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2024-04-23

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共13篇)

篇1: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 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1)某人身高18.2 (2)物理课本宽18.23 (3)写字台高63.6 (4)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 (5)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

(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 B、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5m的软尺

C、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0m的卷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645.5px B、25.82 dm C、25.81m D、645.4px(6)、单位换算:(1)0.28km= m= cm (2)83μm= nm= m

(3)720s= min= h (4)36min= h= s

(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375px的是(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8)、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是对鞋长的另一种记法,王强穿42号的鞋恰 好合适,则王强的脚长可能是( )A、650px B、1050px C、550px D、525px

篇2: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作业布置

篇3: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一、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准备

准备如下供选器材: 弹簧测力计、 玻璃片、吸盘、刻度尺、小桶、大注射器、小注射器、沙子、橡皮筋及铁架台等。

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根据公式P=F/S确定待测物理量, 所以可以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分组讨论来设计一种方案来估测大气压的值。

二、教学策略

(一) 分组讨论、引导置疑

让学生分组实验并用多媒体投影学生的实验方案, 部分学生选用了吸盘测气压的方案, 并请学生分析其可行性, 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简要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测力计无法拉脱吸盘, 我趁机置疑:怎么办? 学生自行思考得到解决办法: (1) 换用更大量程测力计; (2) 换用更小吸盘。

(二) 拓展思路、注重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 可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用注射器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在此过程中请学生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发现用力拉弹簧直至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没有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此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原因所在有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过小也有可能是注射器容积太大所致。于是换用了容积比较小的注射器 (2ml) , 继续演示。

(三) 强化分析实验数据能力, 注意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因为大气压强本身教材已有数据,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学生“为了预期的结果而实验”的现象。可以预见, 实验中测得大气压值与标准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 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实验数据。

在实验做完后, 收集不同小组用此种方法测得的大气压值,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分析得到空气未排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到测量结果, 学生不难想到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会产生实验误差。甚至还有人提出同学发现在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数由于抖动等原因, 数字很不易读准, 影响实验结果。

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直接将实验的误差原因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思维过程,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的实验改进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后, 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适当引导学生在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

首先给出铁架台、注射器、小筒、沙子及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提出将注射器竖直放置。这样虽然活塞与筒壁的摩擦依然存在, 但由于活塞有向下的重力所以可以抵消掉一部分,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误差。接着可继续提问如何测量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并且最好在静止状态下测量。 学生结合所提供的器材认为可将小桶挂在活塞下, 让小桶拉活塞。我就请爱动脑筋的同学演示具体的操作, 发现小桶要想拉动活塞必须得加沙子, 要测大气对活塞的压力只要测出活塞刚被拉动时桶和沙子的重量就行, 而在静态下进行测量减小了实验误差。 最后,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成果, 并收集了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数据, 与上一次实验比较数据是否更加接近大气压强的值。

在完成以上工作后, 必须请学生有效总结。学生总结了改进后的优点:第一, 减小了由于摩擦而产生的误差;第二, 在静态过程中测量更易读准数据。 当整个过程结束后, 顺势问学生刚才这个过程是否复杂难懂, 学生都觉得这个过程水到渠成并不难理解;然后继续鼓励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只要多开动脑筋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帮助学生找到一定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主动开动脑筋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做笔记, 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更主要的好处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成就感, 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树立信心。

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引导学生和学生自主的分析上, 并没有要求学生做很多的笔记。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信, 并且因为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所以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更加领悟到物理学的严谨。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的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 改进了实验装置, 提高了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关键词:测量,大气压强,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永数, 李海英.纸上得来终觉浅——测量大气压强实验的教学实践[J].湖北教育, 2013 (5) :48.

