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2024-04-27

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精选14篇)

篇1: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kW · h) 。

2.知道电功的单位是瓦(W)或千瓦( kW) 。

3.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和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及对电能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家庭电能表的使用,对电能、电功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电能表、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小电扇、电动玩具车、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刚才播放的片断,都是关于能源的。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二、新课学习

1.电能

观察章首页,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风车田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哪位同学能简要地回答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风力发电有什么好处?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于风吹动风车转动)由风能转化来的,风能利用起来简单,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清洁能源。

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风力发电外,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火力发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水力发电,例如三峡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发电.一些小水电站也都是利用水力发电的。核电站,我们国家有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太阳能发电,潮汐也能发电,地热、有些废料垃圾还能发电。

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新能源能变成电能,等待着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智慧,利用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的知识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在工作。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用电的地方有哪些,电能是怎样工作的?

电能让电灯泡发光,电能通过灯泡转化成了光能。电能还能转变成热能,如电饭锅、电炉、电热水器等。电能还能转变成动能,如电风扇、电动车。

家里的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爸爸用的电动剃须刀,妈妈用的电熨斗、电吹风等都要用电才能工作。工厂里机器运转要用电,农村的抽水机、磨面机也要用电才能工作。

同学们了解到的用电的地方涉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电对我们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电力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我们要按照使用电能的多少缴费,你知道这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吗?

2.电能的单位

电能的单位是什么呢?经常听到家长说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电能的单位是“度”吗? “度”就是电能的单位,它的学名叫千瓦时(kW · h),物理学中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J)。

1度=1千瓦时(kW · h)=3.6 × 10 6焦耳(J)。

你知道吗?

(1)将一个苹果从地面举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约为1J 。

(2)普通的手电筒通电1s,消耗的电能大约也是1J 。

(3)微波炉工作1min消耗的电能大约为60000J 。

1度(1千瓦时)电的作用:

(1)可以炼钢1.6kg

(2)生产化肥0.7kg

(3)采掘原煤105kg

(4)可以使电车行驶0.85km

(5)一次灌溉麦田330m 2

(6)机织棉布11m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大家知道一度电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也应该明白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节约每一度电。

3.电能表

在生活中,我们称质量时要用秤,量长度时可以用尺。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了解了电能的单位是“度”。如果想知道某一电器在一段时间内到底用了多少度电,该用什么,如何测量呢?

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个电表,算每个月交多少电费,都是通过电表记录的。我们见到的电表就是电能表,也叫电度表。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就是用电能表计量出来的。

出示电能表,学生观察(可以用投影仪将实物投影放大,便于学生观看)。

哪位同学注意过家里的电能表,把你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这块电能表上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电能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表的最上面一行标出了“ kW · h ”,这说明这块表是电能表,表上测出来的数字是以“千瓦时(kW · h)”为单位的。数字盘上一共有五位数字,但最后一位是在红色框里的,它应该和前面四位数字不一样。其实,红框表示的是小数点,红框里面的数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在红框内的数字右边,紧挨着数字有一个小标尺,红框右边的边上有一条白线指着小标尺。电能表计数器示数盘上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一般可以不读。

例:下面是几个同学家电能表月初和月底的示数,请你将它们的示数读出来,算一算他们各家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小红家:月初示数:96.3度,月底示数:135.5度,小红家该月用电量=135.5-96.3=39.2千瓦时。

小刚家:月初示数:542.6度,月底示数:583.1度,小刚家该月用电量=583.1-542.6=40.5千瓦时。

小明家:月初示数:2467.5度,月底示数:2536.7度,小明家该月用电量=2536.7-2467.5=69.2千瓦时。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关注电能表,了解几个重要参数。

(1)“ 220V ”是指这种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V,应该在220V的电压下使用。

(2)“ 50Hz ”指电能表应在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它是一只交流电能表。

(3)“ 10(20)A ”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培。正常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应不大于10安培.短时间应用电流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20安培,否则会损坏电能表。

