一日不能忘战备”的烙印。

三、对如何搞好教育的建议

1、突出干部重点。干部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中坚和骨干。在教育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引导者,执行者。可以通过集中干部先行教育、在全团集中教育中有分有合等方法,使干部先受教育,先搞清要教什么,怎么教,保证他们在落实教育中能拿得出精力抓落实。对于全团集中上大课,连队分组讨论,干部和战士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有利于引导教育的深入。

2、改革教育方法,搞活教育。教育中理论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加大利用光盘教学的含量,注重启发引导战士主动参与教育的热情,采用知识讲座、辩论、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方法,搞好知识启迪和官兵自我教育。

3、聚合各种力量,解决好个别人的思想问题。发挥“四位一体”教育机制的作用,连队党支部和战士本人一起做通少数独生子女和家庭有特殊困难的战士家长的思想工作,再作用于战士,激励他们爱军习武。

4、坚持教育经常化。利用“三个半小时”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和台海局势的发展,使官兵的战备之弦越绷越紧,结合每月“四堂课”教育官兵树立“献身国防,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观念。

5、发动军事、后勤、装备、技术干部都来研究如何在各项工作中强化官兵的职能意识,把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

上一篇:提高个人修养征文下一篇:沂源县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