篇4: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下面我谈谈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总是存有好奇心,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上好第一堂物理课,要精心准备,设置一些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的问题,去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认识物理学这课,我不是照本宣科的做法,而是一开始就做几个有趣的实验。①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谱。同学们看到墙上出现美丽的七色光时高兴的叫起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主动喊起来:“哪来这么颜色?”②用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盖上塑料片问同学:我如果把玻璃杯倒过来,杯中的水会怎样?让学生猜想。同学们毫不思考地回答:流出来!结果我把玻璃杯口倒向下,水没有流出来,塑料片也没有掉下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③用滚摆做能量的转化的实验,滚摆下降又能上升,为什么呢?④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你能用手抓住空中飞行的子弹吗?学生肯定说不能,可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飞行员就能像抓昆虫一样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这是为什呢?通过设疑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欲,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我们的物理课中得到解答,把学生真正带入学习物理这门课的热情中。

二、上好实验课,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基本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和公式的推导以及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都是用实验来完成的,因陋 就简。因为实验最具有直观性,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前总是作好充分的准备,使课堂实验现象明显,色彩醒目,可见度大,启发引导入胜。当现象出现精彩处,学生会欢呼雀跃,兴趣盎然。这样使学生既观察到明显的物理现象,又得到实验美的享受。

1. 演示实验如果单纯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那末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尤其对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作用不大。因此,近来我都采用边引导、边分析、边实验的方法。有时也由他们自己准备实验,自己演示实验,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讲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知识时,让学自带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块海绵、矿泉水瓶和水,利用它们能很好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每个小组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去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2. 分组实验更应当重视,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和自己选择器材〈是选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以及用完全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两支蜡烛〉去探究它的特点,从实验中碰到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不便于找到和不便于比较大小,通过尝试,最后获取最合理的实验方法,这样得出的规律更便于记牢,印象深刻;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时,我也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实验,学习气氛异常高涨,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在教学中还采取了课堂即席实验的方法。这种实验不要任何仪器,也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准备。如讲惯性时,可让学生把铅笔盒放在两支铅笔上,盒上竖直放一钢笔套,当突然用力使笔盒运动时,钢笔套即向后倒,碰到障碍物时向前倾。又如讲压强时,可让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用相同的力将铅笔尖端及平端分别刺激手指,手指会有不同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分清了压力与压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再如讲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时,叫同学任意抛出一个物体,观察这物体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等等。这些即席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开动脑筋的好习惯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目标导学与程序设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操作层面定义的一种教学模式,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师生互动的活动建构为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价值追求:通过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等教学策略,培养出习惯好、兴趣浓、思维活、眼界宽、能力强的学生。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提纲用小黑板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探究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学习〈什么是声音〉时,可以导出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 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

3. 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性,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① 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是怎么发出声的?

② 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目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学具进行实验探究,最后交流分享得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发声体都在振动。至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探究也可让学生为他们演示,教师只是引导,这样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不是被迫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共同参与,其乐无穷,这样不但得到的结论更为真实可信,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出了锻炼和提高。

师生互动,分层训练。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内化知识。这里的练习一般是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基础练习可在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这一环节穿插完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检测题要尊重差异,分必做和选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确定好课后要辅导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

篇5: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测量教案

1.测量工具: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现代有钟表、秒表等。

2.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 、、1h= min= s 15min21s= s 1h18min= min 75min= h

一列火车从北京今天17:45出发,明天8:45到达汉口途中走了 h

3.秒表的使用方法

停表的使用与读数:停表能方便地启动和停止,可以很方便地测出时间

间隔。因此,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作为计时工具。停表分为机

械停表和电子停表两类。机械停表的准确值可达0.1秒,电子停表的准

确值可以达到0.01秒。电子停表一般为数显式,可直接读数。机械停

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s),并将它们相加。 机械停表的大盘与小盘:

小盘:小盘每圈代表15分钟。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10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1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6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机械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四.误差

1.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2.减小误差的方法:a. 选用更准确的测量工具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改进试验方法

附: 特殊的测量法

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四记,记录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练习

一.选择题

1. 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2.图2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 1 cm、5.50 cm B. 1 cm、8.30 cm

篇6: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测量的实质就是将被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通过实践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4、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李白的诗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运动的例子,通过归纳比较,知道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要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以探究为主线,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了一些简易的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比较课桌的长和宽”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知道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需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在此基础上介绍长度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单位后接着安排“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观察刻度尺”两个活动,由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过程中有误差。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分组活动,帮助同学测量身高,巩固测量方法。最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有趣的人体尺度,布置学生调查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由李白的诗句《早发白帝城》引入物体的运动,当你听到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说明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新课进行[来源:学#科#网]