(4)“ 600 revs/kW · h ”指电能表转过600转,说明接在电路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1kW · h 。

同学们了解到的参数是我们观察的这块表的参数,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电能表的参数并不完全一致。

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这种新型的电能表:IC卡电能表。

阅读课文资料,说一说IC卡电能表有什么优点。比如说它不用工人师傅每月查电表,节省许多人力,还能避免出错,省去了收电费时的许多麻烦。

三、小结

电能:来源、应用、单位、测量(电能表)。

四、板书设计

篇2: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今天我上了电能表和电功一节,上下来感觉不是很成功,前半部分还可以,新的一章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同学能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对预习提问的方式拎了拎电功以及电流做功的实质,重点学习探究影响电功的因素(1)猜想:——控制变量法(2)研究W与U的关系,研究思路:控制It不变,改变U,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电功的多少那?——转化法,怎样控制It不变?——串联电路,怎样改变U?——选两个规格不一样的小灯泡。给出电路图。(3)研究W与I的关系一样指导完。把蓝心——甲灯,白心灯——乙灯。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简单的记录一下数据来完成两个实验,完成教学案的空格!这样就很好了!结果今天我做的演示实验,感觉学生对哪个表测的是哪个灯的电压、电流没有直观的视觉效果。而且演示实验时甲灯、乙灯标号没有统一,显得有点乱!而且典型例题没有剖析,很遗憾!明年要这样尝试!

篇3: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1.1 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同向, 引起思维共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知识, 而这些物理现象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 对于大多数学生们来说, 在上初中物理课时不是空着脑袋去学习, 而是带着一定的生活中的印象去学习初中物理知识, 当在初中物理实验的最终结果跟学生们记忆中的结果是一样发生时, 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们思维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们感受非常亲切, 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 在探究光的折射时, 由于学生们在生活中会发现筷子插在水里面会出现折断的现象, 在学生们脑海中都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 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讲折射实验时, 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在平常生活中有关折射的现象, 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力, 设置小组, 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下面的实验, 即选三个学生并排站在一个大鱼缸前面, 对鱼缸里面的金鱼进行打捞, 其中第一个学生对准金鱼的上方进行打捞;第二个学生对准金鱼的正前方进行打捞;第三个学生对准金鱼的下方进行打捞, 最终是第三个学生打捞着鱼, 其他两名学生都没有打捞着, 这种结果跟学生们猜测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 所以教师从实验的结果出发再讲解折射有关的知识, 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从而对习初中物理充满好奇心。

1.2 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相悖, 激起认知冲突

虽然学生们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物理经验, 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经验都是正确的, 总会有一些是跟客观事实不同的物理前概念, 因此, 学生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些, 从而激起学生认知冲动, 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 教师在讲“大气压强”时, 教师现将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水盖上纸, 这时候教师问学生们如果将水杯倒置水会不会流出来,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说能流出来, 但是当老师倒置后水却没有流出来, 这时候教师再将水倒出半杯, 只剩下半玻璃杯水, 然后再有纸盖上, 教师再问水杯倒置水会不会流出来, 这时候由于上次说错的原因, 很多学生会说不会流出来, 但是当老师倒置后发现水都流出来了, 这种结果往往是跟学生们的初始想法相悖的, 最后教师再将原因, 因为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 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 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 水就流不出来了;但如果是半杯水, 那还有半杯是空气, 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 于是, 水就流出来了, 所以在这样的实验中往往能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 从而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度。

二、进一步挖掘实验功效的策略

2.1 用于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科, 因此要求学生们多多练习, 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而不是教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让学生们去看, 或者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 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都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学生们的潜力, 因此, 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 多多练习, 从而发现物理的乐趣, 以便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 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时, 教师要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而不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做实验, 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过程, 这样对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精华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一个空纸盒, 然后在空纸盒的侧面扎三个大小一样的孔, 纸盒装满水后, 观察水从小孔喷出时的现象, 最终由实验现象得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深度越深, 压强越大。只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 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 从而发挥出实验功效, 这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实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困惑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做饭时用到压力锅, 那么为什么压力锅会做饭快呢?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理解的不是非常透彻, 往往都觉得只是因为密封的好, 但是更深一步的原因, 学生们往往是想不透的, 因此, 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们解释, 如果压力锅不加限压阀, 这时锅内的气压即为大气的压强 (通常算作一个大气压) , 水的沸点是100℃, 现在盖上限压阀, 锅内水沸腾时的气压是多少呢?显然, 这时的气压是原先的一个大气压和限压阀所产生的附加压强之和, 这样, 只要测算得附加压强, 就能得知锅内的总压强, 于是就可通过查表获得压力锅内水的沸点了, 因此为什么用压力锅做饭快就显而易见了。

结论

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 它需要学生们通过物理实验去掌握有关的知识, 因此, 学校必须重视实验功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於罗英.挖掘实验装置的多重功效, 提升处理实验的综合能力[期刊论文]-高中数理化2013 (19)

篇4: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电能的输送是一个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属于电力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在高中仅仅对它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中要围绕输送电能“可靠”“保质”“经济”的基本要求展开。怎样减少电能的损失,怎样既“经济”又“保质”地将电能送到用户,输电电压不是越高越好这些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校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作了如下的处理:

二、案例描述:

师:从一段输电视频引入。板书:电能输送。同学们通过视频知道三峡电主要输往那些地方?

生:;输往华中、华东的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师:三峡电输往几千公里外的这些地方,电能在输送过程中我们要考虑那些问题?

生:能量损失,主要是导线上能量损失,电压不稳等。

师:同学们有很多疑问,今天我们就进入电能输送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能输送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白白损失掉。距离越长损失越大,如何减小这些损失是非常重要得。因些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减小输电电线上的功率损失?我们一起来解决。现在请同学小组讨论。

生:讨论1分钟:板书:如何减小输电电线上的功率损失?

师:同学们讨论据焦耳定律Q=I2Rt,得输电线上电功率损失ΔP=?

生:ΔP=I2R.

师:因此要减小输电线上电功率损失可行办法?

生:减小导线上的电阻或减小输电电流。

师:我们在高一学习过电阻R哪些因素决定?

生:有电阻率ρ、长度L、截面积S。

师:在输电的过程中这三个量是不是都可以改变?

生:导线的长度不能变的。

师:因此我们只能采用电阻率ρ小,截面积S大的材料。

师:哪些材料的电阻率比较小些?

生:铜、铝、银等

师:在生产生活中通常采用铝导线,因为铜的价格高,密度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铜、较重不易架设。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仅通过增大截面积来减小功率损失的要求。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把功率200 kW电能用铝线(电阻率为2.9Χ10-8Ωm)送到10 km以外,要使功率损失为输送功率的10%,用110 V电压输电,导线横截面积多大?

师:大家知道这样大面积有多大呢?猜一猜有多大?S=96000 mm2.

(演示)脸盆大小。这样的横截面积可行吗?

生:太粗,不可能,既不经济又架设困难.

师:现在我们知道用用常规的方法仅通过减小电阻不可行,你们想想还有没别的办法呢?

生A:用超导体,

生B:但平時情况做不到,但我们可减小输电电流。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知道输送功率P的大小是由输电任务决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要保证输电功率不变,据P=UI得,必须增大输电电压,才能实现要减小I。

板书:P=UI得,增大输电电压。

同样是上面情景题,如果电压提高100倍,用11KV输电导线的截面积大约只需要多少?