一、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和宽

要求:不给尺子,如何测出课桌的长和宽,并比较他们的长短,给出结果。(几肘、几拃、几本书的长度)[来源:学科网ZXXK]

同学间交流测量结果,发现要测量首先要选定标准,要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就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这个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

二、长度的单位

问题: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如何换算?[来源:Zxxk.Com]

由学生讲出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学生不熟悉的μm、nm教师做补充,说明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m(具体内容见p122信息库)。

介绍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原子直径10-10m、病毒直径10-7m、头发直径10-4m、地球赤道周长107m、哈雷彗星彗尾长度1012m、可观测的宇宙距离1027m。

三、活动: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长度

回忆温度计的使用,由学生提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刻度尺,接着就让学生观察不同刻度尺(直尺、卷尺、软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三角尺等)的量程和分度值。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组织讨论。

测物理课本长度,首先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在活动中交流,发现问题,由学生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刻度应紧贴被测物体,尺沿着所测长度

3.零刻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边对齐,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注意:测量中存在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四、活动:帮助同学测身高

学生小组活动,如何测出人体高度,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从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归纳出方法,并由此推广到测圆柱体高度、乒乓球直径、硬币厚度。

五、介绍有趣的人体尺度[来源:学科网]

由课本图5-8侦探破案引入人体尺度:

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

手腕的周长是脖子周长的一半

两臂平伸的长度等于身高

肩膀最宽处为身高的1/4

身高约是头长的7.5~8倍

拳头的周长和脚底长接近

归纳总结

1、长度测量的必要性;

2、长度的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

思考题

1.如刻度尺的零刻线已磨损,如何进行测量?

2.怎样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评价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4km=()m 1.5mm=()μm

24nm=()mm 70μm=()m

2、请在下列测量结果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1)活动铅笔细笔心的直径约为0.5();

2)教室窗户的高度是1.5();

3)一节五号电池的高度约为4.5();

4)一只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

5)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约为1.5();[来源:学&科&网Z&X&X&K]

3、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的测量结果是12.82cm,乙的测量结果是12.8cm。若两位同学在测量过程中都没有出现错误,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若两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同学的结果是错误的。

布置作业

篇7: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一、单选题

1.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160dm B.100m短跑成绩约为6s C.步行速度约为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2.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则物块的长度为

A.B.C.D.3.用甲、乙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关于木块长度的读数,正确的一组是

A.,B.,C.,D.,4.小华用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测一物体的长度,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B.C.1800mm D.5.如图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B.#@ C.D.6.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B.C.D.7.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C.测量值没有误差

D.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8.下列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A.B.C.D.9.以下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误差与测量者有关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0.一同学测得自己每分钟脉动次数为80次,由此计算出一次脉动时间为

#@ A.二、填空题 秒 B.秒 C.秒 D.均不对

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12.如图停表的读数为______

13.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 cm,合______ mm.

14.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d,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15.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

16.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

17.C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8.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19.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20.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21.以上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 ;错误的操作步骤C应改正为:______ ;

22.改正后合理的实验步骤排序应是______ ;

23.实验步骤E中的n为20圈比40圈的实验误差______ .

#@ 24.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B 3.B 4.C 5.B

6.D

7.D

8.B 9.C 10.B

11.B;

12.32

13.1mm;;

篇8: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关键词:密度;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6-3

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物质密度时,因使用的器材不同,所用原理、方法也不同,再加上这部分题目比较灵活,开放性较强,因此,这类问题常作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出现在各种练习卷及物理竞赛中。而学生在掌握这些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梳理,从而可使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

1 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ρ=m/V,只要我们测量出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测量出物质的密度了。这种方法是测物质的密度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题目的特点是题目中都会有直接(间接)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工具。

例1 如何用天平、水、量筒、细线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或用天平、烧杯、量筒来测某种液体的密度)

分析 从例题要求看,目的是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而测量工具有天平(可用它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水和量筒(可用来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则可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此金属块的密度。

解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量筒中水里并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4)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2 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例2 用U型管、刻度尺、水,测油的密度。