生B:9.6mm2就可以了。

师:9.6mm2是可行,因此我们用增大电压达到减导线上的功率损失是可行。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常用高压输电。刚才我们用理论证明远距离输电用高压输电是可行得,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一下。

师:大家看到实验板上有3个相同的小灯炮,第1个 灯炮离电源很近,它模拟的是近距离输电。第2、3个灯炮离电源很远它模拟是远距离输电。这3个灯炮的额定电压都是4V,电源我们在使用时也都使用交流4V,我们来看第1个实验的灯炮很亮,第2个实验的灯炮是亮了但光线比较微弱。接下来我们看第3个实验电源仍是交流4V,看第3个灯炮也很亮,与第2个对比一下。明显比第2个亮多了。

我们来看看第三个与第二个输电线路有何区别?

生:第三个线路有两个变压器。

师:因此我们可看到通过升压变压器升电压输电,可以减少功率损失,也可以减少电压的损失。我现在提个问题,有同学会想第3个电路为什么用两个变压器,我只要用一个变压器节省些。你们说行不行啊。

生:一起回答,会把电灯给烧掉,

师:我们通常电压升得很高输电,到了用户就要把电压降下来,用户才可以使用。

发电站发出的电通过一个升压变压器通过电线再通过降压变压器使用户得到,这便是一个最简单输电电线路。刚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何减少输电线上功率电能的损失,我们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

例题:发电机的输出端电压为220V,输出功率为44KW,输电线总电阻为2Ω,如果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升压,经输电线后,再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后给用户供电。

(1)、画输电示意图

(2)、求用户得到的电压和功率?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寻找规律:

输电电路中的基本关系

电压关系;=, =,

功率关系:P1=P2, P2-P3=P损. P3=P4。

输电电线的电流:I=, I=, =,=.

电压损失:U损=IR线=U2-U3=.

功率损失:P损=U损·I=I2R线=.

输电效率:η=×100%=×100%

解:=

I线=I2=I3= =

U线= I2R=20×2V=40V

U3=U2-U线=2200-40V=2160V

=,

P损=I22R=202×2W=800W

P4=P3=P-P损=44000-800W=4320W

师:同学们这节课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你们能不能提出其他问题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将最想知道的问题呈现出来。

生;小组讨论(3分钟)

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1、输送电压是不是越高越好,是否还有别的输电方式。

2、电是从哪里来的,输电安全吗?是否还有别的输电方式。

3、我们输电电压最高是多少?导线最粗有多粗?整个输电过程是怎样的?……

分4个小组去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到微机室上网查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发电站和变电所等输电现场参观。……我们开交流会,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

三、教学反思:

本节讨论分析在远距离输电过程中减少电能的损失的可行办法。得出通过升高输电电压,可以减少功率损失,也可以减少输电线上电压的损失。通过例题了解输电全过程,并画输电示意图。高压输电用户得到的电压和功率的求解。

本节课堂不局限于只是传授知识,而把生活知识带进课堂。在教学中,老师注意挖掘利用这方面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能使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同时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微机室上网查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发电站输电现场参观,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开展交流会。

篇5: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做功,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知道电功的单位,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功的因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2、有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行动。

3、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流做功过程是电能转化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及影响电功的三个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电功的三个因素。

三、教学准备

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2个)、电压表(2个)、电动机(3、4个)、小木块、细线。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提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回答: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引入电功的概念

展示两张图片,学生观察是否有力对物体做功,对物体做功的物体是哪个,从而引出电流能做功。知道电流能做功。引导学生发现: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问:电流做功的同时,消耗了哪种能?

讲解:台灯在工作时,电流也做了功,它把电能转化成哪种能了?

(3)猜想电流做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可能与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及通电时间有关。

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提问:有三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电流做功大小,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采取什么方法研究问题?(控制变量法)

展示器材:电源、电动机、开关、导线、电压表、电流表、被提升的重物(小木块);

讲解:给电动机通电,它就可以把小木块提高,即对小木块做功,木块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什么?答:说明电流做功越多。

(4)设计实验并探究电流做功大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1)电流做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提问:怎样研究电流做功大小是否与通电时间有关?

控制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不同比较做功多少?

提问:通过比较什么就能看出电流做功大小是否与通电时间有关了?

答:比较木块上升的高度。

演示实验:两个型号相同的电动机接在电压相同的电路中,通电时间不同,比较两次木块上升高度。

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设计实验并探究电流做功大小与电压的关系

2)电流做功与电压大小的关系:

提问:怎样研究电流做功大小是否与电压大小有关?答:控制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改变电压。提问: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导体而言,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改变时,电流也会发生变化,怎样才能在电流相同时研究电压大小对电流做功的影响呢?

设计电路,点评学生设计的电路,并帮助学生把电路设计完整。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并演示实验,比较两木块上升的高度。(提醒学生记录两电动机的电压大小)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并探究电流做功与电流的关系

3)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提问:研究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的关系,怎样设计电路能使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

设计电路,点评学生设计的电路,并完善电路。

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4)总结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更精确的实验表明: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功等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知道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用公式表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W=UIt 和力学里功的单位一样,电功的单位也是焦耳,知道电功的计算公式

五、巩固练习

六、课堂小结

篇6:初中物理电能知识点总结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公式:P=W/t P=UI(P=U2/R P=I2R)单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库 P瓦特

⒊电能表(瓦时计):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仪表。1度电=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例:1度电可使二只“220V、40W”电灯工作几小时?

解 t=W/P=1千瓦时/(2×40瓦)=1000瓦时/80瓦=12.5小时

篇7:初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 W = F S

W—

— 焦耳(J)

F—

— 牛顿(N)

S—距 离— 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篇8: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1.实验导入,妙趣横生。

物理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导入能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使学生具有课题意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刨根问底,激发探究兴趣,找到实验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欢乐中获得知识。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用玻璃杯盛水演示大气压的存在时,教师用底部开有小孔的塑料杯盛水,用一张厚纸片盖在杯口上,然后按住厚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厚纸片稳稳地托住了杯中的水,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作用强大。老师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对大气压能托住杯中的水持怀疑态度:也许是用厚纸片把杯口粘住了吧?教师提示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把手松开学生惊讶不已。杯中的水冲开厚纸片洒落在地上,学生明白了教师的演示,通过教师的演示把学生的怀疑驱散。把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物理探究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2.巧用质疑,焕发活力。

“疑”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学生有“疑”就会有问,有问就有所探究,继而有所收获。恰当地设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很奇妙,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初中生的思维自由,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如:教学“压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人在泥泞的地上走和在泥泞的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在这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一样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进入压强的探究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学生很快进入物理知识探究的境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实验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境界。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物理知识,让激情得到了释放,把“乐学”落到了教学实处。

二、演绎精彩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1.自主探究,体验物理。

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被动的学习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自己学有所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实现自我学习的价值,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陶行知曾说过:“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师要从实用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

2.小组合作,张扬个性。

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物理学习而进行的,由组长分工,每个人承担一个角色,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如:在学习了《浮力》之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只见有的小组学生把纯净水瓶的瓶底切除,打开瓶盖,把纯净水瓶倒立,然后把乒乓球放到瓶子里“堵住”瓶口,再向瓶里加水,乒乓球就是浮不起来。这时,组里的同学们议论开了,是什么原因呢?其他同学也不停地实验,结果乒乓球还是没浮起来。教师引导说:“把瓶盖盖上,再试一次。”同学们又试一次,乒乓球果然浮了起来,露出了水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问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体验成功,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足,或经过学生讨论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老师的肯定和赞许中合作成功,张扬个性。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发掘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需要教师努力地去探索。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展示物理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9: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

[3] 孙忠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10: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怎么设计

1.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知道短路及其危害.