分析 由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这为测密度又提供一种原理。但因压强不容易测出,故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使它与待测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即:ρ1gh1=ρ2gh2,只需测得液体深度。根据上述原理测密度的基本器材是U型管,但用其它适当器材也行。

解 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从U型管两边端口分别倒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各液面到两液体分界面的高度为:h1、h2。

(3)计算:ρ水gh1=ρ液gh2,

∴ρ液=ρ水h1/h2。

3 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很重要的知识,它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利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测量物质的密度,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利用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

例3 请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 该题目中不难利用弹簧秤测量出金属块的重力而得到物体的质量,但是没有直接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因此难点就在物体的体积。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及浮力又等于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液体中的视重差,即F浮=G-G′,从而通过计算浮力,求得密度。本例的特点就是利用浮力突破物体体积这一难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解决这个题目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用细线和弹簧秤测出此金属块的重量为G;

(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悬吊在弹簧秤下端(不碰到杯底),测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G′;

(3)根据称重法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F浮=G-G′,

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由于浸没,物体体积V=V排=F浮ρ水g=G-G′ρ水g,

则金属密度:

ρ=mV=GVg=GG-G′ρ水g•g

=GG-G′•ρ水。

3.2 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平衡这一原理,测物质密度

例4 给你足够的水及一只量筒,怎样测定小瓷酒杯的密度(酒杯的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物理量表示)(南京市中考试题)。

分析 通常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是: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本题中没有给天平,只给出水和量筒。而由题目中的条件不难想到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难点就在于物体的质量。但是根据题意,联系实际可以知道酒杯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用量筒可以测出酒杯浮在水面排开水的体积,可算出酒杯受到的浮力(即等于酒杯的重力);当酒杯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可以测出酒杯的体积。

3.3 利用物体悬浮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5 利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盐和小木棒测一颗花生米的密度。

分析 在本题中提供了一颗花生米,但是由于其质量和体积很小,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它的密度,必须利用条件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测。引导学生思考有盐有水,如果还有鸭蛋,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咸鸭蛋,从而找到方法。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加盐,使花生米悬浮,根据物体悬浮时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再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就可以了。

3.4 “土密度计”法

例6 粗细均匀的小木棒,一些铁丝,刻度尺,足量多的水,烧杯和牛奶,测量牛奶的密度。

分析 (1)用刻度尺测出均匀小木棒的长为h0。

(2)在均匀小木棒的一端绕少许铁丝,使其能直立地漂浮在水中及牛奶中。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露出水面和露出牛奶表面的高度分别是h1、h2。

(4)计算:两次均漂浮,

∴F浮1=G=F浮2

∴ρ水g(h0-h1)=ρ液g(h0-h2),

得ρ液=h0-h1h0-h2ρ水。

4 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测密度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而它的本质就是等臂杠杆,因此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解决题目中没有天平的密度测量问题。

例7 小明在家中找到了一把均匀直尺、一些细线、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铁块和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以及一些水,他想用这些器材测出这一小石块的密度,请帮他想一办法,就用以上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分析 初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举例应用,所得到的器材都不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器材,而且与物质密度相关联的质量、重量、体积等物理量在这儿也无法测量。分析题目所给器材,其中有一把均匀直尺,那么,我们知道尺的基本作用是测量物体的长度,但题目所要求测量的小石块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因此,可以看出刻度尺在这儿应有其它用途。下面我们先举一例子说明其基本的原理:一均匀直尺(设每格长为L)支于中点O,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它的左侧悬挂一钩码,右侧悬挂一矿石。这时,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把矿石浸没在水中,为了使直尺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向支点移动了一格。试求此矿石的密度?那么,在这个题目中很明显应用到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主要有两次杠杆平衡。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L2)。

如图2,在第一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3L=G矿•7L,

则:3G码=7G矿。(1)

如图3:在第二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2L=(G矿-F浮)•7L,

则:2G码=7(G矿-F浮),(2)

由(1)、(2)两式可知:G矿=3F浮。

根据物体重量与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ρ矿石gV矿石=3ρ水gV排,

又由于矿石浸没在水中,则:

V排=V矿石,

可得:

ρ矿石=3ρ水=3×103千克/米3。

由上边的分析当然就知道了本题目中直尺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杠杆来使用从而测量物体的密度了。

从以上的几个实例分析及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能比较容易解决物体密度的测量问题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入手,综合分析,明确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

六、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篇10: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一章的第五节已经测量过小灯泡的电阻.还记得是怎么测的吗?

[生]利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再利用电压表测出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然后利用欧姆定律 的变形公式

算出了小灯泡的电阻.

[生]为了测量更准确,还利用变阻器进行了多次测量,然后求平均值.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在上节课刚学过了电功率,谁来说说? [生]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用电器在1 s内消耗的电能叫用电器的电功率.

[师]电功率能测吗?怎么测? [生]可以利用电能表和钟表测.

[生]也可以利用公式P=IU测出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功率. [师]如果我们要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哪种方法呢? [生]小灯泡不能接在家庭电路上,应该用第二种办法测.

二、进行新课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吗?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并且急着参与,会非常肯定地回答:能)[师]大家一定还记得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同学们一起说)额定功率.如果不是在额定电压下叫什么功率,你想要测量的是什么功率,明白了吗?

[投影]测量要求

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

(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并观察小灯泡亮度.(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并观察小灯泡亮度. [师]同学们现在可以设计实验,并做好记录.

(学生经过以前的探究活动,已能了解实验活动的基本程序,所以,不必过多讨论,用投影提醒学生即可)[投影] [设计实验] 设计思想(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注明使用器材规格)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教师巡视,及时指导.设计完成后,可以进行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观察: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中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做第(2)个实验时,需小心调节滑动变阻器,以免实际电压超过额定电压,因电压过大而烧坏灯泡.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分析和论证] [评估]

[交流](实验报告)实验结束,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和大家交流.(要求同学配合投影上台讲解)[投影]

第一组 实验报告

[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P=UI,测出灯两端电压和通过灯泡电流,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电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如下电路.

[说明]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其两端电压,因为要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所以电路中要接入滑动变阻器,用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实验器材]:

1.小灯泡:额定电压________,4.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___________W,允许通过最大电流___________A. 5.电源___________V;6.开关;7.导线

[说明]电源的选择应考虑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大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1.2倍,但不能过大.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 5.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 [说明]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时注意:(1)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2)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估计电路中电流、电压的最大值,选择合适的量程,并注意正负接线柱的连接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法.(3)连接好以后,每个同样检查一遍,保证电路连接正确.

2.合上开关前,应检查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在最大值的位置上,若不是,要弄清楚什么位置是最大位置并调整.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白向什么方向可以使变阻器阻值变大或变小,怎么调能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 由公式 得出)[结论]

(1)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2)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 [评估]

能想到问题,我们都考虑,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误.

[师]我们这组同学非常自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交流,谈谈你在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感想,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实验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一错,滑动变阻器阻值就从你想的最大成为实际的最小.合上开关就容易使电表偏转过激.

[生]电流表、电压表的接线也很重要,如果接反了,表针“反打”也会损坏电表的.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通过分析和比较[生]实际接线前可以先将实物按电路图中的位置摆放好,然后再连接,这样接起来不容易连接错,检查也容易.

[生]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开始在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的时候阻值从大到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会从小变到大.测量时为什么不先测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依次测量等于额定电压和高于额定电压的功率,以免变阻器阻值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还容易错?

[生]在不是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用电器的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该叫什么呢? [师]同学们非常认真,非常棒.谁能来解释刚才那几个同学的两个问题呢? [生](同学讨论)不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时就叫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就可以.

[生]我们认为先从低于额定电压开始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先测额定电压更好.这样在观察小灯泡亮度时有明显的区分,容易观察. „„

[师]不知道那组同学对他们的解释满不满意,下去以后可以参照以前实验继续探讨.

[生]老师,我们发现今天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装置与上一章测“小灯泡电阻”时的装置一模一样.

[师](教师表现很在意)是吗?还有什么?

[生]测量的内容也一样,都是灯泡两端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生]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基本一样„ [师]有不一样吗?

[生]两次测量的目的不同,上次是要测电阻,这次是要测功率. [生]从今天的测量数据也可以算出小灯泡电阻. [师]可以的话,大家算一下电阻.