3.能画出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4.会画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电路元件的符号、简单的电路图.其中会画简单电路的电路图和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法建议

新课的引入可以由实验去研究电路的问题,让学生建立起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感性认识,从而引出无论电路的复杂程度如何,电路至少要由用电器、导线、开关和电源组成.对于用电器和导线,学生比较熟悉,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而对于开关和电源,教师要结合实物作详细的介绍:主要介绍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三种电源;介绍拉线、拨动、闸刀、按钮四种开关.介绍过程不涉及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只需使学生了解电源是电路中的供电装置,开关是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控制装置即可.结合课本图4-16的实验向学生介绍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

教材先介绍了门铃电路,并提出了用符号来表示实际电路的意义:简单、方便、一目了然.接着介绍了门铃电路图并介绍了电路元件符号.这里仅仅是一般的介绍,并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教师应把握这个分寸.介绍门铃电路图时,不能只对图讲述,应配合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电铃电路实验,让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对电路图的作用理解更深刻.

教学设计方案

1.复习提问:

(1) 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2) 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入新课

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连接如前面的图4-6所示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先后取走电路中任一元件,观察小灯泡是否还能继续发光.将小灯泡换成电铃,重复上面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让同学思考一个最简单的电路都至少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进行新课

(1)电路的组成

①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是电路中的供电装置.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

③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

继续刚才实验的演示,重做图4-6的实验,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小灯泡都不会发光,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将小灯泡取下,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是不允许的.

观察:观察手电筒电路.看看这个电路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可让学生自带手电筒).

思考:手电筒电路的开关与我们演示实验中所用的开关是否相同?你在家里和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与此不同的开关?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

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为了简便,通常不画实物图,而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种元件.出示示教板或画有各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片,并作说明.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①示范:画出图4-6的电路图.

②让同学画出用电铃做实验时的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③变换一下图4-6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④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

4.小结(略)

探究活动

篇11:初中物理杠杆教学教案有哪些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以对前面学过的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有所巩固和加深,又可以对其他简单机械以及功和能的学习打下的基础,从教材的整体结构来看,杠杆这一节起到了一个联系前后知识点的纽带作用。作为力的应用——杠杆,是一种最简单机械之一,后面介绍的其他简单机械也是由杠杆引出,而复杂机械正是由简单机械所组成,因此把杠杆安排在这一节的位置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讲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得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强知识间各环节的联系,让学生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② 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③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达到这一点,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请学生亲身参与,之后的分组讨论也由老师积极调动。让学生改变以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真切的感受到物理规律的作用。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定义及画法。

初三学生对杠杆的定义应该不难理解,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有时找不到动力和阻力,有时画不出力臂,尤其是力臂的画法更容易含糊不清,这需要教学开始就做严格标准的画法示范,并用逐步启发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分清“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等的画法。通过例题,习题,讲练结合,层层深入。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操作实验和趣味故事感兴趣,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依据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启发式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课堂教学三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原则,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四、 学法指导

在老师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观察,激发学生想象力,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见过、使用过的杠杆。引导学生探究并自己得出结论,使其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五、 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很多人都抬不动它,你能想一个可行的办法帮助院子里的人把石头抬走?”

用学生的笔袋模拟成巨石,让学生想出办法来。

有的学生会想到用笔或者是尺撬动它,于是引出新课。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比其它的动物会创造工具,杠杆就是其中之一,介绍埃及金字塔的修建过程中就是人类智慧的象征,用到杠杆。让学生举例子生活、生产中还有那些杠杆。

刚才的实验,让学生用纸做成个杠杆,看看还能不能撬动笔袋?再让学生观察使用杠杆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从而得出杠杆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到的问题,唤起学生浓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思考,激发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自然导入新课。

杠杆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理解上也更能容易些。

2.讲授新课

在得到杠杆的定义后,通过实验、图片让学生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杠杆的力臂的定义和画法,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是十分容易。也可以通过实验,“在刚才撬动笔袋的时候,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同学用力的作用点依次向支点靠拢,但是每次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杠杆,感觉用力的大小?大小会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说“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大”。(这个时候先不做评论)然后用力的作用点在杠杆上不变,改变力的方向,感觉力的大小?学生会深切的体会到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原因学生可能会说不清楚,可以提示学生在纸上画出过支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可以在黑板上先做下示范,并且标出L1和L2,比较两者的大小。这样很自然的得出力的大小不是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而是跟支点到刚才的直线的距离有关。力臂的概念也自然的得出了,关于力臂的画法,在课堂上还要多加例题,让学生多加练习。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完整的学生探究实验,启发学生按照教材的探究方法,和同学共同合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正确的画出实验的表格。

设计意图是,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教师的启发自己得出结论,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会使这部分知识有效的变成学生自己的,对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帮助。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样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还能很好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例题

3.归纳总结

让学生总结这堂课的知识点,旨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感知和认识。

4.课堂检测

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5布置作业

书上P68-1.3

设计意图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13.4杠杆

一、杠杆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 F1ÎL1=F2ÎL2

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

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五要素

①支点

②动力

③阻力

④动力臂

篇12: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3000字)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2007-09-29 13:47 2007-06-14 12:0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

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

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

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篇13: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运用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靠一定程度的求知欲来激发, 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 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以便在客观上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 这样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图景能帮助学生认清物理知识的诞生与发展. 初中生因为年龄不大, 接触与认识的事物较少,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建立物理图景来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基础性知识. 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与分析过初中生有着怎样的学习心理, 物理图景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更为长久的记忆, 对以后的物理学科学习很有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图景会在学生大脑中产生. 此外, 建立物理图景能使物理知识更加形象直观, 在教师看来, 物理图景是一种教学方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会对教学有所帮助; 在学生看来图景教学中建立的是物理知识的图画, 它把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而直观, 在这个过程也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 把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 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二、建立适合学生的物理图景

图景是物理图景的载体, 把物理概念与规律作为基础, 在经过物理分析过程然后形成动态情景. 在物理图景中物理过程更加形象与清晰, 能帮助学生思考、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分析问题. 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 建立物理图景是重要的一步. 在实验室结合实验过程建立物理图景,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把实验作为基础, 所以物理实验课是物理学科的重要部分, 它能对物理课本中的规律、概念、过程在实验中再现和说明, 同时物理实验有较强的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 用事实去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物理实验对物理问题的再现、解释更加直观与形象. 例如,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中,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认为物体发生运动一定受到了力. 在实验过程中, 小车从被放上斜面到滑下来, 并运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如果仅仅是这样观察,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的物理图景没什么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会对这种现象做出错误的解释. 但是他们也只有从这一物理现象中去思考某些概念问题, 无法得出正确的结率. 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次, 然后告诉他们注意小车的运动过程, 从而一步一步建立物理图景. 经过多次试验, 让学生画出小车的受力图和运动距离并进行分析, 如果木板一次比一次光滑, 那么小车的运动距离会一次比一次远, 同时也可以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一次比一次小, 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阻力和物体运动距离有重要关系: 阻力减小, 运动距离增大, 再进一步假设: 如果阻力为零, 小车会不会永远运动下去呢?, 也就是物体发生运动不一定受到了力,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经过多次试验学生会对这个结论有深一步的理解. 所以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 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物理图景, 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有了简单的认识, 这些简单认识对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来说是一个基础, 例如, 生活情境,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和把在生活中的认识用于对课本的学习中. 如, 对压强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摸不着也看不到, 如果建立有效的物理图景, 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这么做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 又如, 让学生观察下雨后走在湿漉漉的路面上, 脚会发生下陷, 但是如果在上面铺一块较大的木板, 脚踩在上面就不会发生下陷, 让学生对这个现象进行思考: 压力相同, 路面上的受力面积不同, 受力面积增大, 下陷程度减小.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演示试验, 找一块儿泡沫塑料放在桌子上, 然后放上去一块儿砝码, 塑料会发生下陷; 如果在放砝码前先放一薄木片, 塑料会发生非常小的下陷, 在增加一个砝码的情况下, 塑料的下陷程度会增大.