[生]三次测量算出的电阻值基本相同,但有小的差别.将三次测量的值加起来算平均值就知道小灯泡的电阻了.

[师]大家都求出电阻了吗?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电阻可以求平均值,今天测的功率不能求平均值. [生]上次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这次是为了比较在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和发光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比较计算电阻的公式 功率的公式:,式中的电流和电压相同吗? [生]如果是同一次测量,就是同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

和计算电[师]大家将式中的电流替换电压或用电压替换电流,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板演:

[师]同学们看变形出来的公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电灯铭牌上一般标的都有,就可以利用它们直接求小灯泡的电阻.

[生]如果知道小灯泡不是在额定电压下,而是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 „„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你手中的小灯泡上的额定值,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再求出实际电压下电流值和功率值,和你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有误差,分析原因.(也可留在课后完成)哪组同学认为你们的实验非常有特色,可以展示给大家,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巩固了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锻炼了设计实验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更充分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错误 1: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错误,将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连入了电路,失去改变电阻的作用,应该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错误2: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合上开关时,电压表指针可能“反打”. 电路图

2.左→右依次是:2.4 V;0.6 A;0.45 W.

五、板书设计

[测量原理]

篇11: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篇12:初中物理实验测量中的估读问题

1 估读存在的误区

在教学中,教师常将“读数要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作为公理来用,这种说法片面的.例如:用最小刻度是0.5厘米的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图1).根据“读数要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图1中的刻度尺的读数应是4.25厘米.不难分析,在读数时,估读了两位:0.2厘米是估读的,0.05厘米也是估读的.估读值本身就不可靠,如果再估读到第二位(0.05厘米)它将更不可靠.读数时,有这么多不可靠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那究竟怎样估读呢?在分析测量数据时,通常看有效数字.根据有效数字的含义,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有误差的.故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一定要同误差所在的一位取齐,即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最大绝对误差.常见测量仪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该仪器精度的一半,即该仪器的最小分度的一半.在图1中,最大绝对误差(0.5 cm×12=0.25 cm)出现在十分位,估读数位就在十分位上,即读作4.2厘米.

篇13: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的压强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一节 大气的压强 执教 教学 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山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 重点 理解大气压强的原因。 难点 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教具 演示 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 固体压强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存在 ①演示:如右图 ②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结论:上面两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④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由于受到重力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大气压强的大小 ①讲述:P163图11-5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可以维持760mm水银柱。 ②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解: ③大气压强值为1.01×105Pa ④学生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计算: 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 三.讨论 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 2.解释大气压现象:塑料挂衣钩、吸饮料、呼吸、吸药液等。 3.想想议议:先讨论后演示P163图11-6。 四.小结、练习五.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二节 大气压的变化 执教 教学 目标 1 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知道测大气压的.仪器和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 3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此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难点 用有关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教具 演示 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温度计,烧杯,水。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_______________。 3.760毫米汞柱= _________帕。 二.新课讲授: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1) 看图11-9,学生归纳总结。 (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 (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 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 3.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把等于76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4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演示实验:(P166图11-11)现象:学生表述 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结果: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学生阅书:P167第一段。 6 利用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解答简单现象,如高压锅,高山煮蛋等。 三.小结 四.练习P167 1、2 五.作业:本节《同步训练》 阅读并归纳 观察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阅读 解释现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执教 教学 目标 1 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 2 了解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压缩空气的应 用。 重点 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难点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 教具 演示 离心泵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挂图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点。 1 气压跟高度的关系。 2 气压计 3 沸点与气压关系。 4 标准大气压。 二.新课讲授 1 出示挂图。 (1) 学生阅图,讲述工作过程。 (2) 讲明吸取式抽水机靠大气压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 2 出示离心泵模型。 (1) 让学生先观察,老师模拟演示。 (2) 师生共同分析工作过程和原理。 3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从而明白离心泵的吸水扬程) 4 选用最适合的设备(依需要和具体条件)。 5 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温度不变,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简介:人呼吸过程) 6 简单介绍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 三.小结 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 五.作业:阅读P172:《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回答问题 讲述人呼气吸气过程

上一篇:做自己喜欢的事散文下一篇:什川社火闹新春杂文随笔