总之,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用合适的方法启发与引导学生, 建立较好的物理图景并用它来说明一些稍复杂的物理问题,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的过程中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这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很有帮助,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成长和对以后物理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斌.“教学案一体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丁建.注重物理模型构建, 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形象化[J].读与写杂志.2013, 10 (10) :143.

[3]巩玲.探析课外试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2013 (12) :37-38.

篇14:初中物理《电能》教学教案

【关键词】实验功效;初中物理;教学效度

一、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1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同向,引起思维共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知识,而这些物理现象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们来说,在上初中物理课时不是空着脑袋去学习,而是带着一定的生活中的印象去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当在初中物理实验的最终结果跟学生们记忆中的结果是一样发生时,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们思维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们感受非常亲切,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时,由于学生们在生活中会发现筷子插在水里面会出现折断的现象,在学生们脑海中都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讲折射实验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忆在平常生活中有关折射的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力,设置小组,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下面的实验,即选三个学生并排站在一个大鱼缸前面,对鱼缸里面的金鱼进行打捞,其中第一个学生对准金鱼的上方进行打捞;第二个学生对准金鱼的正前方进行打捞;第三个学生对准金鱼的下方进行打捞,最终是第三个学生打捞着鱼,其他两名学生都没有打捞着,这种结果跟学生们猜测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教师从实验的结果出发再讲解折射有关的知识,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对习初中物理充满好奇心。

1.2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经验相悖,激起认知冲突

虽然学生们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物理经验,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经验都是正确的,总会有一些是跟客观事实不同的物理前概念,因此,学生们一定要处理好这些,从而激起学生认知冲动,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现将一个玻璃杯中装满水盖上纸,这时候教师问学生们如果将水杯倒置水会不会流出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说能流出来,但是当老师倒置后水却没有流出来,这时候教师再将水倒出半杯,只剩下半玻璃杯水,然后再有纸盖上,教师再问水杯倒置水会不会流出来,这时候由于上次说错的原因,很多学生会说不会流出来,但是当老师倒置后发现水都流出来了,这种结果往往是跟学生们的初始想法相悖的,最后教师再将原因,因为当水杯灌满水盖上纸后,杯中的大气压就低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大气压就压住了纸,水就流不出来了;但如果是半杯水,那还有半杯是空气,大气压就帮不上忙了,于是,水就流出来了,所以在这样的实验中往往能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度。

二、进一步挖掘实验功效的策略

2.1用于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们多多练习,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而不是教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让学生们去看,或者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不科学的,都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学生们的潜力,因此,初中物理实验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多多练习,从而发现物理的乐趣,以便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而不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做实验,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过程,这样对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精华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一个空纸盒,然后在空纸盒的侧面扎三个大小一样的孔,纸盒装满水后,观察水从小孔喷出时的现象,最终由实验现象得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只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从而发挥出实验功效,这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实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困惑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做饭时用到压力锅,那么为什么压力锅会做饭快呢?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理解的不是非常透彻,往往都觉得只是因为密封的好,但是更深一步的原因,学生们往往是想不透的,因此,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们解释,如果压力锅不加限压阀,这时锅内的气压即为大气的压强(通常算作一个大气压),水的沸点是100℃,现在盖上限压阀,锅内水沸腾时的气压是多少呢?显然,这时的气压是原先的一个大气压和限压阀所产生的附加压强之和,这样,只要测算得附加压强,就能得知锅内的总压强,于是就可通过查表获得压力锅内水的沸点了,因此为什么用压力锅做饭快就显而易见了。

结论

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它需要学生们通过物理实验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实验功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於罗英.挖掘实验装置的多重功效,提升处理实验的综合能力[期刊论文]-高中数理化2013(19)

[2]周国英.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期刊论文]-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2)

上一篇:游江心屿300字作文下一篇:墓地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